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物權法中所有權取得的幾種情形
所有權:
(1)動產:法律行為+交付取得所有權。(輪船汽車飛機這類回也是交付生效,不答登記不能對抗)
(2)不動產:法律行為+登記,登記後才有所有權。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2)繼承/遺囑:繼承or遺囑開始時就發生所有權變動了。
(3)建造、拆除房屋的: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4)善意取得:上面略說了一下,細看也會考的。
(5)先佔、添附、取得孳息。
2. 關於撤消查封後的擁有權問題
1、你的問題很奇怪啊,這根本不應該有問題。所謂的查封並不否定物權,只是限制物權的流轉。按所有權理論,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權能,通常的查封是在登記機關做查封登記,不影響佔有使用收益,只限制處分。
2、如果是扣押,那就是四權能全都暫時被限制,但仍不造成原物主物權的喪失。
3、查封解除了,就是原本的限制措施解除,物權恢復成平常狀態,是你的仍然是你的。
4、當然,如果已經被法院依法處分,比如拍賣了,那查封也會撤銷,但物權就轉移給別人了。
3. 已經交付了的動產買賣合同(所有權發生轉移)撤銷後法律關系怎麼變化,所有權變為原物權人還是會發生賠
撤銷後合同自始抄無效,由於沒有形成合意,即使交付所有權也從未發生過轉移,只產生一個返還原物的債權。是否賠償看導致合同無效的過錯方是誰、無過錯方的損失和可得利益情況以及返還原物債權的履行情況。
個人意見,望採納。
4. 物權和所有權的區別與聯系
物權是從大陸法系德國法引進的概念,泛指依照法律規定對物進行管領、支配的專權利。按照目屬前中國大陸教科書的的介紹,物權包括所有權、擔保物權和用益物權,所有權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完全物權,具有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無限追及在內的等等權能。是物權制度的核心。其他物權都是所有權根據權能不同的衍生和附屬。
在現今世界范圍來看,並非所有國家的法律都存在嚴格的「物權」概念,對物進行利用的權利的地位也並非一定是所有權的附屬。
5. 物權和所有權的區別
物權包括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條第3款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39條規定:【所有權基本內容】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所以,有所有權就代表有物權。
擁有一套房子的房產即代表有這套房子的所有權也有物權。
(5)物權撤銷所有權擴展閱讀
物權的分類
1、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以其與他人之物無關,故稱作自物權。所有權是自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他物權是對他人的物享有的權利,其內容是在佔有、使用、收益或者處分某一方面對他人之物的支配。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這是根據物權的客體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而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則是動產物權。
3、主物權與從物權
這是以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進行的分類。主物權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關繫上,也是從物權。
4、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這是以對於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的不同對物權所作的區分。所有權是全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
一些學者認為所有權也要受法律、相鄰關系等的限制,故應避免使用限制物權這一概念。日本學者松岡正義首創了定限物權一詞,表示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內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這只是名稱之爭,關於所有權與限制物權分類的實質內容是一致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所有權
6. 物權法中的關於所有權的
我認為選A、B、D。
A、乙不是所有權人,其與甲的委託關系業已終止,當然屬於無權處分回;答
B、因無權代理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合同,《合同法》48條;
C、丙沒有查看委託書原件,且善意取得是針對動產而言的吧,所以我認為丙不構成善意;
D、由於甲是真正的所有權人,這是對世權,可以隨時要求丙搬出房屋,即排除妨礙。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7. 物權法中 所有權和物權的關系
物權比所有權的內容更加廣泛,物權包括所有權、擔保權、抵押權、留置權、相鄰權等與物有關的權利,而所有權只是物權的一個方面。
8. 物權法的上的業主、集體成員行使撤銷權的期間
撤消權是形成權,具有該權力的當事人,一旦行使該權,立即發生法律效力,不需要以對方當事人的同意為前提,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撤消權.
兩年的時效是訴訟權,即訴權.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向法院主張自己的權利,則喪失勝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