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63條

物權63條

發布時間:2021-07-29 01:49:35

物權法第六十三條中的「決定」如何理解具體包括哪些行為

第六十三條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
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集體財產權保護的規定。
●立法背景
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所有的財產是勞動群眾集體多年來通過辛苦勞動創造、積累的物質財富,是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集體經濟發展迅速,集體資產存量迅速增長,但由於集體資產的管理還相當薄弱等原因,造成集體資產的嚴重流失,不僅使集體經濟遭受了損失,集體生產力受到破壞,而且直接損害勞動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了社會和諧發展。因此,依法保護集體財產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現實需要,也是物權法應有之義。我國有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對集體財產的保護已經有所規定。如憲法第12條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民法通則第73條規定:「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本條第一款根據集體財產保護的特點,依據上述法律作了規定:「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現實中,有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違反法定程序或者章程規定,擅自決定或者以集體的名義作出決定,低價處分、私分、侵佔集體所有的財產,嚴重侵害集體成員的財產權益。針對這種情況.本條第2款賦予r集體成員請求人民法院撤銷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不當決定的權利。
●條文解讀
這里的「集體所有的財產」主要是指本法所規定的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以及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從所有者來講,既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財產,也包括城鎮集體所有的財產。
針對損害集體財產的主要行為,本條強調了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財產。所謂的「侵佔」是指以非常佔有為目的,將其經營、管理的集體財產非法佔為己有。侵佔的客體是集體所有的資產。侵佔的主體一般是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的單位或者個人。構成侵佔,還必需具有非法佔有集體資產的主觀故意。「哄搶」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組織、參與多人一起強行搶奪集體財產的行為。哄搶的客體是集體財產。哄搶的主體可以是任何的單位和個人,並且還需具備非法佔有集體財產的主觀故意。「私分」是指違反集體財產分配管理規定,擅自將集體財產按人頭分配給部分集體成員的行為,如有少數村委會幹部將應分配給全體村民的徵收補償款擅自分掉據為己有。「破壞」是指故意毀壞集體財產,致使其不能發揮正常功效的行為。如故意毀壞集體企業的機器設備或者農村集體所有的水利設施,影響集體經濟組織生產經營的行為。破壞的主體可以是任何的單位和個人,而且需有有毀壞集體財產的主觀故意。
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所有財產的,應當承擔返還原物、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關單位的責任人也要依法承擔行政甚至是刑事責任。
關於集體成員訴權,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是,每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有權針對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損害其權益的決定,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決定。本條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不僅僅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包括城鎮集體經濟組織;二是,提起訴訟的事由,是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了該集體成員的合法財產權益;三是,提起訴訟的時間,本條投有明確限制。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因此,集體成員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時起二年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或其負責人作出的不當決定。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六十三條能撤銷村民會議決定嗎

村民會議可以決定本村的事務。但是村民會議的決定不能跟我國的法律法規相抵觸,否則是違法違規。

③ 物權司法解釋

物權類

1 2000011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分行與濟南市電信局侵權損害賠償一案的復函
2 1995010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王春林與銀川鋁型材廠有獎儲蓄存單糾紛一案的復函
3 1994090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淄博食品廠訴張店區車站辦事處財產交換一案請示的函
4 1994032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四川經濟日報社與段惠民、第三人成都實用信息公司財產侵權案如何處理的復函
5 19901105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對有關獎券糾紛問題的復函
6 19891221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淮北市青龍山鎮洪庄行政村訴青龍山鎮人民政府塌陷區水面使用權糾紛一案的電話答復
7 1988042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劉士庚訴定州市東趙庄鄉東趙庄村委會白銀糾紛一案的批復
8 1988040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掘獲過去地主埋藏的銀元歸誰所有問題的批復
9 1964022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地主王維新與農民換房並挖出銀元銀錁等財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節錄)
10 195807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
11 1951112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善意非直接由所有人手中取得之所有權應否保護的問題的復函

擔保物權類

1 200505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
2 2004112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出口退稅託管賬戶質押貸款案件有關問題的規定
3 200404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應當如何認定保證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後又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問題的批復
4 200402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深圳發展銀行廣州分行信源支行與成都宗申聯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借款擔保合同糾紛一案的請示的復函
5 2003122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如何適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請示的答復
6 2003112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甘高法[2003]183號請示的答復
7 2003102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在訴訟時效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保證責任等問題請示的答復
8 20030904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辦公室對湖南高院關於《合同法》生效前承包人的工程款與抵押權的受償順序問題的請示報告的答復函
9 2003061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外國企業派駐我國的代表處以代表處名義出具的擔保是否有效及外國企業對該擔保行為應承擔何種民事責任的請示的復函
10 200304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南昌市商業銀行象南支行與南昌市東湖華亭商場、蔡亮借款合同擔保糾紛案請示的復函
11 2003022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錦州市商業銀行與錦州市華鼎工貿商行、錦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華通信設備安裝公司借款糾紛一案的復函
12 2003010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船舶抵押合同為從合同時債權人同時起訴主債務人和抵押人地方人民法院應否受理請示的復函
13 200301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吉林市商業銀行營業部與交通銀行吉林分行船營支行長春路分理處存單質押糾紛一案請示的答復
14 200211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及擔保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的適用和保證責任方式認定問題的批復
15 200211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已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向其他保證人行使追償權問題的批復
16 20021122 最高人民法院對《關於擔保期間債權人向保證人主張權利的方式及程序問題的請示》的答復
17 200210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中國銀行中銀發[2002]45號請示的答復
18 2002101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廣西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信達資產公司南寧辦事處借款合同擔保糾紛一案請示的復函
19 2002080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擔保法生效前發生保證行為的保證期間問題的通知
20 2002061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有工業企業以機器設備等財產為抵押物與債權人簽訂的抵押合同的效力問題的批復
21 200202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西安市第三奶牛場與咸陽市中陸城市信用社、西安新業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抵押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復函
22 2001082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沈陽市信託投資公司是否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問題的答復
23 200108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能否對連帶責任保證人所有的船舶行使留置權的請示的復函
24 200012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5 200008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因法院錯判導致債權利息損失擴大保證人應否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
26 2000021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展期貸款超過原貸款期限的效力問題的答復
27 19990630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縣級以上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能否作為保證人問題的復函
28 199903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海口魯銀實業公司典當拍賣行與海南飛馳實業有限公司、海南萬錫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海南內江房地產開發公司抵押貸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復函
29 1998091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正確確認企業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有關保證合同效力問題的通知
30 199610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與四川省農村信託投資公司擔保借款糾紛一案中四川省汽車運輸成都公司應否承擔保證責任的復函
31 19951106 最高人民法院對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借款擔保合同糾紛請示問題的答復
32 199505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的株洲鋼廠與湘潭亨發工貿公司等購銷合同糾紛一案有關保證人保證責任問題的復函
33 1995041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的經濟合同糾紛案有關保證人保證責任問題的復函
34 1995041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認定中國農業銀行湖北省分行國際業務部申請宣告武漢貨櫃有限公司破產一案中兩份抵押合同效力問題的復函
35 1994121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銀行貸款抵押財產執行問題的復函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予以廢止的2000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目錄(第五批)(20020306)
36 1994090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詐騙犯罪的被害人起訴要求詐騙過程中的收取擔保費用的保證人代償「借款」應如何處理的請示的函
37 1994041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
38 1994032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務人有多個債權人而將其全部財產抵押給其中一個債權人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
39 199312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應否免除問題的復函
40 1993071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貴陽第二城市信用社向中國北方公司深圳分公司出具的函是具有擔保性質的答復
41 199307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保險公司與長城公司的保險合同的效力及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函
42 1993040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農業銀行哈爾濱市分行道里辦事處訴民革哈爾濱市委及三棵樹糧庫借款擔保合同糾紛一案中三棵樹糧庫是否承擔擔保責任的復函
43 1992102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電子器材公司與招商銀行擔保合同糾紛一案指定管轄的通知
44 1992090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職工利用本單位公章為自己實施的民事行為擔保企業是否應承擔擔保責任問題的函
45 19920418 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庭關於同一抵押物設立數個抵押權依次受償問題的函
46 1992040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保險單能否用於抵押的復函
47 1991102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機構不履行其義務是否應當承擔責任的復函
48 1991101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是否可直接判令保證單位履行債務的復函
49 1991083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惠州恆業公司訴恩平旅遊實業公司購銷合同糾紛一案中銀行是否負擔保責任的函
50 1991060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借款合同當事人未經保證人同意達成新的《財產抵押還款協議》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擔保責任的請示的答復
51 19910427 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關於購銷合同當事人延長履行期限後保證人是否承擔保證責任問題的電話答復
52 1991013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靈山縣公安局對其工作人員擅自以所在單位名義對外提供財產保證,應否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答復
53 19900524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洪紹武賀建玲債務擔保一案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
54 1990040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南省軍區訴鄭州市花園路城市信用合作社借貸擔保合同糾紛一案的法律適用和擔保協議效力問題的復函
55 19890717 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關於國家機關作為借款合同保證人應否承擔經濟損失問題的電話答復
56 1988101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機關不能擔任保證人」的時效問題的答復
57 1988101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作為保證人的合夥組織被撤銷後,債權人未請求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是否不視為債權人放棄請求權的批復
58 198810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機關能否作經濟合同的保證人及擔保條款無效時經濟合同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
59 1988032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分支機構作為經濟合同一方當事人的保證人其保證合同是否有效及發生糾紛時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
60 19880109 關於借款合同雙方當事人未經保證人同意達成延期還款協議後保證人是否繼續承擔擔保責任的批復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
61 19870205 關於專業銀行、信用社擔保的經濟合同被確認無效後保證人是否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問題的批復 (失效)
相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部分司法解釋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1979年至1989年間發布的司法解釋目錄(第二批)(19961231)
62 1957062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擔保人是否應代債務人償還欠款問題的批復
63 19530825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重慶市針織業聯營社對外擔保的責任問題的解答意見的復函
64 19530206 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執行保證債務問題的答復
65 1952042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償付抵押債務應依照司三通字第16號通報第四項之規定處理的復函
66 19510904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抵押權問題的復函
67 1951071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請示抵押權問題的答復
68 19510707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務擔保財產與抵押財產性質及各債權人在受償時有無區別的問題的批復

④ 擔保法解釋63條第二款的問題

抵押擔保是指債抄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對某一特定物的佔有,而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照擔保法的規定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債務人以自己的房屋、汽車等財產作為自己債權擔保的行為就叫做抵押擔保,作為擔保的一種方式,我國法律對債務人相關的財產能否作為抵押物以及相關的抵押順序是做了明確規定的。

(4)物權63條擴展閱讀:

同一債務有兩個以上保證人的,保證人應當按照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份額,承擔保證責任。沒有約定保證份額的,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要求任何一個保證人承擔全部保證責任,保證人都負有擔保全部債權實現的義務。

已經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有權向債務人追償,或者要求承擔連帶責任的其他保證人清償其應當承擔的份額。

⑤ 物權法63條撤銷 為什麼不是規定宣告無效

撤銷的效果就是無效。

⑥ 民法:主物和從物關系

根據兩個獨立存在的物在用途上客觀存在的主從關系,把物分為主物與從物。

同屬一人所有的兩個獨立存在的物,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經濟效益的,才構成主物和從物關系。

1、概念定義

主物:指獨立存在,與其他獨立物結合使用,並在其中發揮主要效用的物。

從物:在兩個獨立物結合使用中處於附屬地位、起輔助和配合作用的是從物。例如杯子和杯蓋,其中杯子是主物,杯蓋是從物。

構成從物的要件:

a、從物必須是一個獨立的物。

b、主物與從物必須同屬一人所有。

c、只有與主物相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但是與主物配合使用的過程中只起輔助作用。

註:特別要注意的是,雖是從物,一定是一個獨立的物,故房屋牆上的門、窗非從物。

2、區分的法律意義

區分主物與從物的法律意義在於,如果法律或者合同沒有相反約定時,從物的所有權隨主物的所有權一並轉移。

主物抵押、質押的效力「有條件地」及於從物:

《擔保法解釋》第63條的規定:

在抵押權設定「之前」為抵押物的從物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意為優先受償)抵押物的從物抵押權設定「之後」抵押人取得的抵押物之從物,抵押權的效力不能及於該從物。

《擔保法解釋》第91條的規定:

動產質權的效力及於質物的從物。從物未隨同質物移交質權人佔有的,質權的效力不及於從物。

《擔保法解釋》第114條的規定:

如果債務人未將從物移交留置權人佔有,則留置權的效力不能及於留置物的從物。

(6)物權63條擴展閱讀

從物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使用該物體的目的必須是永久性的。 實用程序必須始終幫助主體的實用程序。 該效用不限於經濟效用和經濟目的。 例如,備用輪胎是車輛。 它僅用於主要物品的經濟效用的臨時輔助,而不是用於物體。

如果租戶帶來的窗簾和窗簾生活,他們不是房子的對象。 但是,對象暫時與主對象分離並保留為對象。 如果船的槳由於修理而暫時與船分離,則它們仍然是船的物體。

2、對象屬於與主對象相同的人。 該對象必須屬於與主對象相同的人。 如果汽車的所有者暫時借用了另一個人的備用輪胎,則不能將其視為汽車的奴隸。 但是,如果對象的所有者不屬於所有者,並且所有者的所有者將其與所有者一起出售,則購買合同有效。

3、對象必須獨立的部分而不是主要對象。 主題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對象也是一個獨立的東西。 例如,窗戶和房屋,汽車和輪胎,適合上衣和褲子,鞋子的左腳和右腳都是關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物體和物體之間的關系。

4、交易必須視為事物。 交易中有特殊的習慣,不被認為是來自客體,而必須來自物質理論。 例如,一袋米飯。

該對象的法律意義主要是:當法律中沒有相反規定或當事人未同意相反時,當主要對象的所有者處置主要對象,效果和從屬關系時,如 轉移主要對象的所有權,也轉移對象的所有權。

當事人未具體約定的,不得簽訂合同主體的主體,終止合同,終止合同的有效性,不得撤銷合同的對象; 如果標的物的所有權有限,那麼限制和如果設定抵押,抵押和財產的效果。

⑦ 法律關於抵押權的效力是如何規定的

抵押權的效力如何確定 ?有約定的,依照約定。沒有約定的,抵押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抵押權的費用。第三人與抵押物所有人為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的共有人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抵押人對共有物享有的份額。
首先、對標的物的效力。1.抵押效力及於從物,擔保法解釋第63條規定:「抵押權設定前為抵押物的從物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抵押物的從物。但是,抵押物與其從物為兩個以上的人分別所有時,抵押權的效力不及於抵押物的從物。」
其次、對孳息的效力。債務人不履行債務致使抵押物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權人有權收取由抵押物分離的天然孳息以及抵押人就抵押物可以收取的法定孳息。收取的孳息首先充作收取孳息的費用,其次是主債權的利息,再次是主債權。
第三、對添附物的效力。對於添附物,依據擔保法解釋62條規定可以分如下情形對待:(1)添附物歸第三人時適用物上代位的有關規定。抵押物因附和、混合或者加工使抵押物的所有權為第三人所有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補償金。(2)添附物歸抵押人所有時及於整個抵押物。抵押物所有人為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的所有人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3)共有時及於抵押人的份額。
第四、對抵押人的效力——抵押人的權利。1.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抵押人在其財產設定抵押後,仍享有對抵押物的使用、收益和處分權。2.處分權。
(1)轉讓標的物的權利
標的物抵押後抵押人仍可轉讓其抵押物。但是在我國,抵押人轉讓抵押物的,受到如下之限制a.應通知抵押權人並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抵押的情況。不通知、不告知的,不影響轉讓的效力,即轉讓仍然有效。
b.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所得的價款,應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或提存。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c. 抵押物轉讓後,抵押權人基於物權的追及效力仍然可以向受讓人就抵押物行使抵押權。當然,若債務人已經清償了其債務的,抵押權消滅。
(2)就標的物再次設定抵押權或者質權等擔保物權。
(3)就抵押物為他人設定用益物權。
(四)對抵押權人的效力——抵押權人的權利
1.抵押權的保全
在抵押權人因抵押物受到損害而遭受損失時,抵押權人基於其抵押權可以行使如下權利,保全其抵押權:
(1)在抵押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的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為。
(2)抵押物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恢復抵押物的,或提供與減少的價值相當的擔保。抵押人對抵押物價值的減少無過錯的,抵押權人有權在抵押人因損害而得到的賠償范圍內要求提供擔保。抵押物價值減少的部分,仍作為債權的擔保。
2. 處分抵押物的權利
在債權到清償期而未受到清償時,債權人有權將標的物進行處分,以受償。
3.優先受償權

⑧ 論述我國的物權法規定了哪些物權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和公示公信原則。

第一、物權法定原則

眾所周知,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物權法主要貫徹的是物權法定原則。物權之所以要法定,對此學者的解釋各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物權法定的原因在於其防止合同自由原則的濫用;有的認為,物權法定主義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這些觀點都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物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優先於債權),因此直接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而合同只是發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第三人並不知道,如果允許當事人僅提高其合意便創設物權,必然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不僅是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就是具有物權性質的債權也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舉個抵押權的例子,抵押權必須有法律承認,才能成為物權,成為物權後,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抵押權。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後,必須辦理抵押登記後才能成立抵押權,如果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抵押權就成立,而無需法律規定,這樣就非常麻煩。假如我有一套房產,價值一百萬,欠了很多人的錢,我只想把這一百萬給張三,不給李四、王五,我就可能和張三之間訂立一個抵押合同,如果通過合同就可以隨意創設物權的話,張三就享有物權了,它可以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其他人什麼都得不到,這樣的話交易就沒有秩序。抵押權是財產的負擔,如果不符合規定條件,可能產生欺詐。物權法定是各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定主義的內容包括:第一,物權必須由法律設定;所謂物權不得由當事人隨意創設,是指當事人在其協議中不得明確規定其通過合同設定的權利為物權,也不得設定與法定的物權不相符合的物權。例如,法律規定以動產設立質押必須移轉佔有,當事人不得設立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否則與現行法律規定不符。第二,物權的內容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第三,物權的效力必須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加以設定。這三點是傳統的物權法定主義的內容,我認為物權法定主義還包括,物權的公示方法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隨意確定,一定的公示方法對應一定的物權。

我們現在究竟應該規定哪些物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想簡單的談幾點:

1、國有企業財產權是否有必要加以規定?關於物權法是否應當規定經營權,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鑒於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化改組後,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財產關系屬於公司法調整的范圍,依公司法原理,國家享有股東權而企業享有法人財產權。且企業財產權中包括各種不同性質的權利,如對土地的基地使用權屬於用益物權,對廠房及其他建築物的權利屬於不動產所有權,對機器設備、車輛等屬於動產所有權,對企業名稱屬於人格權,應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不宜在物權法上作出規定。例如,有人就認為,國有企業財產權是一個集合概念,其中涉及知識產權、人格權、物權等,因此在物權法上沒辦法加以規定。,但我認為,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是很漫長的,大量的國有企業在沒有被改制之前,如果物權法迴避國有企業財產權這個問題,則非常不合適。如果不用物權法將確認國有企業的財產權,則國有企業的改革的方向難以確定,不知道往哪去。就國有企業財產權的內容,人們爭議也很大,物權法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企業經營權是物權法中;最重要的一種他物權,應當在物權法中作出規定,企業經營權的客體是指企業佔有的國有資產。它是一項集合財產,可以在物權法對集合財產的權利歸屬作出規定。此外,集合財產也不是完全不能由物權法加以規定,例如抵押中的財團抵押、浮動擔保都涉及到集合財產。

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到底這是個什麼權利,司法實踐都是將之作為債權對待的,依據合同法律制度加以解決,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這個問題就有爭論。我想應區分承包關系與轉包關系,轉包關系可以作為單純的合同關系,而承包關系則不能作為單純的債權關系,應該作為物權。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物權對待可以穩定農村土地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維護農民的利益,防止耕地的大量流失以及地方政府隨意調整土地上的關系,如果單純看成債權則對承包人非常不利,債權具有不確定的效力。將承包經營權稱為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使得能夠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一旦成為了物權之後,任何人侵害承包經營權,權利人都可以在法院提起侵權之訴,也可以根據物權法行使物上請求權。由於承包經營權物權化了,它就可以流轉了。比如可以抵押、轉讓。當然在法律上要由流轉的條件進行限制,不能改變承包經營土地的用途。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之後,發包人都要充分尊重承包人的權利,比如在涉及到土地徵收徵用的時候,不能由村長一人說了算,承包人也有發言權。只有將廣大承包者的利益與土地利益掛鉤才能真正調動承包者的積極性,更有效更充分的利用土地。

3、水面承包經營權的性質,目前爭議主要為,該種權利究竟是行政特許權抑或物權。如果將之全部看為行政特許權,則政府可以隨意調整,養殖者的投資沒有保障。我認為,一般來應將水面養殖的權利確立為一種物權,只有少數可能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水面,才由政府特許經營。將水面承包經營權確立為物權可以為權利受到侵害者提供充分的保護。

4、動產讓與擔保,簡單地說將所有權一次性地移轉給債權人,由債務人通過逐步清償債務而收回所有權。其實,這種方式早就有了。目前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應採取動產讓與擔保制度。我認為物權法不應規定動產擔保制度,實踐中可以用,但不宜規定在法律中,原因是:動產讓與擔保是一種變相的流質,擔保法是嚴格禁止流質或流押的,主要是防止對債務人的損害。如果一方面禁止流質,另一方面卻鼓勵當事人事先移轉所有權。當事人在實踐中摸索可以,可在法律上規定後就會鼓勵人們採用之。另外,有人認為按揭就是動產讓與擔保。據我的了解按揭並非動產讓與擔保,通常按揭是由銀行為普通的購房人提供貸款,只有在貸款還清後銀行才將產權轉讓給購房人,有時房屋尚未建成銀行就為開發商提供了貸款。開發商將房屋的產權證押在銀行,這樣可以形成銀行、購房人與開發商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一物一權原則

(一)一物一權原則的內容

我認為,一物一權主義主要具有以下幾項內容:

(一)從客體上看,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是多重所有,一個所有權的客體僅為一個特定物。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特定物之上的所有人不能為多人,事實上,數人對一物享有所有權,並不指所有權本身也成為多重所有權,所有權仍然是一個,只不過主體存在多人而已。 一物只能設定一個所有權,從根本上說,是出於產權界定、定紛止爭的需要。產權界定就是要明確某個特定物的最終歸屬;某物歸某人所有,就不能歸他人所有,即使是所有權權能發生分離,最終也要回復到所有權人手中。所有權是一種最終的支配權,決定了所有權的規則只能是一物一權,即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是多重所有。如果一物之上可以並存多項所有權,則難以確定物的真正歸屬 ,而且容易發生各種產權糾紛。

就物權的客體,具體來說:1、所有權客體僅為有體物,無體物不能成為所有權的客體,但在例外情況下,可以成為他物權的客體。2、一個所有權的客體僅為一個獨立物,根據一物一權,只有在作為物權的客體的物具有獨立性和特定性的情況下,才能明確物權的支配范圍,使物權人在客體之上形成物權並排斥他人的干涉。一個所有權的客體也必須僅為一個獨立物,集合物原則上不能成為一個所有權的客體,而只能成為多個所有權的客體。但是,構成集合物的各個部分如果能夠獨立存在,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相對於其他物而言,也可以成為獨立物,在此情況下,集合物也能成為一個所有權的客體。3、物權的客體必須是特定的物。4、一物的某一部分不能成立單個的所有權。這就是說,按照一物一權原則,物只能在整體上成立一個所有權,而一物的某一部分如尚未與該物完全分離,則不能成為單獨所有權的客體、例如在建工程,不能登記,不能與土地獨立。尤其是對於那些附屬於主物的從物而言,只能是主物的一部分,如房屋的牆壁和門窗等只能是房屋的一部分,不能與主物分離。在交易上,主物的所有權發生移轉,從物也隨之移轉。5、貨幣是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在交易上可以互相替換。貨幣的佔有與所有是同一的。這就是說,貨幣一旦交付,將會發生所有權的移轉。由此我們需要討論在儲蓄合同中,貨幣所有權的移轉問題。有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案件很能說明問題,即某銀行與某公司訂立儲蓄合同,該公司在銀行存款3000萬元,銀行向該公司出具了一分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以下簡稱證實書),該公司又要在銀行借款2000萬元,銀行提出公司首先應當以證實書在銀行質押,然後又要求雙方簽定一份以存款為質押標的的合同。後來由於該公司欠他人的債務,債權人要求劃撥該公司在銀行的存款,,銀行認為自己享有兩項質押權,因此予以拒絕。那麼,銀行享有的質權真的有效嗎?

首先,我認為,證實書不是有價證券,不能用於質押。理由主要有:第一,證實書不同於存單。中國人民銀行於1997年4月2 日發布的《關於暫停存單質押貸款業務就進一步加強定期存款管理的通知》第二條規定"各金融機構不再給存款單位開具存單,改為出具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可見證實書與存單是兩種不同的文書。在人總行1997年11月15日發布的《人民幣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第10條規定"證實書僅對存款單位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第11條規定"存款單位支取定期存款只能以轉帳方式將存款轉入其基本帳戶,不得將定期存款用於結算或從定期存款帳戶中提取現金"。證實書和存單的區別表現在:前者是一種開戶證明,而不是一種有價證券,後者則是一種有價證券;前者是一種債權證明,不能轉讓,後者則是一種證券化的權利證書,因此可以轉讓。正是因為上述區別,所以存單可以質押,而證實書不能質押。擔保法第77條提到的可以質押的存款單,僅指存單,而不包括開戶證明書。

第二,中國人民銀行先後發布了三個文件(即1997年4月2 日發布的《關於暫停存單質押貸款業務和進一步加強定期存款管理的通知》第2條、1997年11月15日發布的《人民幣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第10條、1999年9月3日發布的《單位定期存單質押貸款管理規定》第3條)都規定證實書僅對存款單位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該規定對各個商業銀行都有拘束力,該規定也屬於銀行內部的業務操作規程,本案銀行在從事業務活動中理應遵循這一規定,不得違反銀行內部的業務操作規程將禁止質押的證實書用於質押.

第三,中國人民銀行關於禁止將證實書用於質押的規定已經印製在開戶證實書上.開戶證實書上也明確載明:"本證實書僅對存款人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由於證實書也是一種存款合同的憑證,因此在證實書上載明上述條款,表明當事人雙方都同意不得將開戶證實書用於質押.該條款不僅對本案銀行有拘束力,並且對本案公司也有拘束力.

既然證實書不能用於質押,所以當事人的這種質押行為是無效的.

其次,存款本身不能作為質押的標的。存款合同的標的是貨幣,而貨幣在法律上是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在交易中可以互相替代.存款人將存款交付後,該存款的所有權已經移轉於銀行,銀行有權支配該筆存款,而存款人只是享有合同債權,即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到來後請求銀行支付本息,所以存款的貨幣是不能用於質押的。我國《擔保法》第63條規定"本法所稱動產質押,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移交債權人佔有,將該動產作為債權的擔保."既然存款人將其存款交付銀行以後,所有權已經發生移轉,因此本案中,公司已經不再對其存款享有所有權,該存款也不是其動產,因此不能以該存款設定質押。由於存款人將其存款交付銀行以後,所有權已經發生移轉,因此存款人不可能將該存款取出再次交付,不可能發生質押所需要的交付, 也不符合擔保法所規定的質押的條件。

(二)從權利的形態來看,由於物權具有排他性,因此,同一物之上可以並存數個互相並不矛盾的物權,但同一物之上不得成立兩個所有權或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權。

具體來說表現在:第一,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兩個所有權,即俗話說的"一物不容二主"。如果某人對某物依法取得所有權,即使另一人事實上佔有該物也不能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權。某物之上雖存在法律上的所有權,但他人因佔有時效或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時,先前的所有權將因此而消滅,並不得對抗後一個所有權。我國法律雖未明確規定佔有時效的概念,但也有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實際上從反面規定了佔有時效。當然,有關佔有時效的問題尚有待立法作出進一步明確的規定。第二,同一物之上不得成立兩個所有權或成立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權。物權的排他效力並不否認在同一物之上並存數個內容並不矛盾的物權,所有權與其他物權可以同時並序。同一物之上也可以設定數個擔保物權,我國《擔保法》並不禁止在同一物之上設定數個擔保物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也可以同時並存。例如所有人可將其房屋租賃給他人使用,從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租賃權,同時也可在該物之上設置抵押權。不過,由於質權要移轉佔有,因此與移轉佔有的用益物權不能並存。物權法中有所謂"先來後到"的規則,也有人將其稱為"時間在先,權利在先"規則。物權相互間的權利也擴大適用並產主另一項規則、即後成立的物權不得妨礙先成立的物權,先物權的實現可導致後物權的消滅或自然排除後物權。例如所有權可以與其他任何一種物權在同一物之上並存,所有權人也可以在一物之上設工數個擔保物權。同一物之上不得設定相互矛盾的兩個物權。如將某房屋出租給他人,在其之上設定租賃權以後,不得再在該物之上設立典權。因為租賃權與典權都要移轉佔有,即由出租人或出典人移轉佔有給承租人或典權人,如果承租人佔有了該房屋,則典權人不能再佔有該房屋,所以租賃權和典權是相互矛盾的。

⑨ 全國人大對物權法第63條是如何觶釋的

第六十三條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

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集體財產權保護的規定。

●立法背景

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所有的財產是勞動群眾集體多年來通過辛苦勞動創造、積累的物質財富,是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集體經濟發展迅速,集體資產存量迅速增長,但由於集體資產的管理還相當薄弱等原因,造成集體資產的嚴重流失,不僅使集體經濟遭受了損失,集體生產力受到破壞,而且直接損害勞動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了社會和諧發展。因此,依法保護集體財產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現實需要,也是物權法應有之義。我國有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對集體財產的保護已經有所規定。如憲法第12條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民法通則第73條規定:「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本條第一款根據集體財產保護的特點,依據上述法律作了規定:「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現實中,有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違反法定程序或者章程規定,擅自決定或者以集體的名義作出決定,低價處分、私分、侵佔集體所有的財產,嚴重侵害集體成員的財產權益。針對這種情況.本條第2款賦予r集體成員請求人民法院撤銷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不當決定的權利。

●條文解讀

這里的「集體所有的財產」主要是指本法所規定的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以及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從所有者來講,既包括農民集體所有的財產,也包括城鎮集體所有的財產。

針對損害集體財產的主要行為,本條強調了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財產。所謂的「侵佔」是指以非常佔有為目的,將其經營、管理的集體財產非法佔為己有。侵佔的客體是集體所有的資產。侵佔的主體一般是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的單位或者個人。構成侵佔,還必需具有非法佔有集體資產的主觀故意。「哄搶」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組織、參與多人一起強行搶奪集體財產的行為。哄搶的客體是集體財產。哄搶的主體可以是任何的單位和個人,並且還需具備非法佔有集體財產的主觀故意。「私分」是指違反集體財產分配管理規定,擅自將集體財產按人頭分配給部分集體成員的行為,如有少數村委會幹部將應分配給全體村民的徵收補償款擅自分掉據為己有。「破壞」是指故意毀壞集體財產,致使其不能發揮正常功效的行為。如故意毀壞集體企業的機器設備或者農村集體所有的水利設施,影響集體經濟組織生產經營的行為。破壞的主體可以是任何的單位和個人,而且需有有毀壞集體財產的主觀故意。

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所有財產的,應當承擔返還原物、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關單位的責任人也要依法承擔行政甚至是刑事責任。

關於集體成員訴權,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是,每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有權針對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損害其權益的決定,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決定。本條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不僅僅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包括城鎮集體經濟組織;二是,提起訴訟的事由,是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了該集體成員的合法財產權益;三是,提起訴訟的時間,本條投有明確限制。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因此,集體成員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時起二年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或其負責人作出的不當決定。

●相關規定

《憲法》第12條,《民法通則》第73條。

⑩ 如何提起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訴訟

【釋義】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在《物權法》上主要指以集體所有權為基礎的集體成員依法享有的財產權益。集體所有是一種特殊的物權形式,集體成員依法對集體財產享有集體所有權,這是集體成員權益產生、存在和行使的依據。《物權法》第59-63條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大致而言包括兩種權利:一是直接的物權,即對集體所有的動產和不動產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二是物權派生的管理權利,即對集體財產進行管理決策的權利。

【管轄】
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要區分權益受侵害的具體情形確定管轄。對於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時,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的糾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知情權糾紛,由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於其他經濟組織成員之間的權益糾紛,組織之外的人侵害成員權益糾紛,按照產生糾紛的基礎法律關系確定管轄。

【法律適用】
處理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物權法》第59-63條的規定。

【確定該案由應當注意的問題】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是集體所有權得以落實的基礎,是重要的財產權利。所以,《規定》將因此而產生的糾紛規定為所有權糾紛項下的第三級民事案由。在適用本案由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應當注意本案由的適用范圍。從廣義上理解,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應當包括侵害集體成員就集體所有財產所享有的兩種權益而引發的一切糾紛,從形式上看既包括集體組織侵害集體成員權益的糾紛,也包括集體成員之間侵害權益的糾紛,還包括集體組織之外的人侵害集體成員權益的糾紛。從狹義上理解,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僅指《物權法》第63條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時,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的糾紛案件。我們認為,鑒於《物權法》及相關法律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的保護規定並不明確,特別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在行使中受到侵害的情形還普遍存在,僅適用撤銷集體經濟組織不當決定的方式尚不足以保護集體成員的合法權益,因此原則上本案由下可以容納集體成員權益受到侵害一切民事糾紛。
第二,注意本案由與其他幾個相關案由的關系。一是在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時,要注意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以及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區別。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產生、使用、轉讓、處分等為基礎的糾紛,所以,判斷是否適用該案由時,應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存在為前提,除當事人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成立有爭議時可以適用該案由外,一般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存在時則不適用該案由。同樣,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也必然是針對土地承包合同關系而產生的糾紛,且糾紛當事人為合同的具體雙方,否則一般不適用該案由。本案由則可以適用於上述兩個案由不能容納的涉及土地承包的民事糾紛,如對土地發包方案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撤銷的,再如對集體組織應予發包給其土地而不作為而起訴的,等等。因為這些涉及土地承包的糾紛還沒有訂立承包合同,也沒有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所以要適用本案由。二是土地徵收補償相關糾紛中要注意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項下的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相區別。從農村徵收土地的情況來看,既包括徵收已經發包的土地也包括徵收未發包的土地。對於他人已經承包的土地被徵收時,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要求分配徵收補償費用的糾紛要適用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的案由。對於未發包的土地被徵收後集體組織成員對土地補償費用分配不服提起的訴訟,或者承包人之外的其他集體組織成員對承包地徵收後的補償費用分配不服引發的糾紛,則適用本案由。

閱讀全文

與物權63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