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管郁达的理论成果
《中国行为摄影》 与洛齐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从头再来》 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4年)
《图像与社会中的艺术家一》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图像与社会中的艺术家二》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新艺术的震撼——中国当代美术批评家翻译文集1》 海南出版社(2009年)
《修正与重写(丽江)——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文集》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 2013
《疲惫的青春与贫困的权利》北京《美术观察》1/2013
《海上观潮听春涛——陆春涛绘画散论》南京《画刊》1/2013
《生活的艺术,或者玩乐》海口《天涯》2/2013
2012
《罗旭的生活与艺术》成都《1314》1/2012
《时代的晚上》 昆明《边疆艺术·艺术云南》3/2012
《塔皮埃斯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接触》南京《画刊》4/2012
《蒙克无需金钱的肯定》昆明《生活新报》8/5/2012
《在云的那边,艺术还是可以玩下去的——丽江束河“亚洲青年艺术现场”游思》南京《画刊》5/2012
《“九首歌”:何工艺术中的九个关键词》成都《巴塔哥尼亚的风——何工一个人艺术计划》6/2012
《老韩与小韩的道法自然》昆明《都市时报》25/7/2012
《观看的迷盲与转身》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洞穴诸天》7/2012
《“新绘画”必须保持身体快感与手工感觉》北京《艺术虫》8/2012
《野地蔓延贵阳“城市零件”》北京《Hi艺术》10/2012
《相约春风又一度——第六届中国 美术批评家年会会议纪要》南京《画刊》10/2012
2011
《游园、惊梦与寻梦》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文集<观看与思考:视觉研究与艺术批>》 2011
《图像是不是一种完美的观看?——有“散光”国际摄影邀请展引的思考》
重庆《2011散光国际当代摄影邀请展》1/2011
《游园、惊梦与寻梦——愚自乐园与“浮市若梦”的随感》 上海《上海月湖美术馆》3/2011
《刘国夫绘画的心路历程》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4/2011
《 “时代的晚上”——90年代云南当代艺术一瞥》 昆明《90年代云南当代艺术》5/2011
《吴文光:我可能是中国最先锋的 》 昆明《边疆文学·艺术云南》7/2011
《画画而已——罗敏的绘画世界》 《日常之境》画册7/2011
《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传统》 上海《大家·东方艺术》8/2011
《阳关与时间——在云的那边》成都蓝底美术馆《阳光与时间》8/2011
《送别“我们”的青春——何多苓与他的学生》 北京《艺术指南》10/2011
《我的故乡在远方》南京清河美术馆《乡愁与相遇》11/2011
2010
《“众声喧哗”与自由交流——“领升·2009年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序一》南京《画刊》1/2010
《云南、贵州当代艺术考察》上海《艺术当代》3/2010
《贵州的雨和云南的天——近十年来云南、贵州当代艺术概览》 上海《艺术当代》3/2010
《“远游何处不消魂?”——艺术中的“流放”与“流放者”》北京《美术焦点》5/2010
《对话管郁达:“金鼎1919”的日常生活与云南方式》昆明信息港6/4/2010
《重返“野地”——野地蔓延:“城市零件”展序》成都《成都蓝顶美术馆》9/2010
《主题绪言/生活方式》 成都《成都蓝顶美术馆》9/2010
《光与色的独立——向光先生和他的艺术》北京《艺道》9/2010
《田园、农事与诗艺》《在希望的田野上》画册9/2010
《重返“野地”——关于贵阳“城市零件”》 上海《艺术当代》10/2010
《万物静观皆自得——读麻爱周的绘画》《旁观》画册12/2010
《旁观者的道路》《旁观》画册12/2010
《六零一代,实验水墨与“文化自觉”》河北《2010·中国水墨现场》
《觉悟行状录》今日美术馆《傅榆翔2010个人作品展》
2009
《“众声喧哗话”与自由交流》 北京《领升·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1/2009
《董重艺术创作的谱系》 北京《董重·游离》11/2009
《六十年代的“激素”——关于“激素”七人展的絮语》 昆明《激素》10/2009
《反抗北京上海的艺术中心霸权》 广州《南方周末》9/2009
《城市风景与历史挽歌——读傅文俊的影像作品》 重庆《涂鸦街》8/2009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管郁达访谈》 江苏《画刊》8/2009
《从昆明到798:“创库”之后的艺术生态》 江苏《画刊》7/2009
《绘声绘色:绘画与数字的对话》 昆明《“奇观”媒体艺术双年展》6/2009
《图像与“色相”》 昆明《色相》6/2009
《从昆明到798:“创库”之后的艺术生态》 昆明《在云上》6/2009
《和丽斌架上绘画评介》 广州《艺术界》5、6/2009
《烟弥林杪自有闲情——读陈蔚的画》 重庆《涂鸦街》4/2009
《韩湘宁的“世界主义”与中国情怀》 北京《艺术时代》4/2009
《评陈长伟雕塑创作》 广州《艺术界》3、4/2009
《刘国夫绘画的心路旅程》 上海《艺术当代》2、3/2009
《新表现主义的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 上海《艺术当代》1/2009
2008
《云南: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现场和策源地》北京《艺术评论》11/2008
《“心灵不自由,那样就不好玩了”》 北京《美术焦点》11/2008
《艺术教育与人的启蒙》 北京《美术焦点》10/2008
《西南当代艺术生态》 北京《艺术评论》11/2008
《缘分的天空》 天津《中国当代艺术生态》10/2008
《从“原始地带”到“城市零件”》 天津《中国当代艺术生态》10/2008
《在看不见的城市漫游》 上海《家园方案》10/2008
《倾听这座孤独的声音》 上海《角落第二回展》9/2008
《实践真正的生活之路》 深圳《诸相非相》9/2008
《数像时代的艺术反省》 北京《世界艺术》9/2008
《日常生活、手工快感与艺术中的享乐主义》 北京《文艺研究》9/2008北京《2008年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文集》
《生命的“触”与“法”》 贵阳《人文艺术》2/2008
《身体的情色与神话》 海口《天涯》1/2008
《“八五”美术新潮的神话与妖魔化》 海口《天涯》1/2008
《艺术教育与人的启蒙》 北京《美术焦点》10/2008
《“心灵不自由,那样就不好玩了”》 北京《美术焦点》10/2008
《幺哥的“中国家庭”物语》 上海《中国家庭2008》8/2008
《城市性格与当代艺术——青岛与成都的艺术对话》 贵阳《山花》8/2008
《绘画的烹调术与炼金术——关于“平行线”的题外话》 上海《平行线》2008
《关于当代艺术意义的再讨论》 北京《世界艺术》1/2008
《追忆流逝的时间》 北京《天空之外》4/2008
《哎,那些渐渐远去的风景呢?》 上海《回望》3/2008
《艺术不能以金钱衡量》 北京《世界艺术》7/2008
《野生的当代:贵州个案》 贵阳《艺道》1/2008
《沉重的漂浮:邹卫的绘画艺术》 广州《艺术界》5、6/2008
《行走在旷野中的乡愁》 昆明《行者日志》4/2008
《有没有一种叫“上海摩登”的文化记忆?》 北京《世界艺术》9/2008
《姜勇——本我的自白》 台北《今艺术》6/2008
《绘画中的手工快感与享乐主义》 北京《美术焦点》5/2008
《生活、绘画与修行——与潘文逸谈艺书》 青岛《臆景·幻游》4/2008
《崇高之后会是什么?》 沈阳《荒草漫步》7/2008
2007
《千万不要被艺术搞了》 北京《2007中国美术家年度批评文集》11/2007
《个体心性与日常生活——<花、鸟、虫、鱼>杂论》新加坡《花、鸟、虫、鱼》11/2007
《烟弥林杪,自有闲情­——读陈蔚的画》成都《弥林》10/2007
《不是东西:艺术实验中“水墨精神”与文化身份》
成都《“水墨的精神”第一回展:不是东西》10/2007
《艺术的“角落”》 成都《角落-来自贵阳的当代艺术》8/2007
《维利的精神家园》 新加坡《A MATTER OF TIME》8/2007
《麻园的活力》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7/2007
《一些碎屑的“心事”》 重庆《“心智与欲望”当代艺术展》6/2007
《丹青雅集东陆园》 昆明《伍玛瑶女士暨云大师生书画作品展》6/2007
《谁在神话八五美术新潮》北京《中国文化报》5/2007
《衣冠与禽兽》 成都 《动物狂欢节—中国新锐艺术家邀请展》4/2007北京《2007
年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文集》
《“雕塑”也是一种变化中的身体实践》 成都《变形计》、雅昌艺术网5/2007
《贵州当代艺术的源流》 贵阳《口传与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4/2007
《丹青雅集东陆园》 昆明《伍玛瑶女士暨云大师生书画作品展》6/2007
《麻园的活力》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7/2007
《生命的“触”与“法”-关于陈长伟的艺术》 广州《从西南出发》3/2007
《唐志冈绘画中的身体政治》 广州《从西南出发》3/2007
《“男人”、游戏、白日梦-关于栾小杰作品的阅读笔记》 广州《从西南出发》3/2007,
《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设计文化平台》 香港《装饰中国》2007
《谷旭推介词》 武汉《美术文献》4/2007
《李革推介词》 武汉《美术文献》4/2007
《野生的当代》 武汉《美术文献》4/2007
《徐江跃推介词》 武汉《美术文献》4/2007
《董重推介词》 武汉《美术文献》4/2007
《一些碎屑的“心事”》 重庆《“心智与欲望”当代艺术展》6/2007
《不是东西:艺术实验中“水墨精神”与文化身份》
成都《“水墨的精神”第一回展:不是东西》10/2007
《中国当代艺术的江湖与湿地》 北京《情景链接》9/2007《燃烧着的风景和人》 新加坡《杂草公园》4/2007
《混沌的肉身》 新加坡《自言自语》4/2007
《艺术的“角落”》 昆明《角落-来自贵阳的当代艺术》8/2007
《影像之后的架上绘画》 北京《东方艺术·大家》2007
《维利的精神家园》 新加坡《A MATTER OF TIME》8/2007
《谁在神话八五美术新潮》北京《中国文化报》5/2007
《千万不要被艺术搞了》 北京《2007中国美术家年度批评文集》11/2007
《个体心性与日常生活——<花、鸟、虫、鱼>杂论》新加坡《花、鸟、虫、鱼》11/2007
《烟弥林杪,自有闲情¬——读陈蔚的画》成都《弥林》10/2007
200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馆《曾来德书法作品集》8/2006
《中国当代艺术与“后冷战”时代的国家形象塑造》 北京《美术观察》6/2006
《“乡愁”的守望者》 贵州人民出版社《图像与社会中的艺术家》8/2006
2005
《“江湖”中的“摩登传媒》 昆明《摩登传媒》11/2005
《身体与情色: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实验艺术中的暗流》
深圳《艺术与社会:26位著名批评家谈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11/2005
《“中国点子”与观念艺术》 昆明《春城晚报》10/2005
《艺术的缘分总与云南的天空有关》 重庆《当代美术家》6/2005
《墨沉流川影,笔花传石神》 北京《刘维湘山水册》序5/2005
《藏家肉搏,市场发疯,艺术家发情》 重庆《当代美术家》1/2005
2004
《先看图,再说话》广东美术馆编《美术馆》2004年A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现代艺术的生长》 昆明《春城晚报》11/2004
《董重艺术创作的谱系》 上海《艺术世界》10/2004
《生于六十年代:艺术与生活》 北京《艺术评论》8/2004
《中国家庭的图像记忆》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贵阳日报》7,5/2004
《那些孩子的眼睛》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春城晚报》1,6/2004
《“迷药”使你心跳》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
《先看图,再说话》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
《独立时代的中国青年影像》 海口《天涯》6/2004
《从原始地带出发》 《第二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画册、上海《新民晚报》6/2004
《当代艺术“借景”丽江》 上海《艺术当代》1/2004
《创库,西坝路边101号和昆明的金色黄昏》 海口《天涯》3/2004
《多元视点》 北京《艺术评论》2/2004
《贵州油画的回顾与展望》 贵阳《艺文四季》1/2004
《人间悟道山水清音》 河北美术出版社《画道》1/2004
《重要的是自己发出声音》 北京《美术观察》4/2004
《观念与媒介实验:贵州现代艺术的另一面》 上海《艺术当代》4/2004
2003
《当代艺术的“合法化”与“体制化”难题》 北京《艺术评论》1/2003
《是什么“行为”使“艺术”变得如此丑陋?》 海口《天涯》3/2003
《情色与妄想》 北京“美术同盟”网站
《读董克俊近作》 贵阳《当代贵州》7/2003
《对面的城市看过来》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
《男人的全部是女人》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
《新媒体与当代艺术的民主化》 北京《美术同盟》网刊
《原始地带》 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二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画册
《回答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九个问题》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美术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㈡ 伊安·麦克哈格的人物成就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为“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
1955年,麦克哈格牵头创立了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他本人也担任了多年的系主任,并且现在仍被聘为名誉教授。1960年至1981年间,麦克哈格还和设计师威廉,罗伯特及托德合伙成立了一家设计事务所。
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麦克哈格扩展了这门学科的范围,并将它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从此,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向包含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美国华盛顿特区、纽约斯塔腾岛等许多地方的评析研究,麦克哈格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许多极富价值的见解。麦克哈格最近还和生态学家Jim Thorne,Lee alexander以及园林设计师Carol Smyser和Dorthy Wurman一起在纽约设计了一个滨河公园。公园位于布朗克斯区,面积为50英亩,设想中的公园将作为一个环境教育中心。麦克哈格的方案是将这处场地恢复为原先的森林群落。他的计划包括对覆盖了此处近半数面积,有着200年历史的森林的整理恢复,同时努力保持场所的延续性。这个设计被誉为园林设计中的合气道:运用了生态学的可持续性--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去创造富于多样性,同时也易于管理的园林,这是因为他们与场所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缘故。
由于他出色的设计和对园林事业的巨大贡献,他一生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包括1990年由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和最近刚刚获得的享有盛誉的日本城市设计奖。
在20世纪60年代,他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了系列电视节目“我们居住的房子”,他也曾在1969年为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制作过纪录片“地球的兴衰”。
㈢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欧美先进国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开辟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广阔前景,这就使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世界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和政治的重心从亚洲古老文明国家转移到欧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兽力、水力和风力,克服了人力兽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与过去时代的技术变革相比,工业革命中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全面、深刻、规模大等特点。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纺织工业到动力工业,从采矿业到冶金业,从金属加工到工作母机的制造,从农业到交通运输业,没有一个部门不被卷入技术革命的洪流。在许多工业部门,机械化涉及生产的全过程。
采用机器仅仅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方面,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流水线;科学地计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合理地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元部件的专业化,增加可替换性,以便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以上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动力和原材料供应,公用设施齐备,有利于发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优势及提高投资效益。
新材料的发现和发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工作机、工作母机、交通工具、建筑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固耐用的基础材料,煤气制造、发电技术和石油提炼方法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热源和动力。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工制造染料、肥料、药品和其他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成为可能。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工业生产量和贸易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明显改善。在1820—1980年的160年间,16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总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产值增至13倍,而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年工时却从3000小时减至不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至70岁。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7倍,世界贸易额从1851年的6.41亿英镑增至1913年的78.4亿英镑,增长11.2倍。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工业和贸易增长中占了很大份额。
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英国为例,英国(联合王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颠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
工厂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把旧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和地主阶级排挤到次要地位。各国经过资产阶级激进运动或民主革命,或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多数居民亦获得选举权,政党政治及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逐渐建立起来。经济基础的发展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政府的机构从王要管理财政、外交、军事和内政等,变成执行多种职能的庞大机器。以英国政府机构设置为例,1761年政府仅有14个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个,政府加强了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国家职能趋于现代化。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经济利益和巩固其阶级统治,建立了非常庞杂和完善的国家机器。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欧美大国在对世界其余地区进行经济、军事和领土扩张的同时,还竭力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网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旅行困难,世界各地区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人员往来,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直到汽船发明以前,海上运输既费时又艰险,从欧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约2个月。欧洲与美、亚、非各地区的贸易仅为少数冒险商人操纵,外来商品数量和品种都很少,价格非常昂贵。欧洲航海家、商人和传教士所涉足的地区仅限于沿海商站和河口,亚、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对欧洲人来说,还罕为人知,至于大洋洲,直到17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自从1819年美国汽船“萨凡纳”号横渡大西洋抵达利物浦和彼得堡后,从欧洲国家到美洲的航行时间从约2个月缩短到19世纪中的10—15天。欧洲国家之间,欧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间,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运联系。在19世纪,造船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推进装置由明轮翼改为螺旋桨,船体由木制改为铁制和钢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汽船在数量上压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国都相继建立远洋运输公司,开辟了欧美之间及欧美各国通向亚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线。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美国走在各国前列。它在19世纪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把美国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都连接起来。加拿大也于1885年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1888年,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南美洲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也于1910年建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大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商品市场。
欧美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殖民掠夺,致力于打通远洋运输的瓶颈。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1914年建成巴拿马运河。这条铁路和运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使两洋间的海路大为缩短。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伦敦到新加坡和孟买的距离分别缩短了1/3和2/5。1895年德国建成基尔运河,开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间的捷径。
联结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开通,使海上运输网和陆上运输网互相衔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此外,电报和电话等先进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进工具。
三、先进技术的扩散
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然要从它诞生的地方向周围传播,尽管这种传播会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最终还是会推动世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国,然后迅速向欧洲大陆和北美蔓延,再进一步传播到全世界。新技术的扩散主要通过先进国家对外出口机器、对外投资、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走私等途径。
最先吸收英国先进技术的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国家。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一些先进机器经特许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国家,许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居国外,向移居国带去先进生产技术、机器图纸和技术知识。有些技术情报通过刊物公布于世。
法国在18世纪70年代就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随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引进了英国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机械化的纺织工业技术不久就传遍了全世界。英国新型的动力机—蒸汽机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法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仅比英国第一条铁路晚5年,美国晚7年,德国晚10年。在英国出现铁路后的一二十年里,在欧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铁路热,一种崭新的陆上交通工具很快风靡全球。
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不仅大量进口英国的机器,还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在这方面,法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英国企业家艾伦·曼比和他的四个儿子在法国建立机器制造厂和煤气厂,并拥有内河汽船。曼比和他的合伙人丹尼尔·威尔逊在巴黎附近开设机器制造企业,这些英国人建造的企业对该时期法国工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约翰·威尔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国第一座焦炭炼铁炉。英国资本、技术知识和熟练的工程师促进了法国内部的汽船运输和铁路建设。
19世纪40年代,约有一半的法国铁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国的。在法国的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不胜枚举,至1830年,有1.5至2万英国工人受雇于法国,在工厂、铁路和运河上操纵从英国进口的设备。
英国人约翰·休斯1869年与新俄罗斯合作创建了乌克兰炼铁工业,最初该企业的矿工、搅炼工和高炉工都来自威尔士。爱尔兰企业家W.T.马尔瓦尼及其合伙人在开发鲁尔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兰开夏机械师威廉、科克里尔帮助比利时创建了纺织业和冶金工业,并在那里安装了第一台蒸汽机。挪威也是因引进英国技术和设备,才发展了近代棉纺织工业的。
英国技术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对外投资。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在英国资本的支持下,在欧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铁路公司,内河航运公司、矿山、纺织厂、机器制造厂、煤气厂和自来水厂。资本输出与机器设备的出口和技术人员移居国外,三者往往紧密相联,互相密不可分。
英国和跟随其后的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也传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但这些国家的命运与欧美国家大不相同,这在下一节里谈。
四、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历史的发展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它加快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与此同时,在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和经济开发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与欧美国家比较起来,亚非拉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极具艰难曲折的,充满了险阻和挫折,阻力主要来自欧美列强的掠夺和奴役性政策。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接纳不了迅速增多的产品,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同时,欧美列强对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扩大廉价的原料和农产品来源也成了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使这些国家获得大量超额利润,形成剩余资本,需要到欠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去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这些因素推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浪潮。工业革命也使欧美大国具备了向外扩张的物质力量。
19世纪,特别是该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最激烈、最疯狂的年代,它们争夺的范围从亚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内地,凡是可以开发的地区都有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整个世界都被帝国主义者瓜分殆尽。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国。亚洲经济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是英国掠夺的首要对象。到19世纪中,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并通过2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它还先后征服新加坡、马来西亚、沙捞越、北婆罗州、文莱、阿富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宣布它们为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法国则把印度支那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它多次发动侵略战争,最后于80年代占领印度支那,稍后又与英国划分在暹罗的势力范围。非洲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但那里资源十分丰富,是西方列强争夺的最后一块大陆。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北非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埃及于188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然后英国殖民主义者溯尼罗河而上,占领苏丹和整个尼罗河流域,法国则把阿尔及尔、突尼斯和北摩洛哥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西非,英、法为争夺尼日尔河和刚果河流域而进行角逐。英国占领了塞拉利昂、冈比亚河、伏尔塔河、尼日尔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黄金海岸(今加纳)和尼日利亚。从80年代起,从地中海到几内亚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属非洲。德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家们就建立殖民协会(1882年),推动殖民扩张。德国在80年代夺占盛产金刚石的安格拉、佩昆纳,并宣布多哥和喀麦隆为德国保护国。荷兰和比利时也参与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美国在1817年成立殖民协会,鼓吹殖民主义。工业化加快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首先是越过阿巴拉契仑山脉,向西扩张领土,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强占他们的家园。40年代,美国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吞并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拉丁美洲被美国资本视为扩张重点。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关岛、菲律宾群岛,并正式吞并夏威夷群岛。
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间,拉美人民经过独立运动,纷纷取得民族独立。但新独立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很软弱,英、法、美等国资本乘虚而入,加紧进行经济渗透,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们通过大量移民、直接投资、进行不平等贸易等方式,掠夺该地区资源,剥削其廉价劳动力,使这些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大肆扩张殖民地的同时,还改变了对殖民地的掠夺方式。在前工业化时期,殖民掠夺的主角是商业资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许公司。它们对殖民地虽然也进行经济开发,但更多的是采取直接掠夺、强迫纳贡、掠夺式贸易等方式,这些活动并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把殖民地当作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殖民地成了工业资本的剥削对象。他们为了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积极投资铺设铁路,修建港口,开发矿山,采伐森林,兴办种植园,建立加工工厂,特别是初级加工工场。殖民活动的范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使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使它们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除了掠取黄金、金刚石、象牙等贵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猎获黑人,从事奴隶贸易,以此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以后,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认为把非洲开辟为工业品市场、原料来源和投资场所更为有利,转而采取反对奴隶贸易的立场,原先积极从事奴隶贸易的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都在19世纪头20年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欧洲工业国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那里的矿山和土地,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澳大利亚在1820年前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此后英国改变政策,从1840年停止向那里流放罪犯,转向重视经济开发,大量移民,在那里开采黄金等矿藏,发展养羊业,把澳变成“‘约翰牛’的羊毛袋”。1807年,澳大利亚开始出口细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达250万磅。1851年,澳多处发现金矿,出现淘金热,此后10年间,黄金开采量价值12400万英镑,在此期间羊毛出口量和粮食种植面积都扩大了1倍以上。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过了母国。
英国对印度掠夺方式的改变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对殖民地国家命运的影响。原先,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它强占印度土地,征收赋税,巧取豪夺。该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棉丝织品和茶叶向欧洲市场的出口,赚取暴利。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新生工业资产阶级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1813年,该公司的贸易业务被取消,变成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军事行政机构。从此,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
印度曾是纺织工业大国,其手工棉丝织品曾享誉欧洲市场。英国为保护本国毛织业,曾禁止英国人穿戴印度棉织品,对进口棉布征收高额关税。英国机器纺织业发展起来以后,机制棉纱和布匹大量输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从5690万码(包括中国、日本、爪哇)增加到181340万码,出口印度的棉纱从490万磅增至4710万磅。1850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织品占其棉织品出口总额的1/4。印度从棉丝织的重要出口国变成进口大国,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进口的棉制品和丝毛织品已占商品总额的50%以上。英国的机器制成品摧毁了印度的手纺车的手织机,破坏了殖民地的城乡手工业。英国的蒸汽机的科学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使千百万城乡手工业者和以手工业为副业的农民丧失生计。除纺织品以外,英国还向印度出口金属制品、陶瓷、玻璃、纸张等工业制成品,印度成为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
从两次鸦片战争时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了欧美工业国家的工业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东方,只有日本幸免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剧,它通过明治维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独立地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最后也加入了殖民扩张的行列。
欧美工业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以英国为例,1870—1879年期间,英国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仅占16.6%,而工业品却占83.4%,在进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占86.6%,工业品仅占13.4%。同殖民地的贸易在主要殖民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拿英国来说,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国进口总额中占30.3%,原料占34.5%。
西方工业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开发,对亚非拉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工业国家的机器制成品在大量倾销到这些地区的时候,摧毁了当地传统的手工业,使土著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西方工业强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发矿藏,发展单一农业,它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把这些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原料供给地和投资场所。
工业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开发带有强烈的掠夺和奴役性质,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受奴役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其财政、海关,主宰其经济生活,使其长期处于依属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业强国在把亚非拉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带到那里。西方列强的殖民开发打破了亚非拉国家的封闭和隔绝状态,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土崩瓦解,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发展,把亚非拉国家卷进了工业化的洪流,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大市场的一部分。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掠夺亚非拉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一般都投资兴建铁路,发展陆上和水上运输,发展商业,开设银行,建立工厂,兴办学校,这些经济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社会的改造。
殖民地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广大人民来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但它们经过炼狱般的磨难以后,终于觉醒,以无产阶级为主力军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数国家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获得解放,纷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加快了世界历也发展的进程,它不仅使西欧北美的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也改变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命运,把它们卷进了工业文明的潮流。
㈣ 荒漠化会产生明显的外部成本,减少或解决外部成本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缺水是其主要特征。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发量在1000~2800mm之间。根据《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成果,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1563亿m3,可供维持人类生存利用的水资源量1071亿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34亿m3。维持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为271亿m3,可供生活和生产发展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亿m3。现状生态用水短缺21.6亿m3,生活和生产缺水量47亿m3。到2010年,在大力节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产发展需水量将达到853亿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实践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成功,谱写了绿色颂歌,充分体现了水是生态的命脉和生态建设的根本;说明恢复生态、建设生态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为龙头,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库、灌区、机井等各类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颗颗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滋润着林草植被,灌溉着沃野良田,改造着沙化土地,生机盎然的绿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着土地沙漠化扩展,改善了环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发展了地方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将长城沿线的水蚀、风蚀交错区(即农牧交错区)部分地区的40多个县列为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范围,包括毛乌素沙漠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地区,范围达20万hm2,开展了连续、集中、大规模的综合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黄土高原地区、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部署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涉及310个县,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扩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以水治沙的优势,综合治理。
——在水蚀、风蚀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地区,采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把大面积沙荒地改造为良田,同时,围绕井、渠、田、路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在沙漠边缘的沙丘起伏区,采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滩地,适度建设基本农田。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广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柠条、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黄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辽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发展高效农牧业。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态水源及节水配套工程建设,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库伦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
三是加强预防保护,遏制沙漠化扩展。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在风力侵蚀地区加强预防监督和植被恢复保护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依法对风沙区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次是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西部大开发重大工程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以及石油、煤炭的开发,都执行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落实防治措施。
3.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取得明显成效
多年来,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科学配置,综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以实现风沙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灌溉草场,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大面积退耕和封育保护。
㈤ 东北大学学报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
“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
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
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052,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0.406。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
国内邮发代号:8-123
国际邮发代号:BM7815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
主编:左良
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
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
委员(Members):
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
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
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
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
主编(Chief Editor):左良
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
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
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1.5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
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
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
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
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
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
数):起止页码.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
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法学研究
教育研究
语言文学研究
㈥ 城市蔓延测度与农地保护: 定量测度
(一)国外研究动态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和出版专著来看,西方城市蔓延的度量方法主要有分形维度测算、美学程度度量以及指标测度法(张坤,2007)。由于前两项研究处于试验阶段,并且与蔓延的特征并不是紧密相扣,导致其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而最为流行的当属指标测度法,其大致可分为两类:单维度(人口或土地)和多维度(根据蔓延特征总结而出)。指标比较的方式又能分成“横向”和“纵向”两种,前者指的是同一时间段不同城市间的比较;后者指的是同一城市在不同时间段下的比较。单维度测算最常用的指标通常有人口密度(Fulton,et al.,2001)、就业离心化程度(Kahn,2000)、城市化用地增量(Kolankiewicz et al.,2001)、土地-人口增长弹性(Sierra Club,1998)等。不过最具影响力的当属Lopez和Hynes所建立的蔓延指数(sprawl index,简称SI),他们认为一个良好的城市蔓延指标必须具备客观、独立、易于量化及可推广性等优点,而居住密度比就业密度更能表征蔓延的特征(Lopez et al.,2003)。
但考虑到蔓延现象的复杂性,不论采取何种单维度指标,其在度量城市蔓延的时候均考虑的是某个方面的特征,与综合指标相比总显单薄。所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城市蔓延的程度,许多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专家,尝试着建立多因子的测度体系。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Galster和Hanson等学者(Galster et al.,2001)。他们设计了8项指标:居住密度(density),城市建设用地的连续性(continuity),城市建设用地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群度(clustering),相对于中心商务区的中心性(centrality),城市的多中心程度(nuclearity),土地利用多样性(mixed use),居民居住与就业的距离接近度(proximi-ty)。然后选择13个研究区,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出各指标的结果,从而识别出城市蔓延的程度与格局,该方法已经成为测度城市蔓延的一个代表性成果。
Ewing et al.(2004)受美国理性增长协会(Smart Growth A-merica,简称SGA)的委托,作了题为《度量城市蔓延及其影响》的报告。他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众多相关因素中筛选出了22个高度相关的变量,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四个因素:住宅密度(residential density),居住、工作和就业的混合程度(neighbor-hood mix of homes,jobs,and services),中心区的活力(strength of activity centers and downtowns),城市道路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 of the street network)。然后将四项因素的得分合并,再按照所辖人口标准化得到其蔓延指数。
Hasse(2002)则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蔓延表现的症状,设计了一个更为综合的蔓延测度体系,其包含了12项指标:人口密度(density),蛙跳式开发(leapfrog),土地利用分割程度(segregated land use),区域规划的不一致性(regional planning inconsistency),带状发展(highway strip development),新道路基础设施的无效率程度(new road infrastructure inefficien-cy),替代运输工具的不可进入性(alternate transit inaccessibil-ity),社区结点的不可进入性(community node inaccessibility),重要土地资源损失(loss of important land resources),敏感性开放空间的消失(sensitive open space encroachment),单位面积不透水面层的增加(increased per unit impervious surface),城市增长轨迹(urban growth trajectory)。此后,他与Lathrop(2003)以美国新泽西州的566个市镇为案例,着重从土地资源效应的角度对蔓延的特征进行了刻画和测度。
不过,随着GIS和RS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范围、动态的、宏观尺度的信息提取能力在城市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就变得极易实现。Sutton(2003)认为:无论是单维度测算还是多维度测算,其都存有局限性,如城市范围不准确,城市人口是总人口的非线性变量等。所以其借助RS技术,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来确定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并在此基础上对蔓延的状况做了有力的实证研究。此外,Davis et al.(2005)也运用GIS和RS技术,以跨行政区域的美国北太平洋沿岸为研究对象,借助非自然地表、邻近密度、许可建筑三项独立的指标方法对蔓延的特征和程度做了深入的解释。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国内而言,刚刚步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用地蔓延的相关症状正在日益凸显,但这并没能够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再加上涉足较晚,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又与西方有所区别,使得国内对于蔓延及其控制的研究还处在理论探索和初步实践阶段。正因如此,国内对于城市蔓延的定量化研究相对缺乏,唯有少量学者展开了相关实证测度。
蒋芳等(2007)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和无序蔓延的现实问题,以北京市在1996~2004年期间的城市扩展作为研究案例,提出可以从城市扩展形态、扩展效率和外部影响等三个方面来判识城市蔓延现象,并提出基于地理空间指标体系的城市蔓延测度方法,主要由涉及人口、经济、土地利用、农业、环境和城市生活等方面的13项指标所组成(见图6-1)。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度和量化研究区城市蔓延的特征:①建设用地斑块具有明显的破碎化和不规则化趋势,缺乏良好的规划控制,不连续开发、条带式开发和跳跃式开发特征明显,扩展形态不尽合理;②新增建设用地的建设密度和容积率较低,并且新增用地的人口密度和经济产出水平均低于原有用地绩效,扩展效率不高;③城市蔓延占用大量的耕地和开敞空间,加重了交通负担,对农业、环境和城市生活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图6-1 北京城市蔓延的空间测度体系
刘卫东等(2009)先从传统的空间形态角度,在借鉴和综合多种西方城市蔓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初步构建城市蔓延的评估体系(见表6-2),再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法求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协调度,利用有关协调度的函数来对评估体系进行修正。然后,具体以杭州市为例进行了实际测算,结果表明,杭州的城市蔓延处于较严重的等级,这与从空间形态图上的判断基本一致。该项研究中,重点提及了蛙跳式的蔓延发展导致了农田及生态环境的损失。如杭州江东和临江工业园。这些开发区占地巨大(江东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05km2),分散式、跳跃式地分布在主城周边,大量农田和湿地等脆弱性土地被侵占。
表6-2 空间形态指标体系表
(据刘卫东等,2009)
其余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定性的层面,只对指标的设计进行理论构想,而没有做出相关的实证测度。另外,李强、杨开忠等学者在传统新古典“单中心”城市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相关规制变量,并把其中部分变量与中国的实际以及北京的特点相结合进行解释,建立了一个北京城市蔓延的城市经济学模型,以此来解释转型时期北京“摊大饼”蔓延的原因(李强等,2007)。
(三)城市蔓延与农地保护
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与农地的损失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究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城市扩张、工业的“去中心化”和交通网络的铺设形成了对土地空间扩张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研究表明,更多的人喜欢居住在靠近大城市的农村区域,而不是大城市或偏远的农村区域。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在家庭财产上的津贴和税收的减免,制造和服务部门“去中心化”的增长为更多的人实现这一偏好提供了条件,而不像早期的城市化发展中那样在城市的核心地带集中(Pfeffer et al.,1994)。Molotch(1976)提出了城市增长机器的概念,认为通过土地的转换,城市成为增长的引擎。一旦土地被商品化,或者被剥夺用于特殊目的,土地就变成城市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和权力的资源,增长机器能够使财产所有者通过经济增长实现土地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土地潜在的发展权价值作为内在动因加速了土地的快速消失。土地的使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土地所有者和社会对土地收益不公平的分享导致了土地使用的不稳定状态。土地所有者发现,土地开发的私人经济收益远远超过开阔空地现时利用的状态,强大的经济诱惑导致土地的最终开发(Veseth,1979)。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蔓延”和“蛙跳”现象,其中的一个明显结果是在主要城市周围形成了“城镇沙漠”地带。于是,控制增长就成为对城市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制度性挑战,而最直接的限制措施就是加强农村与城市结合部的农地保护,使这些被保护的土地不用于或者缓用于城市发展。
国内鉴于社会发展体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内在的驱动机制有所变化,但城市蔓延导致农地减少这一不争的事实却得到了一致的认可。所以如何控制城市蔓延,减少农地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便成了政府乃至民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㈦ 收获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2、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么,你就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3、我想说,收获是果,而土地是根。荒凉的土地上培育不出美丽的花朵;干旱的沙漠孕育不了生机的绿洲;绚丽的牡丹不会在贫瘠的大地上开花;平淡的柳树不会在干裂的土壤中发芽。建楼需要一个好的地基,那人生是否需要一个好的开头?
4、失去了一份童心,但是我们并没有失去爱!父母时时刻刻关心我们的冷暖温饱,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像滋润幼苗的泡泡花,像哺育小芽的太阳。我们收获了更多的爱!
5、生活是一面镜子,而镜子的那边就是你自己,只有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才能开花结果,迎接收获的那一天,尽管自己已失去一半光明,又何必自卑呢?生活是好的,它让你学会收获自己。
6、我们每付出一份艰辛,就会有收获。收获是农民头上的汗水,是一条坎坷的路。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收获。
7、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8、品读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我们会收获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利用空闲去做一件家务事,我们会收获到母亲劳动的辛苦;在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烦琐生活中,我们又会收获到什么呢?
9、秋天的天空是湛蓝的,秋天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秋天的景色也是美丽的。更绝的是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它表示着绚丽与成熟。
10、收获,在秋天。喜悦在充满纤维的空气中蔓延着。人们收割了成果,也收割了欢笑,快乐的气氛在人们的四周洋溢着。在春时播种,在夏时耕耘,在秋时收获,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11、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㈧ 大家请进!
看了《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报道后北京八中怡海分校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在班会上认为《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报道,在学校中引起极大关注。北京八中怡海分校的学生,甚至完全模仿本报报道形式,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
■班会调查了五组内容,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举行主题班会的是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初二(8)班,主题是《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你为他人和自己创设好环境了吗》。学生通过电脑制作、大屏幕展示等方式,分现场调查、同龄观点、专家点评和样板行为四部分,指出了身边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并做出了样板行为规范。主题班会现场调查了五组内容:破坏公物、随地吐痰和乱吐口香糖、不分时间场合大声喧哗、上下车拥挤、宠物扰民。学生对上下车拥挤和宠物扰民最关注。
一名男生给大家讲的关于挤公交车的切身经历引起大家共鸣。前几天乘公交车去补课,到目的地的时候,好不容易刚从车上挤下来,但是上车的人拥挤得更厉害,结果刚下车的他又被挤回到车上。“当你要挤上公交车时,你如果能认识到上下车拥挤会更浪费时间,就不会做出挤车这种不道德的事,这样无形中会节省时间。”这名男生说,“当我们要随地吐痰或吐口香糖时,我们如果能认识到做这件事,会破坏我们美好的环境,就不会随地吐了。”他说,其实讲道德首先受益的是自己,其次是他人和社会。
■不检点自己的道德细节,既损人又不利己
《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你为他人和自己创设好环境了吗》列举了许多学生认为生活中值得反思的道德细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厕所里,清洁人员特地在便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往水池和便池里扔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出现“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候车室,有人对痰盂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甚至还吐口香糖,使地面龌龊不堪……学生们告诉记者:“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其实质是缺乏社会公德。”
在大家的身边有没有上述现象的发生呢?同学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学生们通过自身体验,或者通过查阅资料,对破坏公物、随地吐痰和乱吐口香糖、不分时间场合大声喧哗、上下车拥挤、宠物扰民等五种不良现象进行了评议,并总结出了减少这些不良行为的样板做法。
“社会是一个整体,如果每一个人都不注意道德细节,那么每个人一方面是给别人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一个担任专家点评的学生说,“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都要与人相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德。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做事之前都替他人着想,遇事都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那么我们的社会肯定会变得更美好。”
那位“专家”学生特别说,让我们重视身边的道德细节,为他人和自己创设良好环境,“也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因为你的存在,使别人感到快乐幸福。”
■同学们发出倡议:从小事做起
主题班会结束的时候,初二(8)班学生还为《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发出倡议书。他们倡议:1.自觉遵规守纪,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自身的公德意识。2.从身边小事做起,注意道德细节:在家庭中做一名孝敬父母、明理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中做一名热爱学校、尊敬老师的好学生;在社会中做一名知法守法、举止文雅的好市民。3.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区分善恶美丑,敢于和善于向不良行为做斗争。
初二(8)班班主任老师说,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社会的同时,有些人却忽略了对精神文明的规范。不文明行为的时有发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已造成危害。《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则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杜绝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为了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北京八中副校长尹小凤介绍说,《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成长必读》目前已经引起全校学生和教师的共鸣,这种方式非常新颖,而且切近学生生活。
“只有不断地通过道德细节教育,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尹小凤校长说,“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刚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也为学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范本。
青少年与网络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我们现代国家的主要服务信息,那么“网吧”也就应运而生。1998年,网吧开始在我国的一些文化品位比较浓厚的大城市出现,然后又向小城市蔓延,去网吧的人数不胜数,但以青年为主其次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中,中小学生又占多数,我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调查了一些网吧,发现网吧里大多数是十来岁的学生。这些昔日沉迷于游戏机室中的学生,如今摇身一变,大多数成了网吧的常客,那么这些中小学生在网吧里都干些什么呢?在2002年有的专家调查3000名大、中学生中发现,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沉迷聊天室的学生网民占76%,只有30%的学生“选择搜索信息”、“下载软件,”另有35%的学生选择玩游戏找刺激,甚至有的学生辍学几天几夜泡在网吧,吃、住、睡一条龙,直至把手中的钱花光。
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迷恋网吧呢?
第一,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个人可以获得心理满足。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而从心理上说最渴望能与同龄的伙伴交流,在家玩游戏机毕竟是单向的,网上聊天则是一种相对真实的交流,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烦恼、孤独和痛苦。在网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的虚拟来弥补,比如找异性朋友,实际上就是这个年龄段对异性存在的朦胧意识的反映。
第二,网络的高科技身份,给学生一种借口,给家长一种障碍,学生可以打着学电脑、技术的旗号向家长伸手要钱,而家长对电脑和网络不是很明白,对学生上网是干什么更是无法控制。
第三,网吧给前来泡吧的人提供一种放荡的文化氛围,网民在网吧中可以无所顾忌。一个中学生在家里当着家长的面不可能看那些被限制的内容,但是网吧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寻找刺激、猎奇、偷窥。种种阳光下不能实现的欲望都可以在这里达到。
第四,网络能给青少年一种心理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网络的使用者之间确实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正因为网络的许多特点切合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所以青少年对到网吧上网乐此不疲,甚至如痴如狂。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决不亚于邪教,是腐蚀青少年的“电子毒品”。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且新奇等特点,加之大量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及色情影片反动等信息,甚至还有网吧经营者提供的免费食、住、行等优惠手段,使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吧。这种沉迷往往无法自拔,同毒品的成瘾性是很相似的。这种迷恋网吧对青少年群体至少存在以下几种显著的危害:
1、影响青少年性格的完善。长时间的上网使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处在于一种虚拟的世界中,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混淆。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那些沉迷于网吧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和同学不能正常沟通等等,这些性格特征除了极易引发不良后果外,更会使学生将来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
2、影响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形成。大多数青少年上网的内容都是网络聊天,由于这种交流方式具有匿名性,因此学生在聊天时通常无所不说、无所顾忌,久而久之的后果便是做事为人的不负责任,缺乏诚信。
3、影响青少的情感世界。青少年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向往与异性的交往,网络便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但在网上“你、我、他”通常都是虚假的,这种虚无的情感只会导致青少年走向情感误区,无法自拔。
4、影响青少年的遵纪守法意识。由于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较差,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过多的受反动、暴力、色情的腐蚀,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院曾有一名学生,因为上网在网吧与外人抢网友,便采取暴力极端的方式实施了持刀打架行为,结果呢?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害人害已。
上面讲了这么多的坏处,那么网吧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呢?青少年是否可以进网吧呢?其实上网也是有好处的,互联网毕竟代表了当今社会科学的进步,世界各国都在广泛推广,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但给人们带来了信息革命,而且能够让人们快速获取科学知识,人们敲击键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畅游世界各地,可以掌握世界最新知识动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懂得互联网的人,将要被社会淘汰。社会要发展,就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正如社会不会因为有违章驾驶造成严重交通事故而停止汽车制造和发展交通运输的道理一样,互联网技术也不会因为它有危害就会遭到全盘否定。
所以互联网的好与坏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的清的,也没有一个定论。它的好坏主要决定于青少年的周边环境,如果有一个好的向导,互联网就会是一个良师益友,但如果没有加以向导的话,互联网就会像一个魔鬼一样。
那该怎样去创造这样的环境,让互联网成为一个良师益友呢?
1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力度,提升自身自觉性和免疫力。从学生思想上进行疏导,找出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让学生明白长时间上网的危害,逐步帮助学生脱瘾,当然,作为老师首先要多了解网络知识,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才能比较得心应手,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打骂或惩罚的方式;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主动杜绝登录不良网站,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给别人,不同网友见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受不法侵害的机率。
2立法部门应从宏观上为网络经营这一特种行业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使在现实中的网吧管理更加规范,更具管理力度和效果。
3执法部门对网吧应建立健全常规管理机制。前期,公安机关联合多部门对网络色情进行了专项治理,成果显著。所以,执法部门应建立常规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不给黑网吧、不法网吧经营者生存空间。
4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将学校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辟校园网吧,多给学生在费用方面的优惠,平时举办网络技能比赛等等,培养学生良好兴趣及爱好。
总之,在青少年迷恋网吧这一社会问题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制止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综上所述,互联网有好也有坏,家长们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子女们上网,但也
不能放纵他们,应该因人而异,好好开导子女正确使用网络。
㈨ 埃及为什么内乱
LS别搞笑 是突囗尼斯的连锁反应 这些国家的民囗主制度都不完善 实际上是威权统治
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落后 导致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 以权谋私 贪腐严重 失业普遍 社会不公等等) 最终社会矛盾转化为政治危机 导致了这次的大规模游囗行示囗威
而埃及不正视矛盾 企图镇囗压游囗行 掩盖矛盾 最终导致游囗行发展为骚囗乱 并向其他各大城市蔓延 于是又动用军队 但是军队又拒绝开枪 认为民众的诉求是合法的 拒绝镇囗压 于是局势失控
最后穆巴拉克被迫宣布“没打算让儿子继承他的位置” 其后迫于国内(民众)国外(西方民囗主国家)的压力 又宣布“不竞选连任” “修改选举法 取消总统无限期连任” 中国在此次事件上坚决的站在了穆巴拉克一方 支持埃及慰问 即以国家暴囗力机关强力镇囗压民众
局势应该也到此为止了 虽然民众要求其下台 但是由于埃及军方和西方各国害怕穆下台导致埃及内乱 给宗教极端势力机会 不赞成穆立即下台 所以辞职可能不大
㈩ 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一、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将投入使用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凼”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对科学家们来说,FAST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二、举办奥运会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为协办城市。香港承办马术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三、国产航母下水
001A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
2018年5月13日清晨,001A型航空母舰离开码头,开始海试;2018年5月18日,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返回了大连造船厂码头。2018年12月27日,001A型航空母舰从大连造船厂出发,赴相关海域进行第四次海试。
四、创造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
在光量子计算机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陆朝阳教授领导的团队,研制出一种操控5个粒子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在完成“玻色取样”任务时,它的速度不仅比国际同行之前所有类似实验的最高纪录加快至少24000倍,同时,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的运行速度快10倍—100倍。
五、天河二号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四次获得冠军。
2015年5月,“天河二号”上成功进行了3万亿粒子数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宇宙学N体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至今约137亿年的漫长演化进程。同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粒子数最多的N体数值模拟。
11月16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公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达拉斯发布,中国超算“天河二号”位列第四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