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总体看,四川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四川工业化水平,处于必须加快发展的阶段。这既是发展差距,更是潜力和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引擎作用,增强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就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努力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加速与提质并重,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根本,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围绕加快发展四大城市群、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狠抓工作重点,加快构建四川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城镇人口150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新增二、三产业就业岗位150万个。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为农民工提供3万套以上公共租赁住房。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8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达到2381万人、失业保险达到550万人,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21.1万套(户),其中改造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12万户。大力推进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城镇道路桥梁、园林绿地、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及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行政区划调整、投融资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工作重点
(一)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坚持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放在首位,推进产城一体、园城共融,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加大对建筑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劳务企业,充分发挥建筑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作用,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研发设计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旅游、家政、养老、健康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充分发挥其“最大就业容纳器”功能,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都市型、城郊型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对接、产销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
(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并轨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加快构建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困难群体及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大力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把进城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对已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给予和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对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住房。2013年全省提供给农民工的公共租赁住房不低于其房源总量的30%。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优先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带动全省小城镇加快发展。启动“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提升试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工业和旅游镇。工业镇注重提高对工业园区的支撑和服务配套能力;商贸镇注重加强商业街区、集贸市场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旅游镇注重塑造文化风貌特色,完善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
(四)推进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把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推动城镇转型升级。坚持科学编制旧城改造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采取改扩建、综合整治和拆除新建等多种方式,避免简单地大拆大建。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在金融、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支持居民自主改善居住条件。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改造旧城区供排水、供电供气和广电通讯等设施及配套管网,推进管线下地;配套完善旧城区农贸市场、防灾避险场所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注重旧城区风貌塑造和园林绿化建设,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加强城市建筑立面、环境卫生等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五)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把城市新区作为拓展城市空间的主战场,壮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统筹规划城市新区,突出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新区。坚持产业带动,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产业园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聚集商气人气。坚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新区水、电、路、气、通讯、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人口和吸纳产业的能力。坚持重点突破,突出抓好天府新区,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定位和视野,打造新的增长极,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城市新区的典范;推动一批市(州)所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发展条件好的县(市、区)依托产业园区拓展城市新区,增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人口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校点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合理布局和新增学校,增强城镇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保障农民工享有同等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和主题公园、城市绿地,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场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市民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政策引导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成都市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完善落户政策,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全面放开所有大中城市、小城镇的落户限制,最大限度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在城市和小城镇落户。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快实现持证者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相关部门要建立绿色通道,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落户手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强化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创新用地保障思路,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充分挖潜、节约集约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优先保障城市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建设项目用地需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加快培育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推动城乡土地资源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落实国家在川土地管理改革试点政策,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努力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
(三)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保障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权益,完善在城镇灵活就业的非城镇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城镇人员与城镇户籍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型城镇化中新增的城镇人口按规定纳入城镇医疗保险范围。建立完善省内城乡间、地区间基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并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实现医疗保险“一卡通”。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与城镇人口缴费标准相同,享受待遇相同。加快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统一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参保缴费办法,实现待遇统一。督促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保障其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对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后失业的农民工进行失业登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
(四)推进行政区划和社区管理创新。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合理调整增设城市建制,增加中小城市和城镇数量,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和撤县设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改设镇和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深入推进撤乡设镇,探索扩权强镇试点,加快形成一批极具活力、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2013年,完成符合条件的乡改设镇和镇改设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10%。
(五)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城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领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城市新区、小城镇和新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土收益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重点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充分发挥信贷和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鼓励各级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TOT(转让经营权)、BOT(建设—经营—转交)、BT(建设—转交)等项目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在更大范围参与城镇化建设。
四、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住房城乡建设厅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协调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严格目标管理。建立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纳入考核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内容。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明确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省直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责任,严格考核,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
Ⅱ 四川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 有阆中吗
没有,而且…阆中是市,名单内都是镇
Ⅲ 阿坝州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的探索
建议参考云南山地城镇化经验
立足省情——
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
云南的特殊省情决定,必须统筹好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保障云南科学发展,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使城镇化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加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和重要抓手;一方面,坚持保护耕地红线,通过转变城镇化方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顺利承载起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认为,推动云南城镇化科学发展,应牢牢把握好“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四个方面的重点。
守住红线,就是要坚守基本农田保护这根红线。中央下达云南省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015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97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始终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这是中央给云南省划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两根红线,是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这两根红线必须坚决守住,不可触碰,更不可跨越。
守住红线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保护好坝区的良田。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强化坝区耕地保护,做好四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原来已调整到山上的基本农田重新调回坝区来。二是原则上将坝区80%以上的现有优质耕地和山区连片面积较大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三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集中区,健全永久基本农田相关图表册、基本农田数据库,设立统一标识牌并落实到地块。四是转变城镇发展思路,对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分别控制、分类管理,避免对良田好地的过度侵蚀。
统筹城乡,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化掉农村”,而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我们把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谋划,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我们要坚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尤其要努力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云南特点,我们还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工农衔接、城乡对接的有效形式,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田地改造、山区综合开发等重大举措,重点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努力构建互补互惠的城乡产业格局。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对乡村进行改造提升,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公共设施连接,推动农村民居配套化、管理社区化,让农村面貌“亮起来”、交通“快起来”、居住“宽起来”。
统筹城乡,就是要求我们全面增强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云南山多坝少,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弱于平原地区。因此,云南的城镇化应高度重视和突出中小城市的建设,以弥补因地理分割导致云南城市辐射范围有限的不足。建设中小城市,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把发展中小城镇作为云南的特点和亮点。二是科学确定各类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定位,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比例协调、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三是紧密结合各地优秀的文化传统,铸就城市的文化灵魂。充分借助云南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建筑,努力营造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四是充分依托各地特有的资源禀赋,在城市的空间形态、经济形态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典型特征,彰显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差异化、个性化特色,进而形成强劲的内在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城镇上山,就是要建设山地城镇。建设山地城镇,并不是到陡峭的高山上去建城市,而是改变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非要集中连片摊大饼占有良田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选择向山坡、丘陵等方向发展,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区连接起来,实现组团发展。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山地城镇以立体化的生态美景、对耕地的有效保护、与自然的有机和谐等优势,能较好地实现城镇与自然的融合,正逐渐成为当代城镇发展的潮流。
云南的坝子周边荒山荒坡很多,潜力很大,且多为丘陵,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景观效果都比较优越。显然,城镇上山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发展方式。因此,我们应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建设山地城镇,关键要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让人民群众满意。围绕山地城镇建设,坚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做好规划布局调整。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作用。城镇发展关键取决于规划思路的确立,思路一调整,很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二是注重加强政策引导。山地城镇的建设成本肯定要大一些,要通过差别化政策引导城镇向山地发展。三是注重山地城镇的安全性能和人居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山势、水系,形成高效的城市道路、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避免大开大挖。四是注重依托自然地形做好“山”的文章。依山就势,借助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建设与自然面貌有机结合的城市环境,形成独特的城镇风貌。同时,做好城镇的绿化工作,动员和鼓励城镇居民绿化美化城镇环境。
农民进城,就是要逐步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云南人口过度分散,大量农民广布在近1.3万个行政村和13万个自然村,我们应逐步将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向宜居地集中,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民进城。
推进城镇化,让农民进城,必须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由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目前云南省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还不高。比如,农民工中普遍存在“前瞻有愁”、“后顾有忧”的情况,“前瞻有愁”主要是担心进城租房购房等居住成本高,不能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后顾有忧”主要是担心进城后,失去原有在农村的耕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等权益,进城落户有风险。因此,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忧”与“愁”,已经成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引导、帮助农民进城发展。
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不仅仅是个户籍问题,还涉及到其他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与政策扶持、社会保障、城镇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云南的农民进城,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针对农民进城存在的忧虑,我们考虑为农民在城镇和农村发展都留下余地,给进城农民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使他们在身份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时候,有一个过渡的时间,在这期间既享受农民的身份待遇,又享受市民的身份待遇,使农民“退可回农村,进可入城镇”。
达到让农民真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我们创新农民进城的政策体系,也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城镇化扩张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问题,利用山地城镇这样的思路和模式,减轻由于农民进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用地压力。
统筹协调——
推动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做好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工作,关系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云南粮食安全和民生大计,也是对我们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从前段时间调研的情况来看,虽然全省上下对做好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认识高度统一,但也反映出一些具体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一是必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把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挂帅,切实加强领导,健全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大胆实践、有序推进,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探索符合各州市县自身实际的农田保护和城镇化路子。领导机构和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把推进农田保护和山地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必须完善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健全与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相适应的规划引导调控、激励约束、耕地补偿、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土地资源储备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路子,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导,广开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是必须求真务实,始终维护群众利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既积极主动、又量力而行,既要有大思路、大举措,又要科学规划、扎实组织实施,防止急于求成、一哄而上,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引导农民进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不得强迫农民,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必须深入宣传,家喻户晓。保护坝区良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决策,涉及云岭大地的每家每户、每片土地。为了使正确的决策得到应有的正效应,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必须进行最充分最广泛最深入地宣传动员,让所有干部群众共知情,让所有干部理解和支持。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决策,必将会圆满实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期望,云南的子子孙孙永远生活在天地人和谐环境中。这是我们的期望,更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
Ⅳ 四川省城镇化将划哪些城镇为城镇化城市
专栏1成都平原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
成都平原城镇群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和雅安市主城区、名山县等,幅员面积约5.82万平方公里。
成渝经济区核心城市:成都市。
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德阳市、绵阳市。
大城市(规划人口50—100万人):乐山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都江堰市、简阳市。
中等城市(规划人口20—50万人):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郫县,广汉市、绵竹市、中江县,江油市、三台县,峨眉山市,仁寿县,安岳县。
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什邡市、罗江县,盐亭县、平武县、安县、梓潼县、北川县,夹江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名山县,乐至县。
(按空间统计,双流县计入成都市)
川南城镇群。构建以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等大城市为中心,合江县、威远县、隆昌县等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的次级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大力发展饮料食品、机械装备制造、综合化工、能源电力、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4] ,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国家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老工业基地工业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加强与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及其周边地区开放合作,建成四川沿江和南向对外开放门户,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大城市集群,成渝经济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专栏2川南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
川南城镇群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以及乐山市除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外的其余城镇,幅员面积约4.42万平方公里。
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
中等城市(规划人口20—50万人):荣县、富顺县,合江县,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
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泸县、叙永县、古蔺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犍为县、井研县、沐川县、峨边县、马边县。
(按空间统计,宜宾县计入宜宾市)
攀西城镇群。构建以攀枝花市和西昌市大城市为中心,米易县、盐边县、德昌县、会理县、冕宁县等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的次级城镇体系。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与跨区域整合,加快发展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积极开展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滇西北和滇东北等区域的合作,打造四川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带动金沙江流域、安宁河谷流域的发展。
专栏3攀西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
攀西城镇群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以及雅安市除主城区、名山县外的其余城镇,幅员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
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攀枝花市。
大城市(规划人口50—100万人):西昌市。
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米易县、盐边县,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木里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
川东北城镇群。构建以南充市、达州市和广元市、遂宁市、广安市、巴中市等大城市为中心,射洪县、阆中市、渠县等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的次级城镇体系。加快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就地加工和转化水平,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业,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托嘉陵江、渠江和重要的交通干线,构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
专栏4川东北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
1.川东北城镇群包括广元市、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幅员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
2.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南充市、达州市。
3.大城市(规划人口50—100万人):广元市、遂宁市、广安市、巴中市。
4.中等城市(规划人口20—50万人):射洪县,阆中市、南部县,邻水县,宣汉县、大竹县、渠县,平昌县。
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剑阁县、旺苍县、青川县、苍溪县,蓬溪县、大英县,西充县、营山县、仪陇县、蓬安县,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万源市、开江县,通江县、南江县。
(按空间统计,达县计入达州市)
Ⅳ 四川省国家会统一城镇化建设吗
四川省国家会统一成化城镇化建设吗?四川省国家会城镇化建设吗?这个你得去四川省网资讯一下的,到底能不能同城市化建设?或者是问一下四川省城建局就知道
Ⅵ 城镇化率44.38%,我国是如何提前完成一亿人口落户目标的
身为中国的公民,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会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户籍,有了这个户籍,便在中国内拥有合法的身份,正是拥有户籍,我们才可以顺利的上学,工作以及结婚生子,可以享受国家的所有补贴,各种政策福利待遇都可以享受到。因为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户籍分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而且两种户籍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以及政策有所不同,导致现在中国国内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国家为了城乡差距的缩小,便开启了户籍改革制度,以期望缩小城乡差距。
Ⅶ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成果,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在新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等问题。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通过对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融资需求等情况的调研,深人分析资源转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建议。
城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盘锦市先后承载东北振兴、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辽宁沿海经济带、石油能源四个国家战略和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个省级战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确立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相继出台多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措施和指导办法,并在全面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渐确立了“城乡联动、全域推进”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进“五点”城市带、重点镇和特色新村建设,逐步构建“城区-县城-重点镇-新农村”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25.63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100.2万,城镇化率为69.85%,高于2009年5.85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目前,财政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所占份额仍然较大。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并且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已经出现了大幅回落。从盘锦情况看,全市财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趋势。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1%,比前几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持续高位运行。2013年,全市施工项目总数高达150余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其中融资需求占比将近一半。随着向海发展、全面转型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预计未来几年全市施工项目数将出现新的增长,由此会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融资渠道狭窄,多元化融资需求难满足。虽然政府每年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并对县城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但是城镇化多元化融资需求依然较大。
一是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集聚发展产生的大型项目资金需求和日常性资金需求;
二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网及能源应用改造等资金需求;
三是医疗、卫生、教育及农转非人群创业、再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资金需求;
四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资金需求;
五是建设特色乡镇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金需求。
而从目前盘锦市融资渠道来看,能够满足城镇化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财政支出、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创业、住房、规模化多种经营等资金需求也将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支付手段、投资理财等多方面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使得新型城镇化多样性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融资环境亟需改善。由于农业发展的天然弱质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金融供给积极性普遍不高,致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乡镇以下地区较多储蓄类网点尚未升级为综合类网点,如盘锦市乡镇地区金融网点中50%仅能办理储蓄业务,而综合类乡镇金融网点跨行支付系统接入率不高,对公结算还仅依托传统支票、汇兑结算方式,清算渠道狭窄、资金流转慢和业务单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乡镇的大中型企业纷纷舍近求远到县城开立账户,办理结算。
二是农村支付服务项目较少。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和储蓄银行虽然在助农取款服务推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受制于转账电话取款限额低,缴费业务功能未开通,以及邮储银行推广进度缓慢而局限了助农服务的深入拓展。
三是农村支付供给需求不对等。受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和生活差异化影响,农村支付供给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总体使用驱动力小,制约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广泛推广应用。
资金管理不够规范,融资效果有待提高。城镇化建设普遍周期较长,政府下拨财政资金时,由于资金流通环节较多,且管理不够规范,使得城镇化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资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镇化建设资金多来源于银行贷款,资金使用成本较高,且政府融资偿还大部分来源于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财政补贴,其他营利渠道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不强、土地流转和价格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大等问题,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降。高额的利息支出换来的资金只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当下需求,却给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还款压力,融资效果有待提高。
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丰富城镇化投资主体。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广泛参与城镇化建设发展,建立城镇化专项基金,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协调配合机制。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改变财政投入管理部门众多,资金安排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基础设施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实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多元化、规范化与市场化运作,发挥各类投资者和经营者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同时在坚持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和地方政府贴息贷款。
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资金供给能力。
一是探索多种物权担保形式的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仓单、渔权等多种权利质押方式,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二是组织大型项目银团贷款。允许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人提供融资,开展代理和批发性融资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民专业组织、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地方政府负责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弥补地方财力不足。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各金融机构应改善小城镇的金融资源配置,增加小城镇机构网点、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并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减少同质无序竞争,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小城镇服务行业的贷款产品,加大对小城镇服务行业的金融支持。探索创新经营收益权质押、绿色信贷等模式,提升城镇文化设施、医疗条件以及社区养老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应根据城区扩建及人口增加情况,不断加大支付渠道建设,增加城镇ATM机、银行卡受理设备数量,积极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创新能力。
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城镇化建设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的进步。应建立城镇化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做到专项资金专人管理,专项资金专门用途,杜绝资金违规滥用和到位延迟的情况发生。
二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建立城镇化专项资金监管组织,对于资金的发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监督,避免资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资金使用情况定期通报规程。政府相关部门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资金主要用途进行定期通报,让群众掌握资金去向,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于城镇化资金使用的群众监督。
Ⅷ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57年。建国初三年恢复时期以后,我国很快进入了“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时期,国家采取“重点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城镇化得到了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由10.6%提高到15.4%,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第二阶段:1958~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变化比较紊乱,总体上是“大起大落”的发展时期。21年间城镇人13共增长7296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5.4%提高到17.9%,平均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仅为第一阶段的五分之一。
“大起”: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期间农村人13进入城市严重失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三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43个百分点。
“大落”:“大跃进”后进入困难时期和调整阶段,城镇人口中2600万人被动员回乡,城镇化水平从19.7,5%下降到17.98%。“文革”十年,经济社会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加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逆向人13的迁移的影响,城市化水平多年徘徊在17%上下。
(3)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稳步增长的城镇化阶段。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1978~2005年27年的时间里,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3.0%,平均每年增加0.93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