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加坡有什麼ICO新政策
新加坡有許多ICO服務公司,提供各種一站式服務。例如思一獨角獸setting it unicorn評價挺好的。
❷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2)新加坡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概況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❸ 新加坡國家概況
人民
當萊佛士於1819年乘船進入新加坡河之時,發現岸邊有一個約150人的小村落。在英國把新加坡變成一個繁榮的自由港過程中,來自中國、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的移民紛紛湧入。
至2009年6月為止,現有居民,包括新加坡公民與永久居民,估計約343萬7300人。加上居住一年或以上的外國人,總人口約493萬5200。2003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04人。
華人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6.2%。第二大的族群是馬來人,佔13.8%。印度族佔8.3%。在華人族群中,福建、潮洲、廣東和客家,是新加坡四大方言。
土地
新加坡位於赤道以北約137公里處,介於北緯1度9分與1度29分、東經103度36分與104度25分之間。柔佛海峽把新加坡和馬來半島隔開,而隔著新加坡海峽便是印尼諸島了。
新加坡地處熱帶,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每日平均氣溫是攝氏26.7度,每日平均相對濕度是84.3%。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一翌年的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政府與政治
新加坡是一個實行議會制政府的共和國。國家機構--行政、立法和司法都由成文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
總理領導的內閣被賦予政府行政權。總統從國會議員當中任命總理和內閣部長。
生活水平
新加坡人享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09年,年齡15歲以上的人口中,勞動力佔了64.2%。人均本土國民生產總值達S$46,023。
大約84%的人口居住在公共組屋。醫生與人口的比例是1對715。行動電話擁有率是每1000人中有931人。91%的家庭擁有家用電腦,而每1000人中有898人上網。
❹ 新加坡知識產權局有著怎樣的專利制度
了解新加坡知識產權局,先對的有關法律做下介紹,新加坡一直被公認為東南亞國專家中知識產權制度發屬展最為完善的國家;新加坡《專利法》只保護發明創造,不保護實用新型,對於外觀設計也是另設專門法進行保護。因此新加坡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是不存在的,一般都是發明專利申請和外觀專利申請。
但是想要獲得成功申請專利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這三個特性與中國的專利三性基本上也是保持一致的,第一個第新穎性,不能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被公開;第二個是創造性,應構成對現有產品或工藝的改進,需具有非顯而易見性;最後一個是新加坡知識產權局規定的工業實用性,能夠被製造或應用於工業。
新加坡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的一般可以通過個人申請或者是代理機構申請的方式,個人申請的話可以直接通過知識新加坡知識產權局申請 辦理,不過前提條件是申請人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對於申請工作空白的專利人則建議通過代理機構申請的方式。最後注意專利代理申請申請時需要看代理機構的資質。
❺ 新加坡經濟概況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匱乏。
2.經濟簡史
新國坡國土小, 人口少, 資源缺乏, 國內市場有限。但是其地處馬來半島南端, 馬六 甲海峽南口, 地理位置優越。因此, 從英屬殖民地時代起, 新加坡就成為一個國際都市, 起著中轉貿易和鄰近地區商業中心的作用, 並從此不斷繁榮發展,1965年新加坡 脫離馬來西亞聯邦, 在李光耀總理強有力的統治下, 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新加坡從實際出發, 實行全方位開放, 努力把本國經濟融合在世界經 濟之中, 積極參加國際分工, 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市場、技術和資金以發展本國經濟。
新加坡政府從1961年起根據不同時期國內國際情況,制定了各階段的五年發展目標,從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各階段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1961-1965):為了改變過去單一依賴轉口貿易的狀況, 並解決殖民統治留下 的嚴重失業問題, 著手發展進口替代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當時新加坡人口為180萬人, 失業的就有20萬人,經過5年的努力, 創造了1.7萬個就業機會。
第二階段(1966-1975):這是奠定基礎的十年。為了進一步使依靠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經濟轉變, 著力發展製造業, 引進電子產品, 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十年中使製造業的產值從4.3億新元增加到35億新元, 每年遞增26%;同時期, 基礎設施 建設展開,機場、港口、道路相繼建成或得到改善, 公共住宅開始大規模興建,此階段基本解決了失業問題, 同時基本具備吸引外資的條件, 外國投資設廠開始增加。
第三階段(1976-1980):此階段是經濟起飛階段。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 以電子行 業為先導, 開始大量生產電腦,提倡科研與經濟結合, 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製造業繼續發展, 其就業人數由21萬增加到36萬,同時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 使軟、硬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為大規模引進外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階段(1981-1985):著力引進高新技術, 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降低生產成本, 增強 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階段(1986-):擴大引進高新技術、鼓勵跨國公司與本地中小企業掛鉤。為了引進投資、技術和專業管理人員, 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由原來的33%減為10%, 同時鼓勵外 國人在新加坡辦學校、醫院, 便於他們長期居住。
3.經濟概況
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政府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服務業為發展中心,加速經濟國際化、自由化高科技化。為進一步發展經濟,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2).工業概況
自從1965年從馬來聯邦脫離後, 工業化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主要有製造業, 包 括煉油、石化、修造船、電子電器、紡織、交通設備等部門。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電子工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 但面臨著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政府正致力於提高生產率, 以在低成本、高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3).服務業概況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 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 還將進一步增長。金融業是最大的服務 業部門, 在過去幾年裡增長很快。旅遊業發達, 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來新的旅遊者近714萬人。主要來自日本、印尼、馬來西亞、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6年):1326億新元(約合941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6年):7.0%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5835新加坡元
通貨膨脹率(1996年):1.4%
失業率(1996年):2%
當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2月31日晚發表新年獻詞說,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新加坡經濟目前已陷入衰退,2008年增長率僅為1.5%,低於政府預期的2.5%,而2009年新加坡經濟仍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李顯龍說,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相比,此次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因此在應對上將更加困難。作為一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新加坡此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出口、旅遊及更廣泛的經濟領域都受到了影響。
他指出,2009年的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事情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轉變。新加坡人必須為艱辛的2009年,特別是前半年做好准備。更多公司將被迫縮小規模,未來幾個月將可能出現更多裁員。
李顯龍說,經濟衰退並不意味著沒有機遇。在金融風暴中,新加坡必須繼續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確保新加坡能在經濟衰退結束後更加強大。新加坡政府已對此次經濟風暴迅速作出了反應,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就業問題,要使人們保住自己的工作,並通過再培訓,幫助已失業的人重新找到工作。
他最後表示,僅有政府的幫助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他呼籲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此次經濟危機。
此次來勢兇猛的金融風暴使新加坡2008年以來不得不連續4次調低了2008及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被降至負增長1%至增長2%之間
❻ 新加坡概況
新加坡共和國為一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南面,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地當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北與馬來半島隔1.2千米寬的柔佛海峽,有長堤相連,可通行汽車和火車,總面積為647.5平方公里。
居民中華人佔77%,馬來人14%,印度人7.6%,其他民族1.4%。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行政用語。根據新加坡1995年的家庭人口普查,年齡10歲以上表明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居民占總人口的85.5%,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印度教。
經濟以轉口貿易、金融、航運業為主,還有石油提煉、石油化學、建築、造船、紡織、橡膠、食品罐頭等工業。旅遊業也很發達。財政主要靠轉口貿易維持。轉口石油、橡膠、錫、紡織品、植物油等,進口糧食、食品及生活用品。
交通發達,行政中樞新加坡(市),是東南亞最大海港,附近國家所產的錫、橡膠、石油等大多經此轉運,也是聯系亞、歐、大洋洲的重要國際航空中心。有造船、橡膠、食品等工業。
重要節日:國慶日8月9日。斤蓋伊節,農歷年的歲末。
與我國建交日:1990年10月3日。
貨幣:新加坡元。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 小時;與北京同一時區。
國花:蘭花(卓錦、萬代蘭)。
國徽格言:前進吧,新加坡。
國名釋義:馬來語意為「獅子城」。古稱單馬錫,意為「湖泊、海城」。
民俗: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多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禁食節、大寶森節等多種節日。
(6)新加坡知識產權文化建設概況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70年代前後,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1941年12月,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
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
新馬曾在1963年成功合並,但在兩年後分家。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
新馬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❼ 新加坡的文化產業有哪些
新加坡主要文化產業概況
(一)演出展覽業
在過去的 10 年裡,新加坡的藝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2000 年政府《文藝復興城市報告》提出將新加坡建設成世界級文化城市,決定在未來 5 年內增撥 5000 萬新幣,使藝術團體和公司有更多的資源發展藝術精品,提高藝術專業水平。 1993 年與表演藝術有關的演出總數為 1915 場, 2003 年增加到 4654 場,增長 143 %。售票演出由 1993 年的 1609 場增加到 2003 年的 2437 場,增長 52 %。視覺藝術展覽由 1993 年的 150 起增加到 2003 年的 537 起,增長 258 %,累計展覽天數由 1441 天增加到 11380 天。據 2003 年統計,新加坡共有 247 個藝術團體、 302 個藝術公司。
(二)媒體業
新加坡政府希望把新加坡發展成為亞太地區主要媒體中心之一,在媒體發展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近幾年,新加坡在媒體發展方面採取了幾個重大的措施,進一步推動媒體業的發展。 1995 年引進付費電視。 2000 年,政府通過政策允許兩大媒體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傳媒集團互相進入對方的業務領域,同時進軍互聯網業務,新加坡媒體開始進入全面競爭階段。在此之前,新加坡報業和廣播電視業分別由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傳媒集團控制。 2002 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媒體 21 」計劃,進入全面打造世界媒體城階段。 2003 年 7 月,新加坡政府在「媒體 21 」論壇上宣布將在未來 5 年內投資 1 億新元,致力於出口新加坡製造的媒體產品,培養高素質媒體人才,發展數字媒體及擴展海外市場。 2004 年 7 月,新加坡爭取到美國盧卡斯電影公司 (LUCASFILM) 在新加坡成立數碼動畫工作室。這將推動新加坡媒體業的發展,為新加坡創意人才走向國際舞台提供新的平台,有助於新加坡從信息經濟轉型為創新經濟。
從 1990 年至 2000 年,新加坡媒體業年增長率為 7.7 %。新加坡政府計劃媒體業產值到 2012 年能夠佔到 GDP 的 3 %,從業人員增加到 5 萬人。
電視廣播方面:新加坡擁有 2 家免費電視公司,提供 7 個電視頻道; 5 個免費廣播電台,提供 18 個電台頻道。免費廣播機構包括:新傳媒電視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報業控股報業傳訊、新傳媒廣播、新加坡聯盟傳訊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武裝部隊電台、國家藝術理事會、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服務 (BBC WORLD) 。在新加坡經營的國際衛星廣播公司有 AXN 、 BBC 、 CNBC 亞洲、亞洲探索頻道、 ESPN 體育台、 HBO 亞洲電影、亞洲 MTV 和迪斯尼國際電視。付費電視由新加坡星和電視電纜公司獨家經營。截止到 2003 年,新加坡付費電視用戶為 38 萬戶。
報紙方面:新加坡有 10 份日報,其中英文報紙 5 份,華文報 3 份及馬來文報紙《每日新聞》和淡米爾文報紙《淡米爾日報》。 10 份報紙中除《今日報》是由新傳媒報業出版,其他報紙都屬於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 2002 年日報發行量 153 萬份,英文報發行量最大約 103 萬份,華文報約 43 萬份,馬來文報約 6 萬份、淡米爾文報約 1 萬份。
電影方面: 1998 年新加坡電影委員會成立,以種子基金扶持新加坡電影業發展,培養新加坡在電影製作、生產方面的人才。新加坡的電影主要靠進口。 2000 年至 2002 年,新加坡每年進口的影片數量分別為 950 部、 832 部和 928 部。新加坡本地製作的電影數量極少, 1995 年新加坡本地僅生產出 l 部影片, 2002 年生產 5 部電影,根本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本地影片製作成本不高,最高達 250 萬美元,最低的一部只有 3 萬美元。本地最賣座的影片是新加坡導演梁志強執導的《小孩不笨》。該片製作成本只有 100 萬新元,票房達 380 萬新元。目前新加坡共有 5 個主要院線,共 147 家電影院,可容納 3.8 萬人。 2003 年電影觀眾上座率達 1460 萬人次。
(三)藝術培訓
新加坡政府認為創意產業將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為使新加坡在未來經濟中更具競爭力,新加坡政府認為有必要培養具有技術技能和創新思維的人才。 2002 年,初級學院 ( 相當於我國的高中 ) 和初中教育審查委員會建議政府有必要建立體育、數學、科學和藝術專科學校。隨後,「再造新加坡委員會」也建議政府設立中等教育水平的藝術學校。
目前,新加坡高等教育中設有藝術及與藝術有關的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設有楊秀桃音樂學院並設置戲劇、建築和工業設計等學位課程;南洋理工大學設有大眾傳媒學位課程。此外,一些理工學院和藝術學院也設有與藝術、設計和媒體有關的文憑課程。私立的南洋藝術學院和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也設有與藝術有關的課程。對比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似乎並沒有為那些早期對藝術感興趣或顯露藝術天分的孩子提供進一步發展的途徑。對藝術感興趣的孩子可以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選擇學習藝術課程並作為會考科目,但大多數學校在藝術教育方面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藝術與音樂精選課程」也僅限於特選中學和幾所初級學院。因此,一些有天分的學生在這一階段的發展受到影響。
❽ 新加坡知識產權保護的司法制度
每個國家都查不到那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