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國家圖書館地方誌不能看
如果是紙本的,可以到國圖古籍館(西城區文津街7號)閱覽室看,沒有證卡限制身份限制;如果是電子版的(國圖館藏古籍舊方誌大部分都已經數字化),據我了解目前,看全文需要到國圖館內,通過區域網看。
http://res4.nlc.gov.cn/home/search.trs?method=advSearch
㈡ 請問哪裡可以在線或下載地方誌
我也想知道。而且最好是免費的。據我所了解的,一般現有的一些已經電子化的圖書館都需要相關的條件才能進入,包括收取費用。
㈢ 哪裡可以查看地方誌,縣志等
可在各市、縣級門戶網站查閱。具體操作如下:
1、進入該市、縣政府網站,以.gov.cn結尾的網址。以湖北省黃岡市為例,進入網路搜索」湖北省黃岡市政府「,找到該縣政府網站,以.gov.cn結尾的網址。
(3)地方誌古籍版權擴展閱讀
1、地方誌,古稱地誌、地記、圖經、方誌等,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
2、地方誌,是志書及與其有關的方誌機構、方誌編纂、方誌工作、方誌事業、方誌文化等事項或活動的總稱。志書,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或特定事項的書籍文獻。
3、管理機構:各級人民政府下轄的地方誌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方誌工作的機構主管本行政區域的地方誌工作,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編纂。
4、編修時限:地方誌書每20年左右編修一次。
5、審核出版: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列入規劃的地方誌書經審查驗收,方可以公開出版。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綜合年鑒,經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確定的部門批准,方可以公開出版。
6、備案要求:地方誌應當在出版後3個月內報送上級人民政府負責地方誌工作的機構備案。
㈣ 除了中華書局,針對歷史古籍類書籍,還有哪些出版社值
歷史古籍類出版社很多,中華書局屬執牛耳,其它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現在叫鳳凰出版社)、三秦出版社、黃山書社、巴蜀書社、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等等。但在當下治癒系、網文、成功學等各類書籍的沖擊下,古籍需求少了很多,很多專家學者也不願意搞古籍(做古籍沒什麼錢啊),所以,到現在,還有名氣的就是:
1、中華書局:有點校二十四史系列、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系列、國學文庫系列、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系列、中華經典藏書系列、理學叢書系列等。
2、上海古籍:有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系列(類似中華書局,不過古籍參考的底本不同)、中國史學要籍叢刊 、王陽明全集簡繁系列、國學經典系列、唐詩學書系、歷代筆記小說系列、明清小品叢刊等。
3、鳳凰出版社:系列書比較少,我買過的只有「名家精注精評本」,更多還是單獨出版的,如《李太白全集校注》、《鄭板橋全集》、《趙翼全集》等。
4、人民文學出版社:也是系列較少,算得上系列有「中國古代名家集」、中國古典文學雅藏系列,以及「紅樓夢古抄本」系列,包括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蒙古王府本、俄羅斯聖彼得堡藏本等。其他的單獨出版的也很多,比如四大名著、《杜甫全集校注》、《聊齋志異》(簡繁皆有)、《清人詩集敘錄》等。
5、浙江古籍出版社:系列較多,如浙江文叢、浙江文獻集成、浙江歷史人文讀本等。其他的單本也有《渭南文集校注》、《於謙集》等。
6、巴蜀書社:巴蜀書社現在也是力不從心了,每年的精品有限,但也一直在專心做古籍,精品有佛典叢書、日本藏巴蜀珍稀文獻匯刊、地方誌、《蘇軾文集編年箋注》,以及古籍研究。
7、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把這個單獨拉出來是因為這個出版社出了兩批好書,一是平裝版的「藝文叢刊」三輯,共六七十冊,也不貴;二是精裝的「中國藝術文獻叢刊」,這個品種少些,但也更貴,不過質量上乘,我買了《長物志 考槃餘事》和全二冊的《弇州山人題跋》,非常不錯。
8、其他。其他的古籍出版社在古籍方面都在走下坡路,比如黃山書社、三秦出版社,以前也出版了《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元稹集編年箋注》、《資治通鑒》、《三言二拍》等,現在基本也沒什麼精品古籍了,黃山書社都開始賣兒童讀物了,三秦出版社雖然也出古籍,但水平太次。
㈤ 關於轉發雲南XX客戶營銷系統應用管理辦法的通知 的主題詞
一般都是參照這個主題表。你的這個公文主題詞應為: 轉發 管理 辦法 通知
國務院公文主題詞表
(1997年12月修訂)
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
為適應辦公現代化的要求,便於計算機檢索和管理公文,特編制《國務院公文主題詞表》(以下簡稱詞表)。詞表主要用於標引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文件和各地區、各部門上報國務院及其辦公廳的文件。
一、編制原則
(一)詞表結構務求合乎邏輯,具有較寬的涵概面,便於使用。
(二)詞表體現文檔管理一體化的原則,即詞表中主題詞的區域分類和類別詞可分別做為檔案分類中的大類和屬類。
二、體系結構
(一)詞表共由15類1049個主題片語成,分為主表和附表兩大部分,主表有13類751個主題詞,附表有2類298個主題詞。詞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 層是對主題詞區域的分類如「綜合經濟」、「財政、金融」類等。第二層是類別詞,即對主題詞的具體分類,如「工交、能源、郵電」類中的「工業」、「交通」、 「能源」和「郵電」等。第三層是類屬詞。如「體制」、「職能」、「編制」等。第二層和第三層統稱為主題詞,用於文件的標引。
(二)1988年12月和1994年4月修訂的詞表中曾列入本詞表中而不再繼續用作標引的主題詞,用黑體單列在區域分類的最後部分。
三、標引方法
(一)一份文件的標引,除類別詞外最多不超過5個主題詞。主題詞標在文件的抄送欄之上,頂格寫。
(二)標引順序是先標類別詞,再標類屬詞。在標類屬詞時,先標反映文件內容的詞,最後標反映文件形式的詞。如《國務院關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先標類別詞「農業」,再標類屬詞「水土保持」,最後標上「通知」。
(三)一份文件如有兩個以上的主題內容,先集中對一個主題內容進行標引,再對第二個主題內容進行標引。如《國務院關於在若干城市試行國有企業兼並破產和職工再就業有關問題的通知》,先標反映第一個主題內容的類別詞「經濟管理」,再標類屬詞「企業」、「破產」;然後標反映第二個主題內容的類別詞「勞動」, 再標類屬詞「就業」;最後標「通知」。
(四)根據需要,可將不同類的主題詞進行組配標引。如《國務院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可標「科技、體制、改革、決定」。
(五)當詞表中找不出准確反映文件主題內容的類屬詞時,可以在類別詞中選擇適當的詞標引。同時將能夠准確反映文件內容的詞標在類屬詞的後面,並在該詞的後面「△」以便區別。
(六)列在區域分類最後,用黑體標出的主題詞只供檢索用,不再用作標引。
(七)附表中的主題詞與主表中的主題詞具有同等效力,標引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如果附表中所列的國家、地區的實際名稱發生了變化,使用本表的各單位可先按照變化後的標准名稱進行修改和使用。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將定期修訂附表。
四、詞表管理
(一)本詞表由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負責管理和解釋,具體工作由檔案數據處承辦。
(二)本詞表自1998年12月1日起執行,1994年4月修訂的詞表同時廢止
國務院公文主題詞表
01.綜合經濟(77個)
01A 計劃
規劃 統計 指標 分配
統配 調撥
01B 經濟管理
經濟 管理 調整 調控
控制 結構 制度 所有制
股份制 責任制 流通 產業
行業 改革 改造 競爭
兼並 開放 開發 協作
資源 土地 資產 資料
產權 物價 價格 投資
招標 經營 生產 轉產
項目 產品 質量 承包
租賃 合同 包干 國有
國營 私營 集體 個體
企業 公司 集團 合作社
普查 工商 商標 注冊
廣告 監督 增產 效益
節約 浪費 破產 虧損
特區 開發區 保稅區 展銷
展覽
商品化 橫向聯系 第三產業 生產資料
02.工交、能源、郵電(69個)
02A工業
冶金 鋼鐵 地礦 機械
汽車 電子 電器 儀器
儀表 化工 航天 航空
核工 船舶 兵器 軍工
輕工 有色金屬 鹽業 食品
印刷 包裝 手工業 紡織
服裝 絲綢 設備 原料
材料 加工
02B交通
鐵路 公路 橋梁 民航
機場 航線 航道 空中管制
飛機 港口 碼頭 口岸
車站 車輛 運輸 旅客
02C能源
石油 煤炭 電力 燃料
天然氣 煤氣 沼氣
02D郵電
通信 電信 郵政 網路
數據
民品 廠礦 空運 三線
通訊 水運 運費
03.旅遊、城鄉建設、環保(42個)
03A旅遊
03B服務業
飲食業 賓館
03C城鄉建設
城市 鄉鎮 基建 建設
建築 建材 勘察 測繪
設計 市政 公用事業 監理
環衛 征地 工程 房地產
房屋 住宅 裝修 設施
出讓 轉讓 風景名勝 園林
島嶼
03D環保
保護區 植物 動物 污染
生態 生物
風景 飯店 城鄉 國土
沿海
04.農業、林業、水利、氣象(56個)
04A農業
農村 農民 農民負擔 農場
農墾 糧食 棉花 油料
生豬 蔬菜 糖料 煙草
水產 漁業 水果 經濟作物
農副產品 副業 畜牧業 鄉鎮企業
農膜 種子 化肥 農葯
飼料 災害 以工代賑 扶貧
04B林業
綠化 木材 森林 草原
防沙治沙
04C水利
河流 湖泊 灘塗 水庫
水域 流域 水土保持 節水
防汛 抗旱 三峽
04D氣象
氣候 預報 預測
煙酒 土特產 有機肥 多種經營
牧業
05.財政、金融(57個)
05A財政
預算 決算 核算 收支
財務 會計 稅務 稅率
審計 債務 積累 經費
集資 收費 資金 基金
租金 撥款 利潤 補貼
折舊費 附加費 固定資產
05B金融
銀行 貨幣 黃金 白銀
存款 貸款 信貸 貼現
通貨膨脹 交易 期貨 利率
利息 貼息 外匯 外幣
匯率 債券 證券 股票
彩票 信託 保險 賠償
信用社
現金 留成 流動資金 儲蓄
費用 僑匯 折舊率
06.貿易(52個)
06A商業
商品 物資 收購 定購
購置 市場 集貿 酒類
副食品 日用品 銷售 消費
批發 供應 零售 拍賣
專賣 訂貨 營業 倉庫
儲備 儲運 貨物
06B外貿
對外援助 軍貿 進口 出口
引進 海關 緝私 仲裁
商檢 外商 外資 合資
合作 關貿 許可證 駐外企業
貿易 倒賣 外向型 議購
議售 壟斷 經貿 販運
票證 外經 交易會
07.外事(42個)
07A外交
對外政策 對外關系 領土 領空
領海 外交人員 建交 公約
大使 領事 條約 協定
協議 議定書 備忘錄 照會
國際 涉外事務 抗議
07B外事
國際會議 國際組織 對外宣傳 出訪
出國 出入境 簽證 護照
邀請 來訪 談判 會談
會見 接見 招待會 宴會
外國人 外賓 對外友協 外國專家
涉外
08.公安、司法、監察(46個)
08A公安
警察 武警 警銜 治安
非法組織 安全 保衛 禁毒
消防 防火 檢查 掃黃
案件 處罰 戶口 證件
事件 危險品 遊行 海防
邊防 邊界 邊境
08B司法
政法 法制 法律 法院
律師 檢察 程序 公證
勞改 勞教 監獄
08C監察
廉政建設 審查 紀檢 執法
行賄 受賄 貪污 處分
偵破
09.民政、勞動人事(85個)
09A民政
基層政權 選舉 行政區劃 地名
人口 雙擁工作 社會保障 社團
救災 救濟 募捐 婚姻
移民 撫恤 慰問 調解
老齡問題 烈士 糾紛 殘疾人
墓地 殯葬 社區服務
09B機構
駐外機構 體制 職能 編制
精簡 更名
09C人事
行政人員 幹部 公務員 考核
錄用 職工 家屬 子女
知識分子 專家 參事 院士
文史館員 履歷 聘任 任免
辭退 退職 職稱 待遇
離休 退休 交流 安置
調配 模範 表彰 獎勵
09D勞動
就業 失業 招聘 合同制
工人 保護 勞務 第二職業
事故
09E工資
津貼 獎金 福利 收入
老年 簡歷 勞資 人才
招工 待業 補助 擁軍優屬
喪葬 獎懲
10.科、教、文、衛、體(73個)
10A科技
科學 技術 科普 科研
鑒定 標准 計量 專利
發明 實驗 情報 計算機
自動化 信息 衛星 地震
海洋
10B教育
學校 教師 招生 學生
培訓 畢業 學位 留學
教材 校辦企業
10C文化
文字 文史 文學 語言
藝術 古籍 圖書 宣傳
廣播 電視 電影 出版
版權 報刊 新聞 音像
文物 古跡 紀念物 電子出版物
10D衛生
醫院 中醫 醫療 醫葯
葯材 防疫 疾病 計劃生育
婦幼保健 檢驗 檢疫
10E體育
運動員 教練員 運動會 比賽
館所 院校 校舍 地方誌
軟科學 社科
11.國防(24個)
11A軍事
軍隊 國防 空軍 海軍
徵兵 服役 轉業 民兵
預備役 軍銜 復員 文職
後勤 裝備 戰備 作戰
訓練 防空 軍需 武器
彈葯 人武
退伍
12.秘書、行政(74個)
12A文秘工作
機關 國旗 國徽 機要
印章 信訪 督查 保密
公文 檔案 會議 文件
秘書 電報 提案 議案
談話 講話 總結 批示
匯報 建議 意見 文章
題詞 章程 條例 辦法
細則 規定 方案 布告
決議 命令 決定 指示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報
報告 請示 批復 函
會議紀要
12B行政事務
行政 工作制度 紀念活動 慶典活動
休假 節假日 著裝 參觀
接待 措施 調查 視察
考察 禮品 饋贈 服務
出席 發言 轉發 名單
批准 審批 信函 事務
活動 紀要 督察
13.綜合黨團(54個)
13A黨派團體
共產黨 民主黨派 共青團 團體
工會 協會 學會 民間組織
文聯 學聯 婦女 兒童
基金會
13B統戰
政協 民主人士 愛國人士
13C民族
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事務
13D宗教
寺廟
13E僑務
外籍華人 歸僑 僑鄉
13F港澳台
香港問題 澳門問題 台灣問題
13G綜合
整頓 形勢 社會 精神文明
法人 發展 其它 試點
推廣 青年 政治 范圍
黨派 組織 領導 方針
政策 黨風 事業 咨詢
中心
㈥ 這古籍善本是仿製還是老的
說說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先說說古時候的字張,紙的漿是手工軋的,植物的纖維軋的不勻,在紙張上能看見出來,還有以前沒有沒有化學膠水,,是有用自然的植物角和骨膠,溫度對這些膠影響非常大,紙的質量也受影響,還有就是紙張沒有壓制,以前的紙製做費時費力,紙以前是非常貴的,還有就是以前的印刷是活字印刷,字的印刷應該是仿宋體字,還有墨容易粘到別的地方,紙張上容易有墨點,還有就是以前的墨質量也沒有現在的好,要是時間久的古籍,墨色能看出來老,紙張也不顯老,還有以前寫字都是毛筆字,還有以前的裝訂是線裝本,線以前的都是麻多棉少,不存在化纖線,還有你那個印章,以前是礦物色,時間久了肯定變色,你的色非常鮮艷,個人意見,感覺你這是防本,知識無價,學習知識就好了
㈦ 請問有沒有知道在哪裡可以下載到《中國地方誌叢書》
可惜前面朋友回答的地方誌資源都失效了,無法下載了,
中國方誌叢書是由台灣成文出版社編輯的,出版時間為:1966年至1970年、1947年至1976年、1983年至1985年,一共影印5359冊方誌 。明清以來,方誌成為地方官參照施政的要覽。若說依據方誌便能了解該地的全情,未免過於誇張,所以研讀方誌只能說有助於了解一地的過去情況,提供歷史專題研究的翔寮資料,
全國最全方誌叢書大合集《中國方誌叢書》一千七百二十九冊約58G,內容比較大,
《中國方誌叢書》前年我在 古籍閣 中所下載到的全部地方誌書籍,剛才我又看去了一下,現在依然可下載到
一共一千多冊,字數有限我只展示部分省份的目錄吧
全部省份地方誌
01江蘇(全)
02安徽省(全)
03浙江(全)
04江西省(缺1種)
05湖南省(全)
06湖北省(全)
07四川省-全
08山東省(全)
09山西省(全)
10河南省(全)
11河北省(缺2種)
12陝西省(全)
13甘肅省(全)
14廣東省(缺2種)
15廣西省(缺1種)
16福建省(缺3種)
17雲南省(缺3種)
18貴州省(全)
D西部地方(全)
E塞北地方(全)
F東北地方(全)
中國方誌叢書(補殘缺24種),
├─11河北省(缺2種)
│ 001河北通志稿舊志源流關隘考(全)
│ 002清苑縣志(1)
│ 002清苑縣志(2)
│ 003良鄉縣志(全)
│ 004固安文獻志(1-3)
│ 005東安縣志(全)
│ 006香河縣志(全)
│ 007懷柔縣新志(全)
│ 008房山縣志(1-2)
│ 009霸縣新志(1-2)
│ 010涿縣志(1-2)
│ 011通縣志要(全)
│ 012光緒昌平州志(1-2)
│ 013順義縣志(1-2)
│ 014密雲縣志(全)
│ 015靜海縣志(1-3)
│ 016 新校天津衛志四卷.pdf
│ 017青縣志(1-2)
│ 018滄縣志(1-2)
│ 018滄縣志(3-4)
│ 019南皮縣志(1-4)
│ 020盧龍縣志.pdf
│ 021初續獻縣志(全)
│ 022阜城縣志(全)
│ 023交河縣志(1-3)
│ 024臨榆縣志(1-3)
│ 025豐潤縣志(1)
│ 026昌黎縣志(1)
│ 026昌黎縣志(2)
│ 027新城縣志(1-2)
│ 028文安縣志(1-3)
│ 029雄縣鄉土志(全)
│ 030束鹿縣志(五志合刊)(1-2)
│ 031高陽縣志(1-2)
│ 032望都縣志(1-2)
│ 033晉縣鄉土志(全)
│ 034井陘縣志(1-2)
│ 035蒿城縣志(1-2)
│ 036蒿城縣鄉土地理(全)
│ 037新樂縣志(全)
│ 038完縣新志(1-2)
│ 039大名縣志(1-3)
│ 040東明縣新志(1-3)
│ 041磁縣縣志(全)
│ 042廣平縣志(全)
│ 043高邑縣志(全)
│ 044冀縣志(1-2)
│ 045新河縣志(1-2)
│ 046翟城村志(全)
│ 047直隸疆域屯防詳考(全)
│ 048淶水縣拳匪敉平錄(全)
│ 049安國縣新志稿(1-2)
│ 050隆平縣志(1-2)
│ 051棗強縣志補正(全)
│ 052武邑縣志(1-2)
│ 053安次縣志(1-2)
│ 054薊縣志(1-2)
│ 055趙州屬邑志(1-2)
│ 056雞澤縣志(全)
│ 057唐縣志(1-3)
│ 058容城縣志(1-3)
│ 059邢台縣志(1-2)
│ 060祁州續志(全)
│ 061永年縣志(1-3)
│ 062邯鄲縣志(1-3)
│ 063慶都縣志(全)
│ 064南和縣志(1-2)
│ 065樂亭縣志(1-2)
│ 066慶雲縣志(全)
│ 067滿城縣志略(1-2)
│ 069廣宗縣志(1-2)
│ 070東道圖說便覽(全)
│ 071增續長垣縣志(全)
│ 072畿輔輿地全圖(1-3)
│ 073成安縣志(1-3)
│ 074定興縣志(1-4)
│ 075固安縣志(1-2)
│ 076寶坻縣志(1-3)
│ 077寧晉縣志(1-3)
│ 078定縣志(1-3)
│ 079元氏縣續志(全)
│ 080無極縣續志(全)
│ 081武強縣新志(1-2)
│ 082昌平外志(全)
│ 083元城縣志(1-2)
│ 084任縣志(1-2)
│ 085撫寧縣志(1-2)
│ 086天津志略(全)
│ 087贊皇縣志(全)
│ 088蠡縣志(1-2)
│ 089京師坊巷志(1-2)
│ 090重修阜志(全)
│ 091 平谷縣志六卷.pdf
│ 092雄縣新志(1-3)
│ 093內邱縣志(1-2)
│ 094灤州志(1-2)
│ 095廣昌縣志(1-2)
│ 096清河縣志(1-2)
│ 097淶水縣志(1-2)
│ 098吳橋縣志(1-4)
│ 099 直隸定州志二十二卷.pdf
│ 100定州續志(全)
│ 101滄州志(1-4)
│ 102鹽山新志(1-4)
│ 103 續修故城縣志十二卷.pdf
│ 103故城縣志(1)
│ 103故城縣志(2-5)
│ 104任邱續志(全)
│ 105寧津縣志(1-3)
│ 106景縣志(1-6)
│ 107遷安縣志(1-2)
│ 108徐水縣新志(1-3)
│ 109祁州志(1-2)
│ 110欒城縣志(1-2)
│ 111平山縣志料集(全)
│ 112靈壽縣志(1-2)
│ 113元氏縣志(1)
│ 113元氏縣志(2-3)
│ 114井陘縣志(全)
│ 115井陘縣志(全)
│ 116無極縣志(1-2)
│ 117深澤縣志(全)
│ 118南樂縣志(1-2)
│ 119東明縣志(1-3)
│ 120東明縣續志(全)
│ 121開州志(1-5)
│ 122巨鹿縣志(1-3)
│ 123威縣志(1-5)
│ 124清河縣志(1-3)
│ 125南宮縣志(1-3)
│ 126棗強縣志(全)
│ 127任邱縣志(1-5)
│ 128靈壽縣志(全)
│ 130 長垣縣志十六卷.pdf
│ 130長垣縣志(1)
│ 130長垣縣志(3-4)
│ 131柏鄉縣志(1-2)
│ 132晉縣志料(全)
│ 133光緒束鹿縣鄉土志(全)
│ aas16032
│ 新建 文本文檔.txt
│
├─12陝西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檔.txt
│ │
│ ├─1
│ │ 001長安縣志(1-2)
│ │ 002咸寧縣志(1-3)
│ │ 003咸寧長安兩縣續志(1-2)
│ │ 004興平縣志(1-2)
│ │ 005興平縣鄉土志(全)
│ │ 006高陵縣續志(全)
│ │ 007雩縣志(1-2)
│ │ 008雩縣鄉土志(全)
│ │ 009藍田縣志(1-2)
│ │ 010涇陽縣志(1-2)
│ │ 011盩厔縣志(1-2)
│ │ 012新續渭南縣志(1-3)
│ │ 013富平縣志稿(1-3)
│ │ 014同官縣志(全)
│ │ 015朝邑縣後志(1-2)
│ │ 016朝邑縣鄉土志(全)
│ │ 017朝邑縣幅員地糧總說(全)
│ │ 018郃陽縣全志(全)
│ │ 019澄城縣附志(全)
│ │ 020平民縣志(全)
│ │ 021續潼關縣志(全)
│ │ 022華州鄉土志(全)
│ │ 023蒲城縣新志(1-2)
│ │ 024雒南縣鄉土志(全)
│ │ 025孝義廳志(全)
│ │ 026岐山縣鄉土志(全)
│ │ 027郿縣志(1-2)
│ │ 028麟游縣新志草.pdf
│ │ 029隴州志(1-2)
│ │ 030邠州新志稿(全)
│ │
│ ├─2
│ │ 031續修南鄭縣志(1-3)
│ │ 032長武縣志(全)
│ │ 033乾州志稿(1-2)
│ │ 034武功縣續志(全)
│ │ 035沔縣志(全)
│ │ 036褒城縣志(全)
│ │ 037城固縣志(1)
│ │ 037城固縣志(2)
│ │ 038城固縣鄉土志(全)
│ │ 039洋縣志(1-3)
│ │ 040寧羌州志(1-2)
│ │ 041寧羌州鄉土志(全)
│ │ 042新續略陽縣志(全)
│ │ 043佛坪縣志(全)
│ │ 044定遠廳志(1)
│ │ 044定遠廳志(2)
│ │ 045留壩廳志(全)
│ │ 046扶風縣志(全)
│ │ 047扶風縣鄉土志(全)
│ │ 048安康縣志(全)
│ │ 049續修平利縣志(全)
│ │ 050洵陽縣志(1-2)
│ │ 051白河縣志(全)
│ │ 052石泉縣志(全)
│ │ 053鎮安縣志(全)
│ │ 054鎮安縣鄉土志(全)
│ │ 055鳳縣志(1-2)
│ │ 056府谷縣志(1-2)
│ │ 057橫山縣志(全)
│ │ 058葭州志(全)
│ │ 059神木縣志(全)
│ │ 060神木鄉土志(全)
│ │ 061陝西全省輿地圖.pdf
│ │ 062秦疆治略(全)
│ │ 063陝西志輯要(1-2)
│ │ 064長安志(1-2)
│ │ 065同州府續志(1-3)
│ │
│ ├─3
│ │ 066重修鳳翔府志(全)
│ │ 067續興安府志(全)
│ │ 068延安府志(1-4)
│ │ 069甘泉縣鄉土志(全)
│ │ 070安定縣志(全)
│ │ 071靖邊縣志稿(1-2)
│ │ 072綏德州志(1-2)
│ │ 073清澗縣志(全)
│ │ 074吳堡縣志(全)
│ │ 075中部縣志(全)
│ │ 076中部縣鄉土志(全)
│ │ 077宜君縣志(全)
│ │ 078磚坪縣志(全)
│ │ 079延綏鎮志.pdf
│ │ 080三輔黃圖(全)
│ │ 081洛陽伽藍記(全)
│ │ 082永壽縣志(1-2)
│ │ 083三水縣志(全)
│ │ 084寶雞縣志(1-2)
│ │ 085宜川縣志(1-2)
│ │ 086宜川鄉土志(全)
│ │ 087西安府志(1-6)
│ │ 088續修醴泉縣志稿(1-2)
│ │
│ └─4
│ 089大荔縣志稿(1-2)
│ 090西鄉縣志(全)
│ 091華岳志(1-2)
│ 092陝西南山谷口考(全)
│ 093延長縣志(全)
│ 094二十七府州縣屯衛賦役金書(1-2)
│ 095略陽縣志(全)
│ 096耀州志(全)
│ 097續耀州志
│ 098白水縣志(1-2)
│ 099韓城縣續志(全)
│ 100重修岐山縣志(全)
│ 101淳化縣志(1-2)
│ 102洋縣志(全)
│ 103商南縣志(1-2)
│ 104葭縣志(全)
│ 105洛川縣志(1-2)
│ 106中部縣志(黃陵縣志)(全)
│ 107宜川縣志(1-2)
│ 108三原縣新志(1-2)
│ 109朝邑縣志(全)
│ 110高陵縣志(全)
│ 111臨潼縣志(1-3)
│ 112白河縣志(全)
│ 113蒲城縣志(1-2)
│ 114武功縣志(全)
│ 115隴州續志(1-2)
│ 116韓城縣志(1-2)
│ 117韓城縣續志.pdf
│ 118乾州新志(全)
│
├─13甘肅省(全)
│ │ 新建 文本文檔.txt
│ │
│ ├─1
│ │ 001隴邊考略(全)
│ │ 002欽定蘭州紀略(1-3)
│ │ 003狄道州志(1-2)
│ │ 004金縣志(全)
│ │ 005渭源縣志(全)
│ │ 006會寧縣志(全)
│ │ 007清水縣志(全)
│ │ 008徽郡志(全)
│ │ 009通渭縣新志(1-2)
│ │ 010西和縣志(全)
│ │ 011成縣新志(1-2)
│ │ 012靜寧州志(全)
│ │ 013隆德縣志(全)
│ │ 014庄浪縣志(全)
│ │ 015崇信縣志(全)
│ │ 016固原州志(1-3)
│ │ 017民勤縣志(全)
│ │ 018玉門縣志(全)
│ │ 019涇州志(全)
│ │ 020海城縣志(全)
│ │ 021兩當縣志(全)
│ │ 022鎮番縣志(1-2)
│ │ 023永登縣志(全)
│ │ 024合水縣志(全)
│ │ 025夏河縣志(全)
│ │ 026山丹縣志(全)
│ │ 027肅鎮志(全)
│ │ 028洮州廳志(1-2)
│ │ 029安定縣志(全)
│ │ 030敦煌縣志(全)
│ │
│ └─2
│ 031崆峒山志(全)
│ 032和政縣志(全)
│ 033靖遠縣志(1-2)
│ 034伏羌縣志(全)
│ 035新纂康縣縣志(1-2)
│ 036華亭縣志(1-2)
│ 037重修隆德縣志.pdf
│ 038重修靈台縣志(1-3)
│ 039臨澤縣志(全)
│ 040重修鎮原縣志(1-2)
│ 040重修鎮原縣志(3-6)
│ 041秦安志(全)
│ 042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1-2)
│ 043甘州府志(1-6)
│ 044徽縣志(1-2)
│ 045直隸秦州新志(1-5)
│ 046蘭州府志(1-3)
㈧ 求一個可以免費閱覽地方誌的網址!
數字媒體發行平台:
http://www.xplus.com/
㈨ 在哪個網站可以看中國地方誌史
不輟,已有2500年的歷史。據1985年《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記載,我國現存舊地方誌8264種、12.32萬卷,佔全部古籍總數的10%。《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今重要圖書總匯,存「經、史、子、集」17.8萬卷,其中地方誌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
方誌很早就受到了重視。《周禮·誦訓》上記載:「掌道方誌,以詔觀事」。當時,「誦訓」這一官員的職責就是為王述說方誌所記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以便於治國。
2、秦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 縣志書隨著郡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也有了相應的發展。
3、兩漢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記述郡國地方的山川、物產、貢賦、風俗等情況的「郡國地誌」,隨同「計書」報送太史府。劉秀做了皇帝後,為表彰他的家鄉南陽,詔令撰作家鄉風俗志書。由於帝王、朝廷的倡導,「郡國之書,由是而作」。此後,郡縣編纂志書的風氣大興。東漢的郡縣地誌,隨同郡國的「計書」上報朝廷,大多保存在蘭台。作為蘭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這些郡縣志書資料,寫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見兩漢時期,曾經編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縣地誌。據古籍記載,如《壽春記》、《巴郡圖經》等等,都是著名的志書,並為後人所徵引。
秦漢以後,地方誌逐步發展和充實,發展為輿地圖、圖經、圖志、圖記、地記和郡國之書。
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正史;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國性的區域志;東漢光武帝劉秀詔令撰修的《南陽風俗傳》,是我國官修地方誌書的開端。
4、魏、晉和南北朝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編史修志之風盛行。地方豪門勢力為了炫耀一方,不僅修家譜,還修地方誌,於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誌;地方官也為了更好地了解和統治一隅之地,也樂於修志。編修了大量的地方誌書。
當時大多叫做「地記」,著名的有《婁地記》、《冀州記》和《會稽記》等。晉人常璩編纂的《華陽國志》,是目前保存下來較早的一部私人編修的地方誌書。該書內容翔實,已有一定的「義法」。後人編修雲南、四川等地的志書,往往「據以為典則」。
5、隋
大業年間,隋煬帝「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於尚書」,從此以後,歷代統治者都競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來編纂地方總志。漸漸地修志也就成了歷代官府的主要職責之一了。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隋朝曾經編修了《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五十卷,《區域圖志》一百二十九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其餘記注甚眾」。可見隋朝曾經編修了相當數量的地方誌書。
6、唐
朝廷規定:各州郡的圖經,每三年編修一次,並報送尚書省。以後改為五年編報一次。如果州縣有所變動,山河有所改移,則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後還編纂了《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全國性的志書。《括地誌》一書曾「博採方誌」。《元和郡縣圖志》是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編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記述了郡縣的基本情況。這從側面可以說明唐代州縣志書的編纂,是比較廣泛的,如果沒有郡縣志書作為基礎,全國性的志書是難以編成的。
7、宋
朝廷重視圖經的編纂,規定每三年編修一次。各名郡大縣都編修了圖經,有些郡縣數次編修。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誥盧多遜等「重修天下圖經」。大中祥符年間,李宗諤撰修《祥符州縣圖經》,計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該書是以各路州縣所報送的圖經為基礎編成的,成為北宋州縣圖經的總匯。宋徽宗大觀年間,朝廷置「九域志局」,專門從事志書的編篡工作,這是史書記載較早的專門修志機構。
宋朝三令五申編纂圖經,大大促進了地方誌書的發展。「州縣皆修圖志」。當時編修地方誌書相當普遍。宋代流傳下來的府、州、縣地方誌書,遠遠超過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錄》等等。南宋時期修纂的乾道《臨安志》,記載了宮闕官署、沿革、星野風俗、州境、城社、戶口、學校、物產等等,書後還附有亭、台、觀、閣、軒等。
傳說當時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當地屬官搜腸刮肚,准備垂詢,並備禮載酒,遠遠跪接。誰知朱熹撩開轎門,開口就問:「志書帶來沒有?」眾人末料到這一著,面面相覷,悔之莫及。從此這一帶便形成習俗,凡地方官上任或離職,先交接地方誌書。
8、元
地方誌的編修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元朝廷在地區方誌的基礎上,編纂了全國性的《大元一統志》,記載全國范圍的內容。還詔令各省、府、州、縣編纂了一定數量的志書,比較有名的有《鎮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農學家王楨在任旌德縣尹時,纂修了《旌德縣志》,並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時期,志書的體裁也由歷史、地理的記載向更高更廣的水平發展起來,地方誌體裁和形式日臻完備。
9、明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方誌發展的興盛時期。
明代是我國地方誌得到較大發展的時期,明廷十分重視編纂地方誌書。由朝廷頒布修志凡例,體例全國統一。全國修有《一統志》,省有總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縣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志向遠大的平民皇帝,稱帝立足不久,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編修一統志。後又命各地將城池、山川、關津、水陸道路等編報朝廷。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縣衛所皆修志書。此後,各郡縣有志,「實始於此」。明萬曆年間,已有人盛誇「自國史外,郡邑莫不有志」(乾隆《滿城縣志》序)。當時,有些府縣志書,編修多次。關於專志的編纂,也相當普遍。現存明代志書約有上千種,其中以縣志為最多。
東港區地域內有歷史記載的第一部縣志《日照縣志》,就是明代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知縣杜一岸主持編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國古方誌發展的鼎盛時期。
清代是我國封建時代地方誌發展的全盛時期。清代修志的規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乾隆、嘉慶三朝三次重修《一統志》,清政府還一再詔令全國各州縣修志,雍正時更規定各省府州縣志要六十年修訂一次。因此,我國歷史上清代編纂的地方誌最多。
清王朝在全國鞏固了統治地位後,地方官府就積極倡導修志了。順治年間,河南巡撫發動修志,當時的十二州九十五個縣,基本上都編修了志書。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燁下令編修一統志,並命各省及府、州、縣編纂志書。雍正、嘉慶年間,清王朝又先後下令編修一統志和省通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州縣志書的發展。光緒年間,學部下令編修鄉土志。不少州縣的鄉土志內容編纂得比較簡明。在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還編修了相當數量的鄉鎮志,如《南翔鎮志》、《烏青鎮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誌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和倡導,同時,時勢造英雄,一批著名學者在地方誌工作中脫穎而出,如戴震、錢大昕、章學誠、李慈銘等。據初步統計,現存的清代志書,約6000種,占現存舊志總數的75%左右。著名的志書有《靈壽縣志》、《遵義府志》、《六安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縣地方誌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很豐富。其中關於地理、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科學技術、農民起義、典章制度及歷史人物等方面的記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㈩ 請問哪裡可以買到古籍善本的影印版 或者電子版的呢
孔夫子網,這個你直接網路就可以了,孔夫子是一個賣舊書的網站,並非全部是古籍,但是裡面的確是有古籍的,而且古籍還不少。不過古籍善本的影印版不便宜啊,應該說是非常貴。當然,有些方誌根本不能算善本了,連點校本都出來了,比如說《華陽國志》,還有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地方誌,現在都有出版社直接出的,這些方誌一點都不貴,而且多半也不是影印版。但是大多數地方誌很少有出版的,還是很少的,很多都是在圖書館裡面,等閑根本見不到,連歷史學家都很難去看一眼,因為現在清代嘉慶以前的書都被嚴格保護起來了,很難看到的。也很少有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