⑴ 如何評價高曉松的音樂
高曉松的音樂應該算是很有才華吧!他的音樂類似於民謠,抒情版的曲風,像,同桌的你,萬物生,等等,而且高曉松本人也獲得過很多個獎項,最佳作詞人,作曲人,等等!
⑵ 高曉松提到的 著作權法 修改草案 到底怎麼回事
這兩條完全使得創作者處於被動地位。3個月後,誰想用這作品只需備案交點錢就行了。回用劉歡答的話說就是「你(指著作人)拿了錢了還廢什麼話,我想在廁所放你的歌你都管不著……這將對整個唱片業和音樂行業將是滅頂之災」。
用老百姓的話來解釋就是:你辛辛苦苦寫一個作品出來,三個月後這作品只能象徵性的拿到一點被備案的費用,然後誰都能用,如果是好聽的歌人家拿來翻唱賺錢,跟你創作者一分錢關系都沒有。
這就嚴重打擊了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人家會想:靠,老子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歌,你丫嗓子好唱出來好聽賺錢了,跟我一毛錢關系沒有。憑什麼啊!
有人說這有利於傳播,但這是另外一個范疇,這里討論的是「著作權」,也就是這個作品是誰的孩子,以及誰來監護的問題。
⑶ 高曉松為什麼是能作為音樂人來歌手評價其他歌手
高曉松能作為音樂人來歌手評價其他歌手是因為他非常有才華,高曉松是“校園民謠”的代表人物,1996年與宋柯共同成立“麥田音樂”,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比如《同桌的你》,《青春無悔》也被媒體評為中國原創音樂典範之作。
你喜歡他嗎?
⑷ 高曉松那個曉說曾說漢人無音樂,什麼漢人無樂器,咋就沒提到古箏呢,而且我們自古琴棋書畫……
我沒看過《曉說》,但漢人無樂器絕對是無稽之談。詩經第一篇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可見最遲在西周時期,中原人已經有了琴、瑟、鍾、鼓等樂器了。
所謂古人對音樂的重視程度不夠,我覺得這話也不對。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可見禮樂制度的健全與否,至少在當時意味著統治階級的秩序與社會文明程度高低。孔子的名言「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證明了樂舞的等級決定了政治地位的高低。(天子獨享八佾之舞,諸侯只能看六佾之舞)
我國古代有很多皇帝喜愛甚至精通音樂(如北齊後主高緯,陳後主陳叔寶,唐太宗李世民等)。中國的詩詞,最初的形式就是一種「歌曲」,後來才漸漸地與音樂脫離。
如果說中原音樂不斷與外來音樂融合,這倒可以。但中國音樂理論與西方不同,沒有建立完整的和聲體系,所以中國的樂器音色上個性十足,但融合性不足,長期以來沒能組成大型樂隊。如果一味以西方音樂標准看待中國民族音樂,那豈不是要磨滅民族音樂的個性了?
⑸ 如何評價高曉松在音樂,電影以及歷史方面的造詣
額 什麼是各方面?我的評價吧。
四個字,文藝青年,出生書香門第,如果說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我想沒人會質疑。清華雷達專業,卻以娛樂(音樂,電影)為生,自己調侃當年所寫《同桌的你》成了時代的國歌。
自身是一個無黨派,無宗教信仰主義者,但深愛著他的國家(米國),性格灑脫,在他作品集《如喪》里這樣形容他自己,「迄今為止,我把所有喜歡做的事都做了,並且除了戀愛和旅行,都以換了錢,雖不多,夠生活。感謝所有衣食父母,包括我父母。所有人都老了,再也沒有人死於心碎。我數著錢和日子,等著永逝降臨。」
每個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記憶,當年醉駕入獄,也使他走進低谷一段時間,曉松在一次采訪中回答「我是違法行為,我願意承擔事故全部責任」。面對這事,曉松表現出的認錯,真誠的態度,贏得了大眾的普遍寬容。
⑹ 為什麼高曉松一直說80.90年代的音樂是最好的,現在的音樂不好嗎
個人意見:我感覺80.90年代的音樂 體現的多是生活感悟 現在的音樂,描述的多是心情
人生的感悟是不變的,但心情是會變的 假如今天我感覺很悲傷,聽悲傷的音樂感覺很貼切 但明天我的心情變好了 再聽悲傷的音樂就不喜歡了
⑺ 高曉松曾經因唱歌而出名,為何現在他不唱歌了
可能是因為之前發現唱歌根本無法繼續養活自己,也可能是有其他的事情想要去完成。總所周知高曉松除了是一個文化人其實本身也是一個藝術家,在高曉松年輕的時候就有著自己的音樂夢就拉著他的夥伴蔣濤、老狼等人一起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青銅器」樂隊。
在此之後,高曉松似乎便開始放下了音樂夢,轉而繼續自己的另一個夢想也就是電影製作和拍攝,再到後來發生了很多事,這些事情都成就了現如今的高曉松,雖然現在的他已經沒有在唱歌了,但他也一定會很懷念當初自己青春年少為自己的音樂夢所付出的一切。
⑻ 高曉松與阿里音樂分手,其為何沒把阿里音樂做大做強
高曉松與阿里音樂分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卸任的這段時間里,阿里音樂為何還未走出困局?為什麼還沒有做大做強呢?仔細想想,原因也不難分析。
第一、策略上面出現了問題
有一點不可否認,高曉松極具音樂天賦,他寫的歌詞總能夠驚艷眾人,直到今天還有人時不時的會翻唱他的歌曲,而高曉松也在持續創作著。的確,他的嗓音不怎樣,所以不唱歌。正因如此,高曉松的知名度不如其他音樂人,但我們必須承認他的地位在華語音樂界是極高的,而他的作品則是一個時代的里程碑。話雖如此,但高曉松在做音樂產品,這方面還是不夠火候的。自從加入阿里音樂之後,高曉松確實沒有較大的作為,到頭來和阿里分手也是眾人意料之中之事。
總而言之,阿里音樂沒有做大做強肯定是有原因,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它的運營與宣傳上,都出現了大問題。或許高曉松是正確的人,不過站錯了位置。如果當初他擔任的是阿里音樂的形象大使,而不是董事長,或許一切都會好很多吧!
⑼ 高曉松的音樂版權給了哪家公司
最近,第八屆中國版權年會在京召開,一向言辭犀利的高曉松對當下的版權狀況版與權音樂品質又發表了一番「奇」談,稱現在的唱片公司用「100萬首爛歌搭配300首好歌」,「給了數十億版權費行業也沒寫出很多好聽的歌,再給更多的錢也寫不出非常好聽的歌」,直指高昂的版權費縱容了唱片公司不出好歌。
在高曉松看來,唱片公司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多年來一直進行捆綁銷售,找來大量水平不高、要價便宜的「B面歌手」寫歌,一張專輯80%都是垃圾,導致爛歌橫行、受益卻多賺了5倍。他認為真正好的音樂並不是出自於版權,也不是出自於商業,詩歌屬性是最重要的屬性,「莫扎特時代可能一年全世界生產500首歌曲,大概有50首好聽,真正的好的音樂的產量從莫扎特時代到今天並沒有提高,只是垃圾的產量提高了1萬倍。「阿里音樂高達10億的版權投入實屬被迫。
同時,高曉松還爆料,從入行到現在20多年還沒有收到過唱片公司的版稅:「是我啊,我本人,我作為這個行業的頂級作者和製作人還沒有收到過唱片公司版稅,更不要說這個行業的其他各位「。所以,他「很感謝互聯網以盜版和洗劫的方式痛打這個行業的爛人們。」
⑽ 高曉松是一位音樂人,作為清華高材生為何選擇音樂
高曉松是一位著名的音樂人,當年他也是曾經非常火的一位樂壇歌手,後來他漸漸的退居幕後,我們也很難再見到他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作為清華高材生,高曉松卻選擇了音樂,我認為原因主要是下面這三點。三、高曉松真正的興趣是音樂。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話我們才能做好,而高曉松雖然他是清華的高材生,但是如果他本身就對讀書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的話,這只會阻礙他以後未來的發展,在清華選擇音樂也是一個非常勇敢的決定,但是看後來他的發展證明他這個決定做的名是正確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高曉松作為清華高材生,能夠拋棄自己的高材生身份,而選擇做一位音樂人,並且在音樂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這真的與他之前的學問相關聯,但是與他獨特的音樂天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