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和《物權法》沖突,應該按那個處理
物權法中「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法中內關於共有容的規定與物權法相沖突,不是「特別規定」,而是應被物權法中關於共有的規定替代的條款。根據新法優先於舊法、特殊法優先於一般法的原則,關於同有的規定應適用物權法。
『貳』 在民法中有個民事行為 請問拋棄物品是不是表意行為
你把民法的概念搞混了。民法中的行為分為法律行為和非法律行為。你所說的表意行為如專果認真說,它並不能算屬做民事行為的分類。因為很難說清楚人的行為倒底有沒有意思表示。物權的拋棄屬於法律行為,就是說需要意思表示為生效要件。
『叄』 民事審判中如何確認不動產物權的歸屬
物權的確認,是指當事人在物權歸屬發生爭議或者權利狀態不明時,請求有權機關確認物權歸屬、明確權利狀態。在民事審判中,經常會遇到需要確認物權的案件,例如,在「一房兩賣」情況下確認該房屋所有權究竟歸誰;在買賣合同中確定所有權是否已轉移給買受人;以及在復雜的抵押合同中分辯抵押物的所有人究竟為誰,誰的權利優先等等。物權,這個民事審判中最基本的問題,源於其自身不同於其他權利的特性,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法治社會的確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於物權歸屬的判斷,直接關繫到一個法律關系的終結和另一個法律關系的更新,關繫到權利的優先,也關繫到民事判決的傾向。雖然《合同法》的頒布為中國物權法的出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於我國立法對於物權規定的有限,物權理論混亂不一,司法實踐中處理物權歸屬問題仍然具有很大的困難。在加快物權立法步伐、物權法行將出台的今天,筆者試從民事審判實踐出發,結合案例對如何確認不動產物權歸屬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商榷。 首先我們來看看三個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甲與乙簽訂合同,將甲的一處房產賣給乙,合同簽訂後,乙按照約定將購房款15萬元如數交給甲,但由於一些原因,雙方一直未到房產機關辦理更名手續。一年後,房價上漲,甲覺得自己原來的房子賣賠了,於是,想將15萬元購房款退還給乙,解除合同;乙不同意,甲認為房屋所有人即房證上房主的名是我,那我就具有所有權,因此,起訴到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對這起案例,法院的判決是,原被告雙方繼續履行原合同,由甲辦理更名手續,將房屋過戶給乙。 案例二:這是一個典型的「一房兩賣」情況。甲乙雙方簽訂合同,甲將房屋賣給乙,乙付款給甲,但未辦理更名手續。後丙又出更高的價格欲購買該房屋,甲看丙的房價給的高,遂又與丙簽訂了賣房合同,將房屋又賣給了丙,同時辦理了更名手續,乙得知後,訴至法院,要求解除甲、丙之間的合同,確認該房屋屬於自己所有。 對這起案例:法院的判決是,丙對該房具有所有權,甲應返還乙的購房款,並賠償乙在合同中受到的損失。 案例三:甲乙簽訂合同,甲將房屋賣給乙,乙將全部房款付給了甲,但由於種種原因,房屋未能過戶。一個月後,甲瞞著乙將房屋抵押給銀行向銀行貸款,並在房產部門辦理了抵押登記。後由於甲無力償還銀行貸款,銀行訴至法院要求對抵押的房屋優先受償,用拍賣價款還貸,乙作為第三人提出異議,認為自己有合同依據,銀行不能行使優先受償權。 對這起案例:法院認為,雖然抵押在後,買賣在前,但銀行的抵押權先於乙在合同中的權利,因而,銀行對該房屋享有優先受償權。 上述三個案例,是在房產糾紛中常常發生的典型問題,人民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只要遵循物權確認的規則,就會輕而易舉的解決這些難題,同樣,理解了物權確認的規則,也就不難理解法院為何會做出上述判決了。筆者認為,在民事審判中應依據下列規則確認不動產物權的歸屬: 一、確認不動產所有權的最直接辦法是依據登記記載。 過去,一提到登記,我們會認為登記的主要功能是行政管理功能,實際上,登記制度的真正功能在於進行物權公示,也就是說,通過登記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的情況向公眾予以公開,使公眾了解某項不動產上所形成的物權狀態。登記制度對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作用在於,確定物權的歸屬,解決物權的沖突和保護交易安全。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登記能確定某項不動產物權歸誰所有,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實際上就是對物權的歸屬主體在法律上的認定。換言之,凡是登記所記載的權利人就是法律所承認的享有權利的人。即使登記發生錯誤,在登記沒有更改以前,也只能推定登記記載的人為真正的權利人。一旦實行了登記就是對物權進行了最有效的界定。掌握了這一規則,就不難解決「一房兩賣」及「一房多賣」的問題了。在這些情況下,首先要依據登記記載來確認不動產的所有權人。即登記的是誰誰就是房屋的所有人。在上述第二個案例中,雖然乙與甲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但未辦理更名,所有權也就未發生轉移。丙作為善意第三人因登記更名而取得所有權,是房屋的所有權人,乙僅享有因合同而產生的債權,只能要求賣方承擔合同的違約責任。 二、區分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不能機械地理解登記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的效力。 實踐中,很多人常常混淆了合同的效力與登記的效力的區別。甚至有人認為,合同,就是確定不動產物權的依據,合法有效的合同,明確地表明了不動產的所有人到底是誰,說白了,就是看合同確定所有人。比如,甲與乙簽訂合同將房屋賣給了乙,並未更名,按照這樣的理論,房屋的物權所有人應當為乙,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辦理所有權過戶登記手續是發生所有權轉移的要件,而非合同生效的要件,不能因未辦理登記而否定合同的效力,同樣,合同的生效不必然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效力。對於不動產物權,登記記載是最直接確定物權所有人的方法,而非雙方之間合法生效的合同,合同,僅是債權的依據,而非物權。以合同確定物權的觀點必須要轉變。 這時,肯定有人要問,既然登記記載的權利人是不動產物權所有人,那麼,在上述第一個案例中,法院為什麼要判決賣方繼續履行合同,辦理更名呢?直接認定房屋所有權並未轉移,解除合同,賣方退還房款承擔違約責任不就行了嗎?這涉及到區分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問題。根據《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合同法對登記的效力並沒有做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這一觀點改變了我國司法實踐中一貫的做法,即將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混同的觀點,而將二者區分開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登記是針對民事權利的變動而設定的,是一種物權公示的方法,在登記之前,當事人就不動產的轉移已經達成了合意,合同關系已經成立並生效。這時如果當事人任何一方違反了合同約定,那麼,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將登記與交易的效力混為一談,那麼,因各種原因未登記的交易均為無效,則不利於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益。在案例一中,賣方因價格上漲而反悔,以未登記為由要求收回房屋,如果機械地理解登記的生效效力的話,則無法保護善意買方的權益。而且,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有規定:「財產所有權合法轉移後,一方翻悔的,不予支持。財產所有權尚未按協議轉移,一方翻悔並無正當理由的,協議又能夠履行的,應當繼續履行。」在案例一中,買賣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沒有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因此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但買方享有登記請求權,賣方拒絕協助辦理產權過戶,已構成違約,法院支持買方的主張,判決雙方的買賣合同繼續履行是正確的。 三、在同一不動產上存在多項權利時,應按照下列規則區分各項權利的先後。 如果同一不動產之上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容相互矛盾的物權時,首先,所有權人的權利要優先於抵押權人;所有權、抵押權作為物權優先於因合同而取得的其他債權。其次,登記的權利應優先於未登記的權利。均登記的,應當以登記的時間先後來確定應當確認和保護哪一項物權,登記在先的權利優先實現。另外,根據擔保法的規定,在不動產上設立抵押權,必須登記,否則不發生效力。比如,在同一房產上先後設有幾項抵押權,有登記的也有未登記的,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未登記的受償。(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存在優先於否的問題,因為未經登記的抵押權未生效。)在登記的抵押權中,在前的抵押權要優先於在後的抵押權受償。在上述第三個案例中,銀行的抵押權優先受償的原因也在於此,銀行的抵押權已經登記,具備生效和對抗的效力,買方雖然有生效合同在手,但合同僅能成為其主張債權的依據,即使債權發生在前,也不能對抗登記了的抵押權,所以法院判決銀行就該房產拍賣、變賣後的價款享有優先受償權是正確的。 以上是筆者從事民事審判工作以來對不動產物權歸屬問題的一些淺顯的看法。物權法博大精深,絕非短期研究或隻字片語就能了解和說明的,因而,文章中錯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肆』 司法考試民法中引起物權的消滅的原因有哪些
物權消滅,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或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不復存在。它可以分為物權的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絕對消滅指物權客體滅失,不可能於該物之上再存在一個物權。相對消滅指物權移轉,一主體物權消滅,另一主體則對該物享有物權。
(1)因法律行為而消滅,指因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而消滅物權的情形。其方式包括拋棄、合同和撤銷權之行使。其中,拋棄主要指為消滅物權所為之單獨行為。在這些情形中,物權權利人應向登記機關進行消滅物權的意思表示並辦理塗銷登記,否則,不發生物權消滅的效力。
(2)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標的物消滅,此時應依社會觀念判斷標的物是否消滅。二是因法定期間之完成而消滅,如抵押權因主債權的消滅而消滅。三是混同,即同一物的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一人。但如物權之存續於所有人或所有人以外的物權人本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時,物權並不因此而消滅。一般情況下,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致使物權消滅時,無須進行登記。
(1)混同。物權消滅原因的混同,是指兩個無並存必要的物權同歸於一人的法律事實。這時的混同雖然表現為權利的混同,但實際上卻是權利與義務的混同。物權混同時,對混同的效力有不同的主張:兩物權混同時,其中一物權被他物權吸收而消滅;由於同一物上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同時存在,或定限物權與以其為標的其他定限物權同時存在,並無不可,且其在不動產登記上有一定效力,因此,物權不因混同而消滅;兩物權混同時,原則上其中一物權消滅,但該物權對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關系時不消滅。
(2)拋棄。拋棄是指權利人不將其物權移轉於他人而使其物權歸於消滅。拋棄是單獨行為。拋棄物權,應有意思表示。
(3)標的物滅失,是物權消滅的當然原因。
(4)因法定原因而消滅。例如,采礦權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銷。
(5)法定期間之經過
(6)他人因時效取得物權而使原物權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所有權的,不僅原所有權消滅,而且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其他物權也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其他物權的,原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不能相容的同種物權也消滅。
(7)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擔保物權以所擔保的債權存在為前提,因此,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時,擔保物權也消滅。應注意,最高額抵押權在其存續期限未屆滿前,並不因其所擔保的債權額為零而消滅。
『伍』 民法 拋棄行為 生效
我國法律,貌似沒有明確規定關於拋棄的生效,但是,根本日本我妻榮的《民法講義之物權篇》中關於物權的消滅中所說,放棄所有權以及佔有權,無需對特定人為意思表示,通過放棄佔有等表示放棄的意思即可。一般認為,拋棄只要意思表示完成即可生效。(如果各位其他看法,可以探討)我的理解是,只要你表示,拋棄該物,那麼就失去了該物的所有權,不過,前提是,不違反公序良俗,且不損害他人利益時才能被承認。 就本題而言,張某已經完成王某委託,將電腦帶到垃圾站,拋棄行為已經完成電腦處於無主的狀態,張某因先佔而取得所有權。而,王某已經表示了拋棄電腦,因此已經喪失所有權,不能要回電腦, 所以,本題選B
如果還有其他高見,歡迎討論!
『陸』 請問民法與物權法的關系
物權法是我國民法法典體系的一個部分。
目前有民法通則,擔保法、繼承法、婚姻法等,物權法和這些法律一樣同屬普通法。
1、《民法通則》對於共有財產,部分共有人主張按份共有,部分共有人主張共同共有,如果不能證明財產是按份共有的,應當認定為共同共有。《物權法》第八條 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物權法草案將抵押、留置關系規定在第四編擔保物權。民法通則在第五章民事權利第一節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中未規定抵押權、留置權,由此發生的抵押權、留置權屬債權范疇,是一種優先債權。前者寫在物權,後者規定在債權,出現不一致。
3、物權法草案在所有權編中規定:國家機關對其支配的不動產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國辦事業單位對其支配的不動產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依法收益處分的權利,企業法人對其不動產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又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這些條文同寫在所有權一編,按照常人通常理解,很容易導出國家機關、國辦事業單位、企業法人對其不動產動產享有所有權的推論。法律的導向性很強,社會上又有人鼓吹法人所有權,將國家機關、國辦事業單位、企業法人對其不動產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寫在所有權編,極易被法人所有權論調鑽空子。法人所有權論調的要害是架空國家所有權,為私有化鳴鑼開道,它的危害必須高度警惕。
『柒』 物權法的第五條怎麼沒有在民法典中規定了,是不是物權不需要法定了典權可以通過司法解釋來規定了
一、《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二、在未生效的民法典中已按原文明確規定;《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捌』 關於民法上物權變動的一個問題,高手進!
不對的 直接看《物權法》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所以消滅也是要登記的 可能是注銷登記
『玖』 民法為什麼將物權和債權分開
(一)物權與債權反映不同的財產關系,體現不同的經濟利益
物權反映靜態的財產支配關內系,其體現的經濟利益,
債權容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二)物權與債權的主體、客體不同
(三)物權與債權的效力不同
(四)物權與債權在有無期限性上存在區別
(五)物權、債權的變動不同物權的變動采法定主義和公示主義,債權的變動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