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取樣版權

取樣版權

發布時間:2021-07-26 03:46:28

『壹』 截取某首歌曲的部分片段作為采樣添加到另一首歌曲中是否侵犯原曲版權

音樂沒這功能, 影音可以,視頻,音頻都能截取,也能提取視頻中的音頻。

『貳』 無損音樂(非假無損)和正版CD(非假貨)音質真的相同嗎

如果說你是擔心無損壓縮和wav原軌鏡像之間的區別,那我會很肯定地告訴你,放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心吧,不會有任何區別。無損壓縮,顧名思義就是沒有損失的壓縮,好比其他RAR、ZIP壓縮一樣,難道我們會擔心把文件用winrar壓縮過後,再解壓,文件會和原來的不一樣嗎?(要知道,對於電腦上中好多文件來說,有哪怕一個位元組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都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只是這種無損格式是專門針對音樂優化過的,壓縮率比rar什麼的要高而已,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百分之百的保留源文件的全部信息,一個位元組都不差,我們要相信電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有人做過實驗,把wav文件轉換為flac\ape\apple loseless\wavpack等無損格式,再還原為wav格式,用文件比對程序一個字位一個字位(就是二進制1、0)的比對,結果驗證為同原先的wav文件完全一樣,一個位元組都不差。這也正是無損壓縮格式和其他諸如mp3,aac,wma,ogg等有損壓縮格式的本質區別,有損壓縮在壓縮過程中信息是有損失的,還原回去和原來的文件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真覺得有區別,應該是心理作用在作祟。
如果你是擔心CD抓軌出wav音頻流和原CD有差別,這個解釋起來比較麻煩,可以參考一下以下文章,應該會對你有幫助。

沉迷於聲色之間——關於音頻CD復制的再討論

在很多地方,幾乎所有和音樂相關的論壇,對於這個話題的討論,基本上是沒有休止的。原版和盜版,原版和刻錄,大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終的結果也就是沒有結果。

我也不會指望憑借我的淺陋學識,就能把這個問題說個水落石出,但是作為曾經的小半個發燒友,和現在的半個電腦發燒友,把我的理解用通俗的方式整理成文,去除一些迷惑,也就是我的最終目的了。

音頻CD的復雜化,有一點原因是在於它的糾錯機制,沒有數據CD那麼完善,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他的目的在於播放,也就是必然存在一個數模轉換的過程,如果不存在這個過程,他就毫無神秘性可言。對於數據CD來說,只有徹頭徹尾的外行才會以為一張正版壓制的WINDOWS,和刻錄出的這張盤有什麼不同,甚至以為正版盤安裝以後效果更好。撇開版權問題不談,這種觀點純粹是個笑話。

同理,即使對於音頻CD,在數字的階段,也是可以完美復制的,即使經過APE壓縮,也完全無損。只有計算機的門外漢,才會以為在壓縮還原過程中丟失了什麼。抓取的WAV文件,在計算機中被認為和任何文件一樣,都只是二進制數字的集合,沒有任何特殊性。同樣WINRAR也可以壓縮WAV文件,是否你也會失去對WINRAR的信心?要知道在壓縮中,很多類型的文件,只要一個位元組的偏差,就會有徹地災難性的後果,對於計算機處理二進制數字的本領,你應該絕對放心。

通過合適的抓軌軟體,目前是EAC最為優秀,經過適當設置,特別是關於光碟機和刻錄機偏移的設置,作出的鏡像,經刻錄機刻錄還原,完全能夠做出在數字層面上,也就是內容上和原版100%完全一樣的復製品,這個說法可以通過第二次抓軌,用最嚴格的二進制比較方式來比較復製品和原版的差異,結果是完全一樣,而且不管你是用了50元一張的最好的AUDIO專用刻錄盤,還是1.x一張的低價盤(前提是沒有質量問題),數字的比較仍舊是相同的。

所以,在拷貝和復制過程中, 音頻CD所包含的數字信息,能夠做到完全沒有損失,可以通過科學來驗證。有些人抱著人不可兩次踏入一條河流的哲學思想,總是認為差異不可避免,但實際上這種猜想完全不適用於數字領域。甚至有人認為同一張盤一首歌,兩次抓軌生成的硬碟上的WAV文件(說到文件,其含義是完全擺脫介質影響,不要爭論硬碟的不同位置聲音是否不同的無聊問題),經過數字比較完全一致的,也仍舊是不同的,會有不同聽感,這種想法極其荒謬,實際上就是在說耳朵能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分辨不存在的差異,不知道這算是虛無主義還是傳統玄學。

數字完了就要播放,可惜人的耳朵是沒有辦法欣賞0,1的二進制數字的,如果能夠進化到如此程度,倒是省卻了太多麻煩,此時無聲勝有聲了。因為人體的構造,實際上我們無法直接感知一切數字的東西,你的所有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都只能感受模擬化的東西,這些感覺都只能辨識程度,而不能絕對精確化,這就是模擬的和數字化的區別。話歸原題,我們想要聽到數字化的CD發出聲音,就必須把數字的CD轉化為模擬的電流,再通過電流推動揚聲器,發出我們聽到的聲音。這期間經過多重復雜轉換,優美的聲音或者劣化的聲音,由此產生。

模擬的世界,就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在這個概念里,只有盡可能而沒有絕對。想要完美還原一把小提琴的聲音,只有再次找到這把小提琴(這里完全沒有考慮人的因素,地理環境因素及時間因素),正是因為完全精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對於聽感的概念,有太多歧義。想想一把小提琴的構成,再想想音響單元的振膜構成,就可以知道所謂還原是不可能的任務,而聽過現場古典音樂會的朋友,都知道現場和CD完全是兩種聲音。

話歸原題,說說為什麼刻錄盤和原版的聲音不一樣,關於這個技術問題,早前已經有了精闢的推論,引用如下:

Jitter 一般翻譯作時基誤差,是數位音訊音質劣化的殺手。 Jitter 造成聲音的改變可是成因卻非資料本身的錯誤,而是資料的時間部分出錯了。在之前數位化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一個取樣點包括振幅和時間這兩項資料,而 jitter 造成振幅沒有在准確的時間呈現出來,因此造成波型扭曲。在普通的 CD Player 中,由於讀取機構是由資料流量來判斷轉速是否合宜,而電路的工作時脈又是以讀出的一連串數位訊號的多少來決定,因此當轉速不穩定時,每秒讀出的資料數量就有誤差,而電路工作時脈就受到影響,由電路工作時間所決定的各個取樣點的出現時間與實際的時間就產生誤差,這就是 jitter 的成因。還有很多影響工作時脈的原因都可能造成 jitter ,例如 CD 的重量與厚度是否均勻影響轉動穩定性,反射面的材質, CD 轉盤到 DAC 之間的連接線,都會造成 jitter 而影響音質。要避免 jitter 發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re-clock ,將接收的數位訊號先存到緩沖記憶體中,然後用一個精準的時鍾重新排列這些數位訊號,並且讓後續的數位電路都以這個時鍾為運作基準。有些 Hi-End 器材使用不同於一般 S/PDIF 的單線數位傳輸介面,加入包含時鍾訊號的接線用意即在此。

或許讀者仍對於所謂資料正確但是音質受到影響感到疑惑,為了讓讀者對 jitter 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此提出一個實驗結果。先准備一張音樂 CD ,然後復製成另外一張,並用抓音軌軟體保證這兩張 CD 的資料內容是相同的,可是放到 CD Player 中聆聽,卻發現兩張 CD 的音質有很大差異。我們懷疑 CD Player 的讀取機制不如電腦光碟機精準,因此准備了專業用音效卡 CardDeluxe 來做數位錄音,將 CD Player 的數位輸出 (SPDIF Out) 接至音效卡上。經過多次的比對,我們發現數位錄音的結果與直接抓音軌的資料內容相同,也就是說 CD Player 讀取並沒有問題,影響音質的主要原因是 jitter 。單位時間資料流量不穩定的變動造成 jitter ,但這些資料內容本身並沒有出錯,因此不能單從數位錄音的資料發現錯誤。一般來講,除非設計上有瑕疵, jitter 要大到使資料內容出錯是不可能的。

以上資料內容從台灣的LukeLo網友撰寫的大作《關於數位音樂》中摘錄,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找原文觀看,內容專業詳細,很有借鑒作用。

現在明白了,造成CD音質差異的原因,完全不是憑空臆想的所謂轉換損失,刻錄盤的本身介質差異,刻錄機的精確度限制,註定了它和原版盤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這兩張盤記錄信息的凹坑(pit)和平面(land)絕對不可能會是一致的,它們的jitter也不可能是一樣的(同理,盜版盤和正版盤,幾種不同的刻錄盤,甚至不同刻錄機燒錄的同一種刻錄盤,都不可能一樣)而壓制正版碟片的工藝是玻璃母板製作,類似於印刷術,所以,同一母板在其壽命范圍以內,製造出的碟片就有完全類似的凹坑和平面,它們的jitter也會有相當的一致性,這點和刻錄的方式完全不可比。

一個悖論:在模擬的世界裡,信息經過多重成衍生復制,會一代代劣化,而數字的世界則可以精確克隆。那麼這個精確復制下來的刻錄盤,如果重新作為載體,進入光碟加工廠,重新製作玻璃母盤,重新壓制CD,有沒有可能音質超過這個源盤?我的結論是:如果經過認真製作,壓制盤的工藝品質本來就超過刻錄盤,在完全保留信息的基礎上,生產出的碟片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物理特性,具備更小的的jitter,在音質上超過原來的刻錄盤和毫不奇怪。

光碟的jitter對音質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到現在為止,完全沒有權威驗證,因為音質本身,作為一個模擬指標難以量化,而耳朵收貨這句話,其不確定性更是大到無以倫比。且不論每個人對聲音的感覺根本就無從比較,也不說聽覺對於不同年齡的人也是相差很遠,想一想,你在心情不錯的日子,聽到一聲響雷,最多隻是一驚,而如果在失戀的日子,聽到雷聲,可能就像雷電劈上心頭,已經砉然淚下了。

心理的差異和變動,遠大過聲音的變動。而CD的jitter造成的音質差異,只能說很小,小到大部分人無法察覺。如果你的音響換個功放,換個CD機,甚至改換一下喇叭的擺位,造成的音質差異都大過原版和刻錄盤的區別很多,而如果換一對喇叭,嘿嘿,那就是完全換了一種聲音。

到此告一段落,不得不說的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心理引導會完全蒙蔽耳朵,一些很玄的結論就是由此而生。而我們也不能不考慮這種心理因素,所以,購買原版不僅是對創作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耳朵的尊重,心理感覺也遠遠好過刻錄盤。只要不是經濟困難或者難以尋覓,喜歡的音樂絕對應該買正版。此外,任何技術的研究和探討,目的都只是為聽到更好的音樂,請記住音樂二字,這是用來欣賞的,是一種提高情操修養的高雅愛好。而如果不是真正的研究者,卻沉迷於所謂比較,所謂音質之中,整天自以為聽出xx盤的微小區別而沾沾自喜,就已經完全忘了音樂的含義,進入魔道。就像以前買了一堆正版盤卻不聽的人,都是屬於收藏癖,器材把玩者一類,和他們談音樂無異於對牛彈琴。

『叄』 音樂人可以買采樣歌曲的版權嗎

我國立法中規定的「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在多數國家的著作權法中被稱為「共同作品」或「整體作品」,是指兩人以上創作的、統一而不可分割使用的作品,認為這才是合作作品。
共同作品通常由合作者共同構思和確定編寫提綱、分工寫作、統一定稿,由於思想觀點相互滲透,以致雖有寫作分工,也無法確定哪一部分屬於誰的創作,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合作作品的著作權

(1)共同作品作者的內部關系

我國「舊實施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者對著作權的行使如果不能協商一致,任何一方無正當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新實施條例」第九條規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權由各方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合理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

共同作品的權利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義務由合作作者共同承擔,各合作作者的著作權及於作品的整體,各合作作者的著作權平等(「平等」不是均等,合作作者可以約定各自享有的份額,如果沒有特別約定,則認為份額均等)。

共同作品的著作權行使應當遵循以下的原則:

①協商原則。行使著作權必須經全體作者協商一致方可。

②共同作品經全體作者授權,可以由其中一人或數人行使,但不得損害作品整體的著作權和其他作者的權利。

③允許有條件的單方行使。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允許單方行使共同作品的著作權。第一種情況是他方合作作者死亡。在這種情況下,作品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依照繼承法而轉移,而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應由他方作者單獨行使,死者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不得干涉。第二種情況是合作作者之間協商不成。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允許有正當理由的一方行使著作權,他方無正當理由不得阻止。其中,是否為正當理由的標准應當是能否在法律上成立。有學者對「正當理由」問題進行了案例分析,可供參考。

(2)共同作品作者的外部關系

①共同作品被他人侵權

當共同作品的著作權受到他人的侵害時,各合作作者均有權單獨請求賠償和享有訴權,而不必徵得其他合作作者的同意或授權,但不得損害其他合作作者的權利;因此取得的利益,應當合理地
②共同作品侵害他人著作權

『肆』 版權的權利種類

著作財產權的種類在過去一百年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原先較單純的出版權、演出權,因電影的發明而有公開上映權、因廣播及電視的發明而出現公開播送權,時至今日因應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公開傳輸權隨之而生,除了這些一個接著一個出現的新型態著作權利,另外一些較傳統的權利也由於人類生活型態的轉變而發生變化,例如因為國際間的交流日漸頻繁,著作物在各地區以及國際間的散布權問題獲得重視;著作物所有人以往基於所有權擁有將該物出租的權利,規模有限,對於著作權人的利益影響不大,但由於大型連鎖租書店的出現嚴重影響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從而使得著作物的出租權亦須被顧及。
一般來說,著作權人對於著作享有若干項基本權利,其中有一些是專屬權利。他們享有使用、或根據議定的條件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專屬權。
著作權人可以禁止或許可:
以各種形式對各種著作進行重製,例如以印刷或錄音的方式重製語文著作或音樂著作。
將其著作公開口述、演出,例如將戲劇及表演著作或音樂著作公開演出、將語文著作公開口述等等。
將其著作通過無線電、有線或衛星或網際網路加以公開播送、公開傳輸。
對其視聽著作公開上映;對其攝影著作、美術著作、圖形著作加以公開展示。
將其著作翻譯成其他語文,或對其加以改編,例如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將英文版本改譯為中文版本。
受著作權保護的許多創作性作品需要進行大量發行、傳播和投資才能得到推廣(例如:出版物、音樂作品和電影);因此,著作權人常常將其對作品享有的權利授權給最有能力推銷作品的個人或公司,以獲得報酬,這種報酬經常是在實際使用作品時才支付,因此被稱作授權費/版稅。
著作財產權有時間限制,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相關條約,該時限為創作者死後50年。但各國國情不同,各國國內法可規定更長的時限。這種時間上的限制使得創作者及其繼承人能在一段合理的時期內就其著作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著作財產權人通常可透過行政手段或透過法院保障自己的財產權益,前述手段包括以搜索住居處的方式查找生產或擁有非法重製的——亦即「盜版的」——與受保護作品有關之物,作為證據以實施權利。權利人還可要求法院對非法活動發出禁制令,並可要求侵權者就其在財產上和表彰姓名等人格權方面所受損失負損害賠償之責。
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由CreativeCommons組織提出,此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增加創意作品的流通可及性,作為其他人據以創作及共享的基礎,並尋找適當的法律以確保上述理念。
傳統的著作權通常為兩種極端,一端是「保留所有權利」,另一端則是「不保留任何權利」(即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知識共享則試圖在兩者中間廣大的灰色地帶保有彈性,使得創作者可以「保留部分權利」。知識共享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授權形式及條款組合,創作者可與大眾分享創作,授予其他人再散布的權利,卻又能保留其他某些權利。知識共享的誕生是為了避免現代知識產權以及版權法在信息共享方面的問題。
該計劃向版權持有人提供數種自由的版權協議,以應用於作者發表在網路上的內容。它同時也提供了描述協議的RDF/XML詮釋資料,以利於電腦自動處理及定位。
CC的四種核心權利,六種常見組合
Creative Commons(知識共享)是一個相對寬松的版權協議。它只保留了幾種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使用者可以明確知道所有者的權利,不容易侵犯對方的版權,作品可以得到有效傳播。
作為作者,你可以選擇以下1~4種權利組合:
1. 署名(Attribution,簡寫為BY):必須提到原作者。
2. 非商業用途(Noncommercial,簡寫為NC):不得用於盈利性目的。
3. 禁止演繹(No Derivative Works,簡寫為ND):不得修改原作品, 不得再創作。
4. 相同方式共享(Share Alike,簡寫為SA):允許修改原作品,但必須使用相同的許可證發布。
知識共享協議允許作者選擇不同的授權條款和根據不同國家的著作權法制定的版權協議,版權持有人可以指定條件:
在沒有指定「nc」的情況下,將授權對本作品進行商業利用;
在沒有指定「nd」的情況下,將授權創作衍生作品。
這些不同條件共有16種組合模式,其中4種組合由於同時包括互相排斥的「nd」和「sa」而無效;1種沒有以上任何條件的協議,它相當於公有領域。在CC 2.0以上的版本,又有5種沒有署名條款的協議被列為淘汰,因為98%的授權者都要求署名。簡化後剩下6種協議組合:
1. 署名(BY)
2. 署名(BY)-相同方式共享(SA)
3. 署名(BY)-禁止演繹(ND)
4. 署名(BY)-非商業性使用(NC)
5. 署名(BY)-非商業性使用(NC)-相同方式共享(SA)
6. 署名(BY)-非商業性使用(NC)-禁止演繹(ND)
在最新Creative Commons(知識共享)3.0協議中,署名(BY)權利成為必選項。相比較於之前協議版本, Creative Commons 3.0極大的簡化了協議復雜度。
其他 CC 協議
美國建國者著作權(Founder's Copyright,簡稱FC)協議:重塑最早期美國建國者們在設計美國憲法時所提出的版權概念,版權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進步,為此版權人可享有的版權保護期限為14年或28年,而不是今天的作者終身加死後70年。
特別取樣授權(Sampling Plus)、非商業特別取樣授權(Noncommercial Sampling Plus):用於音樂、影片、攝影作品的拼貼混合創作。
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簡稱PD):不保留任何權利。

『伍』 梁靜茹的「沒有如果」是否取樣於そばにいるね(so ba ni yi lu nei)這首歌啊

梁靜茹的<沒有如果>只是取樣於青山黛瑪的 <留在我身邊> 兩首歌不一樣的
梁靜茹的相信公司在<沒有如果>剛出時就說明了

『陸』 梁靜茹的沒有如果是不是抄的《留在我身邊》這首歌啊

三立偶像劇抄《敗犬女王》前襲天首播收視奪冠,梁靜茹演唱的主題曲《沒有如果》,卻涉嫌抄襲大嘴巴翻唱歌曲《永遠在身邊》,旋律、編曲、男聲Rap幾乎一樣,梁所屬相信音樂執行長陳勇志昨承認:「3、4周前告知環球版權想徵求日方獲得取樣授權,但尚未獲得回應。」大嘴巴所屬環球總經理葉玫君不滿對方先斬後奏:「喜歡這首歌也不該用搶的!」

執行長稱取樣

日本當紅歌曲青山黛瑪演唱的《留在我身邊》,之前才引發言承旭與大嘴巴的搶歌大戰,最後大嘴巴搶贏,並花6個月時間與原創討論改編成中文版《永遠在身邊》,沒想到梁靜茹新歌《沒有如果》,未經授權同意就直接取樣發表,還搭上偶像劇。

陳勇志昨沒迴避被指抄襲一事,但他認定是「取樣」,事先也主動透過環球版權,希望徵求日本原創者的授權同意,「只是等待過程有點久」。環球版權部則表示日本尚未授權,沒有把握未來是否會有法律追訴問題。

『柒』 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Sampling+ License.是關於版權使用許可權的

此項工作根據「采樣+許可證書」被允許的。
這句話就是說必須有「采樣+許可證書」這項工作才可以被許可。

按照樓主所提,需要兩項限制就是「采樣(抽樣)」和「許可證」

『捌』 信息採集的方法有哪些

信息素養觀念的建立
信息的溝通已由人際互動發展到了人機互動。信息量大,信息處理的新技術與新方法不斷出現。
信息素養觀念是指關於如何學習的態度和認識。
1 終身學習
2 能力導向學習
3 開放學習
就是說應當具有如下理念:
善取:時常有高效獲取的行為
善待:保持能正確評價的頭腦
善用:永遠具有會充分利用的能力
2信息的概念是什麼?它的類型與特徵是什麼?
信息的概念
信息在通信過程中的作用角度
,信息被看作是用以消除信宿對信源發出何種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簡單地說,「信息是指有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這也就是說,信息與消息是有區別的。信息與消息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消息是信息的載體,其形式是多樣的、具體的,而信息則是指包含在各種具體消息中的抽象內容。事先已經知道的消息不是信息。在接收者看來,信息必須是事先不知道其內容的新消息。
信息就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並把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的一種內容。信息自身具有的內容屬性上給信息下定義,注意了信息的質的方面。
所謂信息,並非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來表現事物特徵的一種普遍形式。從本質上說,信息是事物自身顯示其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但是,信息與認知主體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必須通過主體的主觀認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這表明,信息是一種比運動、時間、空間等概念更高級的哲學范疇,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概念。
復雜的、多層次的概念
信息的概念是有層次的,最重要的是兩個層次:一個是沒有任何約束條件的本體論層次,另一個是受主體約束的認識論層次。從本體論層次上來考察,信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是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亦即「事物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的狀態以及狀態變化的方式」。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定義:信息就是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是反映出來的客觀事物的屬性。

信息的類型、特徵
(1)按照信息的發生領域,可將信息劃分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會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無生命世界的信息。
生物信息是指生命世界的信息。
社會信息是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信息,包括一切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狀態的描述。按照其活動領域,社會信息又可分為科技信息、經濟信息、政治信息、軍事信息、文化信息等等。社會信息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資源,也是社會大系統的一類構成要素和演化動力。因此,社會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對象。
(2)按照信息的表現形式,可將信息劃分為消息、資料和知識
消息是關於客觀事物發展變化情況的最新報道。消息反映的是事物當前的動態的信息,因此生存期短暫,有較強的時間性,主要用於了解情況,決策行止。
資料是客觀事物的靜態描述與社會現象的原始記錄。資料反映的是客觀現實的真實記載,因此生存期長久,有較強的累積性,主要用作論證的依據。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人類發現、發明與創造成果。知識反映的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普遍認識和科學評價,因此對人類社會活動有重要的意義。人們通過學習掌握知識,可以增長創造才能,提高決策水平,更有效地開展各項社會活動。
(3)按照主體的認識層次,可將信息劃分為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
從主體對信息的認識層次上看,由於主體有感受力,能夠感知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外在形式,由此獲得的信息稱為語法信息;由於主體有理解力,能夠領會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邏輯含義,由此獲得的信息稱為語義信息,又由於主體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能夠判斷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效用、因此獲得的信息稱為語用信息。語法信息、語義信息、語用信息三位一體的綜合、構成了認識論層次上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
語法信息是信息認識過程的第一個層次。它只反映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而不考慮信息的內涵。換言之,語法信息只是客觀事物形式上的單純描述,只表現事物的現象而不深入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內涵及其意義。這一層次涉及到可能出現的符號的數目,信源的統計性質,編碼系統,信道容量等等,主要研究信道傳遞信息的能力,設計合適的編碼系統,以高度的可靠性快速有效地傳遞數據,都是通信工程所關心的問題。
語義信息是信息認識過程的第二個層次。它是指認識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邏輯含義;換言之,語義信息不僅反映事物運動變化的狀態,而且還要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意義。從信源發出的數則消息,如果只是從通信符號的統計數量來看,其信息量可能相等,但信息量相等的消息其意義卻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在信息檢索中就要考慮到信息的語義問題。
語用信息是信息認識過程的最高層次。它是指認識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柏對於某種目的所具有的效用。換言之,語用信息就是指信源所發出的信息被信宿接收後將產生的效果和作用。同語義信息相比,它對信宿的依賴性更強,而且與信息傳遞時間、地點、環境條件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信息管理關注的主要是語用層次上的信息現象。
信息的基本特徵是
(1)普遍性。信息與物質、能量一起,構成了客觀世界的三大要素。
(2)表徵性。信息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運動狀態和存在方式的表徵。一切事物都會產生信息。信息就是表徵所有事物屬性、狀態、內在聯系與相互作用的一種普遍形式。宇宙時空中的事物是無限的,表徵事物的信息現象也是無限的。
(3)動態性。客觀事物本身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信息也在不斷發展更新。
(4)相對性。相對於認知主體來說,人們實際獲得的信息(實得信息)總是有限的。並且,由於不同主體有著不同的感受能力、不可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目的性,因此,從同一事物中獲取的信息(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肯定各不相同,即實得信息量是因人而異的。
(5)依存性。信息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必須依附於一定的物質形式。我們把這些以承載信息為主要任務的物質形式稱為信息的載體。
(6)可傳遞性。信息可以通過多種堤道、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傳遞,我們把信息從時間或空間上的移動過程稱為信息傳遞。實現信息傳遞功能的載體又稱為信息媒介。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過程必須具備信源(信息的發出方)、信宿(信息的接收方)、信道(媒介)和信息四個基本要素。
(7)可干擾性。信道既是通信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對停息傳遞有干擾和阻礙作用。我們把任何不屬於信源原意而加之於其信號上的附加物都稱為信息干擾。
(8)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分析或綜合,擴充或濃縮,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所謂信息加工,是把信息從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一定的信息量。如果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沒有任何信息量的增加或損失,並且信息內容保持不變,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信息加工過程是可逆的,反之則是不可逆的。實際上信息加工都是不可逆的過程。
(9)可共享性。信息區別於物質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可以被共同佔有,共同享用,也
就是說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但可以被信源和信宿共同擁有,而且還可以被眾多的信宿同時接收利用。

4 信息科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信息科學是以信息為基本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中心研究目標的一間新興的、橫斷的綜合性學科群體。
以信息為基本研究對象,是信息科學區別於一切傳統科學的最基本的特徵。信息科學有其新穎的、獨立的研究對象——信息,它既不同於物質;也不同於能量,但又與物質和能量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此,在研究信息時;應當明確信息與物質、能量的區別和聯系,從它們交互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中來揭示信息的本質。信息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學科之林中的一個新興學科群體,正是因有著信息這個獨特的研究對象。這是信息科學得以存在的前提。
信息科學自身所特有的獨立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必然要有自己新的研究內容:信息運動規律及應用方法。對象(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是一種本體論意義的信息;被主體所感知的該對象運動的狀態和方式是一種認識論意義的信息。
這個模型包括了如下一些重要的過程單元:
信息感知:完成本體論意義的信息向認識論意義的信息的轉變;
信息識別:對所感知的信息加以辨識和分類;
信息變換:將識別出的信息進行適當形式的轉換(一般是指其載體);
信息傳遞:將信息由時空間的某一點轉移到另一點;
信息存儲:收到信息後要以適當的方式存儲起來;
信息檢索:當需要信息時,就要把存儲著的信息迅速准確地提取出來;
信息處理:為便於使用,需要對信息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
信息再生:在信息處理的基礎上就可能獲得關於對象運動的規律性認識(即再生出更為本質的信息),並形成針對客體對象的策略;
信息表示:主體再生的信息要用適當的方式表示出來;
信息變換:對再生信息進行適當形式的轉換;
信息傳遞:把加工變換的再生信息從時空間的某一位置轉移到另一位置;
信息檢測: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受到雜訊等因素的干擾,因此要把再生信息從干擾的背景中分離出來;
信息處理:為便於再生信息發揮效用,還需要對其進行適當加工;
信息施效:運用再生信息對客體對象的運動狀態和方式進行調整。
可見,只有當上述所有單元都發揮正常作用時,主體才能從本體論意義的信息中提取認識論意義的信息,並從中形成有關客體對象的正確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生出反映主體意志的信息,並通過它的反作用實現對客體對象的變革。
應當指出,信息施效在許多情況下就表現為「控制」——按照主體發出的再生信息所規定的狀態和方式來調整或改變對象原來的運動狀態和方式。整個信息過程總是始於對象初始運動的狀態和方式,終於對象終了運動的狀態和方式。信息運動過程就是不斷地控制對象,使它逐漸由初始狀態和方式轉移到目的狀態和方式。於是,從主體的立場來看,整個信息過程實質上就是對於客體對象的運動狀態和方式進行優化的過程;或者,如果我們把對象看作是某種系統,那麼,這個信息過程實際上就是利用信息通過控制(即信息的反作用)來優化系統的過程。
綜上所述,信息科學的研究范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探討信息的本質並創立信息的基本概念;
(2)建立信息的數值度量方法,包括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的度量方法;
(3)研究信息運動的一般規律,包括信息的感知、識別、變換、傳遞、存儲、檢索、處理、再生、表示、檢測、施效等過程的原理和方法;
(4)揭示利用信息進行有效控制的手段和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實現系統優化的方法;
(5)尋求通過加工信息來生成智能和發展智能的動態機制與具體途徑。
上述這些范疇既包含了信息科學的基礎理論,如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論,以及相關學科理論,如人工智慧、認知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又概括了信息科學的基本方法,如信息表述方法、信息組織方法、信息分析與綜合方法等,以及關鍵技術,如信息感測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控制技術等;還涉及到信息科學在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信息科學就是認識信息與利用信息的科學。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既包含了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又包含了在廣闊領域里涉及到的人類改造世界的過程,這些內容一起構成了信息科學群的研究體系。
信息科學的目標就是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特別是智力功能。以這一目標為中心,信息科學的發展將越來越深刻地揭示和闡明自然界和社會領域中信息運動的客觀規律,越來越深刻地揭示和闡明人類思維領域中信息加工和處理的內在機制,從而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人類智力勞動的解放提供有效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提高人類信息功能的整體水平。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101725.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8HgQ〗
5 信息技術的概念范圍?
信息技術是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人類在認識環境、適應環境與改造環境的過程中,為了應付日趨復雜的環境變化,需要不斷地增強自己的信息能力,即擴展信息器官的功能,主要包括感覺器官、神經系統、思維器官和效應器官的功能。
凡是涉及到信息的產生、獲取、檢測、識別、變換、傳遞、處理、存儲、顯示、控制、利用和反饋等與信息活動有關的,以增強人類信息功能為目的偽技術都可以叫做信息技術。按前述人類信息器官功能來劃分的信息技術,即信息處理技術、感測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是信息技術群的主體,它們是人類信息功能的直接擴展;而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機械技術等是信息技術群的支持性技術,它們是實現各項信息技術功能的必要手段;新材料、新能量技術則是信息技術群的基礎性技術,它們的開發和應用是發展和改進一切新的更優秀的支持技術的前提;在信息技術主體上,針對各種實用目的繁衍出來的豐富多彩的具體技術就是信息技術群的應用性技術。
對於信息管理領域來說,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是最重要的兩種信息技術工具。

6 信息技術的社會作用有哪些?
1.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變革
到了信息時代,擴展人類思維器官功能的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進入了社會生產過程,通信技術和感測技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控制技術更是與高級動力工具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形成了一體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勞動工具體系,從而形成了信息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模型。生產力模型中的勞動工具體系恰好就是信息技術體系,只是控制技術一般均包含動力工具,動力工具在控制技術的控制下對勞動對象產生作用。信息時代的勞動工具不僅極大地擴展了勞動者的體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擴展了勞動者的腦力。
2.提高人類社會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信息技術的根本作用在於為人類的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存儲和使用活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社會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20 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以電子計算機和數字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使人類的信息能力產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飛躍,社會信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供應能力不斷增強,信息作為一種新型資源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能滿足一定需要,從而使社會經濟的增長不再是單純依靠物質和能量資源的投入,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賴知識和信息的貢獻,信息資源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戰略資源正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
3.促進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發展
信息技術作為新的社會主導技術將成為推動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以往的社會主導技術,可視為對人類體能的延伸和擴展。信息技術與以往的社會主導技術完全不同,它是通過提高信息的採集效率、流動速度和處理效果來增強人類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作為社會主導技術不僅能使信息產品的生產與流通活動迅猛發展,而且能帶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促進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革,推動信息產業的形成和信息經濟發展。
4.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術在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將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的效率和人類生活的質量。在產業界,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將會發生徹底的變革,通過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的水平,可使企業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決策智能化、商業貿易電子化,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競爭優勢;在家庭中,小型家庭辦公室(SOHO),越來越多……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進行聯機信息檢索、在線購物、遠程教學和醫療診斷。總之,由於信息技術的深刻影響,人們的活動將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調個性化、人性化,社會信息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將會受到普遍的重視,社會服務的質量將會得到全面的提高,人類社會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7 信息技術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1.信息技術輔人律——以滿足人類需要為中心
人類之所以會創造出信息技術,之所以需要信息技術,就是因為信息技術能夠擴展人類信息器官的固有功能,幫助人類克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的障礙和困難,增強人類認識環境和改造環境的本領,使其能夠不斷取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機會,爭得更大的解放與自由。為了滿足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人類不但創造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技術,而且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信息技術以適應社會需要的發展變化。我們把信息技術的這種性質歸納為一條根本的法則,稱為「信息技術輔人律」。信息技術輔人律表明了信息技術的目的、性質、任務、功能以及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價值。
2.信息技術擬人律——以節約物質和能量為動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恰恰循著人類自身進化的路線前進。信息技術正是通過延長和擴展人類各種信息器官的功能來實現它的輔人作用的,即省力法則和熵增加原理的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始終必須以減少人類活動的物質和能量消耗為主要任務,創造出比人自身信息器官更節約、更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來實現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最小出力」,即通過擬人的手段來達到輔人的目的。信息技術擬人律揭示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路線,決定了信息技術延長和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內容和方向。
3.信息技術共生律——以人類信息運動規律為依據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信息技術的幫助,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更需要人類的指導。人與信息技術的功能是互補的。在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根據人類信息運動的客觀規律求得人與信息技術的和諧統一,實現人機共生。這就是信息技術共生律。
為了有效地應付越來越復雜的問題,客觀上就要求人的信息能力與信息技術互相結合,互相補償。例如,用計算機的高速度、高精度來彌補人腦運算速度與精度的不足,用人的智慧來補償計算機智能的缺陷。這便是人機共生的客觀需要和基礎。人機共生的結果,是人的總體信息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按照人類信息運動規律,信息技術將模擬人類越來越多的信息功能,甚至包括部分的智力功能;人類也將把越來越多的智慧轉化為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具有越來越高的智能水平。信息技術的功能越是強大,由這種信息技術所輔助的人類總體信息能力當然也就越強。
4.信息技術倍增律——以摩爾定律為標志
摩爾定律的重要意義是把信息技術的發展歸納為遵循指數增長規律。摩爾定律統治信息技術界已經30多年。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101725.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0216〗

9 簡述系統工程方法的觀點
系統工程的實質,就是用系統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所謂系統的觀點,就是不著眼於個別要素的優良與否,而是把一個系統內部的各個環節、各個部分,把一個系統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都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著的綜合體,從整體上追求系統的功能最優。這種方法的特徵為:
(1)觀察、測定、研究系統中各組成要素或子系統間以及系統內部與外部環境間的復雜關系,從而認識系統所特有的機制;
(2)分析、發現各組成要素或子系統的性質、構造與系統整體性質、功能間的固有關系,從而巧妙地利用要素或子系統間的聯系來大大提高整體的水平;
(3)根據共同的目標和評價尺度確定各要素或子系統的重要程度,分配相互制約的資源,特別是重點資源的有效分配,做到充分共享。
關於系統工程方法的步驟,霍爾(A. D. Hall)在1969年提出的三維結構是比較通用的一種系統工程方法,它用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這三維結構來描述在系統工程的不同階段所要採取的邏輯步驟以及需要用到的有關知識。

信息系統的物理結構分為幾種?其中分布式結構有何特點?
信息系統的物理結構一般有三種類型:集中式、分散–集中式和分布式。
1.集中式
早期的信息系統,由於計算機和通信設備所限,都採用集中式的結構。集中式是由一台主機帶若干終端,運行多用戶操作系統供多個用戶使用。
2.分散–集中式
用微機或工作站執行應用軟體和資料庫管理軟體,通過區域網與由一台或幾台作為整個系統的主機和信息處理交換中樞的小型機乃至大型機相聯。
3.分布式
由微機、工作站充當客戶機,負責執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戶介面、採集數據和報告請求等;由一台或分散在不同地點的多台微機、工作站、小型機或大型機充當伺服器,負責執行後台功能,如管理共享外設、控制對共享資料庫的存取、接受並回答客戶機的請求等,再用匯流排結構的網路把客戶機和伺服器連接起來。將系統的任務一分為二,即客戶機承擔每個用戶專有的外圍應用功能,負責處理用戶的應用程序,伺服器承擔資料庫系統的數據服務功能,負責執行資料庫管理軟體。這樣,兩種設備功能明確,可以高度優化系統的功能。資料庫伺服器處理客戶機的請求,然後只返回結果。這就大大減少了網路的傳輸負擔,避免網路堵塞。這種結構任務分布合理,資源利用率高,有較強的可伸縮性和可擴展性,系統開發與維護較為方便,而且可靠性也相對較高。

13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大致分為幾種?
一是基於自頂向下的生命周期思想和結構化系統開發的方法,如生命周期法或結構化分析設計技術(SADT)、戰略數據規劃法、企業系統規劃(BSP)法等;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統的觀點和系統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結構化、模塊化、自頂向下地逐級對信息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生命周期法將整個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劃分為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運行維護等五個階段十幾個步驟,各階段、各步驟首尾相連,形成一個系統的生命周期循環。
二是基於自底向上的快速系統開發思想和新一代系統開發工具的方法,如快速原型法、快速應用開發(RAD)方法、計算機輔助軟體工程(CASE)方法等;快速原型法要求在用戶提出了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利用高級開發工具和環境,快速地實現一個原型系統,提供給用戶和開發者進行修改。用戶同開發者等有關人員在反復試用原型的過程中加強交流與反饋,迸一步加深對系統的理解,確定用戶需求的各種細節,逐步減少分析與交互過程中的誤解,彌補遺漏,通過反復評價和不斷改進原型系統,逐漸完善系統的功能,直至滿意為止。
三是面向對象的系統開發方法。面向對象法的基本思想是,任何現實世界的實體(entity)都可模擬為一個對象(object),每一對象都有自身的狀態和行為。開發模式包括面向對象分析(OOA)、面向對象設計(OOD)、面向對象編程(OOP)三部分。

『玖』 音樂取樣侵犯版權嗎

微量使用是不算侵犯版權。

微量使用規則是美國版權法中版權侵權例外的一個特殊規則,如果普通觀眾不能感知到被告對原告作品的使用,那麼該使用就是微量的,不侵犯版權。但長久以來,這一規則是否適用於錄音製品一直存在很大爭議。

在版權訴訟中,除了使用行為,原告還需證明被告的使用行為超出微量使用。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在2004年判決的紐頓訴戴蒙德案中對微量使用規則作出闡釋:未經許可使用他人作品在達到實質性的影響時才構成可控告的行為。

(9)取樣版權擴展閱讀:

案例:

2016年6月,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對VMG Salsoul(塞索)唱片公司訴知名歌手麥當娜和華納音樂公司侵權案作出判決,明確微量使用規則(de minimis ing)適用於一般作品的同時也適用於錄音製品。

在該案中,麥當娜所演唱的歌曲《Vogue(潮流)》里用了歌曲《Love Break(失戀)》中0.23秒的管樂片段,原告起訴其侵犯版權。美國加州中部地區法院對於此案做出了簡易判決,認定該歌曲的取樣屬於微量使用。

陪審團不會認為一個普通聽眾在聽《Vogue》這首歌時能辯認出裡面有一個小片段來自於《Love Break》,因此被告對於該歌曲片段的使用既不侵犯音樂作品的版權,也不侵犯錄音製品的版權。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對於微量使用規則的適用部分維持了地區法院的判決。

兩種作品有區別

音樂取樣可能涉及到音樂作品和錄音製品的微量使用,因此需要對兩種不同類型的版權客體分別予以討論。對於音樂作品,應判斷歌曲通用的演奏方式,也就是比對原告和被告的曲譜;對於錄音製品,應考慮表演者在實際中如何演奏該作品,焦點應當放在錄音製品與對該音樂以通用方式演奏的不同之處。

對於音樂作品侵權情況,在該案中,被告從歌曲《Love Break》中抽取了兩個不同的管樂片段曲譜素材。首先,被告抽取了原告歌曲中的四分音符的管樂曲譜素材,但是在歌曲的編排中,被告使用該素材與原告的編排不同。

因為雙方對於音樂詞曲使用四分音符管樂曲譜素材的位置不同,在《Love Break》中曲譜編排為:二分休止音符、四分休止音符、單鳴管樂聲。然而在《Vogue》中曲譜編排則為:二分休止音符、八分休止音符、單鳴管樂聲、八分休止音符。

其次,被告使用了原告雙鳴管樂聲的曲譜段落,在兩首歌曲中,曲譜的編排都為:二分休止音符、八分休止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綜上,被告取樣最多的就是單鳴四分音符以及雙鳴管樂聲的整個曲譜段落。

『拾』 未經授權采樣製作的非商業用途音樂是否構成侵權

理論上,這個就是侵權,但是只要不涉及商業用途,應該沒有什麼關系,大不了版權所有人有意見刪了就是了

閱讀全文

與取樣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