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動產物權的公式公信原則
應該是不動產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吧?
淺議「物權公示公信原則」之存在
[摘 要]在物權法起草之際,關於物權基本原則可謂眾說紛紜,但是物權公示公信作為我國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學術界的態度較為一致。為何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受到如此青睞呢?本文將主要從物權公示公信的自身制度結構和性質、物權公示公信與物權行為理論的內在邏輯關系、物權公示公信與善意取得制度的取捨三個方面來分析其存在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公示原則 公信原則 物權行為 形式主義原則 善意取得
前言:物權法基本原則作為物權法制定、解釋、適用、研究的最基本規則,在理論學界爭論較多,大致有二原則說、三原則說、四原則說等學說。但是縱觀各種學說,學界對物權公示與公信作為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大多持肯定態度。在目前兩大學者草案——梁慧星教授主持的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以及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人大物權法草案建議稿都加以了規定。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也在總則中對物權公示公信原則作了明文規定。可見,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均受到青睞。但與表面現象相反,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有關理論並非十分清晰周到,一些最為基本的問題尚存模糊。[1]本文將對物權公示與公信原則存在的依據加以論述。
一、物權公示公信原則
(一)公示是物權對世效力之來源
公示即權利人通過某種手段向特定或不特定人公開、顯示其權利的法律事實。[2]公示原則之所以能作為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和重要制度,主要是由物權的基本性質和特徵所決定的。物權法是規范人對物的支配關系的財產法。物權的直接支配性是其一項基本特徵。與債權相比,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而無須他人意思或行為的介入,就可以實現起權利內容。從另一角度來看,即表現為物權的對世效力和排他效力。正因為物權是一種對世權,要想發揮它的排他、優先效力,就必須首先對物權這種進行公示。這是因為物權對抗世人效力主要是對抗知情人,對於不知情的第三人則不能對他主張物權。可見這種對世權要想發揮對世的效力,它的首要前提就是公示。並且,通過公示使知情人的范圍越大,它的對世效力也就越強。公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物權對世效力的來源,是物權之所以為物權而非債權的根源。可以說,物權的存在離不開公示制度,物權公示體現了物權的總體精神,並貫穿於整個物權。因此,物權公示作為物權的基本原則的地位在理論界和實務界能得到共識。
(二)公示的對象與性質
目前,學界對物權公示對象大致有四種學說: 分別是享有說或者權利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享有(即物權存在或者權屬狀況)的公示。 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本身;變動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變動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變動行為(或者物權變動的事實);享有及變動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的享有及變動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前述兩種說法的綜合;享有、變動及消滅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的得失變更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享有事實、物權變動行為以及物權消滅事實。[3]
為何物權公示對象會存在不同的學說,我認為本質上是對物權公示性質認識未能弄清。物權公示究竟是物權權利的公示還是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學界上大致有權利公示說和行為公示說和統一說三種學說。 權利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物上權利的公示;行為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統一說就是二者的統一,認為物權公示既是對權利的公示也是對物權變動的公示。
物權公示究為物權權利的公示還是為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討論這一問題的意義在於確定物權公示制度的內容和范圍,界定物權公示制度的概念,確定物權公示制度在物權法中的地位,以及物權公示是否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和物權公示的效力。[4]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行為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物權變動的公示。如王利明教授認為「所謂公示,是指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並保護交易安全。」[5]梁慧星教授認為「物權的公示,指物權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於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方式。」[6]我比較贊同「權利公示說」 .權利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權利的公示,它公示的是物權的權利主體和權利客體,即物權的歸屬者是誰,物權的種類、對象是什麼。首先,這一觀點符合物權公示的字面邏輯,其公示內容是物權靜態,而物權變動行為不是物權公示的內容。其次,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它須向不特定的第三人進行公示。而這些第三人並不關注物權變動的過程,他們關注的是物的權屬狀況如何,他們在乎的是他們需要的那一時刻物的靜態歸屬。再次,當前,物權變動的形式日益多樣化,物權公示制度也無法對各種不同的變動的軌跡進行公示。它只能對以不變應萬變,通過公示物權的靜態權屬狀況來保障交易安全和秩序。最後,物權的得失變更的方法和效力都是物權法定的內容。物權變動公示原則說混淆了物權法定和物權公示的內容。物權變動如何才能有效,與公示方法無關,是物權法定的內容。因此,物權公示是對權利的公示,該物權原則應成為物權權屬狀況公示的原則,不應稱之為物權變動公示原則。目前大多數物權法著作中把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放在物權變動中論述,我認為既然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在認清公示的性質後,應對此做以更正。當然我不否認,物權公示的功能在物權變動中體現最為突出。
(三)公示與公信的關系
物權公示與公信原則,包括公示與公信兩大原則。有的學者僅主張公示原則,有的學者主張兩個原則應有機統一。上面已經詳細論述了公示原則。何為公信原則呢?它實際上是賦予公示的內容具有公信力。公信原則並不是和公示原則同時產生。公信原則產生晚於公示原則。公信原則最早適用於動產物權,以後逐漸擴展到不動產物權。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二者的功能和效力完全不同。公示是向社會不特定第三人公開權利人的權屬狀況,從而發揮物權的對世效力,以保護物權權利人。而公信原則,即信賴物權存在的表象的人,即使該表象背後並不拌有實質的權利,善意信賴並進行交易的人也同樣受到保護。[7]公信原則旨在保護信賴公示的權利的第三人,即使公示的權利與真正的權利狀態不符合,也要對其因信賴公示而做出的處分行為進行保護。在建立了公信原則的法制下,公示原則的作用會變小。各國的經驗表明,若不在切實實行公示原則的基礎上採取公信原則,則靜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承認公信原則,是對公示原則功能不足的補充,但另一方面也就承認了公示的可錯誤性。換句話來說,越重視公信原則在交易安全中的作用,就會客觀上縱容公示的出錯。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公信原則存在的價值。現代社會,隨著交易的日益頻繁,交易安全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制度也越來越多,如善意第三人制度、無權處分制度。但我認為這些制度雖然能一定程度上保護善意的相對人,但都沒有公信原則這種物權法上的保護徹底。另外,公示制度的技術缺陷的確存在,如登記機關登記錯誤。我們不能迴避這個問題,更不能為了迴避這個問題而否認公信原則的存在。相反,我們應該承認公示與公信原則的統一,並對公示制度的具體技術操作問題加以完善,以求盡量減少這種錯誤的發生。一旦這種錯誤發生,便可使用公信原則來維護善意第三人的權利,保護交易的安全。
論文淺議「物權公示公信原則」之存在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L`U# t6 !R=Xo Q M{Kg'~-U#gJqH=電子商務畢業論文oX 3p.R#mk
2. 物權法中公式手段是事實行為嗎
在物權法中公示不是事實行為
3. 論物權公示的方法和物權公示的效力~望高手幫忙~小弟萬分感謝了~
物權公示的方法,因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不同而不同。不動產物權以登回記和登記的變更作為權利答享有和變更的公示方法,動產物權以佔有作為權利享有的公示方法,以交付作為權利變更的公示方法。對於具有重要價值的動產,其物權的變動,也須以登記來公示。應注意的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並不是物權變動生效的要件。通過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不同的公示方法,社會公眾可知曉物權的享有和變動情況。
物權公示的效力,是指物權公示所生的法律效果。關於物權公示的效力,有兩種不同的規定。1)以登記或交付的公示方法,作為物權變動的成立或生效要件;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登記,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交付,在當事人之間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也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2)以登記或交付的公示方法,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登記,動產物權的變動,如未經交付,在當事人之間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而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可以從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的規定看出,我國物權公示的方法,以物權變動的成立要件為原則,以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為例外。
4. 公示生效 公式對抗 的例子,物權法。請問是否正確
你的例子不對,
公示生效是指需要公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如:買賣合同雙方約定合同需經工商局備案後生效,此即為公示生效。
公示對抗是指需要經過公示才對第三人產生對抗效力,但不影響雙方的效力如:房屋買賣中房產管理所登記、 車輛專賣中管理所登記,這種登記只是對抗第三人,假設雙方沒有登記,也不影響雙方所有權轉移及合同效力。
5. 什麼是系屬公式系屬公式有哪些
在國際私法理論中,往往把一些解決法律的原則公式化,使其成為固定的系屬,以解決同類性質法律關系的沖突問題。這種公式化、固定化的系屬就稱為「系屬公式」。
最常見和常用的系屬公式有:
①屬人法:即以當事人的國籍、住所或習慣居所作為連結點的系屬。一般用來解決人的身份問題、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動產繼承和親子關系等方面的的法律沖突。
②物之所在地法:即作為法律關系的客體物或標的物所在地的法律。它通常用來解決有關物權,特別是不動產物權的法律沖突問題。
③行為地法:即以當事人的行為地為連續點的系屬。由於法律行為的多樣性,行為地法又派生出下列一些系屬公式:A合同締結地法,B合同履行地法,C婚姻舉行地法,D侵權行為地法。侵權行為地法包括加害行為地法和損害發生地法。
④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即民商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按其意願自主協議選擇的法律。這種做法又稱當事人「意思自治」。它主要用來解決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但現擴展至侵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領域。
⑤法院地法:即審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這一般用於解決有關程序問題的法律沖突。有時這一系屬公式也用於解決實體問題,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47條規定:「離婚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⑥最密切聯系地法:即與法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地方的法律。目前,它既可被視作一個法律選擇的指導原則,又可作為一個系屬公式而大量出現於沖突規范中。
⑦旗國法:即運輸工具所使用的旗幟或旗幟標識所屬國的法律。它常用來解決船舶、航空器在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法律沖突問題。在海事國際私法中,船旗國法是最重要的系屬公式之一。
(5)公式物權擴展閱讀
沖突規范由范圍、系屬和關連詞三部分構成。
1、范圍。范圍,是指沖突規范所要調整的民商事法律關系或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通過沖突規范的「范圍」可以判斷該規范適用於調整哪一類民商事法律關系。
2、系屬。系屬規定沖突規范中「范圍」所應適用的法律。它指令法院在處理某一具體國際民商事法律問題時應如何適用法律,或者允許法院在沖突規范確定的范圍內選擇應適用的法律。
連接點是系屬的一部分,指的是沖突規范藉以確定某一法律關系應適用什麼法律的根據。從形式上看,連結點是把沖突規范中「范圍」所指的法律關系與一定地域的法律聯系起來的「紐帶」或「媒介」。
3、關聯詞。關系詞從語法結構上把「范圍」和「系屬」聯系起來。
比如,「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適用經常居所地法律。」在這一沖突規范中,「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范圍,「經常居所地法律」是系屬,「經常居所地」是連接點,「適用」是關聯詞。
6. 物權公示有什麼作用
物權公復示的作用:為制了讓他人清楚地知道誰是權利人,以維護權利人、與交易有關的人的合法權益。除有相反證據證明的以外,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上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
物權的公示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物權變動涉及一國財產的流涌,關乎一國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及其重要。公示將物權的實際狀態表彰於外,通過對交易人信賴的維護,向社會交易界提供統一的、穩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礎。物權公示對物權法的重大意義於促進大陸法系物權法的理論研究與立法和司法實踐都是不爭的事實。
7. 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分別是什麼
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版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權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所謂「物權公示」,就是公示物的權利狀態,即物現歸何人所有,物上設有何種權種負擔,是否發生權利變動等。「公示」是物權變動的要件,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8. 根據物產法的規定,土地等不動產物權的公式方法是什麼
不太明白這位網友說的是什麼意思,應該是物權法吧。土地屬於土地管理法,房屋屬於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這個公式是什麼意思
9. 試述我國物權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
我國的物權變動模式的要點:
1、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必須是有效的法律行為;
2、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債權行為+登記=不動產物權變動);
3、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債權行為+交付=動產物權變動);
4、對於船舶、飛行器、機動車等重要交通工具的物權變動,非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用公式表述:(有效債權行為+交付=重要交通工具物權變動+登記>第三人)。
法律依據:
關於采債權形式主義的法律條文有:
《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25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9)公式物權擴展閱讀
關於例外的采意思主義的法律條文有:
《物權法》第12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林權證、草原使用權證,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158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10.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土地等不動產物權的公式方法是什麼
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是登記公示。
不動產物權登記後發生效力,不登記不發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