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自然資源物權研究

自然資源物權研究

發布時間:2021-07-28 17:27:02

A. 我國自然資源物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我要寫這個問題的畢業論文 就是不會 找不出缺陷 呵呵

B. 魏華的學術簡介

主持和參加課題:
(1)參加清華大學崔建遠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自然資源物權法律制度研究」,並撰寫發表了相關論文。
(2)主持並完成國家林業局政策法規司委託項目「林業行政處罰、行政許可案件研究」。
(3)參加並完成了國家林業局計劃司委託項目「林權登記規范化理論研究」。
發表論文:
「美國保險合同解釋法律原則研究」,載《商法基本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研究的多元視角」,載《人民法院報》2003年8月25日。
「保險法第28條第2款與第65條的沖突與協調」,發表在《首都法學論壇》第3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物權法視野中的林權制度」,載《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林權理論和實踐與物權法的沖突––以當前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背景」,載《法制與經濟》2009年第5期。

C. 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區分的法律意義

不動產主要指抄土地及襲土地上的定著物,動產是指能夠移動而不損害其價值或用途的物。

D. 自然資源作為物與民法一般的物區別

2.1自然資源的「物」之特徵
2.1.1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特徵
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某種或某一類自然資源的總擁有量是一個有限的常量,無論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可再生資源都不例外。[3]比如,化石燃料資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總儲存量有限,隨著人類不斷的開發與利用,其總量必將越來越少,乃至耗竭;空氣、水等盡管可以周而復始、循環再生、源源不斷,但是每一周期的循環量也是有限的,如果利用強度超過其再生或自凈能力,比如造成空氣污染、水流枯竭,可再生資源同樣存在著資源短缺的危險。從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長河看,自然資源在宇宙范圍內是沒有極限的,但在生產力發展的某一特定階段,在有限的科學技術水平條件下,能為人類所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2.1.2自然資源的稀缺性特徵
資源的有限性是一種客觀存在,而資源的稀缺性則是人為引起的,二者既互相聯系,又不能等同。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反映的是自然資源與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只有當人類對某一類別資源的需要超過資源的限度時,資源才表現出稀缺性特徵。比如,在農業文明時代,礦產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雖然有限,但其稀缺性特徵並不明顯;至於空氣等可再生資源,人們更是從未注意到它的稀缺與否。因此,只有當有限的資源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時,資源的稀缺性特徵才明顯顯露出來。隨著時間、地點和自然環境的不同,資源的稀缺程度也不同,如在戈壁沙漠上的淡水資源的稀缺性與在平原上淡水資源的稀缺性就不可同日而語。不但儲存性資源存在稀缺,流動性資源也存在稀缺,「流動性資源的稀缺和退化很可能是比儲存性資源耗竭更為緊迫的問題」。[4]

2.1.3自然資源的財產性特徵
馬克思主義認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是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話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5]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一書中指出:「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自然資源歸根到底是一種資財性資源。資源的財產性特徵需要進一步明確資源的財產權歸屬。對於儲存性資源,各國領土范圍內的自然資源歸屬領土所屬國,這是領土主權的重要特徵。對於流動性資源,它的財產權歸屬則變得復雜。比如,一國在其領土范圍內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影響的可能是全球的氣候;鳥類、魚類的遷徙往往是超越國家主權界限的,各國也已經充分注意到了流動性自然資源的財產性特徵,並力圖使本國在其中的利益最大化。「盡管每個國家可原則上同意准入限制和產生控制是必要的,但是它們也不可避免地力圖把他們自己承擔的有關代價降低到最小程度。」[7]

2.2自然資源的「物」之屬性
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是存在於人的身體之外的、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並且能夠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物體。自然資源是否具有「物」的屬性?依據物權法基本原理,作為物權客體的「物」,應當是「特定的」、「可支配的」、「稀缺的」、「獨立一體」的物。當前,學界的通說是,作為物權客體的物,主要指有體物。[8]「隨著社會的發展,物即使不具有物理上的獨立性,也可以根據交易上的觀念和法律規定作為標准來確定某物是否具有獨立性。」[9]大陸學者和台灣學者都注意到物的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張。「隨著人對自然力的控制能力的不斷與時俱進,人們對物的概念已經從羅馬法上的有形物擴展到一切固體、液體、氣體、熱、光、電磁波、能量等自然力以及能夠為人力控制並具有價值的特定空間。」[10]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物質需求的日益多樣化,財產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這就使得物權的客體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范圍在不斷擴大。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國的立法對「物」的概念界定也在與時俱進地發展。
當前,學術界已經普遍認識到物權客體已經不再局限於動產和不動產這兩種基本類型上,天然力、自然力等納入物權客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可見,自然資源具有的有限性、稀缺性和財產性等特徵,符合物權法一般理論關於「物」的特徵要求,也符合在物權法定主義的框架下物權客體擴大化的發展趨勢。總之,將自然資源作為物權客體是合適的,自然資源的物權法規制也是必要的,對構建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E. 優化營商環境如何與自然資源物權登記相結合

減少辦事流程,一站式服務,一次性跑腿等方式,本事就是優化營商環境,提高辦事效率,為民服務。那麼自然資源無權登記就是眾多辦事環節中國的一環,與老百姓息息相關。

F. 物權法第28條的理解與適用

《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理解和適用如下:

非依法律行為進行的物權變動,一般有如下幾種:

第一,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而發生的物權變動;

第二,因繼承或者受遺贈而取得物權;

第三,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和消滅物權。

而《物權法》第二十八條主要規定的是第一種情形,即基於公權力的行使而使物權發生變動的情形:

1、因國家司法裁判權的行使、仲裁裁決而導致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基於國家司法裁判權的行使、仲裁裁決而產生的生效法律文書,即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以及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調解書等法律文書的生效時間,就是當事人的物權設立、變動的時間。

這里需要說明兩點:

第一,導致物權變動的人民法院判決或者仲裁委員會的裁決等法律文書,指直接為當事人創設或者變動物權的判決書、裁決書、調解書等。例如離婚訴訟中確定當事人一方享有某項不動產的判決、分割不動產的判決、使原所有人回復所有權的判決即屬於本條所規定的設權、確權判決等。

此類設權或者確權判決、裁決書、調解書本身,具有與登記、交付(移轉佔有)等公示方法相同的形成力。因而依據此類判決、裁決書、調解書而進行的物權變動,無需再進行一般的物權公示而直接發生效力。

例如甲乙二人向法院訴請離婚,家中電腦經判決為乙所有,那麼自法院判決生效時起,電腦的所有權歸乙,盡管此時電腦仍處於甲的佔有使用之中,未有交付(現實佔有的轉移)並不影響所有權的移轉。

第二,由於法院的判決書或者仲裁委員會的裁決等,所針對的只是具體當事人而非一般人,對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來說公示力和公信力較弱,因此根據本法第31條的規定,對於依照法院判決或者仲裁裁定而享有的物權,在處分時,如果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不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2、因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使而導致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因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使而導致物權變動的情況,主要指因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而產生的物權變動。

國家徵收,是國家取得財產的特殊方式,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國家徵收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進行公告,這已起到了公示作用,而且集體所有土地被徵收,即成為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按照《物權法》第9條第2款的規定,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因此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生效之時即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6)自然資源物權研究擴展閱讀:

《物權法》第二十八條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以下為《物權法》第二十八條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而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規定。

G. 哪些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抄資源、水資源、礦產襲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等。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憲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物權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本條有關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所有權的規定是依據憲法作出的。我國絕大多數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這是我國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之一。《物權法》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自然資源的歸屬作出規定,對進一步保護國有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國有自然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作為自然資源,一般屬於國家所有。依照我國的法律,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除了國家所有外,存在另一種所有權形式,即農民集體所有。

H. 求王利明教授的 物權法研究(上、下卷)PDF電子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謝謝了

只找到下卷。

I. 鄧海峰的代表性著作

1. Legal Liabilities Fo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in the book of The Legal Liabilities For
Climate Chan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2. 排污權轉讓法律問題研究,清華法學,2011.2(CSSCI)
3.能源法的立法模式與制度選擇,政法論叢,2011.2
4. 戶籍制度對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制約與完善,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6(CSSCI)
5. 論能源立法的低碳化,石油大學學報,2010.4
6.我國資源稅改革的現狀與走勢,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10.7
7. 日本自然資源物權制度的類型、特點與啟示,法學雜志,2010.1(CSSCI)
8.氣候變化主體間互動機制評鑒,清華法治論衡,2010.13(CSSCI)
9. 國外資源稅制度概覽,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10.11
10. 低碳經濟與能源法的制度建構,公民與法,2009.11
11. OECD國家環境稅制的分析與啟示,學術交流,2009.6(CSSCI)
12. 美國聯邦與州控制氣候變化互動機制研究,中國能源法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9.
13. 私人總檢察官在環境法執行中的作用,公共利益與私人訴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4. Regulating Renewable Energy: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the book of Regulating
Technologies: Legal Futures, Hart publishing ltd, 2008.
15. 衡平原則與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立法,中國環境法治(2008),法律出版社2009.
16. Legal Issues on Transfer about the Emission Right,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of Korea 2008,
Korea Environmental Law Association 2008.
17.試論合同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中國環境法治(2007),法律出版社2008
18. 排污權制度論綱,法律科學,2007.6(CSSCI)
19. 人工降雨法律問題研究,法商研究,2007.5(CSSCI)
20. 排污權與不同權屬之間的效力沖突和協調,清華法學,2007.3(CSSCI) 1.清華法治論衡(13)環境法專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中國能源法草案專家建議稿與說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環境法(21世紀法律教材)(副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J. 求王利明的物權法研究pdf

閱讀全文

與自然資源物權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