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介绍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而成。王战同志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于信汇同志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上海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全国最大的地方社会科学院。在职工作人员约760人,其中5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正高133人,副高194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是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拥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全球招收国外留学生。在读研究生650余人。 历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上海市课题,许多决策咨询建议得到中央、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研究成果屡屡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奖励。 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海外许多大学和智库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道格拉斯·诺思等在内的30余人被聘为名誉研究员、特聘研究员。“世界中国学论坛”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学术宣传的重要渠道和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研究交流平台。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号召,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考研难度大概和哪些
报考人数不多,是因为大多学生对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了解不够,导致对其热情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从招生录取到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学位授予等一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起了适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
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领导下,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师资源,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事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健全、拥有6个教学研究部、40个教学院系的现代化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现任博士生导师470名、硕士生导师824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截至2014年7月,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3个含自主设置博士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9个(含自主设置硕士授权点13个);还有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多方发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海外进修生,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来,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3100余人,其中港澳台地区留学研究生52人和外国留学研究生48人。截止2014年7月,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4154人,硕士学位8264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2612人)。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学成后分赴各条战线,并迅速成长为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任院长为周扬、温济泽、胡绳、江流、浦山、方克立、李铁映、武寅、刘迎秋,现任院长为黄晓勇。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行政级别
没有行政级别,就是上海市市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一般由正厅级,副厅级干部担任。这不代表社科院的级别。
4. 许建平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明清文学,叙事学,古文献整理,尤其在王世贞、李贽、《金瓶梅》、经济生活与文学研究方面用力最勤。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上海古籍2008)、《王世贞与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王世贞书目类纂》(凤凰出版社2012)等著作1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已参研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古委会项目多项,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奖,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2000年7月23日,河北卫视《燕赵之子》节目播出“许建平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题片”(30分钟)。
2008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探索发现》节目播出《金瓶梅与王世贞》专题片,主讲人之一。
著作目录(17部)
专著7部
1、《<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山情逸魂──中国隐士心态史》东方出版社1999
3、《李卓吾传》东方出版社2004
4、《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
5、《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许建平解说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10
7、《王世贞与<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两人合著4部
1、《商风俗韵——<金瓶梅>中的女性》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1
3、《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4、《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复旦出版社2008
编著3部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文学史方法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粹·小说戏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世贞书目类纂》凤凰出版社2012
主编3部
1、《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去蔽、还原与阐释——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研究丛书》(5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主持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2(项目号:12&ZD159)
《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
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8,08BZW043
明清小说意图叙事与意味形式研究
3、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005,05JA750.11-44016
李贽思想接受史——以“晚明”至“五四”的文学接受为论述中心
4、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项目子项目200
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学关系研究
参与完成的课题
1、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6AZW007)
2、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法论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01JA750.11—44050
3、中国小说研究史(古委会项目)
社科成果获奖
1、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
2、上海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
《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2)
3、河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金>学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上海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
5、河北省高校(1994-1997)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立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社会科学》1996.6)
6、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
《三国演义的阅读效应与民族精神》
7、河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佳作奖(1994)
《试论<金瓶梅>艺术结构在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8、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现转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9、第三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与黄霖先生等)
主要论文目录
■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立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社会科学》 1996.6
■货币观念的变异与农耕文学的转型——以明代后期市井小说为论述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 2007.2
■“狂怪”和“与世无争”——论李贽的双重文化人格《文学评论》 2005.6
■ 货币化场景-酒宴-在明清小说中的叙事功能《文学评论》2007.4
《新华文摘》2007.18
■ 《金瓶梅》流通货币质态与成书年代补证《文学遗产》2006.5
■ 南宋词史研究的可喜创获《文学遗产》 1995.5
■ 李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论《文艺研究》 2004.6
■ 新时期《金瓶梅》研究述评《新华文摘》 1996.11
■ 文学生成与传播的经济动因《学术月刊》2006.5
■中国人学美学思想从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异变《学术月刊》2006.11
■A transition of Chinese humanism and aesthetics from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With a focus on the debate between LiZhi and Geng Dingxiang ring the Ming Dynast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8年第4期
■《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河北学刊》2005.2
《新华文摘》 2005.6
■《金瓶梅》的新叙事范式 《河北学刊》 2002.4
■《金瓶梅》作者研究八十年《河北学刊》 2004.1
■《金瓶梅》价值的经济文化解读《河北学刊》 2006.2
■ 佛经与李贽思想之启蒙《河北学刊》 2007.4
■ 李贽思想在周作人接受过程中的演进《河北学刊》2009.2
■ 文学发展动力分析 《江海学刊》 1999.3
■ 文学形式与文学研究的新方法《江海学刊》 2002.2
■ 建立心态文学史学刍议 《江海学刊》 1998.3
■ 经世致用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文化沉思《复旦学报》 1998.3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思考《复旦学报》 2002.5
■ 文学评论中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辨析《复旦学报》2005.2
■《焚书》刊刻过程、版本及真伪《复旦学报》2008.5
■《金瓶梅》是一部探讨人生的小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1.4
■《儒林外史》:一部意在言志的诗化小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7.1
■《临清州志》与《金瓶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明清小说研究》 2008.4
■《金瓶梅》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云南社会科学》 1998.3
■ 关于实现古代文学研究转型的方法刍议《云南社会科学》 2002.2
■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04.2
■《红楼梦》作者研究的新进展《人民日报》 1994.5.7
■《红楼梦》作者研究热点透视《人民日报》副刊《大地》 1994.9
■ 元剧大团圆模式定型时间探考《中国学研究》创刊号(韩国)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化悲凉《中语中文学》(韩国) 1997.12
■ 试论《琵琶记》创作的双层心理意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 试论元代南北剧曲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版
■ 百年小说戏曲研究略论《苏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5
■ 古代小说理论不及曲论发达原因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1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金瓶梅》中的近世文化意蕴《文史知识》 2002.7
■ 建立心态文学史学的理论思考《文艺报》(理论版) 1998.11.17
■ 切忌盲信与忙说《文艺报》(理论与争鸣) 2002.8.6
■《红楼梦》的原始作者《读书》 1995.2
■《红楼梦》作者研究又有新进展《作品与争鸣》 1994.8
■《三国演义》的阅读效应与民族精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 古代小说研究三十年简说《苏州大学学报》1997.2
■ 试论《金瓶梅》的艺术结构在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2
■ 从“清空”说到“自然清空“说《中国文学研究》第8辑
■ 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中国文学研究》第12辑
■ 王忬“伪画致祸”真伪考辨——以《清明上河图》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第21辑。2013
■ 《金瓶梅》成书新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 《金瓶梅词话》“这五回”情节与作者探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 文本分析派的创立与俞平伯在红学史上地位的重估《社会科学》2004.6
■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 经济生活与文学活动之关系及其研究路径《社会科学》2008.3
■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二十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 《金瓶梅》中清河县地理位置考辩《金瓶梅研究》第五辑
■ 《金瓶梅》中货币现象与审美价值的逻辑走向《金瓶梅研究》第八辑2005.12
■ 明清小说人欲表现的特征及其嬗变《河北师大学报》1999.2
■ 论小说陌生化之生成——从叙事意图的矛盾逻辑说起《社会科学》2013.3
■ 《金瓶梅》文化反思:因何经济崛起而文化衰微《东南大学学报》2013.1
■ 论中国小说叙事的神秘性 《河北学刊》2013.3
■ 明清小说叙事聚焦研究的四点新发现 《河北学刊》2012.1
■ 嵌入方式的生成及其在意图叙事中的功能 《上海大学学报》2012.3
■ 《金瓶梅》文化价值论 《明清小说研究》2013
■ 《叙事的意图说与意图叙事的类型 《社会科学》2011.1
■ 中西异质文化嫁接中的新文化生成 《学术月刊》2012.11
■ 意图力:小说叙事的内驱动力 《求是学刊》2011.6
■ 物欲幻想: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河北学刊》2010.6
讲授课程
1、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论(硕士课),
2、中国文学史
3、《庄子》选讲
4、李贽研究
5、小说经典与中国文化
6、中国小说史(硕士课)
7、中国小说文献学(硕士课)
11、中国叙事学(博士课)
8、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硕士课)
9、《金瓶梅》与《红楼梦》研究
10、戏曲的文化解读
5. 章培恒的学术成果
章培恒先生主要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历年发表的一百余篇论文,大多已收入《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灾枣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和《不京不海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三书中;
二是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洪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国文学史》(主编之一兼作者,复旦大学出版杜,1996)和《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一主编兼主要作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三是由他单独主持或与其他专家共同主持的大型集体项目如《辞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分科、《新编明人年谱丛刊》等。 1979年出版专著《洪升研究》,对清初戏剧家洪升的生平作了系统的考订和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该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著作奖。
章培恒教授与骆玉明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文学史》,199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一种突破。 后又编成《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从人性发展的视角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描述,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突破,具有广泛影响。
1985年编纂《全明诗》(集体科研项目),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1979年修订《辞海》他担任分科主编(负责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和编委。合编大型丛书《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 《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巴蜀书社出版),《中国禁书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中的《中国禁书简史》 (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日译单行本),《新编明人年谱丛刊》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考证性的,其所提出的看法大都与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见解有相当大的距离,如关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解放后的中国研究学者都已肯定为吴承恩,他却认为吴承恩所作《西游记》为游记性质的作品而非通俗小说,发表了《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等几篇论文加以论证。中国现已有部分研究者接受他的观点。此类论文中的大部分收入其论文集《献疑集》,于199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曾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和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另一类论文是对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重新加以剖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其所得出的结论,或为以前的研究者所未尝言及,或与流行的见解相歧异。前者如《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 第三辑,与人合作),联系金圣叹的哲学思想以研究其文学批评,为前人所未及;后者如《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日本《古田敬一教授退官纪念中国语言文学论集》),将李梦阳作为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先驱,与通常把李梦阳仅仅视为晚明文学新思潮的批判对象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些也都为同行所重视。
论《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1期)
论晚清谴责小说的思想倾向(《学术月刊》1964年12期)
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学术月刊》1966年04期)
再论李贺诗歌与形象思维——答王文生同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关于洪升生平的几个问题——读《洪升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关于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1年10期)
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平民性(吉川幸次郎、章培恒,《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2期)
《儒林外史》原书应为五十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施彦端是否施耐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儒林外史》原貌初探(《学术月刊》1982年07期)
论《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4期)
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展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再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再谈《金瓶梅词话》的写作时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再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兼答刘世南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别(《中国文化》1989年01期)
关于《水浒》的郭勋本与袁无涯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被妻子所弃的诗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与李白的婚姻生活(《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1期)
研究近代文学 首先须研究近代诗(《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封神演义》作者补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神圣忧思录:杂谈中国戏曲的前景——以昆曲、京剧为中心(《上海戏剧》1994年01期)
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说“冲冠一怒为红颜”(《上海文学》1995年06期)
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论五四新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中国诗歌里的酒(《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2期)
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章培恒、刘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0年来的巨大成就——中国文学学科的回顾与瞻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8年Z2期)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人性、美感及文学的发展(章培恒、骆玉明,《文学报》2000年6月1日)
从“论”说“史”……(《文学报》2000年7月6日)
今天仍在受凌辱的伟大逝者(《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期)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传统与现代:且说《玉梨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2期)
关于《三国演义》的黄正甫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的真伪问题——兼谈十二卷本《东坡先生志林》的可信性(章培恒、徐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文学评论》2004年02期,第5~17页)
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谈一种关于写作的无理要求和批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余秋雨何曾剽窃我的著作——一场闹剧及其背后(《艺术评论》2005年09期)
再谈《玉台新咏》的撰录者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关于《大招》的写作时代和背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2期)
经济与文学之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05期)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玉台新咏》的编者与梁陈文学思想的实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明代徽州文学研究》——一部地域性文学研究中的优秀之作(《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8月4日)
不尚空论,言必有据——读谈蓓芳《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考》(《文学报》2006年12月28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古籍整理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4期)独立思考与细心求证(《光明日报》2000年8月10日)
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文汇报》2001年8月18日)
规范文科学术刻不容缓(《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2期)
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1期) 《三国演义辞典》前言(《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三国演义辞典》序(《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02期)
对武侠小说的再认识(代序)(《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曹正文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
《全明诗》前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江盈科集》序(《书屋》1997年04期)
人性的解放与形式的演进——《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序(《文汇报》2007年7月17日)
评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古籍整理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04期)
独立思考与细心求证(《光明日报》2000年8月10日)
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文汇报》2001年8月18日)
规范文科学术刻不容缓(《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2期)
关于建立学术规范的两点建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1期) 美好的中文(章培恒、陈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贯通——章培恒教授访谈录(章培恒、宋荣,《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2期)
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章培恒先生学术访谈录(章培恒、马世年《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是个人还是集体成果
为了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研究,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特设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7. 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复旦大学在哲学研究生院方面的比较
复旦的社科比上海的社科要好不少
在gs.fudan.e.cn可以查到历年的录取比例
即使你考不上复旦的社科还是有机会调剂到上海社科院的
建议报复旦
8. 上海社会科学院是干什么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9月7日,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由当时的上海版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权院、复旦大学法律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合并而成。初期设有哲学、经济、历史、政治法律和国际问题5个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目前为上海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全国最大的地方社会科学院。现设有15个研究所,9个院直属单位、10多个院直属研究中心。在职工作人员7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500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应用决策研究为重点,以咨询服务研究为辐射,以其它特色专业服务为补充。发展目标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按照“把方向、出思路、出成果、出人才”的要求,建设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研究基地;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国内一流国外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科学研究、教学机构;市委、市政府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社科人才的积聚基地、培养摇篮和国际人才港的重要码头。
9. 郭可教生平介绍
郭可教。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从事神经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汉字认识与大脑两半球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中获得了新成果,提出了汉字是"复脑文字"的新观点,认为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字认知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之说不适用于汉字,指出汉字认知中是左脑和右脑并用的,而且可以灵活利用字形、字音和字义多重编码方式,因而有利于开发大脑智力。1990-1992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字认知与大脑两半球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上海《解放日报》曾载记者撰写的介绍其研究新成果和新观点的专访:《""开发右脑之说不适合于中国人》,文中明确指出学习汉字及汉字书法可以全面开发儿童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的潜力,有利于智力开发。
主要作品《汉字科学的新发展》(合著)。发表论文主要有《关于大脑两半球心理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七岁大脑右半球切除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对一例术后24年病例的观察》(附有科研录像片)、《关于大脑两半球心理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Ⅱ.婴儿期大脑左半球广泛病变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附有科研录像片)、《汉字与大脑》、《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问题》、《书法负荷对儿童大脑的激活效应的实验研究》(获199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胼胝体大部切断病例言语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的实验研究》、《学生智力与反应时的关系的教育神经心理学研究》等30余篇.
10.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系统怎么使用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人文科学关注的中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版关于人的权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问题。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个体性、多变性和丰富性。人文科学可以借用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统计的、实证的、逻辑推导的方法,但人文科学也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比如精神分析学方法、哲学反思与顿悟直觉的方法等。人文科学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美学、伦理学。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从上述定义看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难以明确区分,二者都与人类的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