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法問題:什麼叫物權性居住權
您在哪裡找到這個專業性名詞?
居住權我想不用解釋吧,物權一般情況下是對物和權利的權利,像用益物權,擔保物權,所有權之類的,但是你說的那個?
⑵ 居住權與用益物權
該房是你朋友和其父共有的財產,其父不能私自處分該房,該合同是無權處分行為產生的合同,效力待定,你朋友有權起訴否認該合同效力或要求優先購買權~滿意請採納
⑶ 居住權能否繼承
房屋居住權房屋所有人針對某一人而設立的用益物權,所以房屋的居住權是不能轉讓或者繼承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六十九條 【居住權的轉讓、繼承和設立居住權的住宅出租】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居住權的法律地位
1、居住權與所有權的關系。
所有權為自物權、完全物權,而居住權是他物權、限制物權,居住權以所有權為基礎並由其派生,這是兩者最主要的聯系。至於兩者的區別,除了當然存在的自物權與他物權的不同點之外,兩種權利在實現方式上也體現了不同的趨勢和取向。居住權以他人的房屋為標的,行使的是佔有、使用和有限收益權。既然是對他人的房屋使用收益,利用房屋的居住價值,就必須對房屋進行物質形式的支配,因此,居住權是以實施對他人房屋的現實佔有為實現條件的。
2、居住權與地上權的關系。
傳統物權法中的地上權,在中國被有的學者稱為「基地使用權」。但不論稱謂如何,都可將此項權利的概念表述為「在他人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並所有建築物或其他附著物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權利」。由此可見,地上權與居住權同為他物權,同樣只是對他人所有的物享有使用、收益的權利,而不享有處分權,同樣是以物的使用價值為實現基礎的實體支配權。
3、住權與典權的關系。
所謂典權,是指一方支付典價,佔有他方的不動產而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權利。典權是中國特有的物權形態,其他國家並無這種制度,雖然日耳曼法上的古質和日本民法上的不動產質與其極為相似,但典權與這兩種權利又實有不同。
以上知識就是對「居住權能否繼承?」這一問題進行的相關解答,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問題,可以關注無訟,私信咨詢。
⑷ 居住權與產權有什麼區別
居住權內涵十分豐富,在國際公約、憲法行政法等公法領域以及物權法等私法領域含義並不相同。在國際公約及憲法中,通常的表述是居住的權利,或稱住房權、住宅權。如《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人人都享有在其國境內自由遷徙及居住的權利」。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空間意義上的在什麼地方停留的問題,是與遷徙相對應的在某一地方常住的狀態,對這種權利的保護是人身自由的重要內容。 國際公約中還有一種作為生存權這一基本人權意義上的居住的權利(又稱住房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規定:「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其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關於獲得適當住房權的第四號一般性意見(第六屆會議,一九九一年)》第一條規定:「適足的住房之人權由來於相當的生活水準之權利,對享有所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是至關重要的。」 這里所說的居住的權利是指為生存而必須提供的住房方面的保障。我國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了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保障公民居住的安全與安寧,雖然不是從正面直接規定憲法保障公民居住的權利,但通過反向解釋可以推斷出這一精神。而在私法領域內,在物權法上,居住權則有其特定含義,是指非所有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住房及其附屬設施的權利,是他物權中的用益物權之一種。
上述國際公約和憲法中的居住權與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在適用范圍上明顯不同。國際公約中的居住權是要求締約國承認和保護的基本人權,其適用的主體是國家;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其中的居住權主要是調整國家和公民之間的住房財產關系,以保護公民的居住權利,防止遭受公權和他人的侵害;物權法中的居住權則是用於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房屋用益關系。
在私法領域,對他人住房進行居住的權利可由兩種法律關系創設,一種是通過物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作為他物權的居住權;另一種是通過債權法律關系創設,即產生承租權、借用權等。由於物權與債權性質上的不同,所以居住權與承租權、借用權在法律效力、權利內容、權利保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不可將二者混淆。
⑸ 被起訴查封的住宅可以設定居住權嗎
可以。
法院查封的房子,如果是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生活所需,可以居住,但不能買賣、抵押。如果是其他的情況,不可以居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六條,對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賣、變賣或者抵債。
(5)居住權是否產出物權效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查封的期限人民法院查封的期限為兩年,也就是說兩年內債務人不能履行償還義務,法院有權拍賣房產實現債權人的利益。但是案件一直在審理中,如果兩年後債權人沒有進行續封,那麼法院查封房產的期限一過,查封也就不存在。
法院查封房產後,房產不能被轉讓給他人和做抵押的,被告有權利不到現場處理,但是法院如果後出對其不利的判決,很大程度會涉及到依法拍賣被查封財產的風險,積極履行法院判決,此後國土房產部門根據法院提交的資料,進行查封處理。
⑹ 物權的效力
物權效力,是指大陸法民法理論對物權法律效力的概括。通常認為包括三方面:
(1)物權具有對世效力和排他效力,它僅憑借權利人的對物支配行為即可實現,並可排除第三人的不法干涉,它對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具有普遍約束力。
(2)物權具有追及效力和歸一力,其標的物不論輾轉落入何人之手,物權人依法均可向實際佔有人主張權利,追索原物,以回復初始權利狀態。有學說認為,物權的排他力和追及力均應概括為物權的請求權效力。
(3)物權具有優先效力,在同一物上有數種權利並存時,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而行使的效力,有擔保債權具有優先於無擔保債權而行使的效力。
(6)居住權是否產出物權效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條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⑺ 物權的效力問題
1、排他性。《物權法》第二條規定明確了物權具有「排他」屬性,即具有專排除他人干涉的法律效力,屬這是法律的強行規定。
例如:我的一個手錶,我可以自己佔有、使用、租憑,他人不得干涉我對自己財物的合法使用,這就是排他性。
2、優先效力。是指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例如:我將手錶賣給甲,甲付款後,在我交付手錶前我反悔了不願意將手錶出賣,這時我對手錶的物權優先於對甲的債權。即我可以不賣手錶給甲,當然,需要對甲承擔違約責任。
3、追及效力。追及效力主要是物權請求權的一種形式。當標的物由無權處分人轉讓給第三人時,物權人有權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
例如:你將我的手錶買給甲,由於你不是手錶的所有者,所以我可以要求確認買賣無效,並要求甲將手錶還給我。
4、物權請求權。包括返還請求權、排除妨礙請求權、標的物清償請求權、妨止侵害請求權等。
5、債權請求權,是指清償債務請求權,而物的請求權更廣,既包括了返還請求、還包括停止侵權請求、排除妨妨礙請求等。
⑻ 房產證上有我的名字,但是老公要我寫了個只有居住權的字據,請問字據有法律效力嗎
房產證擁有者,有房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至於立的字據首先要看是否是在自願的前提下完成的,非自願立的字據無效,其次即使有效也要及時變更房產證名字,未變更的房產證,依然歸原房產證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