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联方的理论成果
《 对民国书法史体例的思考》见《2005年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并被书法导报连载)
《艺术创造的唯一性品格与价值论原则的二律背反——书法创作必须思考的首要命题》见《第三届全国书学学术周论文集》(2006年版)
《从价值论原则看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见《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四期
硕士论文《沈曾植书学方法研究》2007年
2011年1月,青少年书法报专访《宗绪升对话成联方博士》
《中国女性书法梗要探研》发表于《中国书法》2011年第3期
《黄侃书法思想及其书风分期研究》发表于《中国书法》2011年第12期
❷ 理论研究成果是什么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和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政治军事法律综合学术期刊。[1][2]据2020年第2期期刊内页显示,《理论研究》编辑委员会有委员11人。 据2020年7月20日中国知网显示,《理论研究》共出版文献量3000篇、总下载次数388056次、总被引次数6557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401、(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0.159。[1]据2020年7月20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理论研究》共载文1929篇、基金论文量为4篇、被引量4485次、下载量4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0.65。[3]
中文名
理论研究
外文名
Theoretical Research
语种
中文
类别
政治军事法律综合
主管单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
更多
办刊历史
1979年,《理论研究》创刊,初期作为内部资料以活页的形式不稳定出版。
1984年,《理论研究》刊期为半月刊。
1986年,随着教育正规化步伐的加快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改为16开本双月刊。[2]
1987年,该刊刊期变更为双月刊。[1]
198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正式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2014年12月,《理论研究》被正式公布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4]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主要栏目
《理论研究》设有专论、中西部发展论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发展观、党建研究、法治文明、理论探讨等栏目。[3]
读者对象
《理论研究》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干部教育工作者
❸ 什么是理论成果
指人们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专论述。成属果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作家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管理,联系客观实际,推演出正确的概念,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称理论成果。
(3)第四理论成果扩展阅读:
理论成果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
❹ 四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1]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了准确的界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 这就把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一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内。这种整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个重大创新。首先,这种整合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整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主题。这个时代背景就是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展开,这个实践主题就是改革开放所要完成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开放性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还要随着实践和探索的发展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简单相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拓展,还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来指导新的实践,这些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仍然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中。
❺ 20世纪的三大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的主张得到许多革命者的拥护。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是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实现民权主义的前提,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取得民族独立,才有可能实现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对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的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潮。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1921年7月,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从此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义军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会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通过这些文章,毛泽东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和发展。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三、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个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历史性飞跃。
1978年5月开始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明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1987年,邓小平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回答了长时间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行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❻ 关于中国四大理论成果
从理论成果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1]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做了准确的界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 这就把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一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内。这种整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个重大创新。首先,这种整合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整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主题。这个时代背景就是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展开,这个实践主题就是改革开放所要完成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开放性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还要随着实践和探索的发展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简单相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拓展,还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来指导新的实践,这些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仍然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范畴之中。
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的贡献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是从理论成果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1]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这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