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交換模式

物權交換模式

發布時間:2021-07-26 04:46:11

① 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模式有哪幾種

基本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有三種立法模式
大陸法系各國關於依法律行專為的物權變動,大致有債屬權意思主義、物權形式主義和債權形式主義三種立法模式。
(1)債權意思主義。指依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無須當事人的合意,即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不以任何物質形式的作成為必要。《法國民法典》採用的就是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
(2)物權形式主義。指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除須另有物權變動的合意外,尚須踐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才能成立或生效的立法主義。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為《德國民法典》所確立。
(3)債權形式主義。指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不僅需要當事人債權之合意,而且須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始能成立或生效的立法主義。

② 物權變動模式的不同物權變動模式之比較

物權變動模式要解決的是物權變動的條件問題,一般認為,德國、法國、瑞士三國民法典的規定具有代表性,即前述之物權形式主義、債權意思主義與債權形式主義。三種模式的根本區別不在於是否認可「物權行為」這類表面化問題,而在於形式化與物權變動的原因兩個方面。
就形式化而論,德國、瑞士同宗,即物權變動需要一定的外在形式;就物權變動的原因而論,法國、瑞士一家,即物權變動基於債權意思的表示。在形式主義模式下,由於貫徹物權變動原因與變動結果的區分原則,從而所謂物權變動是否需要原因(即無因性或有因性)是在變動原因是否影響變動結果意義上而言的。意思主義沒有所謂區分問題,物權變動為債權意思生效的當然結果,因而所謂物權變動是否需要原因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結果以債權意思為因的意義上理解。但無論如何,這種有因化的內部差異只是表現在物權變動結果是基礎行為的直接結果,還是需要具備其他要件才能構成方面。基礎行為本身獨立於物權變動結果而存在。
依孫憲忠先生研究,意思主義模式與形式主義模式在不動產物權理論上有如下差別:
1.依雙方法律行為創設、移轉、變更、廢止物權時,意思主義模式認為該行為仍然是契約或者合同,不認為該種契約與一般債權法的契約有本質的不同。而形式主義模式把該種行為規定為兩種契約:一種是目的在於建立、變更或解除債的法律關系的契約,就是債法上的合同;另一種是以物權的創設、移轉、變更、廢止為目的而成立的契約,這種契約是物權契約。在德國民法中,這兩種契約有著本質的不同。為強調其不同,《德國民法典》將物權契約命名為「合意」(Eini-gung),以示其與債權法上的契約或者合同(Vertrag)的區別。在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中,債法上的合同為原因行為,而物權契約為結果行為。
2.依意思主義之模式,物權變動的雙方法律行為以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為生效的唯一要求,這一點與一般的債權法上的合同並無區別。但依形式主義之模式,當事人的物權合意的生效除要求雙方當事人對物權各項變動意思表示一致之外,還要求必須將其合意進行不動產物權登記,不登記者無效。
3.對雙方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意思主義模式認為它是債的合同的當然結果,因此債的合同的無效必然會導致物權變動行為的無效;而形式主義模式認為它與債的合同無關,作為原因行為的債的合同的無效不能導致物權變動的當然無效,因為物權變動被認為是物權合意的結果,它是當事人之間的另一個有效的協議,即物權契約。
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是一個思想解放和斗爭的曲折過程。羅馬法早期的嚴格形式主義為所有權籠罩上了神聖的光環,這絕非理性認識的結果,而純系古代資源稀缺狀態下對物的盲目崇拜所至。帝政後期,開始出現了觀念交付。但此時出現的觀念交付並非承認物權變動可以通過當事人的意思直接實現,而完全是為了交易便捷的需要。至法國民法典時,人性之光極盛,遂將物權變動直接視為人的意志的結果,無須任何形式要素。此後,商品經濟的發達使交易安全的保護越來越受到立法者的重視,物權變動要承擔維護交易安全的義務。因而,《奧地利民法典》選擇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應當是考慮到維護交易安全的需要。《德國民法典》則按照這一思路通過物權形式主義的方式將交易安全的保護推向了極致。《奧地利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均要求物權變動要具備一定的形式。由此,也就形成了近代以來物權變動模式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對立。
在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下,登記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在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下,登記則非物權變動要件,這是這兩者的根本區別。從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考察,物權形式主義與債權形式主義的區別主要在是否承認「物權行為」或者說是否承認物權的無因性。
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截然分開,債權合同僅使債權發生變動,若欲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在債權合同之外,還需有專以引起物權變動為使命的物權合同和公示形式,即「物權合意+公示」。債權形式主義將物權變動規定為債權意思表示的結果,並不要求債權意思表示之外的另一以物權變動為直接目的的意思表示,若欲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在債權合同之外,還必須進行公示,即「債權合意+公示」。概言之,無公示,即無法完成物權變動,這樣觀念中的交易就外化為一定的物質形式,社會藉此獲得了認識當事人之間物權變動法律關系的手段。
從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考察,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認為,物權變動僅以當事人的意思合意足矣,即純粹根據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就可發生物權的變動,交付或登記行為僅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且物權變動為債權意思生效的當然結果,並不存在「物權合意」一說。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代法國法的意思主義為相對意思主義,法國物權變動的發展過程是意思主義形成流程和公示主義相互影響與排斥的互動過程,並最終妥協與調和,合流為意思對抗主義。也就是說,目前我們所研究的意思主義為相對意思主義,其與絕對意思主義已有很大區別。這種區別表現在盡管物權的變動僅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發生,但卻要以登記或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嚴格說來「公示」已被引入意思主義模式。不應以絕對意思主義的觀點否定相對意思主義,這種否定不僅沒有意義,而且也不公平。
造成物權變動模式立法差異的原因,如於海涌先生指出的,盡管「債權具有相對性,物權具有絕對性,但是,債權往往是物權發生之原因,而物權往往又是債權履行之結果。我們不難發現物權變動其實並不純粹地屬於物權法的范疇,也不純粹地屬於債權法的范疇,而是處於物權法與債權法的交叉口上」。各國往往因為堅持不同的基本理論而導致立法體例中的制度設計相差甚遠。在我國討論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時,學者們盡管認為無孰優孰劣之分,但主流還是對形式主義情有獨鍾,大都認為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在制度構建上存在的頗多缺陷。
其實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與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各有利弊。意思主義將公示與物權變動本身分開,不以公示作為物權變動要件,因而交易較為便捷。應當說,意思主義將物權變動從形式的樊籠中解放出來,使物權交易得純然地依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地發展,是對古代法形式主義的超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意思主義模式對物權變動缺乏必要的能夠為外界知悉的表徵(公示),過於強調主體的意思而忽視了交易安全的社會價值,很容易使第三人遭受不測之損害。形式主義將公示與物權變動本身結合為一體,「無公示,即無物權變動」,有利於統一確定物權變動時間,使物權的歸屬關系明晰化,這對保護交易安全特別是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較為有利。但形式主義模式並非形式主義論者想像得那麼完美,也存在固有的局限。形式主義的局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在價值取向上,形式主義過於注重形式,強調交易安全,忽略了對於交易效率的要求;二是過分強調公示,從而抹殺了當事人間不必公示的交換利益。通說認為意思主義模式注重當事人的意思和交易的效率,形式主義模式偏重於交易秩序的維護。

③ 我國物權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是什麼

我國物權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是:

  1. 是否承認物權公示方法的公信效力?由此可區分是內屬於形式主義立法還是意思主容義立法。

  2. 形式主義立法下是否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理論,若承認之,則為物權形式主義立法例;若不承認之,則屬債權形式主義立法例。

④ 試述我國物權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

我國的物權變動模式的要點:

1、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必須是有效的法律行為;

2、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債權行為+登記=不動產物權變動);

3、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債權行為+交付=動產物權變動);

4、對於船舶、飛行器、機動車等重要交通工具的物權變動,非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用公式表述:(有效債權行為+交付=重要交通工具物權變動+登記>第三人)。

法律依據:

關於采債權形式主義的法律條文有:

《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25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4)物權交換模式擴展閱讀

關於例外的采意思主義的法律條文有:

《物權法》第12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林權證、草原使用權證,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158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⑤ 甲乙丙物權交換

列方程有點麻煩
你也可以採用倒推法,沒分是沒人幫你算這簡單而煩瑣的問題的

⑥ 物權變動的變動模式

債權意思主義
債權意思主義是指法律認定以債權法上的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直接引起物權變動,如《法國民法典》第1583條規定,物權隨著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變動。法典實施50年後,在1855年制定的《不動產登記法》規定物權變動不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這種立法體例把不動產登記作為對抗的效力,而且只針對不動產。
登記對抗主義
19世紀末期,日本制定民法典借鑒了法國的做法,進一步明確規定,把不動產登記擴大到動產領域。《日本民法典》第176條規定,物權變動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為生效;第178條規定,不動產不登記,動產不交付,不得對抗第三人。
公示要件主義
即債權形式主義。典型的為奧地利的物權變動模式,當物權因法律行為發生變動時,當事人除了有債權合意之外,尚需要進行登記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即進行公示,方發生效力。如《韓國民法典》第188條規定,「在不動產場合,基於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的取得、喪失及變更,非經登記,不生效力。關於動產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交付,不生效力。」
物權形式主義
德國法的物權變動模式以物權意思表示作為本質,以登記或交付作為外在形式。從立法模式上來看,意思主義以債權的意思作為物權變動的依據,產生物權與債權劃分不清的弊端,也存在兩種權利的本質劃分不清的問題,德國的做法較為理想。該理論也稱「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即物權行為的成立及有效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具有無因性的特點。

⑦ 物權變動模式的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選擇

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選擇,是一個如何運用民法語言來解釋、表述生活世界的問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民事立法上選擇何種模式,是該國家或者地區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法律歷史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脫離各國的具體立法環境來評述各種模式孰優孰劣。下面從社會經濟條件、法律歷史環境、法律文化傳統三個方面分析其與物權變動模式選擇的關系。
(1)社會經濟條件。1804年公布的法國《民法典》,展現給人們的社會風景更多的是農村風景而非都市風景,生產的規模和社會化程度都處於較低的水平: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以及僱用少數工匠的小工業主和小作坊主,交易對象是特定物,對商業信用沒有太大要求。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正是著眼於與這種特定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特定物交易。
形式主義的典型代表德國《民法典》制定於19世紀末期,當時的德國工業化生產的規模和社會化程度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經濟活動的重心從農業向商業和工業逐漸轉移,國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大市民階層;主要民事主體不再是農民、手工業者、小業主和小作坊主,而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和農場主,交易對象主要是種類物和未來物;信用交易的發展使物權和債權的成立在時間和職能上發生分離,並由此引發了物權和債權在現代的對立,從而使交易出現了對於形式主義的要求。可以這樣說,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正是著眼於對現代盛行的信用型契約的交易形式的規制。
(2)法律歷史環境。從法律的價值取向來看,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成果,自然法思想對其具有重大影響,正如有學者所言,自然法思想之於法國《民法典》,被認為是「成文法的見證人或守護者,給予所有規則以生氣,對規則加以說明和補充,並分別賦予其真正地位」。以自然法思想為基礎,法國《民法典》主張個人意思及自由的絕對權威,強調國家對於個人的干預必須是最低限度的,從而實現市民階層追求自由、平等的要求。並且,自然法思想主張所有權是一種純粹的觀念性構造,其轉讓只要有單純的觀念形態的合意即可,即只要經過原所有人的同意就足以取得所有權。因此,意思表示一致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是適應當時法國的歷史背景的。
1900年公布的德國《民法典》則有所不同,其產生之時,個人主義的經濟觀念和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雖然仍在盛行,但新的經濟思想即國家應該有規律的干預各種力量的自由放任,從而保護經濟上的弱者的思想也已經產生。德國《民法典》處於兩個時代的交接點,它的雙足仍然立於自由市民的、羅馬個人主義法律思想的土壤之上,但是,它的雙手已躊躇遲疑地向新的社會法律思想伸出。因此,德國物權變動模式,一方面體現了自然法思想,物權變動的基礎建立在當事人的物權合意之上,另一方面又適應了新的社會法思想的要求,物權變動必須具備一定的外部形式。
(3)法律文化傳統。從法律的文化傳統來看,法國《民法典》深受羅馬法和習慣法的影響。法國南部形成了深受羅馬法影響的成文法地區,而北部則形成了以日耳曼習慣法為基礎的習慣法地區,兩者並非截然對立,成文法地區也存在一些成文規定的習慣,習慣法地區的人們也並不是全面拒絕羅馬法。而法國《民法典》的制定者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通過法典形式來協調兩種法律傳統。在羅馬法上,「交付」是重要的所有權取得方式,而當事人單純的合意僅能發生債權關系,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法國民法為「符合法國民法中簡化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不講求行為形式,民事行為不需司法的或行政的事先授權的傾向」,在繼受羅馬法的過程中嘗試運用「假裝的佔有改定」或者「交付的契約條款」,即在契約中規定如下條款:「賣主雖未交付標的物,但買主仍根據這一事實取得佔有。」於是,物權變動理論逐漸被改造為「所有權的移轉無需以標的物的交付為要件」,並規定於法國《民法典》第1138條第1款。
德國《民法典》同樣受到了羅馬法和日耳曼法的深刻影響。在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上,德國選擇了物權形式主義模式,一方面,它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認為當事人間單純的合意僅發生債權關系,並不能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另一方面,德國對於不動產轉讓實行實質審查制度,為了克服這種制度帶來的國家對於市民生活過度干預的弊端,學者們提出了物權契約理論,使登記官的審查對象由債權合同變為物權行為,並且該理論為德國《民法典》所採納。

⑧ 物權變動的模式有哪些

一:物權變動模式是指物權發生、變更、消滅的法定方式。

二:物權變動模式大體上分為兩種,即意思主義和形式主義模式。

  1. 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

謂意思主義,就是指依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如當事人達成合意)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除此之外不再需要其他的要件。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可分為絕對意思主義和相對意思主義,前者是指物權僅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發生絕對的移轉效力,意思主義的確立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制定為標志。其立法學者把合同視為當事人間的法律,將契約自由的民法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強調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必須是最低限度的,正如孫鵬先生指出「《法國民法典》最初奉行的是『絕對意思主義』,公示手段對物權變動沒有任何意義」。但由於該模式使物權變動的公示性特徵喪失殆盡,有違物權的可支配性特徵,現今已沒有國家採取此例。後者是指買賣契約有效成立時,所有權即行移轉,但非經登記(不動產)或交付(動產)的物權,只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不得對抗第三人。

2. 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

形式主義,則是指物權變動除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又可分為物權形式主義的變動模式和債權形式主義的變動模式。前者是指物權變動需要一個單獨的物權行為,才能導致物權的變動。即認為物權變動僅有債權法上的意思表示還不夠,還需有當事人獨立的物權合意,並且這種合意需通過一種法定的外在形式——交付或登記——表現出來,物權才發生變動。後者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發生變動時,當事人除了債權合意外,還必須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方式。就是在承認債權意思的同時,承認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

⑨ 中國物權變動模式

在物權法出台之前,通過對我國民法體系中關於物權變動規則分析,很容易看出我國採取的是一種相當於折衷主義的立法模式。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擔保法》41條關於不動產和准不動產的抵押規定為:「當事人依本法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43條關於動產抵押規定:「當事人以其他財產抵押的,可以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等等。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一方面認為債權的意思表示即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不承認物權行為;同時又認為僅有物權變動的意思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還必須經過登記或交付,也就是公示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動產抵押上,我國民法規范採取的卻是登記對抗主義。

總體說來,我國民法現有規范關於物權變動採取的變動規則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但是卻缺乏理論和制度上的邏輯性。

我國目前正在討論中的《物權法草案》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同時規定,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第二十七條規定, 動產所有權的轉讓和動產質權的設立等,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交付時發生效力。第二十八條 規定船舶、飛行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等等。

物權法草案採取的立法模式大體上是繼承了我國民法原有的立法模式,採取的是折衷主義,不動產的公示為登記,動產的公示為交付,經過公示後,物權才能發生變動的效果。由於准不動產的價值大小不一,對其無論是以登記為公示方式還是以交付為公示方式,都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經濟流轉關於交易安全和迅速的要求,所以對於准不動產物權的變動,物權法草案以交付為物權發生變動的要件,以登記作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

在我國現行理論及實踐框架下構件物權變動規則以及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的思考

物權變動不管採取的是哪一種立法模式,其最重要的效果就是能夠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和迅速,要維護交易安全和迅速,關鍵在於能夠在保護交易時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同時,兼顧交易雙方的交易公平。法國式的「公示對抗主義」偏重於交易的迅速,但是卻是以不安全的交易為代價的,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法國的動產與不動產都使用的是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我國現在市場經濟民事法律體系下,顯然是不能對動產交易和不動產交易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德國式的「形式主義」立法,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只要物權行為一經設定,物權就告移轉。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使得在原因行為有瑕疵的時候,如債權合同被撤銷或者無效的時候,物權的權屬狀況仍不改變,賣方只能夠依照不當得利向買方行使請求權。但是,物權行為無因性卻能夠很好的保障第三人的利益,符合交易迅速的要求,第三人再向買方交易的時候,只要求買方的物權符合法定公示的要求,而不必擔心其物權原因是否有瑕疵。我國採取的是相當於折衷主義模式,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的主流並不贊同物權行為無因性,當債權合同因為瑕疵被撤銷或無效後,賣方可以以物上請求權向買方請求返還,這樣更有利於保護買賣雙方的利益。這種折衷主義模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為了避免無因性對出賣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否定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本人認為,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有利於保護交易中第三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但是,應當從理論上對它進行完善,並從形式上構建邏輯嚴明的立法模式。

首先,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物權變動立法找到理論上的依據,但是,承認物權行為並不意味著必須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物權行為的有因還是無因只應該是立法的選擇而已,應當從實踐上,從制度是否能實現市場經濟的交易迅速、安全和公正上來確定。

其次,我國的物權變動理論規定了公示公信原則,但是不能僅僅依照這個原則來實現交易的迅速和安全,而是要對它進行一定的補充和完善。公示原則規定物權的變動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法表現出來。公信原則是指物權的變動公示後,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況與真實的物權狀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物權法草案中也規定了相應的原則,不動產以登記,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可以說公示為處於交易之外的第三人提供了保障,只要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以公示確定權利的性質與歸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定紛止爭,維護交易安全。公示的公信力重在保護第三人,真正的權利人即使能夠舉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公示暇疵確實存在,而且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並無過錯,對公示的公信力仍不產生影響,第三人仍可藉公示的正確性推定和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不知情而獲得保護。 最後,不動產和動產雖然都屬於財產范疇,但是他們的性質卻有很大的差別,在我國現有的立法框架中,不動產的公示方式和動產的公示方式從效力上來說也是有差別的,所以,本人認為應當區分不動產和動產,確定物權變動的規則以達到有利於促進交易,保障交易安全的目的。

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規則

對不動產適用公示公信原則來確定財產的歸屬與變動符合物權變動迅速和安全的要求。

不動產權屬和變動的公示為登記。不動產登記是權利人申請國家有關登記部門將物權的設定移轉、變更、消滅等物權事項依據法定的程序記載於登記簿的事實。它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第一,登記機關。此即對不動產的權屬和相關事項進行記載的人或機構;第二,登記對象。即作為物權客體的物。 第三,以書面記載的方式實現。口頭的方式一般不能成立登記。但是書面記載可能包括多種形式,可以表現為一般的記載,也可以表現為正式的登記表格填造,還可能是計算機資料庫的建立等等。以不動產的登記作為物權公示的方式有以下幾個優點,首先,由於登記機關是國家的相關部門,所以其形式上的准確性可以得到保障,並且不會有被隨意更改的危險。其次,這種登記能夠以一定方式被外界知曉。不動產登記制度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第三人基於不動產公示,能夠取得不動產的所有權,這對於保護善意第三人是十分有利的。最後,不動產物權的登記,很少會產生錯誤登記,即使產生了錯誤,由於其責任在登記機關,而登記機關是公權力機關,對於利益的損失人,能夠進行有力的賠償。當然,不動產登記公示的優勢是建立在登記審查制度的嚴格、嚴密的條件下的。在建立了完善的登記制度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使用公示公信制度就能夠很好的保障交易的迅速和安全。

我國的物權法草案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進行了法條上的規定。這種不動產物權的公示公信制度適合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這種立法模式,實質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債權行為不能直接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是要經過登記,登記後才能產生物權變動。並且這種物權在轉給第三方的時候,第三方不需要考慮前手的交易是否有瑕疵。我國的物權法理論主流不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在立法實踐中,卻體現了承認性的效果。

⑩ 物權變動模式的物權變動模式的分類

物權變動模式大體上分為兩種,即意思主義和形式主義模式。
(一)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
所謂意思主義,就是指依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如當事人達成合意)即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除此之外不再需要其他的要件。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可分為絕對意思主義和相對意思主義,前者是指物權僅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發生絕對的移轉效力,意思主義的確立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制定為標志。其立法學者把合同視為當事人間的法律,將契約自由的民法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強調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必須是最低限度的,正如孫鵬先生指出「《法國民法典》最初奉行的是『絕對意思主義』,公示手段對物權變動沒有任何意義」。但由於該模式使物權變動的公示性特徵喪失殆盡,有違物權的可支配性特徵,現今已沒有國家採取此例。後者是指買賣契約有效成立時,所有權即行移轉,但非經登記(不動產)或交付(動產)的物權,只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不得對抗第三人。由於「絕對意思主義」的弊害,法國民法典的登記規定招致各方面的批判,終於1855年將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對抗第三人的條件,公示對抗主義(相對意思主義)模式在法國最終形成。法國這一模式為後來的日本所接受,其《民法典》第177、178條即是非經登記(不動產)或交付(動產),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之規定。
(二)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
所謂形式主義,則是指物權變動除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又可分為物權形式主義的變動模式和債權形式主義的變動模式。前者是指物權變動需要一個單獨的物權行為,才能導致物權的變動。即認為物權變動僅有債權法上的意思表示還不夠,還需有當事人獨立的物權合意,並且這種合意需通過一種法定的外在形式——交付或登記——表現出來,物權才發生變動。後者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發生變動時,當事人除了債權合意外,還必須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方式。就是在承認債權意思的同時,承認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
德國法為物權形式主義變動模式的代表。比法國民法典晚近一個世紀的德國民法典之所以採取了與法國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一方面是隨著民法理論的深入,實務中法國民法中的「同一主義」缺陷的逐漸暴露,德國採取了與法國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另一方面是深受羅馬法查士丁尼《學說匯纂》的影響,德國採取了物權形式主義。採用這一模式與著名的民法學者薩維尼提出的物權行為理論有關,薩維尼以物權交易中的交付行為為例子,提出了與傳統的債權行為相對的物權行為理論,最著名的一段是:「私法契約是最復雜常見的……交付是一種真正的契約,因為它具備契約的全部特徵:它包括雙方當事人對佔有物和所有物轉移的意思表示,行為人據之確定彼此間法律關系。僅該意思表示本身作為一個完整的交付還不夠,因此還必須加上物的實際佔有取得作為其外在的行為,但這些都不能否定其本質是契約。比如一幢房屋的買賣,人們習慣上想到它是債法上的買賣,這當然是對的,但是人們都忘記了,隨後而來的交付也是一項契約,而且是一項真正的契約,的確,只有通過交付它才能完成交易。……在諸如向乞討者施捨的場合里,包含著真正的契約,既存在著讓與和受領的意思合意,然而在這里卻不存在著任何債權,所有這些事例不正是說明了物權契約的存在嗎?」
在這一基礎上,德國法學界將物權行為從動產交付擴大到不動產登記以及其他法定形式,認為物權變動僅有債權法上的意思表示還不夠,還需有當事人獨立的物權合意,這種物權合意是在雙方訂立債權契約之後又形成的單獨就物權變動的合意。並且這種合意需通過一種法定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物權才發生變動。這樣一來,便產生了物權公示制度,將物權的歸屬和變動的狀態展示給世人,從而保護交易安全。
根據這一模式,區分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而物權行為是處分行為的一部分。債權法上的合意產生負擔行為,物權法上的合意產生處分行為,因此物權法上的合意是物權變動的真正原因。物權變動之時不在負擔行為生效之時,而在處分行為生效之時。如《德國民法典》第873條第1款:「為轉讓土地的所有權,為以某項權利對土地設定負擔,以及為轉讓此種權利或者對此種權利設定負擔,權利人和相對人之間必須達成關於發生權利變更的合意,並且必須將權利的變更登記到土地登記簿中,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921條:「為轉讓動產的所有權,所有人必須將該物交付給取得人,並且所有人和取得人必須達成關於所有權應移轉的合意。取得人正在佔有該物的,只需要有關於所有權移轉的合意即為足夠。」
債權形式主義的變動模式認為發生物權變動,不僅需要債權法上的意思表示,還須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方式,即公示為物權變動的成立或生效要件。一方面,它區分債權變動與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基礎,認為當事人之間生效的債權合同僅能引起債權變動的法律效果。生效的債權合同結合交付或者登記手續的辦理,方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這與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不同。另一方面,它並不認可在債權合同之外,另有一獨立存在的,專以引起物權變動為使命的物權合同,認為無論交付抑或登記手續的辦理都是事實行為。經由此類公示方法的採用,實現合同的交易目的——引起物權變動法律效果的發生。最典型的是《奧地利民法典》(1811)、《瑞士民法典》(1912)以及1958年制定的《韓國民法典》。
毫無疑問,各國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都是其本國長期歷史傳統、社會生活實踐與法學理論研究相互融合的產物,自有其合理之處。

閱讀全文

與物權交換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