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释纯证书法

释纯证书法

发布时间:2022-01-14 11:05:40

Ⅰ 书法的几种书体及代表人物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1:篆书艺术(1)介绍: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 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 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 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 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A: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 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2:隶书艺术(1)介绍: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2)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蔡邕 ,八分高手,书有《熹平石经》。
3:楷书艺术(1)介绍: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 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壁画,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 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五 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期。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未能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楷书的 审美表现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书。
(2)代表人物:
楷书的大家林立,像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等。
A:书圣王羲之
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 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 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 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 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
B:欧阳询欧体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

Ⅱ 书法作品 润月怎样落款谢谢

如:2010年11月12日书法作品落款/岁次庚寅孟冬初七日某某书(加盖印章);
2009年8月书法落款/己丑年季夏(加盖印章);
其他书法落款年月季节
一月:孟春、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八月: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十月:孟冬、亥月、阳月、应钟、初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每月一日至十日:上旬、上浣、上瀚、上澣
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中旬、中浣、中瀚、中澣
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下旬、下浣、下瀚、下澣
每月初一:朔、旦、额;每月十五日:望;每月最末一日:晦
其他:元旦(元月一日)、元宵(元月十五日)、端午(五月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中秋(八月十五日)、清明、冬至、七夕、重阳、除夕等等。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还有的落款形式
月份别称
一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开岁 陬月
二月: 丽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月: 桃月 绸月 季月 莺月 晚春 暮春
四月: 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呜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阳 溽暑 季暑 且月
七月: 瓜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壮月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开冬 阳月 冬 飞阴月
十一月: 畅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龙潜月
十二月: 冰月 腊月 严月 除月 季冬 残冬 末冬 嘉平 穷节 星回节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早春、春王、孟阳、孟陬、首阳、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阳、三阳、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阳、正阳、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丽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潮、夹钟、大壮、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蚕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莺时、桃浪、雩(yu)风、樱笋时、上已、寒食、三春、阳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麦月、仲月、阴月、乏月、麦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维夏、槐夏、麦候、麦序、纯阳、正阳、朱明、麦秋、仲吕、乾月、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恶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鸣蜩(tiao)、满月、端阳、端月、蕤(rui)宾。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阳、徂(cu)署、荔月、天贶(kuang)、林钟、遁月、未月。
七月: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时、兰秋、肇秋、中元、夷则、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吕、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无射、菊序、元月、剥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阳月、孟冬、开冬、上冬、初冬、小阳春、梅月、阳春、应钟、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龙潜月、畅月、辜月、子月、复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长至、黄钟。
十二月:冰月、除月、腊月、蜡月、严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残冬、穷节、星回节、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吕、严冬、临月、岁杪、丑月。
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以花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落款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农历各月份的别称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 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自古以来,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Ⅲ 五大书法

楷书
推荐两个人,一个是北宋的蔡襄,还有一个是明代的沈周
隶书
写得好的人比较多
行书
最好的还是王羲之和米芾
草书
张旭
篆书
这个比较特别,写得好的人也比较多

Ⅳ 写字考级有用吗

1、书法考级什么概念?

通俗的理解是,非必要的书法考试。“非必要”就是可有、可无,随人想法,即便你要报考大学书法专业,也不会要求你要有书法等级证书

2、书法考级及证书重不重要?

不重要。不解释。

3、书法考级有没有用?

有用,在学生党,犹在中、小学生。说书法考级一无是处,那也不对,书法等级证书还是能起到予孩子一定自信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很多中、小学校,这类证书可以吃开的,有了这些证书生的学生,可以代表学校去参加书法比赛等。

二、很多学书法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书法考级分什么等级,从广义上等级分初,中,高三个等级,从细则分为1-10个级别。

书法初级考试要求:

书法初级的要求一般考核的考生的临摹能力,也就是我们说入门基本功,比如有:工具使用,握毛笔的姿势。汉字的一些整体的笔画和结构的正确性,主要看笔画和结构比例即可。

书法中级考试要求:

书法中级部分就和初级有所不同,作为中级的考生肯定工具使用笔画的运笔都是没有问题,中级就考虑的主要是整体的作品的字熟练衔接程度,当然也会考虑到一些创新的,和作品的整体得分,也就是说从中级开始,就要考核整个作品的得分了。

书法高级考试要求:

高级考试等级的考试就主要看创作能力,对于笔法和运笔的熟练及运用到作品的能力,整体结构和细致的变化,考是一个综合能力。

书法考级是正规艺术行业对自己一个考核,结果也是有权威性的,代表在书法创作的能力。

Ⅳ 清朝人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

1,董鄂·铁保(1752-1824),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及两江总督,其书源墓颜真卿,专长草书,草法王羲之、怀素与刘墉、翁方纲足。也喜欢喜画梅,著有梅盒诗。

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他将旗人诗文编为《白山诗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他谪居吉林时仍勤于临墓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2,刘墉(1719-1803),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擅真行书潜心六朝碑版,书名满天下。著有刘文清诗集等著作。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主要作品有《石庵诗集》。

3,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

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大量金石学著作。

4,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

主要著作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5,梁同书(1723-1815),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

Ⅵ 书法四大家

北宋书法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溢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囊,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北宋书法家、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出身于学深文博的世家,父为诗人,当时名流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书法出众,又与苏东坡志同道合,世称“苏黄”。他的诗开一代流派,后世称为江西诗派;书法学周越、《瘗鹤铭》、怀素、柳公权、杨凝式。流传的作品,行书以《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诗送四十九侄》为最著名,草书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蔡京(公元1047-1126)书法家。字符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及第,曾为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五度为相,后因北伐之由,靖康之祸,被劾为“六贼“之首,放逐岭甫,死于潭州(今长沙)东明寺。《宋史》列入奸臣列传。与米芾友善,蔡襄是他的伯父。蔡京书法初学蔡襄、徐浩、欧阳询,后深法二王。弟蔡卞,字符度,与京同年登科,绍至四年拜尚书左丞,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谥文正,书法笔势飘逸,圭角稍露,与蔡京风格相近。

米芾(公元1051-1107)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收藏家。初名黻,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他的造福居信在山西太原,后来迁到湖北襄阳,人称 “米襄阳”,后来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时诏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他的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怪、颠、狂,世称“米颠”。他的绘画与他的儿子米友仁(1074-1153)创造了“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并称“二米”。明董其昌说他:“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出新意耳。“流传的作品有《中秋帖》、《苕溪诗卷》、《蜀素帖》、《论草书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其长子米友仁(1074-1153),字符晖,也善书画、书画鉴赏,与米芾称大小米。

关于“宋四家”中是“蔡襄”还是“蔡京”的争论题,早就开始了,现在一般认为是蔡襄代替了蔡京的,因为蔡京人品败坏,是“六贼”之首,是《宋史》奸臣列传的人物。以人品论艺品,当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就艺术本身来说,这是欠公允的。从这件事,包括其他事例,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历来评论人物,首先评论的是道德品行,然后才是才艺、贡献。

Ⅶ 请问书法中的“飞白书”是何人创造的

飞白书亦称“草篆”,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

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因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

飞白书在墨法上要求黑、白相间,在形体上要求用波磔的飞扬体势,以体现“飞”,飞白书的一个最大也是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它的所有点画中都呈现出露白的笔迹。而笔画露白的形式,白书既然是“飞”与“白”的兼备,则应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7)释纯证书法扩展阅读:

飞白书的由来: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皇上令蔡邕书写《圣皇篇》,他写完后便动身送往皇家藏书之所鸿都门。

不巧,这一天鸿都门正好修理内部,大红的宫门紧紧地关着。只见一个工匠,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宫墙。由于答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浓,所以刷完的墙一道黑一道白的,看上去很不舒服。

蔡邕见此,心中不觉随之一动。他想,以往写字多是用笔蘸足墨汁,一笔写下去,笔画是纯黑的。如果能借鉴工匠刷墙的原理,让黑色的笔画里露出些纸或帛的底色来,整幅字看起来岂不更加生动自然?

回到家里,他赶紧找来一些竹子,劈成细细的条条,仿照答帚的式样,绑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笔。然后饱蘸浓墨,运笔时速度又较快,经过几次刻怠练习,终于创造出这种点画中有一丝一条的露白的书体“飞白书”。

Ⅷ 书法分为哪几派

中国书法的流派大致分为:

1、传统派

这一派的书法将传统经典碑帖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师法传统不遗余力,对一切野狐禅的东西嗤之以鼻,抵触非传统的艺术形式!

2、现代派

这一排将而言之就是有一定的传统书法基础,主张视觉效果而忽略书法的行气、章法和笔墨等特点。很大的特点就是用绘画的笔法来写书法,突出线条的空间感觉和浓墨重彩的视觉冲击力!

3、后现代派

后现代派书法的特点是无丝毫传统书法的基础,取而代之的是纯西方的行为艺术、美学艺术元素的颠覆性融合,产生的效果是与书法本体背道而驰的伪前卫、伪艺术。

4、流行书风

这类风格的特点是在传统主流书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对“二王”一路的主流书法多有抵触,这类人所追求的是名不经传的碑版、甲骨、简牍、以及民间墓志这类鲜见的的东西来杂糅自己的创作,从而另类于主流书途。

5、新古典主义

这类书风的特点是重新构建传统书学内核,弱化作品本身的技术因素,重新注入作品新的人文情怀,从而在时代背景下重新阐述经典!

6、文化书法

这类书法比起上述几种势力颇有不及,这类书法的特点是“守正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体现的是走进经典,书写性灵。

书法流派不止于此几种,另有文人书法、老干部书法、指书、手书等等江湖路数不予置评。

(8)释纯证书法扩展阅读

书法分南北派

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阮元的书学论文《南北书派论》中最先提出“书法分南北派”的观点。具体的划分他是这样安排的:“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

从书法的的传承上来说,钟繇
和卫灌是南北两派共同的书法袓师,从南派来说,继二王之后有智永和虞世南,北派则
在索靖和崔悦^之后出现了欧阳询和褚遂良,两派分别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阮元将其总
结为“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

“北派则是中原古
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他综合了两派的优势和短处进行比较说明,使得两派界线 分明,容易被人们所欣赏和理解。

关干南北两派的兴衰交替,阮元在书中也有相应的论述。隋末唐初,虽然北派书法

经历中原变法,但是学习者仍然还存在,而到了唐代,由于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使得南派书法得到极大的发展,虽然南派发展迅速,但是大多都是字画绢帛,社会上学习的
人还是以北派居多。

历史发展到宋代,阁帖开始盛行,人们不再重视碑刻的学习,于是 北派书法开始走进式微期。阮元自己对于南北两派的书法而言,他更倾向于北派的碑刻书法。他多年来留心于
各种碑石作品,其足迹布遍大江南北。

但是因为后来北派碑刻作品比较多,更使得他细
心观摩,并且进行学习,他之所以提倡北碑,用他的解释就是说“元明书家,多为《阁 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 可见其对于创新突破的追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为晚期尊碑风气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网络-书法流派

阅读全文

与释纯证书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