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黄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从1946年开始,中国***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 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 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 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 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 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 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 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 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 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 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专家组,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 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 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与历史上众多的治黄方略相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特点是:(1)这个规 划的编制是政府行为,批准后的规划就是指导治黄建设的依据;(2)统筹考虑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3)突出综合利用的原则;(4)对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 利用.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 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 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洪拦沙,尽快解除下游水患的 安排.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黄河规划,是治黄 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对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治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治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 黄工作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河情的认识.在治黄进程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和建设 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现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进一步推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此后,黄委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省区相继开展了各项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96年初完成了 《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务院.这个“规划纲要”,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实践经验,利用科学研究新成 果,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开发黄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黄建设安排,为治黄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新的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重大治黄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以 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 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 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 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 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 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 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 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 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 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 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 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 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 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 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 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 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 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 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 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 区),其中耕地约1.79亿亩,林地1.53亿亩, 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洪泛可能影响范围的总土地面积 1.8亿亩(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亿亩,虽然不在流域范围以内,但仍属黄河防洪保护区.据1991年的资料,流域内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 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钼、煤、铝土矿、铝、 耐火粘土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产地685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数的46.5%,资源遍布沿黄各省区,而且具有品种齐全、煤 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黄河干流的水力资源,实属全国的能源富足地区,也是21世纪全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 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 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 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 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 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 信,依靠中国***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2. 请问有哪些赞美治理黄河成就的现代诗歌
选的较短,易读的诗句。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
攀亲
黄河 民族魂
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你从雪山走来,
我知道,冰清玉洁才是你的本性。
此刻,我就站在你的身边,
感受着你带给我的精神振撼。
静默,静默
水面上开出神秘的灯影,
地平线撤退到时间与意识的外围,
万种声音在裸原的深处悄无声息。
避开你滚滚的波涛,
我在你的一滴水里倾听。
先哲们的声音从远古传来,
起伏着渊源的圣迹。
听,
水在敲响节拍,
那是一种不可违背的预约和力量,
让女人们目光如水,
男人们涌动大潮。
奔涌的浪花记载着永恒的逝去,
流水的深处钟鼓声声。
我知道,那是
那是你以流水的形式向天地传达由浪花护卫的生命准则。
我清楚地记得,
是你点亮了第一张面孔,
是你燃起了第一个梦幻,
是你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果实,
是你把千秋的史话传到后世平台。
你来了,一路向东奔涌。
你来了,携来了在奔波中沉浮的大众。
你来了,携来了王公贵族和落魄的迁客骚人。
你来了,用你的温柔与雄浑弯曲成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怀抱着热爱的生命,
你从高空滚滚而来。
一路滋润,一路养育,
我赞美你,古老的河!
黄河
我眼中咆哮而去的白天和黑夜
我胸中汹涌而来的绿草和黄金
我炎帝的龙袍黄帝的内经
我泥沙俱下的泪水和表情
我奔流不止的青春光阴
我万马齐喑的血脉呼吸
当我手执铜壶烫暖一河热泪
谁是你醉而不归的舟子
压抑怦然心动的胸口
我展望斟满雷声的北斗
黄河 一千张日记被你揭走
一千张日记就是一千帆背影
一千帆背影 你是卷土重来的怒吼
我的情感铺张浪费的草纸
我的命运柳暗花明的大道
我的一声不吭被旱烟呛出泪水的父亲
我的唠唠叨叨被灶火熏黑额头的母亲
我的辣椒放多了的兰州牛肉面
我的盐巴放重了的陕西羊肉泡
当我牵着牲口赶着鸟群 消失在你黄昏喧哗的入口
当我拖儿带女抚老携幼在你的沿途生息漫游
当我头顶火盆跪拜你博大精深的源头
当我用回忆掀开你阴云密布的眉睫
黄河 我渴望风暴后大地的丰收
我的黑发白发三千丈的黄河
我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河
我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黄河
我的轻舟以过万重山的黄河
我的带走我的照片带不走我的容颜的黄河
我的带走我的歌声却带不走我的情感的黄河
海水日升 淹不住我心中的落日
江河日下 埋不掉我眼里的红尘
我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河
我的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河
我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河
我的不见大海心不死的河
我的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河
我的跌跌绊绊风风火火的河
我的不见不散一个也不能少的河啊
当石头化做泡沫
当骨头化做浪波
当高粱倒下一片鲜血
当眼泪塑成一穗青稞
当我双脚都沾满了泥水手里攥着一把苦活
黄河 你是我累了时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
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
豪饮北风 伫立在你的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黄河 我是你看着长大的山脉
我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百家姓
我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千字文
我的洋溢着神州药味的本草纲目
我的泛滥着华夏光辉的二十四史
我的睁着眼失眠的红楼梦
我的流着泪微笑的长恨歌
我的风风雨雨生生死死的船工号子
我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万家灯火
我的汹涌澎湃酣畅淋漓的心血
我的叮叮当当铿铿锵锵的骨骼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艳了你水做的峰峦涛筑的山坡
天上星星一点点 一点就点燃你九曲十八弯的脉搏
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黄河啊
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那支儿歌
您 就是我以梦为马的中国
3. 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性
1、黄河展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2、黄河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3、黄河文化是我们名族骄傲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
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3)黄河的成果扩展阅读: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
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河
4.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治黄成就
从1946年到200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
从解放区人民群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治河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研究探索新的治河道路,揭开“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历史新篇章;
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黄河规划,兴起“除害兴利,综合开发”建设高潮,到改革开放时期完成伟大转折,致力开创黄河治理开发新局面;从世纪之交深入分析新情况、新矛盾,研究解决黄河一系列重大问题,到进入21世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建立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新理念,进行重大治河实践;
60年来,波澜壮阔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泛滥的险恶局面
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灾难深重,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人民治理黄河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先后进行了三次大修堤,开展了河道整治工程,相继修建了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和小浪底等干支流工程;开辟了东平湖、北金堤等分滞洪区,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与此同时,加强和完善防汛队伍组织、防汛指挥调度方案、水文水情测报预报、防汛通信系统等非工程防洪措施。依靠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加上沿河军民、黄河职工的努力防守与抗洪抢险,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创造了伏秋大汛60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沿黄人民灾难深重的险恶局面,有力地保障了下游黄河淮海大平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黄河水利水电资源高度开发利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历史上,黄河百害,唯富一套。1949年以前,全流域灌溉面积仅有12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宁蒙河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灌溉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宁、蒙、汾、渭等老灌区通过恢复、整修和改建,各级排水系统逐步完善,古老的灌区焕发了青春。青铜峡、三盛公等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灌溉保证率有了显著提高。高扬程电力提水灌溉的发展,有效缓解了黄土高原沿河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在黄河下游,建设虹吸工程,修建引黄涵闸,开创了引黄灌溉的新局面。截至2000年,全流域已经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堰、坝等蓄水工程约10100座,总库容约720亿立方米;引水工程9860处,提水工程23600处。下游修建引黄涵闸96座,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00多处,平均每年引水100亿立方米左右。
昔日山东黄河两岸的沙荒盐碱之地,如今粮棉连年丰收,彻底扭转了以前东粮西调的局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流域及下游引黄地区灌溉面积发展到 1.1亿亩,黄河流域及下游两岸地区已经成为典型示范灌区和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引黄灌溉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作为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黄河还承担着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提供水源保障的任务。据《黄河用水公报》统计,1980年至1995年,黄河沿岸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合计为880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还先后9次向天津市远距离应急供水,输水量达50亿立方米;引黄济青工程1989年建成通水至1995年底,累计从黄河引水13.5亿立方米;向河北省沧洲和衡水电厂供水的引黄入卫工程,向山东省淄博供水的引黄济淄工程等跨流域供水工程,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黄河干流峡谷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干流水电资源得到了高度开发。截至2005年底,黄河干流已建、在建水电站25座,装机总容量达 1724.54万千瓦。已经建成的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小峡、大峡、三盛公、万家寨、天桥、三门峡、水浪底等18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226.54万千瓦。正在建设的水电站有拉西瓦、康扬、黄丰、积石峡、炳灵、龙口、西霞院等7座,装机总容量498万千瓦。据2004年统计,已累计发电4544亿千瓦时,直接发电效益达2000多亿元。
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上游水电站组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梯级水电站群,为西北地区的能源开发、开业发展提供了第一动力,有力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三、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效益显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02年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初步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8万平方公里,共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建成塘坝、涝池、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兴修基本农田9700万亩,综合治理营造林草11.5万平方公里。
20世纪70 年代以来,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速度。特别是在重点治理区,有一大批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其治理程度已达70%以上,成为当地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基地。
四、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泥沙处理与利用取得重大突破
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是困扰黄河治理开发的一道难题。从20世纪50年代的“蓄水拦沙”,到60年代通过三门峡工程实践提出的“上拦下排”;从80 年代概括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治理方针,到将“拦、排、放、调、挖”作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基本方略,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得到重大突破。
加强黄河中游地区的多沙支流治理,千方百计对黄河泥沙进行拦截。黄河中游地区的重要多沙支流有20多条,这些支流是向黄河输送泥沙的主要通道。仅无定河、皇甫川、三川河、窟野河、孤山川、秃尾河6条多沙支流,每年输沙量就达4亿多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选择这些支流作为黄河多沙支流的治理重点,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
五、全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实现连续七年黄河不断流
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严重影响了沿河城乡人民生活,使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生态系统趋于恶化,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针对黄河出现的这一新的重大问题,1999年3月,根据根据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全河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通过采取得力措施,优化配置水资源,精心调度管理,在黄河来水严重偏枯的情况下,确保沿黄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基本保证了流域内经济用水,连续7年实现了全年不断流,初步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的不利局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中国水利科学院和清华大学测算,2000年到 2004年五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就使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累计增加GDP1544亿元。
六、开展河口治理,保持入海流路相对稳定
河口治理对于黄河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口治理是随着河口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不断进行的。20世纪50、60年代,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麻湾到王庄的凌洪威胁上。为了增强防洪的主动性,避免自然改道危害,适时进行了河口尾闾人工改道。
1953、1964年两次人工改道,对于缓解河口地区洪水、凌汛威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 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极其艺术成就是什么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我认为这部作品专在当时的社会,一是歌颂了属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二是以黄河为背景塑造了中华人民坚强以及不屈斗争的巨人般伟大形象。用音乐表达了抗日战争时中华人民所受到了沉重打击与灾难,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了解放斗争的信号,激励了国人的意志。 其具有崇高的艺术成就价值。《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6. 两汉治理黄河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西汉时期是汉武帝,黄河于元光三年(前132年)决口,十六郡受灾.汉武帝发卒数万人堵塞决口,并下内令在新修的拦容河大堤上盖“宜房宫”.从此黄河水“又北行”(估计是以前改道了),“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东汉时是汉明帝,命民间水利专家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吴主持修治黄河和卞渠.从此黄河和卞水分流,两水沿岸出现了大量淤土成为肥田.黄河经过修正后约800年(1048年)没有再发生改道的事情.
7. 黄河的成就及荣誉
2007年敬刻胡锦涛书记“八荣八耻”16方章由中国集邮总公司收藏并在香港发布;
奥组委150多名专委员收藏黄属河印章;
克林顿、布什、普金、罗格、董建华、米卢、巴乔等多位外国元首收藏黄河印章。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北京工艺美术大师
北京故宫博物院特约篆刻师 中国紫石书画院院长
CCTV央视特约篆刻师 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
中央电视台篆刻超人 中国中央电视台篆刻赛冠军
8. 黄河治理取得成就的原因
一、配合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水电.
二、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三、内因地制容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县特色的开发模式.
四、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西路去开发
五、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9. 黄河、长江流域的发源地和成就
长江:长江发源于西藏康区格拉丹东雪峰西南侧的冰川, 藏语称之为“ 治曲”专 , 犁牛属河之意, 盖因长江源头的两股源流仿佛从犁牛鼻孔中流出。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黄河: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
不准抄袭!
10. 简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出现的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文明所取得的成就
佳答案
1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是稻作农业的成熟时期。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显示出史前稻作农业的辉煌成就,并最终从史前走向了文明。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
稻作农业是对栽培稻的耕种。现代植物学、遗传学、农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经人工培育驯化以后,改变其遗传性状而来的。普通野生稻是一种多年生的可食用植物,栽培稻则是一种一年生的粮食作物。要把普通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其中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生产力水平还十分原始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更要漫长。那么,我们的远古祖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如何把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的呢?1994年中美联合考古发掘了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两个遗址以及大约同一时期湖南省的考古学家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掘,都为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线索。仙人洞是一个洞穴遗址,其附近的吊桶环是一个临时营地兼作猎物屠宰场的自然岩棚。在这两地的发掘发现了三个时期的堆积(1)。旧石器时代晚期只见于吊桶环下层(即J~O层),碳14测年未校正数据约在公元前1.8万年以后。中石器时代(或归属旧石器晚期之末)包括吊桶环中层(即F~1层)和仙人洞下层。以上两个时期主要出土打制石器,未见磨制石器,也无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包括吊桶环上层(即B~E层)和仙人洞上层,碳14测年约公元前1.4万~前9000年(未校正),最大的变化是新出现少量的磨制石器或局部磨制石器,特别是新出现了较多陶器。其显著的特点是栽培稻、磨制石器和陶器共存。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稻作农业的产生
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长江流域产生了较稳定的稻作农业。稻作农业生产开始逐渐成为当时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为代表的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碳14测定年代大致为公元前7000—前6000年。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彭头山遗址的发掘在许多陶片中都发现夹有大量的炭化稻壳和稻谷。经有关专家鉴定,它们是否属于栽培稻尚不能确定。但同时在彭头山还发现有水稻花粉,卵圆形,个体37.5—40微米,具单孔,孔较大,边缘加厚,孔径连加厚的边缘约10—12微米,花粉轮廓线较清楚,表面光滑。研究者认为,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农作物的花粉在自然和人为选择下,其个体及萌发孔逐渐增大。因此,彭头山的这些水稻花粉与浙江河姆渡发现的水稻花粉形态一致,与现代水稻接近(6)。特别重要的是,在属于同一文化的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稻谷和稻米,总数大约1.5万粒,是迄今中国史前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和稻米最多的一个地点。经对373粒稻谷和稻米作形态分析研究,认定八十垱的稻谷遗存是一群籼、粳、野特征兼有的小粒种类型,而且是一个正在向籼、粳演化的多向分化群体(7)。据此可以认为,彭头山文化已有了早期的稻作农业。彭头山文化出土的稻作遗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早期最丰富的稻作农业资料,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彭头山古环境的分析也反映出彭头山文化的经济生活是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彭头山地处澧水冲积平原 澧阳平原的低岗上,东临洞庭湖,西倚武陵山,北有涔水,南为澧水,属亚热带气候。人类在此居住以后,原生的杉木林遭到破坏。彭头山文化时期,自然植被从森林演变为森林-草原。人们在山岗附近的水域边缘种植水稻。因此森林-草原的环境很可能是最有利于农业起源的地方(8)。在八十垱遗址还出土有许多动物和家畜骨骼。动物骨骼主要有鹿、麂、鱼骨,反映狩猎和捕鱼在当时经济生活中还占有一定位置。家畜骨骼有牛、猪、鸡骨,其中牛骨较多。此外,还出土大量菱角、芡实和莲子,可能为当时人们采集食用的野生植物。
分布在鄂西长江两岸的城背溪文化的经济生活也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史前稻作农业。考古发掘在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夹炭陶上陶胎中往往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草、谷壳的残痕(13)。在宜都枝城北遗址采集到包含稻谷壳的陶片和红烧土块。同时各地还发现有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石铲。
3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除长江中游地区以外,在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也发现有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萧山市跨湖桥遗址和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遗址均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年在跨湖桥遗址的首次发掘,就已经认识到这是一处早于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4)。2001年的发掘,不仅再一次地肯定了这一点,而且在T041O:9层,即该遗址的最底层,出土了许多稻谷颗粒。同时还发现有稻作农业的生产工具骨耜,说明稻作农业已经诞生。(15)渠南村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年发掘,发现有夹炭陶、石磨盘、圆石球等,陶器多厚胎,低温烧制,陶胎中可见明显的稻谷壳粒,粒形细长。该遗址最早的年代(底层第7层)为距今9700年,最晚的年代(上面第3层)距今8200年(均未校正)(16),早于跨湖桥,成为浙江省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存。
上述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史前稻作农业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生产部门。先民们有了新的食物来源,史前稻作农业成为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物质基础。因而,较稳固的定居聚落在各地普遍出现,史前文化的内容也逐步丰富起来。先民们不仅种植稻谷,食用稻米,还懂得利用稻谷壳或稻草作孱合料米烧制陶器。同时,史前稻作农业还向北传播到属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系统偏南的地区,如在豫中南淮河上游和陕南的汉水上游,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也栽种了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炭化稻米1000多粒,还在土壤中发现水稻硅酸体和红烧土中保存完好的稻壳印痕。经研究确定“贾湖先民种植的稻种是一种尚处于籼、粳分化过程中的,以粳型特征为主的,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稻。”被农学家建议定名为“贾湖古稻(17)。
这一切都表明,史前稻作农业生产已经产生,成为长江流域史前氏族社会发展的新的物质基础。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左右,史前稻作农业得到全面大发展,长江中下游成为两个发展较快的先进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分别出现了一些以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邓,长江中游地区有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四、新石器时代末期史前稻作农业的成熟
4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史前稻作农业走向成熟,为史前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长江下游地区这一时期前段的良渚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这一时期后段的石家河文化为代表。
长江下游地区年代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发现较早,但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发现的。1956和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并先后二次发掘了浙江吴兴(现湖州市)钱山漾遗址。在这里除发现大量的石器、陶器、竹木器、丝绸和草编织物外,还发现稻谷、桃核、菱角及“甜瓜子”、“蚕豆”、“花生”等植物遗存(29)。这是良渚文化史前稻作农业的首次考古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浙江省文管会在杭州水田畈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同钱山漾遗址一样丰富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史前稻谷的再次发现,肯定了良渚文化是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30)。从而也说明中国稻作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达到较成熟的水平。
以后,良渚文化稻作农业遗存发现得更多。有学者统计在长江中下游共发现出土史前稻作遗存101个地点,长江下游44个,中游有57个;在长江下游的44个地点中,仅良渚文化的地点就至少有20个,占长江下游总数的约50%(31)。良渚文化发现出土史前稻作遗存的地点比中国任何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都要多。
1992年南京博物院在吴江龙南遗址的发掘,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良渚文化时期大型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表明人们种植水稻的面积扩大(32)。更重要的是,还利用植物蛋白石的分析方法,判明了良渚文化的水田位置、稻谷类型,并进而估计了稻作产量。在良渚层之下发现有适宜生长在半沼泽地的芦苇植物蛋白石,良渚层之上两层分别有古代和近代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由此表明,龙南的良渚文化层很可能就是良渚人耕种的水田。经鉴定分析,良渚文化层的土样中含有大量粳稻植物蛋白石,并出土有炭化粳稻。这为考古探寻史前农田遗迹开辟了一条新的科学途径(33)。
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也是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部门。在石家河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常发现有炭化的稻米和稻壳,尤其是各遗址发现红烧土中普遍羼合有大量的稻壳和稻草,表明这时的稻作农业生产已普遍成熟起来。除农业生产外,人们还饲养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并从事渔猎和采集等辅助经济活动。
5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稻作农业的成熟促进了石家河文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石家河文化铜的冶炼和铜器的使用就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在石家河遗址群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邓家湾(38)、肖家屋脊(39)多次发现大小不同的绿松石铜矿石(孔雀石)块,小如指头,大似鸡蛋。特别是在罗家柏岭遗址还出土了5件残铜片,为研究石家河文化铜的冶炼和使用提供了重要证据(40),表明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铜器已在长江中游地区率先出现。石家河文化也发现了几百件玉器、多为玉人头像牌饰和坠饰、蝉形饰、龙形饰、凤形饰、璧、管、环等装饰品,表明也出现了专门的制玉手工业。石家河文化时期还有先前时期遗留下来的9座城址,都建筑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和宽大的护城河。城址面积从数万、十几万,到数十万平方米,最大的石家河城址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长江流域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41)。建造这样巨大的城址,需要稻作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共工程量甚至比良渚文化的祭坛还要大。如果没有成熟的稻作农业为基础,城址的建设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一时期水稻的种植范围比前一时期更加扩大,向北扩展到黄河中下游的一些适宜地区,最北已越过北纬37°。在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炭化稻米(42)。甚至在黄河北岸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发现炭化大米(43),当然陶寺的稻米可能是贵族阶级食用大米的物证,不一定是当地生产的。但在江苏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水稻田,却是这一时期水稻种植北传的一个很好物证。藤花落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的古城址。199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在此的发掘,首次发现龙山文化的稻田遗迹,包括有水田、水沟等。一号水田遗迹呈不规则形,揭露面积大约67平方米。其中含有大量的水稻硅酸体,数目达每克干土壤中含50000多个。证明城外和北部内外城之间有着保存较好的稻作农业生产区(44)。
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粮食、社会财富和剩余产品极具增加,土地成为产生社会财富和粮食的源泉。在贪欲驱动下少数人利用社会权力越来越多的侵占社会财富和土地,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私有制更加发展。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社会分层突出,阶级已经产生并日益形成尖锐对立。一些富有的首领和显贵一跃成为社会权力地位和财富俱全的统治者,而一些一无所有的穷人则沦为奴隶。高大的城池、铜器、礼器和玉器等等的出现,标志着史前社会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重大成就和重大变化都源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金灿灿稻谷和黑油油的稻田。
6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结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中国的史前稻作农业起源早,发展时间长。在大约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把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生产方式不断改进,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农业发展到耜耕农业再发展到犁耕农业,其间大约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培育成功了较稳定的籼稻和粳稻两种作物品种,粮食产量大为增加。
2、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家庭饲养业、建筑业、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猪成为中国传统的稻作农业生产。
3、由于史前稻作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学会了观察天象和气候的变化,并逐渐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天文历法应用而生。
4、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于是有了祭祀大地的祭坛和礼器,礼制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5、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有了剩余,而且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些社会财富又通过不同的渠道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由于土地成为粮食和财富的源泉而产生了对土地的占有,由于占有土地和社会财富的多少不一,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社会结构层次,由此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长江流域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6、长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稻作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长江文明是一种有别于黄河文明的稻作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