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法高手進!關於用益物權和准用益物權
. 權利取得的方式不同。
准用益物權的取得往往需要前置的行政許可程序,准用益物權與行政許可的關系極其密切,如崔建遠教授所言「沒有行政許可,就沒有準物權(准用益物權) 」[10]。這種權利取得的特殊方式,反映了准用益物權後面強大的國家意志因素。而用益物權的產生,則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其設立是通過合同行為而產生的,即使需登記,根據公示公信原則,這種登記只是一種物權的公示方式,而並非權利的創設方式。
2. 客體不同。
(1)用益物權的客體具有單一性和確定性。
用益物權的客體是單一的,一般是指土地和房屋,且該土地一般也是指地表而不包括其中包含的礦產和岩石等;而且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
(2)准用益物權的客體具有復合性和不確定性。
其復合性表現在:一些准用益物權如礦業權的客體是特定礦區的地表或地下的礦產資源,捕撈權的客體為一定的水域和水中的水生動植物。
其不確定性是指:首先,該客體的存在與否是不確定的;其次,即使客體是存在的,其數量上也是不確定的。如漁業權的權利人可以在特定的區域行使該權利,但漁業資源是否存在及有多少,這是不確定的;礦業權客體中一定礦區土壤中的礦產資源不一定存在,有待進一步的勘探和開采; 水權的客體為水,而水具有流動性,難以確定。
3. 母權利不同。
准用益物權與一般的用益物權都是他物權,他物權必然產生於自物權,而該自物權即為產生他物權的母權利。
(1)准用益物權的母權利在中國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
(2)准用益物權的母權利具有限定性。
只有在特定的所有權之上才能產生准用益物權。因為准用益物權是針對具體的權利對象的,只有在這些特定的對象上才能設定準用益物權。而用益物權則是只要是他人之物,依法可設定用益物權者,即可設定用益物權,主體的特定性並不明顯,且對象廣泛,不局限於特定的對象。
4. 所負擔的義務不同。
准用益物權除了負擔用益物權所應承擔的私法上的義務之外,還承擔許多公法上的義務。公法義務表現為:
(1)對所有權人所負的義務。
即不得隨意改變資源的用途,繳納資源使用費和使用費;
(2)對社會所負的義務。
即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見,准用益物權所負擔的義務,不僅有消極的不作為的義務,更有大量的積極的作為義務。而用益物權往往無此特別的要求,雖然現代民法要求用益物權也承擔各種義務,但此義務多為針對相對人的注意義務或對不特定人的不作為義務。
5. 權利的行使不同。
(1)准用益物權一般不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而用益物權則反之。
准用益物權可以分為目的性權利與手段性權利,前者是為直接支配,使用權利客體以獲得一定的利益,如海域使用權;後者是為獲取權利客體所設定的權利,該權利是取得對權利客體的支配手段,如漁業權。因而,在手段性的准用益物權中,並不以對標的物的佔有為必要,佔有標的物往往是權利行使的結果而非條件。
(2)權利的轉讓不同。
首先,准用益物權的轉讓往往受到許多限制。須經有關部門批准,而且轉讓的條件是有限制的,甚至根據現行的許多法規,有些准用益物權根本不允許轉讓。
其次,用益物權的轉讓相對自由,程序也相對簡便。
B. 水權的准物權
水權應為准物權
物權,為直接支配特定物並排他的享受其利益的權利,按現代物權理論,凡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及其排他的支配可能性兩項要件者都可被視為物權意義上的物,並可在其上設定物權。水權作為用水人直接支配(局部)水資源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符合物權的規格,如具有絕對性、支配力、對抗效力、物上請求效力、實行法定主義等,所以水權也是一類物權。基於物權是存在於自己的財產上還是存在於他人的財產上,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水權是用水人在他人所有的水資源上成立的物權,故水權不會是自物權,只能是他物權。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因為水權是權利人使用水並獲得利益,而不是為擔保債權的實現,故它為用益物權,即為特定的用途從特定的源流而引取、使用水的權利。但同一般的用益物權相比,水權具有以下自身的特點,於是人們稱其為准物權。
(一)水權客體的特殊性
用益物權的標的物為不動產,並僅限於土地和建築物。而水權的客體是水或者水體,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它存在於河流、湖泊、池塘、地下徑流、地下土壤之中。除極少數情形外,作為水權客體的水,在物理上並未與水資源相分離而孤立存在,而是融會於水資源中,是水資源的一部分,而水一旦於水資源相分離,既由用水人從河流、湖泊等處引取來存蓄於自己的水池、水塔等容器中時,它就不再是水權的客體,而是水所有權的客體。所以說,在水權設定時至行使前,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是融為一體的,在物理上無法識別出獨立性,這使得水權與傳統物權的特定性相區別。
(二)水權在佔有權能方面的特殊性。水權具有兩個要素:一是佔用的優先權,二是最大限度的有益用水。前者包括先佔有者擁有優先的水權,它在枯水季節或者過度取水場合顯得尤為重要。在此種情形下,先取得水權者優先以有益目的而用水,直到其用水目的獲得滿足後,後取得水權者才可用水;若水資源不足,後取得水權者的用量將被削減甚至取消。後者則要求水權人依有益目的用水,如果用水的有益性缺失,那麼水權將被剝奪。也就是說,水權會因為對水資源的不利用或閑置達到一定期限而喪失。因此,水權是以佔用的優先權與有益用水為要素的水權,並不都以用水人實際佔有特定水的權利。只有航運權、竹林流放水權中需佔有水,在汲水權、引水權、蓄水權等類型的水權中並不需佔有水。
(三)水權不具傳統民法上用益物權的排他性。傳統的所有權和用益物權均具有排他性。而水權作為民法上的一種新型用益物權,在特定區域的水資源上可同時存在著數個水權,水權的這一性質是由於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融為一體,它不以佔有為必要從而為數個水權並存提供了可能。同時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融為一體也為其他水權的實現提供了物質保障,至於水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則通過優先權加以協調,即先取得水權者優先以有益目的而用水,待其獲得滿足後,後取得水權者才可用水若水資源不足,後取得水權者的用量即被削減,甚至其水權的目的落空。
(四)水權在一物一權主義方面表現的很弱。由於汲水權、引水權、蓄水權中水權客體未從水資源所有權中分離出來不需佔有水,不具排他性,因此可設多個水權,難奉行一物一權主義。
(五)水權無追及效力。在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融為一體時,盜用水構成侵害水資源所有權,基本不構成侵害水權,即使構成,因水一旦被盜用,就不再是水權的客體,水權人自然不能基於水權請求返還。在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想分離的場合同樣適用這一理論。
C. 物權法中的准物權的定義是什麼。
准物權是指以物之外的其他財產為客體的具有支配性、絕對性和排他性因而版類似於物權的民權事財產權,比如佔有。
准物權具體包括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是用益物權的一部分。
D. 什麼是准用益物權,有無准確全面一點的答案
首先就明確規定了用益物權的概念,即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即今後可以有動產之上的用益物權。規定「用益物權可以在動產之上設立,這就為未來的立法預留了空間。」另外,在關於用益物權一般規定的最後兩條還規定了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對於這些權利,學者命名不一,有稱之為准物權的,又稱之為特別物權的,命名為「准用益物權」,以揭示其與一般用益物權的本質相同、具體表現不同的特性。
E. 什麼是准物權
准物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制有物權性質的權利」,它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F. 公路收費權是准物權還是用益物權
准物權復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制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物權體系是完全物權(所有權)+限制物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社科院法學所提出的建議稿採用了傳統物權體系。也有觀點認為准物權應當作為一類獨立的物權類型來看待,形成完全物權+限制物權+准物權這一新的體系。
G. 關於用益物權的詳細解釋
用益物權~~~即對某物有權【使用】和【收益】~~~
物權法上說它適用專於動產和不動屬產,其實只是在動產上留下空間,目前只涉及不動產。
一共5個: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准物權(比如采礦)。
比如承包一個土地~~土地是國家的~~~國家有所有權~~我只是有權使用這土地然後獲得收益~~~於是國家是所有權人~~我是用益物權人~~~~~
H. 什麼是准物權 准質權 准用益物權 ····
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回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答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物權體系是完全物權(所有權)+限制物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社科院法學所提出的建議稿採用了傳統物權體系。也有觀點認為准物權應當作為一類獨立的物權類型來看待,形成完全物權+限制物權+准物權這一新的體系。
其他的依次類推吧。
I. 准物權跟准用益物權是同一個概念嗎、
不是!
以上回答僅根據本人描述所做初步判斷,僅供參考。
J. 准物權到底是什麼與物權的區別請舉例子。別寫百科裡的
佔有就是准物權,物權有四項權能佔有、使用、受益、處分。佔有是一種狀態。一般沒有處分的權利,所以是一準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