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權法題目
違約責任啊,動產的買賣物權轉移以交付為基礎,甲方賣給乙,實際上沒有交付,那麼合同成立,物權沒有轉移,就要承擔違約責任
❷ 求物權法案例題~~~拜託拜託~~有加分!!!
1.物權效力
關於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區分的問題以及預告登記防止「一房多賣」的問題
案例:某開發商甲將房屋賣給乙,合同約定,若逾期不交房,開發商將承擔五萬元的違約金。合同簽訂後,開發商甲未在房產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此後,甲又將同一套房屋賣給丙,並辦理登記手續。
本案涉及的問題:
1、乙簽訂合同後未辦理登記手續,其房屋買賣合同是否生效?乙要求甲承擔違約金的請求能否得到支持?
2、乙能否主張甲和丙的合同無效?乙與甲先簽合同,丙後簽,但丙辦理了登記手續,那麼丙是否對該訴爭房屋享有物權?
3、將來遇到類似情況,乙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利?
該問題涉及到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區分的問題以及預告登記防止「一房多賣」的問題 。
立法背景:
當事人之間買賣房屋未經登記的情況錯綜復雜,如果以登記為合同生效要件,那麼,在因出賣人的原因而未辦理登記手續的情況下,在房屋價格上漲之後,出賣人有可能以未辦理登記將導致合同無效為理由,要求確認合同無效並返還房屋,這樣,將有可能損害善意買受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房屋已經交付使用,買受人對房屋進行了裝修的情況下,如果因未登記而確認合同無效並返還房屋,將可能妨礙現有的財產秩序。此外,如果因為未辦理登記而導致合同無效,非違約方將無法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嚴格區分合同效力和登記效力,以及建立預先登記制度,則可以防止此種現象的發生。
分析本案:
《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實際上明確了以下觀點:當事人雙方訂立了房產買賣合同之後,合同就已經生效,如果沒有辦理登記手續,房屋所有權不能發生轉移;違約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同時,《物權法》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所登記的,不是不動產物權,而是目的在於將來發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請求權。《物權法》關於預告登記的規定,使被登記的請求權具有物權的效力,也就是說,進行了預告登記的請求權,對後來發生的與該項請求權內容相同的處分行為,具有對抗的效力,這樣,所登記的請求權就得到了保護,購房者將能夠獲得約定買賣的房屋,這對預防商品房銷售中一房二賣起著特殊的作用。
本案中,甲乙之間簽訂的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雖然沒有辦理登記手續,僅表明不能發生物權的變動。根據物權法十五條的規定,乙和甲之間簽訂的合同已經生效;乙要求甲承擔違約責任的請求將得到支持,甲將被判令支付五萬元的違約金並賠償乙的實際損失。同理,甲與丙之間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屬於有效合同,由於辦理了登記,該訴爭房屋的所有權屬於丙。乙為避免遭遇一房二賣,將來在與開發商簽訂購房合同後,應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若開發商又將該房出售,雖然其與購房者簽訂的合同可能有效,但將不會發生物權的效力。
二、涉及善意取得的案例
案例:甲乙系夫妻。雙方於婚後購買一棟別墅,但產權證上的所有權人登記為甲。後夫妻雙方感情惡化,甲遂私自將夫妻共有的該別墅賣給丙。丙在查詢了房產登記部門的登記簿確認甲是該房屋的所有權人之後,與甲簽訂合同。合同簽訂後,丙支付了房款,甲、丙到登記機構辦理了房產登記。乙知道後,將丙告上法庭,認為甲無權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甲丙簽訂的房產轉讓合同無效,丙應將該房產返還。
物權法實施之前可能的處理後果: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反推過去,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權利人不予追認的,合同無效,因此,在物權法實施之前,法院將可能判決甲丙之間簽訂的合同無效。
《物權法》實施後,該判決結果將發生逆轉: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物權法》的該條規定是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善意取得的條件是:1、受讓人必須是善意的,不知出讓人是無權處分人。2、受讓人支付了合理的價款。3、轉讓的財產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如房產),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如貨物)。三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否則不構成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既適用於不動產,又可適用於動產。
本案中,由於甲乙是夫妻,而產權證上登記的房產所有權人是甲,根據《物權法》規定的不動產登記生效原則,丙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產權證上的產權人甲有權處分房產,因此,其符合善意的條件;第二,丙取得該房產支付了合理的價款;第三,已經辦理了產權登記,完全符合物權法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丙取得房屋所有權。法院將可能判決駁回乙要求丙返還房產的請求。
當然,乙的權利並非不能得到保障。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其有權請求甲賠償損失,甲應當將轉讓房產的款項作為與乙的夫妻共同財產而不能作為其自己的財產。
三、抵押案例
(08年司法考試卷四第四題)案情:A房地產公司(下稱A公司)與B建築公司(下稱B公司)達成一項協議,由B公司為A公司承建一棟商品房。合同約定,標的總額6000萬元,8個月交工,任何一方違約,按合同總標的額20%支付違約金。合同簽訂後,為籌集工程建設資金,A公司用其建設用地使用權作抵押向甲銀行貸款3000萬元,乙公司為此筆貸款承擔保證責任,但對保證方式未作約定。
B公司未經A公司同意,將部分施工任務交給丙建築公司施工,該公司由張、李、王三人合夥出資組成。施工中,工人劉某不慎掉落手中的磚頭,將路過工地的行人陳某砸成重傷,花去醫葯費5000元。
A公司在施工開始後即進行商品房預售。丁某購買|法;律/教育i網匯h總|了1號樓101號房屋,預交了5萬元房款,約定該筆款項作為定金。但不久,A公司又與汪某簽訂了一份合同,將上述房屋賣給了汪某,並在房屋竣工後將該房的產權證辦理給了汪某。汪某不知該房已經賣給丁某的事實。
汪某入住後,全家人出現皮膚瘙癢、流淚、頭暈目眩等不適。經檢測,發現室內甲醛等化學指標嚴重超標。但購房合同中未對化學指標作明確約定。
因A公司不能償還甲銀行貸款,甲銀行欲對A公司開發的商品房行使抵押權。
問題:
5.若甲銀行行使抵押權,其權利標的是什麼?甲銀行如何實現自己的抵押權?
答:甲銀行的抵押權標的為土地使用權,不包括商品房。物權法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後,該土地上新增的建築物不屬於抵押財產。甲銀行實現抵押權時可以將商品房一並處分,但不能就商品房所得價款優先受償。
6.丁某在得知房屋賣給汪某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A公司履行合同交付房屋,其主張應否得到支持?為什麼?
答:不能得到支持,因為汪某已經取得商品房的所有權,不動產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依據。
四、添附案例
案例:從本案看動產與不動產的添附
甲乙同為一單位職工,住的都是單位公房,後來,該單位對公房作了一次大調整,將乙住的一套公房(兩間平房帶一個院子)重新分配給了甲,並為甲辦理了房產證。因為乙在住該公房的時候,在兩間半房後又接了一間,於是糾紛出現了:甲稱「我有房產證」,要求入住,乙稱「這里有一間房子是我自己蓋的」,拒不交房,因此雙方訴諸法院。
評析:
乙方在甲方的院內土地上蓋房屋,這房屋也就是附著於甲方使用的土地上,房屋所有權與土地的使用權是不可分的,也不能異其主。因而在這種情況下,該房屋應為土地使用權人取得所有權。甲方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是因乙方的財產添附在甲方使用的土地上,因此甲方雖可取得房屋的所有權,但卻應當給乙方以補償。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問題。在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上,依我國民法的一般原理,當事人得就添附的權利歸屬進行協商。若當事人對物的權利歸屬協商一致,自應按其協商一致的意見確定添附物的所有權照明屬。但苦當事人不能協商一致時,則應依據添附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
物可分為動產、不動產,添附物也就有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不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動產與動產的附合,是指兩項動產附合在一起。命名:將他人的輪胎安裝在自己的自行車上,將一人的寶石鑲在另一人的戒指上。動產與動產附合時,應由主物的所有人或者價值大的物的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若相附合的兩物不能區分主從,或者在價值上相等,則合成物應為原各物的所有人共有。
不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是指一不動產附合於他不動產上合成一物。然而,不動產與不去產的附合,在我國基本上不會發生。在我國,因為土地上建築物的建造須經一定程序批准,並以取得土地使用權為前提條件。如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則也不能取得建築物的所有權。命名,在建築物上增建建築物,如經有關部門批准,建造人可以單獨取得所有權,則不發生附合;如未經有關部門批准,則建築人不能取得建築物的所有權,因此地增建的建築物上不發生權利。在這種情形下,應看作是動產(建築材料)與不動產的附合。可見,在他人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上建造房屋的,建造人並不能取得建築物的產權。
不論為何種情形的添附,均為使原物的形態發生變化而成為新物,並且增加了物的經濟價值。在此種情形下,苦口婆心能恢復原狀,或雖可恢復原狀但在經濟是不便理、不合算的,因而不應恢復原狀,而由一方當事人取得新形成的物的所有權。添附的結果,使一方所有權擴大,而另一方所有權喪失,此雖在社會經濟方面看是必要的,但在當事人方面說,對於喪失所有權的一方卻是不公平的,因此,從公平的原則出發,因添附而受到損失的一方當事人得要求獲得利益的一方返還其所得的利益。
在發生添附時,失去所有權的當事人向取得所有權的當事人請求返還利益,適用法律關於不當得利的規定。因為,法院雖出於避免經濟上浪費的考慮,規定得由一方當事人取得因附合、混合、加工而形成的物的所有權,但該當事人並沒有因此而取得較之原所有權更大的利益的根據,喪失所有權的當事人一方也沒有失去其利益的根據,並且所有權擴大的一方取得利益與所有權喪失的一方的利益受損失之間是有因果關系的。因此,雙方當事人之間形成不當得利之債的關系,受損失的一方有權請求得到利益的一方返還其所得的利益。當然,此利益的返還不是返還原物及孳息,而是返還因取得他人之物所有權所增的利益。
從本案來看,乙方是在甲方使用的土地范圍內建築房屋的。如前所述,土地的使用權與房屋的所有權是一致的,只能為同一人所有,因而乙方是不能取得其所建房屋所有權的。所以,在這種於他人宅基地上建築的情況下,發生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即乙方的建房材料附合於甲方的宅基地上。由於動產與不動產附合,由不動產的權利人取得所有權,因此,乙方在甲方宅基地范圍內所建築的廂房應由甲方取得所有權。然而,在添附中,取得所有權的一方並沒有取得利益的根據,其對因此而使他人造成的損失應於所得利益的范圍內予以返還,所以甲方應當向乙方返還其所得的不當利益,該返還范圍應為乙方建房的費用及其相應的勞務報酬。
另推薦兩本物權法案例書:
1、書名:物權法案例教程(高等教育法學專業案例教材)
作者:房紹坤 張洪波
出版社:知識產權
2、《新編中國物權法要義與案例解釋》第二版 作者:李顯冬 法律出版社
❸ 物權法習題及答案
物權的概念與特徵。物權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原則上是有體物,但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權利也可以作為物權的客體,如《擔保法》第34條規定的土地使用權抵押和第75條規定的權利質押,均以權利為物權的客體。物權的特徵包括:物權是對世權,物權是絕對權,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排他性的權利。
例1:下列對物權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sk--> )。
A.物權是絕對權 B.物權是對世權
C.物權是對人權 C.物權是支配權
答案:C
例2:下列能夠成為物權客體的為( )。
A.電子; B.電力; C.陽光; D.人身
答案:B
2、物權的效力。物權的效力是指物權成立後發生的法律效果。可分為共同效力與特有效力。物權的效力包括排他效力、優先效力、追及效力和物權請求權。
例3:公司破產,其拖欠的債務有:工人的工資,設有抵押的銀行債權,未設定抵押的普通債權,根據破產法的規定,對於破產財產,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甲公司的財產應當首先償還工資
B、甲公司的財產應當首先償還銀行債權
C、甲公司的財產應當首先償還未設定抵押的普通債權
D、甲公司的財產應當不分先後時償還工資和銀行債權
答案:A
3、 物權的優先效力。具體而言,包括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即同一物上既存在物權,又存在債權,一般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但應注意,物權優先效力的例外規定:(1)買賣不破租賃;(2)依據《破產法》規定,工人工資債權優於設定在先的抵押權;(3)依據《海商法》規定,船長、船員等工作人員的工資,其他 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權等優先於設定在先的抵押權。
例4:甲有祖傳珍貴玉器一件,乙丙均欲購買之。甲先與乙達成協議,以5萬元價格出售之,雙方約定,次日交貨付款。丙知曉後,當晚即攜款至甲處,欲以6萬元價格購買之。甲欣然應允,並即交貨付款。對此,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sk--> )。
A、甲與丙之買賣合同無效 B、甲與乙之買賣合同無效
C、乙得請求丙交付該玉器 D、乙得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答案:D
4、物權的追及效力。即物權的追及權,不論所有權還是擔保物權的標的物,輾轉到何人之手都不影響這些權利的存在,但物權的追及效力並不是絕對的,物權的追及效力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
例5:甲以自有的一批布匹作抵押向乙借款,未辦理登記。在抵押期間,甲未通知乙,便將該批布匹賣給了丙,並已交貨付款完畢。對此,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哪些?( )
A、甲與乙之間的抵押合同有效
B、丙無權取得對該批布匹的所有權
C、乙的抵押權可以對抗受讓人丙的所有權
D、乙的抵押權不得對抗受讓人丙的所有權
答案:AD
5、 物權請求權。應明確物權請求權的性質。掌握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區別:(1)物權請求權以恢復物權的完美狀態為目的,它是基於物權的絕對性和排他性而產生的一種防衛性請求權;債權請求權是一種索求性請求權。(2)物權請求權來自於物權的支配內容,是一種從屬性的內容,物權請求權不能轉讓;而債權請求權可以轉讓。(3)物權請求權的效力優於債權請求權的效力。(4)物權請求權不考慮相對人是否有過錯,只需證明相對人已實施了侵害物權的行為便可;而債權請求權中,債權人一般應對債務人負過錯的舉證責任。應掌握物權請求權的種類:(1)確認物權的請求權;(2)返還請求權;(3)排除妨礙請求權;(4)恢復原狀請求權;(5)消除危險請求權。物權請求權的行使一般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但受除斥期間的限制。
例6:下列請求權中屬於物權請求權的是(<!--sk--> )。
A、損害賠償請求權 B、消除危險請求權
C、返還原物請求權 D、確認父子關系請求權
答案:BC
6、物權的種類。應明確自物權與他物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主物權與從物權、本權與佔有的劃分標准和區分意義。
例7:下列物權中只能是動產物權的是(<!--sk--> )。
A.所有權 B.抵押權 C.留置權 D.用益物權
答案:C
7、物權的變動。特別應予掌握的是哪些物權的變動應予登記。應掌握登記生效的物權和登記對抗的物權。應理解交付的意義以及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擬制交付、指示交付、象徵交付的含義及適用。
例8:甲將自己所有的一套書賣給乙,但甲還想留閱一段時間,遂又與乙達成協議,借閱該書一個月,乙表示應允。乙取得該套書所有權的交付方法為( )。
A、簡易交付 B、佔有改定
C、指示交付 D、擬制交付
答案:B
8、物權法定原則。應明確物權的內容、物權的種類、物權的效力、物權的公示方式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自由創設。當事人自由創設的,不發生物權法上的效力,但符合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的,發生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例9:物權法定的含義包括( )。
A、物權種類法定 B、物權內容法定
C、物權效力法定 D、物權公示方式法定
答案:ABCD
9、一物一權原則。應掌握一個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所有權。一個物上不能同時設定兩個用益物權,但不相矛盾的兩個物權是可以同時存在一物之上的。
例10: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所有權和抵押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
B、用益物權和抵押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
C、一間房屋上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所有權
D、一間房屋上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抵押權
答案:ABD
10、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徵。所有權是指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應明確所有權是自物權、完全物權、無期限物權、具有彈力性回歸力的物權。所有權的行使應符合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原則,同時所有權人也負有容忍之義務。
例11:下列不能成為所有權客體的有( )。
A、日月星辰
B、一項新產品的發明專利
C、病人的假肢
D、人的眼角膜
答案:ABCD
❹ 關於物上請求權的問題
物上請求權是指當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有可能發生妨害時,物權人為了使其物權恢復到圓滿狀態,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制度最早確立於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該法典專門規定了「基於所有權的請求權」,並具體規定了請求權實現的種類,其中包括第862條和1004條的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請求權;第985條和1861條的返還財產請求權;第989條的財產損害請求權。此後,物上請求權制度相繼在大陸法系的瑞士、韓國以及我國台灣等地確立。盡管我國民法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這一制度,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幾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與《德國民法典》中規定的物上請求權的種類極近相似。因此可以說我國民法從傳統理論上仍然認知了它的存在,並且隨著我國《物權法》的制定,對於物權的民法保護機制之一的物上請求權問題也必然提到日程上來。物上請求權也被稱為物權請求權,或物權保全請求權、物上關系請求權,但無論何種稱呼,都不會離開物,因此,「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的存在為前提的」,是當物權人在其支配權的行使受到阻礙時行使的權利。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除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種類外,還包括確認物權(所有權)。然而,對於物權的確認是在物權的歸屬還處於待定狀態,即此時的物權人是不確定的,而從物上請求權的概念來看,物上請求權的主體必須是物權人,因此,筆者以為確認物權不是物上請求權的種類。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例如《繼承法》規定,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的二個月內不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這里的二個月就是除斥期間。
特點:
1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所謂除斥期間,是指法定的權利固定存續期間,權利人在該期間不行使權利,該期間經過後即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除斥期間為固定的不變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因而,權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權利,就必須在除斥期間內行使權利,否則,該期間經過後,權利人的實體權利本身便發生消滅。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6條規定:「人壽保險以外的其他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保險人請求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權利,自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二年不行使而消滅。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的權利,自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五年不行使而消滅。」該條規定的期間即為除斥期間。因而,保險事故發生後,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必須在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五年內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人壽保險以外的其他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必須在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二年內請求保險人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超過上述期間,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請求保險人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權利消滅,保險人不再負有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所以 除斥期間屆滿,該權利的物上請求權也隨之消滅
❺ 民法的案例題~~求幫忙啊~~
1、甲有請求權,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代理人代理行為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擔。2、合同無效溯及既往,後果是雙方相互返還,產生相互返還請求權。3、只要未返還,也未過訴訟時效,也沒有發生導致客觀上不能發還的事由,返還請求權就不會消滅。
❻ 07年司法考試卷三94題
本題考察返還請求權。可以參考2007年第6題,幾乎是同一個知識點。
王某與丁某訂立房屋買賣合同,丁某支付價款,王某交付房屋,但是沒有辦理產權移轉登記。此時房屋所有權轉移並未發生效力(物權法第9條),王某仍是房屋的所有權人。此時,王某是否有權請求丁某返還房屋?
研究王某的請求權是否成立,必須考察王某的請求權基礎,即他依據哪一項法律規范,能夠向丁某請求返還房屋?請求權根據其據以發生的實體權利,可以區分為物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就返還請求權而言,也在物權和債權法律體系中具有不同的形態。在物權法上,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在債法上,為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成立要件為:(一)請求權主體為所有權人;(二)請求權相對人為無權佔有人;(三)物並未滅失(物權法第34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所有權的佔有權能發生的請求權,只有所有權人,才能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自不必言。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只能向無權佔有人行使,倘物在他人的有權佔有下,則有權佔有這一事實就構成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有效抗辯,並排除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效力(史尚寬認為對有權佔有人,仍得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只是有權佔有人得為有效抗辯。是為請求權成立說與抗辯權發生說的區別,但這基本上是法律觀念上的討論)。物如果已經滅失,則物權因失其客體而歸於消滅,所有權人的返還請求權將轉化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應適用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規范。本題中,王某的所有物返還請求不難滿足以上(一)(三)要件,但是應注意到,丁某取得對房屋的佔有,並非無權佔有。該佔有的合法權源,為王某與丁某之間的有效合同,以及已經完成的有效交付。根據王某與丁某之間的合同,王某負有交付標的物並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其中交付義務已經履行,使丁某取得了對標的物的有權佔有,而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登記義務)尚未履行,不影響丁某之佔有為有權佔有的事實。丁某得以有權佔有為抗辯,以對抗王某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使之不生請求效力。即,由於要件(二)不成立,故王某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成立。
我國合同法第235、377條等規定了返還請求權,這是一種獨立的返還請求權類型,稱為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不同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據以發生的實體權利,為有效合同產生的債權。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的成立要件為:(一)存在有效合同;(二)合同約定了當事人的返還義務;(三)請求權相對人為合同當事人;(四)物並未滅失。由要件(二)可知,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一般產生於租賃、借貸、保管、運輸等合同類型。對於買賣合同而言,當事人並不在合同下負有返還義務。本題中,王某與丁某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為有效合同;王某負有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但尚未履行;丁某並未在合同下負返還義務。因此,要件(二)不成立,王某的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不成立。題外的話: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與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由於其請求權基礎不同,有時會發生競合的關系,比如租賃合同到期後,作為出租人的所有權人即可以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也可以行使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此時兩個請求權競合,出租人可以擇一行使。
綜上,王某無權向丁某請求返還房屋。相反,他有義務向丁某轉移房屋所有權(辦理登記)。拒不履行這一義務將產生違約責任。A對,B錯。
小王是否能夠向丁某請求返還,也可以通過上面兩個返還請求權基礎的分析加以判斷。
小王為王某的繼承人,根據物權法第29條,自繼承開始時(王某死亡時)即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小王為所有權人。他對丁某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成立,則完全與王某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成立做同樣分析。簡言之,由於丁某並非無權佔有,王某對丁某並無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小王繼承了王某的全部遺產,此為對遺產的概括繼承,在遺產價值范圍內繼承人有義務清償被繼承人之債務(繼承法第33條)。故,就王某與丁某的房屋買賣合同,小王作為繼承人須概括承受,他可以將已支付的價款作為遺產的一部分加以繼承,也須負擔合同下的給付和移轉所有權之義務。小王作為買賣合同的概括承受人,對丁某是否得主張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則與王某的合同下的返還權分析完全相同。簡言之,由於買賣合同有效,丁某並無返還義務,小王的合同下的返還請求權不成立。
綜上,小王亦無權向丁某請求返還房屋。C對,D錯。
❼ 判斷題 1、物權是支配權,債權是請求權。(
同學~為什麼題目這么不完整啊?是不是隨便測試一下網路知道的功能啊?但我還是回忍不住回了~
1.物權是支配答權是絕對權,債權是請求權的一種(請求權還有物上請求權),第一題當然對
2.物權具有排他性,正所謂一物一權。一個物上僅能存在一個自物權即所有權,但卻可以存在多個他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❽ 經濟法物權法的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甲住一商住樓的二層,一層是商鋪,房產屬開發商所有。其中一間商鋪被乙承租開回辦棋牌答室。棋牌室的人經常通宵打麻將,甲和孩子常在深夜被樓下的洗牌聲驚醒,無法入睡,甲多次找到乙要求關閉棋牌室或限制晚上打麻將的時間,或者採取措施減少噪音。乙雖然答應,但並沒有改善。於是,甲將乙起訴至法院,要求限制打麻將的時間。
問:甲的請求能否支持?甲行使的是哪一種物上請求權?說明理由。
解答:
甲的請求能夠得到支持。因為甲的住房與乙開辦的棋牌室系樓上樓下關系,是相鄰的兩處不動產所形成的相鄰關系。由於棋牌室的噪音影響了甲及家人的休息,侵害了相鄰方的權利。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法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雜訊、光等有害物質。甲行使的物上請求權具體表現為請求排除妨礙。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權利人對於正在遭受損害的權利,物權人可以依法請求不法侵害人排除妨礙,或請求人民法院責令侵害人承擔排除妨礙的責任。
❾ 物上請求權問題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了統一的訴訟時效制度(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特殊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不論是基於違約還是基於侵權而產生的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由於基於侵權的請求權包括了物上請求權,因此,我國民法不存在物上請求權及其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則。然而這一立法並不合理。承認物權受侵害時的請求權因一定時間的消逝而不能行使,將嚴重損害物權的完整性。
我國學者對物上請求權適用時效制度的觀點
對於物上請求權能否適用訴訟時效,我國大陸民法學者共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以王利明先生為代表,認為物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王利明先生指出,基於下列三點理由物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1)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它與物權同命運,既然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則物上請求權亦不能適用之。否則物權將變成空虛的物權無存在之價值;(2)由於物權請求權通常適用於各種持續性的侵害行為,對這些侵害行為非常難以確定其時效的起算點,因此物權請求權難以適用訴訟時效;(3)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但由於取得時效可適用之,依然可以發揮防止權利上的睡眠,推動財產流轉及維護經濟秩序的作用。第二種觀點以梁慧星先生為代表,認為應將不同之物上請求權區別對待。梁先生認為只有返還財產請求權與恢復原狀請求權這兩種物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其他的物上請求權皆不適用。至於何以做此種區別,梁先生未作說明。第三種觀點以陳華彬博士為代表,主張已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所生的物上請求權不宜因訴訟時效而消滅,但未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所生的物上請求權及由動產物權所生的物上請求權則適用之。上述學說,以第一種觀點為目前的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