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概說

物權概說

發布時間:2021-07-26 04:42:16

1. 誰能提供剛頒布的企業所得稅法及物權法的英文版或英文概述

原文:
企業所得稅法

一、企業所得稅稅法概述

企業所得稅法,是指調整國家和企業等納稅人之間在企業所得稅的征納和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業所得稅法的特徵:

1.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是任何形式的企業,甚至包括企業的分支機構。
2.企業所得稅以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為征稅對象。
3.企業所得稅的計征與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具有緊密的聯系。

二、內資企業所得稅法

(一)內資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
內資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位於我國境內的,除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以外的,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企業或者組織。
(二)內資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
內資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
(三)內資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和應納稅所得額
內資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即為其應納稅所得額,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項目後的余額。

納稅人的收入總額包括:

1.生產、經營收入。
2.財產轉讓收入。
3.利息收入
4.租賃收入
5.特許權使用費收入
6.股息收入
7.其他收入。

准予扣除的項目包括:

1.成本,即生產、經營成本。包括各項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2.費用,包括經營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3.稅金

上述項目限制扣除的范圍和標准有:

1.納稅人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實際發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於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
2.納稅人支付給職工的工資,按照計稅工資扣除。
3.納稅人的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分別是按照計稅工資總額2%、14%、1.5%計算扣除。
4.納稅人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
5.納稅人按財政部的規定支出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業務招待費,由納稅人提供確實記錄或單據,經核准准予扣除。
6.納稅人按國家有關規定上繳的各類保險基金和統籌基金,在規定的比例內扣除。
6.納稅人參加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按照規定繳納的保險費用准予扣除。
8.納稅人根據生產經營需要,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而發生的租賃費,可以據實扣除;融資租賃發生的租賃費不得直接扣除,但承租方支付的手續費,以及安裝交付使用後支付的利息可在支付時直接扣除。
9.納稅從按財政部的規定提取的壞賬准備金和商品削價准備金,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10.納稅人購買國債的利息收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11.納稅人轉讓各類固定資產發生的費用,允許扣除。
12.納稅人當期發生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盤虧凈損失,由其提供清查盤存資料,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後,准予扣除。
13.納稅人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外國貨幣存、貸和以外國貨幣結算的往來款項增減變動時,由於匯率變動而與記賬本位幣摺合發生的匯兌損失,在當期扣除。
14.納稅人按規定支付給總機構的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管理費,須提供總機構出具的管理費匯集范圍、定額、分配依據和方法等證明文件,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後准予扣除。

不得扣除的項目主要包括:

1.資本性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對外投資支出。
2.無形資產轉讓、開發支出,但開發支出中未形成資產的部分准予扣除。
3.違法經營的罰款、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4.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
5.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
6.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
7.各種贊助支出。
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

(四)內資企業所得稅的稅率

內資企業應納稅所得適用33%的比例稅率征稅。

(五)內資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

1.納稅地點
2.徵收方式,企業所得稅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每一納稅年度終了後4個月內應進行所得稅匯算清繳,多退少補。
3.關聯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調整。納稅人與其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應當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稅務機關有權進行合理調整。

三、涉外企業所得稅法概述

(一)涉外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

我國涉外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
我國涉外企業所得稅法根據國際上通行的居民稅收管轄權和所得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原則,將納稅人分為居民納稅人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居民納稅義務人。外商投資企業的總機構設在中國境內的,是涉外企業所得稅的居民納稅義務人,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繳納所得稅。
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外國企業因其總機構不設在中國境內,屬於外國法人實體,為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只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所得稅。

(二)涉外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

涉外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

(三)涉外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

涉外企業所得稅的應稅所得額,是指涉外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從事生產、經營的機構、場所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和損失後的余額。

譯文:
A corporate income tax law, corporate income tax and corporate income tax law. adjustment means taxpayers in the state and enterprises management process and corporate income tax obligation occurred in the social relations in law legal standards combined. The instry Income Tax Act : 1. The taxpayer is any form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of enterprises, including the branch. 2. Corporate income tax to the income tax for proction operations and other targets. 3. And the corporate income tax law,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with closer ties. 2. funded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1) Taxable income tax for domestic enterprises were funded enterprises are located in Taxable Income Tax our territory, in addition to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practice an independent accounting of the economic enterprises or organizations. (2) income tax-funded enterprises invested enterprise income tax revenue target for the proction target. operations and other income. (C) the income tax for domestic enterprises taxable basis and the amount of taxable income that is funded enterprises based on taxable income for the taxable income is the annual total income taxpayers dected each tax dection granted to the balance. Total income taxpayers include : 1. Proction and operating income. 2. Property transfer. 3. Interest income. Leasing income. 6 royalty income. Dividend income 7. Other income. Dectible items include : 1. Cost, proction and operating costs. Including 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 2. Costs, including operating costs, management fees and financial costs. 3. Tax dection limit the scope and standard of these projects are : 1. Taxpayers to interest payments on loans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umber dect interest payments on loans to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an similar. The amount of loan rates within the same period, dectible. 2. Taxpayers pay wages to workers, according to taxable wages dected. 3. Taxpayers workers union funds, workers welfare payments were taxable payroll under 2%,14%. calc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1.5%. 4. Taxpayers for the public, relief donation in the amount of 3% of taxable income, dectible. 5. Taxpayers and proction expenditures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o operate the business entertainment. indeed records or documents provided by the taxpayers, approved dectible. 6. Taxpayers pai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state regulations and the insurance fund and co-ordinate the various funds within the stipulated percentage dection. 6. Taxpayers property insurance and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according to the insurance dectible to pay. 8. According to the pro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taxpayers need to operate the leasing, rental and lease of fixed assets, facts can be dected; leasing directly dect the rental fee, but fees paid by the lessee. After the delivery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interest paid can be dected at the time of payment directly. 9.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from the tax reserve for bad debts from commodity price reserve, allowed to dect the amount in the calculation of taxable income. 10. Interest income taxpayers to buy treasury bonds and not included in taxable income. 11. Transfer all taxpayers the costs of fixed assets, allowing dection. 12. Losses current taxpayers a net loss of fixed and mobile assets, which provides inventory inventory data After examination by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granted dection. 13. Taxpayers proction, the foreign currency deposit operations. loan payments and changes in foreign currency exchange clearing changes, Standard Money amounting to account for changes in exchange rates and the exchange rate losses in the current dection. 14. Total paid to the taxpay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and the pro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fees, Proof of institutions required to provide total management fees Survey, scale, and distribution methods based on documents After the dectible examined by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The project shall be dected include : 1. Capital expenditure is defined as the acquisition of taxpayers, the construction of fixed assets. Foreign investment spending. 2. The transfer of intangible assets, development expenses, but the assets forming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not dectible. 3. Illegal fines, confiscation of property losses. 4. The Fine tax, fines and penalties. 5. Natural disasters or accidents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of a part. 6. Exceed the allowed dection for charitable donations relief and charity, relief donations. 7. All sponsorship spending. 8. And all other non-revenue expenditure. (4) The corporate income tax rate for domestic-funded enterprises taxable income ratio of 33% of the applicable tax rates. (E) 1-corporate income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Tax Venue 2.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are levied, enterprise income tax annualized, advances to quarter hours or minutes, four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each tax year to be undertaken PAYING INCOME TAX, Duotuishaobu. 3. The adjusted taxable income of affiliated enterprise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axpayer and his business enterprises. the business dealings between independent enterprises should collect or pay the price, the cost. Business dealings between independent enterpri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ge, or pay the price, the cost and rece the amount of taxable income. tax authorities the right to reasonable adjustments. 3. foreign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outlines (1) of handling foreign-related corporate income tax and foreign corporate income tax obligations to pay taxes ar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China's Foreign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to the residents of tax revenue sources from jurisdiction and the jurisdiction, into resident and non-resident taxpayers to the taxpayers of handling. Residents of handling. Of the total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s institutions, the residents of handling foreign-related corporate income tax. unlimited tax obligations on its territory from China and abroad from paying income tax. Non-residents of handling. Not in institutions because of the total foreign enterprises in China, foreign legal entities belonging to non-residents of handling. their only source of income to pay income tax in China. (2) foreign corporate income tax revenue target foreign corporate income tax revenue target of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proction, operating income and other income. (3) foreign enterprise income tax in the taxable income of foreign corporate income tax taxable income. The setting up of foreign businesses in China is engaged in the proction, operation, the total income each tax year establishments. rece costs, and loss of balance.

2. 《經濟法概論(第二版)》這門課程有多少章節

《經濟法概論(第二版)》這門課程有8章內容,包括:第一章法學概述、第二章合同法、第三章物權法、第四章公司法、第五章競爭法、第六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章財政預演算法、第八章金融法

3. 概述法國1804年民法典的特點

它涵蓋七大部分:繼承、生前贈與和遺囑、債的一般規定、特定種類契約的規則、夫妻財產制度、留置和抵押以及訴訟時效。

遵循古代羅馬「法典」的傳統,法典的結構首先也分為「編」,「編」下設「章」;每一「章」對一個專門問題進行規定,比如婚姻、父權、繼承、買賣等等。

《拿破崙法典》由一篇序言和三編正文組成;序言只有6條,主要是關於《法典》的生效時間、法典適用的概括性規定。波塔利斯在起草「法典」時,曾在序言部分放了6篇整整一編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幾乎全被刪掉,在39條中只有6條得以保留。

其餘33條之所以被刪去,原因在於它們更多地體現了「學說意見」和「哲學信念」,而非嚴格意義上的立法。第一編被稱為「人法」,包括第7條至第515條;主要包括國籍、外國僑民地位、民事主體資格以及住所。

第二編的主要內容是「財產法」,包括第516條到710條的內容;其中廣泛涉及了所有權、用益物權、地役權等內容。第三編的篇幅比前兩編加起來的兩倍還要長,它包括第711條到第2281條的內容;它被冠名為「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各種方法」。

(3)物權概說擴展閱讀:

這部法典確認了資產階級和農民佔有貴族和教會土地財產的合法性,保證不受封建勢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原則,規定每個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

法典對於家庭、婚姻、繼承等社會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4. 經濟法概論公司法部分

1,可以要求丁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在抽逃出資數額的本息范圍內。

也就是說丁需要補充賠償80+8=88萬元債務。

公司法司法解釋3第十四條貴姓: 股東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返還出資本息、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抽逃出資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可以要求二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公司法司法解釋3第十四條規定: 股東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返還出資本息、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抽逃出資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不可以再要求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公司法司法解釋3第十四條規定: 股東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返還出資本息、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抽逃出資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可以。公司法司法解釋3第九條規定: 出資人以非貨幣財產出資,未依法評估作價,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委託具有合法資格的評估機構對該財產評估作價。評估確定的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出資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第十三條 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股東在公司設立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依照本條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訴訟的原告,請求公司的發起人與被告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的發起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被告股東追償。

股東在公司增資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依照本條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訴訟的原告,請求未盡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義務而使出資未繳足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擔責任後,可以向被告股東追償。

5,不可以。丙的出資一旦完成,即為公司財產。其份額一般不得抽回。以貪污得來的財物入資也是可以的。

公司法司法解釋3第七條規定: 出資人以不享有處分權的財產出資,當事人之間對於出資行為效力產生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予以認定。

以貪污、受賄、侵佔、挪用等違法犯罪所得的貨幣出資後取得股權的,對違法犯罪行為予以追究、處罰時,應當採取拍賣或者變賣的方式處置其股權。

5. 我國現行物權變動模式的研究

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選擇的歷史比較考察

吳天

發布時間:2006-5-21
【字體:大 中 小】

[摘 要]立法的選擇關鍵在於與社會演進、觀念轉變相暗合,超出社會現實,與文化背景和民眾觀念相脫離的法律,只是游離於社會之外的法律文本,不能作為融入現實社會的規范,難以發揮實效。本文從歷史比較的角度,總結法、德立法經驗,考察我國物權行為理論的立法取捨。

[關鍵詞]物權變動 意思主義 形式主義 法律繼受

一、概說
物權變動模式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對基於合同行為的物權變動進行法律調整的具體方式。當今大陸法系主要存在法國意思主義和德國形式主義兩大物權變動模式立法例。

(一)大陸法系兩大物權變動模式

法國意思主義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否定物權行為的獨立存在。其民法典並未明文意思主義,但從如下法條可判斷其主旨是交付義務的產生使債權人成為所有人:①第938條:「適法的承諾贈與,僅以當事人的合意完成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無需任何交付而轉移給受贈人」 ;②第1138條「交付物的債務僅以契約當事人的單純合意而履行,即使標的物未交付,自應交付時起,債權人為所有權人,風險隨之轉移,但債務人遲延交付者不在此限」 ;③第1583條「即使標的物未交付、價金未支付,只要就物及價金成立合意,買賣在當事人間即告完成,所有權為買方取得」 ;④第1703條:「交換以和買賣相同的方式僅以合意而完成」 。由此可見法國民法典在物權變動立法上的方針,即物權變動只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效力,既不需有物權行為,也不以交付或登記為生效要件,動產的交付、不動產的登記只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即使標的物尚未現實交付,只要合意形成,債權人即被視為所有人,就承擔標的物意外受損的風險。依債權合同設立、轉讓物權時,物權變動是債權效力的當然結果,不承認以物權變動為目的的物權合同,賦予契約具有債權發生和所有權轉移的雙重效果。

與法國式意思主義相對立的是,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德國形式主義,它肯定債權行為之外有物權行為的存在,物權的變動須符合法定形式。其民法典接受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區分說,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定、讓與和內容的變更,以物權合意和土地登記簿登記為原則。民法典第873條第1款規定:「為轉讓一項地產所有權,為在地產上設立一項物權以及轉讓該項物權或者在其上再設立他物權,如法律未另行規定,必須有權利人和因該權利變更而涉及的其他人的合意,以及權利變更在不動產登記簿上的登記」;第875條第1款:「為放棄一項地產的權利,如法律未另行規定,必須有權利人放棄其權利的意思表示,以及該權利在不動產登記簿的注銷登記」。第929條:「為轉讓動產所有權,所有人必須將其交付給取得人,且所有人和取得人必須達成關於所有權轉移的合意。取得人已佔有該物的,只需所有權合意即可。」從法律條文可見,依債權合同設定、轉讓物權時,債權行為是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原因行為不發生物權變動,只在另有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物權行為時,才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物權行為是債權行為的履行行為。故不動產物權變動依登記而生效,動產物權變動依交付而生效。

(二)物權變動模式問題的研究方法

過去中國學者對物權變動模式研究,大多集中在介紹和評價一國的法律制度,且著重對德國物權行為理論進行探討,分析其利弊,並在理論上建議立法對此理論的取捨。但是法學研究不能代替法律,法律制度的選擇不能輕易地因主觀判斷而做出。每一項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和逐漸適應現實社會的完善過程,對他國法律制度的研究不能流於表面化,要深入其法律制度的內部,全面了解其歷史發展概況,動態把握物權變動制度在該國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只有全面把握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價,並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度選擇。

任何法律都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的反映和抽象,都以其特定的法律傳統為前提和基礎。因此,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業已形成的法律傳統,通常會構成特定時代法律規范據以形成的前見。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滲透、彼此影響的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謂的「有選擇的親和性」。(1)在此點上,無論是作為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代表的《法國民法典》,還是作為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代表的《德國民法典》都不例外。

基於上述認識,本文對法德兩國物權變動立法背景、形成、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進行解析,對其做出確切評價,以期對我國的物權變動制度選擇提供參考。

二、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意思對抗主義

(一)法國的意思主義的立法歷史背景

1804年《法國民法典》展現給人們的社會景觀更多的是農村風景,而非都市風景。(2)法典起草者們幾乎未考慮即將誕生的工業社會,所以里珀特才把《法國民法典》稱為18世紀規范農業經營的法。(3)法典制定時,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手工業者,僱傭少數工匠的小業主和小作坊主。此時的商品生產,生產規模和社會化程度水平較低。該法典就物權變動所確立的意思主義模式,就著眼於此時與特定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依然盛行的特定物交易。

就時代精神而言,法國大革命前夕,批判封建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宗教神學的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如火如荼地進行。伏爾泰從功利主義出發認為好政府應保護每個人的自由權、平等權和私有財產權,國家任務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平等權和私有財產權」;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說,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不僅要分離,而且還要使三權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以權力約束權力」;(4)盧梭認為,按照自然法原則,人們要在完全平等基礎上,自願聯合建立國家、制定法律,以保護每個人的天賦權利——自由、生命和財產。啟蒙運動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好了思想和輿論准備。大革命時代,自由精神高於一切,契約被作為當事人自己立法的主要手段,是實現自由和擺脫等級身份制的手段,因此當時法國出現了民法典立法與高漲的革命熱情相結合的情形。(5)《法國民法典》在自由精神的渲染下頒布並實施,以自由思想為基礎,主張個人意思及自由的絕對權威,強調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必須是最低限度的,從而實現了市民階層追求自由、平等的要求。

(二)法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形成、發展和完善

1.法國意思主義的確立

繼受羅馬法的法國古法承認各種假裝交付,以書面交付和佔有改定代替交付,同時在契約公證書中加入已交付條款(實際上未交付),到16、17世紀已成為法國的交易習慣,即羅馬法上交付的觀念化。在物的二重轉讓時,第一買主是假裝交付,第二買主是現實交付,時間在先的假裝交付優先,在事實上承認以意思表示轉移所有權。

法國古法法系的重要部分之一的教會法也間接影響了意思主義的形成。隨著商業發展,法國法原則上堅持契約要式性,但在一定范圍內也承認諾成契約。自17世紀起單純合意產生訴權已成為教會法的原則,同時合意必須遵守的法諺也逐步滲透到法國法基礎中。雖教會法推動了契約諾成主義形成,但所有權僅以合意而轉移的理論仍未完全確立,其形成還得到了自然法學派的進步完善。

法國的自然法學派學者戈羅烏斯從自然法則出發,認為所有權是與客體佔有完全不同的觀念存在,所有權轉讓無需交付,自契約成立時所有權轉移乃是最單純的形式,從只以當事人間的合意發生所有權轉移的觀念出發,批判羅馬法交付主義,並在自然法中為不要交付觀點尋找理論依據。
可見法國古法傳統、教會法的影響以及私法學者的理論貢獻都為法國意思主義的最終形成打下了基礎。

法國意思主義的確立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制定為標志。意思主義原則與法國民法典總體精神相一致,是大革命個人主義自由思想的產物。法國民法典首次確立契約自由原則,尊重個人意思自由,個人取得權利、負擔義務,完全取決於個人自由意思。契約之內容、方式、成立以及契約當事人之選擇,聽憑當事人自由,國家不作干預。(6)法國民法典把合同視為當事人間的法律,將契約自由的民法精神發揮到了極至,將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契約視為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法律,那麼自當事人就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一致時即發生轉移便成為自然之理。

2.法國意思主義的發展與完善

1848年法國第二帝國開始時,法國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大工業生產已佔主導地位,機械化飛躍發展,商業發展促成借貸業發展,到1850年法國已有長期借貸銀行,但借貸機構無法在不動產秘密轉讓情況下保證抵押權的安全,故公示制度的呼聲開始高漲。於是1855年對民法典進行補充,規定所有權、抵押權要公示,將不為抵押權標的的權利如不動產質權、地役權、使用權、居住權、18年以上租賃權等納入公示權利范圍,但法定抵押權仍不以登記為必要。這次修訂在保持意思主義原則不變的基礎上,確立了大多數所有權及其他不動產物權設定、移轉,以登記為第三人對抗要件,擴大登記范圍,為公示制度在法國最終確立邁出了決定性一步。其後法國對登記制度進一步完善。如1935年對登記事項作出很大修正,首次規定了幾乎所有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都應登記,擴大了登記事項。1955年1月4日《土地公示制度改革統令》及同年10月14日《關於土地公示制度改革之1955年1月4日適用的統令》在以往公示制度原則下進行整體重編,規定法律行為及判決產生的權利,登記以前不能對抗依法律規定保有不動產上權利的第三人,登記成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從而構成法國現行公示制度。

(三)法國物權變動模式總體評價

綜上所述,法國物權變動的發展過程是意思主義形成流程和公示主義相互影響與排斥的互動過程,並最終妥協與調和,合流為意思對抗主義。總體而言,法國法對物權變動發生依據的規定還是較完備,通過法律自身的解釋和補充使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滿足交易安全的要求,因此其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意思對抗主義也沒有什麼太多可爭議的地方。

雖當今大多數學者並不認同法國意思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並提出各種批評,許多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立法也不主張選擇法國模式,但法國採用的意思對抗主義歷時二百多年漫長歷程,其市場經濟發展良好,不動產交易秩序也並未因此陷入混亂,這就足以說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由於法國啟蒙思想對自由主義的過分渲染,因此《法國民法典》將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原則推向極端。這種物權變動模式雖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在關於第三人保護上卻顯得較蒼白,但通過強制公示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最終還是在總體上實現了當事人間的利益平衡,基本維護了第三人交易安全。

三、德國的物權變動模式——形式要件主義

(一)德國形式主義的立法歷史背景

19世紀末期,德國工業化生產規模和社會化程度都有很高水平,經濟活動重點從農業向商業、工業轉移,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國家起主導作用的是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大市民階層。故《德國民法典》起草者心中的民事主體形象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和農場主。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著眼對信用型契約的規制。它明顯與《法國民法典》將特定物買賣作為規范的一般對象不同,是將種類物及未來物的買賣作為規范的一般對象。(7)這反映出《德國民法典》制定時,信用交易的發展使債權與物權在成立時間和職能上發生分離,並由此引發物權和債權在近代的對立,從而使交易界出現了對於形式主義的要求。(8)

就時代精神而言,《德國民法典》制定時,新社會經濟思想,即國家義務在於有規律地干預各種力量的自由放任,保護經濟弱者。遺憾的是新經濟思想仍未深入私法觀念之中。受新社會經濟思想或多或少的影響,《德國民法典》確立的物權形式主義兼具羅馬個人主義法律思想和新社會經濟思想。一方面,物權變動的基礎仍建立在當事人物權合意之上,體現自然法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要求物權變動具備一定外部形式,以響應保護交易安全的社會政策要求。立法將觀念所有權通過交付和登記公示有形化。《德國民法典》將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轉換成對第三者的公示手段,統一了物權變動中當事人的對內對外關系。

(二)德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形成、發展和完善

1.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確立

1872 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對德國近現代民法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該法率先規定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藉以摒棄登記實質審查主義。這直接成為1896年德國民法典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的立法基礎。為排除土地(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實質審查主義,1872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采物權契約無因性。此前,登記官既審查當事人申請書的法律形式,又審查申請書背後的事實關系。使得交易時間延長,成本增加,效率降低。故除舊立新,改采形式主義登記制度成為眾望所歸。依物權契約無因性,物權變動效力應與基礎關系的債權行為相分離,使登記審查僅限於物權契約本身。此後約霍夫起草的德國民法典物權編及1896年德國民法典均繼承了1872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

1874年德國聯邦議會成立民法典編纂委員會,起草民法典。民法典第一草案(物權編)第828條規定:「(1)依法律行為移轉所有權、設定或移轉其他權利及設定擔保,如法律未特別規定,依登記權利人與取得人締結的契約,並在土地登記簿進行登記而發生;(2)第一項所稱契約,須由同意在土地登記簿冊登記權利變動的權利人的意思表示,與另一方對該同意的承諾的意思表示構成……」依該條規定,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把物權契約納入民法典條文中,無庸置疑,是對薩維尼、溫德沙特等人的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理論的忠實法律條文化。(9)

民法典第一草案於1888年1月31日公布,不久受到許多批判,但對采物權合意及其無因性基本上未有批評意見。此後第二委員會總體上維持了第一草案所規定的物權合意和登記形式審查主義,並用「物權合意」代替「物權契約」。兩稿審議後,第三草案經帝國國會討論通過,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最終確立——不動產權的設定、讓與、變更,原則上以物權合意和土地登記簿登記進行;動產物權的設定、讓與原則上以物權合意和交付進行。

2.德國對形式要件主義不足的自我完善

每一項制度都有相應的分工、制度界限和內在局限,都不可能或不能完全通過該制度本身解決其自身的缺憾。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也不例外。

德國形式要件主義,使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分離,會出現債權契約無效而物權合意有效,買受人仍取得標的物所有權,這無疑使出賣人遭受不利益。德國立法者在確立形式要件主義時,當然考慮到了其有失交易安全與公平的一面,於是為完善這一缺憾,補救出賣人利益,在編纂法典時確立了不當得利制度。出賣人在喪失標的物所有權時,可提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來彌補損失。德國民法典第812條規定:「無合法原因而受領他人的給付,或者以其他方式由他人負擔費用而受到利益的人,負有返還義務。雖有合法原因但後來消滅,或者根據法律行為的內容未發生給付目的所預期的結果時,上述義務仍成立。」
正由於德國法中採納物權行為,使部分債權行為無因化,使因債權行為無效仍發生物權轉移的不當得利情形在德國極為普遍,因此不當得利制度成為彌補無因性制度缺陷而存在的必然調整機制。德國法學家Ernbury更是強調不當得利制度乃立法者用來治療自創的傷痕——物權行為無因性。

(三)德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總體評價

德國民法典在法國民法典頒布將近100年後公布,其立法社會背景與法國大相徑庭——交易頻繁化、時空化,信用經濟迅速發展,所以德國立法者根據現實需要,從維護交易安全形度出發,側重保護第三人利益,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最終確立了物權變動的形式要件主義。
從薩維尼創設物權行為理論到德國民法採納此理論至今,物權行為理論的存廢問題一直都有較大爭議,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贊同物權行為理論的觀念在德國最終成為主流。我們可從當代德國最著名的民法學者集體編纂、並被認為是德國最權威的法典注譯《慕尼黑人〈德國民法典〉注譯·物權編》(第六卷)中看出來:「物權行為原則的產生並被立法所採納,根本上不是純粹的想像和典型的法學思維的結果,這一點不但表現在該原則所提出的一般要求和根據該原則建立的無可指責的法律技術上,而且也表現在它深刻的法理智慧上。尤其重要是,該原則建立的法律制度產生後的歷史表明,它一直能順利地實現法律功能目的。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相分離的法律結構從來沒有給法律交易製造困難。」

民法各項制度在追求自身特定製度價值時,不免存在價值上的失衡和沖突,這是「合理」的。只要通過承載相應價值的制度來解決,實現價值與制度的融合,也不失為「善」的民法制度。物權形式要件主義雖非盡善盡美,但通過不當得利制度完善了價值上的失衡,最終保護了交易安全,維護了交易公平,為德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

四、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

(一)我國當前的立法背景

目前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不均衡,但社會化大生產仍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流通領域內,信用經濟高度發展。事實表明,種類物、未來物的交易等信用交易是經濟交往中的主流形式。其次,純粹的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從未在中國大陸土地上真正生根、發芽、成長。在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指導下,服務於社會公共利益要求的各種社會政策,構成了民法自由原則的界線。在法律傳統上,清末改制以來,取法歐陸的法律繼受思想一直占據的主導地位,即使1949年以後對蘇聯法制的學習,也未偏離這一主線。繼受過程中,中國大陸接受了物權與債權的區分,主張區分物權與債權的取得根據,物權變動采公示原則,並最終將物權與債權區別的一個側面定位在權利是否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上。

(二)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法律制度的繼受過程

我國法律現代化進程中,就接受了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民國初期,就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法律制定及司法普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並加以運用。如,大理院上字第8號判決:「物權契約以直接發生物權上變動為目的,與債權契約異。契約成立同時履行,更無存留義務之可言。」上字第2359號:「不動產物權移轉,其買價曾否交足及稅契過割遲早皆與不動產物權移轉並無關涉,……」 (10)可見,民國早期民法典尚在制定時,我國司法部門就明確且准確使用了該理論。我國舊《民法》(1930年)第118條關於「無權處分」的規定,是對「區分原則」的明確肯定。其中物權法部分,都是建立在物權行為理論之上的。如,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發生變動的第758條,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變動的第761條,不論是條文設計,還是立法者編纂的立法理由,都明確地採納物權行為理論。從這些資料可以推出,采物權行為理論是我國近代以來民法傳統。

新中國,我國司法部門為適應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在立法之先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行為理論的規則。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交付後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反悔提出撤消並返還的問題,最高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用債權關系來解決。(11)2000年底,最高院召開我國「第五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文件明確宣告,在當事人物權意思表示可以證明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登記,也承認物權變動的有效。(12)這一處理與《德國民法典》第873條第2款物權行為理論應用條款幾乎沒有區別。

現法工委物權法草案第二稿已出台,通觀草稿可看出立法機關已部分接受物權行為理論。如草案總則中第4條採納了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制度;在不動產物權變動部分可看到區分原則的影子。如第16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僅涉及物權效力,不影響合同效力。」草案採納了不動產登記和動產交付的公示原則(草案第10條和第29條)。

(二)總結——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態度

法德兩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制度設計和選擇,無疑各具歷史的合理因素。法國依大革命時已紮根的自由主義思想,確立意思主義,後為適應現實經濟需要進行修正,並最終確立意思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在法國民法典制定後將近二百多年時間里發揮著巨大作用。德國受薩維尼的影響,將物權行為理論運用到民法典中,開創性地確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其確立既滿足德國交易安全的客觀需求,又符合信用經濟的發展需要,實現了交易公正。可見,每一項法律制度的確立都有其歷史因素和社會現實,孰優孰劣需在各自法律制度中去評判。

各民族的法律發展史表明,一些法律進化模式會在不同的社會秩序中或在相似的歷史情勢下不斷重復出現。從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社會經濟背景很類似於德國制定民法典時所處的歷史狀態——交易頻繁,信用經濟急速擴張,對維護交易安全的呼聲日益增長。鑒於我國早有采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傳統,加之我國正建設市場經濟的現實情勢,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采德國立法例,是切實可行,也有現實客觀需要。

[注釋]:
(1)鄭戈 著《韋伯論西方法律的獨特性》第49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卡勃尼埃語 轉引[日]大木雅夫著 范愉譯《比較法》第180頁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里珀特語 轉引《月旦民商法研究2》第102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孟德斯鳩 著《論法的精神》上冊 第154頁 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5)[德]茨威格特和H·克茨 著《比較民法總論》潘漢典等譯 第162頁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梁慧星 著 《民法總論》第36頁 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7)朱岩 編譯 《德國新債法》 第59頁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日]稻本洋之助 著 《民法Ⅱ物權》 第95頁 青林書院新社1983年版
(9)參見[日]廣瀨捻《無因性理論的考察》載《法學論叢》第72卷
(10)楊洪烈 著《中國法律發達史》第1202頁
(11)參見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
(1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00年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參考書目]:
(1) 於海涌 著 《法國不動產擔保物權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 王 茵 著 《不動產物權變動和交易安全》 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3) 田士永 著 《物權行為理論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 孫憲忠 著 《中國物權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 王文傑 主編 《變動中的物權法》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E·博登海默 著《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吳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4級民商法碩士研究生

6. 財產權的概述

財產權, 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是可以以金錢計算價值的,一般具有可讓與性,受到侵害時需以財產方式予以救濟。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以物質財富為對象,直接與經濟利益相聯系的民事權利,如所有權、繼承權等。簡稱產權。
財產權是人身權的對稱。它具有物質財富的內容,一般可以貨幣進行計算。財產權包括以所有權為主的物權、准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在婚姻、勞動等法律關系中,也有與財物相聯系的權利,如家庭成員間要求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權利,夫妻間的財產權,和基於勞動關系領取勞動報酬、退休金、撫恤金的權利等。財產權是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佔有、支配、流通和分配關系的法律表現。不同的社會,有不同性質的財產權利。在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是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家,公共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不同的社會和國家裡,對作為財產權客體的財物種類的限制也不同。在資本主義國家,除已宣布為國有的財產外,幾乎所有的財物都可作為私人財產權的客體。在中國,則財物依其屬於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依其地位與作用,分別屬於國家、集體經濟組織或個人。
財產權是很難界說的,但財產權又是現(在人類發展的長時期內)很重要的民事權利,必須要將之單列一類。在沒有將知識產權和社員權從財產權和非財產權劃出來時,通常說,以享受社會生活中除人格利益和身份的利益以外的外界利益為內容的權利都是財產權。只好說,以可以與權利主體的人格和親屬關系相分離的生活利益為內容、而又不屬於知識產權和社員權的權利,均屬財產權。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的定義。
在確認財產權只包括物權和債權的情況下,也可以說,財產權是通過對有體物和權利的直接支配,或者通過對他人請求為一定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而享受生活中的利益的權利。

7. 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回顧和前瞻

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選擇的歷史比較考察

吳天

發布時間:2006-5-21
【字體:大 中 小】

[摘 要]立法的選擇關鍵在於與社會演進、觀念轉變相暗合,超出社會現實,與文化背景和民眾觀念相脫離的法律,只是游離於社會之外的法律文本,不能作為融入現實社會的規范,難以發揮實效。本文從歷史比較的角度,總結法、德立法經驗,考察我國物權行為理論的立法取捨。

[關鍵詞]物權變動 意思主義 形式主義 法律繼受

一、概說
物權變動模式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對基於合同行為的物權變動進行法律調整的具體方式。當今大陸法系主要存在法國意思主義和德國形式主義兩大物權變動模式立法例。

(一)大陸法系兩大物權變動模式

法國意思主義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否定物權行為的獨立存在。其民法典並未明文意思主義,但從如下法條可判斷其主旨是交付義務的產生使債權人成為所有人:①第938條:「適法的承諾贈與,僅以當事人的合意完成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無需任何交付而轉移給受贈人」 ;②第1138條「交付物的債務僅以契約當事人的單純合意而履行,即使標的物未交付,自應交付時起,債權人為所有權人,風險隨之轉移,但債務人遲延交付者不在此限」 ;③第1583條「即使標的物未交付、價金未支付,只要就物及價金成立合意,買賣在當事人間即告完成,所有權為買方取得」 ;④第1703條:「交換以和買賣相同的方式僅以合意而完成」 。由此可見法國民法典在物權變動立法上的方針,即物權變動只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效力,既不需有物權行為,也不以交付或登記為生效要件,動產的交付、不動產的登記只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即使標的物尚未現實交付,只要合意形成,債權人即被視為所有人,就承擔標的物意外受損的風險。依債權合同設立、轉讓物權時,物權變動是債權效力的當然結果,不承認以物權變動為目的的物權合同,賦予契約具有債權發生和所有權轉移的雙重效果。

與法國式意思主義相對立的是,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德國形式主義,它肯定債權行為之外有物權行為的存在,物權的變動須符合法定形式。其民法典接受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區分說,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定、讓與和內容的變更,以物權合意和土地登記簿登記為原則。民法典第873條第1款規定:「為轉讓一項地產所有權,為在地產上設立一項物權以及轉讓該項物權或者在其上再設立他物權,如法律未另行規定,必須有權利人和因該權利變更而涉及的其他人的合意,以及權利變更在不動產登記簿上的登記」;第875條第1款:「為放棄一項地產的權利,如法律未另行規定,必須有權利人放棄其權利的意思表示,以及該權利在不動產登記簿的注銷登記」。第929條:「為轉讓動產所有權,所有人必須將其交付給取得人,且所有人和取得人必須達成關於所有權轉移的合意。取得人已佔有該物的,只需所有權合意即可。」從法律條文可見,依債權合同設定、轉讓物權時,債權行為是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原因行為不發生物權變動,只在另有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物權行為時,才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物權行為是債權行為的履行行為。故不動產物權變動依登記而生效,動產物權變動依交付而生效。

(二)物權變動模式問題的研究方法

過去中國學者對物權變動模式研究,大多集中在介紹和評價一國的法律制度,且著重對德國物權行為理論進行探討,分析其利弊,並在理論上建議立法對此理論的取捨。但是法學研究不能代替法律,法律制度的選擇不能輕易地因主觀判斷而做出。每一項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和逐漸適應現實社會的完善過程,對他國法律制度的研究不能流於表面化,要深入其法律制度的內部,全面了解其歷史發展概況,動態把握物權變動制度在該國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只有全面把握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價,並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度選擇。

任何法律都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的反映和抽象,都以其特定的法律傳統為前提和基礎。因此,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業已形成的法律傳統,通常會構成特定時代法律規范據以形成的前見。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滲透、彼此影響的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謂的「有選擇的親和性」。(1)在此點上,無論是作為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代表的《法國民法典》,還是作為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代表的《德國民法典》都不例外。

基於上述認識,本文對法德兩國物權變動立法背景、形成、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進行解析,對其做出確切評價,以期對我國的物權變動制度選擇提供參考。

二、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意思對抗主義

(一)法國的意思主義的立法歷史背景

1804年《法國民法典》展現給人們的社會景觀更多的是農村風景,而非都市風景。(2)法典起草者們幾乎未考慮即將誕生的工業社會,所以里珀特才把《法國民法典》稱為18世紀規范農業經營的法。(3)法典制定時,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手工業者,僱傭少數工匠的小業主和小作坊主。此時的商品生產,生產規模和社會化程度水平較低。該法典就物權變動所確立的意思主義模式,就著眼於此時與特定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依然盛行的特定物交易。

就時代精神而言,法國大革命前夕,批判封建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宗教神學的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如火如荼地進行。伏爾泰從功利主義出發認為好政府應保護每個人的自由權、平等權和私有財產權,國家任務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平等權和私有財產權」;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說,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不僅要分離,而且還要使三權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以權力約束權力」;(4)盧梭認為,按照自然法原則,人們要在完全平等基礎上,自願聯合建立國家、制定法律,以保護每個人的天賦權利——自由、生命和財產。啟蒙運動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好了思想和輿論准備。大革命時代,自由精神高於一切,契約被作為當事人自己立法的主要手段,是實現自由和擺脫等級身份制的手段,因此當時法國出現了民法典立法與高漲的革命熱情相結合的情形。(5)《法國民法典》在自由精神的渲染下頒布並實施,以自由思想為基礎,主張個人意思及自由的絕對權威,強調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必須是最低限度的,從而實現了市民階層追求自由、平等的要求。

(二)法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形成、發展和完善

1.法國意思主義的確立

繼受羅馬法的法國古法承認各種假裝交付,以書面交付和佔有改定代替交付,同時在契約公證書中加入已交付條款(實際上未交付),到16、17世紀已成為法國的交易習慣,即羅馬法上交付的觀念化。在物的二重轉讓時,第一買主是假裝交付,第二買主是現實交付,時間在先的假裝交付優先,在事實上承認以意思表示轉移所有權。

法國古法法系的重要部分之一的教會法也間接影響了意思主義的形成。隨著商業發展,法國法原則上堅持契約要式性,但在一定范圍內也承認諾成契約。自17世紀起單純合意產生訴權已成為教會法的原則,同時合意必須遵守的法諺也逐步滲透到法國法基礎中。雖教會法推動了契約諾成主義形成,但所有權僅以合意而轉移的理論仍未完全確立,其形成還得到了自然法學派的進步完善。

法國的自然法學派學者戈羅烏斯從自然法則出發,認為所有權是與客體佔有完全不同的觀念存在,所有權轉讓無需交付,自契約成立時所有權轉移乃是最單純的形式,從只以當事人間的合意發生所有權轉移的觀念出發,批判羅馬法交付主義,並在自然法中為不要交付觀點尋找理論依據。
可見法國古法傳統、教會法的影響以及私法學者的理論貢獻都為法國意思主義的最終形成打下了基礎。

法國意思主義的確立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制定為標志。意思主義原則與法國民法典總體精神相一致,是大革命個人主義自由思想的產物。法國民法典首次確立契約自由原則,尊重個人意思自由,個人取得權利、負擔義務,完全取決於個人自由意思。契約之內容、方式、成立以及契約當事人之選擇,聽憑當事人自由,國家不作干預。(6)法國民法典把合同視為當事人間的法律,將契約自由的民法精神發揮到了極至,將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契約視為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法律,那麼自當事人就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一致時即發生轉移便成為自然之理。

2.法國意思主義的發展與完善

1848年法國第二帝國開始時,法國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大工業生產已佔主導地位,機械化飛躍發展,商業發展促成借貸業發展,到1850年法國已有長期借貸銀行,但借貸機構無法在不動產秘密轉讓情況下保證抵押權的安全,故公示制度的呼聲開始高漲。於是1855年對民法典進行補充,規定所有權、抵押權要公示,將不為抵押權標的的權利如不動產質權、地役權、使用權、居住權、18年以上租賃權等納入公示權利范圍,但法定抵押權仍不以登記為必要。這次修訂在保持意思主義原則不變的基礎上,確立了大多數所有權及其他不動產物權設定、移轉,以登記為第三人對抗要件,擴大登記范圍,為公示制度在法國最終確立邁出了決定性一步。其後法國對登記制度進一步完善。如1935年對登記事項作出很大修正,首次規定了幾乎所有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都應登記,擴大了登記事項。1955年1月4日《土地公示制度改革統令》及同年10月14日《關於土地公示制度改革之1955年1月4日適用的統令》在以往公示制度原則下進行整體重編,規定法律行為及判決產生的權利,登記以前不能對抗依法律規定保有不動產上權利的第三人,登記成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從而構成法國現行公示制度。

(三)法國物權變動模式總體評價

綜上所述,法國物權變動的發展過程是意思主義形成流程和公示主義相互影響與排斥的互動過程,並最終妥協與調和,合流為意思對抗主義。總體而言,法國法對物權變動發生依據的規定還是較完備,通過法律自身的解釋和補充使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滿足交易安全的要求,因此其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意思對抗主義也沒有什麼太多可爭議的地方。

雖當今大多數學者並不認同法國意思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並提出各種批評,許多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立法也不主張選擇法國模式,但法國採用的意思對抗主義歷時二百多年漫長歷程,其市場經濟發展良好,不動產交易秩序也並未因此陷入混亂,這就足以說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由於法國啟蒙思想對自由主義的過分渲染,因此《法國民法典》將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原則推向極端。這種物權變動模式雖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在關於第三人保護上卻顯得較蒼白,但通過強制公示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最終還是在總體上實現了當事人間的利益平衡,基本維護了第三人交易安全。

三、德國的物權變動模式——形式要件主義

(一)德國形式主義的立法歷史背景

19世紀末期,德國工業化生產規模和社會化程度都有很高水平,經濟活動重點從農業向商業、工業轉移,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國家起主導作用的是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大市民階層。故《德國民法典》起草者心中的民事主體形象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和農場主。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著眼對信用型契約的規制。它明顯與《法國民法典》將特定物買賣作為規范的一般對象不同,是將種類物及未來物的買賣作為規范的一般對象。(7)這反映出《德國民法典》制定時,信用交易的發展使債權與物權在成立時間和職能上發生分離,並由此引發物權和債權在近代的對立,從而使交易界出現了對於形式主義的要求。(8)

就時代精神而言,《德國民法典》制定時,新社會經濟思想,即國家義務在於有規律地干預各種力量的自由放任,保護經濟弱者。遺憾的是新經濟思想仍未深入私法觀念之中。受新社會經濟思想或多或少的影響,《德國民法典》確立的物權形式主義兼具羅馬個人主義法律思想和新社會經濟思想。一方面,物權變動的基礎仍建立在當事人物權合意之上,體現自然法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要求物權變動具備一定外部形式,以響應保護交易安全的社會政策要求。立法將觀念所有權通過交付和登記公示有形化。《德國民法典》將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轉換成對第三者的公示手段,統一了物權變動中當事人的對內對外關系。

(二)德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形成、發展和完善

1.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確立

1872 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對德國近現代民法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該法率先規定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藉以摒棄登記實質審查主義。這直接成為1896年德國民法典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的立法基礎。為排除土地(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實質審查主義,1872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采物權契約無因性。此前,登記官既審查當事人申請書的法律形式,又審查申請書背後的事實關系。使得交易時間延長,成本增加,效率降低。故除舊立新,改采形式主義登記制度成為眾望所歸。依物權契約無因性,物權變動效力應與基礎關系的債權行為相分離,使登記審查僅限於物權契約本身。此後約霍夫起草的德國民法典物權編及1896年德國民法典均繼承了1872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

1874年德國聯邦議會成立民法典編纂委員會,起草民法典。民法典第一草案(物權編)第828條規定:「(1)依法律行為移轉所有權、設定或移轉其他權利及設定擔保,如法律未特別規定,依登記權利人與取得人締結的契約,並在土地登記簿進行登記而發生;(2)第一項所稱契約,須由同意在土地登記簿冊登記權利變動的權利人的意思表示,與另一方對該同意的承諾的意思表示構成……」依該條規定,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把物權契約納入民法典條文中,無庸置疑,是對薩維尼、溫德沙特等人的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理論的忠實法律條文化。(9)

民法典第一草案於1888年1月31日公布,不久受到許多批判,但對采物權合意及其無因性基本上未有批評意見。此後第二委員會總體上維持了第一草案所規定的物權合意和登記形式審查主義,並用「物權合意」代替「物權契約」。兩稿審議後,第三草案經帝國國會討論通過,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最終確立——不動產權的設定、讓與、變更,原則上以物權合意和土地登記簿登記進行;動產物權的設定、讓與原則上以物權合意和交付進行。

2.德國對形式要件主義不足的自我完善

每一項制度都有相應的分工、制度界限和內在局限,都不可能或不能完全通過該制度本身解決其自身的缺憾。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也不例外。

德國形式要件主義,使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分離,會出現債權契約無效而物權合意有效,買受人仍取得標的物所有權,這無疑使出賣人遭受不利益。德國立法者在確立形式要件主義時,當然考慮到了其有失交易安全與公平的一面,於是為完善這一缺憾,補救出賣人利益,在編纂法典時確立了不當得利制度。出賣人在喪失標的物所有權時,可提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來彌補損失。德國民法典第812條規定:「無合法原因而受領他人的給付,或者以其他方式由他人負擔費用而受到利益的人,負有返還義務。雖有合法原因但後來消滅,或者根據法律行為的內容未發生給付目的所預期的結果時,上述義務仍成立。」
正由於德國法中採納物權行為,使部分債權行為無因化,使因債權行為無效仍發生物權轉移的不當得利情形在德國極為普遍,因此不當得利制度成為彌補無因性制度缺陷而存在的必然調整機制。德國法學家Ernbury更是強調不當得利制度乃立法者用來治療自創的傷痕——物權行為無因性。

(三)德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總體評價

德國民法典在法國民法典頒布將近100年後公布,其立法社會背景與法國大相徑庭——交易頻繁化、時空化,信用經濟迅速發展,所以德國立法者根據現實需要,從維護交易安全形度出發,側重保護第三人利益,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最終確立了物權變動的形式要件主義。
從薩維尼創設物權行為理論到德國民法採納此理論至今,物權行為理論的存廢問題一直都有較大爭議,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贊同物權行為理論的觀念在德國最終成為主流。我們可從當代德國最著名的民法學者集體編纂、並被認為是德國最權威的法典注譯《慕尼黑人〈德國民法典〉注譯·物權編》(第六卷)中看出來:「物權行為原則的產生並被立法所採納,根本上不是純粹的想像和典型的法學思維的結果,這一點不但表現在該原則所提出的一般要求和根據該原則建立的無可指責的法律技術上,而且也表現在它深刻的法理智慧上。尤其重要是,該原則建立的法律制度產生後的歷史表明,它一直能順利地實現法律功能目的。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相分離的法律結構從來沒有給法律交易製造困難。」

民法各項制度在追求自身特定製度價值時,不免存在價值上的失衡和沖突,這是「合理」的。只要通過承載相應價值的制度來解決,實現價值與制度的融合,也不失為「善」的民法制度。物權形式要件主義雖非盡善盡美,但通過不當得利制度完善了價值上的失衡,最終保護了交易安全,維護了交易公平,為德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

四、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

(一)我國當前的立法背景

目前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不均衡,但社會化大生產仍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流通領域內,信用經濟高度發展。事實表明,種類物、未來物的交易等信用交易是經濟交往中的主流形式。其次,純粹的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從未在中國大陸土地上真正生根、發芽、成長。在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指導下,服務於社會公共利益要求的各種社會政策,構成了民法自由原則的界線。在法律傳統上,清末改制以來,取法歐陸的法律繼受思想一直占據的主導地位,即使1949年以後對蘇聯法制的學習,也未偏離這一主線。繼受過程中,中國大陸接受了物權與債權的區分,主張區分物權與債權的取得根據,物權變動采公示原則,並最終將物權與債權區別的一個側面定位在權利是否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上。

(二)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法律制度的繼受過程

我國法律現代化進程中,就接受了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民國初期,就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法律制定及司法普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並加以運用。如,大理院上字第8號判決:「物權契約以直接發生物權上變動為目的,與債權契約異。契約成立同時履行,更無存留義務之可言。」上字第2359號:「不動產物權移轉,其買價曾否交足及稅契過割遲早皆與不動產物權移轉並無關涉,……」 (10)可見,民國早期民法典尚在制定時,我國司法部門就明確且准確使用了該理論。我國舊《民法》(1930年)第118條關於「無權處分」的規定,是對「區分原則」的明確肯定。其中物權法部分,都是建立在物權行為理論之上的。如,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發生變動的第758條,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變動的第761條,不論是條文設計,還是立法者編纂的立法理由,都明確地採納物權行為理論。從這些資料可以推出,采物權行為理論是我國近代以來民法傳統。

新中國,我國司法部門為適應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在立法之先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行為理論的規則。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交付後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反悔提出撤消並返還的問題,最高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用債權關系來解決。(11)2000年底,最高院召開我國「第五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文件明確宣告,在當事人物權意思表示可以證明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登記,也承認物權變動的有效。(12)這一處理與《德國民法典》第873條第2款物權行為理論應用條款幾乎沒有區別。

現法工委物權法草案第二稿已出台,通觀草稿可看出立法機關已部分接受物權行為理論。如草案總則中第4條採納了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制度;在不動產物權變動部分可看到區分原則的影子。如第16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僅涉及物權效力,不影響合同效力。」草案採納了不動產登記和動產交付的公示原則(草案第10條和第29條)。

(二)總結——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態度

法德兩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制度設計和選擇,無疑各具歷史的合理因素。法國依大革命時已紮根的自由主義思想,確立意思主義,後為適應現實經濟需要進行修正,並最終確立意思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在法國民法典制定後將近二百多年時間里發揮著巨大作用。德國受薩維尼的影響,將物權行為理論運用到民法典中,開創性地確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其確立既滿足德國交易安全的客觀需求,又符合信用經濟的發展需要,實現了交易公正。可見,每一項法律制度的確立都有其歷史因素和社會現實,孰優孰劣需在各自法律制度中去評判。

各民族的法律發展史表明,一些法律進化模式會在不同的社會秩序中或在相似的歷史情勢下不斷重復出現。從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社會經濟背景很類似於德國制定民法典時所處的歷史狀態——交易頻繁,信用經濟急速擴張,對維護交易安全的呼聲日益增長。鑒於我國早有采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傳統,加之我國正建設市場經濟的現實情勢,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采德國立法例,是切實可行,也有現實客觀需要。

[注釋]:
(1)鄭戈 著《韋伯論西方法律的獨特性》第49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卡勃尼埃語 轉引[日]大木雅夫著 范愉譯《比較法》第180頁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里珀特語 轉引《月旦民商法研究2》第102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孟德斯鳩 著《論法的精神》上冊 第154頁 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5)[德]茨威格特和H·克茨 著《比較民法總論》潘漢典等譯 第162頁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梁慧星 著 《民法總論》第36頁 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7)朱岩 編譯 《德國新債法》 第59頁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日]稻本洋之助 著 《民法Ⅱ物權》 第95頁 青林書院新社1983年版
(9)參見[日]廣瀨捻《無因性理論的考察》載《法學論叢》第72卷
(10)楊洪烈 著《中國法律發達史》第1202頁
(11)參見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
(1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00年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參考書目]:
(1) 於海涌 著 《法國不動產擔保物權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 王 茵 著 《不動產物權變動和交易安全》 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3) 田士永 著 《物權行為理論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 孫憲忠 著 《中國物權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 王文傑 主編 《變動中的物權法》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E·博登海默 著《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吳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4級民商法碩士研究生

8. 經濟法概論簡述物權保護方式有哪些

物權法為保來護物權提供了多種方式源
物權法除規定了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各種物權的形式和內容外,還規定了較為全面的物權保護制度。當物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權利人可以行使物權請求權,如確認物權、要求返還原物、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進行賠償等。這些物權請求權為人們的物權保護提供了法律前提和依據。

9. 物權法的第三人保護制度

一篇論文,可以參考,基本上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略論物權法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的建構
摘要:第三人保護問題是物權法中的重要范疇,對其關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在民法典和物權法中建構起完善的第三人保護制度的確需要法學界的共同努力。在對涉及第三人保護的諸理論和制度范疇進行比較、做出選擇時,筆者拋棄了德國法中的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而以物權的公示公信為原則基礎,善意取得為制度基礎建構中國物權法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
關鍵字: 第三人 公示公信原則 善意取得制度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

一、第三人保護制度概說與理論歧爭
物權法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是物權法中的基本制度,但是在孫憲忠先生正式提出應正視物權法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之前,我國法學界對第三人保護制度鮮有論述者。物權法之所以應對第三人進行特別的保護源於第三人的利益實為市場經濟交易秩序的化身,市場整體的整套常秩序就是由一個個第三人連接起來的。①如果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社會的交易安全就得不到有效地維護,良好有效的交易秩序也就無由形成。物權法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所涉之第三人,一般指不參與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但與當事人法律關系的結果有密切利害關系的一切人。第三人的存在,使法律關系變得復雜化,出現了物權變動中當事人與第三人的利益沖突。因為據物權法中「一物一權」原則,第三人與物權變動中的當事人不可能同時享有物權,因此,如何對第三人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進行衡平處理,以使交易能夠安全快捷地完成,並使利益實現最大化便是擺在物權法面前的現實問題,而因為第三人利益為交易秩序之化身,保護第三人便是其中的突出問題。
最早發現並開始重視第三人保護問題的是早期的日耳曼法。此法中建立了「前手交易瑕疵不及於後手」的法則,即使前手交易有瑕疵,但是在物上利益轉移於第三人時,第三人的交易視為後手,其權利的取得如無瑕疵,便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任何人不得剝奪,這就是著名的「以手護手」原則。這種做法對於第三人的保護是極為有利的。正是從「以手護手」開始,各國開始不同程度地重視第三人保護問題,而針對第三人保護的基本法理,各國的選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涉及的規則主要有善意取得制度、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公示公信原則等。理論界在這些規則的取捨上可謂是大相徑庭。主要觀點如下:

(一)以善意取得制度取代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主張該理論的學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在於保護交易安全,在德國普通法時代,因不承認善意取得制度,此項理論實屬必要。但《德國民法典》對善意取得制度設有明文,足以維護交易安全,就此點而論,無因性理論便失去了存在依據。②

(二)以無因性理論為基礎,以公示公信為原則,以善意取得制度為補充來建構中國的物權變動制度,並以此來保護第三人。此觀點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和公示公信原則在堅持自己合理性的同時,對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予以否定,而無因性原則在堅持自己理論的同時,對公示公信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予以包容,並批判吸收。③

(三)以無因性理論為原則,以善意取得為補充。該論點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應由無因性原則來替代,但考慮到善意取得制度在主觀心態的意義上反映了交易公正的要求,故其可作為補充。④

上述各種理論中,哪一個更符合法律的精神和實踐的需要,哪一個更具有合理性呢?或是在上述理論並不盡完善的情況下,應采怎樣的一種模式來構建第三人保護制度呢?筆者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亦從公示公信原則、無因性原則、善意取得制度的取捨,以及相互間的關聯和價值定位等角度來探討,認為應以公示公信為原則,以善意取得為具體制度來建構第三人保護制度,下面分別對事關第三人保護的此兩種制度給予詳述。

二、公示公信原則-第三人保護制度的原則基礎

物權的公示,指物權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與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方式。⑤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承認這一原則,原因在於:第一,采物權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一概明確區分物權與債權,並一同承認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的存在,而物權行為的存在就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持,即在交易過程中,哪一種行為為物權行為。鑒於物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排他性,使得物權變動會對第三人利益產生限製作用。為避免第三人可能因此而遭受的利益損失,便要求物權變動通過一定的從外部可以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便是公示。根據物權物為形式主義原則,公示本身也便是物權行為的表現。同時,公示更實現了其在交易中的價值,能夠維護交易安全,保障市場秩序。第二,在債權意思主義物權變動的模式下,債權行為本身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沒有物權行為存在的必要。但是這種物權變動的模式於形式主義變動模式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兼顧靜的財產交易安全與動的財產交易安全,這仍需藉助公示制度⑥,只有進行了公示,才能有效的保全物權,否則就不能得到公認和法律的充分保護。通過公示,使第三人在參與交易時,有了一個識別判斷物權的客觀標准,在正常情況下,無需進行實質調查,僅憑公示的外部表象就可以公平交易。⑦

但是,當公示的權利狀態與真實的權利狀態不一致時,如何平衡真正的權利人與依賴公示的第三人之間的利益同樣是物權變動中的敏感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公示的公信力。公信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經公示的,即使標的物出讓從事實上無處分權,善意受讓人基於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得到物權的原則。⑧公示的公信力是以權利的正確推定為前提的,正是這種正確性推定,使第三人對物權變動產生了可信賴性。這種可信賴性是法律賦予公示的效力。可見公示產生公信力,公信原則是公示原則的補充,而公示公信原則合力實現了其應有的價值。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原則,是指物權行為的法律效力不受債權行為影響。物權行為一旦成立生效,即使作為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成立或歸於無效,仍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⑨。對於無因性理論的價值,支持此理論的學者往往能達成共識,即「無權交易的安全性能」是物權行為無因性最重要的機能。⑩既然同為維護交易安全,無因性原則與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有何差異呢?從維護第三人利益出發,誰能更具優勢呢?筆者認為公示公信原則更為可取,理由如下:

第一,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歷史機能並非是通過對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保護來體現的。因為在德國民法中,早在中世紀的普通法上,即以承認了公信原則來保護交易安全,而物權行為無因性的歷史機能,在於排除登記實質審查主義制度所具有的妨害交易便捷,過分侵害民事主體的私人生活的弊端,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11無因性理論中維護第三人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的機能也只是在近現代法律發展的結果。因此,從維護第三人利益、保護交易安全形度來看,公示公信原則要比無因性理論更早的發揮作用,這就可知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是公示公信原則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而且如果仍固守此觀點的話,就不能解釋不了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國家,卻承認公示公信原則這一現實情形了。

第二,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是以承認當事人內部物權與債權關系,進而排除債權關系對物權關系的影響來保護第三人的,而公示公信原則卻從物權變動當事人外部入手,直接保護第三人對公示的信賴利益,並不改變當事人內部法律關系的性質,因而更具合理性。12

第三,在無因性原則和公示公信原則同時出現時,二者在保護第三人的價值作用中形成一定的交叉。從這種交叉中,我們也可窺知優劣。

首先,在物權行為不成立或歸於無效時,二者對物權變動效力的規定不同。根據無因性原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但是當物權行為本身無效時,物權不能變動,對第三人的保護不利;如果采公示公信原則,善意第三人利益可得到保障,即對於不知處分人為基於一個不成立或無效的物權行為,而取得財產的佔有或被登記為物權人的第三人,物權變動公示公信原則可以確保其取得財產權利。可見,在某些場合,無因性原則不能發揮作用時,公示公信原則卻可以擔負起維護交易安全的機能。

其次,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可以對無因性原則實現部分的功能替代。申言之,即使不承認無因性原則,公示公信原則也可部分實現無因性理論所擔負的功能。13這種情況是指債權行為不成立或歸於無效,而物權行為有效的場合。依無因性原則,在此情況下,可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第三人可取得物權;但依公示公信原則,亦有同樣的效果,善意第三人可根據公示的公信力,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

再次,在某些場合無因性原則能夠發揮作用,而公示公信原則卻不能替代,但這並不是公示公信原則的缺陷之處,恰恰相反,它反映了無因性原則的某些弊端。具體表現在,在第三人得知出讓人為無權處分人,而與之進行交易行為,第三人實現了對物佔有或登記為權利人,此時,根據無因性原則,第三人可以取得物權,可以為法律所保護,但根據公示公信原則,善意信賴公示才發生公信力,此時第三人為惡意,自無從得到法律保護。即如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對於此類第三人難以實現保護機能。

但實際上,對於此類第三人,本來就不應進行保護。就法律的價值目標而言,公示公信原則是以犧牲公平為代價以換取市場交易的效率與安全,但當第三人惡意的利用法律的偏愛而謀取私利時,法律就由原來的保護第三人轉而保護真正的權利人,這便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回歸。14同時,這一過程本身也即是利益均衡的過程。第三人為惡意,再對其進行傾斜性保護,便違背了公示公信原則設立時的初衷,於情於理都難講通。因此,公信原則對惡意第三人不予保護的選擇是正確的,而無因性原則對善意、惡意第三人進行同等保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這也便是德國法在實踐中適當糾正物權行為無因性,以限制其發生作用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以公示公信原則作為保護第三人的基本原則的做法是較為可取的,而無因性原則不能替代公示公信原則,只能在某些場合起輔助參考作用。

三、善意取得制度-第三人保護制度的制度基礎

(一)對善意取得制度之批評與反批評

善意取得制度的傳統定義為: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在非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第三人在取得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善意取得制度已被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採納(如法民2279、2280條;意民707條;德民932、933、935條、1207條;奧民367、 368條;瑞民714、884條2項,933條;日民192條),並在現代社會日益凸顯出對物權變動中交易第三人的利益保護的重要價值。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一般都承認善意取得,而其在理論界中業已成為保護利益、維護交易秩序的重要理論。但在近些時期,對善意取得制度提出的批評頗多,其中最具針對性觀點的認為:善意取得制度以主觀善意為條件來決定對第三人的利益是否應予保護,這符合人們的法律情感,但是這也是這一制度的致命缺陷。15在這里,很多學者是在 「主觀善意」與「客觀善意」上大做文章,「主觀善意」的「模糊不清」和「缺乏可操作性」為其主要缺陷,而「客觀善意」的標准確定、可操作性強為其強有力之處。對於善意取得制度,多數學者認為其採用的是「主觀標准」,而公示公信原則採用的是「客觀善意」標准,二者存在差異。但筆者認為,無論是善意取得制度,亦或是公示公信原則都有「主觀善意」標準的存在。公示公信原則中,公示的公信力是以「善意」經三人的存在為前提的,而這里的「善意」是指第三人的不知情,即不知或是不應知。「不知」、「不應知」本身亦是一種主觀認定,反映了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公示公信原則在此亦體現了一定的「主觀標准性」。而與之相比,善意取得制度並非如某些學者所言,是一種純粹的主觀的東西,其中含有很大的客觀成分,即在認定「善意」時,亦多從客觀角度來考慮。如第三人可根據動產佔有的公示,推定佔有人為權利人,從而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善意,至於真實的主觀心理狀態如何可不用多加考慮,而且其他人亦可以動產佔有的權利推定效力認定第三人為善意。因此,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亦體現了一定的「客觀性」。不過,在此惟其注意兩點:

一是舉證責任的問題。在善意取得制度中,第三人負責舉證自己是善意,即一旦引起訴訟,第三人要舉證自己對公示的權利與真實的權利狀態不一致是不知的,或是不應知的,這樣的舉證有一定的困難性,起碼是給第三人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對第三人利益之保護有其不利之處。筆者認為,協調之處在於實行「 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推定善意」原則,這一原則已為我國台灣民法944條,德國民法933諸條明文確認。第三人和佔有人(無權處分人)進行交易行為時,根據佔有的權利推定效力,以及佔有的公信力,我們應推定第三人為善意,如果原權利人主張權利,則負責舉證第三人為非善意進行抗辯,如不能舉證,第三人便取得物之所有權。「推定善意」原則解除了第三人的舉證之苦,對於第三人保護是極其有利的,只要自己對於公示的瑕疵不知情,便可心安理得的取得物權,因此使其可放心交易。

二是對善意的認定。一般認為善意是不知或不應知,對於善意理解為「不知情」已成為共識,關鍵在於「過失」、「重大過失」、「明知」、「可得而知 」、「一般可知」等字眼的認定16.原權利人在證明第三人有過失(重大過失),而不知真實的權利狀態時,是否可以抗辯第三人的善意呢?亦或「一般人可知」 公示權利存在瑕疵,而第三人卻不知,是否為善意呢?對於這些問題,在公示公信原則與善意取得制度中都是存在的。筆者在此建議增強公示的公信力,即只要第三人不知公示權利存在瑕疵,便可得到法律保護,而不管其是否存在過失。這樣的話,即可避免對上述模糊字眼的主觀認定,真正實現善意標準的客觀化,又可保證交易快捷的進行。同理,善意取得制度也應盡力避免此些問題,實現與公示公信原則的協調一致。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發展

上文中,筆者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批判」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正如許多學者所言,傳統的善意取得有其一定的缺陷,但這不能否定其在保護第三人利益的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任何制度都有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善意取得制度亦不例外,如果因為存在一些小小的弊端,而對其全面否定,是不可取的。正確的態度應是對其加以完善發展。筆者認為需要發展之處,除了前面所講的「舉證責任倒置」以及「善意認定」外,還有善意受讓人權利取得性質的認識,即對善意取得本質的認識。對於此,傳統的立法和學說一般都將善意取得制度理解為所有權原始取得的方式。即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法律首先認定無權處分行為無效,第三人從無權處分人處受讓標的物本無法律上原因,但由於第三人為善意,法律例外地讓其保有標的物,從而以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作為第三人保有標的物的原因。17與之相同,台灣學者鄭玉波先生和楊與齡先生亦倡導「法律特別規定說」,認為「善意取得權利非繼受原權利之權利,而系由法律之特別規定,故采原始取得說。」18 由此觀之,通說認為善意取得是一種原始取得,由法律特別規定的事實取得,而非法律行為取得,此無異於先打第三人一記耳光,再用標的物所有權進行撫慰。19 而且原始取得說的事實行為取得的定性中斷了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這就在法律上剝奪了善意第三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有瑕疵時的撤銷請請求權,20也就是說,在善意第三人與無權處分人這間,除了無權處分外,同時具有其他致使法律行為無效、可撤銷的因素。此種情況,不應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但如采「善意取得是法律特別規定的取得」之說,即使法律行為有其他無效、可撤銷的因素,均發生物權變動,這樣客觀上使第三人不能行使撤銷權,使本來保護第三人的制度對第三人產生了限製作用,對其保護是不利的。
綜上,筆者認為善意取得采繼受取得說更為合理,因為這會更有利於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由於受讓人的善意可以補正無權處分人的欠缺,從而使無權處分行為例外地成為有效行為,如果具有其他影響法律行為效力的因素,致使該無權處分行為無效或可撤銷時,第三人可行使撤銷權等權利予以救濟,拒絕取得物權,同時要求無權處分人返還不當得利(支付的價金)。當然,我們也應看到,采善意取得繼受說也就意味著賦予無權處分人以處分權和物權,其與第三人之間行為便成為有效的有權處分行為,這在有效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同時也使以無權處分行為為中心的三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陷入無法解釋的邏輯矛盾中。

(三)善意取得制度與公示公信原則的關系

善意取得制度與公示公信原則之價值皆在於維護交易安全、保障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但二者並不是孤立存在發揮作用的,而是有著緊密的聯系。首先,公示的公信力是動產善意取得的邏輯依據。佔有的公信力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包含著一項得到法律支持的推定:那就是佔有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手段,具有表象本權的功能。21而善意信賴公示的第三人,作為交易秩序的代表者,就應該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並同時實現交易快捷、順暢的進行。善意取得制度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而產生的。德國民法典以及後來的一些民法典中,均在確認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大前提下,肯定善意取得制度。22另外,善意取得制度可以使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具體化,實現可操作性。任何原則都需要一定的具體理論支撐,都有需要下一位階的具體制度設計。否則,在實踐中的作用會因原則的過於概括性和模糊性而有所減失。而善意取得制度作為公示公信原則「原則制度化」之設計,有利於公示公信原則的完善,從而真正實踐其價值。

四、結論

總之,第三人保護作為物權法的重要范疇和制度已逐漸被我國民法學界所認可。而如何客觀地描述出各國在第三人保護為上所採取的立場策略以及制度運作的有機性和合理性才是我國學界真正急需要做的工作。如果純粹在以負擔行為(債權行為)和處分行為(主指物權行為)的劃分為主線和基礎而搭建起來的德國物權法的框架和體系內思考這一問題,那麼以物權行為無因性為理論基礎、物權公示為基本原則和善意取得為具體制度的第三人保護制度的判斷不僅理論上的邏輯極其嚴密,在實踐中也是非常符合交易安全保護的現實的。但現在的問題是,在我們的周圍不僅有德國法,還有不採物權行為理論卻仍能良好運作並有效保護地三人利益的法國法和日本法。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正在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和物權法,而物權法中的第三人保護制度的建構應綜合考慮中國的法制傳統、法學理論資源和全新市場交易的現實等諸種因素,而不應只是對某個法制發達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的簡單移植與重復。

已經於2002年末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沒有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及無因性原則,這或許也是我國法學界主流思想的反映。於是,在物權法中,我們看到的第三人保護制度便是以物權公示公信和善意取得為基礎建構起來的「原則-制度」的框架模式。如果從嚴格的邏輯關系的角度來講,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是善意取得制度的邏輯前提,這一點不僅是因為物權的公示的公信力和外觀理論的支撐,也是符合原則統帥規則(制度)的法理原則的。但是,由於善意取得制度的具體性和高度適用性(民法典草案用了四個詳細的條文對善意取得制度作了規定),在第三人保護問題上,相對於較抽象的公示公信原則,它的優越性甚為明顯。因此,在筆者看來,善意取得制度才是物權法第三人保護制度的重心。

10. 關於我國現行物權變動模式的研究

不要再關閉了

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選擇的歷史比較考察

吳天

發布時間:2006-5-21
【字體:大 中 小】

[摘 要]立法的選擇關鍵在於與社會演進、觀念轉變相暗合,超出社會現實,與文化背景和民眾觀念相脫離的法律,只是游離於社會之外的法律文本,不能作為融入現實社會的規范,難以發揮實效。本文從歷史比較的角度,總結法、德立法經驗,考察我國物權行為理論的立法取捨。

[關鍵詞]物權變動 意思主義 形式主義 法律繼受

一、概說
物權變動模式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對基於合同行為的物權變動進行法律調整的具體方式。當今大陸法系主要存在法國意思主義和德國形式主義兩大物權變動模式立法例。

(一)大陸法系兩大物權變動模式

法國意思主義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否定物權行為的獨立存在。其民法典並未明文意思主義,但從如下法條可判斷其主旨是交付義務的產生使債權人成為所有人:①第938條:「適法的承諾贈與,僅以當事人的合意完成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無需任何交付而轉移給受贈人」 ;②第1138條「交付物的債務僅以契約當事人的單純合意而履行,即使標的物未交付,自應交付時起,債權人為所有權人,風險隨之轉移,但債務人遲延交付者不在此限」 ;③第1583條「即使標的物未交付、價金未支付,只要就物及價金成立合意,買賣在當事人間即告完成,所有權為買方取得」 ;④第1703條:「交換以和買賣相同的方式僅以合意而完成」 。由此可見法國民法典在物權變動立法上的方針,即物權變動只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效力,既不需有物權行為,也不以交付或登記為生效要件,動產的交付、不動產的登記只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即使標的物尚未現實交付,只要合意形成,債權人即被視為所有人,就承擔標的物意外受損的風險。依債權合同設立、轉讓物權時,物權變動是債權效力的當然結果,不承認以物權變動為目的的物權合同,賦予契約具有債權發生和所有權轉移的雙重效果。

與法國式意思主義相對立的是,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德國形式主義,它肯定債權行為之外有物權行為的存在,物權的變動須符合法定形式。其民法典接受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區分說,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定、讓與和內容的變更,以物權合意和土地登記簿登記為原則。民法典第873條第1款規定:「為轉讓一項地產所有權,為在地產上設立一項物權以及轉讓該項物權或者在其上再設立他物權,如法律未另行規定,必須有權利人和因該權利變更而涉及的其他人的合意,以及權利變更在不動產登記簿上的登記」;第875條第1款:「為放棄一項地產的權利,如法律未另行規定,必須有權利人放棄其權利的意思表示,以及該權利在不動產登記簿的注銷登記」。第929條:「為轉讓動產所有權,所有人必須將其交付給取得人,且所有人和取得人必須達成關於所有權轉移的合意。取得人已佔有該物的,只需所有權合意即可。」從法律條文可見,依債權合同設定、轉讓物權時,債權行為是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原因行為不發生物權變動,只在另有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物權行為時,才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物權行為是債權行為的履行行為。故不動產物權變動依登記而生效,動產物權變動依交付而生效。

(二)物權變動模式問題的研究方法

過去中國學者對物權變動模式研究,大多集中在介紹和評價一國的法律制度,且著重對德國物權行為理論進行探討,分析其利弊,並在理論上建議立法對此理論的取捨。但是法學研究不能代替法律,法律制度的選擇不能輕易地因主觀判斷而做出。每一項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和逐漸適應現實社會的完善過程,對他國法律制度的研究不能流於表面化,要深入其法律制度的內部,全面了解其歷史發展概況,動態把握物權變動制度在該國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只有全面把握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價,並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度選擇。

任何法律都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的反映和抽象,都以其特定的法律傳統為前提和基礎。因此,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業已形成的法律傳統,通常會構成特定時代法律規范據以形成的前見。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滲透、彼此影響的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謂的「有選擇的親和性」。(1)在此點上,無論是作為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代表的《法國民法典》,還是作為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代表的《德國民法典》都不例外。

基於上述認識,本文對法德兩國物權變動立法背景、形成、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進行解析,對其做出確切評價,以期對我國的物權變動制度選擇提供參考。

二、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意思對抗主義

(一)法國的意思主義的立法歷史背景

1804年《法國民法典》展現給人們的社會景觀更多的是農村風景,而非都市風景。(2)法典起草者們幾乎未考慮即將誕生的工業社會,所以里珀特才把《法國民法典》稱為18世紀規范農業經營的法。(3)法典制定時,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手工業者,僱傭少數工匠的小業主和小作坊主。此時的商品生產,生產規模和社會化程度水平較低。該法典就物權變動所確立的意思主義模式,就著眼於此時與特定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依然盛行的特定物交易。

就時代精神而言,法國大革命前夕,批判封建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宗教神學的思想啟蒙運動在法國如火如荼地進行。伏爾泰從功利主義出發認為好政府應保護每個人的自由權、平等權和私有財產權,國家任務就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平等權和私有財產權」;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說,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不僅要分離,而且還要使三權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以權力約束權力」;(4)盧梭認為,按照自然法原則,人們要在完全平等基礎上,自願聯合建立國家、制定法律,以保護每個人的天賦權利——自由、生命和財產。啟蒙運動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好了思想和輿論准備。大革命時代,自由精神高於一切,契約被作為當事人自己立法的主要手段,是實現自由和擺脫等級身份制的手段,因此當時法國出現了民法典立法與高漲的革命熱情相結合的情形。(5)《法國民法典》在自由精神的渲染下頒布並實施,以自由思想為基礎,主張個人意思及自由的絕對權威,強調國家對個人的干預必須是最低限度的,從而實現了市民階層追求自由、平等的要求。

(二)法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形成、發展和完善

1.法國意思主義的確立

繼受羅馬法的法國古法承認各種假裝交付,以書面交付和佔有改定代替交付,同時在契約公證書中加入已交付條款(實際上未交付),到16、17世紀已成為法國的交易習慣,即羅馬法上交付的觀念化。在物的二重轉讓時,第一買主是假裝交付,第二買主是現實交付,時間在先的假裝交付優先,在事實上承認以意思表示轉移所有權。

法國古法法系的重要部分之一的教會法也間接影響了意思主義的形成。隨著商業發展,法國法原則上堅持契約要式性,但在一定范圍內也承認諾成契約。自17世紀起單純合意產生訴權已成為教會法的原則,同時合意必須遵守的法諺也逐步滲透到法國法基礎中。雖教會法推動了契約諾成主義形成,但所有權僅以合意而轉移的理論仍未完全確立,其形成還得到了自然法學派的進步完善。

法國的自然法學派學者戈羅烏斯從自然法則出發,認為所有權是與客體佔有完全不同的觀念存在,所有權轉讓無需交付,自契約成立時所有權轉移乃是最單純的形式,從只以當事人間的合意發生所有權轉移的觀念出發,批判羅馬法交付主義,並在自然法中為不要交付觀點尋找理論依據。
可見法國古法傳統、教會法的影響以及私法學者的理論貢獻都為法國意思主義的最終形成打下了基礎。

法國意思主義的確立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制定為標志。意思主義原則與法國民法典總體精神相一致,是大革命個人主義自由思想的產物。法國民法典首次確立契約自由原則,尊重個人意思自由,個人取得權利、負擔義務,完全取決於個人自由意思。契約之內容、方式、成立以及契約當事人之選擇,聽憑當事人自由,國家不作干預。(6)法國民法典把合同視為當事人間的法律,將契約自由的民法精神發揮到了極至,將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契約視為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法律,那麼自當事人就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一致時即發生轉移便成為自然之理。

2.法國意思主義的發展與完善

1848年法國第二帝國開始時,法國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大工業生產已佔主導地位,機械化飛躍發展,商業發展促成借貸業發展,到1850年法國已有長期借貸銀行,但借貸機構無法在不動產秘密轉讓情況下保證抵押權的安全,故公示制度的呼聲開始高漲。於是1855年對民法典進行補充,規定所有權、抵押權要公示,將不為抵押權標的的權利如不動產質權、地役權、使用權、居住權、18年以上租賃權等納入公示權利范圍,但法定抵押權仍不以登記為必要。這次修訂在保持意思主義原則不變的基礎上,確立了大多數所有權及其他不動產物權設定、移轉,以登記為第三人對抗要件,擴大登記范圍,為公示制度在法國最終確立邁出了決定性一步。其後法國對登記制度進一步完善。如1935年對登記事項作出很大修正,首次規定了幾乎所有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都應登記,擴大了登記事項。1955年1月4日《土地公示制度改革統令》及同年10月14日《關於土地公示制度改革之1955年1月4日適用的統令》在以往公示制度原則下進行整體重編,規定法律行為及判決產生的權利,登記以前不能對抗依法律規定保有不動產上權利的第三人,登記成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從而構成法國現行公示制度。

(三)法國物權變動模式總體評價

綜上所述,法國物權變動的發展過程是意思主義形成流程和公示主義相互影響與排斥的互動過程,並最終妥協與調和,合流為意思對抗主義。總體而言,法國法對物權變動發生依據的規定還是較完備,通過法律自身的解釋和補充使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滿足交易安全的要求,因此其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意思對抗主義也沒有什麼太多可爭議的地方。

雖當今大多數學者並不認同法國意思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並提出各種批評,許多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立法也不主張選擇法國模式,但法國採用的意思對抗主義歷時二百多年漫長歷程,其市場經濟發展良好,不動產交易秩序也並未因此陷入混亂,這就足以說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由於法國啟蒙思想對自由主義的過分渲染,因此《法國民法典》將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原則推向極端。這種物權變動模式雖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在關於第三人保護上卻顯得較蒼白,但通過強制公示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最終還是在總體上實現了當事人間的利益平衡,基本維護了第三人交易安全。

三、德國的物權變動模式——形式要件主義

(一)德國形式主義的立法歷史背景

19世紀末期,德國工業化生產規模和社會化程度都有很高水平,經濟活動重點從農業向商業、工業轉移,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國家起主導作用的是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大市民階層。故《德國民法典》起草者心中的民事主體形象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和農場主。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著眼對信用型契約的規制。它明顯與《法國民法典》將特定物買賣作為規范的一般對象不同,是將種類物及未來物的買賣作為規范的一般對象。(7)這反映出《德國民法典》制定時,信用交易的發展使債權與物權在成立時間和職能上發生分離,並由此引發物權和債權在近代的對立,從而使交易界出現了對於形式主義的要求。(8)

就時代精神而言,《德國民法典》制定時,新社會經濟思想,即國家義務在於有規律地干預各種力量的自由放任,保護經濟弱者。遺憾的是新經濟思想仍未深入私法觀念之中。受新社會經濟思想或多或少的影響,《德國民法典》確立的物權形式主義兼具羅馬個人主義法律思想和新社會經濟思想。一方面,物權變動的基礎仍建立在當事人物權合意之上,體現自然法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要求物權變動具備一定外部形式,以響應保護交易安全的社會政策要求。立法將觀念所有權通過交付和登記公示有形化。《德國民法典》將當事人間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轉換成對第三者的公示手段,統一了物權變動中當事人的對內對外關系。

(二)德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形成、發展和完善

1.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確立

1872 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對德國近現代民法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該法率先規定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藉以摒棄登記實質審查主義。這直接成為1896年德國民法典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的立法基礎。為排除土地(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實質審查主義,1872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采物權契約無因性。此前,登記官既審查當事人申請書的法律形式,又審查申請書背後的事實關系。使得交易時間延長,成本增加,效率降低。故除舊立新,改采形式主義登記制度成為眾望所歸。依物權契約無因性,物權變動效力應與基礎關系的債權行為相分離,使登記審查僅限於物權契約本身。此後約霍夫起草的德國民法典物權編及1896年德國民法典均繼承了1872年《普魯士土地所有權取得法》。

1874年德國聯邦議會成立民法典編纂委員會,起草民法典。民法典第一草案(物權編)第828條規定:「(1)依法律行為移轉所有權、設定或移轉其他權利及設定擔保,如法律未特別規定,依登記權利人與取得人締結的契約,並在土地登記簿進行登記而發生;(2)第一項所稱契約,須由同意在土地登記簿冊登記權利變動的權利人的意思表示,與另一方對該同意的承諾的意思表示構成……」依該條規定,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把物權契約納入民法典條文中,無庸置疑,是對薩維尼、溫德沙特等人的物權契約及其無因性理論的忠實法律條文化。(9)

民法典第一草案於1888年1月31日公布,不久受到許多批判,但對采物權合意及其無因性基本上未有批評意見。此後第二委員會總體上維持了第一草案所規定的物權合意和登記形式審查主義,並用「物權合意」代替「物權契約」。兩稿審議後,第三草案經帝國國會討論通過,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最終確立——不動產權的設定、讓與、變更,原則上以物權合意和土地登記簿登記進行;動產物權的設定、讓與原則上以物權合意和交付進行。

2.德國對形式要件主義不足的自我完善

每一項制度都有相應的分工、制度界限和內在局限,都不可能或不能完全通過該制度本身解決其自身的缺憾。德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也不例外。

德國形式要件主義,使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分離,會出現債權契約無效而物權合意有效,買受人仍取得標的物所有權,這無疑使出賣人遭受不利益。德國立法者在確立形式要件主義時,當然考慮到了其有失交易安全與公平的一面,於是為完善這一缺憾,補救出賣人利益,在編纂法典時確立了不當得利制度。出賣人在喪失標的物所有權時,可提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來彌補損失。德國民法典第812條規定:「無合法原因而受領他人的給付,或者以其他方式由他人負擔費用而受到利益的人,負有返還義務。雖有合法原因但後來消滅,或者根據法律行為的內容未發生給付目的所預期的結果時,上述義務仍成立。」
正由於德國法中採納物權行為,使部分債權行為無因化,使因債權行為無效仍發生物權轉移的不當得利情形在德國極為普遍,因此不當得利制度成為彌補無因性制度缺陷而存在的必然調整機制。德國法學家Ernbury更是強調不當得利制度乃立法者用來治療自創的傷痕——物權行為無因性。

(三)德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總體評價

德國民法典在法國民法典頒布將近100年後公布,其立法社會背景與法國大相徑庭——交易頻繁化、時空化,信用經濟迅速發展,所以德國立法者根據現實需要,從維護交易安全形度出發,側重保護第三人利益,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最終確立了物權變動的形式要件主義。
從薩維尼創設物權行為理論到德國民法採納此理論至今,物權行為理論的存廢問題一直都有較大爭議,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贊同物權行為理論的觀念在德國最終成為主流。我們可從當代德國最著名的民法學者集體編纂、並被認為是德國最權威的法典注譯《慕尼黑人〈德國民法典〉注譯·物權編》(第六卷)中看出來:「物權行為原則的產生並被立法所採納,根本上不是純粹的想像和典型的法學思維的結果,這一點不但表現在該原則所提出的一般要求和根據該原則建立的無可指責的法律技術上,而且也表現在它深刻的法理智慧上。尤其重要是,該原則建立的法律制度產生後的歷史表明,它一直能順利地實現法律功能目的。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相分離的法律結構從來沒有給法律交易製造困難。」

民法各項制度在追求自身特定製度價值時,不免存在價值上的失衡和沖突,這是「合理」的。只要通過承載相應價值的制度來解決,實現價值與制度的融合,也不失為「善」的民法制度。物權形式要件主義雖非盡善盡美,但通過不當得利制度完善了價值上的失衡,最終保護了交易安全,維護了交易公平,為德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

四、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

(一)我國當前的立法背景

目前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不均衡,但社會化大生產仍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流通領域內,信用經濟高度發展。事實表明,種類物、未來物的交易等信用交易是經濟交往中的主流形式。其次,純粹的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從未在中國大陸土地上真正生根、發芽、成長。在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指導下,服務於社會公共利益要求的各種社會政策,構成了民法自由原則的界線。在法律傳統上,清末改制以來,取法歐陸的法律繼受思想一直占據的主導地位,即使1949年以後對蘇聯法制的學習,也未偏離這一主線。繼受過程中,中國大陸接受了物權與債權的區分,主張區分物權與債權的取得根據,物權變動采公示原則,並最終將物權與債權區別的一個側面定位在權利是否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上。

(二)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法律制度的繼受過程

我國法律現代化進程中,就接受了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民國初期,就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法律制定及司法普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並加以運用。如,大理院上字第8號判決:「物權契約以直接發生物權上變動為目的,與債權契約異。契約成立同時履行,更無存留義務之可言。」上字第2359號:「不動產物權移轉,其買價曾否交足及稅契過割遲早皆與不動產物權移轉並無關涉,……」 (10)可見,民國早期民法典尚在制定時,我國司法部門就明確且准確使用了該理論。我國舊《民法》(1930年)第118條關於「無權處分」的規定,是對「區分原則」的明確肯定。其中物權法部分,都是建立在物權行為理論之上的。如,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發生變動的第758條,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變動的第761條,不論是條文設計,還是立法者編纂的立法理由,都明確地採納物權行為理論。從這些資料可以推出,采物權行為理論是我國近代以來民法傳統。

新中國,我國司法部門為適應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在立法之先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行為理論的規則。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交付後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反悔提出撤消並返還的問題,最高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用債權關系來解決。(11)2000年底,最高院召開我國「第五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文件明確宣告,在當事人物權意思表示可以證明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登記,也承認物權變動的有效。(12)這一處理與《德國民法典》第873條第2款物權行為理論應用條款幾乎沒有區別。

現法工委物權法草案第二稿已出台,通觀草稿可看出立法機關已部分接受物權行為理論。如草案總則中第4條採納了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制度;在不動產物權變動部分可看到區分原則的影子。如第16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僅涉及物權效力,不影響合同效力。」草案採納了不動產登記和動產交付的公示原則(草案第10條和第29條)。

(二)總結——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態度

法德兩國物權變動模式的制度設計和選擇,無疑各具歷史的合理因素。法國依大革命時已紮根的自由主義思想,確立意思主義,後為適應現實經濟需要進行修正,並最終確立意思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在法國民法典制定後將近二百多年時間里發揮著巨大作用。德國受薩維尼的影響,將物權行為理論運用到民法典中,開創性地確立形式要件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其確立既滿足德國交易安全的客觀需求,又符合信用經濟的發展需要,實現了交易公正。可見,每一項法律制度的確立都有其歷史因素和社會現實,孰優孰劣需在各自法律制度中去評判。

各民族的法律發展史表明,一些法律進化模式會在不同的社會秩序中或在相似的歷史情勢下不斷重復出現。從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社會經濟背景很類似於德國制定民法典時所處的歷史狀態——交易頻繁,信用經濟急速擴張,對維護交易安全的呼聲日益增長。鑒於我國早有采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傳統,加之我國正建設市場經濟的現實情勢,我國物權變動模式采德國立法例,是切實可行,也有現實客觀需要。

[注釋]:
(1)鄭戈 著《韋伯論西方法律的獨特性》第49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卡勃尼埃語 轉引[日]大木雅夫著 范愉譯《比較法》第180頁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里珀特語 轉引《月旦民商法研究2》第102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孟德斯鳩 著《論法的精神》上冊 第154頁 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5)[德]茨威格特和H·克茨 著《比較民法總論》潘漢典等譯 第162頁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梁慧星 著 《民法總論》第36頁 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7)朱岩 編譯 《德國新債法》 第59頁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日]稻本洋之助 著 《民法Ⅱ物權》 第95頁 青林書院新社1983年版
(9)參見[日]廣瀨捻《無因性理論的考察》載《法學論叢》第72卷
(10)楊洪烈 著《中國法律發達史》第1202頁
(11)參見最高人民法院1995年《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
(1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2000年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參考書目]:
(1) 於海涌 著 《法國不動產擔保物權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 王 茵 著 《不動產物權變動和交易安全》 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3) 田士永 著 《物權行為理論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 孫憲忠 著 《中國物權法原理》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 王文傑 主編 《變動中的物權法》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E·博登海默 著《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吳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4級民商法碩士研究生

閱讀全文

與物權概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