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房子的集體土地使用權和個人使用權的區別
中國的土地分為2種,一種是集體土地,指的是農村裡面的,土地是屬於所在村的集體農民所有。第二種才是我們常說的國有土地,這個是可供經營開發的土地,所有權歸所有的公民與國家,但是使用權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取得,出讓轉讓。所有的商品房一定是國有土地上的。
集體土地是不能供經營開發的,上面造的房子只有這個村的村民才有合法的產權,這個就是我們俗稱的小產權房,村外的任何人買了,是沒有產權證的,以後說趕走就趕走。
個人使用權則一般針對的是國有土地,個人可以根據合法的途徑獲得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的。或者去買了商品房也是一種手段。
㈡ 非本村集體成員是否有權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
可以,通過公開招標或轉讓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
一、農村土地,只有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有(無償的)承包權;
二、其他人,可以通過本村組織的公開招標等進行承包,或者從村民手中通過轉包的方式承包。
三、《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
1、第五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
2、第十五條: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
3、第十八條:
土地承包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按照規定統一組織承包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權利,也可以自願放棄承包土地的權利;
4、第三十二條:
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5、第三十四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
6、第四十六條:
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可以直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實行承包經營,也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份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後,再實行承包經營或者股份合作經營。
7、第四十七條:
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承包權。
8、第四十八條:
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的,應當對承包方的資信情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審查後,再簽訂承包合同。
9、第四十九條:
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經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㈢ 農村的集體土地使用權能轉讓給個人嗎
《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內出租用於非農業建容設才旦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轉移的除外。」根據這一規定,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原則上不允許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只有一種情形可以例外,就是對於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原因使土地使用權發生轉移的情形。這種情形是指鄉鎮企業破產、兼並,企業的資產(包括廠房等)發生轉移而導致土地使用權發生轉移,如果土地上沒有建築物等設施,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將不允許轉讓,也不得轉讓用於非農業建設。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8條規定:「城市規劃區內的集體所有的土地,經依法徵用轉為國有土地後,該幅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方可有償出讓。
依據規定,土地的所有權是不能轉讓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㈣ 個人可以取得土地的所有權嗎
現實問題
丁某想在所在城市的郊區買一塊土地建別墅,當他去咨詢土地價格的時候卻被告知:在我國土地的所有權大多數是歸國家所有的,是不能買賣的,只能使用。丁某感到很疑惑,常常聽到別人說什麼土地被誰買了,難道不是所有權嗎?
律師解答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土地所有權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對自己的土地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土地所有者這種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利,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體現。在我國,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國家和農民集體,其他任何組織和公民個人都不享有土地所有權,這是由我國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
所以,對於個人來說,是不可能取得土地所有權的。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四十一條法律規定專屬於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
第四十五條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財產,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七條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㈤ 我能共同擁有集體土地使用權嗎
由於一塊地已經建房,如果產權在你母親的名下,你有合法繼承權。
另一塊內地如果已經以弟容弟的名字報批建房,就較難處理了。本來這塊地應該在得到你同意的情況下才能處置,但如果父母親同意以弟弟的名字報批建房,則產權人只能是你弟弟一人。
㈥ 個人土地和集體土地有關系嗎
1、我國憲法、土地管理地法都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簡稱「國有土地」,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簡稱「集體土地」。
2、我國土地制度實行雙規制,即對「國有土地」、「集體土地」實行不同的管理政策。簡單的說就是,對「國有土地」相對放開,買賣、轉讓、交易相對自由;對「集體土地」則從嚴管理,禁止買賣,有限制的流轉。因為「集體土地」多數為農用地,要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有土地」多數為建設用地,相對放開,推動城市化。
3、「集體土地」通過法定程序徵收轉變為「國有土地」,反之「國有土地」不能逆轉為「集體土地」。
所以沒有個人土地一說,是個人承包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條規定:為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承包方取得承包經營權後,人民政府應當頒發《承包經營權證書》對承包方取得的承包經營權進行確認。
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享有以下權利:
1.佔有承包的土地以及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的,承包人有權從集體組織取得一定數量、質量、位置的土地以及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這是承包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
2.使用承包的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獨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3.收取承包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的收益,並取得依約定數額向發包人支付收益後所余收益的所有權。公民個人的承包收益,可以繼承。
4.轉讓承包經營權,這是承包人對其承包權的處分,一般是承包人無勞動力或轉營他業而將承包的土地轉包。轉讓承包經營權的收益應歸承包人所有。
5.承包人承包土地以後,仍有權按集體組織規定的制度使用集體組織所有的農林設施,如灌溉設施、農機具等。
6.承包地被徵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法獲得相應補償。
總之,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國有土地」
與「集體土地」,類似「城鎮戶口」與「農村戶口」,目前國家實行兩種不同管理政策,兩者之間有校大的區別。
就是說按照法律規定農村土地私人不能買賣,土地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我國法律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以上供參考。
㈦ 個人可以徵用農村集體土地嗎,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時,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如何補償?這也關繫到每一個被拆遷人的重大利益,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輩子也就攢了一個房子,遇到政府因公共利益建設項目拆遷,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我的房屋值多少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2017年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有哪些規定。
如何判斷集體土地?
從現實生活中來說,如果位於農村,集體土地的可能性較大,這是一種不準確的判斷。准確的判斷標准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條第一、二款:「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規定可知,判斷依據是大家手裡的土地權屬證書。在很多地方,由於制度的不健全,都沒有發放相關土地權屬證書。判斷依據主要有:宅基地、村辦企業用地、村內空閑地等屬於集體土地。在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基本可以判斷為集體土地上房屋。
如何判斷集體土地上的房屋?
根據《憲法》第十條:「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的規定可知,在我國土地都實行公有制,沒有所謂的私人土地,土地分為國有所有土地和集體所有土地。
法律如何規定補償標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規定可知,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的補償標准由房屋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具體確定。
那麼,國家對此有無要求呢?實際上是有的,本文詳列如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
征地涉及拆遷農民住房的,必須先安置後拆遷,妥善解決好被征地農戶的居住問題,切實做到被征地拆遷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征地中拆遷農民住房應給予合理補償,並因地制宜採取多元化安置方式,妥善解決好被拆遷農戶居住問題。在城市遠郊和農村地區,主要採取遷建安置方式,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拆遷補償既要考慮被拆遷的房屋,還要考慮被徵收的宅基地。房屋拆遷按建築重置成本補償,宅基地徵收按當地規定的征地標准補償。在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原則上不再單獨安排宅基地建房,主要採取貨幣或實物補償的方式,由被拆遷農戶自行選購房屋或政府提供的安置房。被拆遷農戶所得的拆遷補償以及政府補貼等補償總和,應能保障其選購合理居住水平的房屋。
《中共中央紀委辦公廳、監察部辦公廳關於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行為的通知》:
要督促有關地方政府和部門嚴格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國辦發明電【2010】15號)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有關政策規定,認真做好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和房屋拆遷工作,確保被征地拆遷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要督促認真落實補償安置政策規定,做到先安置後拆遷,住房安置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生活習慣和生產需要,妥善解決好被征地拆遷農民的居住問題;房屋拆遷要按照建築重置成本補償,宅基地徵收按當地規定的征地標准補償,被征地拆遷農戶所得拆遷補償以及政府補貼,能夠保障其選購合理居住水平的房屋。要督促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收入增長幅度相協調的補償標准動態調整機制,並認真加以執行。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作出修訂之前,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要參照新頒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的精神執行。
各地方的規定
《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第二十條:「被徵收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樹木等,按照有關規定或者雙方約定的標准給予補償;沒有規定、約定或者約定不成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損失價值確定。」可知貴州省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是實際損失價值補償。
《山東省土地徵收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被徵收土地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報省人民政府價格、財政、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同意後執行。」可知山東省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補償標準是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黑龍江省土地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被徵用土地上有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的,應當按國家和省規定或者雙方約定的標准給予補償;沒有規定或者約定標準的,由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損失價值確定。」可知黑龍江省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是根據實際損失價值補償。
《湖北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第二十六條:「被徵收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等地上附著物的補償標准參照市場價格予以合理補償。」可知湖北省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是參照市場價格,即按照正常市場交易價格予以補償。
《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三十七條:「(五)房屋及其他附著物的補償費標准,由省人民政府規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安徽省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應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調整被徵收土地上的房屋、其他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標准,報省國土資源廳備案後執行。」可知安徽省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補償標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如何知道具體補償標准?
那麼,我們如何查到具體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可知,最通俗易懂的辦法是:帶著自己的身份證、戶口薄和宅基地證或者房產證或者其他可以證明自己在集體土地擁有房屋的其他證件向房屋所在地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查詢《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其他問題
已經徵收未補償安置情況,如何補償?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農村集體土地徵用後地上房屋拆遷補償有關問題的答復》:行政機關徵用農村集體土地之後,被徵用土地上的原農村居民對房屋仍享有所有權,房屋所在地已被納入城市規劃區的,應當參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對房屋所有權人予以補償安置。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第二款:「徵收農村集體土地時未就被徵收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進行安置補償,補償安置時房屋所在地已納入城市規劃區,土地權利人請求參照執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標準的,人民法院一般應予支持,但應當扣除已經取得的土地補償費。」
根據上述司法解釋可知,征地批文已將將集體土地徵收為國有建設用地,但未實施徵收行為。後來政府又實施徵收行為,原則上應當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予以補償。
㈧ 對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哪些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集體土地使用權特徵如下:
(1)主體的特定性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設立的企業,鄉(鎮)、村公益性組織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取得集體土地使用權。
(2) 用途、取得與權利內容的相關性
集體土地使用權按用途劃分為農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非農經營用地使用權和非農公益用地使用權。關於權利的分類,集體土地使用權與國有土地使用權有所不同。後者主要以權利的取得方式進行分類,在分類中土地用途並不起決定性作用;但前者從現行制度來看主要以土地用途做分類基礎,不同用途的土地,其使用權採用不同方式取得,進而具有不同的權利內容。
(3)權利交易的受限制性
國家為保護耕地及壟斷建設用地一級市場,限制非農業性集體土地使用權交易。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並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