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GDP人均達到6.46萬元後,未來還有哪些產業將是GDP貢獻的主力軍
GDP人均達到6.46萬元後,未來還有哪些產業將是GDP貢獻的主力軍,其實是非常多的,現在有非常多的新型產業在崛起,畢竟我們的科技在不斷進步,互聯網+的行業在未來很可能成為主力軍,但是支撐的依然是金融和房地產。而且隨著我們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養老產業也是會蓬勃發展。
金融和地產行業,雖然有回落的趨勢,但是在未來依然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主力。只是因為當前的體量已經足夠大了,已經透支了未來,雖然它們未來對GDP的貢獻佔比還會回落,但是份額依然非常大,
Ⅱ 中國目前對GDP貢獻最大的產業是什麼
中國數字經濟。
2017年,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指出,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8.9%,佔GDP比重達到30.3%;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已達到69.9%,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
(2)版權產業gdp貢獻擴展閱讀: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重大發展戰略,被認為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引擎,但應該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產業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下卻仍存在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差距。中國數字經濟目前發展有產業不均衡的問題。例如,第一、第二產業數字經濟相對滯後,而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超前。
安邦智庫認為,應謹慎看待中國數字經濟目前的發展現狀,在數字經濟如此高的GDP貢獻率背後,應當引導資本、技術、人才合理地分配到生產性的第一、第二產業,實現經濟增量。
Ⅲ 衡量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的指標有哪些
這個主要指兩個方面:第一,首先,三大產業分別佔GDP的比重有多大。比重越大,貢獻一般情況下越大,前提是該產業是正增長,而非負增長。第二,三大產業的增長率的大小。比如說工業,工業的增長率越快,那麼它對GDP的增長就更大。
這兩個方面要綜合考慮,不能單一的考慮一個。打個比方,現在我們比較工業與農業兩個產業對GDP的貢獻,如果農業佔GDP的比重為20%,增長率為5%,工業的比重為50%,增長率為4%,那麼從比重上說工業的貢獻要比農業大,但是從增長率上說農業的增長率比工業的大,那麼這個怎麼比較呢。其實這是兩個概念,第一個的比較對GDP的貢獻率,第二個是比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不知道你要比較是哪一種貢獻率?
Ⅳ 一個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GDP增長多少個百分點的公式
貢獻率:
公式:
貢獻率(%)=某因素增加量(增量或增長程度)/總增加量(總增量或增長程度)×100% 上式實際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長量(程度)占總增長量(程度)的比重。
GDP中的應用:
第一、二、三產業增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即為各產業的貢獻率。如:第三產業貢獻率= 第三產業當年增量/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增量×100% ;
舉例:
2009年廣東省生產總值39081.59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產值2006.02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產值19270.48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產值17805.09億元,增長11.0%。那麼三大產業對廣東省GDP的貢獻率是多少? 廣東省GDP增長總額=39081.59-39081.59/(1+9.5%)=3390.05(億元) 第一產業增長總額=2006.02-2006.02/(1+4.9%)=93.70(億元),貢獻率=93.70/3390.05=2.76% 第二產業增長總額=19270-19270/(1+8.7%)=1542.31(億元),貢獻率=1542.31/3390.05=45.50% 第三產業增長總額=17805.09-17805/(1+11.0%)=1764.46(億元),貢獻率=1764.46/3390.05=52.05%
拉動:
公式:拉動增長=增加值較去年的增長/之前增加值
應用舉例:
比如說:重工業實現增加值4935.38億元,同比增長2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個百分點,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總量的比重為67.2%,拉動全省工業生產增長15.7個百分點。 具體解釋為:重工業實現增加值4935.38 億元,同比增長23.6%, 可知之前增加值=4935.38/(1+0.236)=3993 億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個百分點,知道: 全省平均同比增長=23.6%-1.8%=21.8% 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總量的比重為67.2%, 全省工業增加值=4935.38/0.672=7334 億元。 全省之前增加值=7334/(1+0.218)=6021 億元。 全省工業增加值較去年的增長=4935-3993=942 拉動全省工業生產增長=全省工業增加值較去年的增長/全省之前增加值 =942/6021=15.7% 假如沒有重工業貢獻,全省增長=(7334-6021)-(4935-3993)=1313-942=371 億元. 沒有重工業貢獻,全省同比增長=371/6021=6.1% 21.8%-6.1%=15.7%.。 (國家統計局畢節調查隊 李國玉編輯)
Ⅳ 一個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GDP增長多少個百分點的公式
貢獻率:公式: 貢獻率(%)=某因素增加量(增量或增長程度)/總增加量(總增量或增長程度)×100% 上式實際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長量(程度)占總增長量(程度)的比重。 GDP中的應用: 第一、二、三產業增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即為各產業的貢獻率。如:第三產業貢獻率= 第三產業當年增量/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增量×100% ;舉例: 2009年廣東省生產總值39081.59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產值2006.02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產值19270.48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產值17805.09億元,增長11.0%。那麼三大產業對廣東省GDP的貢獻率是多少? 廣東省GDP增長總額=39081.59-39081.59/(1+9.5%)=3390.05(億元) 第一產業增長總額=2006.02-2006.02/(1+4.9%)=93.70(億元),貢獻率=93.70/3390.05=2.76% 第二產業增長總額=19270-19270/(1+8.7%)=1542.31(億元),貢獻率=1542.31/3390.05=45.50% 第三產業增長總額=17805.09-17805/(1+11.0%)=1764.46(億元),貢獻率=1764.46/3390.05=52.05% 拉動: 公式:拉動增長=增加值較去年的增長/之前增加值 應用舉例: 比如說:重工業實現增加值4935.38億元,同比增長2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個百分點,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總量的比重為67.2%,拉動全省工業生產增長15.7個百分點。 具體解釋為:重工業實現增加值4935.38 億元,同比增長23.6%, 可知之前增加值=4935.38/(1+0.236)=3993 億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個百分點,知道: 全省平均同比增長=23.6%-1.8%=21.8% 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總量的比重為67.2%, 全省工業增加值=4935.38/0.672=7334 億元。 全省之前增加值=7334/(1+0.218)=6021 億元。
Ⅵ 跪求2006-2016江蘇省各產業對GDP的貢獻數據
本文使用1980—2006年江蘇省數據分析了消費、投資、凈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發現:消費對GDP的貢獻及貢獻率呈下降趨勢,而投資對GDP的貢獻及貢獻率呈現上升趨勢,但投資的貢獻率波動較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變動很穩定,且略有上升,而投資在經濟增長上升時期拉動率上升較快,在經濟增長下降時期拉動率下降也較快,表明投資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消費增加1個百分點使GDP增加0.47個百分點,投資增加1個百分點使GDP增加0.44個百分點,凈出口增加1個百分點使GDP增加0.07個百分點。研究還發現江蘇省消費增長潛力較大,而投資增長空間有限。
Ⅶ 什麼是版權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與版權保護
在現代知識經濟社會中,文化創意產業漸漸成為主導產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及地區間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戰略規劃。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版權保護,文化創意產業自始就與版權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和基礎。版權保護的完善與否將直接決定了該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敗。
一、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
版權保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作用,首先就體現在了「創意產業」的定義與界定上。我們今天所說的「創意產業」這個概念起源於英國,1997年該國政府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並於1998年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但是還有不少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把「創意產業」就直接稱之為「版權產業」,而且在時間的起源上也更早。1990年,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就已經利用「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計算其對美國整體經濟的貢獻。現今更是以與版權制度的關系將「版權產業」劃分為「核心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邊緣支撐產業」等四個部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是採用的這種劃分方法。無論是美國的「版權產業」還是英國的「創意產業」,其所包含行業部門都是相同的。所以有人就認為無論是「版權產業」,還是「創意產業」,都是「殊途同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版權保護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作用。
其次,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被譽為「創意產業之父」的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認為,知識產權法的每一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相應,加在一起「這四種工業就組成了創造性產業和創造性經濟」。實際上目前各國和地區劃分的「創意產業」絕大多數都對應的是知識產權法中的版權制度,其核心產品和服務的保護都是以版權制度來保護的。而且這種基礎作用要遠超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對產業創新的保護與促進,版權制度直接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版權成為了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版權收入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大收入,甚至有以「版權」作為直接交易對象的行業部門,比如說「版權貿易」。
再次,版權保護決定文化創意產業競爭的走勢。各個國家與地區的版權制度的不同,對版權保護力度的差別,使得版權人及其投資流向版權制度完善、版權保護力度大的國家與地區,從而決定了各國家與地區間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諸如我國近來在加強計算機軟體版權保護的行動,要求所有品牌計算機要預裝正版操作系統,促成了微軟從聯想、方正、TCL等三家PC廠商處連獲大單,但旋即換來了微軟對我國打擊軟體盜版的認可和信心,已經與國家發改委達成了37億美元的投資協議。
二、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的不足與建議
基於版權保護的核心與基礎作用,傳統的版權保護在當前文化創意產業中具有不足之處。這種不足不是指版權制度對於版權人權益保護上存在重大漏洞,2001年我國修改了著作權法,目前來看,內容還是相當完善的,沒有太大的欠缺,版權人利益能夠得到切實保障。但是對於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角度來說,我國版權保護的尺度還有加強的空間。因為版權保護能夠決定文化創意產業競爭的走勢,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扶持手段就是加強版權保護,包括從制度和實踐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版權制度一些方面的保護尺度與國外一些國家還存在有差距。我國著作權法在一些領域,諸如「錄音錄像製作者」、「表演者」等權利,給予了保護,但是范圍過窄,難以更大地促進其積極性。諸如影視節目製作和交易行業所涉及到的「錄音錄像」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將其列為領接權保護的客體,給予了保護。但是權利范圍較窄,錄音錄像製作者只有「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權」等四項經濟權利。像德國卻有更為廣泛的保護,錄制者可以與表演者一起分享播放錄音錄像所帶來的有關收益,還可以從錄音錄像製品的出租、出借中分享一定的報酬,從空白磁帶和錄像帶所徵收的費用中分享一定的份額。這樣看來,德國著作權法給予錄音錄像製作者的權利要比我國著作權法廣泛,相對來說對於這一產業就有著更大的吸引力。
在新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頒布實施之初,在計算機軟體的合理使用和最終用戶使用盜版軟體所應負擔的法律責任等相關規定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不少人認為這是「超世界水平」的保護。如今,將其放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來看,意味著軟體行業在我國受到了更為嚴格的保護,能夠提高我國在與印度等國在軟體產業發展中的競爭力,這種保護尺度未嘗不可。
其次,網路出版、網路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版權保護制度還不夠完善。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出版、網路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日益成熟,可網路版權保護還處於相對滯後狀態。目前著作權法僅僅是籠統規定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其中具體的權利內容還有待用行政法規的形式加以規定,而且網路技術的發展,隨時都有可能提出新的版權問題。這一領域不僅目前而且會持久地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的問題之所在。據悉,《信息網路傳播權規定》即將出台,在這一領域內的相關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解決。
第三,版權的「事後救濟」保護不能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採用行政與司法雙軌制,司法保護是一種被動的「救濟」手段,行政保護是主動的、經常的管理方式。可是因為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響,行政保護的這些功效並沒有完全發揮,更多的還是提供事後的行政救濟,與司法保護無異,只是相對來說處理時間較快、效率較高,可一旦被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就連效率上的優勢也盪然無存。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風險性,需求不確定,促使了該產業從一開始就必須擁有完善的版權保護,機會稍縱即逝,否則在市場丟失之後,事後的救濟於事無補。這里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版權行政保護仍然處於「行政救濟」領域的局面,更多更主動地去發揮行政管理職能。北京市版權局聯合華旗資訊等一些高新企業開發的「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台」來對數字作品進行版權登記和數字水印加密等,就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這樣在數字作品的版權保護上變「被動」為「主動」,化解了長期困擾在數字作品版權保護中的權利認定問題,必定能夠極大地促進數字作品的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圍繞數字作品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它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樣需要版權行政管理機關主動採取措施來保護其核心價值,產業才會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科學技術教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希望採納
Ⅷ 2020年我國GDP突破100萬億元,哪些領域對GDP貢獻最大
我國的服務業對GDP增速貢獻是比較大的。
我國的GDP主要是第三產業增速比較快,第三產業就是指出去農業(第一產業),工業(第二產業)之外的其他部分。我國的第三產業主要分為服務部門跟流動部門。從我國的情況來說,服務業的對GDP增長的貢獻逐漸加大。所以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是比較大的。服務行業細分下來還可以分為以下部分。
我國的服務業比重相對於相近發展水平的國家還是偏低的,所以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空間比較大,我們能夠把第三產業發展成我們的支柱產業,讓這個產業對我國就業環境發揮巨大作用,同時讓這個產業為我們的GDP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Ⅸ 上海GDP的組成中,哪些產業貢獻最大
2018年上海市生產總值(GDP)32679.8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3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732.5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842.9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是0.3:29.8:69.9。毫無疑問,服務業成為了上海最大的產業。當然,一二三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集合。
在上海的工業中,電子、汽車、石化、鋼材、機械設備是發展較大的產業,在這些行業中有多家知名企業,比如中芯國際、上汽集團、上海石化、寶武集團、上海電氣、振華重工、江南造船廠、滬東造船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