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复旦大学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26 01:57:56

A. 为什么说国内的大学只有“清北”和其他大学

作为p大一名学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清北是国内高内高校第一梯队,应该内没有人会质疑。新中国成立以来容,我们曾经按“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等各种名头对大学划分为三六九等。不管按照哪个标准,清北都位列其中。

在2019年最新的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中,清华甚至把新加坡国立大学挤下亚洲大学第一名的宝座。北大也稳定在亚洲大学前五名的位置。这些亮眼的成绩得益于国家长期对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和清北高校师生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B.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科研成果来丰硕。承担国自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各类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0多项,多人参加了《中国大网络全书(新闻出版卷)》的主要编撰和审定工作。出版教材、专著60多部,其中《新闻学基础教材丛书》、《广播电视业务系列丛书》和《宣传学丛书》,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中国编辑史》、《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等专著都获得了国家或部委级奖励。1981年创办至今的《新闻大学》季刊,是国内知名的新闻学术刊物,在全国历届新闻学核心期刊评选中名列前茅。
1949年以前的报刊1800多种,其中不少是罕见的珍贵报刊。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等拥有数百万元的先进设备,其中1999年 5月建成的电子采编实验室为国内首创,适应了当今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需要。

C. 复旦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计科狗答一波,首先推荐阚海斌老师的线性代数!(如果是文科生就算了吧。。。)

线性代数一般学校都有的课。如果想从事理工科方面的这门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由于这个课和高中脱节太大,矩阵的内容太抽象而复杂,很少有老师能够讲的深入浅出,大部分都是上的云里雾里的。但是!阚老师这个课讲得几乎没有半句废话,每当一个新定义出现的时候都会先做好充足铺垫,并且会给你讲一下你学的这个在计算机科学里以后有什么用,比如特征值在人脸识别数据降维里都有什么用,总之强烈推荐。

最后要说一句,学习知识的过程都是枯燥的,所谓的课程有趣也是需要你对老师讲的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看法之后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而如果是专业课的话老师一学期16节课基本上课本内容都是刚好讲完,所以还是需要私下对书本有了一定掌握之后再去蹭课啊~

D. 上海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上海大学是上海地区一所实力不错的高校,是我国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也是一所“双一流”大学,上海大学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美术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融学专业、社会学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铁、钢铁冶金专业、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会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等,都是值得就读的专业。下面,小匠老师就跟大家来介绍一下上海大学的一些基本信息。

除了不错的专业和学科实力以外,上海大学的师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有多位教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大学还拥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多达2000多人。

上海大学也积极同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办学交流和合作,给学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综合各种条件来看,上海大学是值得报读的一所重点高校,相对比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是比较低的。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E.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的计算机学科自建立之日起,其科学研究便始终坚持瞄准国际科内技前沿和学科容发展趋势,坚持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50多年来,获得百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系统结构、算法理论、嵌入式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并与IBM、Intel、EMC、日立等国际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

F. 报考在职研究生一般都需要什么条件

目前,在职攻读研究生主要有四种途径:同等学力申硕、专业硕士联考、高级研修班、中外合作办学。选择就读的途径不同,其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也不相同。各位考生要注意甄别哦。
一.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报考条件:
1、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有特殊贡献以及成绩者;
2、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者;
3、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3年以上的在职工作人员。
二.专业硕士在职研究生
专业硕士联考部分专业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高级研修在职研究生
高级研修班不同招生单位所开设的专业有区别,所以高级研修班的报考条件也是各招生单位根据所招生的专业自定。
以下为各招生单位常用的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对相关专业有浓厚兴趣,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经验、致力于将相关专业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中高层人才;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4、有足够时间,可全程参加课程学习。
四.中外合办在职研究生
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工作的计划、报名和入学考试日期全国未作统一规定,由各招生单位自定。不同招生单位所开设的专业也有区别,所以中外合作办学的报考条件也是各招生单位根据所招生的专业自定。
以下为各招生单位常用的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学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或已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并有3年工作经验;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4、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如英语四、六级,或者托福、雅思成绩。

G.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微电子专业哪个比较好

....骗人的又来了!跟复旦微电相比上交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上交微电子连博士学位授予权都没有,只能发发硕士玩玩。建院没有几年,建院以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果就是陈进那5颗汉芯,当然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

复旦微电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俱全,是复旦工科的领军学科,可以说代表着全国微电子最高水平。上海交通一卡通、地铁单程IC卡,都是复旦微电子研制的。

不过由于交大其他电学方面都很好,微电子相当于借力交大工科大平台,所以发展也还不错。不过再怎么借力,新成立的学科自然也没办法和复旦微电匹敌。但是如果你想去其他电学类方向的专业,交大还是不错的

补充:呵呵,我本来还给交大的留了面子,没想到楼下几个交大的得寸进尺,还给我搞出个复旦情节来,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一群无知又想当然的人在这里叫嚣,真是搞笑啊~~~

p.s.复旦微电=微电研究院+微电子学系+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义的还包括复旦微电子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想核实数据的别忘了这些~

好吧,看看数据:

学科地位:

对于一个二级学科,它的地位排序一般如下:
普通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授予权(←←交大微电的位置。可怜的交大微电,连博士都发不出来,在复旦就连纯工学的力学系都有博士可发,可想而知交大微电有多差)

博士授予权

省部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等

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微电在这,这是中国一个二级学科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

而对于实验室来说:
普通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交大微电几个实验室都在这,当然复旦微电也有好几个这种最普遍的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微电的顶尖实验室,在全国IC领域唯一)

在微电领域有复旦工艺第一,清华算法第一的说法。要不是清华靠着政治地理优势抢走,第二代身份证本来应该是复旦微电做的。

看看历史:
复旦微电:1956年谢希德院士(曾任复旦校长)创办半导体物理专业。1984年设立微电博士点,全国最早一批博士点之一。1988年即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还是全国第一批。1992年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仍是全国高校唯一的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立复旦微纳创新平台。

交大微电:2000年左右筹划,引进陈进。当时的陈进在苏州飞思卡尔混不下去了,于是投身交大。交大微电于2003年成立,是完全的公司化运营,所谓“董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陈进就是院长,实际上也就是总经理。现在制度仍然如此。后来陈进就由进交大前“骑着一辆单车”神话般的变成了资本500余万。
基本相当于没有任何底蕴,完全靠钱堆出来一个学科,只因为看到了微电的发展空间。看看他们的师资,清一色青年学者,都是十几年前才毕业,其中还有一半是来交大做兼职。典型的大干快上的跟风。也许你们会说这样的学科有生机有活力,呵呵,是啊,陈进就是这么招进来的~

再看师资力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
教授级(教授、研究员):复旦32人 交大19人(似乎交大也不少?呵呵,其实干活的只有4人,剩下的不是特聘就是兼职,凑数的~)
其中博士生导师:复旦18人 交大多少?only one。(可怜啊,所以说交大微电怎么连博士学位都发不出来呢)
副教授级:复旦28人 交大19人(还是一样,真正干活的只有5人)

校区:
复旦微电的学生第一年在复旦本部学习,之后就要搬到张江去了,偏远了些。借不到复旦文理大综合学校的气氛,其实比较遗憾。然而张江正是上海的微电子等高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对将来就业的优势是交大微电子不可企及的。呵呵,交大的要借此反驳了?不过很可惜,张江再偏,也比离外环还有10公里的交大闵行农村校区强多了。张江在内环边上,实际上比复旦本部还偏市中心呢。

最后是科研成果:
复旦微电:数不胜数,973、863之类的百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大奖之一)也有20多项。科研成果经复旦微电子公司转化,应用于上海“公交一卡通”、上海地铁IC卡单程票,每一个坐过上海地铁或者办了“一卡通”的人都很容易看到印在上面的“复旦微电子”;“中视一号”、“中视二号”芯片即将应用于08“数字奥运”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神威I号CPU,是和龙芯、星光、方舟以及“汉芯”同样为国争光的国产cpu(其中汉芯“为国争光”截止于2006年之前)。科研成果正在为上海乃至全国人民服务。

交大微电:除了“汉芯”系列之外,什么都没有。然而这个汉芯其实是很厉害的(指技术),但是对“汉芯”造假处理的报道以及力度远远不够(呵呵,交大怕是也下了不少力气),导致国人普遍完全不懂得这一事件的严重性。

实际上,“汉芯”事件在国外的影响远远大于国内,上了《纽约时报》,还上了《Nature》的封面。知道《Nature》是什么概念么?这是全球学术水平最高的两份杂志之一,哪个大学要是在那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那是要单独新闻报道庆祝的。交大Nature没发多少,结果这次却上了封面,呵呵,丢的是全中国大学在世界的脸面。另一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不得不“向大韩民国谢罪”的黄禹锡,骗取科研经费20亿韩元(不到2000万人民币);而至今仍无人负法律责任的“汉芯”,骗得经费为1亿余人民币。

知道楼下的几个为什么都想交大微电好么?就是因为“汉芯”原来的影响力实在太大,而造假案却不了了之就结束了。

“汉芯”的气球爆了,吹破了牛皮的上交微电子,现在一无所有。

呵呵,数据都放好了,想必也不用多说了。其实讨论这个问题真的很无聊,我放了这么多数据就好像在列了很多数据来说明上海比青海发达一样。

交大微电子如果真的想要奋发图强、雪洗前耻,建议应该把当初《Nature》那篇报道的标题——Named and Shamed——作为自己的院训,知耻而后勇。

P.s.楼主如果还想了解其他学校微电子的情况,可以参考一下国家批准的9所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清华、北大、复旦、浙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5所是国家投资兴建,上海交大、华中科大、东南大学、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是自筹经费。

H. 胡裕树的科研成果

1. 《中学语法教学》(合作),上海春明出版社,1954
2. 《通俗语法讲话》(合作),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
3. 《现代汉语语法探索》(合作),上海东方书店,1955;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新1版;商务印书馆,1990,新1版
4. 《怎样用词》(合作),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
5. 《词汇·语法·修辞》(合作),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新1版
6. 《数词和量词》,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新1版
7. 《语法和修辞》(合作),上海新闻夜大学,1959
8. 《初级语法讲话》(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9. 《偏正复句》(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0.《汉语语法研究》(合作),商务印书馆,1989 1.《现代汉语》(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订本1979;增订本1981、1987;重订本1995
2.《现代汉语使用说明》,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订本1979;增订本1982
3.《现代汉语参考资料》(共3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1982
4.《辞海·语言学分册》(主编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5.《辞海·语言文字分科》(主编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6.《大学写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7.《今日汉语》(海外华语学习教材,共14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990
8.《中国大网络全书·语言文字卷》(语法修辞分支),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8
9.《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主编之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10.《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语言文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11.《动词研究》(主编之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12.《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13.《动词研究综述》(主编之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1.《旧唐书》(16册,参加校订),中华书局,1975
2.《旧五代史》(6册,参加标校),中华书局,1976
3.《五代会要》(参加标校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谈词的分类(合作),《中国语文》,1954,2、3
2.词的范围·形态·功能(合作),《中国语文》1954,8
3.语法·语法学(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4,10
4.形态学·造句法(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4,11
5.词和字(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4,12
6.构词法(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5,1、2
7.谈宾语(合作),《语文学习》(北京),1955,12
8.用不用关联词语(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6,5
9.宾语的位置(合作),《语法和语法教学》,1956,5
10.修辞与逻辑、语法的关系(合作),《语文知识》(上海),1957,2
11.基数与序数,《语文知识》(上海),1957,2
12.概数,《语文知识》(上海),1957,5
13.谈结构助词“的”(合作),《语文学习》(北京),1958,11
14.关于《马氏文通》,复旦月刊,1959,3
15.谈时态助词“了”,《语文知识》(上海),1959,11
16.关于语法教学的几个问题(合作),《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79,2
17.有关句子分析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日本),1981,1
18.怎样学好“现代汉语”,《山西青年》,1981,8
19.用辩证法指导修辞学习
20.――陈望道与《修辞学发凡》(合作),《复旦大学学报》,1982,3
21.句子分析漫谈(合作),《中国语文》,1982,3
22.回顾与展望(合作),《中国语文》1982,4
23.对中学语法教学的几点看法(合作),《教学语法论集》,1982
24.试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4
25.重印《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汉语学习》,1984,1
26.语法系统和语法教学(合作),《语文学习》(上海),1984,3
27.教日本人学汉语(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28.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84,3
29.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4
30.汉语语法研究的过去与现在,《中国语》(日本),1984,6
31.《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几个有关问题(合作),《新疆教育》,1985,1
32.谈疑问句(合作),《中国语文》,1985,2
33.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合作),《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34.吴士文《修辞格论析》序,《修辞学习》,1985,2
35.方光焘教授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合作),《复旦大学学报》,1985,3
36.方光焘教授与汉语语法学(合作),《复旦大学学报》,1985,4
37.刘校《助语词》序,黄山书社(安徽),1985
38.从“们”字谈到汉语语法的特点,《语文园地》(广西),1985,12
39.修辞学专著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
40.――评程希岚《修辞学新编》,《修辞学习》,1986,1
41.怎样看待汉语语法的特点(孙德坤整理),《语文导报》(杭州),1986,1
42.《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43.把言语交际作为动态系统来研究
44.――评刘焕辉《言语交际学》,《修辞学习》,1987,3
45.一部饶有新意的修辞著作
46.――评黎运汉、张维耿《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学习》,1987,4
47.《今日汉语》编写中的几个问题(合作),《世界汉语教学》,1987,6
48.大·全·新――中国成语大词典评介,上海新闻出版,1987
49.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因素(合作),《烟台大学学报》,1988,1
50.宗廷虎等《修辞新论》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1.郭谷兮《语言学教程》读后感,《湖南大学学报》,1988,5
52.韩明安《汉语新语词词典》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53.林玉山《反义词词典》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
55.评吴为章《实用语法修辞》,《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9,3-4合刊
56.黎运汉《汉语风格探索》序,《修辞学习》,1989,5
57.周宏溟《名句用法词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8.孙莲芬等《公关语言艺术》序,知识出版社,1989
59.四十年来的修辞学研究(合作),《语文建设》,1990
60.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61.王希杰等《语海求索录》序言,《汉语学习》,1990,1
62.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序,《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63.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64.袁晖等《汉语修辞学史》序,《学语文》(安徽),1990,4
65.方光焘《语法论稿》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66.汉语语法(合作),大网络出版社,1990
67.《世界汉语教学网络词典》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68.戴磊《修辞学探新》序,《修辞学习》,1991,1
69.《语体学丛书》总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70.《语法修辞方法论》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71.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92,4
72.中田庆雄《寄语可爱的日本和中国》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73.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思考,《语文建设》1992,6
74.为开拓修辞学新境界而努力
75.――评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新探》,《修辞学习》,1992,6
76.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从“淡化语法教学”谈起,《语文学习》(上海),1992,11
77.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78.张志公与汉语修辞学,《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7
79.现代汉语动词的次范畴(合作),《营口师专学报》,1993,1
80.倪祥和等《新语法体系详解》序,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81.范晓《语法新论》(出版时改为《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序,《复旦大学学报》1994,1
82.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合作),《中国语文》,1994,2
83.陈光磊《汉语词法论》序,《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学林出版社,1994
84.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学报》,1994,5
85.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序,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86.浅谈语文规范化,《语文建设》,1994,9
87.《黄景欣语言学论文集》序,《南京大学学报》,1995,3
88.关于现代汉语动词的研究(《动词研究》代序)(合作),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9.试论句子的类型研究,《汉语学习》,1995,5
90.新编古今汉语词典前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9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序,语文出版社,1996
92.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3.史有为《汉语如是观》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4.关于语言体系的几个问题(合作),《南京大学学报》,1997,4
95.读(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5
96.姚亚平《中国计算语言学》序,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7.句法中的语义和语用,《语言理论教学通讯》(湖南师大),1997,12
98.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说(合作),日本东方书店,1997,3,31
99.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序,商务印书馆,2000
100.殷寄明《语源学概论》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1.卢英顺《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序(1998),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I. 温州的名人有哪些

孙诒让:清代语言学家,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
张璁:明朝嘉靖年间任朝廷首辅,世称『张阁老』。
刘英:革命烈士,生前为浙闽省委书记及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项乔:项乔号东瓯(瓯东),明朝嘉靖年间(即1529年2月)在由张璁、霍韬主持嘉靖已丑会试中名列第二。后任广东参政,著《瓯东录》集温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
戏曲家、教育家 (1906—1996),名起,瓯海人。东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浙江、广东任教职达70年。生前为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文系和戏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等职。出版有《西厢记校注》等专著30余种。
戴家祥
文字学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曾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治经学和古文字学。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编的《金文大字典》为我国当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生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姜立夫
数学家、教育家(1890—1978)苍南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南开大学创办数学系,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前夕,弃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职。后回大陆,任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是我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有《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初步》等译著。
洪氏闾
寄生虫病学家(1894—1955),乐清人。早年留学德国,专攻寄生虫病学,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带医学院校任教职和从事研究工作,对寄生虫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贡献,其所创的“洪氏钩虫测量法”至今世界通用。生前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浙江医学院院长,有《病理学总论》等专著。
张肇骞
中科院学部委员、植物学家(1900—1972),瓯海人。东南大学毕业,留学英国,回国后,长期在北京、浙江、江西、广西、广东等地高校任教,或从事科研工作。生前为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代所长。悉心于植物分类和区系研究,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和开发亚热带植物资源作出贡献。出版有《中国植物志》等专著多种,翻译论文20多篇。
张淑仪
中科院院士 声学家1935年出生于温州城区,女。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该校声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其“光声热波成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有《叉指换能器激发表面声波的生长特性》等论著。
潘怀素
(1894-1978),乐律研究专家,永嘉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当过记者、大学教授。酷爱音乐,从文学翻译工作转向研究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开乐律研究新路。
夏承焘
词学家,(1900-1986),字瞿禅,号瞿髯,温州城区人。早年在温州省立十师毕业,先后在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校任教职60多年。毕生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学,并取得卓越成就,被誉为"一代词宗",蜚声海内外。有《唐宋词人年谱》等专著。
方介堪
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顺人。曾在上海美专任教职。以刻玉印驰名沪上,先后治印二万余方,郭沫若评其印章"炉火纯青'。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郑曼青
书画家(1902-1975)名岳,自号曼髯,别号玉井山人,温州市区人。擅诗、书、画、医、拳,人称"五绝老人",长期在大陆和台湾高等文化艺术院校任教职。书画作品多次在台湾、东南亚及美、法等国展出,有"画圣"、"东方水墨画大师"之称。
苏步青
(1902-2003)平阳人。数学家、教育家。1935年中国数学会发起人之一,《中国数学学报》主编。创办《数学年刊》。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创立微分几何学派。发理"苏锥面"和"苏链"。著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射影共轭网概论》、《仿射微分几何》、《苏步青数学论文选集》(英文版)等。获国家级嘉奖多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民盟中央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夏鼐
中科院学部委员、考古学家(1910-1985),字作铭,温州城区人。早年留学英国。获埃及考古博士学位。一生从事考古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对新中国考古学的建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德、美、意等国最高学术机构分别授予院士称号。毕生论著丰富,已发表的论文有 224 种,出版有《考古学论文集》等专著多种。
赵超构
现代新闻界泰斗(1910-1992),笔名林放,文成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历任《新民晚报》主编、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建国前后曾受到毛泽东主席七次接见。生前出版有《延安一月》等著作多种。
叶芳
永嘉沙头(1911-1986)革命家,1930年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央军校大队长,1949年率部起义,温州和平解放。
南杯瑾
学者1918年出生于乐清。长期从事儒、释、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学院院长兼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出版有《禅与道概论》等几十种专著。
谷超豪
(1926-)温州人。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苏联莫斯科大学博士。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专长数学,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三个领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学术论文110余篇,专著《经典规范场理论》,《齐性空间微分几何学》和《孤立子理论和应用》(合著)等。
赵万龙
(1984-)温州柳市人,著名作家,郑州师范大学文哲学系毕业,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著有《宋元剑仙传》《东方战争日记》等名著
高铭暄
刑法学家1928年出生于平阳,祖籍玉环。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总干事、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们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出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等著作。
陈光中
法学家1930年出生于温州。北京大学毕业。历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出版有《中国法律教程》等10余本专著。
戴金星
中科院院士 石油气专家1935年出生于瑞安。毕业。长期从事煤生气领域研究,获国家"十五"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为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天然气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出版有《天然气地质学》等专著8种,论文100余篇。
施立明
中科院院士 细胞遗传学家(1939-1996),乐清人。复旦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动物细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野生动物细胞库,对麂属动物核型进化和麂属一新种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重视。所著《以细胞遗传学方法评定辐射防护药的新程序》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生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赵尔春
(1941-1964)爱民模范,温州水警区五好战士,国防部授予"爱民模范"称号,命其生前所在班为"赵尔春班"。
吴启迪
同济大学校长1947年出生于永嘉,留学瑞士,获博士学位。1980年,其制订的计算机字形国家标准,获电子工业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1998年荣誉感获"全国十大女杰称号",现任同济大学校长。
陈虬
晚清思想家、医学家(1851-1903),字志三,号蛰庐,祖籍乐清,出生于瑞安,晚年居永嘉城区。光绪十五年举人。在国内首倡创办利济医院和学堂,出版《利济学堂报》,为中医革新开创道路。同时鼓吹变法维新。著述宏富,惜多散佚,后人辑有《陈虬集》传世。
陈黻宸
近代 教育家、学者(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曾主编《新世界学报》。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永嘉罗山书院、杭州养正书塾、京师大学堂、两广方言学堂、北京大学等处执教,著名学者马叙伦、许德珩、冯友兰等均出自其门下。有《陈黻宸集》传世。
宋恕
近代思想家(1862-1910),字平子,平阳人。曾任山东编译局代理总办。早年与章太炎共编《经世报》,立志"为世界苦人立言。其《六斋卑议》,对戊戌变法起推波助澜作用。时与章太炎并称"浙江两奇才"。有《宋恕集》传世。
朱子常
温州黄杨木雕宗师(1874-1943)名阿伦,温州城区人。其作品《济颠和尚》和《捉迷藏》先后参加近代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分别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奖和巴拿马赛会二等奖,首次为温州黄杨木雕在世界上赢得声誉。
玄觉
唐代高僧(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四岁出家,初于永嘉龙兴寺为僧,后于南国曹溪宝林寺谒见禅宗六祖慧能,留一宿,即悟"无生"之理,史称"一宿觉"。所倡天台、禅宗融洽之说,为禅宗五大宗派之一。有《永嘉集》、《证道歌》传世。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乐清县人。7岁就塾,天资颖悟,日诵数千言。得中状元.
叶适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出生于瑞安。淳熙五年进士第二名,官至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后被参劾夺职,归居永嘉城郊水心村,专事著述授徒。在哲学、史学、文学及政论方面,均有贡献,为永嘉事功学派之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等传世。
王振鹏
元,画家(约1278-1348),字朋韵,号孤云居一,温州人。因囤艺出众,受元仁宗奖,官至漕运子户,长期在宫延作画,有机会接触御藏历代名画,以界画见入,兼工人物,曾奉诏作十妃岫,又画《大明宫图》以献,称神品。传世作品还有《金明池龙秀图》等。
刘基
(1311-1375),字伯温,温州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书。
谢庭循
明 画家(1377-1452)名德环,号乐静,永嘉人。擅长山水画,入宫廷画院后,深得赞赏,获御赐"笔精入神"图章一方,开为锦衣卫指挥俭事,有《水光山色图》等名作传世,现藏日本:诗作《梦吟堂集》已佚。
任道逊
明 书画家(1422-1503)字克诚,晚号八一道人,瑞安人。12岁即以神童荐,入宫庭作书画供奉,官至太常寺卿。擅画梅花和山水,时人评其画世在宋代大画家郭熙之上。书法隽秀酒逸,别树一帜。
赵士桢
明朝,火器研制家(1552-1611),乐清人。官至中书舍人。以毕生精力研制火器,发明掣电铳、迅雷铳、火箭溜。其火箭溜在我国火箭发展史上,有创之功。著有《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

J. 我国近代的哪些“行业之父”,给一个民族的崛起带来曙光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奠基人和先驱者,他们是行业内的领路人以及开创者,中国近现代化进程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被称作为“行业之父”,并因此而闻名。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钱三强,出生于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钱三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后任职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阅读全文

与复旦大学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疫情投诉 浏览:149
知识产权合作开发协议doc 浏览:932
广州加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5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管理办法 浏览:455
消费315投诉 浏览:981
马鞍山钢城医院 浏览:793
冯超知识产权 浏览:384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