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院可以強制執行農村的土地嗎
可以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依法規范人民法院執行和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協助執行若干問題的通知》 第 24 條的規定: 「人民法院執行集體土地使用權時, 經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取得一致意見後, 可以裁定予以處理
但應當告知權利受讓人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土地徵用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 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及有關稅費。 對處理農村房屋涉及集體土地的, 人民法院應當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協商一致後再行處理。
被執行人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人民法院在保留被執行人生產、生活所必須之外,對其部分承包土地的經營收益權(收益權),可以進行強制執行的,以經營收益權(收益權)抵償義務人應履行的債務。
債務人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作為執行標的進行執行的理由如下:
一、盡管目前我國的執行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對執行標的范圍沒有具體、明確界定和說明,但總體上還是劃了個框框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第254條規定:「強制執行的標的應該是財物和行為」,這就是說,只要是財物和行為,除法律有禁止性規定的以外,都可以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
財物泛指財產,包括物權和債權,從民法理論上講,物權和債權是構成財產權的兩大基石。財產是民事強制執行的標的,這一點無可非議的,對被執行人的財產及財產權益進行強制執行,以滿足債權人實現債權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與司法公正原則。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公民、集體對於集體所有的土地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農村土地的所有者是集體,承包方不是土地的所有權人,不能對其承包經營的土地行使處分權,只能行使佔有、使用、收益權,這種承包經營權屬於物權法上所指的他物權、用益物權,是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者享有的這種物權,可以產生收益,轉換為財產,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
二、現實生活中,一些被執行人對人民法院的執行不是採取積極配合的態度,而是推、拖、躲、懶,以各種方式對抗執行,有的為了逃避執行,怠於行使權利,有商不經、有桑不織,有田不耕,有勞不為,致使人民法院無法執行。
這樣,一方面損害了權利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放任了逃避債務、對抗執行的義務人,更主要是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動搖了社會對法制的信心。
對於這些人,只能是直接剝奪他們在承包土地上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對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強制執行,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權利人的權利,使義務人對其應履行的義務避而不及,逃之不掉,張顯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9條規定「國家保護集體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0條第2款規定「公民、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這些規定都不是對執行標的限制和禁止,不屬於強制執行禁止性規范,人民法院依法進行的強制執行行為,並沒侵犯,更沒有突破法律禁限。
四、人民法院執行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質上是執行承包土地上的收益(或者說收益權),不是執行土地本身。
土地的性質不改變,土地的用途不改變,土地的所有者、承包者的主體資格不改變,只是為了防止義務人怠於行使對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損害權利人利益,從而將義務人對承包土地的勞作、管理、收獲的權利通過法律程序移轉給權利人,以抵償義務人應履行的義務的一種強制執行方法。
個案執行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釐清權屬關系。
《物權法》第 9 條規定「不動產的設立、 變更、 轉讓和消滅, 經依法登記, 發生效力; 未經登記的, 不發生效力; 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2、征詢土地管理部門和集體經濟組織的意見。
由於農村房屋是建在集體土地上, 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屬農村集體組織。
而土地使用權的轉讓, 一種方式是通過集體土地性質改 變為國有土地; 另一種方式是在本集體組織成員間轉讓, 但該種轉讓受到宅基地「一戶一宅」 的限制。 因此, 處置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必須征詢土地管理部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意見。
3、對買受人范圍作出一定的限制。
國務院國辦發[1999] 39 號通知規定「農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 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佔用農民集體土地建住宅, 有關部門不得為違法建造和購買的住宅發放土地使用證和房產證。 」 國發[2004] 28 號也規定「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 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買宅基地。 」
《土地管理法》第 62 第規定, 農村房屋只能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轉讓, 且受到一戶一宅的規定。
由於上述的限制, 在處置時必須規定嚴格的買受條件。 四是查明是否存在執行豁免。
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 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 和《關於人民法院執行沒定抵押的房屋的規定》 , 對農村房屋執行受到以下限制:
第一, 對被執行人及其扶養的家屬生活必須的房屋, 法院可以查封, 但不得拍賣、 變賣或者抵債; 第二, 對被執行人及其扶養的家屬生活必須但已設定抵押的房屋, 在給予被執行人一定的寬限期並由申請執行人或集體經濟組織提供臨時性住房後可以拍賣、變賣或抵債。
實行家庭承包的,按下列程序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1、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後,發包方應在30個工作日內,將土地承包方案、承包方及承包土地的詳細情況、土地承包合同等材料一式兩份報鄉(鎮)人民政府農村經營管理部門。
2,鄉(鎮)人民政府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對發包方報送的材料予以初審。材料符合規定的,及時登記造冊,由鄉(鎮)人民政府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書面申請;材料不符合規定的,應在15個工作日內補正。
3、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鄉(鎮)人民政府報送的申請材料予以審核。申請材料符合規定的,編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登記簿,報同級人民政府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申請材料不符合規定的,書面通知鄉(鎮)人民政府補正。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所載明的權利有效期限,應與依法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約定的承包期一致。
實際工作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處理辦法,首先是村、鎮調解,再到縣農內村容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仲裁,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時人民法院就會受理。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你申請仲裁時是免費的,並且都是了解農村情況的人員組成,對維護你的合法權益是有好處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你對照你的糾紛案件,是不是屬於法院受理的范圍。
C. 法院判決城鎮居民在農村集體土地有使用權是否違法
不違法。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回的意願,保留其土地承包答經營權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D. 承包土地范圍爭議是由人民政府處理還是由法院裁
您好,
一、 問題的提出
某村村民甲以該村村民乙在其承包經營的土地范圍內種植樹木,侵犯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乙排除妨礙。乙辯稱,其是在自己承包經營的土地上種樹。經查,爭議地塊位於某道西側,甲的土地承包經營合同載明其經營范圍為道兩側,乙的土地承包經營合同載明其承包土地范圍為東至道。就爭議地塊雙方均認為在自己的承包范圍之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第二條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包括:(一)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的糾紛;(二)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流轉發生的糾紛;(三)因收回、調整承包地發生的糾紛;(四)因確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的糾紛;(五)因侵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的糾紛;(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第四條規定,當事人和解、調解不成或者不願和解、調解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上述兩部法律規定是否存在沖突?承包土地范圍有爭議的,是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由人民政府先行處理,還是由人民法院作為民事案件進行裁判?釐清上述問題,對於類似案件正確處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認為,承包土地范圍爭議不屬於土地使用權爭議,不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以下做具體分析。
一、 《土地管理法》對土地使用權與經營管理的概念有明確的區分
1.從條文邏輯來看。《土地管理法》第二章「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自第八條至第十六條,第八至十條分別從所有(第八條)、使用(第九條)、經營管理(第十條)三個層次對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管理做出規定,第十一條對所有權、使用權的登記做出規定。第十二條規定變更登記;第十三條規定經登記的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從上述邏輯可以看出,所有權、使用權、經營管理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土地使用權和經營管理權,在主體、內容、是否需要登記、公示等方面均有顯著區別。而在第十三條對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登記效力的規定之後,才在第十四條、十五條分別對農村集體土地、國有土地的承包經營作出規定,顯然承包經營與土地使用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邏輯上來講,所有權是最全面、最完整的權利,土地使用權是從所有權分離出來的一種獨立的權利,其權能是所有權的一部分,而經營管理權只是所有權的一部分權能,其甚至都不能成為單獨的一項權利,而只能是所有權的權能,因而《土地管理法》中只用了「經營管理」,而未使用「經營管理權」,至於承包經營,不過是經營的承包,是經營的一種方式,其邏輯層次遠低於所有權、使用權,也低於經營管理。因而,《土地管理法》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土地使用權這兩個概念有明確的區分。
2.《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條登記程序明確了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的范圍。第十一條規定: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該條以四款對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登記做出了明確規定。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系物權,其設立和變更,以登記作為生效要件和公示方式。該條以四個條款分類別對不同所有權、使用權的登記方式作出規定,也是對需要所有權、使用權范圍的明確界定,這四類分別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林地、草原所有權或使用權、水面、灘塗養殖使用權。上述列舉並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說明立法者顯然未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列入土地使用權。
綜上,從《土地管理法》自身條文的邏輯就可以看出,其所指的土地使用權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因而,該法第十六條規定由人民政府處理的爭議,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
二、 從權利的屬性來看,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也不應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
從權利的設立與變更來看,土地使用權的設立與變更,均以土地登記和登記變更為要件,登記主體均為人民政府,很顯然,作為權利的設立與權利的變更要件的登記,均是人民政府的行政行為。其爭議的處理,由人民政府承擔,屬於邏輯必然。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和變更,是通過簽訂承包合同完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合同生效時設立和變更,登記只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轉讓等的對抗要件,而非生效要件,其法律效果的發生,是民事行為的結果,而非登記的結果,因此,其爭議的解決,無須也不可能由人民政府來處理。正因為如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為其爭議解決規定了獨特的解決程序,即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和解、調解不成或者不願和解、調解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上述程序屬於民事糾紛的處理程序。
三、 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也可印證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不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
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1995年5月1日起施行的《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認以及土地爭議的處理做出了具體規定。其對國家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所有權、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的確認及爭議處理均做了規定,但是未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認,作為土地確權行政依據的重要部門規章,卻未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認做出規定,顯然不是疏漏,而是有意將其排除在外,這也可印證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不適應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
綜上,《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所指的土地使用權,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有明確規定不屬於民事案件的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認、侵權等糾紛,應由人民法院作為民事案件審理和裁判。
望採納
E. 侵犯承包地使用權利可以拘留嗎由什麼單位負責執行
可向當地政府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
第四十五條裁決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裁決日期以及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起訴權利、期限,由仲裁員簽名,加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印章。
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應當在裁決作出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將裁決書送達當事人,並告知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起訴權利、期限。
F. 是土地使用權糾紛還是承包經營權糾紛法院不受理有法律依據嗎
如果當地抄成立了農村土襲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委員會,機構在縣級農業部門,你可以先去咨詢,鄉鎮人民政府的登記表中有你名字更好,這種事叫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你先查查相關法律法釋(2005)6號,是法院受理的范圍。
G. 土地承包人能否做為原告對非法佔用土地人提起民事訴訟
土地承包人能作為原告對非法佔用土地人提起民事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一條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包括:承包合同糾紛、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同時又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在《解釋》中規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包括權利人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之後產生的合同、侵權、繼承以及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等糾紛。至於那些尚未取得而要求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糾紛,因《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的「平等的承包土地的權利」,在未取得之前,還不具有民事糾紛的可訴性,而原告的訴權以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前提。
所以,承包人在取得承包經營權後,已具備民事糾紛的可訴性,因承包土地與其利益息息相關。
H. 土地承包使用權糾紛有訴訟時效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七章 訴訟時效
第一百三十五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回訟時效期間為二年答,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七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I. 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與土地使用權確權糾紛有何區別
區別:
1、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是土地承包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糾紛;土地使用權糾紛,則是土地使用者與單位或者個人之間的糾紛。
2、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不能繼承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屬於用益物權,只是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土地使用權是凡具備法定條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利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
3、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是用於農業生產,土地使用權的確權糾紛是企業用地或者宅基地或者其他非農用地,如果是土地權屬糾紛,由國土資源局的地籍部門受理。
(9)承包田使用權罪法院擴展閱讀:
征地制度
2013年全國兩會給土地改革定下清晰的方向與目標:加快農村土地徵收改革與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農村金融機制,制止地方土地生財。
兩會土地改革:農村土地確權保障農民權益
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成為他們共同的呼聲。
在本次政協會議的提案中,九三學社中央毫不諱言征地制度改革是一塊難啃但必須要啃的「硬骨頭」,稱「只要走好農村土地登記確權的第一步,改革條件就基本具備」。
實際上,這也已經成為中央高層和業內的共識。
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關於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長朱留華早前已給出明確答案。他表示,短期來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可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長期來看,有助於依法確認和保障農民的土地物權,形成產權清晰、權能明確、權益保障、流轉順暢、分配合理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是建設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前提。
J. 土地使用權可以強制執行嗎
被執行人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人民法院在保留被執行人生產、生活所必須之外,對其部分承包土地的經營收益權(收益權),可以進行強制執行的,以經營收益權(收益權)抵償義務人應履行的債務。
債務人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作為執行標的進行執行的理由如下:
一、盡管目前我國的執行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對執行標的范圍沒有具體、明確界定和說明,但總體上還是劃了個框框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第254條規定:「強制執行的標的應該是財物和行為」,這就是說,只要是財物和行為,除法律有禁止性規定的以外,都可以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財物泛指財產,包括物權和債權,從民法理論上講,物權和債權是構成財產權的兩大基石。財產是民事強制執行的標的,這一點無可非議的,對被執行人的財產及財產權益進行強制執行,以滿足債權人實現債權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與司法公正原則。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公民、集體對於集體所有的土地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農村土地的所有者是集體,承包方不是土地的所有權人,不能對其承包經營的土地行使處分權,只能行使佔有、使用、收益權,這種承包經營權屬於物權法上所指的他物權、用益物權,是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者享有的這種物權,可以產生收益,轉換為財產,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
二、現實生活中,一些被執行人對人民法院的執行不是採取積極配合的態度,而是推、拖、躲、懶,以各種方式對抗執行,有的為了逃避執行,怠於行使權利,有商不經、有桑不織,有田不耕,有勞不為,致使人民法院無法執行。這樣,一方面損害了權利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放任了逃避債務、對抗執行的義務人,更主要是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動搖了社會對法制的信心。對於這些人,只能是直接剝奪他們在承包土地上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對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強制執行,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權利人的權利,使義務人對其應履行的義務避而不及,逃之不掉,張顯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63條規定「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9條規定「國家保護集體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0條第2款規定「公民、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這些規定都不是對執行標的限制和禁止,不屬於強制執行禁止性規范,人民法院依法進行的強制執行行為,並沒侵犯,更沒有突破法律禁限。
四、人民法院執行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質上是執行承包土地上的收益(或者說收益權),不是執行土地本身,土地的性質不改變,土地的用途不改變,土地的所有者、承包者的主體資格不改變,只是為了防止義務人怠於行使對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損害權利人利益,從而將義務人對承包土地的勞作、管理、收獲的權利通過法律程序移轉給權利人,以抵償義務人應履行的義務的一種強制執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