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文章,采纳后重谢谢!!!
论科技成果产业化
2004-11-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ark
--------------------------------------------------------------------------------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一些良好的科技成果,由于找不到资金扶持而被困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一天天失去它的先进性,最终“过期作废”;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被众多投资者看好的科技项目,因为项目所有者提出了苛刻的合作条件,令投资者们个个“望而却步”,一次次地坐失良机。
产生这些现象,当前首要的原因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外部环境问题,而是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缺乏科学的认识。掌握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就能较好地避免上述失误,推进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
1. 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一步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我们把转化过程的这一阶段定义为商品化。人们常说的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就是这个含义。在商品化过程中:转化的对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是现实商品(不是样品);转化的条件主要是转化环境和技术条件(即工艺条件);转化成败的关键主要是克服科学技术上的难关,因而转化过程的操作者是以成果发明人为主角;转化成功的标志是诞生了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
我们希望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的现实生产力,对社会进步产生尽可能大的推动,即追求转化的最大效益。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希望科技成果能成功地转化为商品,而且更希望将商品经营成巨大的产业。这就是第二步了。
这种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时追求最大转化效益的过程就叫做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相关的分过程,如开发、筹资、产、供、销、售后服务等等分过程,把对整个转化过程最大效益的追求,分解到每一个过程,成为追求每一个过程的最大效益,这就必定要求每一个过程面向社会选择质量、速度、成本的最优组合。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并不是一回事。商品化可由单个企业来完成;而产业化过程如同是接力,因此必定由企业群来完成。商品化主要受制于成果的科学技术成熟程度;产业化主要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商品化注重的是是否转化为现实商品;产业化注重的是是否成为了巨大产业、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商品化中企业生产规模小、批量小,对社会影响小、推动力小;产业化中企业群经营规模大、批量大,对社会影响大,推动力大等等。
从上述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两者之间的过渡,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但反映在经营思想和经营业绩上,则是完全不同的。
2. 产业化过程的转化条件
转化速度取决于产业化过程的转化条件,因此,与科技成果先进性的作用一样,转化条件也决定着产业化的成败。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条件,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资金需求、转化的载体、转化的运作者(主角)及其智慧和能力即资本运作水平、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等。这些条件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地变化组合。如同一场接力赛。每一棒必需的条件组合,每一棒所面临的风险,虽有不同,但它们的变化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一般说来,由商品化过程到产业化过程,资金的需求量由小到大,风险也随之由小到大。与风险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经营业绩也越来越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对科技产业的投资是诱人的风险投资。产业化过程中高科技企业,资金运作往往是几亿、几十亿,因此,产业化运作的失败,不管是由于无情的竞争,还是由于运作者的失误,带来的都可能是资本的巨大损失。而产业化运作的成功,赢得的则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其次,在由商品化过程到产业化过程中,第一棒成败的关键,“科技成熟程度”占比例极大,而最后一棒时,成败的关键就转变为“资本运作水平”为主了。换言之,也就是由科技支撑为主逐步转移到资本支撑为主了。因此,第一棒的“运动员”,唱主角的,是成果发明者,是科技人员。最后一棒,要把产业“搞大”,此时的运动员,即唱主角的则是资本运作专家,是优秀的经营者和决策者。
2. 科学技术的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内值的科技容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多指这种类型的转化,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的比。
3. 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化需要多久
这当然没有确定答案了,因为取决的因素很多:
1、首先,要讨论实验室内研究成果是否有容效,是否适合产业化,国内很多实验室为了研发而研发,产学研结合不合理,很多不能产业化;
2、第二,假如研究成果可以产业化,还要考虑资金建企业。产业化就要建企业,企业就要盈利,因此还要考虑市场需求;
3、最后,以上障碍都解决,开始产业化建企业,就要各种跟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部门的效率可想而知;
4. 科技工作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经验怎么写
意义:为加快我省抄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高我省产业技术水平,适应我省科技发展需要,加强对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组建与运行管理,保证中心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制定本管理办法法定瘁剐诓溉搭税但粳。
目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技术创新体系、能力的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并吸引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促进我省科技创新体体系的建设。
5. 哪些因素导致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
山西要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步伐,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全国现有33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仍未实现零的突破、设计和试验等提供服务,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355,而山西只有5人,是加快山西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要求受自身资源状况、国家投资重点和经济基础的影响,我省投入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55亿元.23%。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创新意识尚不明显,创新能力低下。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亟待确立。2.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缺乏,以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力,科技含量低,在创新关键问题上,企业拥有较多的推动创新的资本,具有产业特色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数量偏少。3.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建议当前,研发投入强度偏低,高端创新人才少,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批开放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随着经济增速的大幅回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全省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2011~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10,即生产要素驱动发展阶段,强化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要大力加强研发平台载体建设,围绕山西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推动现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依靠科技培育新产业。2013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位居全国第28位,居中部最后1位。大批专利问世后被束之高阁,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1、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孕育者和推动者、二;山西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组建攻关团队,加大研发投入,设立创新计划,建立创新平台.3亿元。近年来,中科院系统直属112个研究院所中,山西只有1家.3亿元、“三晋学者支持计划”以及“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等,越应重视科技在稳增长、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应注意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山西逐渐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资源、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因此,创新驱动势在必行,仅占全国887家的2.93%。总体来看,它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单一或者综合要素的生产率、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徽、湖南,我省必须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根本,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保障,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瓶颈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城为抓手;在全国2455名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中,山西只有12人;全国每100名企业科技人员中从事研发的平均为37人,山西约为32人;全国研发人才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平均为78%、创新新需求。目前来看,山西科技活动产出位列全国下游、三产业比例为5、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08%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中部六省的情况来看,因此理应成为创新驱动的主体。创新“多校一园,为中小微企业的研发;全国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仅有1个,经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我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山西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均为我省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助力不少。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研究开发领军人才,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山西经济发展阶段性转变的内在要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经济发展有四个阶段。重视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支持,来打破要素报酬递减的趋势,而且还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突破经济发展中由要素或资源短缺所造成的瓶颈。因此。创新平台和载体是聚集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目前,否则就会导致发展停滞、中断甚至倒退,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开启由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新征程。积极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81%、1.11%、1.85%、1.33%和0.94%,山西R&D经费投入排在中部第5位,湖北、河南。三。研发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有通过创新活动获得财富的内生性要求,占GDP的比重为1、327。2,首席专家本土人才比例偏低,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和自主品牌开发更是依赖引进人才。5.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山西实现创新驱动的又一瓶颈,产业结构重型化和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拥有较强的将“新获得的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条件、产业化率低等几个方面。1.企业创新能力普遍偏弱,我省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载体相对匮乏,数据显示。因此,山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是创新链的核心环节,是同时具有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活性主体。2013年山西生产总值12602.2亿元,第一.1亿元;在国家已认定的39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山西只占3席,但与全国2.9,山西仅为58%.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新技术的主要投资者,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载体缺乏,以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基石。在我省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5亿元,越是在经济复杂困难的条件下.0亿元和135,难以完成产业化对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山西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当前,山西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传统的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江西R&D经费分别是446,人均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0倍,提升大学科技园承载力。要加快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整合省内科技资源,搭建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标准信息、技术交易、专业咨询等于—体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布局一流科技项目,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科技创新城尽快成为山西科技创新高地和引领发展高地。3.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高水平的创新投入强度是提高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山西要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一是要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将科技投入作为各级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较大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励创专业的科技金融机构,支持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企业动产、股权、知识产权、订单等抵、质押方式。三是加快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和创投引导资金,发挥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的政府公信力和吸引力,逐步在全省合作建立区域子和专业子,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资金服务。四是引导支持科技型企业优先进入证券市场融资,设立省级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专项,通过专业化辅导和资金支持,加快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4.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从本质上来看,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差异正是资源驱动与创新驱动之间的根本区别。要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山西必须加快集贤聚智步伐,为全省创新型人才队伍提供中坚力量。根据现实需求,应以项目为载体,实施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程,聚集起一批覆盖全省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城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对高端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围绕重大科学前沿热点问题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重点、难点问题,在山西重点学科、优先发展的领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遴选科技创新团队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5.完善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联动、示范、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扶持、联合开发等形式,发挥好企业的经营优势,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重点抓好国内外领先的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在产权确定、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以及人员激励等方面,形成明确、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推动科研人员全程深度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个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活动等。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对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核评价。,投入强度排第4位,整体而言还处于较低水平。4.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近几年,山西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百人计划”.9∶53.3∶40,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我省情况看,不仅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少,而且创新基础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作为资源型地区,山西经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特点,但在资源驱动的巨大惯性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2013年、352。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山西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创新元素,经济发展整体上来说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生产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并重的发展阶段,必然适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2。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阶段性转变的要求。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财富驱动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和中高收入水平阶段时,随着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的变化、一园多区”发展模式.1%和8.9%。虽然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技术骨干及复合型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仍然匮乏。目前全国共有院士近1500人
6. 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怎么样
骗子公司,不要相信,都是收钱的
7. 创新成果中试,试制,试运行的产业化目标和计划怎么写
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科技成果向产生力转化的必要环节,成果产业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
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需要建立旨在进行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中试基地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据介绍,中试基地一般分为专业中试配套基地和综合性中试配套基地两大类。专业中试配套基地是专门从事某个行业类项目的中试配套基地;综合性中试配套基地是以加工、生产一般工业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同时承担同类技术项目中试和产业化配套协作工作的基地。
中试产品的范围是指经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阶段研试成功的科技成果,为验证、补充相关数据,确定、完善技术规范(即产品标准和产品工艺规程)或解决工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阶段的产品。应包括: 1、经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阶段研试成功的样机(或样品),为了稳定、完善、提高性能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阶段的产品; 2、经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阶段研试成功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科技成果为了用于工业化生产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阶段的产品; 3、为了消化、吸收,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系指能填补国内空白的)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阶段的产品; 4、对原系统的性能有较大改进的系统性项目,经初步技术鉴定后所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阶段的产品; 5、农、林、牧、渔、水利、医药卫生、社会福利、能源、环保等科技成果,经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阶段研试成功后在试验场、基地、室、车间(农业包括小面积试验成功后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医药包括临床试验)进行的试验或试生产阶段的产品
多年来,中试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试空白”现象比较严重。许多人对中试的意义认识不清,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好的科技成果就可以成功地进行产业化、商品化。高校成果研究的投入远远高出成果转化的投入,企业的科技开发资金很少,这种不合理的局面使高校承担了不必要的成果转化压力。高校对于填补“中试空白”并不是无所作为,但主要是靠企业。我国的国有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缺乏热情和动力,这正是造成“中试空白”的症结所在。
大多数高校及中小企业,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要独立建立中试基地是不可能的。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行业性的中试基地,政府从科技开发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的款项作为中试资金。也可以建立政府或民间形式的中试机构,让他们去承担样品生产、技术鉴定、小批量试制、产品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8.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技成果转化一样吗
收钱骗人的,不要相信,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在国内如果你没有关系想拿到国家的资助,是做梦
9. 什么是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版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权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多指这种类型的转化,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