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善意取得所有權和抵押權
1、「現實中可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的呀? 」:完全可能,這是先抵押後出賣抵押物,可能是出賣時經過抵押權人(銀行)的同意、也可能是抵押人(也就是房子所有人)惡意隱瞞善意第三人房子已抵押的事實而導致。
2、「如果不可能,抵押權和善意取得有其他重疊的情況的時候,怎麼處理呢」:嘿嘿,朋友,如果不可能出現,就不用處理了。只有在現實中有可能出現時才需要處理呦。
3、「那麼抵押權優先還是善意取得的所有權優先呢」:
(1)已經登記的抵押權可以對抗第三人,不管是善意第三人還是惡意第三人:雖然所有權是最完全的物權、一般應優先於抵押權,但這里的善意第三人取得的所有權有瑕疵,所以:抵押權應優先於所有權。
(2)至於惡意第三人的損失:自負。善意第三人的損失:應向出賣人索要賠償。
4、其實,對此類事情《物權法》已有明確規定:
(1)如果房屋所有人把房屋出賣給第三人是經銀行同意的:房屋所有人應將賣房所得價款提前清償銀行的債務、或者是向公證處提存。賣房錢超過銀行貸款的部分可以由房屋所有人留下;如果賣房的錢還不足以償還銀行貸款:由房屋所有人補足銀行貸款。
(2)如果房屋所有人未經銀行同意而賣房:買賣無效,除非善意第三人替房屋所有人清償銀行的所有債務才行,至於善意第三人的損失,由房屋所有人承擔。
依據是:《物權法》第191條:「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Ⅱ 抵押權可以善意取得嗎
可以。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了可供抵押的不動產包括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等,不動產抵押以登記為公示方法。物權公示的公信力乃是不動產抵押權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
物權公示的公信力是指,依法定方式進行公示的物權,具有使社會一般人信賴其正確的效力,即使公示的物權狀況與真實的權利狀態不符,法律對信賴公示的善意第三人從公示的物權人處所取得的權利仍予以保護。
就不動產抵押權設立而言,如果發生不動產所有權權屬登記錯誤,社會公眾便會產生錯誤認識,以為在登記簿上登記的人(登記名義人)是真正權利人,這樣一來,可能的交易相對方(比如銀行)便會產生錯誤信賴,非常願意為該登記名義人或其願意為之提供抵押的人提供借(貸)款而成為債權人。
但是,如果借貸關系成立之後,又因為登記名義人並非真正權利人而否定抵押權的效力,則債權人將立即從有擔保的債權人變為無擔保的債權人,其利益將受到極大的損害,而通過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制度,則可以保護善意的債權人,進而最大限度地維護交易安全。
(2)善意取得擔保物權擴展閱讀:
追及性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 在抵押物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時,抵押權人得及於抵權請求除去妨害。
二、抵押人未抵押權人同意,擅自將抵押物轉讓他人時,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權人仍得追及抵押物對之行使抵押權。
我國《擔保法》第49條第一款中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已辦理登記的抵押物的,應當通知抵押人並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抵押的情況,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為無效。」無效是絕對無效的。因此,只有在抵押權人或者受讓人主張時,人民法院才可依法確認該行為無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抵押權
Ⅲ 抵押權可以善意取得嗎
1,建議你看 擔保法解釋,
2,該抵押物是否登記時決定性條件,
3,求那些二把刀,回答的時候,不懂就別回答,特別是專業性強的問題,
第六十七條:抵押權存續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經登記的,抵押權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權;取得抵押物所有權的受讓人,可以代替債務人清償其全部債務,使抵押權消滅。受讓人清償債務後可以向抵押人追償。如果抵押物未經登記的,抵押權不得對抗受讓人,因此給抵押權人造成損失的,由抵押人承擔賠償責任。
Ⅳ 我想知道「擔保物權可以善意取得」有什麼根據原由是什麼請知道的人幫我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你好,我抄是考司法考試的襲
擔保物權可以善意取得
是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
從立法角度來講:
如果你買了個東西,後來被告知是別人擔保的物 要取回。你還不氣死呀?對不對?
就算賠償你損失,也大大影響了公民交易的膽量。
如果你買一個東西還得調查這東西是不是擔保的,多累啊。
善意取得制度對擔保物權競合效力的影響。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讓與人,於不法將其佔有的他人的動產進行處分,受讓的第三人出於善意而取得該動產的權利。善意取得制度對在質物上設立留置權和在留置物上設立質權以及在質物、留置物上設定抵押權的效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果我的答案對您有幫助
別忘記採納
Ⅳ 一標的物上存在先押後質,質權人無權處分,第三人善意取得所有權,該標的物上原擔保物權是否消滅
抵押登記應該可以對抗第三人善意取得,所以第三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如無登記,第三人可以取得所有權
Ⅵ 論抵押權的善意取得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對不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有了很明確的規定,由此引申,我們可以歸納出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的前提和條件:
1)、抵押權人取得不動產抵押權時是善意的。所謂「善意」是指抵押權人客觀上不知道抵押人無抵押不動產的所有權或處分權的事實;且不知道抵押人是為逃避債務以及司法凍結而設定抵押的事實。這也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
2)、抵押雙方當事人已就抵押行為依照法律規定辦理了登記,並將抵押事項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上。《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動產抵押權作為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其設立必須經依法登記才發生效力。
Ⅶ 抵押權的善意取得
《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0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如何判斷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對不動產所有權善意取得有了很明確的規定,由此引申,我們可以歸納出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的前提和條件:
1)抵押權人取得不動產抵押權時是善意的。所謂「善意」是指抵押權人客觀上不知道抵押人無抵押不動產的所有權或處分權的事實;且不知道抵押人是為逃避債務以及司法凍結而設定抵押的事實。這也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
02)抵押雙方當事人已就抵押行為依照法律規定辦理了登記,並將抵押事項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上。《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動產抵押權作為不動產物權的一種,其設立必須經依法登記才發生效力。
Ⅷ 抵押權的善意取得違法嗎
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章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其中最後一款善意取得其他物權,就包括善意取得抵押權,因此,善意取得抵押權是受法律保護的。
Ⅸ 關於善意取得。 如題:「受讓人善意取得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所有權人須承受該他物權負擔」
拿擔保物權舉個例子抵押權
甲將相機給乙保管,乙自己拿去抵押給不知情的丙,丙又私自出賣給不知情的丁,並告訴相機設有抵押權,此時,丁就要承擔抵押權的效力
Ⅹ 抵押權適用善意取得嗎
我國《擔保法司法解釋》中規定了質權和留置權的善意取得制度,但未對抵押權是否適用善意取得予以規定。我國《物權法》對物權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該條文明確規定了物權的善意取得制度,既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其他物權。結合《擔保法司法解釋》對質權和留置權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抵押權與質權、留置權同屬於擔保物權,因此,抵押權應同樣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動產抵押以登記為公示方法。物權公示的公信力乃是不動產抵押權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
但抵押權與質權、留置權的主要區別是動產不轉移佔有,還包括不動產抵押。因此,在認定抵押權適用善意取得時,應嚴格把握抵押權適用善意取得的條件:
(一)不動產登記簿存在權屬登記錯誤,或抵押人雖對抵押動產無處分權但佔有該動產;
(二)無權處分人設立抵押權的行為。這是指行為人(登記名義人)在沒有處分權的情況下在他人的不動產或動產上設立抵押權的行為。
(三)債權人在抵押權設立時系出於善意。善意的判斷時間應為抵押權設立之時。
(四)已進行抵押權設立登記。因不動產抵押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如果抵押權未經登記,真正權利人仍能追及物之所在,否定抵押權設立的效力,而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