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帶一路倡議是名副其實的什麼之路
一帶一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之路,她是一條將人類命運相連的道路,把人類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實現共同發展,使得我們和平相處,讓地球村越來越美好。
❷ 中國打造知識產權一帶一路了嗎
3月25日據報道,中國正在積累專利等知識產權,正在邁向在產業實力方面超越日美歐的「知識產權強國」,其舞台是本國市場以及 「一帶一路」構想的沿線國家。
2017年3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認定索尼移動通信(中國)公司的便攜終端侵害了中國通信技術公司西電捷通的專利,要求索尼停止銷售相關產品並支付約900萬元賠償金。
索尼被判定侵權的專利是被稱為WAPI的中國自主無線LAN標准。專利申請代理人劉昕表示,中國政府將WAPI定為國家標准,要求便攜終端必須採用。
日美歐韓等的通信設備一般採用國際電信聯盟(ITU)規定的國際標准。而在中國,必須另外適配國家標准,還要向中國企業支付專利授權費,因此日本企業在競爭上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已是「專利申請大國」。2016年專利申請達到133萬件,全球份額超過4成,是當之無愧的首位。此前居首位的日本則逐年減少,2016年僅為31萬件。至於各種知識產權訴訟,中國每年達到13萬件,日本僅為約500件,完全無法相比。
中國企業正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申請專利。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17年中國在印度申請2724件,在俄羅斯申請1354件,在越南申請279件,較2012年分別增至2~3倍。在新加坡申請643件,增至近4倍,在法國申請144件,增至近3倍。
日本的新干線車輛和中國高鐵車輛
但是,在稱得上是國策的交通基礎設施出口方面,生產商川崎重工業並未在海外申請重要的新干線相關專利。結果,在其技術轉讓對象中國高鐵企業自2010年前後起作為強有力競爭對手崛起時,川重無法藉助專利為武器來對抗。
由於日本企業大量申請的專利包含很多應在工廠內保密的製造技術,日本政府2007年前後警告產業界減少申請。但企業反應遲緩,技術通過專利公開信息流向了中國和韓國的企業。不得不說日本政府和企業行動不協調,存在疏忽。
日本前專利廳長官荒井壽光表示,「10年前,中國政府相關人士曾向我們請教知識產權政策,他們謙虛地學習了日本」。黑瀨斷言稱,「如今關於知識產權,日本應該學習中國」。如果日本不正視現實、採取根本性舉措,彼此的差異將進一步擴大。
❸ 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秉承的四大理念是什麼,堅持的基本原則是什
四大理念:共同合作、互利共贏、開放包容與互學互鑒。
基本原則: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和諧包容,堅持市場運作,堅持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一帶一路秉承的四大理念,堅持的基本原則恰恰證明這點。
(3)北京知識產權一帶一路倡議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國際國內的戰略利益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對外開放內涵、完善對外開放格局具有深遠意義。
它加快向西開放,發揮西北地區的新疆、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的區位、資源、人文優勢,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發揮西南地區毗鄰中南半島、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優勢,打通海上連接東南亞、陸上連接印度洋的戰略通道,並可與長江經濟帶形成互動。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競爭。發揮中部地區腹地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聯通東西、溝通南北。
❹ 一帶一路倡議是什麼
一帶一路倡議是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4)北京知識產權一帶一路倡議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治理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發展之需、全球治理變革之要。在大變革、大動盪的時代背景下,加強經濟合作、共建開放共贏的多邊全球治理體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經濟發展尋找通路,成為跨越歐亞大陸的共同心聲,成為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的重要抓手。
「一帶一路」倡議是開放的、是合作的、是互利共贏的,它是走到十字路口的人類社會,走向遠方的一條通途,它沒有地緣政治的把戲,也沒有損人利己的圖謀,而是真正連接各國,溝通世界的重要發展倡議。
❺ 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有什麼不同
一帶一路是國際性的絲綢之路是國內的
❻ 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
「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
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
「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6)北京知識產權一帶一路倡議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項目成果
1、蒙內鐵路
肯亞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
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肯亞期間,中肯簽署了關於蒙巴薩-內羅畢鐵路相關合作協議,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咽喉,也是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重大項目,規劃全長2700公里,預計總造價250億美元。
2、中匈協議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3、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4、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 ,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5、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
2015年12月22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與巴基斯坦國家高速公路管理局正式簽署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段)項目EPC總承包合同。
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項目為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長約1,152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設計,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公司本次簽約承建的蘇庫爾-木爾坦段,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收獲項目,全長392公里,建設工期36個月。
6、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公里處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這是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
中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少350億美元,為建造發電廠提供融資。通用電氣表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訂單金額已升至超過10億美元,而五年前還不足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