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物抵債可以裁定嗎
不可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六條 當事人達成以物抵債執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據該協議作出以物抵債裁定。
第十一條 申請執行人以被執行人一方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為由申請恢復執行,人民法院經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恢復執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不予恢復執行:
(一)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後申請恢復執行的;
(二)執行和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或者履行條件尚未成就的,但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三)被執行人一方正在按照執行和解協議約定履行義務的;
(四)其他不符合恢復執行條件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條 和解協議達成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執行:
(一)各方當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的;
(二)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其他當事人予以認可的;
(三)當事人達成口頭和解協議,執行人員將和解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各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的。
第十四條 申請執行人就履行執行和解協議提起訴訟,執行法院受理後,可以裁定終結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執行中的查封、扣押、凍結措施,自動轉為訴訟中的保全措施。
2. 關於以物抵債調解書是否具有發生物權變動效力
用「以物抵債」的方式達成調解協議存在諸多弊端。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調解必須雙方自願,且調解協議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當事人規避法律、「手拉手」到法院調解,在調解協議中用「以物抵債」的方式規避其他債權人行使權利,法官對該協議的「合法性」無法審查,又因民事調解書不具有公示的效果,其他債權人因不知情其權利有可能受到損害。此種協議的達成破壞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民事調解書確定性。
3. 有關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以物抵債,具體是怎麼回事
司法實踐中,關於以物抵債的成立要件則是另一番回應。如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紀要[2014]2號認為,以物抵債具有實踐性,在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當事人達成以物抵債協議,在尚未辦理物權轉移手續前,債務人反悔不履行抵債協議,債權人要求繼續履行抵債協議或要求確認所抵之物的所有權歸自己的,人民法院應駁回其訴訟請求。
4. 以房抵債的裁定是否有所有權轉移效力
編輯同志: 因姜某欠我現金8萬元不歸還,我訴訟後經法院判處。判決所限償還期限逾期後,姜某還不給付,我根據法律規定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執行裁定書裁定以姜某購置的樓房抵頂。當我到房管局辦理樓房過戶手續時,房管局以裁定書不同於判決書為由,不給我辦理過戶手續。請問,我該怎麼辦? 吉良吉良: 你所反映的問題,法律有明確的規定,即法院的裁定書與判決書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房管局以裁定書不同於判決書為由,不給你辦理房屋過戶手續是無法律依據的。其理由如下:我國法律雖然規定不動產物權轉移以辦理過戶手續為標志,但這是對私法行為而言的,這一規定只是對作為物權變動原因之一的民事法律行為作出的,如買賣、贈與等法律行為而引起的物權變動,法律要求當事人必須履行登記過戶手續,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但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所作的以物抵債的裁定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而法院以物抵債的裁定是基於公民權利而作出的,代表的是國家司法機關對房產權屬的實質性判斷,因此不受不動產物權轉移登記要件之規定限制。它的物權變動具有事實行為的特殊性,所以物權變動自相關事實行為完成之日起即告成立。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也有解釋,即《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五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以物頂債,強制以物頂債的裁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裁定生效後將抵債物交付申請人。 綜合上述,房管局應該給你辦理房產過戶手續。 (山丹法院趙宏業)
5. 以物抵債調解書是否具有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肯定意見認為,此民事調解書能夠引起不動產所有權的轉移。理由是:(1)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民事調解書生效後即發生與民事判決書同樣的效力。本案調解書的達成在前,查封行為在後,故此查封裁定效力不能對抗生效民事調解書的效力。(2)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宋某某與魏某某在借貸糾紛一案中的民事調解書已經雙方簽收,即發生法律效力。因此,此簽收之日應視為案涉房產物權已經發生了轉移。
否定意見認為,此民事調解書不能直接引起不動產所有權的變動。理由:(1)民事調解協議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其本質上屬於協議的范疇,並不必然導致物權變動。(2)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文書應僅限於法院作出的形成判決,調解書並無形成判決的形成力。(3)以物抵債協議僅是雙方的意思表示,其協議肉容也明確要辦理過戶登記手續,故其未辦相應的登記過戶手續,該所有權並未發生轉移。 二、研究意見及其理由 經慎重研究,對於「以物抵債」的民事調解書是否能夠直接引起不動產權屬變動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認為,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應當包括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但是以物抵債調解書只是對當事人之間以物抵債協議的確認,其實質內容是債務人用以物抵債的方式來履行債務,並非對物權權屬的變動。因此,不宜認定以物抵債調解書能夠直接引起物權變動。
以物抵債調解書所涉及的物權變動問題 如上所述,依據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的立法意旨,因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書等引起的物權變動,是依據公法行為進行的變動,其本身已具有很強的公示性,能夠滿足物權變動對排他效力的要求,從而不必進行登記或者交付即可生效。同樣,依照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的文義,其重點在於強調說明物權變動的時間以法律文書生效時為准,而並非旨在規定所有的生效法律文書都能引起物權變動,對於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文書也要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就調解書而言,首要必備的條件就是要具有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內容。但以物抵債調解書內容只是由物抵債,而物權變動仍要進行登記和交付,即此調解書並不具有直接導致物權變動的內容。人民法院也僅是對當事人之間的以物抵債協議的內容是否合法作出判斷,其公權力的介入儀體現在確認協議的合法性上,由於此調解協議並不具有直接導致物權變動的內容,也就不存在與登記或交付相同公示作用的問題。
鑒於民事調解書的本質在於對調解協議的確認,而以物抵債調解協議作為協議的一種,其本質屬於債的范疇,此協議所產生的直接後果是一方當事人取得要求移轉抵債物所有權的請求權,另一方當事人則負有移轉此抵債物所有權的義務,即要將動產的抵債物進行交付,將不動產辦理過戶登記。這時創設物權仍要按照依法律行為導致物權變動的規則進行。在調解書生效後,仍要當事人持調解書辦理交付和過戶登記,抵債物方發生物權變動。負有履行義務一方的當事人未履行交付或登記過戶的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在本案中,如果魏某某不履行此抵債協議,宋某某即可向法院申請強制魏某某履行交付和辦理過戶登記的義務。但在雙方當事人未辦理相應的登記過戶手續時,案涉房屋的所有權並未發生轉移。
6.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以物抵債調解書是否具有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研究意見
最高法院對以物抵債的協議,現在有案例認定為自願履行的性質。原告依據以物抵債協議起訴法院,法院不會支持以物抵債。
7. 「以物抵債」的調解書能否引起物權變動
對該類民事案件的執行,有人認為,民事調解書是法律文書,依據《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物權發生了轉移。但筆者對此持不同觀點。
首先,在訴訟程序中,用以物抵債的方式達成調解協議存在諸多弊端。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調解必須雙方自願,且調解協議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當事人規避法律、手拉手到法院調解,在調解協議中用以物抵債的方式規避其他債權人行使權利,法官對該協議的合法性無法審查,又因民事調解書不具有公示的效果,其他債權人因不知情其權利有可能受到損害。此種協議的達成破壞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民事調解書確定性。
其次,民事調解書並不必然導致物權變動的效力。民法是私法,保護的是私權利,對當事人民事權利的處分不加干預。民事調解書具有強制執行力,但並不產生對抗其他物權的效力,《物權法》第二十八條雖作出了因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的規定。但此條中的法律文書應做狹義理解。法院作出的法律文書包括判決、裁定、決定、調解書以及各種命令、通知等。並非所有的法律文書都可以引起物權變動。調解書雖與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但就物權變動事項所作的調解,尚無與形成判決同一的形成力。不能直接引起物權變動。如果以物抵債的物權上存在第三人權利,以物抵債的民事調解書的強制力和確定性將受到挑戰。
所以,可能影響第三人權利的民事調解書的執行,不能必然引起物權變動。
8. 關於以房抵債問題(急求)
我來解答你:
我國《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發包人未按照約定支付價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發包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價款。發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不宜折價、拍賣的以外 ,承包人可以與發包人協議將該工程折價,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將該工程依法拍賣。建設工程的價款就該工程折價或者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
就是說,作為承包人,你的父親在對方沒有支付完工程款,你父親可以主張法院就這棟建築予以拍賣。用拍賣所得價款來抵償所欠付的工程款。這是法律明文規定的:法定抵押權。
還有就是一個發生過的真實案例,如果簽訂協議時轉交房產證,那麼該協議會被確認為具有法律效力。也會發生物權變動。
如果沒有房產證,該協議證明是意思表示真實的,也可以發生法律效果。
9. 調解書是否直接導致物權變動
要區分是動產還是不動產。
動產,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
不動產,只提供物權變動的依據,不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因為不動產一般以變更登記為物權變動的必要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