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煤矿开采成果

煤矿开采成果

发布时间:2021-11-01 17:28:08

① 煤矿地质勘查程度及开发利用

(一)以往地质勘查工作

1956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第一普查队在本区进行普查,填绘了1∶5万地质图,施工钻孔11个,提交了《昌临区概查报告》。

1957年8月,山东省工业厅勘探队对五图煤田进行了勘探,施工钻孔10个,提交了《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报告》,但该项工作时间短,工程量少,难以对煤田进行全面评价,报告未审批。

1960年5月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勘探局121队提交了《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最终地质报告(详查)》,由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技术委员会于1961年5月复审,1962年7月下达复审意见书。复审意见书结论为:“该地区的勘探工作就中煤组而言,其煤的用途、构造的控制、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以及储量的探明程度基本上可以满足小井报告的要求,同意批准中煤组储量。油页岩的勘探工作,由于对层数、厚度、品位等基本要素缺乏了解,仅按 ‘组’估算,远景储量尚达不到最终勘探的要求,应根据国家需要的缓急进行补充勘探。”《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最终地质报告(详查)》提交中煤组储量(B+C1+C2)778.5万t,油页岩储量(C2级)富矿(焦油产率≥5%)29017.5万t,贫矿(焦油产率4%~5%)13265.3万t,合计42282.8万t。复审批准中煤组储量(B+C1+C2)700.5万t。

1958~1962年,山东省地质局、北京地质学院在该区进行了1∶20万地质测量工作。

1962年,山东省地质局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工作。

2004年12月,昌乐县五图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山东省昌乐县五图煤矿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山东省评审中心批准。检测报告深入研究了前人资料,指出五图矿区深部煤层具有较大经济价值,可进行详查。

2006年12月,山东正元公司依据原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地质勘探局121队1960年提交的《五图煤田地质勘探最终地质报告(详查)》、五图煤矿开采资料及2006年的钻探成果,编制了《山东省五图煤田五图煤矿深部详查报告》。提交褐煤二号资源量(332+333)2704.7万t。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742.8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961.9万t,伴生油页岩资源量: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7212.9万t。

(二)开发利用

褐煤主要由1985年投产的五图煤矿开采,另外曾有三处集体煤矿开采老矿区残留资源。五图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2013年产煤9.21万t,实现工业总产值1256万元。

朱刘煤矿于1976年投产开采,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t/a。所产煤主要用作能源、炼焦和化工原料。2013年停产,在办理关闭手续。

② 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工作内容与主要成果

李寅等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危机矿山勘查实物成果集成项目的工作内容,总结了取得的主要成果,论述了成果特点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危机矿山;勘查;实物地质资料;集成

一、前言

为了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一批储量,延长危机矿山服务年限,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以下简称“危矿专项”)。

我国自2004年开始,至2011年,共在230个危机矿山开展了深部找矿勘查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1.9亿元人民币,完成钻探工作量249×104m。危矿专项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一批资源储量,使矿山平均延长开采年限17年,稳定矿山职工约60万人;危矿专项除了使一批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外,还在勘查技术和成矿理论、找矿预测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了我国深部找矿能力。

危矿专项在取得多方面丰硕成果的同时,获得了十分丰富而又特别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是危矿专项成果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反映我国主要固体矿产矿床特征和成矿类型的实物代表,具有重要的保存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为了使危矿专项取得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了“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工作。

在危矿专项办公室领导下,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精心组织实施该项工作,并得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危矿勘查主管部门、实施单位、矿山以及众多专家的支持帮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于2012年12月提交了成果报告。该项工作成果得到危矿专项办公室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称号;成果集成报告得到终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

根据该项工作成果报告,笔者撰写了此文,简要介绍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总结工作成果,供相关工作借鉴。

二、目标任务与主要工作内容

1.目的意义

收集典型矿山代表性岩(矿)心,同时采集系列标本和大标本,进行整理、建档、著录、数字化及实物展示与信息集成,使危矿专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长久保管;建立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成果档案,充分展示危矿专项取得的显著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丰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库藏,完善全国典型矿山实物地质资料体系,为提供社会服务建立基础。

2.目标任务

全面跟踪危矿专项实施进展,系统收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对所收集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初步研究与成果集成,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提供实物成果资料,服务于社会。

3.主要工作内容

(1)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主要采集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具体工作内容是:在危矿勘查项目中,选择找矿成果突出的典型矿山(新增矿产储量巨大,或在勘查技术方法、成矿理论、矿产预测与深部外围找矿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的矿山),每个矿山选取1~3个代表性钻孔,收集全孔岩心或重要孔段岩心,同时采集一套反映矿石类型、围岩与蚀变特征的系列标本,再采集1~3块代表矿床主要矿石类型的大型标本;另外,为了说明实物来源及矿山地质矿产条件,收集相关的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影像资料,形成相对完整的实物地质资料系列。

为了丰富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本项目除重点采集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外,还适当开展其他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工作,主要包括:中国主要含煤盆地和主要煤田代表性煤样品;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非金属、稀有金属矿山代表性矿物标本;湖南、贵州重点矿集区矿物晶体标本。

(2)实物地质资料库藏管理与数字化

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工作包括:核查、清洁、倒箱等。

实物地质资料库藏工作包括:登记、上架等。

实物地质资料建档、著录工作包括:编号、编制目录,著录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产出背景、相关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摘要(说明)等。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包括:岩心扫描、图像处理、绘制钻孔柱状图;标本照相;相关文本资料数字化等。通过该项工作,建立矿山实物地质资料档案和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成果。

(3)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展览展示

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展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开辟展厅,陈列典型矿山岩心、标本,配合图像和文字说明,展示危矿勘查实物成果,反映危矿勘查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绩;②大标本保护与展示,即建设大标本园,对大标本进行清洁、保护和陈列,制作标本园说明和标本描述。

(4)典型矿床实物标本物性测定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及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效益评估研究

A.典型矿山实物标本物性测定

选取典型矿山的代表性岩心和大标本,测定密度、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电阻率、极化率、波速、放射性等参数;总结物性测定和参数统计方法,制定《馆藏实物标本物性测定方法与技术要求》。

B.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研究

研究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方法和表达方式,开发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

C.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效益评估研究

研究实物地质资料效益评估理论方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选择典型矿山进行实验性评估实践。

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成果集成工作内容与流程示意图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危矿勘查专项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

在230个危矿勘查项目中,筛选收集了116个典型矿山的254个钻孔125469 m岩心,采集了3811件系列标本和174块大型矿石标本。

(1)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山(项目)具备的特点

1)找矿成果突出,新增矿产资源储量达到超大型、大型、中型矿床规模的矿山。

2)在矿床区域组合、矿床分带特征、成矿构造与成矿地质作用、成矿流体标志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新发现、新认识的矿床。

3)在其他方面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矿床。

(2)在勘查项目(矿山)中,收集下列钻孔的岩(矿)心

1)主勘探线或矿体连续性好的勘探线上的钻孔。

2)穿过主要矿体、能够反映主要矿床类型及矿床特征的钻孔。

3)尽可能选择矿石类型和围岩以及主要蚀变类型齐全的钻孔。

4)优先选择深孔和岩心采取率高的钻孔。

(3)根据条件采集系列标本

1)不同开采区段和开采水平段的矿石标本、岩石标本、地层标本。

2)反映矿石类型、围岩与蚀变特征及矿床成因、成矿方式、构造条件的标本。

(4)采集的大型矿石标本具备的特征

1)位于主采矿层内。

2)含矿品位较高,代表该矿床主要矿石类型。

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种主要包括:铁矿(共17个),成因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等,代表性矿床有辽宁弓长岭铁矿、湖北大冶铁山铁矿等;铜矿(共25个),成因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受变质型、沉积改造型等,代表性矿床有辽宁抚顺红透山铜锌矿、湖北大冶铜录山铜矿等;金矿(共30个),代表性矿床有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山东莱州新城金矿等;其他矿床,如铅锌、钨、锡、锑、钼、镍、铬、锰、铝、银、磷等,成因类型包括沉积型、热液脉型、石英脉型等,代表性矿床有云南个旧大箐东锡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锑矿、广东韶关大宝山钼多金属矿、西藏曲松罗布莎铬铁矿、云南鹤庆小天井锰矿等(表1)。

表1 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统计

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山分布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辽宁、河北、山东、安徽、陕西、江西、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东部、中部省(区)外,还包括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北部、西部地区。

从矿山分布特征看,采集项目广泛分布在主要成矿区(带)上。

2.煤炭样品与矿物标本采集

(1)中国主要煤田煤炭样品采集

在我国13个煤炭基地的40个重点煤矿区采集了106件标准样和系列样品。系列样品包括:反映煤化作用的煤级系列样品;表征煤岩基本属性的宏观煤岩类型系列样品;显示煤体构成特征的煤的结构、构造系列样品(表2)。

表2 采集的煤炭样品

采集煤炭样品的矿区覆盖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采样层位包括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

对样品进行了整理、描述、显微组分照相以及工业分析、显微组分鉴定、镜质组反射率测定。

(2)矿物标本采集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非金属、稀有金属矿物标本20 种、155块;在湖南、贵州重点矿集区采集矿物晶体标本和富矿标本81件。

3.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与成果展示

完成42个矿山、88个钻孔、46509.16 m岩(矿)心的扫描工作。

开辟了大约300m2的展厅,展示了55个危机矿山勘查实物成果,包括代表性岩(矿)心、系列标本及相关图件和文字说明。

建设了占地约30亩的大标本园,陈列了60个矿山的127块大型矿石标本。

4.典型矿床实物标本物性测定及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与效益评估研究

完成3个典型矿山、1552个岩心标本、29件大型矿石标本的11项物性参数测定,编写了《馆藏实物标本物性测定方法及技术要求》;开发了危机矿山勘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编写了系统管理与使用手册;收集了30个危机矿山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对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效益进行了试评估。

四、成果的突出特点与应用价值

1.突出特点

(1)系统性、完整性

本项目工作取得的成果,不仅涵盖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馆藏管理、利用服务的全部内容,而且涉及每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方面,不仅筛选收集了典型矿山的代表性钻孔岩(矿)心,而且专门采集了系列标本和大型矿石标本,还收集了相关成果资料与原始资料,并专门编写了采集报告,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资料体系;在馆藏管理方面,除了整理入库、保管外,还进行了编目、著录、扫描、数字化;在利用服务方面,开发了服务产品,针对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科普宣传需要,开展了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2)开拓性、创新性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已有几十年或更长历史,但远落后于地质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立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了国家实物库,基本落实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及委托保管工作;但在此项目实施前,实物地质资料库的藏品寥寥无几,馆藏管理和服务利用工作也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本项目开启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工作的先河,因此,本项目各项工作均为开拓性工作,取得的成果均为首创性成果。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①首次系统采集了我国典型矿山代表性岩(矿)心和系列标本、大型矿石标本,实现了地质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汇交;②首次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编目、建档、著录、岩心扫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建立了首份地质勘查专项实物成果档案;③系统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与馆藏管理工作经验,首次建立了技术要求与工作方法。

(3)科学性、先进性

本项目开展的各项工作贯彻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采用的工作方法符合地质资料与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特点,岩心扫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采用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体现了地质资料管理的最新技术。

(4)推广性、应用性

本项目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方面,本项目实现了项目管理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有机结合,即由危矿办牵头协调,通过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省级危矿勘查主管部门、危矿勘查项目(矿山)、有关专家的相互配合,顺利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工作。这种模式和机制,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地质工作(特别是大型地质专项)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中。本项目建立的馆藏管理技术方法与工作制度,可推广应用于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委托保管单位。

2.项目成果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成果对于危矿勘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以及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本项目,使危矿勘查取得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科学管理,而且形成了系统的实物地质资料档案,进一步反映了危矿勘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本项目成果成为危矿勘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称号。

2)本项目是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奠基性工作,采集的实物地质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藏品,成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的基础;本项目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是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的重要信息资源,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基础。

3)本项目是我国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第一个大型地质勘查工程,建立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模式,可在其他地质工作项目中推广应用;总结的馆藏管理技术方法,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对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③ 矿产资源规划取得的成效

各地积极建立规划实施的领导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实施矿产资源规划,依法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规划取得的重要成效,与规划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是密不可分的,规划实施政策措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这里,将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简要阐述一下,目的是想通过各方面成效,来反馈、印证规划实施政策措施,以便更好地制定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根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该报告的评估时间是截止于2004年,为保持评估报告的原始性,此后的数据统计更新以备注的方式,将部分内容阐述到了2007年),其成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3.1 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得到强化

按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分开运行、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鼓励商业性勘查的规划要求,国土资源部认真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采取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鼓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利用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作为引导商业性勘查的政策性投入、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促进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出现了投入增长、储量增长、新发现矿产地增长的局面,这对于缓解国内资源紧缺起到了重要作用。

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了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等重要目标,围绕重要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关键地区开展了区域矿产、物化探、遥感和环境地质调查,在我国海域圈定出38个重要油气沉积盆地,铜、铀、钾盐等紧缺资源调查评价有所突破,钨、锡等优势矿产地位得到显著增强,中东部老矿山外围和重要成矿区带发现一批新的接替资源,西部地区新发现一批重大找矿线索,有望形成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接替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推进为商业性勘查提供了大量基础信息服务,降低了投资风险,许多成矿远景区成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关注的热点,推动了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但总体看,地质工作程度偏低,后备勘查基地不足。

规划鼓励矿种和重点勘查区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明显活跃。非油气矿产勘查许可证从1999年的4337个上升到2004年的16349个,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多元化的趋势开始显现,社会资金投入已经超过国家财政投入。按照规划要求,通过清理和制定有关的矿业政策,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有效地改善了矿业投资环境,矿业权市场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不断发展壮大。2000~2004年,全国地质勘查总投入1234.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占4.7%,地方财政占2.4%,企事业和其他资金投入占92.9%,成为地质勘查投入的主体。但各矿种之间的勘查投入结构并不均衡,在2000~2004年全国地质勘查总投入中,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仅占12.8%,投入明显不足,固体矿产钻探工作量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与2001年相比,2007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增长了1.8倍。

2000~2004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452处。规划确定的石油、天然气、煤、锰、铜、钾盐等重点矿产勘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查明资源储量获得新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矿产资源需求量快速增长的压力。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92亿吨,可采储量8.19亿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0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1.52万亿立方米。重要固体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煤465亿吨、锰(矿石)32636万吨、铜(金属)1700万吨、钾盐(KCl)60574万吨、铁(矿石)45280万吨、铅锌(金属)5356万吨、钨(WO3)10万吨、磷(矿石)63683万吨。但由于受市场需求拉动的影响,近年来多数矿种开采规模增长较快,主要矿产储量增长赶不上储量消耗,因而一些矿产储采比未能明显改善,其中铁矿石、铜、铅、锌等新增储量远低于开采消耗储量,储采比有所下降。

2.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

规划通过开采总量控制促进矿产品供需平衡,根据产业政策和规划准入条件调整矿山结构,设置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优化矿山布局,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促进恢复治理,利用矿业权管理调控资源向大中型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西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等,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发挥了较大宏观调控作用。

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取得一定成效。规划鼓励开采的石油、天然气、铁、铜、钾盐、钽、铌等国内短缺的矿产,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4年,原油产量1.75亿吨,天然气产量399.98亿立方米,煤炭产量19.56亿吨,铁矿石产量3.11亿吨,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1.80亿吨。与规划基期1999年相比,石油产量增加9.37%,天然气产量增加195.45%,煤炭产量增加112.38%,铁矿石产量增加85.12%,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增加62.64%,矿产品生产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特别是近两年来,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矿产开采幅度增加较大。根据国内外矿产供需形势和规划控制要求,国土资源部对稀土、钨、锡、锑、钼、萤石、重晶石等产量过剩、开采总规模严重失控的矿产,连续两年以上暂停颁发采矿许可证,各地也相应采取了控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矿产开采规模和产量的过快增长。其中,钨、锑、钼、萤石调控效果较明显,开采总量增长不大,较好地保护了资源和提高了效益,但稀土、锡、重晶石等矿种开采量一直远大于规划目标,我国出口优势矿产总量调控任务仍十分艰巨。而煤炭受需求强劲拉动,开采量急剧上升,且投资热度剧增,申请勘查、开采许可的数量增长很快,目前产能又有过剩趋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各地按照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的储量规模相适应的规划要求,严格执行规划准入条件和矿床最低开采规模制度,避免大矿小开,使矿山开采规模普遍有所提高。煤矿的平均生产规模由1999年的2.1万吨/年提高到2004年的9.4万吨/年,铁矿由4.4万吨/年提高到8.3万吨/年,铝土矿由0.9万吨/年提高到2.1万吨/年。通过实施规划,限制了新建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破坏环境的矿山,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的矿山,并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和控股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法开采活动,促进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全国矿山企业数量由规划基期1999年的165449个减少到2004年的124982个,其中小型矿山(含小矿)的数量由1999年的163110个减少到2004年的116199个,减少了28.76%,矿山规模结构明显改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效率的提高。许多地方实现了矿业产值增长高于产量增长幅度、利税增长幅度高于产值增长幅度的良好局面。但总体上看,小矿数量依然偏多,实现与矿床储量规模相适应的规模化开采的任务依然繁重。在全国矿山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矿产开发的工业总产值实现了逐年提高,2004年达到8171亿元,是规划初期的2.2倍。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原煤洗选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非金属矿产新的应用领域得到开拓。

2.3.3 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加快。按照规划“稳定东部,推进西部”的部署,国土资源大调查每年将60.00%以上经费安排到西部地区,加快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优先安排西部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并采取鼓励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措施,促进商业性地质勘查和矿业重心逐步转移至具备可靠资源基础的地方。西部地区从1999年到2004年矿产勘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40%,钻探工作量大幅度上升。西部新发现和新证实的矿产地不断增加,规划确定的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累计新发现矿产地441处,西部地区巨大的资源潜力初显端倪,矿产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逐步增加,许多地方矿业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与1999年相比,2004年东、中、西部矿山数目比例由36∶35∶29变为31∶35∶34。2004年,西部地区矿产开发利用工业总产值达到2008亿元,占全国的24.57%;直接从业人数达230万人以上,占全国的28.36%。

矿山布局不断优化。各地根据规划确定的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设定矿产开采准入条件,严格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合理设置矿业权,采取规范、控制、关停等措施,调整布局不合理的矿区范围,避免新设置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安全生产等要求相矛盾的矿产开采项目。一些地方对规划限采区根据资源或环境条件,加强科学论证,确定开发利用方案,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到2004年年底,各省(区、市)规划禁采区内矿山数从4136个减少到455个;限采区内矿山数从11107个调整到6334个。矿山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了一矿多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矿业纠纷等现象,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取得积极成效。按照规划对国家规划矿区实行特殊保护措施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新设立了19个国家煤炭规划矿区,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管理,促进煤炭开发的合理布局和规模开采。对原有其他各类国家规划矿区也分别纳入规划分区进行管理,实行保护性开采。另外,一些地方还通过矿业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高度开放的矿业格局,带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矿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并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但近两年,受矿产品需求旺盛和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开采、一矿多开和非法转让现象有反弹增多趋势,矿山布局调整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3.4 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根据规划提出的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矿山企业资源消耗的自我约束机制,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并加大了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矿山企业年检制度,把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年检重要内容,认真执行矿产资源统计年报制度,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审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全国范围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专项检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工作取得进展。与1999年相比,石油、天然气矿产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技术推广应用得到深化,油气采收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地固体矿产采选综合回收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一些矿山由于回采率水平提高,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但总体看来,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规划加大了对共伴生矿和低品位贫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各地引导和强制企业在采矿、选矿和冶炼等重要环节上切实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建立考核体系。同时,加强了监督管理,对共伴生矿床没有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储量报告不予认定,没有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的,不颁发采矿许可证和批准建设矿山,使得先进适用的采、选、冶技术、方法得到大力推广应用,既解决了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又提高了现有资源储量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有色金属矿产综合回收率达到35.00%,黑色金属矿产综合回收率达到30.00%以上,伴生金的选矿回收率达到50.00%以上,有色金属矿山和冶炼企业综合回收利用的黄金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22.00%以上。大部分省(区、市)规划矿种的综合利用水平和采选冶回收率基本达到规划预期目标,降低了矿山企业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尾矿资源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等利用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仅2004年全国利用粉煤灰12000吨,减少压占破坏土地5000亩以上。各地利用煤矸石发电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开发正得到逐步加强,资源回收发展迅猛,推进了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2.3.5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初步改善

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矿产资源规划极大促进了各地的矿山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受到重视。15个省(区)制定了矿山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5个省(区、市)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15个省(区、市)建立了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相关规定,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加大了对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力度,启动了部分地区动态监测工作,一些地方先后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定期报表和检查制度。各地在颁发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证时,按照规划要求,严禁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以及铁路、国道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露天采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此类现象的发生,严禁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并无法恢复的矿产开采项目。通过新建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监测、防治,减少了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一些地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工程,探索矿业和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矿山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规划实施后,各地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一些地方除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还以政府文件形式作出详细规定,做好落实,并严格实施矿山闭坑验收制度,推进了一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治理工程,全国新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逐年增加。2004年全国新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27437公顷,其中,东部11省(市)新增恢复治理面积为15508公顷,中部8省新增恢复治理面积为8346公顷,西部12省(区、市)新增恢复治理面积为3583公顷。总体上看,全国新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逐年增加,但各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与规划确定的全国恢复治理率达到25.00%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西部地区差距更大。

2.3.6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初见成效

根据规划要求,各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晰、规范外商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审批程序。各级政府积极改善矿业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鼓励地勘单位和国内企业参与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发展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引进来”和“走出去”呈现新局面,对缓解矿产资源紧缺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几年来,中国矿产勘查开发市场受到空前瞩目,矿业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引进来”的方式从单纯强调吸引资金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并重方向转变,从单纯注重在矿产勘查开发领域吸引更多外资向更多地发展矿业服务贸易领域的合资合作转变,从主要依靠对外借贷和外国直接投资向直接利用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的方式转变。从2000~2004年,外商地质勘查投入总额达80.54亿元,占全国地勘费总投入的6.52%以上。但从投资结构来看,非油气矿产勘查费用仅占6.50%左右。外商投资我国矿产开发的矿山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开发利用产值逐年上升,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成为矿业“引进来”的重点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勘单位和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迈出新步伐,境外矿产勘查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正在执行勘查开发项目涉及20多个国家,涉及油气、钾盐、铜、金、铁矿石、铝土矿、铅锌、铬铁矿等多个矿种。

矿产品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我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 311.50亿美元,比1999年的679.50亿美元增长了2.4倍,其中进口额达到了1 479.04亿美元,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部商品贸易总额的18.26%。矿产品进口以石油、铁矿石、铜和钾盐等为主,短缺矿产资源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加工制造业的需求。我国矿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以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焦炭及煤砖为主,矿产品进出口结构总体上得到了优化,低价位初级矿产品的大量出口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矿产品的大量进口得到控制。通过对钨、锡、锑、稀土等优势资源开采总量的调控,规范出口经营秩序,巩固和加强了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

④ 资源勘查与煤炭勘探

煤炭地质勘查是对煤矿床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取地质信息的过程,是查明煤炭矿产资源、煤炭储量以及生产所需的其他基础地质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分阶段并依次进行。它包括从煤矿床的预查直至开采完毕整个过程中的地质勘查工作,是由勘查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勘查生产实践需要决定的,也是由煤炭勘查的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决定的。勘查阶段划分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到煤炭勘查与矿山设计、矿山建设的效果。因此,它不仅是煤炭勘查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是煤炭勘查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技术经济政策性问题。

根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和与煤矿设计、建设与开采的关系,一般可分为资源勘查、开发勘探和矿山闭坑治理三大阶段。在煤矿设计、建设前的地质勘查工作属于资源勘查阶段;而在煤矿设计、建设与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勘探工作,属于安全生产保障勘探阶段,属于矿井地质工作的范畴,涉及闭坑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更注重环境建设与恢复治理。因此,煤炭勘探学实际上是煤炭经济地质学。

(一)综合勘查方法的形成

综合勘查的概念和方法体系是在新中国煤田地质勘查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完善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煤炭地质勘查队伍创建之初,学习苏联煤田地质工作方法,在老煤矿区向外围新区发展中,裸露和半裸露地区多采用山地工程、地质填图、钻探和采样化验等手段进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为验证钻探质量并发挥钻孔一孔多用的作用,亦逐步开展电测井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东部地区在分析地质规律基础上,采用电法扫面、钻探验证的综合普查找煤方法,总结出一套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勘查经验,在皖北、鲁西、豫东、冀东、辽南等地找到了一系列大型隐伏煤田。

20世纪60~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的采用山地工程、地质填图、物探、钻探和采样化验相结合的综合地质勘查方法并逐渐开展和应用航片地质填图、遥感解译、数学地质等新技术和方法。

20世纪80年代,在安徽刘庄和山东唐口精查中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提高了勘查精度并减少了2/3钻探工程量,大大节省了勘查投资,缩短了勘查周期。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能查明落差大于10m的断层,在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甚至连落差为5~10m的断层亦有明显显示,在探测煤层厚度变化、分叉和尖灭方面亦取得了初步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到推广运用,1995年煤矿采区三维地震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探明井田内小型地质构造和煤层厚度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大大提高了勘查精度。1996年以后,彭苏萍(1996)等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成功解决了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小断层、小陷落柱等地质问题,在中国东部能查清1000m深度内3m断层,精释精度大大提高。提高了地质勘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目前,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和快速精准钻探技术为核心,遥感、物探、钻探、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方法体系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煤炭地质工作中综合勘查的重要性。综合勘查又称为综合勘探(generalized exploration),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综合勘查,是指在地质勘查中以煤为主,同时做好勘查区内各种与含煤岩系伴生或共生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勘查。《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明确指出,煤炭地质勘查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护矿产资源,做好与煤共伴生的其他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尤其要做好煤层气和地下水(热水)资源的勘查研究工作。同时,综合勘查也是指在煤田地质勘查各阶段,针对具体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勘查手段所进行的勘查研究工作。

狭义的综合勘查,是指各种勘查手段的综合运用,又称为综合勘查方法或综合勘查技术。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是集地质填图、钻探、物探、测试、测绘、遥感和计算机于一体的综合勘探技术体系,即根据勘查区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合理选择高分辨率地震、钻探和数字测井等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手段,合理布置各项工程,强调各种手段密切配合和各种地质信息综合研究的现代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广泛、煤系赋存状况差异显著。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煤系形成于巨型聚煤坳陷,煤层稳定但后期改造显著,原型煤盆地破坏殆尽。中生代煤系形成于大、中型内陆盆地,煤质优良、后期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新生代煤系多形成于小型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煤层厚度大但不稳定。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煤系裸露或半裸露;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大、植被高度覆盖、交通极为不便;华北东北平原区为巨厚新生界覆盖。各勘查区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的显著差异,构成综合勘查方法选择的基础依据。

2.合理选择勘查手段

物探、钻探等各种勘查技术手段各有其不同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和应用效果,在运用各种勘查技术手段时要取长补短、合理配置、综合运用。综合勘查方法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勘查区具体的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适当的勘查技术手段组合,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

我国黄淮海等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一般采用地震、钻探、测井和化验测试等勘查手段。在地层出露较好的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地质填图和遥感技术,开展大比例尺填图,如在贵州等地区效果非常好。

3.注意各种手段的密切配合和施工顺序

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唐口和刘庄勘探(精查)等中日合作项目,均成立了由地质、物探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组,组织协调地质勘查工作,并制定了严格的施工顺序:先施工地震、测井参数孔、开展地震试验,获得最佳的地震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工作,根据地震资料调整钻孔位置,施工钻探基本工程;根据钻探、地震取得的地质成果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勘查区的煤岩层对比、构造方案;初步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图,分析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施工构造验证孔和其他加密工程。

4.强化各种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

一个勘查项目应用多种勘查手段所获得地质资料十分丰富,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勘查,强化各种手段获得的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十分必要。如唐口等项目,除综合钻探、地震等手段取得的地质资料进行构造分析研究以外,还运用地震资料研究煤层厚度和结构变化趋势、河流冲刷带、圈定煤层可采边界、上覆松散层含水层分布等,同时,深入分析煤质资料,研究煤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程度。

(二)综合勘查方法的运用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规定了综合勘查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应根据地质目的、经济效果和地形、地质条件、物性条件的不同以及各种勘查手段的特长,因地制宜地配合、组合选用。

在中国西部地质工作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宜先用遥感方法进行矿产资源综合调查,选择有利含煤区块进行地质填图、施工物探工程和钻探工程。在中国南方和西南暴露煤田和半隐伏煤田宜先开展地表地质工作,进行地质填图、施工坑探工程和钻探工程。在中国北方隐伏煤田以物探为主、钻探验证。

1)暴露煤田和半隐伏煤田应在充分利用地质填图(有条件时还应开展航天、航空遥感地质填图)辅以槽探、井探、浅钻和地面电法做好地面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再采用钻探、测井和其他手段完成各项地质任务。

2)凡地形、地质和物性条件适宜的地区,应以地面物探(主要是地震,也包括其他有效的地面物探方法)结合钻探为主要手段,配合地质填图、测井、采样测试及其他手段进行各阶段的地质工作。地震主测线的间距:预查阶段一般为2~4km;普查阶段一般为1~2km;详查阶段一般为0.5~1km;勘探阶段一般为250~500m,其中初期采区范围内为125~250m或实施三维地震勘查。

3)凡不适于使用地震勘查的地区和裸露、半裸露地区,应在槽探、井探、浅钻、地面物探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开展钻探工作。

⑤ 煤矿开采技术毕业论文

你要哪个方向的呢?
是采区的
还是矿井延伸方面的?

⑥ 王青的工作成果

[1]2014.4“《采矿学》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
[2]2014.4《采矿学》被推荐为“十二五”省级、国家级规划教材.
[3]2014.1荣获“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13年度跃升奖”
[4]2013.1“《采矿学》教材建设(教材)”获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1等奖.
[5]2013.1“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
[6]2012.12荣获“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度贡献奖”.
[7]2012.11“《采矿学》教材建设” 获东北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1等奖.
[8]2012.11“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东北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
[9]2012.1“谦比希铜矿难采矿体高效安全开采技术”获有色金属冶金协会1等奖.
[10]2010.9东北大学优秀本科指导教师.
[11]2010.7辽宁省教学名师奖.
[12]2010.2“东鞍山露天矿生态包袱研究”获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13]2010.2“本国环境载荷与环境效率研究”获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14]2010.2“国家生态压力与生态利用效率研究”获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15]2010.2“沈阳市中小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分析”获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16]2009.12“沈阳市大沈阳经济区构建中的环境压力研究”.获沈阳市社科联基金项目成果二等奖.
[17]2009.6“东鞍山露天矿生态包袱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18]2009.6“本国环境载荷与环境效率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19]2009.6“国家生态压力与生态利用效率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20]2009.6“沈阳市中小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分析”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21]2009.5“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获辽宁教学成果一等奖.
[22]2008.11“采矿学国家精品课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23]2008.9《采矿学》获国家精品课,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建设负责人.
[24]2008.7“中国环境载荷与环境减压分析”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25]2008.7“环境载荷与环境压强: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26]2008.7“中国有色行业的生态占用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27]2008.7“本国生态足迹指标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28]2008.6 王青获辽宁省精品课. [1]刘剑平,朱浮声,王青.《深基坑支护理论与应用》[M].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4-6346-5,2013.6.
[2]王青,任凤玉,顾晓薇,等.《采矿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M].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4-5490-6,2011.4
[3]王青.《露天开采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参编教材),ISBN:978- 7-81105-983-06,2009.
[4]王青,孙效玉.数字矿山技术(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采矿工程专业规划教材)[M].中南大学出版社,ISBN:978- 7-81105-983-06,2009.
[5]王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M].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7-5024-2570-5,2008.
[6]顾晓薇,王青.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M].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7-5024-3848-3,2005.
[7]王青.采矿学(九五国家规划教材)[M].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7-5024-2570-5,2001. 2014年论文发表
[1]Xiao-chuan XU, Xiao-wei GU, Qing WANG, Jian-ping LIU, Jun WANG..Ultimate pit optimization with ecological costs for open pit metal mine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ISSN1003-6324.2014.5.(SCI/EI收录)
[2]顾晓薇,胥孝川,王青,刘剑平.生产计划优化算法改进[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10):(EI收录).
[3]王青,顾晓薇,胥孝川,刘剑平.露天矿整体优化平台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9):(EI收录)
[4]胥孝川,顾晓薇,王青,刘剑平.最终境界优化算法改进[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8):(EI收录)
[5]王青,顾晓薇,邱景平,孙晓刚.《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10):31-33.
[6]顾晓薇,邱景平,王青,孙晓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5):205-206.
2013年论文发表
[1]顾晓薇,王青,邱景平,魏德洲.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1:183-184.ISSN:1673-9795
[2]顾晓薇,王青,邱景平,魏德洲,王泽红.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ISSN:1674-9324
[3]Jun WANG, Qing WANG, Xiao-chuan XU, Xiao-wei GU.Study on Material Input of Coal Mines Proction[C].Vols.838-841 (2014) pp 2586-2590, 2014, 838-841: 2586-2590 ISSN:1022-6680(EI收录)
[4]顾晓薇,胥孝川,王青,等.露天矿最终境界的经济生态一体化优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9):1347-1351(EI收录).
[5]X.Gu,Q.Wang,X.Xu.Ecological Costs of Open Pit Coal Mining and Their Influence on Ultimate Pit Design[C].WMC’s 23rd World Mining Congress & Expo Organizing Committee, Montreal,Quebec,Canada(出版刊物GOSPOD SUROWCAMI MIN),2013.2013,8:190-199.ISSN:0860-0953 (SCI收录)
[6]顾晓薇,胥孝川,王青,等.露天煤矿生产计划优化[J].东北大学学报,2013,34(8):1184-1187.(EI收录).
[7]Xiaochuan XU,Xiaowei GU,Qing Wang,et al.Investigation on Material Input of Raw Coal Proction[C].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ICAEES 2013),Guangzhou,China,2013.2013,7: 2427-2431.ISSN:1022-6680(EI收录)
[8]胥孝川,顾晓薇,王青,等.露天煤矿最终境界优化实用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5):715-718.(EI收录)
[9]王青,胥孝川,顾晓薇,等.成本价格变化对露天矿最终境界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5):712-722.(EI收录).
[10]顾晓薇,胥孝川,王青,等.矿山开采的生态成本[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4):594-597.(EI收录).
[11]WANG qing,Xu Xiaochuan,Gu Xiaowei.Building the model of near-level coal deposit [C].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aterial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AMEE2013) ,Hongkong,China,2013. 2013,4:657-662ISSN:1022-6680(EI收录)
[12]WANG qing,Xu Xiaochuan,Gu Xiaowei.A dynamic- programming based model for phase-mining optimization in open-pit metal mines[C].2013AMEE Workshop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CEMS 2013),Hangzhou,China,2013. 2013,1:896-901.ISSN:1660-7482.(EI收录)
2012论文发表
[1]王青,胥孝川,顾晓薇等.金属矿床露天开采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成本[J].资源科学, ISSN:1007-7588,2012,34(11):1-6
[2]顾晓薇,胥孝川,王青等.区域经济发展的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研究[J].东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194-1197.(EI收录)
[3]Xiaowei Gu, Qing Wang, Pengfei Wang, Xiaochuan Xu,Xiaoxu Wang; MEASURING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INDICATORS AND APPLICATION[J].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SN:1022-6680; 2012.6: 1561-1570.(EI/ISTP收录)
2011年论文发表
[1]王青,王凤波,顾晓薇等.区域经济的资源环境载荷和效率[J].东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0):1488-1491 (EI收录)
[2]Qing Wang.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M].(采矿工程课程设置演化的回顾与评述)”,22nd World Mining Congress,( 22届世界采矿大会)2011.9.(SCI收录)
[3]Xiaowei Gu, Qing Wang.Internalising Ecological Costs in Evaluating and Planning a Mining Project: 35th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in the Minerals Instry(APCOM 2011), Wollongong, Sep.24-30, 2011[C].VIC: The AusIMM, 2011。ISBN:987-1921-5225-12,547-555
[4]Xiaowei Gu, Fengbo Wang, Qing Wang, Pengfei Wang.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economies[C]//IEEE MACE 2011.6.Inner Mongolia, 2011: 3392-3396.ISBN:978-4244-9437-8,2011.6: 3392-3396(EI收录)
[5]Xiaowei Gu, Pengfei Wang, Qing Wang, et al.A Push-back Sequencing Model for Proction Planning in Open-pit Coal Mining [C]// CDMMS 2011.Hangzhou, 2011.9: 219-224 ISBN-13:978-3-03785-236-1,2011.9: 219-224(EI/ISTP 收录)
[6]Xiaowei Gu, P.F Wang , Q.Wang, et al.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Final Pit and Proction Schele in Open-pit Coal Mines [C]// IMEM 2011.October21-23, 2011,Chongqing: 222-229.ISBN-13:978-3-03785-225-5;ISSN:1022-6680, 2011.10: 222-229.( EI/ISTP 收录)
[7]魏德洲,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ISSN1674-9324.2011.10.149-152.
[8]魏德洲,王青,任凤玉等.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ISSN1674-9324.2011.11.171-174.
[9]王凤波, 顾晓薇, 王 青, 胥孝川.沈阳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32(9):1352-1355(EI收录)
[10]冯民,顾晓薇,王青等.沈阳市固态垃圾排放的生态足迹与强度[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133-144(EI收录)
2010年论文发表
[1]顾晓薇,王青等.矿区经济系统的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 东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2):1777-1782 (EI收录)
[2]顾晓薇,王青等.露天金属矿境界优化实用算法[J]. 金属矿山.ISSN1001-1250, 2010.10.412(6-9).
[3]Xiaowei Gu, QingWang.Dynamic phase-mining optimization in open-pit metal mine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ISSN1003-6324.2010.10.20(10): 1974-1980.(SCIEI收录)
[4]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ISSN1008-5831.2010.7.第16卷:71-75.
[5]Xiaowei Gu, QingWang, Daozhong Chu, Bin Zhang.Dynamic cutoff grade optimization in underground metal mining[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ISSN1005-9784.2010.5.17(3):492-497.(SCIEI收录)
[6]顾晓薇,王青等.贾家堡铁矿露天开采境界优化实践[J]. 金属矿山.ISSN1001-1250, 2010.3.405(28-31).
[7]张波,王青,顾晓薇.中国生态足迹的趋势预测及情景模拟分析[J].东大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1005-3026,2010.4. 31(4):576-580
2009年论文发表
[1]顾晓薇,王青,冯民等.沈阳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综合环境压力[J].东大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1005-3026,2009.6.30(6):885-889.(EI收录)
[2]顾晓薇,王青,冯民等.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压力[J].生态学杂志ISSN1000-4890,2009.5.28(5):943-950.
[3]冯民,顾晓薇,王青等.沈阳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占有核算与分析[J].东大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1005-3026,2009.30(2):291-294.(EI收录)
[4]郑友毅,王青,顾晓薇.露天煤矿开采计划的整体动态优化[J].煤炭学报ISSN0253-9993,2009.8.(EI收录)
[5]初道中,王青.边界品位的动态优化模型及算法[J].金属矿山ISSN1001-1250,2009.8.
[6]初道中,王青.关于边界品位影响因素的探讨[J].黄金ISSN1001-1277,2009.10.
[7]孙晓刚,王青等.用煤矸石制备烧结多孔饰面砖[J].金属矿山ISSN1001-1250 , 2009.2.
2008年论文发表
[1]Q.Wang, X.Gu & D.Chu.A dynamic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utoff grades in underground mines [M].21 world mining congress (EXPO.2008),2008,9.地下矿边界品位确定的动态优化方法[M].21届世界采矿大会.(ISTP收录)
[2]Xiaowei Gu, QingWang, Youyi Zheng, Shu Ge.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final pit limit and proction schele in surface coal mines[M].sevente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e planning & equipment selection ( MPES.2008),2008,10.露天煤矿最终境界与开采计划同时优化[M].17届国际采矿计划与设备选型学术大会.(ISTP收录)
[3]G.J.Li, Q.Wang, X.W.Gu et al.Application of the componential method for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of a Chinese university campus [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8,(8): 75~78.(SCI、EI收录)
[4]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生态足迹对比分析与研究—以深圳和苏州为例,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Vol.29.No.1.(EI收录)
[5]郑友毅,王青,胡伯,顾晓薇.沈阳市物质投入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 Vol.29.No.10.(EI收录)
[6]孙鹏,王青,刘建兴,顾晓薇.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分解效应,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Vol.29.No.2.(EI收录)
[7]孙鹏,王青,刘建兴,顾晓薇,李广军.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资源科学,2008,(06),Vol.30,No.6
[8]王军,刘建兴,张素珸,王青,顾晓薇,李广军.沈阳市皇姑区中小学生家庭生态足迹,生态学杂志,2008,27(4):657-660
[9]张继文,王青.闭合排队网络的扩展求和算法及其应用,煤炭学报,2008,(11),Vol.33,No.11.(EI收录)
[10]初道忠,王青,郑怀昌.边界品位的动态规划优化方法及其应用,中国矿业,2008,(09),Vol117,No.9.
[11]刘浩,王青,宋阳,李广军,李连德.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资源科学,2008,(02),Vol.30,No.2.
[12]张继文,王青.考虑阻塞时破碎站的整体运行特性研究,金属矿山,总第384期2008年第6期
[13]刘浩,王青,李秀娟,宋阳,李广军.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3月第19卷第3期
[14]刘浩,王青,李广军,宋阳,李连德.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值评估,生态学杂志,2008,27(2):245-249
[15]张继文,王青.排队论模型中不同时间概率分布的计算精度问题,煤炭工程,2008年第4期
[16]于宏民,王青,俞雪飞,刘建兴.中国钢铁行业的生态足迹,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Vol129.No.6.(EI收录)
[17]李连德,王青,刘浩,宋阳.中国国内一次能源供应多样性计算与分析,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Vol.29,No.4.(EI收录)
[18]刘建兴,王青,孙鹏,顾晓薇, 李广军.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效应,东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1),Vol.23,No.1.(EI收录)

⑦ 如何利用矿山储量动态储量成果加强矿产资源管理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
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它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品种、分布、储量决定着采矿工业可能发展的部门、地区及规模;其质量、开采条件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采矿工业的建设投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及工艺路线等,并对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初加工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工和建材等)以至整个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有重要影响。矿产资源的地域组合特点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工业结构特点。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价值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随地质勘探、采矿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2条规定,所谓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已发现矿种171个。可分为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地热)、金属矿产(如铁、锰、铜)、非金属矿产(如金刚石、石灰岩、粘土)和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四大类。
矿产资源保护的广泛含义:
(1)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
(2)限制或禁止不合理的乱采滥挖, 防止矿产资源的损失, 浪费或破坏;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过程控制, 将环境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
(4)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

⑧ 《煤矿开采》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哪里可以发表

一、期间简介:

《煤矿开采》期刊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3677/TD,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6225。是煤炭行业矿井开采新技术、新产品及研究成果的主要发布媒体之一。《煤矿开采》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重点收藏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工程行业的技术人员、科研与设计人员、管理干部、大专院校师生。2012年,《煤矿开采》成为双核心期刊,《煤矿开采》期刊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工程类核心期刊表中位列前茅。

二、期刊资料:
期刊名称:煤矿开采
创办日期:1991年
主管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期刊级别:国家级
期刊荣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3677/TD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6225

三、用稿方向:
《煤矿开采》主要用稿方向:专题综述、煤矿机械、煤矿电气、开采技术、选煤技术、安全技术、建井技术、技术交流、地质勘探、煤炭转化、问题探讨、企业管理及国外煤炭。《煤矿开采》是最新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煤矿开采》设有煤矿机械、矿山电气、建井技术、开采技术、选煤技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技术交流、技术进步、计算机技术、机电技术、地质勘探、煤炭转化、视频监控和企业管理等栏目。主要刊登煤矿机械、矿山电气、煤炭化学、开采技术、选煤技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技术交流、技术进步、机电技术、地质勘探、煤炭转化、问题探讨和企业管理的文章。目前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文核心期刊,
《煤矿开采》还被《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及《中国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石油文摘》等国内外多家检索机构收录。

在线QQ:2967320272
联系电话:0523-82829326
责任编辑:朱编辑

⑨ 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果

1.全国探明储量1 023.08×104km2,年产能1.7×108m3

到2005年底,我国已登记煤层气勘探区块56个,总面积6.58×104km2。全国共施工地面煤层气钻井约600口,在绝大多数区块内进行了煤层气资源普查勘探,取得了相应的基础参数。通过钻探和试采评价,目前已确定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两个重点勘探盆地,2001年在沁水盆地南部获得国家储委认定的、地面开采的探明储量754.44×108m3,与此同时,国家储委批准了铁法和阳泉矿务局提交的、井下抽采的探明储量268.64×108m3。沁水盆地南部枣园井组和潘河先导性试验项目、阜新盆地刘家井组及晋城煤业集团寺河井组已进入煤层气商业化试验生产,年产能约1.7×108m3

2.煤层气产量以煤矿井下抽采为主,地面钻井抽采处于勘探和小范围生产试验阶段

目前全国已有308 对矿井建立了矿井瓦斯抽放系统,2004年抽放总量为18.66×108m3,而全国2004年煤矿通风瓦斯的排放达到140×108m3,平均抽放率13.3%~26.5%。年抽放量超过1×108m3的矿区有7个,分别是阳泉、淮南、水城、盘江、松藻、晋城和抚顺,其中阳泉、淮南、抚顺3个高瓦斯矿区瓦斯抽放量占全国的1/3。

我国煤层气地面钻井抽采利用,仍处于勘探和小范围生产试验阶段,尚未进入规模开发。2005~2006年沁水南部地区将形成300~400口生产井,集煤层气开发与利用于一体,预计形成年产能2×108~3×108m3,形成我国首个先导性开发试验区。

3.煤层气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我国的含煤盆地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改造,大多数原型含煤盆地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煤层气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煤层气勘探领域的突破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创新。近年来经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我国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取得了生产试验的突破,这些突破给我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国家“973”煤层气项目在此基础上,在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判识、煤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煤层气形成动力场研究、煤层气成藏过程分析和吸附和解吸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一些新的认识。

4.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是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年勘探试验,勘探开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煤层气欠平衡钻井技术、多分支水平井技术、氮气泡沫压裂技术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煤层气压裂裂缝监测技术、煤层气测井技术、煤层气绳索取芯技术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煤矿井下抽放工艺技术研究中,在晋城建立了顺煤层水平长钻孔工艺技术,钻井长度达到1 000 m,煤层气抽放量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建立煤层气井下抽放与煤炭规模开采联合开发模式。在煤层气经济评价、废弃矿井煤层气抽放技术方面也做了探索性研究。

阅读全文

与煤矿开采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