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土地使用權造海

土地使用權造海

發布時間:2021-07-30 17:44:52

㈠ 填海造地形成的土地使用權應當如何確定使用者、使用方式和價款

這個問題涉及到海域使用權和土地使用權的銜接問題。海域使用權是使用特定海域的權利,因此,填海造地前應首先按規定取得相應海域的海域使用權,交納海域使用費,但海域使用權只是用海的權利,填海造地海域變成陸地後,海域使用權自動滅失,所形成土地不再屬於海域,方向不可逆,如何配置、如何使用等應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辦理。 《海域使用法》第32條規定:填海項目竣工後形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海域使用權人憑海域使用權證書提出土地登記申請,換發土地使用權證書。針對該條款,我們認為應當與相關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結合起來理解。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海域規劃,應當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的海域開展圍海造地,屬於政府供地前的國有土地來源問題(相當於政府供地前徵用農民集體土地或收回其他土地使用權人使用的土地並進行前期開發),應當由政府組織實施,具體填海施工工程可由政府招標確定給具體單位和個人承擔。圍海造地形成土地後,應按現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供應和使用。圍海造陸形成的土地用途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應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土地用途為經營性用地的,應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應土地。整個填海造地供應分三個階段: 第一、圍海造陸工程實施前的海域的使用和管理,適用《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使用權人可依法有償取得海域使用權。 第二,圍海造陸工程實施階段。對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的海域開展圍海造陸工程,屬於政府組織實施的市政工程。政府作為圍海造陸工程的實施主體,可通過招投標等方式將施工任務確定給具體單位和個人承擔。圍海造陸工程所需資金,由政府支出。 第三,圍海造陸形成土地,海域使用權自動滅失,所形成的土地供應和使用受《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土地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調整。具體來說,圍海造陸形成的土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政府可以劃撥方式供地,不符合的,應實行有償使用,屬於11號令規定的經營性用地范圍的,必須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地。 總之,圍海造陸工程實施前的海域使用、圍海造陸的工程實施與圍海造陸工程所形成的土地的使用管理,分屬三個不同階段,適用不同的法規政策,不可混淆。

㈡ 海域使用權和土地使用證有什麼區別取得海域使用證後在海上建造房屋可以發給房屋產權證嗎

海域使用證是填海之後取得的,取得海域使用證才能辦理土地使用證,必須有土地使用證才能辦理房屋產權吧。

㈢ 填海造地的法律性質

填海權的法律性質
從民法物權的角度來看,有關單位在交納海域使用金後,經過國家海洋管理部門批准所獲得的「填海權」應認為是一種物權,其本身具有財產價值。
因為,填海並不是「使用」海,而是「變海為地」。因此,在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對於填海造地只應做綱領性規定,未來應考慮將填海造地單獨立法。
填海權的取得
填海權的取得可能有下列原因: 因批准而取得。申請單位在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後,即可獲得填海權。 因受讓而獲得。例如,甲公司經過國家海洋部門批准同意以後,獲得了某海域的填海權。但是甲公司無力填海,將填海權轉讓給乙公司,乙公司獲得填海權。 因抵押權的實現而取得。甲公司獲得填海權以後,將獲得的填海權設定抵押,向乙銀行請求貸款。到期不能還款,乙銀行拍賣填海權,丙銀行拍得填海權,因此獲得填海權。 填海權的變更
填海權是具有財產內容的非專屬性的物權,因此,填海權應當可以抵押、可以轉讓。但是國家海洋管理部門應當對受讓填海權的單位進行監督。填海權抵押和轉讓,應當在國家海洋管理部門進行登記,以彰顯其公信力和其物權效力。在填海權轉讓以後,國家海洋管理部門應當對受讓填海權的單位法人進行監督,使得該單位能夠按照許可的內容、方式和范圍進行填海,防止出現濫填海的現象。
填海權的消滅 填海權因填海完成而消滅。初,填海權的權利內容為按照國家海洋管理部門的規定填海的權利,但是一旦填海完成,則轉化為對所填之海產生的土地擁有土地使用權。因此,填海權本身消失,轉化為土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人應當自填海項目竣工之日起三個月內,憑海域使用權證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換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土地使用權。 填海權因填海權拋棄而消滅。填海權是否可以拋棄?填海權的拋棄應當在國家海洋管理部門的監督下進行。填海權拋棄以後,應當在登記簿上將填海權注銷。 填海權因填海行為不合法被海洋管理部門吊銷而消滅。 填海權因收回而消滅。特殊情況下國家得收回填海權。因自然環境改變而不適合填海的,或者國家重要軍事、戰略需要認為需要此地的,或者國家軍事戰略原因認為不適宜填海的等,國家海洋部門得收回填海權。國家海洋管理部門收回填海權,應當退還海域使用金(海洋資源補償金)。 填海權的登記
填海權作為一種物權,應當自登記時生效。填海權的取得、轉讓、抵押應該登記。登記為填海權的生效要件。填海權拋棄應當自塗銷登記的時候生效。填海權拋棄後不可先佔取得。填海權自拋棄後消滅。填海權的登記不同於土地和房產登記,填海權之登記屬於他物權登記。因此,填海權的登記機關應當在國家海洋部門而並非在國家土地資源管理部門。
填海權的時間限制
因為海洋之變化莫測,填海權的行使應當盡快進行。法律亦規定3年之除斥期間。即,如果自填海權登記之日起三年內不行使填海權,則填海權應罹於除斥期間,填海權人最終喪失填海權。填海權一旦開始行使,填海行為應當在合理時間內完成,如果該填海權人由於資金匱乏等原因無力在規定時間和規定范圍內填海,則喪失填海權。當事人可將填海權讓與。無故不讓與的,國家海洋管理部門收回填海權。可視情況退還部分海域使用金。
填海權獲得的程序
一般項目,應當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特殊情況下或者佔用海域過大的由國務院審批。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八條規定,「下列項目用海,應當報國務院審批:(一)填海五十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二)圍海一百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 」審批以後,申請主體獲得填海權。填海造地是由國家統一進行為好,避免各自為政,亂填濫填海域。 非法填海的主體應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等。 非法填海所造成的土地如果能夠再次恢復,應當恢復;如果不能恢復,新增土地屬於國家所有,非法填海部門不能取得該地的使用權,海洋部門應當將新增土地移交土地管理部門,並由土地管理部門登記。 非法填海所造之地,如果沒有經過批准,那麼填海所造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當無疑義。但誰擁有使用權呢?應當認為,填海單位不能獲得土地使用權,並且應當予以處罰。
對超范圍填海所生成的土地,填海單位無使用權,並應因此承擔法律責任。 用有毒有害物質填海、或者填海行為造成其他損失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並應當對受損害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賠償。

㈣ 填海造陸的自然條件

填海造陸對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不可擅自進行,填海造陸應具備哪些條件呢?下面帶您了解一下。

填海造陸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然條件然後經過相關的審批事項,然後才可以進行填海造陸。首先填海造陸是為了解決人多地少,滿足人們對土地的需求,當有大面積的淺水海灣,且社會經濟水平高,技術發達的時候,才具備填海造陸的前提。

在我國海域進行圍填造地,應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程序進行:

1.需要使用海域進行圍填造地的單位和個人,先向縣級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圍填海造地使用海域的申請。

2.市、區(縣)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圍填海造地項目使用海域進行審查後,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圍填海造地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編報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由有審批圍填海造地項目許可權的人民政府的同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核准,並報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3.圍填海項目竣工驗收後三個月內,海域使用權人應到填海成陸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換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辦理土地登記,換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海域使用權證書備注欄註明「已換發國有土地使用證」字樣,並將海域使用權證書移交原發證機關。

今天小編對填海造陸應具備哪些條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如果還想了解為什麼要填海造陸等更多的生態破壞小知識和環境污染小知識還請繼續關注我們的網站,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您能有所幫助。

㈤ [轉載]填海造地土地使用權如何認定如何供應

這個問題涉及到海域使用權和土地使用權的銜接問題。海域使用權是使用特定海域的權利,因此,填海造地前應首先按規定取得相應海域的海域使用權,交納海域使用費,但海域使用權只是用海的權利,填海造地海域變成陸地後,海域使用權自動滅失,所形成土地不再屬於海域,方向不可逆,如何配置、如何使用等應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辦理。 《海域使用法》第32條規定:填海項目竣工後形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海域使用權人憑海域使用權證書提出土地登記申請,換發土地使用權證書。針對該條款,我們認為應當與相關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結合起來理解。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海域規劃,應當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的海域開展圍海造地,屬於政府供地前的國有土地來源問題(相當於政府供地前徵用農民集體土地或收回其他土地使用權人使用的土地並進行前期開發),應當由政府組織實施,即政府取得海域使用權後組織實施填海造地,具體填海施工工程可由政府招標確定給具體單位和個人承擔。圍海造地形成土地後,應按現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供應和使用。圍海造陸形成的土地用途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應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土地用途為經營性用地的,應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應土地。整個填海造地供應分三個階段: 第一、圍海造陸工程實施前的海域的使用和管理,適用《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使用權人可依法有償取得海域使用權。 第二,圍海造陸工程實施階段。對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的海域開展圍海造陸工程,屬於政府組織實施的市政工程。政府作為圍海造陸工程的實施主體,可通過招投標等方式將施工任務確定給具體單位和個人承擔。圍海造陸工程所需資金,由政府支出。 第三,圍海造陸形成土地,海域使用權自動滅失,所形成的土地供應和使用受《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土地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調整。具體來說,圍海造陸形成的土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政府可以劃撥方式供地,不符合的,應實行有償使用,屬於11號令規定的經營性用地范圍的,必須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地。 總之,圍海造陸工程實施前的海域使用、圍海造陸的工程實施與圍海造陸工程所形成的土地的使用管理,分屬三個不同階段,適用不同的法規政策,不可混淆。 此外,對於個別經政府批准,由單位或個人取得海域使用權後直接實施填海造地所形成的土地,可以視同該單位、個人具有填海所形成的土地的劃撥土地使用權權益(填海造地費用類似征地拆遷費用,類似該單位和個人支付了征地拆遷費用後取得劃撥土地使用權權益)。土地用途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以以協議方式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按市場價補繳出讓金或租金,取得出讓或承租土地使用權。

㈥ 填海造地取得的土地要交契稅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及相關文件規定,企業購買海域使用權,自行填海整治形成土地後,應當於辦理土地使用證時,繳納契稅。

㈦ 如何處置填海造地的土地使用權

【問題】

2007年12月,某公司計劃填海造地,遂向當地海洋部門申請用海,經批准後,繳納海域使用金,獲取了海域使用權。後該公司向當地國土資源管理局申請土地登記,由於經營性用地必須實行招拍掛,國土資源局拒絕為該公司辦理登記。

問:1.取得海域使用權是否意味著直接取得了對填海造地所造之地的土地使用權?

2.既已繳納海域使用金,是否仍需要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分析】

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在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區,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填海造地的現象越來越多。填海造地,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問題。

(1)關於海域使用權問題。《物權法》規定,海域屬於國家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海域,必須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權。填海造地的一般項目應當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特殊情況下或者佔用海域過大的由國務院審批。《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八條規定,「下列項目用海,應當報國務院審批:(一)填海五十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二)圍海一百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填海項目竣工後形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海域使用權人應當自填海項目竣工之日起三個月內,憑海域使用證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的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換發國有土地使用證書,確認土地使用權。」因此,海域使用權人並不因填海造地而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權,仍需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確認登記程序,獲得土地使用權。

《物權法》明確要求,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物權法》實際上是對《海域使用管理法》的修改,即使已經取得海域使用權,但根據《物權法》經營性土地必須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規定,海域使用權人並不當然獲得填海造地的土地使用權。

(2)關於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問題。如果海域使用權人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取得了土地使用權,雖然海域使用權人在申請用海時,已經繳納了海域使用金,在填海造地取得土地使用權時,仍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因為海域使用金是一種對海洋資源利用的補償金,填海造地完成後,改變了海域資源的自然屬性,將海域變成了土地,成為國家土地資源的一部分,所以,應該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來進行管理。使用國有土地,應當繳納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是《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既然原來的國有海域資源已經變成了國有土地資源,土地使用權人當然應當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但因為填海造地的土地使用權人與單純從國家獲得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人多了一項填海的費用,筆者認為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繳納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予以考慮土地使用權人已經繳納了海域使用金的情況;如果海域使用權人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未獲得填海所造土地的土地使用權,政府應當對海域使用權人給予適當的補償。

㈧ 填海形成的土地如何納入管理

我市一港口企業,經省海洋局批准圍海造地。目前已圍填4萬平方米作為倉儲使用。我局准備將填海形成的土地納入管理。但該企業稱:法律規定,在填海工程結束後3個月內,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一次性辦理土地出讓手續。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填海造地項目海域使用權最高期限為50年,如果該企業沒有具體的拋填結束期限,或者該企業填拋長達數年,很有可能造成海域管理與土地管理脫節,港口設施建設佔用土地將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游離於國家行政機構監督管理之外的情況。
由於現有的法律法規對類似問題規定的不是很明確,我們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迫切需要一種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內的解決方法,以確保對填海形成的土地依法進行嚴格管理。
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土資源局連雲分局 徐勝
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財政部、國家海洋局關於頒發〈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的規定,企業填海造地審批許可權是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填海造地項目海域使用權最高期限為50年,海域使用權期限屆滿還可以經批准延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填海項目竣工後形成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海域使用權人應當在填海項目竣工之日起3個月內,憑海域使用權證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換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土地使用權。該規定表明,填海項目竣工是指土地可以用於建設,此時,海域土地相應轉變為陸域土地,管理部門由海洋管理部門相應轉變為土地管理部門,為了保持銜接,兩部門交叉管理期間不超過三個月。在本案中,土地管理部門介入管理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填海形成的土地有三種處理方式:一是全部填平後再使用土地並辦理土地使用手續;二是邊填海邊使用土地,不辦理土地使用手續,最後一次性辦理土地使用手續;三是邊填海邊使用土地,逐次辦理土地使用手續。
對第一種處理方式,全部填平後再使用土地並辦理土地使用手續。從實踐上說,港口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盡快收回投資,一般都是邊填海邊使用土地進行建設。如果等到幾十年以後全部填平後再進行規劃建設,那是企業自己的事,土地管理部門不介入管理,但由於海域使用權有效期長達50多年,甚至更長,這樣做將造成投資長期無法收回,企業難以承受,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在實踐上也是無法操作的。
對第二種處理方式,如果邊填海邊使用土地進行建設,直到海域使用權有效期期滿或全部填平後才一次性全部納入土地管理范圍,辦理土地使用手續,這樣勢必造成海域管理與土地管理脫節,港口設施建設佔用土地將在長達幾十年期間內游離於國家行政機構監督管理之外,建築物由於無土地使用證而成為違法建築的情況。
只有第三種處理方式,邊填邊用,逐次使用逐次辦理土地使用手續,這樣既合法又合理。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填海項目竣工之日應當早於海域使用權期滿之日,並非必須等到海域使用權有效期期滿,在海域使用權有效期內任何時候都可以竣工。在海域使用權有效期內,填平的土地沒有投入使用表明沒有竣工,土地管理部門不介入管理。只要填平的土地投入預計使用用途就表明已經竣工,使用就標志著竣工,使用的部分就是竣工的部分,使用一塊竣工一塊,將海域使用權期限內已經填平並進行永久性建設的部分納入土地管理范圍是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本意的。
填海工程主要是用於港口,而港口的主要作用是貨物的吞吐,涉及到倉庫租賃等業務,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對港口永久性設施建設佔用的土地進行規范化管理客觀上也有利於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企業可以像其他港口一樣合法地使用土地出租倉庫修建港口設施。
對永久性設施建設的界定可以從功能和用途兩方面鑒別,一般說來,凡與填海施工工作無關、符合港口規劃藍圖並服務於港口吞吐業務的港口設施建設屬於永久性設施建設;凡與填海施工工作有關並與港口服務功能無關的建設不屬於永久性設施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對提前竣工或中止使用海域的已繳納海域使用金沒有退回的規定,因此,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填海竣工進行永久性設施建設使用的土地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進行管理時不應當退回這部分土地的海域使用金。
由於對填海形成的國有土地出讓金徵收管理沒有特別規定,在確定填海國有土地出讓金時,如果採用招拍掛的形式,可能確定給填海單位以外的其他企業,顯然不符合情理,可按照對企業使用的國有劃撥土地進行出讓的有關規定確定國有土地出讓金。
需要說明的是,填海工程施工所使用的填平土地,從法律上說,還屬於海域使用管理的范圍,不宜按臨時用地對待,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宜介入管理。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 陳戰傑

㈨ 土地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所有土地進行利用、管理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其內容包括對所使用的土地佔有、使用、收益和部分處分的權利。我國《憲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和個人使用。土地使用權按土地所有權的不同可以分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

【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者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享有使用國有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按其取得的方式分為:出讓土地使用權、租賃土地使用權和劃撥土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主體非常廣泛,任何單位和個人,只要符合使用國有土地的條件,都可以成為國有土地使用者。

【國有土地使用權取得方式】是指土地使用者可以藉此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方式或途徑,除出讓、劃撥、出租外,還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授權經營等方式。

【劃撥土地使用權授權經營】是指政府將取得國家授權投資機構資格的企業集團改制時所涉及的劃撥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期內授權其經營,企業集團可將其取得的授權經營土地使用權在其系統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和參股企業進行作價出資(入股)或出租。其主要特點是受權主體范圍特定,劃撥土地使用權授權經營並非是企業改制中普遍適用的一種土地資產處置政策,它是有條件限制的:一是企業的產業性質,即企業要屬於國家產業政策中需要加強的領域;二是企業屬於國家確定作為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目前,經國務院授權經營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有中國鋁業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等30多家單位。

【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指土地使用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享有使用集體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它包括: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農用地承包經營權。

【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和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依法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利,非農業建設用地具體包括: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用地;鄉村企業用地;農民建房用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一般只能由本集體及其所屬成員享有。

【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民依法取得的用於建住宅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是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一種。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有一處住宅,其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宅基地使用權不得轉讓、出租和抵押。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具備承包條件的單位和個人通過承包合同方式對集體所有的或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方式用於農業的土地所獲得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根據《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生產活動,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為:耕地30年;草地30~50年;林地30~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自主決定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轉包費、租金、轉讓費等,應當由當事人雙方協商確定,流轉收益歸承包方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平等協商、自願、有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二是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三是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四是受讓方須有農業經營能力;五是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享有優先權。

㈩ 填海造地先辦什麼手續

填海造地是屬於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人工活動,主要適用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部分省份還有相應專門的填海造地管理規定。

一般來說,對海域進行圍填造地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 需要使用海域進行圍填造地的單位和個人,先向縣級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圍填海造地使用海域的申請。
(二) 市、區(縣)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圍填海造地項目使用海域進行審查後,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圍填海造地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編報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由有審批圍填海造地項目許可權的人民政府的同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核准,並報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 圍填海項目竣工驗收後三個月內,海域使用權人應到填海成陸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換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
辦理土地登記,換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海域使用權證書備注欄註明「已換發國有土地使用證」字樣,並將海域使用權證書移交原發證機關。


海域使用審批許可權(單位:公頃)
審批部門 填海 圍海 不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用海
國務院 50以上 100以上 700以上
省政府 50以下 100以下 100-700
市政府 / / 50-100
區、縣政府 / / 50以下

希望能幫到您!

閱讀全文

與土地使用權造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