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影片成果

影片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23 14:41:38

A. 关于反应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书和电影

一、电影方面:

1、十八个手印

《十八个手印》是由高峰执导,邢原平编剧,李心敏、王志刚、张兆北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2008年12月1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凤阳县委书记陈开元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

2、永远是春天

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

通过塑造以王乐义为原形的王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试图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3、农民工

陈军执导,宋运成主演的剧情片。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工生活的故事片。影片讲述了农民工创业者陈大成的故事。

二、书籍方面:

1、《跨世纪的辉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跨世纪的辉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分为15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2、《亲历巨变:一位美国女性眼中的当代中国》

《亲历巨变:一位美国女性眼中的当代中国》从持续变化的中国、今夕英雄、国界之外、中国教育变化的缩影等四个部分。

以一位美国学者的独特视角,通过各组新旧照片生动鲜明的对比说明,从宏观到微观向读者传递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家庭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经历的历史性变化以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作者的亲身体验和经历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是2011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立诚、凌志军。本书主要记叙了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

三、成就方面:

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2、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接受并同意邓小平关于“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的意见, 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此后,经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努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B.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影片

可以看看复兴之路

C. 灾难片有后电影市场吗求中外灾难片的后电影市场分析的影片范例及具体后电影市场的成果 十分感谢 万分感

个人觉得最好来的运作自是泰坦尼克号,要知道从97年上映,到现在还在为制片方赚取着利润,在是最经典的运作
上映时期的票房就不说了,后来的原声音乐大碟,电影音乐大碟,音乐演奏会,高清DVD,加长版,等等,后期价值早就已经完全超过了当初的票房,你可以搜索一下看看就知道了

D. 我想知道一些好影片;比如像一位好官为了人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或是为了玩成科学成果;和对真理的探索...

《焦裕禄》——好官
《横空出世》 ——原子弹的诞生

E.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科研成果


名 论文名称 署名作者 期刊名称 期次 是否CSSCI 杨

鸿 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再定位思考 杨尚鸿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5期 否 戏曲电视的艺术归途:一种媒介进化论的视角 杨尚鸿 文艺争鸣 2011年 14期 是 民间仪式戏剧的传播学解读——以云南大理石龙村白族乡戏为例 杨尚鸿、孙良斌、党超亿 人文杂志 2011年 04期 是 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在影视批评中的应用——以解析影片《小武》中主人公形象为例 杨尚鸿、党超亿 大众文艺 2011年 06期 否 电视遮幅的制作方法探讨 杨尚鸿、孙良斌 现代电视技术 2010年 01、03期 我国公共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初探——以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为例 杨尚鸿 人文杂志 2010年 01期 是 黄
琳 国际友人与陕北革命根据地新闻纪录片 黄琳、张珂 电影评介 2006年11期 否 再论陈凯歌的电影创作 黄琳 社科研究 2005年11期 否 对女性电影的批评 黄琳 社科研究 2006年03期 否 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黄琳 科学研究 2006年04期1 否 再读《电影美学》 黄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04期 是 论陈凯歌的电影创作 黄琳 社科研究 2005年11期 否 论艺术媒介决定论的思想 黄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03期 否 主题的多元诠释——论电影的一种复调叙事结构 黄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03期 否 三论陈凯歌的电影创作 黄琳 社科研究 2006年01期 否 论“纯电影”理论 黄琳 云南社会科学 2006年06期 是 论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 黄琳 文艺理论 2005年08期 否 再读电影美学 黄琳 影视艺术 2006年06期 否 论特殊文化系统的叙事特征 黄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12期 否 国际友人与陕北革命根据地新闻纪录片 黄琳、张珂 电影评介 2006年11期 否 再论陈凯歌的电影创作 黄琳 社科研究 2005年11期 否 论艺术语言 黄琳、梁超 电影文学 2009年01期 否 论蒙太奇的嬗变 黄琳、岳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01期 是 评爱因汉姆的电影艺术观 黄琳 云南社会科学 2007年02期 是 西方电影理论三个标志性时期 黄琳、岳莹 宁夏社会科学 2008年04期 是 解析《新拉奥孔》 黄琳、陈昕瑜 电影评介 2007年10期 否 论真实影像系统 黄琳、贾文萱 电影文学 2008年02期 否

F. 关于苏菲玛索的成就拜托了各位 谢谢

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影坛一些新锐导演开始把镜头对准青少年,注重反映他们成长的烦恼。年,导演克劳德·皮诺托涉足青少年题材影片,决定拍摄《初吻》(又被译为《第一次接触》),但因找不到合适的女主角而迟迟未能开机。 幸运的克劳德·皮诺托终于碰到了更加幸运的苏菲·玛索,两人一见如故,年龄相差几十岁并不妨碍他们沟通。一个是出色的伯乐导演,一个是本色的少年演员,导演与演员之间总有情投意合的时候,克劳德·皮诺托与苏菲·玛索就是如此。当时没有拍过电影的小苏菲在拍戏时比别的演员更加投入,也异常勤奋,颇受导演的青睐,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剧组其他成员的好评。她不仅在拍戏时是一个投入的演员,在拍戏之余,她的许多即兴表演也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初入电影界的苏菲·玛索受到了特别的喜爱、肯定。 《初吻》是苏菲·玛索的电影处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14岁的苏菲·玛索,早熟、敏感而又性感的气质,在这部电影里表露无遗。 后来,包括导演克劳德·皮诺托在内的人,都对她如此评价:小苏菲把她的早熟和敏感都表现在《初吻》中。那种青春期的压抑,带着些许对未来渴望的眼神,少女羞涩的微笑,在铁栅栏前的那一个青涩朦胧的初吻,让观众沉醉不已。小苏菲略显稚嫩的演技,反而为这部电影增添了青春青涩的气息。《初吻》上映后,风靡欧洲各地,苏菲·玛索那楚楚可怜的形象也在一夜之间成为千千万万法国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14岁,每个女孩子只有一次。苏菲·玛索拍《初吻》时刚刚过了14岁,而她在《初吻》里扮演的薇卡只有13岁。 《初吻》中的薇卡,正值情窦初开。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和小秘密,父母却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小女儿从稚嫩到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薇卡和父母间的误会、摩擦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好在她有一个非常风趣、开明的外曾祖母,能倾听她的烦恼,分享她的秘密。 在同学的生日晚会上,薇卡认识了英俊的高年级男孩玛菲,两人开始了纯真的初恋。与此同时,薇卡的父母正闹离婚,因为父亲搞婚外恋。薇卡和男孩玛菲之间也有一些误会发生。在青春期,这是一个女孩子多么正常的烦恼啊。 这是许多家庭熟悉的生活,也是许多家长吃不消的问题。影片中,父母最终握手言和,男孩玛菲也终于出现在薇卡的生日舞会上。不过,薇卡在舞会上又认识了一个陌生的、叫她心颤的英俊男孩…… 影片中孩子们在同学家参加生日派对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深夜,家长们开着车在派对的楼下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第一次参加派对的孩子,还在电话亭排起长队,要打电话探听情况。他们由此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令他们百思不解的是,从什么时候起,儿女已经长大成人,开始远离他们,甚至有了代沟,有了隔阂。 这部影片不仅仅关注孩子们青春成长的烦恼,更有父母们的深思与焦虑。它所散发的清新、香醇、温和、亲切、细腻而又生活化的法兰西之风令人陶醉不已。14岁的苏菲·玛索,把少女薇卡的纯真、可爱、懵懂、任性,以及初恋时的陶醉和迷失,演绎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时的苏菲,虽说是没有发育开的小女孩,又穿着中性的学生装,配着头套似的发型,但她脸上的梦幻气息已经初见端倪。她米的个子在一群女生中又格外显眼。在影片中,小苏菲扎着两条小辫,用铅笔支着下巴,翘着头,心不在焉听课的样子,迷住了很多人,以至于她那张纯真的脸变成了那个年龄少女的标本,永远地留在了观众心里。就像主题歌Reality的旋律一样,梦幻、柔美、纯真、清澈,又带有一点点忧郁、无奈、迷失和彷徨。 少女情怀,如诗如梦一般地清纯,14岁的花,只开一季。 苏菲·玛索那朵14岁的花,在《初吻》里开放得鲜艳欲滴。那个烦恼苦闷而又桀骜不驯的少女形象,迷倒了许多孩子与成人、许多老男人甚至有夫之妇。 在没有有线电视也没有因特网的时代,看电影是人们最好的娱乐消遣。《初吻》在法国公映后,电影院人满为患。影片中讲述的故事,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津津乐道,少年苏菲·玛索一夜成名,从此成为法国影坛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法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骄傲。 《初吻》的成功,不仅仅是苏菲·玛索的幸运,更是剧组成员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这部电影后来一度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柏林影展最佳影片奖、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当时有这样的评价:“导演克劳德·皮诺托用轻快的手法,处理了一个其实并无新意的少女初恋故事,将少女薇卡的心事,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传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为之动容。”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的音乐,它们总在一些关键时刻,或需要交代时间流逝的过渡场景中出现,将法国式的浪漫情怀,通过情歌的方式,用轻缓的曲调表达出来,对于气氛的酝酿和渲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样美妙的音乐,配以苏菲·玛索的出色表演,简直称得上是完美的极致。 《初吻》推出并获奖后,苏菲·玛索像当年出演《茜茜公主》的罗密·施耐德一样,轰动了全法国乃至欧洲,成为电影宝贝,人们形象地称她为“法兰西之吻”。在《初吻》中,苏菲还没有坚毅的眼神和强烈的个性色彩,但她清新自然的表演,将如诗的少女心事生动地传达了出来。同样,少女苏菲·玛索借助薇卡这个角色,把自己的青春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让人觉得,一个人的青春,连同那个时代,都十分美好。

G. 电影中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区别

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所说的这些统称为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

  1. 特写是指拍摄的部分为人体肩部以上,主要拍摄人的面部细节,从远到近拍摄

  2. 近景所指的是拍摄的是人的胸部以上的画面,主要是拍摄人面部的表情

  3. 中景是指拍摄的人体膝部以上的画面,着重展示人的姿势与生态。

  4. 全景指的是拍摄的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能够表现出人所在的环境。

  5. 远景指的是被摄体所处环境。

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

(7)影片成果扩展阅读:

景别就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电影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犹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

这样,映现于银幕的画面形象,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景别的确定是摄影者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别运用是否恰当,取决于作者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对景物各部分的表现力的理解是否深刻。

比如,拍摄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若不远不近恰恰去掉舞蹈者的足尖;拍精心检验产品,而手却不在画面之内;需要强调神情又远得看不清面目;需要强调气氛的没有给予舒展的空间等,都是思路不清的毛病。

至于有些人事先不构思好景别的运用,往往先拍下来再说,需要中景、特写靠放大后再剪裁,这就是不了解拍摄距离对画面形象的质量和表现力的影响。要保证完美的画面质量,景别的确定要尽可能在拍摄时一次完成。


H. 请大神帮忙剪辑一影片,把我所列的4个片段都凑在一起,时间紧迫,希望今天就能收到成果,谢谢。

额~ ~木时间哇

I. 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的成就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年生产故事片54部;发行国产新片120部,全年实现票房10.1亿元,占全国院线国产影片票房的81%;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排名前20部的影片中,中影集团参与发行的有17部;中影集团控股、参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元,占全国院线市场票房份额的42.9%……一组数据表明,2007年中影集团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稳坐中国电影行业第一把交椅。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2008年2月,“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推荐活动的名单公布,中影集团榜上有名。正如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所说:“如何在机制上更具活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是我们一直推进的目标。”
转企改制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韩三平说,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
在增强自我造血机能的同时,“资本补进”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又一显著特征。“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面对中国电影高速成长的现状,韩三平认为中影集团目前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向资本市场“要钱”,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创造品牌 增强核心竞争力
2007年,中影集团公司加大对制片环节的控制,成立了制片分公司。对这一举措,韩三平表示,制片是中影集团最核心的资源,现在中影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制片品牌。贺岁档热映的《投名状》、《长江七号》和即将推出的《赤壁》、《梅兰芳》等影片制作精良,成为中影制片品牌的生动注脚。
中影集团2007年的另一个大动作是被誉为打造梦工厂的8部重点国产影片制片计划。中影集团希望凭借《青藏线》、《王选》、《胡同里的阳光》等类型各异的国产主流电影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国产重点影片品牌。韩三平强调,我们必须承担弘扬主流意识、拍摄主流影片以及弘扬主流道德观世界观的责任。
在这8部影片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占军导演的《胡同里的阳光》。2007年,中影集团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中国媒体基金合作设立5000万美元的中国传媒基金,用于扶持中国青年导演,《胡同里的阳光》成为第一个受益者。除了资金支持,中影集团在扶持青年导演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2007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香港英皇、香港寰亚等公司共同出资的“中影集团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将培养青年导演的过程细化成三步走,为青年导演的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除了保持以往商业大片、主流影片的制片特色外,中影集团还提出了“作家电影”的概念。刘震云编剧的《我叫刘跃进》在贺岁档激烈竞争中以500万元的成本赢得1300万元票房,打响了“作家电影”的第一炮。
齐头并进 打造健康产业链
“制片业虽然是龙头,但不是全部。”韩三平认为,后期制作、院线放映、发行等“旱涝保收”的产业在中影产业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7年,中影集团分别组建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与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机制上“兵分多路”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在硬件建设上,韩三平格外强调中影集团的国企责任感,很多制作环节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利润却很少,这些其他企业不愿做也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中影集团必须做。目前,由中影集团与柯达公司合作成立的华柯电影洗印公司已经投入使用,过去投资稍大的影片都要拿去国外洗印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国的底片样片洗印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是中影“人无我有”的又一产业大动作。该基地2008年奥运会前正式运营,年生产能力将达到胶片故事片电影80部、数字电影100部、电视电影200部、电视剧500集,几十个相关配套公司将为全世界的影视制作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满足各种影视制作要求。
此外,中影集团进一步细化完善产业链。2007年集团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开发建设国有控股影院,已开业和即将开业的有9家,56个放映厅,1万个座位。2007年,中影与首钢共同组建中影首钢环球数码数字影院建设有限公司,计划在2008年年底前建设2000个数字影院。中影集团还重视后产品开发,成立了后电影开发公司,开拓了电视播映权的授权、音像制品的出版等业务,累计引进、出版、发行海外影视音像节目多达三千个品种。
在谈到中影集团公司今后的规划时,韩三平说:“中影集团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中,实力最强、门类最全、影响力最大。我们将把这些资源用好用足,为中影集团的强大而努力,还要为整个电影产业服务。”
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4日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J. 邵逸夫的职业生涯和拍摄电影成果分别是怎样的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岁进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随三哥闯荡东南亚。

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电影城,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

1980年,成为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无线电视台获得长足发展。

1973年,邵逸夫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于提高社会福利。

1985年以来,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国大陆兴办教育事业。

1992年初,他捐资兴办的教育项目已达84个,总额达5亿多港元。

影视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镇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

邵逸夫兄弟后来纷纷投身电影事业,无疑是受父亲的影响。

后来,邵逸夫回到祖国,与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生合作,终于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1932年)。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用邵逸夫的话说,邵氏公司挂起了“太平洋银幕”!

20世纪60年代,是邵逸夫开创电影王国的黄金时代,邵氏公司网罗了大量编、导、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

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

当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时,他毅然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合作,一举夺标,闯进了电视广播领域。

1967年底,无线电视正式开播,邵逸夫从此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的董事。

1980年,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以后,把“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界的精英都网罗到了门下,一时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如83版《射雕英雄传》),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欢乐今宵》,更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于是收视率急剧上升。此后十多年,一直以8∶2或7∶3的比例压倒“亚洲电视”亚视,雄视香港。

阅读全文

与影片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疫情投诉 浏览:149
知识产权合作开发协议doc 浏览:932
广州加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5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管理办法 浏览:455
消费315投诉 浏览:981
马鞍山钢城医院 浏览:793
冯超知识产权 浏览:384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