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课程成果化

课程成果化

发布时间:2020-12-23 12:21:09

1. 课改后的成果是怎样的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回导学生主动参与、答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些新变化, “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防止和干预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确保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

2. 古世仓的课程成果

博士研究生专业课“20世纪中国作家研究”;
硕士研究生基础课“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比较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1、《老舍个性气质论》:《文学评论》1999年1期;《新华文摘》1999年4期;《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文学评论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版;99’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老舍与二十世纪》,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2、《老舍与中国革命论纲》:《文学评论》2004年2期;《新华文摘》2004年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5期。
3、《论老舍幽默的主客体统一性》:《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4、《中国现代小说“乡土”意蕴的流变与中国革命》:《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5期;《新华文摘》2004年2期辑目。
5、《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的特质管窥》:《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4期。
6、《鲁迅〈在酒楼上〉结构的形式主义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5期。
8、《拓展与沉寂:近十年的老舍研究述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3期。
9、《对近十年老舍研究的反思》:《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3年4期。
10、《开创“老舍世界”诠释与研究的新局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2期。
11、《沉实的探索:析第三次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文学评论》2003年4期。
12、《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5期。 1、《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2、《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合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1、主持甘肃省555创新人才资助计划项目:“老舍幽默的主客体关系研究”(2004-2005);
2、主持兰州大学翠英计划项目:“老舍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研究”(2005-2009);
3、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01JB75011-44008):“老舍与中国革命”(2001-2005);
4、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2BZW051):“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2002-2006)。 1、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二等奖”(2005年);
2、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
3、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
4、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
5、甘肃省教育委员会“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0年)。 (一)博士研究生课程:
1、20世纪中国作家研究:专业课,2006年开始;
2、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专业课,2006年开始;
3、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现象研究:专业课,2006年开始。
(二)硕士研究生课程:
1、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2006年开始;
2、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基础课,2006年开始;
3、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专业课,2005年开始;
4、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专业课,2005年开始;
5、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现象研究:专业课,2005年开始。
(三)本科生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2005年开始;
2、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课,2005年开始;
3、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研读:全校本科生通识课,2005年开始;
4、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2007年。

3. 培训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

课程开发的成果主要包括:培训师手册、学员手册、练习及案例手册、测试题库、演示稿等材料。

4. 如何实现课程标准化发展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体现国家队不同专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属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我国的课程标准的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等。

课程目标
1.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我也是个教书匠,就我个人的理解,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就是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前一个是个大方向,后一个是具体操作流程制定。不好说,也说不好。能力有限,只能回答成这样了

5. 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课程最突出的成果是

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内地制宜、容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祠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分行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
组织序列,引人入胜:出古城南行,时逢夏秋之季,但见麦浪翻滚,稻菽千顷,时有微风拂面,一派江南景色,“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路边荷塘之中有一古刹,是创建于北齐的崇福寺(俗称北大寺),为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再向西折,鸣溪夹路,流水潺潺,放眼望去,远入山峦延绵无际。过观音堂,穿仙翁阁,山麓间一片密林

6.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缘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本文拟重点就以下几个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思路。了解更多教育资讯,网络一下英盛观察。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其本质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探索,是对教育方针的再认识,是对基础教育的再定位。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而绝非是一场运动式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还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变革的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如何活动,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这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广大教师也不满足于讲练、机械问答、逼着学、哄着学、死缠烂打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讲练和机械问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则多流于"放羊",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们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喊"再也不能这么过,再也不能这么活",另一方面,学习方式变革的结果却又让教师们感觉到"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之所以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体使用上存在机械性。譬如,教师们往往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自学,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讨论,不知道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们认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担心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不讲,教师失职。这说明,在坚持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何谓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有助于揭示学习方式的准确内涵,明确变革的对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实践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统一的方式。离开了教师教的学习方式,是自学,不属于教学范畴。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分析学习成功或困难的原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在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我们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使用该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重点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数学味"等;应重点研究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活动过程的主动性。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几个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 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以往的教学环节也是注重课前备课环节,但那只是偏重老师自己教材知识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学情把握,只是老师了然于心就够了。现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师对于以上问题不但要自己了然于心,还要它化成具体可操问题,并于课堂上什么时候以何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出学案或题板。

第二、把握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这种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达到怎样的程度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第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总之,课堂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决心、有信心去该,有行动、有思考去做,长此以往,实现课堂改革,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7.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固化成果是什么意思

校本课程实施抄中的成果袭固化是指课程实施成果从动态转变为静态从而得以保存、提升成果的过程。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固化成果主要包括校本课程教学材料、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包括:开发的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课程主要特色等)、课例光盘 、教学设计、学生学习课程后的反馈(感想、心得、评价均可)等支撑性材料。

8. 幼儿园课程展示教学成果可以有哪些形式

课程抄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 3 种,即分科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的一种方式。
(2)核心课程,又称为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 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
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
力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组织课程内容。

阅读全文

与课程成果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疫情投诉 浏览:149
知识产权合作开发协议doc 浏览:932
广州加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5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管理办法 浏览:455
消费315投诉 浏览:981
马鞍山钢城医院 浏览:793
冯超知识产权 浏览:384
介绍小发明英语作文 浏览:442
版权使用权协议 浏览:1000
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表 浏览:884
马鞍山候车亭 浏览:329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小组 浏览:709
张江管委会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浏览:635
关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项目督导的函 浏览:941
闺蜜证书高清 浏览:11
转让房转让合同协议 浏览:32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交账会议纪要 浏览:877
云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浏览:313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浏览:187
股转转让协议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