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土地使用權流轉意義

土地使用權流轉意義

發布時間:2021-07-28 13:25:18

❶ 《土地管理法》中將確認集體建設用地等使用權流轉的合法性的意義是什麼

1.農民可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土地增值收益。
2.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3.解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如果小產權房合法的話
4.有利於征地補償標準的制定,即征地區片綜合價的確定。

但這對耕地保護工作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討論。

❷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 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

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地形陡峭、水土流失嚴重的坡地,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回土,叫宜答林則林;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平原,可以發展種植業,叫宜糧則糧;河網密布,河湖眾多,水產養殖業,叫宜漁則漁;降水較少,牧草良好的西部草原地區發展畜牧業,叫宜牧則牧.
故答案為:(1)林業;(2)種植業;(3)畜牧業;(4)水產養殖業.

❸ 研究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實際應用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急!!!

十七屆三中全會現在正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將專題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探討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權,吸引資本下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一個在農村生活過多年的農民子弟,筆者憑生活感受來談談「土地自由流轉」可能帶來的利弊。

土地自由流轉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資本進入農村,通過大規模收購或租用土地,進行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第二,農民的土地可以變成資本。這使得離開農村去城鎮務工或經商的農民通過轉讓土地獲得補償,有利於他們在城市安家立業。對於繼續留在農村的農民,他們可以通過土地承包權入股農業企業,取得土地租金與分紅收入。

第三,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隨著農民的土地和宅基地流通權問題得到解決,一部分農民將離開農村,轉變為城市人口,並為城市和工業發展提供充足、低廉的勞動力。

第四,農村宅基地改造為耕地、擴大耕地面積。農村現有的宅基地一般佔地較多,隨著農民轉移到城市,他們的宅基地可以改造為耕地,這會緩解我國耕地資源緊張的情況。

第五,隨著農民搬遷到城鎮,城市化進程加快,將會推動房產、交通、醫療、教育及其他配套生活設施的建設,在未來10多年內都可以繼續確保經濟高速發展。

同時,這一政策也將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農民的土地和宅基地,除近鄰大中城市市郊或沿海發達地區的具有較大資產價值外,其他的多在偏遠地區、甚至山區,且土地面積小,價值非常有限,比起農民在城市安家立業所需的資金而言是杯水車薪。所以,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是城市市郊和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民,對大多數農民而言,利益比較有限。

第二,農民通過轉讓土地雖有現金收益,但由於他們大多沒有一技之長,在城鎮務工一旦失業,其賴以生存的土地也不復存在,將失去生活的退路。在給予他們相應的社會保障之前,將他們在農村生活的退路斷掉,會給社會穩定埋下隱患。在上世紀90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的十幾年中,雖然各種農業稅費偏高、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收入較低,但整體依然穩定,就是因為有自己的土地,溫飽問題有保障。一旦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在城鎮又失業、基本生活保障受到威脅的時候,將容易引發社會問題。

第三,當資本進入農村收購土地和宅地時,考慮到基層官員中的腐敗情況,一旦資本和腐敗勾結,農村土地流轉可能演變為資本與腐敗的盛宴,在農村發起一場新的「圈地運動」,給農民和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失。

第四,一旦企業主宰農業生產,農民失去土地、成為農業工資工人,將使他們失去自由安排農耕的權利,按農業企業的要求去農田裡定點定時勞動,會打擊農民自主生產的積極性。這也是當初「人民公社」的主要弊端。

第五,農產品價格將大幅上漲,損害城市居民的利益。當農業生產由農民各自進行,由於他們的生產分散沒有規模、沒有定價的權利,使得農產品價格可以長期按國家要求的低價收購。一旦農業土地和生產受資本控制,他們將形成一定的行業協會,利用自身的影響,左右農產品價格和供應,從而影響廣大市民的「菜籃子」,增加通脹的壓力。

第六,隨著農業活動受企業控制,由於水稻、小麥等糧食生產成本高、收益低,出於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很多企業將會改變土地傳統的糧田用途,轉向水產養殖、牲畜養殖、水果、花卉、蔬菜等生產和加工。最近廣為宣傳的成功的農業規模經營無不都是這種模式。一旦這種農業模式大面積鋪開,糧食生產會大幅萎縮。其結果將是拉高糧價,最終負擔又轉移到百姓身上。

第七,給城市帶來壓力。由於城市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醫療、教育等條件和規模的限制,人口的湧入會給資源本已緊張的城市帶來壓力,城市將更加擁擠,城市居民生活空間將進一步縮小。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自由流轉有利有弊,這個過程需要結合中國農村的特定情況,考慮這一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循序漸進,謹慎操作。盡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減少農民在流轉土地後的後顧之憂。同時,在農村基層加強村民社區自治,使農民在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懂得依法保護自己的權利、行使集體監督權。否則,不顧中國農村現狀、照搬美國大農場經營模式,將會損害農民的利益,給國家和社會穩定埋下巨大隱患,也可能讓「土地自由流轉」以農業現代化之名,行資本「圈地運動」之實。

❹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大力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意義

地使用權流轉

❺ 土地出讓轉讓的含義是什麼土地出讓和轉讓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土地的出讓轉讓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竟然是同一個概念,其實不然土地出讓和轉讓在主體、行為性質、轉移條件等方面都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土地出讓轉讓的含義是什麼?土地出讓和轉讓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一、土地出讓轉讓的含義是什麼?

出讓即是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轉讓即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再轉移的行為,包括交換、出售和贈與。

二、土地出讓和轉讓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一)土地出讓和轉讓的主體不同

出讓主體:國有土地所有者即國家,是由法律授權的縣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具體實施的;

轉讓主體:是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

(二)土地出讓和轉讓的行為性質不同

根據物權理論來說:出讓是他物權設定;轉讓是他物權轉移。

(三)土地出讓和轉讓的轉移條件與程序不同

出讓的條件是無限制,簽訂出讓合同和繳出讓金,就可以辦證;轉讓條件是有限制,轉讓時須經申請、審批或者補辦出讓手續,繳納稅費就可以登記過戶。

(四)土地出讓和轉讓的交易市場不同

出讓是一級市場,即國家作為國有土地所有者壟斷的;轉讓是二級市場,即符合法定條件自由轉讓的。

如果您對為土地出讓轉讓還有其他疑問,不妨直接向律師咨詢,他們會針對當地具體情況,為您做出詳細的解答,相信您也會受益匪淺。

❻ 保障農民土地使用權,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隊農村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符合黨的一貫政策,《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0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第39條規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將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或者出租給第三方,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關系不變。」 轉包主要指承包方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內全部或部分轉交給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農戶耕種。通常情況下,土地接包方要向原土地承包經營人支付轉包費,但也有轉包方不支付的情況。 出租,主要指承包方作為出租方將自己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內全部或部分租賃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並收取租金的行為。 轉包和出租後,雖然土地不再由原承包人耕種,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承包關系也並不是發包方與接包方或者承租方之間的關系,而仍然是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如果出現承包的土地被用於非農業建設,或對承包土地造成永久損害的情況,及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承包合同的行為,即使是由接包方或承租方原因引起的,原承包方也要承擔責任。反之,如果發包方有干涉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或不依照承包合同約定提供生產、技術、信息服務等行為,即使損害的是接包方或承租方的利益,發包方也應向原承包方承擔法律責任。 由此可見,土地轉包或者租賃存在著三方當事人,兩方面的法律關系。從轉包看,發包人與承包方之間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關系,承包方與新的承包方(即接包方)存在轉包關系。從出租看,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關系,承包方(即出租方)與承租方之間存在租賃關系。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的關系屬於土地的用益物權關系,是承包法律關系的基礎。轉包方與接包方的關系,以及出租方與承租方的關系屬於債權關系。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債權關系受物權關系的制約,所以,在轉包和出租土地時,承包方應與接包方或承租方。 簽訂轉包合同,在該合同中落實發包方與承包方土地承包合同的具體內容,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考慮到土地轉包、出租涉及幾方面的法律關系,權利義務時有交*,因此,轉包、出租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現實中將土地交給他人耕種的原因多種多樣,情況也復雜。《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9條規定:「承包方將土地交給他人代耕不超過1年的,可以不簽訂書面合同。」但如果代耕超過1年,為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減少爭議,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❼ 農村土地流轉到底有何意義

論規范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意義————更多資料可參考「聚土」

農村土地制度是中國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中國經濟二十多年來的持續增長,深刻表明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共識:農業增長對工業化和一般經濟增長,如果不是前提條件的話,也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農業的發展,而中國農業的增長,又始於農地制度的深刻變遷(見下表)。

1979年開始的中國農地制度變遷,其一確定了農戶家庭經營的主導地位;其二實現了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其三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本制度框架,引發了農村一系列財產制度變革。
制度影響經濟增長,中國農地制度的變遷,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制度變遷催生了多樣化的農村經濟組織;其次,制度變遷引發了農業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再次,制度變遷促進了農業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作為中國經濟制度發展歷史上重大改革成果所確立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以土地制度創新和微觀經營組織再建為特徵。家庭承包制不僅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拯救了多年低迷的農業,而且推動了國民經濟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
但是,任何經濟制度都是有缺陷的,作為一項制度創新,家庭承包責任制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農業增長中的全部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農地產權的核心是土地使用權問題,而使用權問題的核心是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問題。盡管二十年家庭承包制的制度變遷,已經使農民的承包經營權在土地佔有、使用、收益等權益方面得到充分體現,但土地處分權從來沒有真正賦予農民。換言之,土地使用權的自由流轉始終都有嚴格的約束條件。雖然政策上允許土地使用權轉讓,但由於土地使用權本身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實際生活中轉讓很少,造成土地使用權價值難以實現。一項1998年對8省所作的調查顯示,參與流轉的土地只佔全部土地的3%~4%,發生面最廣的浙江省也只有7%~8%。
再看當今中國的國情,由於城鄉之間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拉大,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向城鎮,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和非農產業部門,不少地方只留下婦孺老弱從事農業生產。2004年寒假,我曾在家鄉(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做過一項關於農民工工資問題的調查。根據在我們鄉調查的結果,大約95%以上的農戶有家人在外務工,而外出務工人員又以青壯年男性居多。
這樣一來,務農勞動力減少,生產能力降低的農戶,土地相對過剩。而人口和務農勞動力增加,生產能力提高的農戶,又會感到土地不足而產生擴大土地經營面積的願望。結果在世界上人地關系最為嚴峻的國家,出現了一方面是土地資源高度稀缺,一方面是土地經營粗放和撂荒的奇特現象。
對於農民們寧願土地荒蕪也不願放棄土地承包權,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原因:一是中國農民有安土重遷的傳統,土地一直被當作是農民的傳家寶和命根子;二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還沒有覆蓋到農民,而且短期內也不可能覆蓋到農村,土地仍然是農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三是農民非農就業仍然是不穩定的,保留土地承包權可以隨時回到農村就業;四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承包權具有投資價值,不放棄土地承包權可以一直參與土地收益的分配。
因此,基於上述分析,在現階段要緩解人地矛盾、解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建立起規范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促進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所謂土地使用權流轉,嚴格意義上講,是指農地的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下,農地產權結構被分解為三種權利,其一是所有權;其二是承包權;其三是經營權(使用權)。因此,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農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也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當前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主要形式有轉讓、轉包、入股、互換等,以轉包為主。
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以入股形式為例,農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在家庭承包制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將農戶承包土地評估計算價格形成股份,並在社區范圍內將股份平均量化到即期的每一成員,一般採取將土地集中起來,由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統一規劃和經營的土地經營形態。
農地股份合作制績效明顯:首先,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對家庭承包制的穩定和發展。土地使用權入股,實質上等於強化和確認了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只是農戶利益的實物形態演變為貨幣形態。在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安排之下,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土地股份合作制強化了集體組織對土地的支配權和處置權。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社員擁有的土地股權是一種貨幣化的股權,而不是佔有土地的實物形態。因此,土地股權無論怎樣調整,都不會影響社區對土地的支配和處置的權利。其三,土地股份合作制進一步明晰和界定了土地產權關系。實際上是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之下,土地所有權與土地經營使用權分離基礎上的又一次分離。土地的支配權和處置權仍歸集體,但土地的佔有權和收益權則通過股份分紅,一部分歸集體所有,一部分歸社員所有,由此建立了一種社區土地權益集體和社員共享的土地產權制度。其四,土地股份合作制形成了社員與集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土地的股份合作制把土地和其他資產折股到人,明確了每個人所佔資產的份額,使社員既是股東,又是勞動者,有利於社員關心社區的生產經營活動,積極參與集體經營管理。此外,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還有利於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有利於打破社區的界限,形成資源跨區域流動,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新的生產力。(蔣勵《股份合作制: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優選擇》)
合理規范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存在完整意義上的承包經營權,也即賦予農民以處分權。賦予農民完整的土地產權,必然造就一種新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權成了民法上的一種新的物權,與其他物權一樣,承包權在市場經濟社會里必然表現為一種具有交換價值的獨立資產,佔有它可以取得相應的利潤,轉讓它要求等價的補償。賦予農民以處分權的意義也在於使承包者能夠將承包權當作獨立的交換價值進行流轉。因此,只有存在完整意義上的承包經營權,才談得上形成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中國是富有由政府提供製度安排傳統的國家,在當前形勢下,面對新的國情,我認為政府應該把土地使用權真正交給農民,即賦予農民對土地的處分權;同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土地流轉制度得到法律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土地的流轉,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我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步增長。

❽ 土地流轉的意義

從金融層面講,土地流轉至少涉及了三個問題:
第一,土地是否可作為各種債務的抵押品。比如說,土地使用權是否可以作為抵押貸款或其他債務的抵押品?當土地可以作為各種債務抵押品時,就可以進行價值評定,農民的積累就可以得到承認。

第二,既然土地使用權歸於農民,那麼農民可以把土地使用權作為入股的根據。

第三,無論是債務還是入股,都有定價問題。既然流轉中包含著有價的交易,那麼就會有一個市場可參照的定價根據。在制度的層面,市場機制在逐步形成。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現,有利於在農民資金融通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意味著債權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市場空間得以拓展。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仍存不足。首先是總量不足,金融工具單一,農業保險面窄量小。其次是從制度性缺陷看,准入過嚴。參照現代商業銀行監管模式,監管要求偏高。還有就是,當前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對商業性金融機構支農沒有系統規定;農業保險缺乏規范。最後就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早已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多種方式流轉,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再次強調了土地承包權的流轉問題。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有利於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充分實現農民對承包土地各項權益。雖然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流轉,但是不包括抵押。而即使法律上允許農地可以抵押,相當一部分農民是不願抵押的,因為怕失去土地,而金融機構也要看抵押物能否處置、變現,由於農民承包土地只能用作農業,不能改變用途,目前還難以處置變現,金融機構也不願接受農地作為抵押物。

所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健全,可能會擴大土地流轉規模,但目前來講,對解決農民擔保難問題還不可能有直接的、立竿見影的影響。但間接地看,隨著土地流轉市場的完善,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得以發展,一些有條件的地方發展起來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可能相對更容易獲得貸款支持,因為金融機構為較大規模的客戶提供服務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

在維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長久不變前提下,可以通過適當流轉方式將土地向專業種養大戶集中、通過土地入股參與股份合作組織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還會有多種形式的農戶聯合和合作,比如,農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訂單聯結機制等,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些組織化的聯合機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降低農村金融服務的成本和風險,從而擴大農村金融覆蓋面,也將促進土地進一步的流轉、農戶進一步合作、農業進一步組織化。

閱讀全文

與土地使用權流轉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