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把握QC成果材料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成果材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其严密的逻辑性,以把握成果材料整体的质量。 1、选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目标的量化和目标达成问题;2、指令性的课题没有现状调查步骤,但多了目标可行性分析步骤;3、设定目标时既要考虑到目标的达成,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的难度,这关系到QC活动的实际意义问题,如果目标非常容易达成,本次小组活动的意义显然是够的;4、现状调查一定要支持目标的设定,对目标设定没关系的没必要写,相关的一定要写透;5、目标可行性分析一定要符合逻辑,要绝对有说服力,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理由,一定也说服不了别人;6、原因分析一定要到末端,同时也要全面;末端原因一定是可以直接采取对策措施的原因;7、原因确认是对所有末端原因的确认,要逐一的分析,分析本身也要有逻辑性,要合情合理;8、对策制定是针对每一个主要原因的,每一个主要原因都要有对策和措施;9、对策比措施的概念大,所以,一条对策要有若干条措施相对应;10、 每条对策实施后要有检查,看看是否达到了目的,用不着每个措施都检查,因为只有对策是针对要因的,措施不单独针对要因,而检查还是要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11、 在所有的对策实施完成后再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这是对整个QC活动的效果检查,与前面每一条对策实施后的效果检查是完全不同意义的;12、 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应该实事求是,要经得起推理和推敲;13、 制定巩固措施是标准化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是标准化的结果才叫做巩固措施,但要注意标准化一般不是小组能够做的事,小组只是提出建议而已;14、 总结不要太泛泛,雷达图也不要千篇一律,实事求是为好,既要说明本次活动的成效,也要为今后的活动留有余地。 这里写的不算全,按照这个思路把握住了,就可以基本理解成果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问题了。
❷ QC成果案例
给点分啊
❸ 怎么写QC文章成果报告
不同类型课题的活动程序
问题解决型
(自定目标) 问题解专决型属
(指令性目标) 创新型
P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分析原因
5、确定要因
6、制订对策 1、选择课题
2、设定目标
3、可行性分析
4、分析原因
5、确定要因
6、制订对策 1、选择课题
2、设定目标
3、提出各种方案
并确定最佳方案
4、制订对策
D 7、实施对策 7、实施对策 5、实施对策
C 8、效果检查 8、效果检查 6、效果检查
A 9、制订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9、制订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7、标准化
8、总结和下一步
打算
按照QC步骤完成相应的选题、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实施、效果。。。等等数据分析,然后整理成PPT文档参加各级评审即可。
❹ 创建全国QC小组优秀成果奖需要哪些资料
申报工作参考旧的,不同的地方不一样:
各县(市)建筑业协会,各有关会员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广泛开展工程建设QC小组活动,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现决定在年底召开徐州市建筑业QC小组活动成果发布会(具体时间、地点届时另行通知),从中评选出一、二等奖和优秀奖若干个。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填好《徐州市建筑业 2007年度QC小组活动成果奖申报表》(一式2份)和《QC小组活动现场评审表》(一式2份),企业现场评审部门的评价和推荐单位确认成绩及评价要写得简单具体(不能只写“同意申报”),字迹要清晰、工整。
二、QC小组活动成果奖申报资料的制作,必须符合我会举办的QC小组活动骨干培训班上老师讲授的程序。每个成果资料报送一式20份(单独装订,统一使用A4纸)。
三、申报的成果所在的QC小组成员原则上要有二分之一以上参加过我会举办的QC小组骨干培训班学习并取得培训合格证,将培训合格证复印件(一式2份)分别与《申报表》、《现场评审表》装订在一起报送,其顺序是:申报表、评审表、合格证。凡参加培训不够二分之一的小组,请安排其成员参加我会将于本月中旬举办的QC小组活动骨干培训班学习。
四、申报名额不限,但一项工程只能申报1~2项成果。
五、申报QC小组活动成果奖的企业,必须是我会会员单位,并交清2007年会费,如没交会费,应先补交后申报。
六、每个成果申报费、证书费、宣传代办费等共150元,在报送申报
资料时一并交清。
七、申报截止时间:2007年12月10日,逾期不受理。
❺ QC成果报告
qc小组活动课题完成后,小组要认真总结、整理出成果报告。成果报告是qc小组活动全过程内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用容qc基本思路回顾活动的每一个步骤的逆过程。那么,qc成果报告书如何编写呢?以下六步值得借鉴。
方法/步骤
名称要精练、准确
成果报告名称要精练、准确、鲜明和简洁,言简意赅,让人看到名称就能一目了然看出要解决什么问题。
开头、结尾布局要用心
成果报告的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令人回味。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快速打动听众,使之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令人回味的结尾能增强qc小组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为·今后的活动增添动力。
核心问题要明确
qc小组活动要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在设定目标时要明确。尽量用事实、数据说明核心问题。
结构要严谨
qc小组成果报告的结构要严格按qc活动程序进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此时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
各步骤衔接要紧密,详略应得当
报告内容各步骤之间要用精巧的语言连贯自然,紧密衔接,前后呼应,内容与课题名称一致。
6
内容应图文并茂
报告要以图、表、数据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说明来表达,尽量做到标题化、图表化、数据化,以使成果报告清晰、醒目,图文并貌,活灵活现。
❻ 什么是QC成果
1、QC即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简称,中文意义是质量控制,其在ISO9000:2005的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评审就是评价与审核。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就是与评审标准对比,衡量小组活动达到标准的程度,审查小组活动成果是否完整、正确、真实、有效。
2、QC成果是用PPT形式书写的。
3、QC成果编写要求
(1)名称要精练、准确
成果报告名称要精练、准确、鲜明和简洁,言简意赅,让人看到名称就能一目了然看出要解决什么问题。
(2)开头、结尾布局要用心
成果报告的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令人回味。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快速打动听众,使之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令人回味的结尾能增强QC小组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为·今后的活动增添动力。
(3)核心问题要明确
QC小组活动要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在设定目标时要明确。尽量用事实、数据说明核心问题。
(4)结构要严谨
QC小组成果报告的结构要严格按QC活动程序进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此时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
(5)各步骤衔接要紧密,详略应得当
报告内容各步骤之间要用精巧的语言连贯自然,紧密衔接,前后呼应,内容与课题名称一致。
(6)内容应图文并茂
报告要以图、表、数据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说明来表达,尽量做到标题化、图表化、数据化,以使成果报告清晰、醒目,图文并貌,活灵活现。
一、QC成果评审标准
1997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制定并颁布了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标准(试行),经过三年的试行,于2000年初进行了修订。评审标准分为现场评审和发表评审两种方式
(一)QC小组活动成果的现场评审
QC小组活动开展得如何,最真实的体现是活动现场。因此,对现场的评审是评审QC小组活动成果的重要方面。现场评审的项目包含:小组的组织,活动情况与活动记录,活动成果及成果的维持、巩固,QC小组教育等。
(二)发表评审
在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时,为了相互启发、学习交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及评选优秀的QC小组,还需要对成果发表进行评审。发表评审的内容主要有:选题、原因分析、对策的制定与实施、活动效果和整个小组活动的特点等。
二、QC成果评审方法
(一)基层企业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
基层企业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要进行现场评审和发表评审。现场评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组取得成果后二个月左右为宜。相隔时间太短,不能很好地看出效果的维持和巩固情况;相隔时间太长,则不利于更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现场评审时,企业主管部门要组织熟悉QC小组活动的有关人员组成评审组,评审组的成员最好不少于五人。现场评审和发表评审两项结合起来,就是对该QC小组活动成果评审的总成绩。企业评审的重心应放在审核成果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上,因此现场评审的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为宜。
(二)各级质量管理协会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
各级质量管理协会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一般都和评选各级优秀QC小组结合在一起进行。各级质量管理协会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为减轻企业的负担,一般只进行发表评审。
评审时由主办质量协会聘请懂质量管理理论、能指导小组活动、会评价小组成果的人员担任评委,组成评审组,评委一般不少于七人。评审一般应按以下的程序进行:首先由发表会的主办单位把参加发表的小组的成果材料收齐后,提前交给每一位评委审阅。评委审阅后,按照评审原则和评审标准提出评审意见。
❼ QC成果发布获奖后,公司要求写点内部报道的材料,求样板
近日,从上海市工程质量建设管理协会传来喜讯,由公司地铁项目部专QC小组编写的《减属少地下连续墙渗漏》和《提高地墙预埋接驳器使用率》两项QC成果,分别荣获2011年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公司地铁项目部在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土建27标施工过程中,狠抓质量管理创新活动,注重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相结合,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该项目开工以后,围绕施工特点成立了由项目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QC成果技术攻关小组。QC小组始终坚持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方式,通过施工现场调查,精心选择攻关课题,合理设定目标,分析主要原因,制定对策,过程施工,并确认结果。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激发了广大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并攻克了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改进了质量,降低了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