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體土地上房屋繼承問題
集體的土地在拆遷時只能得到一些補貼,房子的所有權是你父親的了,根據物權法中的宅基地來說:可以用地隨房走這一理由對抗他人。還有一定要有證據證明房子是你爸獨立蓋好的,以及證明你大伯並沒有贍養老人。最好物證充分點。若走訴訟渠道,只要你有證據就能盈,證據不充分的話,只要證據證明是你們一直在照顧老人的話,你大伯即使訴訟也只能分很少一部分甚至分不到。二選一這全看法官的自由裁量了。(麻煩您把最後案件處理結果告訴我,我想要多對比了解一下幾地的辦案差異)
⑵ 集體土地使用權是否可以繼承
不存在所有權的繼承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這一規定充分說明,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個人只能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不可能取得所有權,所以也就不存在所有權的繼承問題。
(2)集體土地房屋使用權繼承流轉擴展閱讀:
依據憲法,土地的所有權是不能轉讓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節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第三十二條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第三十三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平等協商、自願、有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二)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
(三)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
(四)受讓方須有農業經營能力;
(五)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
第三十四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
第三十五條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單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不得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
⑶ 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繼承問題
律師觀點:
如果你們是唯一的繼承人,當然可以獨自繼承祖屋;如果還有其他合法繼承人,那就應當按照法定繼承順序繼承(沒有遺囑的前提下)。
⑷ 集體土地房屋可以繼承過戶嗎
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包括承包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
採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其權利主體為家庭,原則上無適格主體繼承;採取個人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其權利主體為個人,承包利益可以繼承。
宅基地上所建房屋為被繼承人所有,而房屋與宅基地不可分割,宅基地使用權也應隨房屋歸繼承人使用。宅基地使用權是用益物權,也應當是可以繼承的。
以上只是法理分析,現在的現狀是宅基地使用權不可以繼承,也就不能辦理過戶手續,一般默認房屋所有者即為宅基地所有權人,除非土地滅失再重新分配宅基地。土地上所建房屋是肯定可以繼承的。
先辦理繼承公證。需要身份證,戶口簿,死者死亡證明、注銷戶口證明和婚姻狀況證明等。再去房管局辦理過戶手續。需要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圖紙等。
參考:《繼承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民法通則》
⑸ 父親過世,兒子如何繼承過戶集體土地使用權
農村集體土地使來用權包括承源包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
採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其權利主體為家庭,原則上無適格主體繼承;採取個人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其權利主體為個人,承包利益可以繼承。
宅基地上所建房屋為被繼承人所有,而房屋與宅基地不可分割,宅基地使用權也應隨房屋歸繼承人使用。宅基地使用權是用益物權,也應當是可以繼承的。
以上只是法理分析,現在的現狀是宅基地使用權不可以繼承,也就不能辦理過戶手續,一般默認房屋所有者即為宅基地所有權人,除非土地滅失再重新分配宅基地。土地上所建房屋是肯定可以繼承的。
先辦理繼承公證。需要身份證,戶口簿,死者死亡證明、注銷戶口證明和婚姻狀況證明等。再去房管局辦理過戶手續。需要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圖紙等。
參考:《繼承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民法通則》
⑹ 集體土地使用證繼承需要怎麼辦理
帶著房產證,身份證,父母的死亡證明,親屬證明,到國土資源局辦理。
《土地登記辦法》第七條土地登記應當由當事人共同申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單方申請:
(三)因繼承或者遺贈取得土地權利的登記;
第九條申請人申請土地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的登記事項提交下列材料:
(一)土地登記申請書;
(二)申請人身份證明材料;
(三)土地權屬來源證明;
(四)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
(五)地上附著物權屬證明;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完稅或者減免稅憑證;
(七)本辦法規定的其他證明材料。
前款第(四)項規定的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可以委託有資質的專業技術單位進行地籍調查獲得。
申請人申請土地登記,應當如實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並對申請材料實質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第四十五條因人民法院、仲裁機構生效的法律文書或者因繼承、受遺贈取得土地使用權,當事人申請登記的,應當持生效的法律文書或者死亡證明、遺囑等相關證明材料,申請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
權利人在辦理登記之前先行轉讓該土地使用權或者設定土地抵押權的,應當依照本辦法先將土地權利申請登記到其名下後,再申請辦理土地權利變更登記。
⑺ 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是否可以辦理繼承手續
可以辦理。
首先,按我國《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公民的房屋屬於個人的合法財產,按照我國繼承法的規定是可以繼承的。
公民在依法取得房產所有權以後,宅基地使用權和房子產權不能分割。所以宅基地的使用權應當隨地面上的房產所有權而轉移,由繼承者繼續使用。
所以宅基地不屬於遺產,不能被繼承。但建造在宅基地上的房屋屬於公民個人所有,可以繼承。
再則,國務院辦公廳1999年在《關於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第二條規定,禁止的是向城市居民出售,而繼承的發生是與人的意志無關的客觀現象。
因此,坐落在集體土地上的房屋被作為遺產繼承時,無論繼承人是村民抑或城市居民,只要是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就應在可繼承的遺產之列,登記機關可以為其辦理繼承手續。
(7)集體土地房屋使用權繼承流轉擴展閱讀:
集體房屋「地隨房走」的原則:
公民繼承了房屋,就可以使用房屋所佔用的宅基地。
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六條 「因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而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 。
此外,涉及農村的房屋贈與,可以和房子的所有權人簽訂協議,協議內容可以涉及到贈與,要所有房子的法定繼承人全部在場,協議必須要雙方簽字還需要無血緣關系的見證人。這樣的協議是有法律效力的。當然,最妥當的做法,還是去辦個贈與協議的公證手續。
⑻ 集體土地房屋繼承可以出租另人嗎
集體土地房屋繼承後,繼承人可以出租房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三條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第四條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許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辦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二十九條 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九條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⑼ 集體土地使用證繼承
集體土地使用證不能繼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依《物權法》、《土地管理法》、《確定土地所有權與作用權的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規定的精神,宅基地屬於符合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審批無償取得,類似於劃撥國有土地,而對於劃撥國有土地,國家土管局國土函字(97)第96號《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最高人民法院法經(1997)18號函的復函》中明確認定「對通過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不屬於當事人自有財產……」明確規定不屬於個人,自然不屬於個人遺產。因此,對於類似性質的集體土地使用權,亦不能認定為遺產為宜。
又例如,我國《繼承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均明確規定只有承包地的收益能繼承,而承包只是表述為「繼承人可以繼續承包」,未賦予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