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在台灣的五權分立中行政,立法哪一個在前
既然是五權分立,都是獨立運作行使,行政立法無所謂前後。
『貳』 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試和監察五權分立思想的是
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試和監察五權分立思想的是孫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孫中山參照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制度,結合中國封建時代的考試制度和御史監察制度,在演說中提出革命成功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將實行行政、立法、裁判、考試、監察「五權分立」制度。
(2)五權分立中的物權包括擴展閱讀:
五權分立的思想是為了防止個人獨裁,確保政府行使治權時的分權和制衡。在三權分立之中,考試權是附在行政上的,彈劾權是附在立法上的,孫中山在此基礎上借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試、監察二權的科舉取士制度,將這二者獨立出來,賦予其與其他三權平等的地位。
孫中山的五權憲法以及後來實行的五院制都是為了權力制衡,體現了共和理念,但是在後來的實際操作中,五院制政府成了國民黨內部各派系斗爭的場所,也成了蔣介石個人獨裁的犧牲品,五院制與孫中山的初衷背道而馳,相去甚遠。
『叄』 從三權分立到五權分立到我看民主
五權分立,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提出的一種政治主張。他認為中國從前實行行政權、考試權和監察權的流弊很大,而西方各國所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三權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採取西洋各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憲法的長處,並融入中國古代考試權和監察權獨立的優點,而創立了以五權分立概念為核心理念的憲法。避免行政權兼考試權會造成私自用人,以及立法權兼監察權會造成議會專制的問題。
孫中山創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等五權獨立的五權憲法,其目的是要補救三權分立的缺點,希望藉此創立五權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雖然五院制架構已經形成,但是在此後的20多年間內,國民政府組織法又經多次修改,而且這些修改大多都是以蔣介石為中心,這主要是體現在國府主席與行政院長之間的權力消長。當1928年10月蔣介石就任主席時,他為了集中自己的權力,在1931年6月修改了政府組織法,將五院正、副院長的任免權集中在自己手裡。而在1931年12月蔣介石下野,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時,又重新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削減主席實權,主席只是作為中華民國元首,不負任何實際政治責任。此時的實際權力由行政院長蔣介石掌握。1943年林森病死後,蔣介石重新代理國民政府主席,並又再次修改政府組織法,恢復主席的實際權力,規定五院院長對國民政府主席負責。可以說,在這些國民政府組織法的背後,都是為了蔣介石的實權,以便其能掌控整個國民政府,實現其個人獨裁。
可見,實際操作中,五院制政府並沒有做到五權分立。
孫中山的五權憲法以及後來實行的五院制都是為了權力制衡,體現了共和理念,但是在後來的實際操作中,五院制政府成了國民黨內部各派系斗爭的場所,也成了蔣介石個人獨裁的犧牲品,五院制與孫中山的初衷背道而馳,相去甚遠。
『肆』 我想問一下可以報考法律史專業法學碩士研究生的學校謝謝
也許我回答的並非樓主所問,但是希望對你考研有些幫助。
=================================
考研資料:多個學校歷年法制史專業試題
[西北政法大學]1996年中國法制史
~~~~~~~~~~~~~~~~~~~~~~~~~~~~~~
一、 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30分)
1.呂刑 2.漢律 3.北齊律 4.清末改法修律
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6.國民黨政府民法典規定的契約自由原則
二、簡答題(每題8分,共24分)
1. 唐律關於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2. 封建制五刑的歷史發展及其本質。
3. 秦律規定的誣告反坐原則是什麼?
三、論述(每題18分,共36分)
1. 資本主義萌芽對清明法律有何影響?
2. 革命根據地土地法的產生、發展和變化。
五、 古律今譯(包括標點,1題10分)
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首篇以為明誡其數甚惡者事類有十故稱十惡
[西北政法學院]1997年中國法制史
~~~~~~~~~~~~~~~~~~~~~~~~~~~~~~
一、 名詞解釋(5個題,每題4分,共20分)
1.《大清新刑律》 2.論心定罪 3.刺配之法
4.《名例篇》 5.《明大誥》
二、簡答題(3個題,每個題10分,共計30分)
1. 南京臨時政府在處理政權與憲法關繫上,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教訓?
2. 中華蘇維埃及共和國婚姻法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的法律有那些發展和變化?為什麼?
四、 論述題(2個題,每題20分,共計40分)
1.《唐律,賊盜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初期封建製法律,是怎樣改革奴隸製法律的?
五、 古律標點和今譯(共10分)
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侏儒當鞫系者頌系之
[武漢大學]1995年中國法制史
~~~~~~~~~~~~~~~~~~~~~~~~~~
一、 秦代刑名的兩重屬性及漢初刑罰制度改革的歷史評價(25分)
二、禮刑結合在《唐律疏議》中的主要表現》(25分)
三、南京臨時政府人權立法述評。(25分)
四、試譯下文(25分)
凡士之治有期日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國期內之治聽期外不聽凡有責者有判書
以治則聽凡民同貨財者令以國法行之犯令者刑之(出自《周禮、秋官、朝士》)
[武漢大學]1996年中國法制史
~~~~~~~~~~~~~~~~~~~~~~~~~~
一、 簡答下列各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 簡述奴隸制時代「刑書」的編纂特色。
2. 簡述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立法活動。
3. 簡述清末「欽定憲法大綱」。
4. 簡述南京國民政府的特務組織系統。
二、論述下列各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 試述封建法律有關「告訴」制度規定的專制主義特色。
2. 評述南京國民政府的民法制定原則和主要內容特點。
[北京大學]1996年《中國法制史A》
~~~~~~~~~~~~~~~~~~~~~~~~~~~~~~~
一、 填空(每題1分,共10分)
1.《竹書紀年》記載:「夏後芬三十六年作 .」
2.商朝初期的王位繼承製度,以 制不主。
3.據現有史科記載,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曾制定《仆區之法》和 .
4.商鞅在變法中曾頒布一項獎勵耕織的法令,其主要內容是:「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5.東魏於孝靜帝興和三年(公元541年),命群官議定新法,制定了
6.元仁宗時期制定的 ,是一部關於綱紀和吏治的法典。
7.太平天國的刑罰主要有杖刑、 和死刑三種。
8. 政府在司法改革中決定,將審判機關的名稱由「審判廳」改為「法院」。
9.1934年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最主要的修改,是在第一條中增加了 的條文。
10.1948年2月,中共中央在《關於保護工商業問題的指示》中規定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方針是 .
二、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 殺越人於貨
2. 具五刑
3. 會審公廨
4. 盜毀堅壁財物罪
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
1. 何為眚、非眚、非終、惟終?西周在定罪量刑時,對這些行業為如何區別對待?
2. 簡述宋朝折杖法的內容和意義。
3. 簡述《大清新刑律》的體例和刑罰制度。
4. 北洋政府以恢復遣刑和笞刑的法規是什麼?試簡述之。
四、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
1. 與唐律相比,明律在體例和內容是有何重要變化?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 試述抗日民主政權施政綱領的基本內容、主要特點和歷史意義。
五、 古文今譯(將下列古文斷句,並譯成現代漢語,共10分)
是時承用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箸《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盜賊須劾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箸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制蕭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
[中國人民大學]1997年中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5分)
1、重罪十條
2、春秋決獄
3、理藩院
4、廷杖制度
5、減租減息
二、古案述評(共15分)
1、標點下段案例(5分)
2、解釋下段案例中指定字詞
3、簡要評述此案
其後人在盜高廟前玉環得帝怒下廷尉(1)治釋之(2)按盜宗廟跟御物者為奏當棄市(3)上大怒曰人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治者欲致之族(4)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之意也釋之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差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杯土陸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5)太後許之
三、論述題(共60分)
1、從唐律的有關規定看中華法系法律制度之特色。(25分)
2、論述法家的重刑主張及其在秦朝的實踐。(20分)
3、論述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基本特點及其歷史意義。(15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3年外國法制史
~~~~~~~~~~~~~~~~~~~~~~~~~~~~
一、試述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和發展。
二、論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及其對西歐法律的影響。
三、試論伊斯蘭法的發展的重要因素及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對伊斯蘭法的影響。
四、評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
五、評述德國1900年民法典。
(任選四題,每題25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4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日耳曼法
2、美國的「人權法案」
3、宗教裁判所
4、聖訓
5、日本1946年憲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魏瑪憲法的基本內容及特點。
2、簡析美國司法審查權的本質。
三、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1、試述羅馬法的歷史發展和大陸法系的形成。
2、略論英國法的結構和形成原因。
3、如何認識法國民法典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的法典」?20世紀後法國民法典有哪些發展變化?
[中國政法大學]1995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吠陀
2、糾問式訴訟
3、約因
4、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什麼是羅馬法上的人格權?羅馬法上的人格的概念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2、什麼是英國普通法中的令狀制度?令狀制度的作用是什麼?
3、1946年的日本憲法重要有哪些特點?
三、論述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以大陸法系為例,試述法學家在法典化中的作用。
2、試述英國法律的主要特點及其在現代的發展趨勢。
四、案例評述(20分)
馬布里訴麥迪遜案(美國)
[中國政法大學]1996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楔形文字法
2、摩奴法典
3、《聖訓》
4、魏瑪憲法
5、「二重內閣」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伊斯蘭法發展中法學家的作用。
2、簡述英國普通法的特點。
3、簡述宗教裁判所的審判原則。
三、論述題
1、羅馬法中物權的基本內容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2、1787年美國憲法所確立的原則、意義和本質是什麼?
3、法國行政法的沿革和主要特點是什麼?
[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兩河流域法
2、種性制度
3、貝殼放逐法
4、日耳曼法
5、1781年《聯邦條例》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羅馬法的復興運動及其影響。
2、簡述英國衡平法的特點。
3、簡述1900年《德國民法典》的主要特點。
三、論述題(1題30分,2題20分,共50分)
1、英國憲法的構成、發展及其主要特點是什麼?
2、法國1810年刑法典的結構和19世紀後刑法發展的狀況如何?
[中國政法大學]1998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石柱法
2、剎帝利
3、《古蘭經》
4、1900年《德國民法典》
5、1946年《日本憲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如何評價雅典的奴隸主民主制?
2、美國托拉斯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1、闡述羅馬法的歷史地位和影響,並說明它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2、試述英國侵權行為的責任原則的歷史沿革和變化。
3、法國「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歷史意義是什麼?如何評價?
[中國政法大學]1999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漢謨拉比法典
2、「三臧」
3、伊斯蘭教法學
4、衡平法
5、法國六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大陸法系的主要特點。
2、簡述英國法「遵循先例」原則。
3、簡述美國法律制度的主要特點。
三、論述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試論《德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2、試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及其對近代法律的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1993年中國法制史
~~~~~~~~~~~~~~~~~~~~~~~~~~~~~~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出處並略加評論(每小題4分,共40分)
1.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2.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5.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兄弟之所阿。
6.無法之言不聽於耳,無法之勞不圖於功,無勞之親不任於官。
7.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
8.全生之仁,禁非之義,並行之悖,乃先王制刑督奸之本意也。
9.刑以弼教,論罪者必當以教為主。
10.有治法而後有治人。(此處無錯誤)
二、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1.試論韓非對商鞅重刑思想的發展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2.簡論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3.試論孫中山法律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中國政法大學]1994年外國法制史
~~~~~~~~~~~~~~~~~~~~~~~~~~~~~~
一、論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及其對封建社會正統法律思想的影響。(25分)
二、評述孟子法律思想與荀子法律思想的異同。(25分)
三、評「有法治而後有治人」之法律觀,兼評述中國古代的「人治」與「法治」思想。(25分)
四、論沈家本法律思想的歷史進步性。(25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5年外國法制史
~~~~~~~~~~~~~~~~~~~~~~~~~~~~~~
一、解釋下列術語,並略加評論(每小題5分,共30分)
1.中華法系
2.德主刑輔
3.以刑去刑
4.論心定罪
5.中體西用
6.五權分立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0分,共20分)
1.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民知所以矣
2.其論無夫奸曰國家立法期於令行禁止有法而不能行轉使民玩法而肆無忌憚和姦之事幾於禁之無可禁誅之不勝誅即刑章具有亦只具文必教育普及家庭嚴正輿論之力勝廉恥之心生然後淫靡之風可少衰
三、簡答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試論禮法合流在荀子思想中的反映。
2.試論清末法制改革中法理派與禮教派的論爭。
[中國政法大學]1996年外國法制史
~~~~~~~~~~~~~~~~~~~~~~~~~~~~~~
一、解釋下列詞語(每小題5分,共30分)
1.以德配天
2.商君之法,刑棄灰於道者
3.無訟
4.《明夷待訪錄》
5.權能分治
6.「訓政」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0分,共20分)
1.鞭撲不可弛於家刑罰不可廢於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三代之盛至於刑錯兵寢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極功也
2.臣等以中國法律與各國參互考證各國法律之精意固不能出中律之范圍第刑制不盡相同罪名之等差辦異綜而論之中重而西輕者為多蓋西國從前刑法較中國尤為慘酷近百數十年來經律學家幾經討論逐漸改而從輕政治日臻美善故中國之重法西人每訾為不仁。
三、問答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唐律疏議》中「一準乎禮」的立法思想?
2.試述《中華民國民法》所體現的基本原則。
[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2.明德慎罰
3.民貴君輕說
4.春秋決獄
5.存天理,滅人慾
6.五權憲法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5分,共30分)
1.貞觀十六年太宗謂大理卿孫伏伽曰夫作甲者欲其堅恐人之傷作箭者欲其銳恐人不傷何則各有司存利在稱職故也聯問法官刑法輕重每稱法網寬於往代仍恐主獄之司利在殺人危人自達以釣聲價今之所憂正在此耳深宜禁止務在寬平。
2.書雲天秩有禮天討有罪故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因天討而制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陳諸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由來者上矣。
三、問答題(每題20分,共40分)
1.試述漢初黃老學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徵。(20分)
2.試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特色。(20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8年外國法制史
~~~~~~~~~~~~~~~~~~~~~~~~~~~~~~
一、詞語解釋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親親尊尊
2.子產鑄刑書
3.無為而治
4.《唐律疏議》
5.沈家本
6.三民主義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5分,共30分)
1.所謂一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過於後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訐之上者免於罪無貴賤屍襲官長官爵田祿
2.是時承用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佟⒐勢瀆墒加詰臨、須劾捕故著網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漢承秦制
三、簡答題(每題20分,共40分)
1.試論董仲舒的「德刑觀」。
2.試述清末修律中的「禮法之爭」。
『伍』 孫中山先生設計的中國政治架構中''考試院''是管什麼的它作為五權分立里的考試權.是怎麼做到與其他
五權分立,是中華民國創立者孫中山提出的一種政治主張。他認為中國從前實行行政權、考試權和監察權的流弊很大,而西歐各國所實行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三權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採取西洋各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憲法的長處,並融入中國古代考試權和監察權獨立的優點,而創立了以五權分立概念為核心理念的憲法。 由此可以看出:孫中山創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等五權獨立的五權憲法,其目的是要補救三權分立的缺點,希望藉此創立五權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這套孫中山所提出的這套五權分立理論,後來將其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當中,實際應用到中華民國政府的組織架構當中,在總統之下設立五院,分別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及考試院。 國民代表大會(國會)——任免權,通否權(通過權,否決權),監督權,創制權 立法院——立法權,審核權,憲法起草權 司法院——審判權,檢察權,憲法解釋權 行政院——行政權 考試院——考核權,裁撤權 監察院——監察權,彈劾權
『陸』 提出\\提出"五權分立"學說的人是誰
孫中山「權能分治」與「五權分立」思想述評
□ 李 雷 安中業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生從事革命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他在憲政理論方面也頗有建樹,「權能分治」與「五權分立」思想便是其憲政理論的精華。
一、「權能分治」
孫中山先生第一次表述「權能分治」思想,是在他1922年發表的《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一文中:「政治主權在於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間接以行使之。其在間接行使之時,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託者,只盡其能,不竊其權。予奪之自由仍在人民。」[1]孫中山先生把國家的政治權力分為「政權」(或者「民權」)和「治權」兩部分,他說:「政是眾人之事,集合眾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權;政權就可以說是民權。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集合管理眾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權。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兩個力量:一個是政權,一個是治權。這兩個力量,一個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個是政府自身的力量。」[2]「在我們的計劃之中,想造成的新國家,是要把國家的政治大權分開成兩個。一個是政權,要把這個大權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內,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權可以直接去管理國事。這個政權便是民權。一個是治權,要把這個權完全交到政府的機關之內,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國事務。這個治權,便是政府權。」「權能分治」也就是「權能分開」的意思。
這樣,國家的政治權力就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政權」,或者稱之為「民權」,簡稱「權」;一部分是「治權」,簡稱「能」。「權能分治」的目的是為了造就一個為人民謀福利的萬能政府,在人民掌握「政權」的前提下,把「治權」完全交給政府去行使,「如果政府是好的,我們四萬萬人便把他當諸葛亮,把國家的全權都交給他們;如果政府是不好的,我們四萬萬人便可以行使皇帝的職權,罷免他們,收回國家的大權。」[3]
孫中山把「民權」又分為四個部分,以便於人民理解和行使,它們是:「民有選舉官吏之權,民有罷免官吏之權,民有創製法案之權,民有復決法案之權,此之謂四大民權也。」即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復決權。這其中,選舉權和罷免權是人民管理官吏的權力,孫中山對其極為重視,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對於政府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可以調回來,來去都可以從人民的自由。這好比是新式的機器,一推一拉,都可以由機器的自動。」[4]而創制權和復決權是人民管理國家法律的權力,「如果大家看到了一種法律,以為是很有利於人民的,便要有一種權,自己決定出來,交到政府去執行。關於這種權,叫做創制權。」「若是大家看到了從前的舊法律,以為是很不利於人民的,便要有一種權,自己去修改,修改好了之後,便要政府執行修改好的新法律,廢止從前的舊法律。關於這種權,叫做復決權。」[5]
同樣,孫中山把「治權」,即「能」,也分成五個部分,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察權和考試權,分別由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監察院和考試院五個機關來行使。以上便是孫中山先生「權能分治」的內容。他斷言:有了這種政權和治權,就能夠「造就萬能政府,為人民謀福利」,「便可以破天荒地在地球上造成一個新世界。」[6]
二、「五權分立」
「權能分治」解決的只是政府的合法性問題,使政府處於人民的控制之下,而不能成為壓迫人民的力量,但這只是問題的第一步。因為,要想使人民獲得實際幸福,政府僅僅「善良」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能力,在孫中山先生看來,就是政府要成為「萬能」政府,這樣人民的幸福才有保障。怎麼辦?孫先生開出的良方就是使政府權力「五權分立」,由國民大會制定的憲法規定之。孫中山說:「要政府有很完全的機關,去做很好的工夫,便要用五權憲法。用五權憲法所組織的政府,才是完全的政府,才是完全的政府機關。有了這種政府機關去替人民做工夫,才可以做很好很完全的工夫。」
「五權分立」指的是將政府權力劃分為五種,各自獨立,分別有五個政府機關行使的制度。前面已經談過五院的具體內容。五院的組成及其任職是:(1)在國民大會制定憲法之後,由各縣人民投票選舉總統以組成行政院,選舉議院以組成立法院。(2)司法、考試、監察院三院的院長,由總統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對總統及立法院負責。(3)五院皆對國民大會負責,「各院人員失職,由監察院向國民大會彈劾之;而監察院人員失職,則由國民大會自行彈劾而罷黜之」[7]。(4)關於考試院的職權范圍,「國民大會及五院職員,與全國大小官吏,其資格皆由考試院規定之」[8]。(5)關於監察權的范圍,如前所述,監察院不僅可以彈劾行政、司法、考試各院的人員,而且可以彈劾立法機關的民選議員。但是,受監察院彈劾的人,不能由監察院自行罷黜,而必須移交國民大會決定是否罷免。監察院人員失職,由國民大會自行彈劾而罷黜之。
「五權分立」是從歐美國家的「三權分立」演化而來的,這一點孫中山先生也不否認。他曾經說:「我所說的五權並非我杜撰的,就是將三權再分彈劾及考試兩權。」 「現在我們主張五權,本來就是現在所說的三權,不過三權是把考試權附加在行政權部分,彈劾權附加在立法權部分。」[9]他認為:「將國外的規制和本國原有的規制,融合起來,較為完善。」「中國古時舉行考試和監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績,像滿清的御史,唐朝的諫議大夫,都是很好的監察制度。舉行這種制度的大權就是監察權。監察權就是彈劾權。」至於考試制度,選拔人才,他認為更具有中國特色,這種制度「最為公允」,「無論貧民貴族,一經考試合格,即可做官。」他說:「外國學者近來考察中國的制度,便極贊美中國的考試獨立制度,也有效仿中國考試制度來拔取真才。像英國近來舉行文官考試,便是從中國效仿過去的。」[10]
從孫中山先生的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他在創建「五權分立」這一憲法方案時,明顯借鑒了西方的「三權分立」理論和中國古代的監察、考試制度。也可以說二者是「五權分立」方案的理論來源。
三、「權能分治」、「五權分立」理論的積極意義
「權能分治」體現著真誠的民主精神。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權能分治」,堅持了人民主權原則,這是在此之前中國所有資產階級立憲派、改良派所不可比擬的。這一理論首先解決了政府權力的來源問題——是人民授予的。人民通過憲法,把各種治權分別授予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人民則保留「民權」,通過國民大會的形式來控制和指揮「治權」的行使,促使這些行使「治權」的主體,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做好人民的公僕。這一切都閃耀著人民主權思想的光輝。他從根本上否定了在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皇權」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派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五權分立」思想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希望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促進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壯大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好願望。在封建社會,國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權力均集中於行政官員,導致國家各種權力之間缺乏制約,效率低下、腐敗滋生也就不可避免。「五權分立」思想雖然是西方「三權分立」思想的演變,但它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嘗試解決這一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難題,並且,孫中山先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不脫離中國實際、不拋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將監察權和考試權這兩樣中華民族的「土特產」添加進去,創造了有中國特色的「五權分立」方案。
孫中山先生「權能分治」和「五權分立」思想,在改革開放、人民民主憲政建設的今天依然具有積極意義。今天如果仍然迷信「議行合一」,這是不利於我國的人民民主憲政建設的。「議行合一」是由盧梭首先提出來的,並推崇之,但他所限定的適用范圍是「小國寡民」;後來,巴黎公社實踐了這一理論,馬克思及時作了總結,認為應當「議行合一」。但是那次的實踐是不充分的:一是范圍小,二是時間短,三是失敗了。蘇聯的1918年憲法和1924年憲法規定了「議行合一」制度,但到1936年憲法時,就不再實行「議行合一」制度了。新中國1954年的憲法是以蘇聯1936年憲法為藍本制定的,所以說,新中國從一開始實行的就不是「議行合一」制度。我們這里並不是否認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總結,巴黎公社實行「議行合一」制度那是戰時需要,一旦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議」和「行」是應當分開的。「議行分離」和孫中山先生的「權能分治」有異曲同工之處,也與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密切相關。
四、「權能分治」、「五權分立」理論的缺陷
我們談孫中山先生「權能分治」、「五權分立」理論的進步意義,並不是說他的理論已經盡善盡美,相反,孫中山先生的這一憲政理論存在很多明顯缺陷和不足。
首先,這一理論崇尚專家治國。在這一理論中,孫中山先生根據「個人的天賦才力」不同,把人分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三類,而廣大人民群眾屬於「不知不覺」者,所以,人民群眾不可能直接管理國家事務,只能「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有本領的人」,即利用有本領的人去管理政府。低估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與「權能分治」、「五權分立」的民主精神相矛盾,也是其失敗的一個原因。
其次,五院之間的許可權配置不科學。例如,根據這一理論,行政院和立法院的官員由各縣直接選舉產生,而監察院可以彈劾之,要知道監察院並非一民選機構,這也就是說,非民選機構可以彈劾民選機構的官員,這在理論上是說不清的,也是存在內在矛盾的。
再次,總統的地位不明確。總統在國家政體中的地位如何?它是行政院的一部分,還是與五院並列?它與國民大會是什麼關系?這些孫中山先生都沒有進行論述。正是由於這一理論缺陷,才使蔣介石以後利用這一缺陷,打著孫中山的旗號竊取軍政大權,使自己凌駕於五院與國民大會之上,實行獨裁專制。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孫中山先生的這一憲政理論,在當時的中國,無疑達到了最高水平。今天,我們之所以能認識到孫中山先生的理論缺陷和不足,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了這一偉大理論提出的若干年之後。我們沒有絲毫理由去責怪孫中山先生,只能責怪當時的中國社會實踐還不足於讓孫中山先生的認識達到今天的高度。
注釋:
[1]參見胡漢民著:《總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版,第1026頁。
[2][3][4][5][6][7][8]參見《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1、774、796、764、166頁。
[9][10]參見《總理遺教》「演講」,第36、799頁。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