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人身是否屬於物權客體

人身是否屬於物權客體

發布時間:2021-07-28 10:10:56

A. 為什麼種類物不能作為物權客體

所謂的物權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物權客體專也就是可以支配和行使的物。
種屬類物種是指具有共同特徵,用品種、數量、質量規格,即通過度、量、衡加以確定的物。比如紅富士蘋果、天山雪梨等。
與之相對的是特定物,比如某個特定的紅富士蘋果、某個天山雪梨等。
在物權中,你只能說你擁有對某個蘋果、梨的所有權,而不是說你對紅富士蘋果、天山雪梨擁有所有權。
所以物權的客體必須是明確,具體的特定物,而不能是不具體的種類物。
(清注意:人民幣屬於特殊的物,誰佔有,誰所有,且你手裡握的100元人民幣是特定物,而不是種類物)

B. 屬於法律關系客體的是

合同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參加合同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合同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包括物、行為和智力成果

包括:1、物(物權法律關系)

2、給付行為(債權法律關系)積極行為、消極行為

3、智力成果(知識產權法律關系)

4、人身利益(人身權法律關系)

5、權利本身(權利質權關系)

(2)人身是否屬於物權客體擴展閱讀:

成為法律關系客體應滿足下述三個條件:

(1)必須是一種資源,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因而被認為具有價值。

(2)必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無代價地佔有利用。

(3)必須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為一定目的而加佔有和利用。

概括地講主要包括如下幾類:

(1)物。法律上所說的物包括一切可以成為財產權利對象的自然人物和人造之物。

(2)行為。在法律關系客體的意義上,行為指的是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作為或不作為。

(3)智力成果。作為客體的智力成果指的是人們在智力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它是知識產權所指向的對象。

(4)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是人格權和身份權的客體。

C. 下列能夠成為物權客體的為() A電子 B電力 C陽光 D人身

最關鍵的理由是:電力雖然是五體物,但可以被人有效支配。這符合對物版權客體的實質要求。
電力權是以電能作為動力的能源;而電子則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質量極小,帶負電。因此,電子本身是不為人支配的物質,在法律上沒有進行規范的意義和必要。

D. 人體器官在民法上是物嗎

按傳統民法理論,人體是人身權的客體,物是物權的客體。人體肯定不是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體的一些部分可以脫離人體,進入到物的領域,如捐獻的器官、血液、精子、冷凍胚胎、切除的病變組織、用於生物技術的人類生物材料如人體細胞等等來自於人體的特殊的物,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而此類物權的內容與行使也不同於一般物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人體器官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體器官移植已成為治療重要生命器官終末期疾病的重要途徑。 。器官移植是用一個人的器官延續他人的生命,為器官移植立法,保障人的生命、提高人的健康,這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 我國統一立法步伐較慢,但地方立法已經先行, 由於器官移植涉及法律、道德、倫理等諸方面的問題,一個健全的器官移植法律體系中應包括器官移植法、腦死亡法、屍體捐獻法、器官移植技術安全操作法、醫用器官衛生標准等。 人體器官移植就供體的情況不同分為活體器官移植和遺體器官移植兩類。在民法理論上,一直存在著捐贈器官的權利究竟屬於人身權還是物權的爭議,尤其是針對活體器官移植,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1、活體器官移植的場合。一種觀點主張捐贈器官的權利應為一項人身權,是公民身體權的一種,是與生命權、健康權並列的一項重要的人格權利。雖然自然人的身體表現為一種物質存在,表現出一定的「物質」屬性,但是它也體現了人作為社會成員存在而必備的人格屬性,表現為一種重要的精神形態,體現了人的本質屬性和文明社會對人作為人的主體性的承認,區別於動物而非人格意義上的「軀體」。身體權作為人格權的一部分在法律上的確認體現了人格獨立,人格尊嚴,人格自由和人格平等。進而,身體權是人權的一部分,是人權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所確立起來的一種立基於人本身的權利。另一種觀點認為,捐贈器官的權利是具有物權中所有權的屬性,因為人體畢竟是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的,和公民所享有的其他人格權利不具有一定的物質屬性有著很大不同。首先,它是有體「物」,是生物學上的有機物,這樣就有可能成為所有權的客體;其次,人對自己身體的佔有方式也符合所有權的絕對性、排他性、彈力性和恆久性的特徵;再次,人對自身身體的收益、處分雖為公序良俗與傳統觀念所限制或者禁止,但畢竟體現了所有權的權能特徵。
而楊立新教授則認為:人體器官是特殊的物。從民法角度來看,人體是人格的載體,不能將其視為物。但是,人體器官一旦脫離了人格的物質載體,也就與民事主體的人格脫離了關系,不再是人格的載體,具有了物的屬性。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能夠與人體發生分離的器官定位為物。脫離人體的人體器官,是指從人體分離後,在植入新的人體之前的人體器官。在沒有脫離人體之前,人體器官屬於人體;在輸入或者植入新的人體之後,又成為人體的組成部分,具有了人格。在這個期間存在的人體器官,是物的形態。但是,這種物是否就與普通動產一樣,可以自由支配、自由流通,則值得研究。 楊教授在其提出的建立法律物格的設想中,將人體器官置於生命物格。認為脫離人體的人體器官既然是物,又具有生命力和活性,因此是特殊的物的形態,是有生命的物,因此應當置於法律物格中的最高格即生命物格。對其保護力度不同於一般物,其移轉時有特殊規制的要求,這樣才能既滿足醫學上搶救病患的急需,又能夠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要求,維護文明社會秩序,是創設脫離人體的器官民法規則的基礎。
筆者贊同這種按捐獻人體器官的不同階段具體分析人體器官性質的觀點。在活體器官移植的在第一個階段,即捐獻人(供體)是否實行器官與自身分離以及予以捐獻,應當由身體權人自己決定,因人體器官在沒有脫離人體之前,是身體的組成部分,關系著人的生命健康,與所擁有者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此時,決定是否捐獻是捐獻人行使身體權。在器官移植的第二個階段,即器官從供體身體中取出後至器官移植到受體身體里前,此時器官獨立於人體,並不是人格的承載體,應視為民法上的物,是物權的客體。第三個階段,器官移植到受體身體中後,成為受體的身體組成部分,此時該器官成為受體的人身權的客體。

E. 屍體是不是物權的客體

屍體為物,但非物權之客體 屍體是否為物有三種學說:(1)屍體為物,但非內物權之客體容;(2)屍體為物,屬於繼承人所有;(3)屍體非物。第一說,一面以屍體為物,一面又謂其非物權之客體,則導致「物者非物」。第二說以屍體為繼承人所有,則與我國法律思想頗不相容。蓋所有權為財產權,即得隨意使用、收益、處分其標的物之權利,而屍體則非隨意可以使用、收益和處分故也。第三說,屍體既非物,自不得為繼承人所繼承,應依法律或習慣以定其處置焉。

F. 物權客體與物的關系是什麼

物權客體包括民法上的物與財產權利,其中主要是民法上的物。但民版法上的物與自然界權的物還有區別。如民法上的物,或者說是能成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處於人身之外;必須對人有用;必須能夠為人所控制與支配;須有一定稀缺性;必須是物質實體等。但現在也把網路虛擬產品視為物。而明月清風、星辰陽光等,盡管也是物質實體,但由於還不能為人所控制支配,也不具有稀缺性,就不是民法上的物,也不是物權客體。

G. 簡述物權客體的范圍和特徵是什麼

物權的客體可分為:
不動產和動產;主物和從物;物的成分,重要成分與非重要成分;原物和 孳息
一、不動產與動產
德國民法規定,不動產就是土地;日本民法、台灣民法則指土地及其附著物;在中國大陸,不動產包括土地、礦藏、水流、海域、地上附著物。除此之外的有體物,叫做動產。
區分動產不動產的意義在於:1 形成的物權不同 2 立法案例上,是否賦予物權公示以公信力不同 3 發生附合時確定所有權應該遵守的規則不同 4 訴訟的管轄規則不同。
二、主物與從物,按照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分類。
並非主物 的成分,時常輔佐主物的效用,而與從物同屬於一人的物,是從物;從物所從之物,叫做主物。
構成從物的要件:1 不是主物的成分2時常輔佐主物發揮效用 3 從物與主物同屬於一人 4 交易上無特別習慣。
三、重要成分與非重要成分
根據成分的分離是否導致其毀損或者變更性質。
重要成分是指互相結合,費盡損毀或變更其性質不能分離時,則其中每個部分都是重要成分;重要部分以外的成分,為非重要部分。
四、原物和孳息
根據數物之間產生和所出的關系。
原物,是指產生孳息的物,而孳息是指由原物所生的物或者收益。它可以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物權客體特徵:
物權客體應當是有體物,它的物理形態可以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等。

H. 「物」為何物:物權客體的界定

捐獻的血液、胎盤、提取的精子、移植的腎臟、義肢、屍體、「百年老湯」、股票、樓花……,能不能一概以「物」論之?這促使我們用法眼透視—— 常鵬翱(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以下簡稱常):物權,望文生義,就是人對物的特定權利。物是物權的客體,物之不存,權將焉附?故而要想認知物權,就必須先看清「物」為何物。 李富成(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後研究人員,以下簡稱李):我們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在這個世界之中,但是,「物」為何物的追問,天然地包含了弘揚人的主體性的價值命題,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判斷問題。我考慮,這個命題的展開應當依照三個遞進的邏輯層次,即人與物的界分,客觀物與法律物的界分,法律物與民法物的界分。 常:沒錯,「物」里藏著大乾坤。我們可以在法理上展開這三個層次。首先是人、物的界分。在當代「法律人」看來,這種界分似乎天經地義,普洛泰戈拉關於「人是萬物的尺度」命題的正當性也似乎毋庸置疑。歷史卻並非如此。在現代民法的老祖宗古羅馬法的視野里,人、動物和自然界在宇宙中平等共居,人對自然和萬物君臨一切的主體態度尚未建立起來,人和物之間的區分並不明晰,比如,在生理形體上屬於人的奴隸,在羅馬的萬民法中不過是與土地、衣服、金錢地位相同的有體物。這種狀況一直到15、16世紀才有了改觀,法律把自然人和其他物明確予以劃分,規定只有自然人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至此,民法中的人與物才有了井水不犯河水的疆界。後世民法基本上沿襲了這種人與物的二元劃分。 常:是的。為了維護人至高無上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劃清物與人的界線,將法律上的「物」限定為人之外的物質,人體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但是,實際生活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挑戰著人體與物之間的界分。首當其沖的,就是人體向物的轉化,即在不損害人體正常形態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脫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不再承載主體價值,在法律性質上就轉化為物,比如被剪落的毛發、捐獻的血液、摘取的器官等。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醫院賣胎盤的現象就與此有關。胎盤在母體內構成人體的一部分,其自然脫離母體後就轉化為物,所有人是產婦,除非她有明確的意思表示,包括醫院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得任意處分,否則就是侵害所有權。 李:由人體轉化的物比較特殊,其畢竟曾經負載過人的主體價值,與一般的物不同,法律應另眼相看,否則就會引發諸如器官買賣、血液黑市、胎盤宴等有悖公序良俗的行為。而且,並非所有脫離人體的器官或者組織均立即轉化為物,還要看原主的意志。如果原主還有使該器官或者組織將來再進入原主身體的目的,那麼它們就仍然是身體的一部分。德國聯邦法院的一則判例就說明了這一點:一位男子將自己的精子提取出來,冷凍在某醫院中,以供自己將來生殖的需要。但後來醫院不慎遺失該精子,雙方為之發生訴訟,法院認定醫院侵害了該男子的身體權。 常:這種見解有道理。另外,還有物向人體轉化的情形:第一,當脫離人體的器官或者組織被植入他人身體後,就構成新主身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不再是物,原主不能再對其主張所有權。第二,原本在性質上屬於物的東西(如連接關節的醫用鋼材、心臟起搏器等)進入身體,成為身體機能正常運行的必要組織時,就屬於人體而不再是物了。 常:以上是人與物的界分。不過,並非萬物均能入得法眼,要成為法律世界的物,必須符合一定標准,這就涉及到客觀物與法律物的界分,這里的法律包括了公法與私法、國內法與國際法。不過,很難確立一個普適的法律物的標准,規范目的不同的法律所確認的物可能並不相同。即使勉強抽取出一個法律物的公因式,它與客觀物的區別可能已經很微薄,徒勞無益。 李:你說的不無道理。客觀物要想成為法律物,首先必須具備可控制性。可控制性因為主體的控制能力的差別而不同,如宇航員能踏上月球,而普通人只能「舉杯望明月」。其次,物還應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因主體需求的層次不同,客觀物進入法律的渠道、領域、深度也不同,比如土地在國際法上屬於國家領土,在民法上則是土地登記簿中記載的特定地塊。 常:這也表明,法律物與民法物有區別,因為民法物具備有體性與特定性,在可控性方面也有其特殊性。首先,有體性的標准要求物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形體或者占據一定空間的實體。據此,物權客體應當是有體物,它的物理形態可以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等。沒有物理實體的無體物,如商譽、信用、商業秘密、思想等,就不是物權的客體。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商家宣稱的「百年老湯」雖然具有有體物的基礎,但其中更多的表明了一種較高的商譽,它能不能單純地歸屬於物的范疇,還需要認真考慮。這個標准讓我們知道,物權與財產權不是一回事,後者的范圍更寬泛,它既可以是存在於有體物之上的物權,還可以是依附於無體物的債權、知識產權等其他財產權。不過,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無體物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我國擔保法第七十五條就規定了權利質權,票據、債券、股票等權利能夠負載質權。 李:而特定性要求物獨立存在並能與其他物相區別。滄海之一粟不具有特定性,其上無從成立物權。特定性標准也使物權與債權相區分,物作為債權標的可以是非特定的,在特定化並交付之前,債權人對其不享有物權。此外,可控制性表現為人們為了通常的社會生活需求所進行的控制。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愈來愈強,電力、天然氣、光波、磁波等沒有特定形體但能為人力控制的物也成為了物權的客體。再比如,隨著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發展與普遍運用,人類對能夠形成降水的雲層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從而有必要合理分配其中的利益,就可能使其進入物權法的調整范圍。 常:這些界定標準是很有意義的,能幫助我們改變許多習見的錯誤觀念。比如,與房產商簽訂了預售房銷售合同,很多人認為此時購買者就是房屋所有權人。其實,其所購買的不過是「樓花」,只是一種預期的利益,並非現實而特定的存在,之上不能負擔物權,買受人也就不能成為「房屋所有權人」。

I. 物權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有哪些

民法上法律關系客體是物,行為,人身,智力成果,但是我國物權法上的版物(除權利外)應當是有體權物,物權法上最主要的客體也應當是物。智力成果是後來隨著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和種類有不斷擴大而增加的,從現行法律體繫上來看(無統一的民法典)智力成果還是由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調整.
這道題應該有問題。

J. 人身可否成為物權客體法律分析

不能,人身從任何角度來說都不可能是物權的客體,物權和人的身體權健康權等是有相當明顯的界限的。

閱讀全文

與人身是否屬於物權客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