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威承包沙漠治理需要哪些条件
民政发〔2010〕111号
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已经县政府第六十四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五月十四日
主题词:
沙漠
承包治理
管理办法
通知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5月14日印发
民勤县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便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勤防沙治沙工作,推进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承包沙漠,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沙漠,指符合我县防沙治沙规划中治理开发区的沙地。
第四条 县上成立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沙漠承包治理、社会宣传、技术交流等活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受理承包者承包治理申请,筹集、管理和使用好防沙治沙基金。
第五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个人,必须向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第六条 申请办理沙漠承包治理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单位提交的证件
1、单位证明文件;
2、验资报告;
3、治理实施计划;
4、营利性承包治沙应提交土地使用权申请。
(二)个人提交的证件
1、身份证(复印件);
2、固定住所证明(由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公安派出所出具);
3、治理实施计划;
4、营利性承包治沙应提交土地使用权申请。
第七条 沙漠承包治理采用承包方出资委托沙漠承包管理委员会治理与承包方出资自己治理两种方式。
第八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个人提出的承包申请经审核批准后,由林业部门划定承包范围,并与其签订治理承包协议书。
第九条 沙漠承包治理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当地政府无偿提供治理地点和技术指导。
第十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民勤县林业部门的技术要求进行治理。治理取得成效后可以将其所种植的林木委托他人管护或者交由民勤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护。
第十一条 沙漠承包治理的单位和个人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土地使用权70年不变;沙漠得到有效治理的,其相关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 沙漠承包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所承包的沙漠进行治理。治理完毕后,由林业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颁发沙化土地治理合格证。能够纳入国家林业政策扶持范围的,可以依照政策规定享受各类扶持。
第十三条 沙漠承包治理不得在承包治理区内从事打井、采沙、取土、开垦种植农作物等破坏植被活动,并且必须在承包之日后的两年内进行治理,否则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委员会有权解除协议,收回承包治理的沙漠。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民勤县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B. 中国目前沙漠治理情况如何
说实话,国家每年投入不少钱治理沙漠化,种植很多能抗沙漠化的植物,但关键问题是我们的破坏程度更大,很多内蒙、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城镇开发很不科学。造成了哪些地方的耕地变少不说,还出线了大量的沙漠化。
C. 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在敦煌种树有多难
众所周知,森林植被的生长的繁茂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森立植被长的好,在白天的时候植被会通过吸收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光进行作用,产生人体所需要的氧气,供应人体生存的重要物质;但是在全世界来说,不会死每一个地方的森林植被都会长的很好,有的地方因为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会造成植被的生长十分贫瘠,出现荒漠化甚至是会变成沙漠,而当下的全球的森林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沙漠治理的决策是很有意义的,中国也在积极开展关于沙漠的治理中来,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那么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在敦煌种树有多难?敦煌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比较低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被人为的砍伐森林,在西北地区由于位于内陆地区,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缺乏水源,同时敦煌地区的土壤是砂壤类,植被想要在这里生长和存活的话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在敦煌种树的话,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
因此,在敦煌种植树木是比较困难的,他本身所拥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种树的成活率,同时在敦煌的植被的生长周期原本就会很长,所以对于敦煌种树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D.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术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有鉴于沙的流动性,应对风害成为难中之难。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术中,工程固沙采用人工设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化学固沙通过喷洒化学固沙剂,如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植物固沙则是透过种植沙生植物的手段来稳定和阻绝沙体,以达到固沙目的。下面我们来盘点这三种固沙技术中的最热门的新科技:立体固沙车、藻类治沙固沙技术,植物性纤维黏合剂,这三种技术中前两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第三种还存在争议,效果有待验证。
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约180倍
经施工改造后的沙体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为了检验治理成果,研究团队在改造后的沙漠中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长势都非常好。为了检验安全性,团队还请来了第三方机构对粘合剂及“沙变土”土壤进行检测。易志坚拿出了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粘合剂的检测报告,上面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这项科研成果,该成果专家评审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秘书长杨文斌认为,其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一项研究来说,需要有实验室的结果,还要有基础性成果,还需要实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大面积的区域实验,区域实验完成之后才能开始推广,即使区域实验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说这是一项可以推广的技术。易教授团队所做的4000亩实验在普通人看来面积广阔,但是对于荒漠化研究来说,4000亩的面积太小了,根本不算什么。这项所谓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积推广的阶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话,根本不用治理就会变成农田。杨文斌说:“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种植了。在沙漠上安装上灌溉设备并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长,是现在科学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条件,而有的是人为因素,特别在靠近河套地区的一些沙漠地带确实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门别类地对沙丘和沙地进行改造,对于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区可以优先修复,这些地区曾经也有绿植生长的基础。所以,沙漠的改造的关键在于应该分类分区,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原生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态系统,是一种一种生态系统,它和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治沙不是消灭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变绿洲,否则,地表下垫面均匀一致,反而无法形成气压差,不利于形成空气流动,进而影响水分的运移。从另一面可能恶化了区域气候,利弊需要权衡。
E. 中国八大沙漠治理概况是什么
(1)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陆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建起了沙漠公路、绿色长廊,沙漠面积有所控制,10年时间治理减少了1.97万平方公里沙漠。
F. 中国沙漠治理还有希望吗
当然有希望,而且已经取得了成效。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版监测结果,宁夏、权甘肃、内蒙古都保持了可喜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截至2014年,三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1.8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5.5万公顷。
中国在使人造沙漠恢复健康状况上的经验和技能是世界领先的。基于中国经验的分享,非洲的“绿色长城”计划已经在撒哈拉地区以及荒漠草原区展开。“南部非洲再绿化”也会受益于中国帮助。
G. 怎么治理沙漠
1.工程治理措施
沙漠造成的危害,归根结底还在于风沙流的风蚀、搬运、堆积的作用。为了防止沙丘的移动,首先应该控制沙丘表面疏松的沙粒不被风蚀吹扬。可以利用杂草、树枝以及其它材料,在沙丘上插设风障或覆盖在沙面上。凡此一类的措施,都属于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措施的优点是能够立即奏效,但是由于成本高,费工大,又不能长期保存,故不宜大面积地推广,只能施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而遭受流沙威胁又十分严重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城镇居民点等局部地区。
工程治理措施因材而异,种类繁多,一般最常见的有草方格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卵石固沙、粘土固沙以及沥青乳液固沙等十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和粘土沙障。
(1)草方格沙障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要使沙障与当地的主风向垂直。再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板锹之类的工具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使草的两端翘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厘米~25厘米。再用工具拥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根据试验,草方格沙障的规模以1米× 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种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于保护交通干线尤其成功。假若乘火车从包头到兰州,当列车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时,可以看到沿线沙丘上密布着像图案一样的方格,这便是草方格沙障(图9)。这条沙障,带宽500米~600米,总长达16千米,铺设了近万亩的面积。使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海的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这是我国治理沙漠的一项重大成果。
草方格沙障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使2米厚的沙层含水率从1%增加到3%~4%以上,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
(2)粘土沙障 粘土沙障是在用粘土压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人们用粘土全面铺覆在沙丘上,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费用太昂贵,而且雨水很难渗到沙丘内,影响沙丘的水分条件。以后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改进,将粘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厘米~30厘米的土埂,间距1米~2米。土埂的走向与主风向垂直,流沙有喜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两喜三怕”的特点。米的土埂,间距1米~2米。在多风向的沙漠地区,可以设置成方格状的粘土沙障.
甘肃民勤和内蒙古磴口等地的经验表明,粘土沙障施工简便,节省劳力,固沙效果与保水性能都比较好。
粘土沙障可以使20厘米高度上的风速削弱20%左右;0~50厘米沙层内的含水量比无沙障沙丘的含水量提高25%以上,干沙层的厚度减少了一半。
总之,工程治理措施,是一种临时性的防沙措施,对于流沙的危害,仅仅起到固沙“治表”的作用,若要彻底根治,达到“治本”的效果,还必须采用“植物治理措施”。
2.植物治理措施
用植物来控制和固定流沙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不仅能长期地固定流沙,而且还能改变沙区的生物环境和气候条件,以至达到沙漠土壤改良的最终目的。
我国沙区各族人民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总结出流沙有喜风、喜干旱,怕水、怕草、怕树的“两喜三怕”的特点。水是沙漠的命脉,有了水,可以长树、长草,可以阻挡风沙。所以“三怕”,最终还是怕树、怕草。根据沙漠的这些弱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治理措施。
固沙造林利用人工栽植的办法,根据需要,在沙漠里的不同地区与部位植树造林(图11)。由于沙漠里自然条件差,植物生长困难,必须选用效果良好的沙生植物品种,同时还要加以人工的抚育和管理,精心培育。
在沙漠里植树造林有两种方法,是将苗圃里培育出来的实生苗、插条或是从沙漠里挖出来的天然实生苗,有计划地栽到沙丘上,这叫植苗造林。二是用插穗或者枝干栽到沙丘上,叫扦插造林。两种方法.目前都在广泛地使用。
根据不同的情况,植树造林又有不同的种植部位。一般大都采用“前挡后拉”的种植布局。所谓“前挡”,就是在沙丘前进方向即沙丘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起阻挡沙丘向前移动的作用。所谓“后拉”,就是利用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把它们种植在沙丘的迎风坡上,固住松散的沙粒,“拉住”它们不被风吹走。一般在迎风坡上种植的部位不超过沙丘高度的三分之二,这样使沙丘的顶部暴露在风力之下,得不到植物的保护,沙丘顶部很快被风削平。而这部分被吹起的沙子,又受到“前挡”的树木的阻拦,使它们沉积在沙丘背风坡的低洼地上。久而久之,不仅能固定住流沙,还能将高沙丘削低,低洼地填平,使起伏的沙漠夷为平地。然后,再在夷平的沙丘顶部继续植树造林,使沙丘得到彻底的改造。
营造防风林“风起沙扬,风止沙落”,风是形成沙漠、驱使沙漠扩张的根本动力。所以,防沙应先防风。在沙漠内及沙漠边缘地带营造大面积的防风林带,可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而达到阻止沙丘移动的目的(图12)。
营造防风林的防风沙效果十分显著。在林带中,若以离地面1米高度的地方,降低风速10%为防风沙标准的话,林带的背风面最大防护距离可为林高的30~40倍.甚至可达50倍。林带前的逆风面防护距离可在林高的1~10倍。防风林带的效果和林带的高度有直接关系,林木越高大,防风沙效果也越好。此外,还与林带的疏密结构、透风性能有关。
根据林带的疏密和透风情况,可分为三种林带结构类型:
①紧密结构林带 林带上下紧密,枝叶生长很稠,不透风。林带常是由乔木和灌木多层组成。这类林带,像一堵挡风墙。当气流通过时,只能越过林带顶部,越过后,气流随即在林带附近的背风处下沉。在林带周围形成涡流。气流到了林带背风面40倍林高的距离处,即可恢复原来的风速。
②疏透结构林带 林带上下多少透风,为1~2行的乔木组成,林带两侧无灌木,或灌木稀疏。当气流通过时,一部分气流越过林带顶部,一部分可从林带内通过,使气流在林带背风面距离林高1倍的地方产生涡流,于是防风效果改善,常在林带背风面距离林高45倍的地方,风速才恢复到旷野的情况。
③通风结构林带 林带上部树冠稠密,基本不透风,而下部为裸露的树干,通风性能好,林带通常由3~5行高大的乔木组成,林内无其它灌木。当气流通过这种林带时,上部气流只能越过林带顶部,而下部气流则通过林带的树干之间的空隙,气流通过时发生收缩,从而形成小股涡流,抵制了上部气流袭击林带的背风处。结果在林带背风面5?7倍林高的地方,才能形成涡流,使通风结构林带产生的涡流,较其它林带产生的涡流距离更远,防风能力更强,一般在林高50倍的距离上才能恢复到旷野的风速。
可见,树不在于种得多,而在于种得巧,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为了提高防风林的效益,以营造通风结构或疏透结构的林带为最好。
自然界中,一种事物,往往和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林带中,由于削弱了风速,不仅起到防风沙的作用,而且减少了空气与地表的热量交换和水分的蒸发,从而引起地温、气温和温度等一系列的变化,大大地改善了林带周围的气候。例如新疆沙漠地区,在防风带的保护下,春季地表温度可增高0.7%~3.5%,5厘米~10厘米深的土温可增高0.4℃~1.0℃。 1米高处的气温降低0.1℃~2℃,减小了沙漠地区温差变化的幅度,相对湿度提高了3.5%~14%,水分蒸发减少了14%~41%,使沙漠地区的气候变得湿润。可见,防风林带对改变干旱气候有着多么明显的作用。
H. 耗资上亿的“沙漠第一泉”现如今是什么样子
对于沙漠,中国人素来并不陌生,我们国家拥有着广袤的沙漠土地,算入戈壁面积大概约有128万平方千米,达到全国土地的20%以上,整个大西北都拥有着大量的沙漠地区,黄沙遍地成为了中国独特的一个美景。但同时这也成为了中国的负担,沙漠侵扰土地,带去了沙漠化的危机,严重威胁了周边群众的人生财产安全,所以建国以后中国都在极力治沙,希望能够带去绿意盎然,泉涌不断的勃勃生机。不过抛开治沙的成就,中国其实也有着一些独特的沙漠景观,在沙漠地区拥有着绿水和青树,就比如这个甘肃的“沙漠第一泉”就是如此。
那么如今的月牙泉怎么样了呢?实际上,经过精心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和关闭机井,压减耕地和补水,节水以及引水的措施,月牙泉在2010年已经初步控制了水位下降的趋势,平均水深达到了1.7米左右,虽然未来可能还会消失,但如今的月牙泉已经治理得很好了。也将继续作为中国西北奇景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
I. 三代治沙人39年将沙漠变绿洲,这算是另一种文化传承么
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脚下的古浪县八步沙,现在看起来已经成为了一片绿洲,但是30年之前,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片沙漠,侵蚀村庄,掩埋农田,经过当地六个家庭,30多年三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将这片沙漠变成了绿色的家园,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另类的文化传承呢?
经历了4,5年的摸索,他们发现草墩子旁边的树苗成活率要更高,于是探索出先种草,再种树的方法,逐渐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为了守住自己的这片绿洲,他们几人把家扎在了沙漠当中,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冬冷夏热,吃饭,用水,穿衣都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此艰苦的环境,一干就是十年,一开始的六老汉相继离世,现如今六老汉中只剩下了程海,张润源两人。
六老汉干不动了,他们的子孙后代接过了他们的担子,六家人有一个约定,必须要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愚公精神,六老汉把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传递给了子孙后代,也给他们留下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