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大发现成果有哪些
地理大发现成果:
①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②开通绕过美洲南端的航路
新航路开辟的相关情况专如下:1487年,在葡属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及其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说。
2. 近年来自然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
地理科学这个概念出现比较晚。
它是在1986年由“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提出的。内
他认为地容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
一般情况下,地理科学与地理学是同义词,但在学术上,二者略有差异。
3. 怎么利用现有地理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领域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所,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建设重要的科学思想库和人才库,成为国际上地理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一流研究机构。”
9月20日,在庆祝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纪念大会上,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所长刘毅作上述表示。
回首70年,刘毅指出,地理资源所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研究所在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合作部委之一,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指出,多年来,地理资源所与国家发改委及其所属有关单位紧密合作,结合国家在各个时期的重心工作和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和咨询活动,为发改委准确履行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别是近年来,围绕落实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我们按照国务院要求,先后组织编制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资源所作为重要的支持单位,直接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活动,为这些规划和文件的出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专家直接参与了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和成渝经济区等区域规划和相关文件的编制与起草工作。”范恒山表示。
中科院原副院长、中科院原综考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孙鸿烈对地理所和综合考察委员会过去的工作特点进行了回顾总结。
他表示,今天,地理学发展应该关注以下方面:第一,要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地理学和综合科学考察都是研究地球表面,这是人类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这样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同时,地理学和综合考察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围绕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开展,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布局,从全国来说,也是从全国区划空间角度,为生产的发展指出方向。
第二,地理学与资源考察研究都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与经济学科的联系就非常重要,应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经济学等学科的密切结合。
第三,要在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区域环境问题。地理学本身就是研究地带性规律,研究区域分异规律。综合考察也是这样,根据地方的条件,考虑地方的发展。现在回顾起来,虽然过去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但在各个学科中比较起来,地理学和综合考察确实走在前面,体现了把环境和发展结合起来考虑的理念。
第四,要坚持开放合作,发扬良好的协作精神。过去,地理学与资源考察研究都非常注意开放合作地开展工作,因为都涉及很多专业,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依靠本单位的几个专业来做。今后依然要注意组织协调与大学、其他科研单位以及地方的合作,尤其是不能忽视与地方的合作,这也是使很多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
4. 有同行们参加过《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的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比吗
我是你的同行有同样的同题,对评职称有用
5. 地理国情监测的成果有哪些形式及
地理是世界或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经济因素(物产、交通版、居民点)的总的权情况。例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现代汉语词典》[2] )
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汉典》[1-2] )
6. 海山的代表性成果及获奖情况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著论文共50余部篇,其中: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发表于《经济地理》1995年第二期),199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并于2000年获中国地理学会评选的《经济地理》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关于我国高等院校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一文(发表于《经济地理》1995年第五期),于1997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关于我国贫困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一文,于1999年获“99中国青年科学论坛优秀成果二等奖”;
“蒙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优化对策研究”一文(发表于《城市规划》2000年第六期),于2003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内蒙古牧区嘎查社会经济资源管理系统研制——以正镶白旗英图嘎查为例”一文,于2006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周立三(院士)主编,《中国农业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独立完成“第十五章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中国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发表于《蒙古国立大学学报》2005年第四期。
“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演变与调控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专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著作文库——内蒙古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5项,其中,教学研究成果奖一项;
2000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标兵”称号;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期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校友”称号;
2003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111人才工程”。
7.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简介。谢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8.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16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5项、承担课题30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项目1项、课题9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课题18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课题7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重点项目18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面上项目20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2项、课题10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创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项目15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4项,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项;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星及应用产业专项项目2项,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4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外交流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4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48项。
2014年,地理资源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的成果“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毛乌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生态改善作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染物阻隔技术集成及应用”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14年,地理资源所共发表论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750篇,中国国内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国外刊物论文142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50部,获得受理和授权专利24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项,完成区域(全国)发展规划31项。19份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地理类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球信息机理、地球信息认知方法、地球信息时空图谱、“数字地球”战略以及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创新型工程应用论文以及相关评论与简讯;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总排序和学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中,《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已跻身于先进期刊之列,2010-2013年连续3年影响因子排名测绘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第二名。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2008年影响因子达到2.246。 资源类 《自然资源学报》是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评价、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综述和简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学报》连续7次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评为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06—2011、201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
《资源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评论,介绍学科的前沿动态,为建立和发展资源科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管理服务。
9. 新航路开辟是地理大发展的重大成果,其出现的条件包括
建议一下有关的提法。
“地理大发展”?地理怎么“发展”?为“地理大发现”吧。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是一会事情。如果说要说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倒是“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为了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所带来的成果。这话得倒过来说,“地理大发现是开辟新航路的成果”。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即提问所指“出现的条件”)
1、十四、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
2、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金)的陷落。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欧洲人失去了重要的港口和交通枢纽,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航运路线。
3、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以下略)。
4、对未知世界的想往。
5、基督教传教热情。
6、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先进。
7、很重要的一点。人类对于宇宙、地理科学知识的进步。哥的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是围绕太阳转。从而,启发引导哥伦布、麦哲伦等许多探险家去发现新大陆和环地球航行。
等。
10. 有同行们参加过《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出版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比活动吗
评职称是需要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的,如学历、工龄、工作成效等,其中获奖内容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如果你参加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出版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研究优秀成果评比活动,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奖项,那对你的职称评定肯定是可以起加分作用的,因为这属于省级以上的成果,很重要的。如果可能,在其他的如论文等方面如果也能够取得突破,职称评选就等于扫除了一大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