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連海關私放法院查封的36輛凌志,海關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大連海關私放法院查封的36輛凌志,法官判定海關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2008年3月4日,大連海關將提走車輛的案外人蘇美達公司告上法院。大連中院認為,蘇美達公司已向海關出具承諾,保證案涉車輛在內的66台凌志車的物權系其公司所有,並確保陳述屬實,否則其自願承擔一切責任。
現案涉車輛已經由蘇美達公司銷售完畢,原物已經無法返還,則應當由蘇美達公司在36台凌志車的價值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蘇美達公司不服,隨後提出上訴。
2013年12月20日,遼寧省高院對該案作出二審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大連海關的訴訟請求。遼寧省高院表示,涉案36台進口凌志轎車的權屬的認定,不應作為本案的審理范圍。
遼寧省高院認為,現並無證據證明蘇美達公司在向海關申請提走該批車輛時,知曉該批車輛已經被人民法院查封,且蘇美達公司提車時是經過大連海關批准放行的。
則蘇美達公司提走涉案車輛的行為不能認定為針對大連海關而實施的侵權行為,不能認定蘇美達公司提走涉案車輛的行為具有違法性;一審法院要求大連海關向申請執行人承擔賠償責任,系因大連海關對涉案車輛的放行,而非因蘇美達公司提走了涉案車輛。
遼寧省高院還認為,雖然蘇美達公司於2005年6月17日向大連海關做出了承諾,但並無證據證明蘇美達公司做出該承諾時知曉涉案車輛系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財產。大連海關要求蘇美達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訴訟主張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之後,大連海關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2016年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裁定:駁回大連海關的再審申請。
(1)海關物權擴展閱讀
專家表示無論海關向第三方是否追償到位,都應先履行賠償:
對於大連海關與提走車輛的第三方企業之間的訴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譚秋桂認為:「海關向第三方追償是否成功是另外一個法律關系,由於法院判決你不能找第三人追償,那你就不履行前面的賠償義務,那肯定是不行的。」
譚秋桂說,申請執行的當事人沒有過錯,海關既然被認定了賠償責任,應該先履行賠償義務,再另行起訴第三方去追償,要求其返回財產。
㈡ 進口的貨物海關已放行,怎樣辦物權轉讓需要什麼手續
如果是海關監管貨物,比如減免稅貨物、加工貿易貨物、不作價貨物、暫時進專出境貨物等,在轉讓之前需要屬經海關許可,並辦理相關手續——如補繳稅款、辦理許可證件、辦理免稅證明等,在履行完海關手續後,可按照物權法以及民法規定進行正常轉讓就行了。
如果不是海關監管貨物,與國內普通轉讓行為一樣,不需要海關批准。
㈢ 海關貨權與實際貨權的區別是什麼
什麼狗屁報關題目。
平時根本用不到的!海關的貨權,無非你滯報超期的貨物,海關有權變賣。
另外海關對貨物有權實行查驗,有問題的可以實行扣押。
所謂的實際貨權是貨主對貨物所具有的支配能力。提單是物權憑證,物權憑證上的收貨人
對貨物擁有實際貨權。
㈣ 有關國外采購原採料後存放於海關倉庫物權問題
根據《物權法》,動產物權變動的方式是交付,由於標的物尚未交付給貴司,而是相當於提存,所以物權仍歸供應商所有,但貴司逾期需承擔違約責任
根據《CAS1—存貨》第四條
存貨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一)與該存貨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二)該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第一點取決於貴司的履約意願,即是否會按按照賬期付款,第二點,可以根據繳款通知書確定原材料的CIF、關稅、消費稅,即采購成本。
如果第一點確定會到期付款,一般實務通過在途物資核算。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㈤ 美國貨物直接從美港運到張家港保稅倉,大陸A公司付款給香港B,B再付給美國,請問到保稅倉時物權是屬A還是B
在保稅區內的貨物,貨權是屬於境外公司的,這個案例中, 嚴格意義上講是屬於B的,這個只是名義上的物權,跟實際報關操作沒有影響的;從港口入庫到保稅區也是需要向保稅區海關申報入區的;反正A公司要拿到貨,必須在保稅區報關進口;以上兩個報關動作,跟名義上A或B的物權沒有關系。
㈥ 海運提單與物權轉移之間是怎樣運作的
這兩個不相干呀,海運提單一般都會交付給報關公司去換單然後進行清報關動作,等到海關放行後由進口商提貨,你說的物權轉移是發生在倉儲中,一般是雙方簽訂協議交付給倉儲公司就可以啦!
㈦ 海關處理案件是否屬於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屬於,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5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1、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2、海關處理的案件;
3、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4、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但行政訴訟法中對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訴訟的,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所以參考書上的答案是正確的。
(7)海關物權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特殊地域管轄有兩種情況: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對此,《行訴法解釋》第九條第l款規定: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所謂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連續居住滿1年以上的地方。所謂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是指公民被羈押、限制人生自由的場所的所在地。
行政訴訟法做這種規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公民起訴,防止行政機關規避法律。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凡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無論其名稱,措施、程序和實施狀態如何,一律適用該特殊管轄。
2、行政拘留是否屬於這里所說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學理上存在爭議。從保護公民訴權的角度來看,對公民採取行政拘留措施應當適用特殊地域管轄。
3、針對同一個案件,同一個或者不同的行政機關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限制財產權利的強制措施、行政處罰的,原告可以選擇管轄法院,受訴人民法院可以一並管轄。
如果原告要求一並管轄,則受訴法院應當一並管轄。
對此,《行訴法解釋》第9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
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
因不動產而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所謂不動產,是指形體上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就會損失其經濟價值的財產。
如土地、建築物、灘塗、山林、草原等。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是訴訟管轄制度中的一般規則,主要是為了就近調查,便於法院執行。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不動產的范圍。行政訴訟法所指的「不動產」,應當是指「不動產權」,而不是「不動產物」;也就是說,屬於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即損失其價值的物權。具體包括: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案件,建築物的拆除、改建案件,不動產污染案件,自然權屬徵收案件,自然資源採伐許可案件等。
2、必須是「不動產案件」,即「不動產」必須是案件的客體或者當事人爭議的標的,或者「不動產」是產生行政訴訟的原因,當事人起訴就是為了解決不動產權屬問題,如果不動產僅僅是證據或者關聯情況,則不屬於不動產案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有資產產權管理行政案件管轄問題的解釋》(2001年2月21日),當事人因國有資產產權界定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應當根據不同情況確定管轄法院。
產權界定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作出的,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產權界定行為針對包含不動產在內的整體產權作出的,由最初作出產權界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產權界定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參考資料:網路-行政訴訟管轄
㈧ 保稅區內轉口報關單歸屬
1、從港區到保稅區必定經過了報關(區間轉關),樓主所說的「沒有清關」應該是指自己的企業或委託的貿易公司吧;
2、從保稅區倉庫的進出都需要向轄區海關進行申報。但不叫報關單,應該叫「進/出境備案清單」;
3、從保稅區直接做轉口貿易比較麻煩的是如何獲得「物權證明」的問題。因為沒有以自己企業的名義進行進出口清關,是無法等到海關簽發的「報關單」,國外匯錢到銀行後如何向外匯管理局申報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補充:保稅區內的倉儲型企業或製造型企業,管轄海關都會對其發行「海關登記賬冊」,所以區間轉關,是以此家倉儲型企業或製造型企業的名義向海關進行申報的。
㈨ 我們是保稅區內具有進出口權公司,總部美國在西安保稅倉有一批貨物需要將物權轉至我們公司名下,怎麼進行
你是指貨物實物不轉移,只轉移保稅庫內的貨主信息嗎,這種情況,你們公司要去西安保稅庫所屬海關做貨主備案,海關那邊批准備案後,才能再向該海關申請轉移物權。
㈩ 既然提單是物權憑證,為什麼提貨還要換提貨單不能直接拿著提單提
提單的形式有很多種, 代理提單,船東提單,代理套代理, 如果可以直接拿提單提貨的化就不知道把貨具體放給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