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保護訪談

知識產權保護訪談

發布時間:2021-07-27 10:53:41

⑴ 記者李希光的資料,事件,批判,以及"李希光事件"

李希光致信 談南方周末《「李希光事件」前後》

2003-06-15 14:30更新 來源:中國新聞社 第1頁/共1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中新網6月15日電 近期,有關「李希光建議人大禁止網上匿名」的話題在各大論壇被炒得異常火熱。就在6月5日,《南方周末》發表了《「李希光事件」前後》的真相調查文章又惹得互聯網界一片嘩然。然而「真相」究竟怎樣?日前,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致函千龍傳媒關於「回答《中國記者》編輯問」,披露事件背後的真相。

李希光答《中國記者》編輯問

尊敬的《中國記者》編輯:

既然您建議所謂「李希光事件」的當事者站出來說話才能搞明白。那麼,我就簡單地敘述一下我所知道的「李希光事件」:

那天晚上,我正在家,一個自稱是《南方周末》記者的女子打電話給我,親切地說,「李老師,我在你的班上旁聽您的課」。既然能老遠地跑到我的課堂上聽課,也算是我的半個學生。我就接了她的電話。但是,她突然提出就所謂「李希光建議人大禁止網上匿名「采訪我,我說,這句話是一年前我在廣州電視台的關於新聞改革長篇談話中的一句話。

事隔一年,如果《南方周末》報道這句話,必須把我當時講話全文刊登出來,不得斷章取義,因為我當時談話的重點不是談網路。更何況,我今天對網上匿名還是實名這個話題,毫無興趣。因為,禁止網上匿名是非常不現實的,在法律上和技術上都行不通。如果,這樣把我的話引用出來,其目的很清楚,是要我惹怒眾人,成為眾矢之的。

我跟這位自稱旁聽我課的女記者說,「新聞采訪的第一職業道德原則是,首先要問被采訪者是「on the record」(同意錄音、記錄和報道)還是「off the record」(不同意錄音、記錄和報道)。你既然旁聽我的課,同時又稱我是你的老師,那麼,今天晚上我們的交談僅僅是師生之間的交談。如果你把我們今晚談話作為采訪報道出去,這不僅是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更是個人品質問題。因為,我明確告訴你,我今天跟你談的一切,都是off the record」。

這個記者痛快地答應了。

沒想到,幾天後,這個年輕的記者竟然製作了這樣一篇轟動的文章。一位美國朋友說,這篇報道簡直就是一篇預謀出來的報道,有人格謀殺嫌疑。但是,我不認為有這么嚴重。我倒要感謝《南方周末》這篇中國式的《斯塔爾報告》,雖然我比不上《斯塔爾報告》給柯林頓帶來的魅力,但是,也讓我著實一夜成名。這些天來,我每天都接到無數慕名而來的讀者的來信、來電,更有許多媒體出版社問我約稿。瞧,多好的廣告策劃和廣告效應。



編安

李希光

2003年6月12日

附:「李希光事件」前後

南方周末

□本報見習記者 趙凌

網路實名?

5月26日以來,互聯網各大中文論壇,「李希光」躋身為高頻詞彙。

作為新聞傳播界的知名人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頻頻出現在媒體上。他執教新聞,本人也充滿新聞:個性鮮明、學術觀點獨特、竭力挑戰傳統新聞教育。

李希光在學界一直飽受爭議。傳播學者喻國明就很贊許他在新聞教育方面的作為,他認為李希光的新聞采訪教學非常有特色。清華大學2003屆畢業生評選心目中的好老師及課程,李希光和他開設的《新聞采訪寫作》位列前十。反對的聲音同樣尖銳,另一位傳播學者說,李希光的觀點常常因場合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有時候甚至前後矛盾。

這一次,李希光似乎又是「因言獲罪」。

5月26日,網上披露李希光在南方談及新聞改革時,提出這樣的建議——「人大應該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網上發表東西」。

以下為帖子內容:「網路本身應該和傳統媒體一樣,都應該受到嚴格的版權的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網上任何人寫東西要負法律責任。你不能因為是網上,你可以發匿名的東西,你就隨便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這同樣要承擔名譽損害權責任的。至於網上傳播甚至可能比印刷媒體傳播還要快,還要廣,而且它造成的傷害,有時候是不可彌補的。因為大家上一個網頁,可能這個網頁一輩子就上一次,即使你在這個網頁進行更正了,但是讀者不可能再回來了。

「所以我就建議,我們國家的人大立法機構對網上的名譽侵害應該給以嚴懲。同時我建議人大應該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網上發表東西,包括傳統媒體,應該提倡用真名,不用筆名發表文章。這是全球化時代、身份認同時代。利用假名發表東西是對公眾的不負責。」

此言一出,網上嘩然。

據記者查實,李希光的這個講話其實出自一年以前。去年4月29日,廣州電視台《都市在線》欄目邀請李希光做了一期訪談節目。談到網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李希光表達了上述觀點。

一年前拋下的石子兒,現在突然濺起水花甚至洶湧起來。他的講話被轉貼於各個論壇,網上因此而起的議論十分激烈甚至刺耳:

———侵犯人們說話、撰文和言論自由的權利。這一點點自由也要被剝奪,這是再殘忍不過的了。

———有了BBS或網路投稿,老百姓的思想和情緒都有了傾泄或發泄的渠道,有意見或建議,有牢騷或悶氣,都到這個虛擬的垃圾桶里盡情地倒嘛。多給些寬容和理解,怎麼就那麼難?

———就像現實中人們說話一樣,那些喜歡在街頭評論幾句的,只能說明他對某一件事情的關心;但如果他還沒說話,你就讓他先說出自己的名字、工作單位、家庭住址,你覺得這個人會如何感受呢?

知名網友安替似乎一直很關注李希光,他說:「李先生在國內國際媒體交流方面是有一定地位的,這個不可否認,比如CNN遇到一些大事的時候,首選的媒體方面的中國專家就是他,他會持自由派觀點,但奇怪的是,他在國內的發言,卻是那麼反西方、那麼莫名其妙。」

當然也有一點微弱的不同聲音,有觀點認為李希光的本意只是希望加強網路侵權管理而已。

不實之言?

5月30日,記者和李希光取得了聯系。李希光對記者反復強調兩句話:不願意作任何回應;網上的議論「全是編造的,斷章取義,編造我的語錄貼在網上,這是一種非常卑劣的作風」。

「您從來沒有說過那些話?」

「他根本沒看我的文章,完全把我的話反著引。這是『文革』遺風。我對網路的態度我不想在這里講,因為一旦回應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您是否談到過網路實名的問題?」

「網路是這樣的,比如說,他的真名從來不暴露,是男是女不知道,中國人美國人也不知道,一個人還是一百個人也不知道。我一個人光天化日地站在角斗場里,我是實名制的人。匿名的人呢?周圍你看不見任何敵人,他們可以從各處向你發來暗箭。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國內有兩種原因不署真名,一個是傳統觀念害怕受懲罰,另一個就是他知道自己正在編造謊言或者正在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我們講新聞自由有一個原理:你有言論自由,但不能在看電影的時候喊失火,(這樣)很多人會被踩死,是要製造社會恐慌和混亂的。」

「如果真的失火了呢?」

「要有秩序地出去,你不能大喊大叫,否則把婦女和兒童都踩死了。」

「(你)為什麼要保持沉默?這樣可能帶來更多誤會。」

「我沒有必要這么做,我也沒有時間。我怎麼能和沒有真實姓名的他談話呢?他全是瞎編的。」

「到底哪些部分是瞎編的?」

「我不要聽這樣的問題。」

5月31日,在李希光任主任的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網站首頁,記者找到了根據那期訪談節目整理而成的文字稿,名為《李希光在南方談新聞改革———廣州電視台〈都市在線〉》,它收錄在《李希光新聞與媒體批判專輯》當中。內容與網上流傳的版本沒有出入。

6月3日中午時分,記者再次登錄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網站,發現《李希光談新聞改革———2002年春天接受廣州電視台采訪》一文被放置首頁,但內容出現變動。原來的「同時我建議人大應該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網上發表東西」被修改為「同時人大應該立法禁止匿名在網上散布謊言、製造恐慌和惡意侵害他人的名譽」。

與此同時,收錄在《李希光新聞與媒體批判專輯》當中的《李希光在南方談新聞改革——廣州電視台〈都市在線〉》一文還保持原樣。

同一篇文章,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版本。

歷史倒退?

對於李希光的講話,學界表現出的態度與民間相當吻合。

國家行政學院杜鋼建教授認為,「網路實名」的主張缺乏基本法律常識,沒有「言論自由」的憲法觀念。

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者喻國明教授也表示,用實名來限制網路巨大的發展可能性,做法過於簡單。網路實名僅僅可以存在於一些特定場合,比如商務等與實際利益相關的、必須查驗身份的情形下。

北京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焦國標也很感慨,他說,要求人人用實名在網上發表文章,這種觀點的前提是匿名所發表的文章一定是不道德的或者是編造的。顯然這樣的前提很荒誕。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也表達了不滿,「簡直是開歷史倒車」。

《中國青年報》資深記者盧躍剛作了一個比喻:「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問題不在於有什麼鳥,而在於是不是為了不讓一些惡鳥生存而去砍伐森林。」

對這個問題有更大反應的來自於長期活躍於網路的人士。

作為民營網站的管理者,國內知名中文論壇凱迪網路總編牧沐對李希光的這個動議很「矛盾」。網路發言者實行實名制登錄,的確有助於維護網路互動區域的秩序,那些動輒換一個ID(網名)上來信口開河的現象將會大大減少,不實信息將被有效遏制。互聯網這個輿論平台的公信力也將大為提高。但是,中文互聯網畢竟逐漸成了反映民意的重要公眾區域,毋庸諱言,採用實名披露某些敏感的人和事,給發言人帶來的風險很大,強硬地規定公開發布信息者必須採取實名,必將影響這個相對還比較脆弱的網路傳播渠道。

網上知名ID陳永苗認為李希光的建議是患上了「立法依賴症」。有的學者把這種情況命名為「法律拿破崙主義」。「法律拿破崙主義」認為必須依賴立法來解決現實中發生的或可能發生的一切問題。陳永苗說,這是受到了急於求成和天真心理的支配,過分相信法律的威力,因而常常以良好的意願取代理性、細致和科學的分析。

客觀來說,李希光發表講話的動機也是持著「要負責任」的良苦用心要求對網路加強管理。他的觀點雖說罕見但立意並不新鮮。歷次「兩會(新聞-網站)」,都會有一些涉及到加強信息安全和遏制網路犯罪的提案和議案。

互聯網是不是真的「一放就亂,一抓就死」?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否禁止匿名就萬事大吉,這也是一個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江平從著作權法和民法角度表達了他的意見。他告訴記者,網上信息也是受法律保護的,網上信息的署名問題,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可以是真名也可以是筆名,甚至可以不署名。這是作者的權利,也是保障每個人的言論自由。至於侵權問題,江平說,民法規定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權利。著作權問題和侵權問題是不同的問題,我們並不能因此得出必然結論:用真名就不會侵權,用假名必然侵權。署名本身並不能表明必然惡意或者必然善意。

江平教授對於李希光所擔心的侵權問題也表示理解。他承認網路言論更容易產生對人的侵害,應該引起注意。但是否一定要用法律的方式來規定必須使用真名,否則就是違法,這很難說。江平認為對於網路的法律管理,把握好兩個原則即可,一不危害國家安全;二不構成侵權。

學者應當持有怎樣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應當持有怎樣的心態去面對非議?這是這一事件折射出的另一個問題。

喻國明在采訪中談到,知識群中的公眾人物應該具有更大的承受力,擁有話語權的公眾人物必然會受到社會關注,這些關注有好有壞。「如果沒有非常嚴重的人身攻擊,個人應該選擇忍受。這是一個公眾人物必須要有的心態。」

同為傳播學者的焦國標對學者本身的素養提出了忠告,他說,學者自己首先應當保持嚴謹的學術風格,任何思考都應該是在常態的理性狀態下完成的。對自己的觀點要敢於負責,對於批評的聲音也不必過於意氣。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社(編輯:安志勇

⑵ 要采訪法學教授,主題是知識產權法,該問什麼問題

作為法學教授來說,他所關心與研究的,是知識產權法的不足與進步,建議你可以問以內下幾個問題:
1.我國剛容修訂了專利法,與之前的專利法相比,有那些進步,今後還需要從什麼地方補足(即新法所增加的內容主要是針對什麼問題而言的),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是否已研究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2.伯爾尼公約對我國著作權法的影響。
你的問題已經說明了你對知產法不甚了解(實話實說,望勿見怪),那麼你還可以問知產法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法律,服務於何種法律社會關系,與世界他國相比(其實說白了就是日美德等國)是否處於先進水平(當然這個我可以告訴你是肯定的,因為我國的知產法立法較晚,幾乎照搬了他國的很多相關法律,也抄了不少巴黎知識產權公約的內容,當然,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法律本來就有一個橫向移植的問題),今後如果還要進一步改進立法,應當向那個方向邁進等等。
另外,你還可以問一下商標法中的一些內容是否與著作權法的一些內容存在相互重合或矛盾的情形以及商標法中的商號問題是否與商法(主要是指公司法和合夥企業法中的公司或企業的名稱問題)有什麼聯系。
相信你問的這些,已經差不多可以讓法學教授花點時間來回答了。

⑶ 考國家知識產權局是先面試,還是先面談

這個各個職位是不同的我在的報考產權局的群里大部分都是先面談後面回試的也有個別先面試後面答談的而我們職位只需要面試都不用面談

更多公考資訊請查看安徽人才信息網http://www.ahrcw.com

⑷ 雙創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處於萌芽期嗎

「大學生創業知識產權維權難系列報道」引發持續關注。近日,團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創業就業促進中心聯合本報,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方式對高教大省湖北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工作展開了專題調研。

調查顯示,企業對主動學習知識產權保護知識也不積極。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多處於初創階段,企業生存成為最重要的目標,資金分配、人力配置十分有限。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中,發展至3~5年的企業自身知識產權布局意識高於發展1~2年的企業。企業在創業初期往往需投入大部分精力來維持企業經營,越過「解決溫飽的生存關」之後才向「錦上添花的發展關」邁進,因此,企業綜合管理需求的增長與企業實力提升是相匹配的。

⑸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力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力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回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答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閱讀提示:
方正集團下屬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日前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美國暴雪娛樂有限公司等侵犯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方正字型檔著作權,索賠金額目前已高達到1億元人民幣,該訴訟已獲得正式受理。據悉,美國暴雪娛樂公司是全球知名游戲開發和運營公司,《魔獸世界》是其2003年開發的一款網路游戲,占其游戲利潤近七成。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中文字型檔產品提供商。由於矛頭直指當前熱門網游魔獸,且索賠金額巨大,此案在業界引起高度關注
「魔獸世界」爆發「漢字戰爭」,暴雪遭天價索賠
本報記者 竇新穎
備受網民追捧的網路游戲《魔獸世界》正面臨一場「漢字戰爭」。8月14日,方正集團下屬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證實,因在網路游戲《魔獸世界》中文版本未經方正許可復制、使用方正字體,侵犯其著作權,已將該游戲開發商——美國暴雪娛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暴雪)訴至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索賠金額達人民幣1億元,……

⑹ 核心知識產權員工離職面談表 什麼是核心

不泄密,是最大的核心。並需要簽訂協議,如有泄露應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⑺ 普通的個人或私人的企業或組織,有沒有權利拒絕記者采訪如果可以拒絕,記者還強行采訪怎麼辦

在我國,至今「采訪權」法無明文,它沒有作為一項授權性的規范在法律上加以規定。但是,采訪自由可以從《憲法》的言論出版自由中延伸出來,包括批評自由、通訊自由等等。新聞工作者是公民,他們和他們所在的媒介單位的工作是服務並從屬於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的,是為了滿足公民的表達權和知情權才擁有采訪自由的權利的。

我國的立法趨勢,是把新聞工作者視為普通公民的,例如關於法庭中記者權利的變化(從允許攝影到不允許攝影)、關於證券法中記者地位的變化(從認定為內情人到否定其為內情人)等等。記者不是享有行政、司法特權的公務人員。記者作為公民享有權利,同時也就受到人身權、知識產權的保護,但這種保護適用於治安管理條例和刑法的有關規定,而不適用於妨礙公務罪。如果認為記者在采訪中受到毆打,打人者涉嫌「妨礙公務」罪,這在法律認識上是有誤的。

采訪要受到指導思想、國家安全、維護公共秩序的限制。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限制,這就是被采訪對象的權利的限制。記者要尊重被采訪對象的言論自由權、通訊自由權、住宅不受侵犯的權利,不得干擾工作、不得侵犯私生活領域、不得公開企業法人的商業秘密等等。《中國新聞工作者新聞道德准則》規定:「通過合法的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明和正當要求。」

現在的輿論監督,實際上相當程度是黨和政府的某種權力的延伸和補充,很容易使記者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手中也握有什麼「權力」。已有人提出采訪權應是「權力」之權而不是「權利」之權,還有人主張實行強制性采訪,要求對於記者的調查采訪,任何單位、部門、個人不得拒絕、抵制、隱瞞。這都是將記者的「權利」變成了「權力」。隱性采訪中的偷拍偷錄,甚至通過直接體驗犯罪行為來取得第一手材料,使得記者擁有了像警察一樣的權力。這樣做,至少不會受到法律保護的。警察經過批準的權力是法律賦予的,他們取得資料是為了辦案,因而是封閉的,本身帶有保護公民私權的性質;而記者的目的是為了公開,記者採取行動的後果,有可能取消公民任何自我保護的防線。如果媒介上經常不斷地出現偷拍偷錄的鏡頭,即使是主觀上是為伸張正義,從長遠看,也可能會使其他公民失去私密感和安全感,這種潛在的社會效果要思考。

就此,需要提出記者工作是不是專業的問題。恐怕任何一位記者都希望外界承認自己的工作是一種專業。如果記者工作是一種專業,那麼,這種專業不僅是寫寫稿子,新聞稿是各種文章寫作中較簡單的一種,專業水平是有限的,最能體現記者專業的,就是想方設法通過正當的途徑取得新聞。這就是你的專業!你得不到需要的東西,就是你不夠專業。私家偵探查不出線索,只能怪自己的專業水平不夠,怪當事人狡猾會被嘲笑的。那麼,記者采訪不到需要的材料,就能怪當事人不配合嗎?亮出記者證,對方必須回答,這是誰都會做的事情,無論如何算不上一種「專業」。

當談到記者采訪權的時候,也要想到與采訪權利相對應的責任或義務是什麼,這就是尊重被采訪者的權利。以正當的方式采訪,能夠讓被采訪人不拒絕采訪,願意與記者交談,並且談出記者需要的東西,這就是記者的專業工作。

⑻ 首份雙創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調查報告發布都有是內容

「大學生創業知識產權維權難系列報道」引發持續關注。近日,團湖北省委、湖北省青年創業就業促進中心聯合本報,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方式對高教大省湖北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工作展開了專題調研。

北京超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武漢分所負責人談到,不僅普通初創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了解處於淺層次,即使是OFO、斗魚(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等快速發展的企業對知識產權的學習和重視也處於相對被動狀態。

課題組在對武漢知識產權交易所實地走訪時了解到,無論是個人直接對接,還是由孵化器等雙創平台對接而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產權咨詢的數量都相
對較少。該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小微企業來說,知識產權不僅可以帶來融資的便利,還可以實現技術入股,通過交易實現技術轉讓,從而促進
企業發展,但遺憾的是,對此,許多小微企業並不了解。

調查顯示,企業對主動學習知識產權保護知識也不積極。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多處於初創階段,企業生存成為最重要的目標,資金分配、人力配置十分有
限。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中,發展至3~5年的企業自身知識產權布局意識高於發展1~2年的企業。企業在創業初期往往需投入大部分精力來維持企業經營,越過
「解決溫飽的生存關」之後才向「錦上添花的發展關」邁進,因此,企業綜合管理需求的增長與企業實力提升是相匹配的。

所屬行業越精尖,知識產權保護和布局理念越靠前。從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及軟體業、生物醫葯和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的受訪企業由於自身所屬行業
主要以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為主要經營模式,很容易與知識產權掛鉤,因此在企業創業初期就對知識產權戰略有系統設想,並逐步付諸行動。

平台服務越完善,知識產權認知和應用意識越強烈。在訪談中發現,大多數進駐孵化器的企業接受過所在孵化器開展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代理、咨詢、培
訓及融資的服務,有96家企業表示自身在對知識產權風險防範和應對的渠道選擇上,會選擇尋求工商行政管理、專利局、知識產權局等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呈現
出指向明確、渠道清晰的良好態勢。

知識產權是保護創新的動力,應貫徹落實。

⑼ 知識產權保護主要靠民眾 的論證觀點

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現狀仍不容樂觀。

具體而言,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仍存在不適應之處;保護知識產權的運行機制還不夠健全,配套政策還沒有完全落實;執法和司法的保護力度還有待提高,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從研發、製造、銷售各環節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水平不高,應對知識產權爭端的能力不強;全社會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和尊重知識、尊重智力勞動的輿論氛圍遠遠沒有形成。

目前,國內民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較為薄弱,不少人認為保護知識產權與自己關系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假冒、盜版等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在一些地區的泛濫。

「提高保護知識產權意識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姜增偉強調。據介紹,今年的宣傳周期間,全國各地、各部門將組織開展新聞發布會、知識競賽、主題晚會、企業論壇、集中銷毀侵權物品、街頭咨詢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路、報紙、電台等各種媒體,通過開設專刊專欄、專家學者訪談、企業和權利人現身說法、深入報道典型案例、公益廣告、張貼宣傳畫等形式廣泛進行宣傳報道,以期全面提高民眾保知意識。

⑽ <訪談錄>一書的知識產權屬於誰的 目前有些書是叫<訪談錄>,其知識產權是屬於問者,還是應屬於答者

從整理角度來看,應該是屬於問者的,是問者使答者的經歷成為體系化的作品。
但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現了一大批老革命家的回憶錄,在利益的平衡上,最高法出台過一個司法解釋或者是指導性意見,大意是凡屬此類作品作者一律為回憶者,或者如你所述:答者。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保護訪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