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世纪的科技成就
21世纪十年间照亮世界的十大科技成就
1,火星月球发现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在火星登陆。两辆火星车的最大成就是共同发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同时,在环火星轨道上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也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发现水。 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附近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按照计划,“凤凰”号着陆后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火星地面探测。同年7月30日,“凤凰”号的机械臂把一份土壤样本递送到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中。在样本加热时,分析仪鉴别出其中有水蒸气产生。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证据。
2009年11月,科学家们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数量可观。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个直径100英尺的坑,并在产生的碎片中测量到25加仑以水蒸气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图,人类基因组计划起始、争论焦点、主要分歧、竞争主战场等都是围绕序列图展开的。在序列图完成之前,其他各图都是序列图的铺垫。也就是说,只有序列图的诞生才标志着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文件,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就,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认为是生物技术世纪诞生的标志。也就是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主宰世界的世纪,正如一个世纪前量子论的诞生被认为揭开了物理学主宰的20世纪一样。
人类基因组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
2007年,科学家首次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DNA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性飞跃,它将影响从医生如何治疗疾病到人类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等各个方面。
3,细胞重新编程技术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细胞重新编程“定制”细胞系方面的进展名列第一位。
《科学》杂志说,这些细胞系以及“定制”它们的有关方法,为科研人员理解甚至未来治愈一些医学上的顽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谓细胞重新编程,是指通过植入新的基因,改变细胞的发育“记忆”,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发育状态,就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进行分化,这样的细胞被称作“诱导式多能干细胞”。 2008年,有两个科研小组从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使其“变身”为干细胞。他们选取的疾病大多数是很难或者不可能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这就使得获取人类细胞系进行研究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科学》杂志认为,这些新的细胞系将成为科研人员理解疾病如何发生、发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对医学领域筛选潜在药物可能也有帮助。如果科学家将来完全掌握细胞重新编程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控制这一技术,使其变得更加有效、安全,那么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将有可能用自体健康细胞来治病。
4,人类最早祖先确定
身高4英尺(约合1.21米)的“阿尔迪”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万年前,直到1992年被发现。经过17年的探寻和研究,科学家将埃塞俄比亚出土的100多块碎片拼接起来,并成功复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成果。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尔迪”却与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尽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却能够直立行走的事实,推翻了此前有关空旷草原地形对于人类两足发展至关重要的理论。
5,证实宇宙暗物质存在
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4%是普通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2006年一个美国天文学家小组通过美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遥远星系的碰撞,发现了宇宙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证据。2007年,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首次为宇宙暗物质绘出的三维图。
6,干细胞研究成果丰
2000年,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取得进展。在克隆方面,科学家克隆成功了最难克隆的动物之一:猪。
2002年,以色列科学家将人体“肾脏前体细胞”移植到老鼠体内后,发育成与老鼠本身肾脏大小差不多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类似器官。
200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200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单个干细胞使实验鼠体内新长出乳腺。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脐带血干细胞培育出微型人造肝脏。
2007年,美国和日本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分别宣布,他们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干细胞研究避开一直以来面临的伦理争议,从而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
7,纳米技术重要应用
2001年,纳米技术领域获得多项重大成果。继在2000年开发出一批纳米级装置后,科学家再进一步将这些纳米装置连接成为可以工作的电路,这包括纳米导线、以纳米碳管和纳米导线为基础的逻辑电路、以及只使用一个分子晶体管的可计算电路。分子水平计算技术的飞跃有可能为未来诞生极微小但极快速的分子计算机铺平道路。
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用碳纳米管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电动机。
2006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等成功地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
8,欧洲强子对撞机启动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2008年9月1日,对撞机正式启动。9月19日,对撞机因事故被迫停止运作。
2009年11月20日,对撞机重新启动,并实现了第一束质子流贯穿整个对撞机。2009年11月30日创造了质子加速的新世界纪录。对撞机将两束质子流加速到了1.18万亿电子伏特的能级,打破了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加速器2001年创下的0.98万亿电子伏特的纪录,这使得大型强子对撞机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机器”。2009年12月8日晚,又成功实现一次总能量高达2.36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流对撞,再次创下能级最高纪录。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设计,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建设。它位于日内瓦附近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总长约27公里的环形隧道内。
9,人类探测器创最远纪录
欧洲航天局官员2005年1月15日凌晨宣布,地面控制中心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这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
“惠更斯”号探测器是1997年10月由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携带发射升空的,经过7年约35亿公里的飞行后进入土星轨道,并于2004年12月25日分离。
10,庞加莱猜想被证明
2006年6月3日,经过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数学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两位中国数学家——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国里海大学教授及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最终证明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
1904年,法国学者亨利·庞加莱提出了一个猜想:在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庞加莱的短短几行字,成为数学界100多年未能证明的难题。
庞加莱猜想和黎曼假设、霍奇猜想等一样,被并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
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研发。
1、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2、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第一颗原子弹核爆炸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速度是最快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科学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致以热烈祝贺,并重申:“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3、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4、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后经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症结。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5、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3. 21世纪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什么
1、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2、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将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3、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陆两栖飞机,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4、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5、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2018年2月返回,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所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创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4. 写六种科学家从动物身以研究发明成果。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3、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4、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5、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6、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动物的爪子。
5. 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概述(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研究) 我研究了六个活动,怎么写课题结题报告啊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时间
人均年收入
家用电器
交通工具
住房条件
60年代
50元左右
仅有版供照明
用的电灯权
无(步行)
一家六口挤在两间低矮的平房内,房内仅有生活必需的家具(农村)
70年代
150元左右
手电筒、
收音机、电灯
无(步行)
新建40㎡平房一间(农村)
80年代
1000—3000元
新增:14英寸
黑白电视机、
单门冰箱
一辆
自行车
新建两层楼房二间(农村)
90年代
10000—18000元
新增:双门冰箱、 21寸彩电、
半自动洗衣机
3辆
自行车
三口之家进城,租70m2左右的楼房一套
现在
35000元左右
新增:32寸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
油烟机、微波炉、消毒柜、电脑
一辆电瓶车、一辆摩托车
三口之家住进自购房:90m2左右的多层公寓,家中装饰豪华。
6. 方6井钻探成果
(一)概况
方6井的部署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钻探结果对依-舒地堑汤原断陷、方正断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部署在构造圈闭上的工业气流井和油气显示井多分布在深凹陷的上倾方向和深凹陷处,而远离生烃凹陷的构造圈闭多没有显示,推测深凹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通过与莫里青断陷类比,结合松辽盆地向斜成藏的新理论,坚定了下凹子找油的信心,提出了依-舒地堑由构造型油气藏勘探转变为向深凹处及其上倾方向寻找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思路。在这一创新性勘探思路的指引下,研究确定了依-舒地堑汤原断陷东部凹陷带和方正断陷北部凹陷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在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和岩性预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方正断陷柞树岗向斜是实现油气勘探突破的首选地区,优选目标部署了方6井。
方6井位于黑龙江省通河县乌鸦泡镇岔林河农场三队东南2.5km,构造位置位于方正断陷柞树岗向斜哈哈屯构造哈-2断鼻上,为一口预探井。钻探目的是:了解该区主要目的层新安村组+乌云组烃源岩、储层发育情况及岩相古地理特征。了解该区生储盖组合关系,揭示方3井北北东断块含油气情况,进一步扩大柞树岗地区含气面积。了解白垩系生、储、盖层发育情况及含油气性。方6井于2005年12月23日开钻,于2006年3月19日完钻,设计井深3580m,完钻井深3120m,完钻层位白垩系。
(二)地层发育情况
方6井与方3井仅相距3.5km,均位于方正断陷构造长轴方向,地层及沉积相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经地层划分对比,确定方6井钻遇的地层有白垩系、古近系新安村组、宝泉岭组及新近系富锦组和第四系。本井缺失古近系达连河组、乌云组。下面按地层由新至老,由上至下的顺序分述如下。
1.第四系
井段为7.5~56m,厚度48.5m,地表0.3m 为黑色腐殖土,松散,偶见植物根系。其下为灰黄色粘土,松散,未成岩。杂色砂砾层颜色以黄色为主,灰色次之,成分以石英为主,松散,未成岩,砾径最大3mm,一般1m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新近系富锦组
井段为56~659m,厚度603 m,顶部岩性为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杂色砂质砾岩呈不等厚互层,其下为灰色、杂色砂质砾岩夹绿灰色泥岩。砂质砾岩颜色以黄色为主,灰色次之,成分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疏松,成岩性差,分选较差,磨圆度呈次棱角状,砾径最大5mm,一般1~3mm。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为厚层状高阻值夹山峰状、尖峰状中、低阻值。自然电位曲线具小幅度异常。该段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的冲积扇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古近系宝泉岭组二段
井段为659~1381.5m,厚度722.5 m,岩性为灰色、杂色砂质砾岩,灰色、灰白色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夹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质纯,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泥质胶结,较疏松,分选中等,磨圆度呈次圆状,砂质砾岩颜色以灰色为主,白色次之,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泥质胶结,疏松—致密,分选较差,磨圆呈次棱角状,砾径最大7mm,一般1~5mm。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为厚层状、山峰状高阻值夹不规则齿状、山峰状、尖峰状中、低阻值。自然电位曲线于砂岩、砾岩处具正异常。自下而上表现为粗—细—粗—细—粗两个完整的旋回。该段为还原环境下的深水扇相沉积。
4.古近系宝泉岭组一段
井段为1381.5~2757.5m,厚度1376 m,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灰色厚层细砂岩、粗砂岩和砂质砾岩夹灰色粉砂岩和深灰色泥岩。下部以黑灰色、灰黑色泥岩和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为主,顶部偶见灰绿色泥岩。上部泥岩质不纯,含砂;下部泥岩质纯,性脆。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泥质胶结,较疏松—致密,分选中等—较差,磨圆度呈次圆状。砂质砾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泥质胶结,疏松—致密,分选较差,磨圆度呈次棱角状,砾径最大3mm,一般1mm。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上部为厚层状、不规则齿状中、高阻值相间分布,下部为不规则齿状低阻值,底部夹尖峰状、山峰状中阻值。自然电位曲线于上部砂岩、砾岩发育处具正异常。该段为还原环境下的深水扇-半深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5.古近系新安村组
井段为2757.5~2995.2m,厚度237.7 m,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粗砂岩,灰色、灰白色砂质砾岩,灰白色、杂色砾岩夹黑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底部为灰黑色、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黑色煤层。泥岩质纯,性脆。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泥质胶结,较致密,分选较差—中等,磨圆度呈次棱角—次圆状。砂质砾岩颜色以灰色、灰白色为主,灰绿色次之,土黄色微量,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长石局部具高岭土化,泥质胶结,较致密,分选较差,磨圆度呈次棱角状,砾径最大3mm×5mm,一般2mm×3mm。砾岩颜色以灰白色为主,灰绿色次之,土黄色微量,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泥质胶结,较致密,分选差,磨圆度呈次棱角状,砾径最大10mm×30mm,一般5mm×10mm。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为厚层状、山峰状高阻值夹中阻值,底部为不规则齿状中阻值夹尖峰状高阻值。自然电位曲线于砂岩、砾岩发育处具负异常。该段为还原环境下的扇三角洲-沼泽化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6.白垩系
井段为2995.2~3120m,厚度124.8m,岩性上部为灰色细砂岩、粗砂岩,灰色、绿灰色、灰白色、深灰色荧光细砂岩、粗砂岩、砂质砾岩,灰色、深灰色、绿灰色油迹粉砂岩、粗砂岩、砂质砾岩,棕灰色油浸粗砂岩、含油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砂岩、粗砂岩夹灰黑色泥岩。泥岩质纯性脆。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泥质胶结,较疏松—较致密,分选中等—差,磨圆度呈次棱角—次圆状,局部含少量暗色矿物。砂质砾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泥质胶结,较致密,分选中等—差,磨圆呈次棱角—次圆状,局部含少量暗色矿物,砾径最大2mm×3mm,一般1mm×2mm。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为山峰状、尖峰状、厚层状高阻值相间分布。自然电位曲线具明显负异常。该段为还原环境下的扇三角洲相沉积。
(三)烃源岩评价
1.烃源岩发育情况
该井钻遇的地层主要有白垩系、古近系新安村组+乌云组、宝泉岭组及新近系富锦组。暗色泥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古近系宝泉岭组,泥质较纯,含砂较少,其他层位则厚度较薄。
宝泉岭组暗色泥岩很发育,该井钻遇宝泉岭组厚度1299.5m,其中,暗色泥岩累计厚度达996m,尤其是宝泉岭组一段暗色泥岩很发育,累计厚度达925 m,单层最大厚度331m,累计占地层厚度的67.2%。
新安村组+乌云组暗色泥岩不发育,该井钻遇的古近系新安村组+乌云组厚度237.7m,其中,暗色泥岩不发育,累计厚度仅为65m,单层最大厚度也不大,仅为6m,累计仅占地层厚度的27.1%。但从其它钻井统计结果看,新安村组+乌云组的暗色泥岩也比较发育,仅次于宝泉岭组一段。累计厚度最高可达119.5m(方D 2井)。
白垩系暗色泥岩不发育,该井钻遇白垩系125m,其中,暗色泥岩累计厚度为16 m,占地层厚度的16.5%。
2.有机质丰度
方6井全井取心只有26.9m,仅在2380.5~2386.5m 井段(宝泉岭组一段)取到了暗色泥岩,其它岩心均为砂岩和砂砾岩。宝泉岭组暗色泥岩地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层段在方6井处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碳最大值为1.143%,平均为0.84%,按陆相生油岩有机质丰度划分标准评价,属中等生油岩。氯仿沥青“A”最大值为0.0118%,平均为0.0061%,生油潜量(mg/g),最大值为2.62mg/g,平均为1.11mg/g,按陆相生油岩有机质丰度划分标准评价,属较差生油岩。综合评价,宝泉岭组一段烃源岩丰度属于较差—较好的级别。
宝泉岭组二段未取心,新安村组虽然取心但未见暗色泥岩,白垩系虽然取心但未见暗色泥岩。
综合评价,方6井白垩系有机质丰度为较好烃源岩,宝泉岭组一、二段和新安村组为较差—较好烃源岩。
3.有机质类型
有机母质类型的确定主要依据镜下鉴定、干酪根元素组成、热解等方法。方6井2380.5~2386.5m 井段(宝泉岭组一段)泥岩用干酪根元素法划分有机质类型,干酪根元素H/C原子比为0.87~0.89,O/C 原子比为0.18~0.20,母质类型为ⅡB型。热解法划分母质类型为Ⅲ型。方正断陷其它井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元素分析结果,有机质样品大部分列入ⅡB—Ⅲ型。
4.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方6井2380.5~2386.5m 井段(宝泉岭组一段)7块泥岩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结果,区间值为0.50%~0.56%,平均为0.53%;岩石热解最高峰温(Tm ax)区间值为426~429℃。表明宝泉岭组一段下部已进入低成熟阶段。
方正断陷内各层烃源岩以Ro≈0.5作为有机质开始生油的门限,以Ro≈0.7为大量生油阶段开始,则宝泉岭组二段的烃源岩基本上没有达到生油门限;宝泉岭组一段的烃源岩在南部凹陷带的浅部位没有成熟,深部位的烃源岩基本达到低成熟阶段,在北部的柞树岗向斜烃源岩基本已经进入生油门限,深部位的烃源岩已经进入生油高峰期,达到成熟阶段;达连河组的烃源岩在南部凹陷带和柞树岗向斜基本已经成熟,在中部凸起带仍然没有进入生油门限;新安村组和乌云组烃源岩除盆地边界附近外,均进入成熟阶段;白垩系的烃源岩均进入成熟阶段。
5.烃源岩综合评价
由于方6井取心较少,仅宝泉岭组一段见暗色泥岩,但据方6井处于方正断陷坳陷中心附近,沉积相分析宝泉岭组一段和白垩系为湖相,宝泉岭组二段和新安村组为滨浅湖和三角洲平原相的事实,综合评价,认为方6井白垩系有机质丰度为较好烃源岩,宝泉岭组二段和新安村组为较差—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B—Ⅲ型。方6井宝泉岭组一段下部和新安村组进入低成熟阶段,白垩系进入成熟阶段,宝泉岭组一段和白垩系是主要的烃源岩。
(四)储层物性特征
通过对方6井取心层段岩心样品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析数据统计,新安村组储层孔隙度在6.9%~14.7%之间,平均值为10.26%,渗透率(1.21~70.9)×10-3μm2,平均值为14.61×10-3μm2,属于中孔、中渗储层;白垩系储层孔隙度在0.9%~12.8%之间,平均值为4.64%,渗透率(0.01~2.81)×10-3μm2,平均值为0.21×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由各层段的储层物性比较来看,一般随着埋藏深度和年代的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减小,储层物性降低。
(五)试油及油源岩对比
方6井取心在2999.17~2999.60m 见到油浸0.38m,油迹3.53m,荧光10.14m,综合解释油层厚度34.2m,试油获日产1.2m3自然产能,压裂后获日产10.8m3高产工业油流。
含油分析结果显示油质轻、主峰碳数低。原油主峰碳为nC 13,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7~nC 36。OEP为1.18,奇偶优势不明显,反映原油近成熟。宝泉岭组一段暗色泥岩(2380.5~2386.5m井段7块样品)饱和烃气相色谱,主峰碳为nC27~nC 29,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 16~nC 36。OEP为2.29~2.98,表现出未成熟的特征。正构烷烃分布具有较大差异,二者没有亲缘关系,油中以低碳数烃为主,为轻质油,推测宝泉岭组之下的煤系地层为生油岩。
(六)钻探成果及其意义
方6井的部署发展创新了油气勘探的四大技术。第一是地层综合划分对比技术,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实现了地震分层和地质分层统一,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是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技术,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确定了沉积相带及其展布规律,发现了湖底扇沉积。第三是地震精细解释和岩性预测技术,在三维区进行了1×2测网的精细构造解释,落实了构造格局和构造圈闭,利用振幅资料对白垩系进行了岩性预测。第四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确定了生、储、盖组合特征,预测了有利区带,优选了钻探目标。
方6井在依-舒地堑方正断陷首次见到含油显示,压裂后获日产10.8m3高产工业油流。方正断陷白垩系裂缝油层厚度较大,方6井白垩系日产油0.62m3,表明方正断陷白垩系具备石油勘探的前景,同时也预示整个大三江白垩系勘探有一定前景。方6井的发现是继海拉尔盆地之后大庆油田勘探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是依-舒地堑石油勘探的历史性突破,是大庆油田勘探史上首次在3000m 之下发现高产工业油流(松辽盆地2400m,海拉尔盆地2700m),是战略选区项目首次在陆上油气勘探获得的重大发现。方6井的发现展示了大三江探区白垩系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对实现大庆“百年油田”的资源接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选区项目方6井的发现也是落实温家宝总理2006年8月10日关于“加强外围油气勘探”战略指示的重要举措。
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掌握“两弹一星”技术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此外,该技术还被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3、人工合成蛋白质
在生物技术方面,1965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研发领导者王应睐因此被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4、掌握回式遥感卫星技术
1975年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原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5、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水
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试航。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8.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书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哈达门沟和金厂沟梁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查明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时代,进行成矿机制分析。在单个矿床解剖的基础上,对两个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本书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矿)时代方面
通过精确的成岩(矿)年龄测定,在哈达门沟金矿区,获得沙德盖岩体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1.6±2.1 Ma,西沙德盖岩体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2.9±0.82 Ma;获得哈达门沟金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86.6±6.1 Ma,金成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早泥盆世;矿区北部西沙德盖钼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6.4±3.3 Ma,钼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在金厂沟梁金矿区,获得对面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加权平均年龄140.86±0.71 Ma~142.65±0.44 Ma,对面沟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138.7±1.2 Ma,西台子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26.8±0.87 Ma,金厂沟梁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58.6±1.6 Ma~261.61±0.94 Ma,矿区石英斑岩脉锆石LA-ICP MS谐和年龄为154.68±0.45 Ma。与矿脉相互穿插的黑云粗安斑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于成矿年龄,矿区南部对面沟铜钼矿化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31.45±0.93 Ma,西矿区深部钼矿化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44.7±2.5 Ma,加权平均年龄243.5±1.3 Ma。
2.稳定同位素方面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区δ34S变化于-21.7‰~5.4‰之间,极差为27.1‰,说明硫来源的复杂性,平均值为-10.6‰,表现出亏损重硫的特点,结合区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认为这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一套孔兹岩系,本身富32S,哈达门沟成矿流体中硫继承了这套太古宙地层中硫的同位素特点,并混有深部含矿流体的硫,所以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流体和变质地层。金厂沟梁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2.8‰~-0.6‰之间,极差为2.2‰,平均值为-1.61‰,长皋沟金矿区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1.2‰之间,极差为2.7‰,平均值为-0.15‰,二道沟金矿区含金硫化物δ34S变化于-0.7‰~2.3‰之间,极差为3‰,平均值为-0.08‰,三者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极差范围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点。
铅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计算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铅不是在单一的铀、钍-铅系统中演化的,而是多阶段的,铅同位素的组成并非是正常铅,而是混合铅。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投点比较分散,表明哈达门沟金矿床铅来源的复杂性。金厂沟梁、二道沟、常皋沟三个矿区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参数均相似,说明它们成矿作用有着相同的过程。参数变化范围很小,说明铅来源单一。在铅构造模式图上,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在地幔铅演化曲线和下地壳铅演化曲线之间,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地幔和下地壳。
氢-氧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金矿脉的δ18O水‰在3.80‰~5.20‰之间,平均4.49‰,柳坝沟金矿脉δ18O水‰在4.22‰~4.32‰之间,平均4.27‰,将结果投入δ18OH-δD图上,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变质水附近,说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部分变质热液,后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厂沟梁金矿脉的δ18O水‰在2.2‰~7.8‰之间,平均4.9‰,δD为-108‰~62.4‰,平均-86‰,二道沟金矿脉δ18O水‰在7.4‰~7.9‰之间,平均7.6‰,δD为-110.9‰~-97.8‰,平均103.1‰,长皋沟金矿脉样仅有一件,δ18O水‰为7.7‰,δD为-81.3‰,将结果投入δ18O水-δD图上,三个矿区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下方,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个样品投入变质水范围,说明流体继承了变质流体的性质。
3.流体包裹体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石英脉成矿温度在160~300℃范围内,成矿温度集中在200~280℃之间,平均236℃;盐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间,平均盐度9.80%NaCleq;密度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间,平均0.86 g/cm3;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对应静岩深度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静水深度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组分阴离子以Cl-和 为主,还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Na+>K+,含少量Mg2+。
金厂沟梁含金石英脉成矿均一温度范围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间,平均294℃;盐度范围为0.18%~8.81%NaCleq,平均盐度3.79%NaCleq;密度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间,平均0.75g/cm3;成矿压力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对应静岩深度为(0.63~3.65)km,平均2.61 km,静水深度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液相组分中阴离子以Cl-和 为主,少量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少量Mg2+。对面沟铜钼矿754中段含矿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4℃~424℃,平均315℃,盐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对面沟铜钼矿床成矿压力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1.63~11.89 km,平均6.28km,静岩深度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钼矿化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315℃~393℃,平均356℃,盐度范围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间,平均0.66g/cm3。钼矿化石英脉成矿压力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静岩深度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矿机制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床形成机制:在泥盆纪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种伸展背景引发山前大断裂的活动,深部富钾含矿流体沿山前大断裂上升,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在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这种金钼组合型的矿床,后期有经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热液活动的叠加和改造,表现出本区成矿年龄多样性的特点。
金厂沟梁金矿床形成机制:燕山晚期,中国东部发生过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减薄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陆壳,尤其是下地壳的重熔活化,发生了强烈的岩浆作用,并且导致壳-幔物质发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对面沟花岗闪长岩浆,在侵入过程中,从深部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期后,深部含矿流体的大量积聚,在岩浆热和流体压力驱动下,小部分进入先成岩体断裂,迁移富集沉淀成矿,如长皋沟金矿的形成;其余大量含矿流体,与地下水、变质水混合,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高丰度变质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物化条件改变,在合适空间发生沉淀成矿,最终形成现今这样的矿床,如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
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分别代表华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哈达门沟金矿床代表华北克拉通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金厂沟梁代表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9. 中国古代各方面的成就
1、造纸术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5、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6、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9)成果物6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国古代各项科技成果,包括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等。
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
物理学成就
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10. 人类根据动物发明了哪些东西
人类根据动物发明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应用于各种领域:
1、根据响尾蛇的颊窝能感觉到0.001℃的温度变化的原理,人类发明了跟踪追击的响尾蛇导弹。
2、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
3、 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4、 科学家根据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5、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抗撕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
6、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7、 响尾蛇导弹等就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着一种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8、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9、 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10、白蚁不仅使用胶粘剂建筑它们的土堆,还可以通过头部的小管向敌人喷射胶粘剂。于是人们按照同样的原理制造了工作的武器—一块干胶炮弹。
11、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飞机设计师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12、鲸: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舴的速度。
13、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yún)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14、连体鲨鱼装:第一代鲨鱼装模仿了鲨鱼的皮肤,在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突起,以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第二代鲨鱼装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一种叫做“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
15、让盲者见到光明:在植入了微小的仿生视网膜之后,3位失明患者不仅看到了明灭或者移动的光点,甚至还成功地用眼睛区别出杯子和盘子。
16、人工合成蛛丝:蛛丝含有一种纤维蛋白,这种蛋白质和存在于毛发和羊角中的角质蛋白相似。这种蛋白分泌出来后开始变得坚韧。通过精细的平衡水的含量,蜘蛛和蚕可以防止纤维蛋白过快固化。
17、电鱼与伏特电: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
18、水母耳朵: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
一般而言,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产品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机器设备、仪表装备和各种消费用品以及有关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和检测控制方法的创新和改造,均属于发明。
在知识产权领域,发明是指《专利法》所保护的发明创造的其中一种专利类型,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在专利领域中的发明有其规定的保护对象或者说保护客体。
(10)成果物6扩展阅读:
专利证书是专利申请经审查合格,没有发现驳回理由,满足颁发授予专利权条件,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即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发给专利申请人的专利证书,是一种法律证明文件。
专利证书分为发明专利证书、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以及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专利证书是专利局颁发的证明专利权的文件。专利申请经审查、批准后,专利局应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发给专利证书。专利证书主要记载发明创造的专利名称,专利号,发明人、设计人的姓名,专利权人的姓名、名称,权利保护范围,授予专利的时间等等。
专利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规定: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获得证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三十九第四十条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发明专利权的决定,发给发明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发明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条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或者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决定,发给相应的专利证书,同时予以登记和公告。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