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擔保法解釋第12條與物權法202條怎麼理解
第二百零二條 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內,人民法院不予容保護。
擔保法解釋
第十二條第二款 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後,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後的二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說明】這是《物權法》的一個極端重要的變化。《物權法》所規定的行使擔保物權的期限,為主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亦即債權人應該在對主債權提起訴訟時同時要求實現抵押權。該等規定短於《擔保法解釋》所規定的主債權訴訟時效結束後兩年內。這樣,主債權訴訟時效結束的結果不但可以對抗債權,而且可以對抗用來擔保主債權的抵押權。
❷ 擔保物權中的優先原則是怎麼規定的
按相復關法律規定,在擔保制物權中,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
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十九條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
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
❸ 求擔保物權的競合處理問題,謝謝
對於擔保物權競合的處理原則問題,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認識:
(1)擔保人的行為造成擔保物權競合的處理。
即一擔保物上已經存在一個擔保物權,擔保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又在其上設立了一個以上的擔保物權。在這種情況下:
A.留置權最優先受償(也可以說是優先於抵押權);
B.已登記的抵押優先於質押;
C.質押優先於未登記的抵押。
注意:A.不可能存在擔保人先設立一個已登記的抵押,後又設立一個已登記的質押問題。因為登記本身已具有對抗效力,不可能重復登記。
B.不可能存在留置與質押並存的情形。因為留置與質押都需要轉移擔保物權的佔有,而擔保人不可能將一個擔保物同時轉移兩個佔有。
C.不可能存在質押與質押並存的情形。因為質押需要轉移擔保物的佔有,而擔保人不可能將一個擔保物同時轉移兩個佔有。
(2)擔保權人的行為造成擔保物權競合的處理。
即一擔保物上已經存在一個擔保物權,擔保權人通過自己的行為又在其上設立了一個以上的擔保物權。在這種情況下:
A.先有抵押權的,不可能再產生質權、留置權或抵押權。
因為在抵押權的情況下,擔保權人並不佔有抵押物,當然其也不可能轉移該抵押物的佔有而設立另外的質權或留置權。同時,因為抵押權不得與債權分離而單獨轉讓或者作為其他債權的擔保,所以擔保人也不可能以抵押權為標的再設立一個抵押權。
B.先有質權的,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再設立抵押權的,法無明文規定,原則上不行。但從法理上講,如果經過擔保人同意則可以,此時,抵押權優先於質權。
第二,再設立質權的,承諾轉質可以,且轉質權優先。但責任轉質無效。
第三,再設立留置權的,可以,留置權優先。
C.先有留置權的,也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再設立抵押權的,法無明文規定,原則上不行。但從法理上講,如果經過債務人同意則可以,此時,抵押權優先於留置權。
第二,再設立質權的,法無明文規定,原則上不行。但從法理上講,如果經過債務人同意則可以,此時,質權優先於留置權。
第三,再設立留置權的,可以,後設立的留置權優先。
❹ 為什麼物權優於債權,擔保物權優於用益物權優於所有權
1.債權以某特定物為給付標的物,而該標的物上又有物權存在時,無論物權成立之先後,均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這種情形常發生於一物數賣。例如,甲與乙訂立買賣契約,將某項動產出賣於乙,在未交付標的物前,又將該物出賣於丙, 並已實際交付標的物,則鼻觀內雖為後買人,但因標的物已交付而享有所有權,其所有權即當然優先於先買者乙享有的債權。在不動產交易中,如果後買者已辦畢所有權登記,基於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原則,即使出賣人已將標的物實際交付給先買者,後買者也能取得該不動產之所有權,其對標的物的所有權優先於先買者的債權。某特定物雖已為債權給付之內容,如買賣、贈與,使用借貸之標的物,但該物上,如有定限物權存在,無論其物權是否成立在債權發生之前或後,物權均有優先於債權之效力。債權人不得對物權人請求交付或移轉其物,亦不得請求除去該物上之物權。 2.物權優先於一般債權。 就債務人之物上設有定限物權存在,於受清償或補償時,優先於一般債權。定限物權以對標的物支配內容為標准而區分為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在用益物權,當用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用益物權應優先於債權。於擔保物權之情形,當擔保物權與債權並存時,在債權屆期未受清償時,擔保物權人得申請拍賣擔保物,實行其擔保物權,則無論債務人的財產能否夠清償債務,擔保物權人就拍賣標的物所得價金,均優先於一般債權而受清償。
❺ 在承認所有人抵押權的情況下,擔保物權和所有權發生混同時,所有人在自己的財產或權利上已經存在的擔保物
您好。來
我用案例來說明自下。
首先,前提是「承認所有權人抵押權的情況下」。
甲與乙之間為債權債務關系,甲為債務人,乙為債權人,甲將A(某物,假設為房屋)抵押給乙。後乙因為資金周轉問題,向甲借款,乙用自己對甲的債權作為償還,甲同意,此時乙對甲的債權和甲對乙的債務都同歸於甲,發生混同。由於承認所有權人抵押權,所以A上本屬於乙的抵押權也轉移至甲名下。而A上並非只有乙一個人的抵押權,甲之前還因為債務問題,將A抵押給丙和丁。此時若是甲沒有能力償還丙和丁的債務,則將A依法拍賣後,甲根據乙的抵押權所能獲得的比例或受償順序可以抵抗丙和丁,即甲取得了乙在對A拍賣後受償的權利及義務。
簡單來說,假如甲未取得乙對A的抵押權,因甲無法清償債務導致A的拍賣,乙、丙、丁會依照法律規定的順位對A的拍賣款進行受償,而由於「承認所有權人抵押權」導致乙將其受償的權利轉讓給了甲,所以可以用於抵抗其他擔保物權人。因為甲的擔保物權就是乙的擔保物權,而乙的擔保物權本來就具有對抗其他擔保物權人的屬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❻ 擔保物權問題
①抵押合同有抄效,抵押權設立,動產抵押權設立僅需滿足抵押權有權處分,抵押合同有效。不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②甲丙間質權成立,滿足動產質權設立條件,即有權處分,質押合同有效,交付。
③丁有權留置該車,符合留置權設立條件,在丙不能支付修理費用或提供擔保的情況下,經過一定的履行期限的,可以就該車拍賣變賣,並享有優先受償權。
④依據擔保法及其解釋規定,在同一動產上設計了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的,留置權具有優先性,抵押權和質權是平等的,但抵押權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所以,對該動產,先由丁受償,其次是丙,再次是乙。
本人觀點,望採納謝謝
❼ 法律人士請答——「擔保物權」法律求助
1.債務人為債權人提供的物保,即財產抵押,沒有問題,是抵押合同。你為什麼要問是不是同等的法律效力,是啊。
2.「以廠房和機械設備擔保」...有點麻煩,廠房屬於不動產,不動產的抵押,抵押權自登記時生效;機械設備屬於生產設備,符合物權法181條的浮動抵押,抵押權自合同成立起生效,即簽合同就生效,登記會取得對抗效力(物權法189條)。債權人享有擔保物權.....就是抵押權啊,具體享有與否我已經說清楚了吧。
❽ 擔保人放棄物權法的後果
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包括放棄由債務人提供的擔保物權,也包括放棄由第三人提供的擔保物權。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有以明示的方式即作為的方式放棄擔保物權的,也有以默示的方式即不作為的方式放棄擔保物權的,相對而言,以作為的方式認定放棄擔保物權的較易認定,以不作為的方式放棄擔保物權的有時較難認定,易引起爭議。
擔保人對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的抗辯,是指擔保人用之以抵銷債權人主張自己承擔擔保責任的對抗,既包括擔保責任的金額的對抗,也包括擔保責任的期限或順序的對抗,都是因為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造成了自己的相應利益損害,這樣擔保人就有權主張在放棄擔保物權而致損害自己利益的范圍內免責,如果債權人放棄自己的擔保物權並不造成擔保人擔保責任的加重或者不造成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後追償權利的損失,則債權人放棄擔保物權是債權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擔保人無權抗辯,也就是說,在債權人依法行使自己的選擇權時,不論債權人選擇向誰主張權利,擔保人均無權抗辯,但當債權人違法對擔保人追償時,擔保人有權對因此而加重自己責任的部分抗辯,對於法律規定的擔保人的抗辯權應在該意義上予以解讀。當抵押權人放棄第三人的抵押權時,其他擔保人是否可以主張相應免除擔保責任,關鍵要看有關實現該第三人擔保物權的約定是否明確,或者說前提是抵押權人對該第三人物保是否享有選擇起訴的權利,這應是綜合《擔保法》、《物權法》以上法條精神的正當理解與把握。」(注1)對於抵押權人放棄對債務人提供的抵押權時,保證人是否因此而豁免或減輕自己的擔保責任亦應作此把握。
也就是說,擔保人對債權人放棄的擔保物權是否享有相應的免除責任的權利,應根據擔保人的擔保責任與被放棄的擔保物權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如果物保責任在前,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在後,則債權人放棄物保將使擔保人的原物保保護屏障滅失,其由原來擔保的補充責任變為直接責任,擔保人當然對這種非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責任免責,如果物保責任與擔保人的擔保責任並無前後之別,債權人既可以向物保主張權利,也可以向擔保人主張權利,而且擔保人被主張權利後又不能向物保人主張物保權利,則債權人放棄物保不會對擔保人造成任何損害,擔保人就無權主張相應的免責。
❾ 物權法中為什麼需要登記的經過登記抵押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卻不能對抗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7條規定:專「抵押權存續期間,屬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未登記的,抵押權不得對抗第三人。」
依此規定,抵押人轉讓抵押物已通知抵押權人且已告知受讓人的,即使抵押物未登記的,抵押權可以對抗第三人。這就從法律上為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的追及效力提供了依據。但是,該條對抵押權人的保護是不完全的。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時未通知抵押權人但已告知受讓人的,抵押權仍不得對抗受讓人。這對抵押權人是不公平的。為平衡抵押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利益,並使動產抵押制度不致有墜其功效的危險,受讓人如已知或應知抵押物已設定抵押權而仍然受讓的,則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得對其產生對抗力;受讓人如不知且不應知抵押物已設定抵押權而受讓的,則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不得對其產生對抗力。
❿ 《物權法》第202條與《擔保法解釋》第12條第2款是否沖突
依照物權法定主義的立法原則要求,抵押權的效力期間只能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登記機關規定的期間均為無效。這一期間,《擔保法解釋》第12條第2款的規定與《物權法》第202條的規定有沖突,後者實際上廢止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