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知識產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發布時間:2021-07-28 06:39:36

知識產權糾紛怎麼處理有哪些方法

知識產權糾紛的主要方法有協商、調解、行政處理、仲裁和民事訴訟五種。版
協商是指雙方當事人權在知識產權糾紛發生後,在自願互諒的基礎上,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通過直接的協商和談判,自行達成和解協議,從而使糾紛得到解決的活動。
調解是指知識產權糾紛發生後,經雙方當事人申請,由人民法院、仲裁機構或調解人從中協調,使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協商的基礎上,互作讓步,達成協議,從而使糾紛得到解決的活動。
行政處理是指知識產權糾紛有關的當事人或者不特定第三人請求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處理其知識產權糾紛或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侵權等違法行為的活動。
仲裁是指知識產權糾紛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基礎上達成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審理,由仲裁機構做出對爭議雙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制度。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裁決或調解書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也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知識產權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審理和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訴訟活動。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的判決書或調解書,並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Ⅱ 知識產權糾紛有哪些途徑解決

一般就是去法院訴訟或調解,還可以找仲裁機構仲裁,也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例如通過商標局或專利局)解決。也可以求助專業的知識產權代理機構比如漢之光華。

Ⅲ 民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上網購買。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38256編號:38256書名:民事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作者:陳慰星著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時間:2008年5月入庫時間:2009-2-18定價:22
論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
2011-2-10 17:2 來源:法律教育網【大 中 小】【我要糾錯】
摘要:民事糾紛作為社會沖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直接關繫到沖突的控制、民眾權益的實現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探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理基礎,進一步完善我國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至關重要。
關鍵詞:和諧社會;民事糾紛;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理基礎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由非訴訟的與訴訟的、民間的與官方的等多種糾紛解決方式內在聯系所組成的有機解紛系統,探究其法理基礎,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存在本身的有機性和社會現象的復雜性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本體論基礎。
要解決社會有機體中所出現的各類矛盾和糾紛,試圖僅僅依靠某一種方式來"包打天下"是不可能完全奏效的。社會存在本身的有機性和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矛盾和糾紛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因而也決定了這些矛盾和糾紛的解決方式也必須是多元化的,只有構建出與此相適應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才能適應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方法論基礎。
從方法論視角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現實社會中大量的復雜性、多樣性、多層次性矛盾糾紛的產生原因來看,都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政治原因、經濟原因,文化原因、甚至有其復雜的歷史原因和風俗習慣等,只有針對糾紛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解紛方式才能收到最佳的解紛效果。
(三)我國歷史上解決矛盾糾紛方法多樣化的傳統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歷史基礎。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我國各歷史時期解決社會糾紛的方式歷來是多元化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都是群眾自己解決的。因此,我們只有採用包容性和靈活性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才能解決多元化的社會糾紛,力圖將各種沖突的利益達到最大限度的公平與協調。
二、我國現行民事糾紛解決機制分析
我國當前民事糾紛解決機制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逐漸暴露出其諸多弊端。
(一)糾紛解決體系在整體結構上設置不夠合理
首先,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機制在結構上失衡。既存解紛方式可以分為訴訟與非訴訟兩大類。現行立法及制度設計顯然對訴訟方式給予更多的關注,而對非訴訟方式重視不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立法的逐步完善,司法的功能和地位得到空前的重視,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強調程序正義、司法權威的同時,受"司法萬能"觀念的影響,有意無意地出現了將司法神話化的趨勢。須知,訴訟解決糾紛具有正規性、程序性、對抗性,這些特點決定了並非任何糾紛通過訴訟解決都能收到最佳效果,只有根據糾紛的性質、特點選用最恰當的方式才符合市場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①
其次,即便是在非訴訟解紛方式內部,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發育程度也不同,也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發育程度高的是仲裁、人民調解等,不僅在立法上有比較明確、詳細的規定,在實踐運作中效能也得到相當程度發揮。至於社會中介組織的調解,當事人之間的和解等,或者由於立法規定的缺失,或者由於制度的偏誤,或者由於制度設計的疏漏,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這種內部各部分發育不全的狀況,毫無疑問會形成不應有的機制性沖突,影響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整體功能的充分發揮。
(二)糾紛解決體系內部組成部分之間有機協調不夠
首先,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缺乏應有的銜接與協調。作為現代社會中最正式的解紛方式,訴訟理應成為糾紛解決的最後一道屏障,並為其它解紛方式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然而,現實運作狀況並非完全如此。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立法之間缺乏應有的銜接,實踐運作中也缺乏應有的協調。這種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銜接、協調不夠的狀況無疑嚴重影響了糾紛解決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其次,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也缺乏應有的銜接與協調。這主要表現為因發育程度不同或制度設計上的偏誤導致非訴訟解紛方式內部存在頗多相互抵觸或不和諧之處。例如,實踐中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與鄉鎮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的調解在運作時經常發生混同。因此,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理順各種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系統內部的順暢運轉,達到應有的整體效果②。
三、構建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的必要性
從當前社會轉型時期民事糾紛的特點來看,積極構建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有其現實必要性。
(一)解紛的現實需要。訴訟資源供不應求,難以滿足無限的民事糾紛之需要。
目前在我國,"訴訟爆炸"的徵兆已初步顯現。單一化的訴訟解紛方式已難以滿足糾紛數量急劇增加的現實需要。
(二)解紛經濟的需要。
訴訟不僅在受理時間和程序方面略顯冗長,而且在訴訟成本方面也往往大於當事人的預期。因此,有必要按照糾紛主體多元化、多層次化理念,摒棄片面強調司法一元化解決糾紛的觀念,探索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③。
(三)時代的需要。
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有史以來最為多元化的時期,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糾紛主體的多元化以及社會價值的多元化都需要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多元化民事解紛機制的理念是在回應和諧社會需求與司法發展規律的價值選擇中提出的理論創新。多元化民事解紛機制正是要以和諧的理念、和諧的精神、和諧的方式處理利益關系和矛盾沖突,達到理分兩面、事求終局的共同目的,此乃為和諧民事解紛的終極目標。
四、和諧社會視野下完善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的構想
事實上,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體制在我國已初步形成,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推翻我國現有的民事糾紛解決機制另起爐灶,也不是一味地借鑒外國的所謂"先進經驗",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我國現有的民事糾紛解決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
(一)大力推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
埃里克森在《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一書中寫道:"法律制定者如果對那些會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會條件缺乏眼力,他們就可能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所以,有理由認為,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使我們重新認識到非訴訟方式在民事糾紛解決機制中的舉足輕重作用。為此,我們應制定和完善我國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規則體系,促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規范化,保證其適用符合底線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④。我們應將一些比較成熟的非訴訟方式逐步納入法制軌道,對其程序和基本原則做出最基本的法律規定,充分發揮其解紛的積極作用。
(二)深化改革,提高訴訟機制效能,維護訴訟機制的權威性。
我們在大力推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時,決不能弱化或忽視訴訟機制解紛的功能和地位。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實質上是為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更多的路徑,但它不能替代訴訟機制的地位。在法治社會,訴訟仍然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解紛方式,其所具有的權威性,依然是保障正義的最後屏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訴訟機制,充分發揮其解紛的功能。
(三)強化制度設計,實現訴訟內外解紛機制的有機協調與良性對接。
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都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互補。要構建一個高效、協調的糾紛解決機制,在制度的銜接和程序的安排上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一方面要重視司法對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的監督和審查;另一方面,還應當強調司法對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的尊重和支持,司法應當保持必要的謙和與克制。
注釋:
①吳衛軍:《司法改革原理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頁。
②吳衛軍等著:《現狀與走向: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糾紛解決機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
③王雨本:"論多元化社會矛盾與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從經濟法角度詮釋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載《法學雜志》2009年第5期,第69頁。
④張旭東,沈荔娟:"和諧社會視野下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研究",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第113頁。

Ⅳ 知識產權糾紛的類型有哪些處理方式是怎樣的

知識產權糾紛的類型有哪些?
1、歸屬權糾紛。這個就是問誰才是知識產權的權利人,誰才是真正的人,誰應該具有這個爭議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是單方知識產權人還是共同知識產權人等糾紛。
2、侵權糾紛。這種情況是知識產權人和不特定的第三人因為侵權行為而發生的爭議,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經過授權(知識產權人)許可,自己擅自使用知識產權,自己從中獲得利益。
3、合同糾紛。這種就是在知識產權轉讓、知識產權許可使用過程中簽訂的合同,合同當事人因為合同而引起的爭議。
4、行政糾紛。知識產權當事人不服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所作出的決定,而由此產生的糾紛。
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方式
1、協商。知識產權糾紛當事人雙方協商後,對糾紛問題有了一個解決方式,達成一個和解協議。
2、調解。知識產權糾紛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申請,由法院、仲裁機構或調解人在當事人進行協調,之後對糾紛達成協議,解決知識產權糾紛。
3、處理。這個是到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處進行處理,也就是處理知識產權糾紛或者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侵權行為等違法行為的活動。
4、仲裁。首先當事人願意通過仲裁,將糾紛提交給仲裁機構進行審理,然後仲裁機構對雙方爭議的地方進行處理,作出仲裁裁決或者調解書。之後由知識產權糾紛的當事人進行履行。
5、訴訟。雙方當事人對知識產權糾紛問題不能夠協商、調解等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到法院進行起訴。因為這種方式,是最有力,最能夠讓對方信服的方式。

Ⅳ 知識產權糾紛怎麼解決

解決方法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主要方法有協商、調解、行政處理、仲裁和民事專訴訟五種。
協商屬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知識產權糾紛發生後,在自願互諒的基礎上,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通過直接的協商和談判,自行達成和解協議,從而使糾紛得到解決的活動。
調解是指知識產權糾紛發生後,經雙方當事人申請,由人民法院、仲裁機構或調解人從中協調,使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協商的基礎上,互作讓步,達成協議,從而使糾紛得到解決的活動。
行政處理是指知識產權糾紛有關的當事人或者不特定第三人請求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處理其知識產權糾紛或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侵權等違法行為的活動。
仲裁是指知識產權糾紛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基礎上達成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審理,由仲裁機構做出對爭議雙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制度。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裁決或調解書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也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知識產權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審理和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訴訟活動。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的判決書或調解書,並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