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庫准備工作
(1)按照任務要求,依據地質鑽孔資料庫的建庫要求,收集建庫所需的規范,學習相關規范,釐定建庫的工作流程和內容。
(2)了解建庫單位的鑽孔資料情況,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總工),講解各個勘探區的基本地質情況,包括地質構造背景、礦產分布、成礦特徵、成礦規模、礦床成因、礦床的經濟意義等。建庫人員要根據每個礦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列表。
(3)建庫人員按照列出的礦區情況表,到地質資料館、室借閱與項目、礦區、鑽孔有關的資料,包括項目設計、礦區施工方案、成果報告、工程布置圖、勘探線剖面圖、儲量計算圖等。
(4)地質鑽孔原始資料、成果資料的查找,需要建庫人員與資料管理人員相互配合,並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a.因鑽孔資料大多數保管在各野外地質隊,其管理措施相對比較落後,電子化管理程度非常低,需要翻查大量的賬本和卡片目錄,才能找到需要的資料存放位置,見圖1.1。
圖1.1 資料保管位置圖
b.保存在野外隊的所有賬本都是手寫體,部分字跡潦草,將給翻查工作增加不少困難,見圖1.2。
圖1.2 鑽孔信息編錄記錄圖
c.相當一部分鑽孔資料年代久遠,加之當年保存條件有限,部分資料已經遭到了毀壞,出現紙張破損、紙張發黃、字跡模糊不清等現象,將給數據編錄工作帶來一定困難,見圖1.3。
圖1.3 損壞的鑽孔信息編錄記錄圖
d.各個時期的鑽孔資料存放形式各不相同。有的鑽孔是以剖面為單位存放,有的鑽孔是以一個鑽孔為單位存放。不同時期、不同行業對於同一鑽孔數據的記錄形式不同、岩性柱狀圖形式不同,反映的數據信息不同,見圖1.4。
圖1.4 不同時期、行業的鑽孔信息編錄記錄和柱狀圖
㈡ 做系統,oracle資料庫建立的流程是什麼
我跟你說一下一個好的資料庫設計的過程:
建立順序
表空間--》用戶--》表--》存儲過程/觸發器/函數/JOB等等--》視圖
其中建表空間再建立用戶,對用戶賦予對表空間的使用權,可以配額,可以分配無限大的空間(表空間夠用)
用戶建立以後,我們需要在該用戶下面建表,建表的時候指定表空間(後面再說)
接著是建立相應的存儲過程/觸發器等
最後是建立一些視圖,表相當於人的皮膚,而視圖相當於毛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明了表和視圖之前的關系
說明:
1. 表空間的建立是非常講究的,一般來說我會建立多個表空間,存儲不同類型的數據。比如有的數據變化不大,就放在一個表空間,而有的數據變化非常大,就放在另一個表空間
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不同的表空間,存儲在文件系統上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優點在於查詢效率要高
2. 同樣,索引我們也需要建立獨立的表空間,因為查詢語句的時候,如果放在一個表空間,會造成I/O爭用的情況,非常不利於系列的高效查詢
最後要說的是,資料庫系統還是比較難的,需要你對業務非常的熟悉,你才能設計出更合理的資料庫,我做資料庫系統設計很多年了,這是我的一點建議。
㈢ 土地利用數據建庫
6.5.1 資料庫建設技術方法及工作流程
6.5.1.1 技術方法
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建庫,是以武漢中地公司開發的 MapGIS 土地利用資料庫軟體為工作平台,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元,將已有的鄉級及以上行政界線(採用全國第一次土地詳查所確定的行政界線)疊加在以縣為單位鑲嵌的 1∶1 萬正射影像圖上,以正射影像圖為本底圖,參考已有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或土地利用詳查數據,結合遙感影像解譯資料,採用人機交互的方式,目視解譯採集地類圖斑邊界、線狀地物,提取工作區土地利用分類信息。分別建立確定圖斑、不確定圖斑、樣本圖斑層,並製作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對不確定圖斑、樣本圖斑以及抽取一定比例的確定圖斑到外業進行實地驗證,通過外業後處理,最終建立基於遙感影像信息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6.5.1.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如圖 6-19 所示。
圖 6-19 基於遙感影像信息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工作流程圖
6.5.2 數據採集
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元,將土地利用資料庫中鄉級及以上行政界線套疊在正射影像圖上,結合樣本影像信息並參考已有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和土地利用詳查資料,採用目視解譯方法提取土地利用現狀信息。
(1)多元數據復合分析。
1)與已有土地利用資料庫復合。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資料庫與正射影像數據疊加,參考資料庫地類屬性數據,根據遙感數據的光譜和空間特徵,通過人機交互採集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如圖 6-20 所示。
圖 6-20 遙感影像與土地利用數據疊加示意圖
2)與土地利用現狀圖復合分析。對於未建成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將收集到的土地利用現狀圖掃描、糾正、投影變換後與正射影像套合,輔助提取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如圖 6-21 所示。
圖 6-21 土地利用現狀圖與遙感影像圖復合示意圖
(2)數據採集方法及要求。
1)使用MapGIS軟體進行分層矢量化,為了保證數字化精度,我們要求顯示窗口放大比例在100倍以上,採用半自動、互動式分層矢量採集,這樣才能保證與影像同名地物不偏移。
2)將原土地現狀資料庫行政界線套合在DOM影像上,根據行政界線與影像套合情況,採用修正的方法進行局部調整,即影像上以線狀地物為界的原行政界線明顯偏離的,以影像上線狀地物為准作局部修正,影像上沒有線狀地物作參考的直接採用原行政界線。
3)被鄉級以上行政界線、地類界線、線狀地物等分割而成的封閉地塊為一個圖斑。上圖圖斑的最小面積為:耕地和農村居民點最小上圖面積為3mm2×3mm2(實地為900m2),其他地類為3mm2×5mm2(實地為1500m2)。
4)地類圖斑邊界的採集,可採取先易後難、先平原區後山區的方法,即先採集易於判讀的居民地邊界,然後依次採集紋理清晰的鐵路、公路、河流、溝渠等,最後採集難以區分的地類邊界。
5)線狀地物:對於實際寬度小於30m的鐵路、公路、河流等,沿影像輪廓中心線按圖示用相應單線勾繪,大於等於30m的按圖斑處理,當線狀地物寬度變化大於20%時,分段標記。寬度量測除其本身寬度外還包含其兩側不以排灌為主的路溝及行道樹。
6)河流:河流寬度為常水位線水面寬度。常水位線以原土地利用資料庫數據或正射影像為准,如土地資料庫所標位置偏移較大時可做適當移動,河流寬度不再實地調查。
7)公路林帶:公路兩側種植的實際寬度大於等於30m的林帶,按實際寬度標繪。公路寬度小於30m,而單側林帶寬度大於30m的,公路按線狀地物標識,而林帶則按實際寬度標繪。
(3)數據分層。按照《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的圖層劃分和命名規則將矢量數據分別建立縣級政區、地類圖斑、線狀地物、行政界線、地面控制點、地類界線、注記、樣本圖斑線、不一致圖斑線等數據層。
(4)屬性結構的建立及屬性輸入。按照《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對分層數據分別建立屬性結構,逐層輸入屬性內容。
(5)建立數據字典。數據字典設計是資料庫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新建工程前首先要建立系統的數據字典文件。依據《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定義的相關屬性欄位名、值域以及數據描述等建立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資料庫運行所必需的數據字典。主要包括地類編碼、行政區和權屬單位等數據字典。
1)設置數據字典參數。按照國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省級行政區、省轄市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的行政代碼長度均為2位,鄉級及行政村級政區代碼均為3位。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管理系統」中,依次設置各級行政區劃代碼位數。如圖6-22所示。
圖 6-22 新建數據字典
2)編輯數據字典。根據技術要求中規定的基於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類,修改、增添或減少數據字典中的地類碼。如圖6-23所示。
圖 6-23 編輯數據字典
(6)建立接圖表。接圖表文件記錄了每個圖幅的圖名、圖號、經度、緯度等信息,是標准圖幅輸出的依據。本項目接圖表是根據大地坐標建立索引(圖6-24)。
圖 6-24 建立接圖表
(7)數據入庫。經過入庫前數據檢查,准備好完全拓撲無錯誤和圖數一致的數據,並且建立好數據字典和接圖表後,可建立工程文件,進行數據入庫管理。
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位,對采編的行政轄區、行政界線、地類圖斑、線狀地物、地類界線、注記、影像、DEM 等文件進行數據整理入庫,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資料庫。
(8)數據預處理。數據預處理是進行表格匯總列印輸出的前提,是為匯總輸出和空間分析進行數據准備。實質上是扣除線狀地物的面積、利用耕地系數計算耕地面積以及每個圖斑凈面積的計算。如圖 6-25 所示。
(9)數據匯總。匯總輸出各類面積匯總表。建立基於遙感影像土地利用數據管理系統。
圖 6-25 數據預處理
㈣ 鑽孔資料庫建庫流程
地質鑽孔資料庫建庫流程見圖 1.3。
㈤ 空間資料庫建庫工作程序
1.空間坐標系統
坐標系統:採用1954北京坐標系,高斯-克呂格投影6度帶投影,帶號15,中央經線85°30′,單位為m。
高程基準:採用1956黃海高程系。
2.建庫工作程序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採用的建庫流程參考國家數字地質圖建庫標准,結合西天山地區1:25萬地質圖圖幅要素的實際情況,創建GeoDatabase資料庫,構建各要素集和要素類,資料庫結構如圖4-3所示。在矢量化過程中,採用以線性地質要素(斷層,地質界線,岩性邊界等)矢量為起點,以線跟蹤,線拷貝為中心,最後以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類地質圖層,然後對臨時面文件按各地質要素進行分類,導入各圖幅的標准地質資料庫中,再進行屬性數據的錄入。
在建庫過程中,第一步,對掃描地質圖進行幾何校正。第二步,在ArcGIS Catalog平台上,按照前文討論的各地質要素數據集,各地質要素欄位創建資料庫表結構。在統一的建庫標准下建立完整的西天山地區地質圖數據結構。每一幅地質圖形成一個單獨的地質資料庫(GeoDatabase),每個庫包含相同的數據結構和欄位類型,每一個屬性表形成一個圖層,存放對應的地質幾何要素;並在各自的資料庫下增加臨時線文件、臨時面文件,用來保存第一步線形矢量化後未分類的圖形數據。
在矢量化過程中,我們首先對斷層要素進行矢量,因為斷層線性平滑,多數斷層是地層岩性的公共邊界。斷層矢量完成後緊接著對所有岩性邊界進行矢量,包括沉積岩地層、侵入岩地層和變質岩地層邊界,岩性邊界數據存入臨時線文件,是一個單獨的線要素圖層,在矢量時,如果斷層恰好是岩性邊界的界線或公共邊,這時,為保證幾何圖形拓撲一致性,我們採用 「線跟蹤」 或 「線拷貝」 的方法將公共邊界的斷層線直接拷貝至 「臨時線」 圖層。凡是作為公共邊界的線,我們都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矢量,比如 「地質界線」圖層與其他面狀要素的公共邊界等。
完成各岩性界線的矢量後,檢查若沒有遺漏,利用ArcGIS空間分析模塊的 「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將臨時線文件轉換為臨時面文件,設定閉合容差為10m。轉換完成後按照沉積(火山)岩、侵入岩、岩牆進行面狀要素的分類,逐一導入各自相對應的單獨的圖層中。對於脈岩(面)要素、火山機構和礦點(點)要素基本很少與其他圖層共用邊界,因此,直接對這些要素單獨進行矢量便可。最後進行圖形的質量檢查,包括劃分岩性類別檢查,幾何拓撲檢查,檢查無誤且沒有遺漏後,導入標准庫中。這樣基本完成了一幅掃描地質圖各類地質要素的圖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參考圖例、柱狀圖和地質圖說明書進行屬性錄入,如流程圖4-3所示。最後,檢查屬性數據的錄入完整無誤後,便可進行下一圖幅的矢量工作。
對於化探和航磁的數據處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本次研究中主要採用克里金插值和主成分分析對化探、航磁數據進行處理,並結合地質礦產圖說明書相關內容將化探、航磁數據與致礦有關的信息存入空間資料庫中。上述數據的生產均在ArcGIS平台上完成。
3.空間資料庫內容
本次資源潛力評價空間資料庫包含五個要素數據集,15個要素類以及至少6個柵格數據。
地理要素數據集:使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1:25萬地形資料庫中的水系、政區、居民地和交通要素類四個要素類。
基礎地質要素數據集:包括1:25萬區域地層、侵入岩、火山岩、變質岩、構造分區、斷層、礦產7個要素類。其中,資源潛力評價預測底圖數據由地層和侵入體所定義的構造相單元屬性通過數據融合直接生成,各要素類中所包含的屬性內容及相應的數據類型應和區域成礦模型及資源評價所需要素保持一致,實現模型要求與信息的對稱,各屬性編碼參考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數據模型數據項下屬詞規定分冊》。
物化探要素數據集:包括1:5萬航磁要素類、1:5萬地面磁法要素類、1:20萬區域化探要素類、1:5萬區域化探要素類四個要素類。
物化探柵格數據集:主要存儲由物化探要素類通過克里金插值轉換而來的柵格數據以及在空間分析過程中產生的柵格數據。
遙感柵格數據集:主要用於存儲研究區ETM+衛星數據,是近年來在地質礦產應用特別是填圖和蝕變信息提取占據主流地位的遙感數據源。
4.資料庫質量控制
空間資料庫在數據完整性、邏輯一致性、位置精度、屬性精度、接縫精度均要求符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有關技術規定和標準的要求。
㈥ Altium建庫流程
自己看Altium Designer自帶的幫助文檔TU0103。
如果看英文版的有困難,也可以搜索「Ejack TU0103」看看我個人翻譯的版本。
㈦ 中亞地區空間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
本文在ArcGIS 9.2系統支持下,採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標准(DD2006-06)——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建庫標准,本標準是根據地質調查數據產品生產的需要及以往數據模型建模的實踐,基於地理信息應用模式規則(ISO 19109)與地理信息空間模式(ISO 19107)、以ESRI的地理資料庫描述框架、UML和關系資料庫規范化理論為基礎,採用面向對象(地理資料庫模型)的建模技術,在空間數據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反映數字地質圖數據(實體)、數據(實體)之間的聯系以及有關語義約束規則的形式化表述,為數字地質圖數據的共同理解提供基礎。本文參照該標准,結合中亞地區地質圖的實際情況,適當選取各資料庫要素類、對象類和綜合要素類,構建中亞地區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1.中亞地質圖資料庫結構定義
(1)資料庫各要素類定義
採用下列要素對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要素類、對象類和綜合要素類進行描述與定義:
實體名稱:實體數據的中文名稱;要素類名稱:要素類的中文名稱;
對象類名稱:對象類的中文名稱;
綜合要素類名稱:綜合要素類的中文名稱;
要素對象與綜合要素類編碼:數據項名稱的標准化編碼;
空間數據類型:指點線面類型;
數據類型:指數據存儲的類型數據存儲的類型,一般包括字元型(C)、單精度數值(S)、雙精度數值(D)、長整形(L)、整形等(I),對於特殊系統的數據類型,需要明確說明;
與其他實體的關系:表示該實體與其他實體的關系,如:拓撲關系或依賴關系;
數據存儲長度:存儲於某一特定系統平台的位元組數,為系統默認值;
數據顯示長度:數據用於信息表達的長度,字元型數據說明字元個數,數值型數據說明小數點前後的位數,如F8.2,不確定長度的數據項需明確說明;
約束條件:確定數據項是否填寫,按照以下三類規定,可選(O)、必選(M)、條件必選(C);若為必選(M)時,可填寫是否為空(NOT NULL);
默認值/初始值:確定數據項在初始狀態下的值;
值域范圍:明確給出數據項的取值范圍;
數據項描述:對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數據項進行描述。對於特殊表達格式的數據項也需在此說明,如多數值表達的分隔符,特殊符號的表達描述等;
主關鍵字名稱:用以標識記錄的唯一性,並用於和其他實體進行關聯的數據項的名稱;
子關鍵字名稱:和主關鍵字一起用以標識記錄的唯一性,並用於和其他實體進行關聯的數據項的名稱;
索引鍵名稱:用於按照一定規律排序的數據項的名稱;
注釋要素類編碼:注釋要素類數據項名稱的標准化編碼。
1)組成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要素數據集包括三大類:基本要素數據集、綜合要素數據集和對象數據集。地質圖空間資料庫要素、對象的分類、描述要素、對象的內容、要素、對象的關系描述見表7-2。
表7-3 沉積(火山)岩岩石地層單位(_strata)
2.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
按照統一的分類標准掃描地質圖矢量入庫後,在地質圖上按各個要素進行分類,參照每一幅地質圖說明書逐一進行屬性錄入。本文基於數字制圖技術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圖如圖7-18所示:本文採用的建庫流程是參考國家數字地質圖建庫標准,結合中亞地區地質圖圖幅要素的實際情況,以及在ArcGIS 9.2平台上建庫的實際操作過程,在矢量化過程中,採用以線性地質要素(斷層,地質界線,岩性邊界等)矢量為起點,以線跟蹤,線拷貝為中心,最後以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類地質圖層,然後對臨時面文件按各地質要素進行分類,導入各圖幅的標准地質資料庫中,再進行屬性數據的錄入。
圖7-17 地理資料庫模型的地質圖類圖
在建庫過程中,第一步,對掃描地質圖進行幾何校正,本文在ERDAS IMAGINE 9.2軟體的支持下,採用多項式幾何校正法,按一次方,選取圖紙網格線交點作為控制點,每幅圖至少選取20各控制點,進行幾何校正,精度保證在0.5個像素以內,即10米的精度內,完成對中亞地區掃描地質圖的幾何校正。
第二步,在ArcGIS Catloge平台上,按照前文討論的各地質要素數據集,各地質要素欄位創建資料庫表結構。在統一的建庫標准下建立完整的中亞地區地質圖資料庫。每一幅地質圖形成一個單獨的地理資料庫(geodata base),每個庫包含相同的數據結構和欄位類型,每一個屬性表形成一個圖層,存放對應的地質幾何要素;並在各自的資料庫下增加臨時線文件、臨時面文件,用來保存第一步線形矢量化後未分類的圖形數據。
在矢量化過程中,我們首先對斷層要素進行矢量,因為斷層線性平滑,多數斷層是地層岩性的公共邊界。斷層矢量完成後緊接著對所有岩性邊界進行矢量,包括沉積岩地層、侵入岩地層和變質岩地層邊界,岩性邊界數據存入臨時線文件,是一個單獨的線要素圖層,在矢量時,如果斷層恰好是岩性邊界的界線或公共邊,這時,為保證幾何圖形拓撲一致性,我們採用「線跟蹤」或「線拷貝」的方法將公共邊界的斷層線直接拷貝至「臨時線」圖層。凡是作為公共邊界的線,我們都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矢量,比如「地質界線」圖層與其他面狀要素的公共邊界等。
圖7-18 基於GIS數字制圖技術的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建庫技術流程
完成各岩性界線的矢量後,檢查若沒有遺漏,利用ArcGIS空間分析模塊的「線轉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將臨時線文件轉換為臨時面文件,設定閉合容差為10 米。轉換完成後按照沉積岩、侵入岩、變質岩和水域進行面狀要素的分類,逐一導入各自相對應的單獨的圖層中。對於脈岩(面)要素、產狀(線)要素、火山口和礦點(點)要素基本很少與其他圖層共用邊界,因此,直接對這些要素單獨進行矢量便可。最後進行圖形的質量檢查,包括劃分岩性類別檢查,幾何拓撲檢查,檢查無誤且沒有遺漏後,導入標准庫中。這樣基本完成了一幅掃描地質圖11類地質要素的圖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參考圖例、柱狀圖和地質圖說明書進行屬性錄入。如流程圖7-16所示。最後,檢查屬性數據的錄入完整無誤後,便可進行下一圖幅的矢量工作。
建立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的在於最有效地保存和交流使用數據,按規范對掃描地質圖進行數字化;設計和建立中亞地區數字地質圖資料庫,實現地質圖原始資料客觀描述的、數字化的、統一分類的、圖文一體化的資料存儲和管理,為中亞地區金、銅礦床基於GIS空間分析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和完整的數據平台。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的建立也為將來三維數字礦床研究、礦體立體定量預測、地礦資源評價、勘查數據管理等提供數據平台支持。
㈧ 各位大神有誰做過ARCgis數據建庫,主要是土地利用,地籍,土地變更等用ARCgis軟體建庫的流程以及規范。
沒做過!如果現在還在為難的話,建議你到地理國情監測雲平台去問問,那裡的老師肯定做過
㈨ 倉庫建設規劃的流程是怎樣的
倉庫的規劃設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階段:概念設計:明確建設倉庫的目標和有關的背景條件,是總體設
計的准備階段:基本設計:對自動化倉庫的總體布置、設施配備、管理和控制方式、進度以及預算等進行全
面的規劃和設計,即總體設計階段:詳細設計:根據總體設計的要求,對組成倉庫的所有設備和設施進行詳
細設計或選型,此階段要完成所有設備和設施的製造和施工圖紙。倉庫總體建設規劃的步驟包括以下內容。
(一)規劃准備階段
倉庫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投資,因此在建設前必須明確企業建設倉庫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並
對建庫的背景條件進行詳細的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確認建設倉庫的必要性: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方針、企業物流系統的總體布置和流程,分析確定待建
倉庫在企業物流系統中的位置、功能和作用。
2.分析倉庫規模: 根據企業生產規模和水平,以及待建倉庫在整個物流系統中的位置,分析企業物流
和生產系統對倉庫的要求,並考慮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濟實力,以確定倉庫的基本規模。
3.調查擬存物品:調查擬存貨物的品名、特徵、外形及尺寸、單件重量、平均庫存量、最大庫存量、每
日出入庫數量、出入庫頻率等,以便確定倉庫的類型、庫容量和出入庫頻率等。
4.了解建庫現場條件:了解建庫現場條件,包括氣象、地形、地質條件、地面承載能力、地震情況以及
其他環境影響等。
5.調查與倉庫有關的其他方面條件:調查與倉庫有關的其他方面條件,如入庫貨物的來源及入庫作業方
式,包裝形式和搬運方法,出庫貨物的去向和運輸工具等。概念設計階段也是項目的詳細論證階段。如果通
過論證,本階段的分析研究結果也為倉庫的總體設計奠定了一個可靠的基礎。
採納私聊
㈩ 工作流程與建庫方法
松嫩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空間資料庫包括野外數據採集系統、數據錄入系統、資料庫信息應用系統、資料庫檢查驗收系統和綜合成果管理系統五個組成部分。系統具備了數據錄入、編輯、管理、瀏覽、查詢、質量控制等功能,同時可以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操作。
屬性資料庫的錄入是按照《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信息系統使用手冊》中的數據格式及要求在數據錄入系統中完成的。
空間資料庫的建設是按照《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資料庫標准》的具體要求進行的,調查資料和收集資料的錄入是主要由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地質調查院完成,之後實施單位進行匯總、檢查。
一、工作流程
包括資料准備(圖形圖像資料、文字資料、專業數據資料的收集、圖件預處理、圖件的分層及清繪處理)、數據採集、屬性表編制、圖形數字化、屬性庫的錄入、圖形屬性掛接、圖形編輯修改、圖形誤差校正、圖形投影轉換、建立圖庫、質量檢查、成果匯交、文檔管理等工作(圖14—1)。
二、建庫方法
(一)資料准備
資料准備工作包括1∶25萬地理底圖的轉化及修編;資料的收集、篩選、分類、整理;熟悉資料庫信息系統和資料庫標准等。首先對工作區內以往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篩選,進行資料的可靠性、准確性及實用性分析,把內容完整、數據可靠、內容可用的資料分類挑選出來,作為准備入庫的資料。由於收集的原始資料時間跨度大,格式、資料內容與資料庫要求的格式不一致,在錄入之前必須對收集資料內容進行整理,有的還需要進行單位換算,提煉出所需資料。對實測資料有缺少項目等情況,及時與調查人員聯系,進行了必要補充。將整理好的收集資料及實測資料,按照技術要求進行統一編號,為了確保圖元編碼的唯一性,統一編號由17位數字組成,即:經度8位+緯度7位+識別碼2位。
(二)屬性數據的錄入與檢查
將整理、篩選出來的資料,分門別類地分配給不同的工作人員進行計算機錄入。由於所錄入資料的專業性較強、數據量大、內容參差不齊,錄入時需要隨時進行分析,因此入庫資料全部由專業人員完成,以保證入庫數據的質量和准確性。地下水資源調查的數據表是一對多個主從表結構關系,因此在數據錄入過程中,必須先輸入主表數據,再錄入從表數據。特別是野外水文地質點基礎表是所有相關數據關聯的基礎,在輸入新的調查點資料之前,必須先輸入該表中的數據。為了保證錄入數據的質量,採取的保障措施是每錄入完一份資料馬上與原始資料對照檢查,避免時間過長容易忘記。
圖14—1 空間資料庫建設工作流程圖
1.水文地質鑽孔綜合表的錄入
按照資料庫提供的錄入表內容,主表水文地質鑽孔綜合表包括地層描述、井徑變化、井管結構、填礫止水、測井曲線和含水層劃分6個分表。
由於以往資料各家使用的鑽孔綜合成果表的內容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與資料庫中給定的表格內容不是一一對應,特別是松嫩平原的含水層多,白堊系含水層劃分不明確,所以這部分資料內容錄入整理的工作量很大。在收集到的鑽孔資料中給出的位置坐標全部是大地坐標,首先要把大地坐標轉換成經緯度,然後進行統一編號,再進行錄入。由於鑽孔綜合成果表中內容多,資料庫表中所需的內容要到成果表中各項目中查找,查找起來需要很長時間,並且有一些項目需要進行計算,如填礫厚度,需要用孔徑和井徑進行計算;鑽孔變徑描述、鑽孔井管結構、水文地質鑽孔填礫止水結構、地質鑽孔含水段厚度等是在柱狀圖中按比例尺量算的,然後按比例尺換成深度。含水層厚度的確定,在鑽孔綜合成果表中給出的含水層厚度是整個鑽孔揭穿的含水層總厚度,但資料庫需要分段填寫,這部分數據根據岩性描述確定出含水段的位置,計算含水層厚度,分段含水層的厚度之和與成果表中的含水層總厚度保持一致。在錄入過程中,鑽孔資料按原始數據100%錄入,不遺漏每一項數據(圖14—2、圖14—3)。
圖14—2 資料庫中鑽孔資料關聯表
圖14—3 資料庫中的鑽孔資料
2.抽水試驗成果表的錄入
收集的抽水試驗資料一般都在鑽孔綜合成果表中,沒有原始的抽水試驗記錄,在鑽孔綜合成果表中只有不同落程抽水試驗總的觀測時間、穩定時間、水位恢復時間、水位降深、涌水量及抽水試驗成果。為了避免在錄入完成綜合成果表後,漏錄抽水試驗成果表,在錄入過程中,對鑽孔資料首先錄入抽水試驗成果表,然後再錄入綜合成果表。對於本次獲得的實測資料,由於觀測記錄中涌水量單位為m3/d,資料庫中要求為L/s,必須先進行換算,然後再進行錄入,工作比較繁瑣,在轉換過程中容易出現數據錯誤,所以在錄入前先進行涌水量單位換算,然後再進行錄入和檢查。本次施工的鑽孔抽水試驗則依據原始抽水試驗記錄錄入。
3.水、土樣品採集記錄表的錄入
(1)野外水樣採集記錄表的錄入
野外采樣是按年度工作區分三年完成的,錄入工作也是按年度進行。地下水水質分析樣包括水質全分析、簡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樣和地表水樣。野外水樣採集記錄表與水質分析綜合成果數據表及同位素測試綜合成果數據表是一套相關聯表(圖14—4),首先錄入測試數據表,然後錄入野外水樣採集記錄表,再錄入水質分析綜合成果表和同位素測試數據。
(2)野外土壤樣品採集記錄表的錄入
該表包括土壤易溶鹽分析和土壤污染分析成果表,在錄入過程中先錄入野外土壤樣品採集記錄表中相關內容,然後錄入土壤易溶鹽分析調查表中的各項內容。
4.野外調查卡片的錄入
野外調查卡片隨著野外工作的開展按年度分期錄入,野外工作分三年進行,錄入過程也分三年進行。
(1)機民井調查記錄表的錄入
在野外調查過程中,不同地區分潛水和承壓水分別進行調查。在錄入中有時同一個點既調查了深層水、又調查了淺層水,同一個點,兩個不同的內容,這時就要特別注意,不能將第一個點替換掉,只能用統一編號來區分。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和地形地貌、含水層剖面圖採用灰度掃描,掃描精度為300 dpi,掃描後部分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5)。
圖14—4 資料庫中水樣採集記錄與水質分析綜合成果數據表
圖14—5 資料庫中機民井調查表
(2)土地鹽漬化野外調查表的錄入
在錄入該表格時,表中有「年內最高水位」和「年內最低水位」,由於在野外僅靠一次觀測沒辦法查明這兩項內容,所以該項內容錄入不全或不夠准確。表中的樣品採集情況一欄,欄位數少、取樣較多,有的時候各取樣深度不能全部錄入。
表中調查點平面示意圖,採用掃描精度為300 dpi,進行灰度掃描,掃描後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6)。
(3)地表水點綜合調查數據表的錄入
地表水體調查點包括湖泊、河流等調查點,按照野外提供的表格直接進行錄入,地貌、地質剖面素描圖及調查點平原位置示意圖採用掃描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掃描後部分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部分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7)。
(4)地下水污染綜合調查表的錄入
該項工作只在黑龍江省做了少量調查,已全部錄入,調查點平面位置示意圖,採用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將掃描圖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
(5)泉點野外調查記錄表、水源地綜合調查表、野外水文地質點調查表、野外水文地質調查路線表、土地荒漠化野外調查表的錄入。
這些表的數據整理及錄入均按照錄入表式填寫錄入,所涉及的剖面或平面示意圖採用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將掃描圖直接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
圖14—6 資料庫中土地鹽漬化野外調查表
圖14—7 資料庫中地表水綜合調查表
5.地下水觀測井基本情況表的錄入
這部分內容按照資料庫中提供的表格逐項目錄入,主要錄入了地下水位人工監測數據記錄表、地下水位監測數據成果匯總表、地下水水溫監測原始記錄表,地下水位監測資料從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每5天監測一次,共監測2年。
6.地下水位統測野外記錄表的錄入
該表錄入的資料為2003年、2004年、2005年不同時期的統測資料,該表在錄入過程中,由於技術要求下達較晚,野外統測時,定位點坐標精度差,資料取得後,錄入人員將數據全部錄入資料庫中,待技術要求下達後,對統測點又重新進行野外定位,使得錄入資料全部重新錄入。
7.地下水位統測匯總表的錄入
該表由地下水位統測野外記錄表自動生成,共體現了2003~2005年3年4次統測資料,2003年豐水期1次、2004年枯、豐水期2次統測、2005年枯水期1次統測。在3年4次的統測中,有一部分統測井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在同一個井連續進行,只能換成其他點進行統測。有一些點坐標沒有改變,只是水位及標高改變,這一類點,在錄入過程中在井口標高和井深中都已經填寫上了新換點(圖14—8)。
8.試坑滲水試驗觀測記錄表的錄入
該表錄入了2003年和2004年資料,該項工作做得不多,資料較少,但作為第一手資料,比較寶貴。內容按資料庫中的表格要求錄入。試坑平面位置示意圖採用掃描精度為300 dpi,灰度掃描,掃描後進行矢量化,生成JPEG圖像插入錄入系統中(圖14—9)。
9.匯總與數據備份
由於資料庫錄入工作量大、內容多,必須由多人分工完成,因此要通過數據匯總將多台機器上的資料庫中的數據匯總到一個資料庫上。分頭錄入的資料一般每周匯總一次,匯總時由匯總人員對錄入的資料進行抽查,一般抽查率在20%~30%。為了避免數據丟失,在進行數據匯總前先將數據做一備份,以防萬一。
(三)圖形資料庫的建立
空間圖形資料庫的建立分為7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完成屬性庫的錄入工作。屬性數據錄入的完成是《地下水資源調查應用系統》中自動生成各類調查點圖層的前提。
圖14—8 資料庫中地下水位統測數據匯總表
圖14—9 資料庫中試坑滲水試驗綜合成果匯總表
第二階段:編繪1∶25萬地理底圖。根據技術要求,進行修編,涵蓋了主要交通干線、河流、居民地、省、市、縣界線、松嫩平原界線等。圖面清晰明了,滿足繪製成果圖件的要求。
第三階段:成果圖件矢量化。每張成果圖件均由編圖人員在噴繪的1∶50萬地理底圖上繪制,然後採用300 dpi掃描,形成柵格化文件,再由建庫人員利用Map GIS將圖像配准到已矢量化、修編好的地理底圖上,所有經緯網交叉點都作為控制點採集對象,保證了圖像配準的精度,最後完成數字化制圖。
第四階段:檢查、修改成果圖件,熟悉《地下水資源調查應用系統》和《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資料庫標准》對地下水資源資料庫圖層的劃分及其屬性結構,做好圖形入庫的准備工作。
第五階段:從已有的成果圖件中提出資料庫中所需要的圖層,並賦予屬性。每個圖層文件都要在Map GIS中設置好投影參數,並且與成果圖件投影參數保持一致,均為蘭伯特等角圓錐平面直角坐標系。
第六階段:將屬性庫文件和成果圖件中提出的圖層文件導入《地下水資源調查應用系統》中。具體操作如下:①在該系統中增加一個新工作區,連接屬性資料庫文件,設置投影參數為蘭伯特等角圓錐1∶25萬平面直角坐標系;②導入已修編好的地理底圖;③根據系統中空間資料庫部分的目錄樹所列圖層和屬性庫中各類調查點的數據,依次生成點圖層,並且由系統自動掛接屬性文件;④將已編輯好的線、區圖層導入本系統;⑤更新地圖參數,系統會將各類圖層重新投影為新建工作區時所設的投影參數,保證了各類圖層在空間位置上相對一致性(圖14—10~圖14—13)。
圖14—10 資料庫中的地貌分區圖層
圖14—11 資料庫中潛水含水岩組岩性分區圖層
圖14—12 資料庫中潛水富水性分區圖層
圖14—13 資料庫中2004年豐水期水位埋深等值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