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诸葛亮写出师表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写下前出师表后,诸葛亮被免去丞相职务,但行丞相职务,后再出祁山,胜后还朝,后病逝于五丈原
❷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
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
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2)成果被出师表扩展阅读:
《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
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后出师表》系《前出师表》意犹未尽的延伸。作者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竣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文中多处阐述北伐乃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并以军事上的情势为例,从各方面说明“安”、“危”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要保住安全,就不能不冒险出兵伐魏。
文中“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句成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写照。文章说理性很强,有的放矢,不尚空谈。
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从全文来看,此表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有为之士。
因此,不论此文是否出于诸葛亮之手,都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后人品读。
❸ 在《出师表》中被诸葛亮提名的三名文臣,最后都怎样了
出师表里提到的三名文臣分别是:费祎、董允、郭攸之,他们的大结局表现各异,具体如下:
1、宰相风范,被刺身死。
费祎,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他深得诸葛亮器重,尤其是在调解魏延与杨仪纷争时,更是宰相风范尽显。绝对是诸葛亮的肱股之吏。
其主政川蜀后,审时度势地,对蜀执行休养生息政策,致使蜀地富庶再现,百姓重获安宁,真正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然而天不假年,一代治蜀精英却被为降将郭循行刺身死,实在令人扼腕。
3.留于平静,能者多劳。
郭攸之,曾任侍中,也受到诸葛亮的青睐,只是性感温和,能给人温暖,却难有担当,虽然人品端正,但老好人难有异彩,相比费、董的强大能量,郭攸之只能留于平静,不那样耀眼。也许让贤也是一种智慧吧。综上,就是诸葛亮提名的三文臣的结局。
❹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有什么区别
1、出处不同
《前出师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而《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具体是否为诸葛亮所作,仍有异议。
2、创作时间不同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作于三国时期(227年),而《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
3、创作背景不同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后出师表》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献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4、侧重点不同
《前出师表》以开导后主刘禅的昏庸为主,《后出师表》以审时度势坚定出师的决心为主。较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
❺ 求几篇搞笑的《出师表》改编
爱情出师表
岁月如矢,倏忽三载.七月转眼将至,而臣辞朝歌去陛下之日亦近矣!今天下三分,情敌虎视眈眈,臣又当离此他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固有不得不进谏於陛下者.愿陛下垂听,则臣幸甚. 臣本学生,躬读於清华,苟全性命於考试,不求闻答於教授,三年不改其道.臣生性淡薄,无意功名,昼夜苦读,心如止水.遁入空(工)学院计已有年,修成正果之日当在不远,孰料一时定力不坚,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走火入魔,重堕凡尘.虽云臣六根未净,陛下实为臣造业之因.年前臣於某一担心(dancing)会中,始初识陛下,一见而惊为天人,再见而拜倒石榴裙下.乃蒙陛下重用,不次擢升为护花大臣,由是感激,遂许陛下以驰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陛下之明,故展开快攻,深入敌後,杀退情敌半打.今天下初定,兵甲已足,昔日情敌,已化作灰飞烟灭,然臣仍未能高枕无忧也,盖臣之於陛下,固未尝有二心;陛下之於臣,态度殊为游移.况陛下朝中,臣子何止数十,宠臣亦有三人,故臣犹战战兢兢,毕恭毕敬,唯恐一朝失宠也.今者臣接军书三卷,卷卷有臣名.夫执干戈以卫君,忠也;以卫社稷,义也.臣亦思燕然当刻,立功异域。故臣此去,数月不能归,实有未能释怀於陛下也。今者臣接军书三卷,卷卷有臣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呜呼!微斯人,吾谁与归?臣未行已刻刻以陛下为念矣!陛下虽贤,然不免常为群小包围,故臣常戮力於清君测之举.陛下亦宜自课,凡有花言巧语,自命为护花大臣者,宜付太后裁决,一律逐出宫中,以昭陛下平明之治.小羊,老鼠二人,口腹蜜剑,绝非善类,陛下切勿亲近!陛下之御弟及御犬ㄚ花,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愿陛下亲之信之。御弟为最佳电灯泡,臣曾领教其威力.愚以为凡有看电影,观球赛之事,悉以携之,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御犬ㄚ花,战斗力极强,护主之心尤切,臣在它口中,报销西装裤两条.愚以为夜间出游,悉与之俱,必能使宵小无所乘.亲贤臣,远小人,此臣所以与陛下情好日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臣所以与前任女友告吹也. 愿陛下谘诹善道,察纳雅言,以待臣班师回朝,则臣不胜感激也!反攻之号角响矣!剃光头进秦城之日至矣!臣顿首频呼:卿莫忘我!卿莫忘我!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❻ 出师表被称为什么的典范
诸葛亮的《出师表》与李密的《陈情表》一忠一孝,合称双璧,是千古景仰的典范之作
出师表是一篇直言劝谏的典范之作
古代“奏章”的典范之作
《出师表》作为忠言不逆耳的文章典范,
❼ 后人对《出师表》的评价
好象是陆游的诗吧“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补充: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愤>>)
2。读出师表而不垂泪者其人必不忠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和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戒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❽ 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为何被誉为天下第一表文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在文章一开篇便谈论了当前局势,天下一分为三,魏国实力最为雄厚,吴国靠着地利稳稳占据半壁江山,而蜀国国力最为薄弱,处境可见非常危险。然而,蜀国靠着人和,硬是打拼出一片天下,分得一杯羹。
诸葛亮写此表文,心中可谓五味杂陈,有担忧、有自信、有责任,以至于写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一表真名世
诸葛亮虽然六出祁山,但最终仍没成功,而自己去世在五丈原,无不令人百感交集,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是可歌可泣。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也高度赞扬诸葛亮的智慧与忠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