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谢青的研究成果
多年来主要从事传染病学专业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着重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卫生部“七五”、“八五”重型肝炎攻关课题,对重型肝炎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进行了系列研究,建立了鸭肝炎动物模型,并进行病毒性肝炎药物的筛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上海市高校青年基金一项、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计划、上海市科委、上海二医大中青年学术骨干计划等多项课题。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方面,研究了肝细胞凋亡在急性肝坏死发生机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肝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研究了钙离子信号与内质网、线粒体在调控肝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主从关系,并阐述了内质网应激作为肝细胞凋亡的新途径在一些肝脏疾病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索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包括核酶、小分子干扰RNA等。
已连续五年参加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其学术文章“Effect of 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 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inced caspass-12 activation ”以第一作者发表在美国《HEPATOLOGY》2002.36卷.第三期592-601上(SCI收录9.8分),并于2001年被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第52届年会大会主席评选为优秀壁报。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熊脱氧胆酸在抗肝细胞凋亡中存在一个新的作用模式,在国际肝病界得到高度评价,2002年11月,著名肝病专家Neil Kaplowitz教授将本研究作为肝脏病学最精彩内容之一引用在《HEPATOLOGY》36卷第五期的“HepatologyHighlight”栏目中。“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的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先后在《HEPAT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CANCER LETTER》、《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肝脏》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重型肝炎》、《器官移植》、《分子生物学和疾病》等专著共6部,副主编国家级继续教育用书《重型肝炎治疗新技术》。
㈡ 2015年在你的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crispr~cas9及衍生技术,很有可能成为便捷的通用基因组编辑工具,就像机器语言进步到专汇编属这么重大的突破,未来也许真的是生物码农的时代。人机接口,会从鼠标键盘屏幕变成脑控。脑电波控制机电义肢已经快走到临床了,未来会有更多更广泛的开发。
㈢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书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哈达门沟和金厂沟梁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矿床进行重点解剖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查明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时代,进行成矿机制分析。在单个矿床解剖的基础上,对两个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本书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矿)时代方面
通过精确的成岩(矿)年龄测定,在哈达门沟金矿区,获得沙德盖岩体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1.6±2.1 Ma,西沙德盖岩体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2.9±0.82 Ma;获得哈达门沟金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86.6±6.1 Ma,金成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早泥盆世;矿区北部西沙德盖钼矿床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6.4±3.3 Ma,钼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在金厂沟梁金矿区,获得对面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加权平均年龄140.86±0.71 Ma~142.65±0.44 Ma,对面沟细粒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138.7±1.2 Ma,西台子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26.8±0.87 Ma,金厂沟梁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258.6±1.6 Ma~261.61±0.94 Ma,矿区石英斑岩脉锆石LA-ICP MS谐和年龄为154.68±0.45 Ma。与矿脉相互穿插的黑云粗安斑岩锆石LA-ICP 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于成矿年龄,矿区南部对面沟铜钼矿化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31.45±0.93 Ma,西矿区深部钼矿化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244.7±2.5 Ma,加权平均年龄243.5±1.3 Ma。
2.稳定同位素方面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区δ34S变化于-21.7‰~5.4‰之间,极差为27.1‰,说明硫来源的复杂性,平均值为-10.6‰,表现出亏损重硫的特点,结合区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认为这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一套孔兹岩系,本身富32S,哈达门沟成矿流体中硫继承了这套太古宙地层中硫的同位素特点,并混有深部含矿流体的硫,所以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流体和变质地层。金厂沟梁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2.8‰~-0.6‰之间,极差为2.2‰,平均值为-1.61‰,长皋沟金矿区矿石硫化物δ34S变化于-1.5‰~1.2‰之间,极差为2.7‰,平均值为-0.15‰,二道沟金矿区含金硫化物δ34S变化于-0.7‰~2.3‰之间,极差为3‰,平均值为-0.08‰,三者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极差范围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点。
铅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计算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铅不是在单一的铀、钍-铅系统中演化的,而是多阶段的,铅同位素的组成并非是正常铅,而是混合铅。在铅构造模式图上,哈达门沟矿石铅同位素投点比较分散,表明哈达门沟金矿床铅来源的复杂性。金厂沟梁、二道沟、常皋沟三个矿区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单阶段模式年龄,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参数均相似,说明它们成矿作用有着相同的过程。参数变化范围很小,说明铅来源单一。在铅构造模式图上,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在地幔铅演化曲线和下地壳铅演化曲线之间,反映了铅的来源主要为地幔和下地壳。
氢-氧同位素组成:哈达门沟金矿脉的δ18O水‰在3.80‰~5.20‰之间,平均4.49‰,柳坝沟金矿脉δ18O水‰在4.22‰~4.32‰之间,平均4.27‰,将结果投入δ18OH-δD图上,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变质水附近,说明哈达门沟金矿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部分变质热液,后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厂沟梁金矿脉的δ18O水‰在2.2‰~7.8‰之间,平均4.9‰,δD为-108‰~62.4‰,平均-86‰,二道沟金矿脉δ18O水‰在7.4‰~7.9‰之间,平均7.6‰,δD为-110.9‰~-97.8‰,平均103.1‰,长皋沟金矿脉样仅有一件,δ18O水‰为7.7‰,δD为-81.3‰,将结果投入δ18O水-δD图上,三个矿区投影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及下方,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个样品投入变质水范围,说明流体继承了变质流体的性质。
3.流体包裹体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石英脉成矿温度在160~300℃范围内,成矿温度集中在200~280℃之间,平均236℃;盐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间,平均盐度9.80%NaCleq;密度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间,平均0.86 g/cm3;成矿压力(平均值)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对应静岩深度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静水深度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组分阴离子以Cl-和 为主,还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Na+>K+,含少量Mg2+。
金厂沟梁含金石英脉成矿均一温度范围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间,平均294℃;盐度范围为0.18%~8.81%NaCleq,平均盐度3.79%NaCleq;密度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间,平均0.75g/cm3;成矿压力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对应静岩深度为(0.63~3.65)km,平均2.61 km,静水深度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体气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为主,其次为N2,O2;液相组分中阴离子以Cl-和 为主,少量 和F-,微量Br-;阳离子以Na+,K+和Ca2+为主,少量Mg2+。对面沟铜钼矿754中段含矿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4℃~424℃,平均315℃,盐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对面沟铜钼矿床成矿压力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1.63~11.89 km,平均6.28km,静岩深度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钼矿化石英脉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315℃~393℃,平均356℃,盐度范围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间,平均0.66g/cm3。钼矿化石英脉成矿压力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换算成相应的深度,静水深度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静岩深度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矿机制方面
哈达门沟金矿床形成机制:在泥盆纪早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这种伸展背景引发山前大断裂的活动,深部富钾含矿流体沿山前大断裂上升,在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在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这种金钼组合型的矿床,后期有经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热液活动的叠加和改造,表现出本区成矿年龄多样性的特点。
金厂沟梁金矿床形成机制:燕山晚期,中国东部发生过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作用,这种减薄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陆壳,尤其是下地壳的重熔活化,发生了强烈的岩浆作用,并且导致壳-幔物质发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对面沟花岗闪长岩浆,在侵入过程中,从深部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期后,深部含矿流体的大量积聚,在岩浆热和流体压力驱动下,小部分进入先成岩体断裂,迁移富集沉淀成矿,如长皋沟金矿的形成;其余大量含矿流体,与地下水、变质水混合,并在运移过程中萃取高丰度变质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物化条件改变,在合适空间发生沉淀成矿,最终形成现今这样的矿床,如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床。
哈达门沟金矿床和金厂沟梁金矿床分别代表华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哈达门沟金矿床代表华北克拉通与古亚洲洋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金厂沟梁代表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㈣ 世界消化系统研究前沿
去写网络网,GOOLE应该可以找的到
㈤ 职称论文资料怎么处理消化
职称写作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论文能否成功,能否获得强有力的论据或前有理论支撑,并且在现有理论中得到启 发,从而创造出新的理念和研究成果。 职称写作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论文能否成功,能否获得强有力的论据或前有理论支撑,并且在现有理论中得到启 发,从而创造出新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很多职称论文写作者在进行论文研究和创作时,往往因为资料搜集方法的错误、资料使用的不正确或者相关资料阅读少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失误,而造成创作的论文、研究出的成果得不到发表刊物的肯定与认同。因此,我总结了一些资料搜集的方法与经验,希望能帮助职称论文写作者。
1、搜集资料室要围绕自己的论题或自己选择的论文主题。有效利用一切可以查找到相关资料的渠道,诸如网络、图书馆、各种金融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金融报表、政府文件、该领域内各种期刊及其它文献资料等,结合自己职称论文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必要 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阅读,帮助自己消化选定主题的内涵,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 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的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的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 总结来说,坚持以论文主题为中心尽可能地考察或搜集相关的有效的资料。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也可以大量使用网络查找的办法,但是网络资源相对分散,且研究内容和主题比较浅显,所以要注意区分。
㈥ 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
(1)研究成果一告诉我们:切除大脑的小白鼠其脑干的功能仍然正常;植物人没有了意识、感觉和运动,只有心跳和呼吸等基本的生命活动,可判断是大脑损伤了.
(2)研究成果而告诉我们:切除小脑的小白鼠动作变得不协调,身体不能维持平衡,这与人的舞蹈症患者具有相同的症状,因此可以判断舞蹈症患者损伤的是小脑.
(3)研究成果三告诉我们: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这说明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因此我们在运动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因为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即后脑部位.
(4)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位于头部,在运动中,头部的防护是关键,可以采取戴头盔的方法来保护头部.
故答案为:(1)大脑;(2)小脑;(3)脑干位于后脑;(4)带头盔.
㈦ 在物质科学方面,你知道哪些科学成果呢
1、全世界首对体细胞克隆猴姊妹“中”“华华”问世
18年中国科学院公布在我国在国际性上初次完成了不是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17年全世界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中”问世;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问世。很多年来,与人们相仿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没有处理,变成全球性难点。该成效标示中国首先打开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试验细胞模型的新时期,完成了在我国在不是人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由国际性“并跑”到“领先”的变化。
2、“火眼金睛”通讯卫星弥补在我国空间X放射线检测通讯卫星空缺
18年1月30日,硬X射线调配望眼镜通讯卫星“火眼金睛”宣布交付使用,意味着其进到科学研究成效产出率的新环节。据了解,“火眼金睛”通讯卫星已数次参与了国际性室内空间和路面的联测,得到了银道面扫描仪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很多观察数据信息,公布了30好几个伽马射线暴的观察结果,立即精确测量到现阶段最强的中子星电磁场回转消化吸收线,完成了中国最大精密度的脉冲星导航栏试验。
5、“天鲲号”试航取得成功中国疏通工作迈进深蓝色
“天鲲号”于18年开展水上航行,期内,“天鲲号”进行多种磨炼,如船速测量、船停试验、旋转试验、抛下锚试验、操舵设备试验、船只动力装置作用试验以及他辅助系统功能试验。除开出航时必须开展慢车、泊车、全旋转、落水救生设备等一系列应急姿势外,还需要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机器设备开展调节校准,返航后逐渐为中后期挖泥试验做准备。
㈧ 柯杨的研究成果
1、主要研究方向及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的环境及遗传因素。分为两大方面:一、新的癌变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应用研发。重点研究一组核蛋白基因的功能。二、针对高发人群的环境致癌因素及遗传易感因素的鉴定。重点研究HPV(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及人群的遗传易感。曾经或正在作为第一承担人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分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973计划肿瘤研究项目、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项目及市科委研究项目。
2、主要研究成果及荣誉
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1项。2007年至今先后获得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优秀理论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奖;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杰出教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北京市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奖;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
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其中管理研究论文20余篇,学术研究论文60余篇,引用率达1000多次。已培养研究生40余名。申请国内外专利11项。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在日前举行的美国医学科学院第44届年会上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此次美国医学科学院共新增选了10位外籍院士,其中有2位来自中国。柯杨长期从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的环境及遗传因素研究。
㈨ 巴甫洛夫的成就有哪些
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
1、心脏的神经功能;
2、消化腺的生理机制(获诺贝尔奖);
3、条件反射研究。
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由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Pavlov)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有时在富人家做女佣以贴补家用。
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自幼养成负责的个性。从小学习勤奋,兴趣广泛。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允许家庭贫困但有天赋的孩子免费上学。由于他父亲喜欢看书,家中有许多像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进步著作,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一有空就爬到阁楼上,读父亲的藏书。1860年进入梁赞教会中学,1864年毕业后进入梁赞教会神学院,准备将来做传教士。
19世纪60年代,俄国一些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与社会生活和科学上的反动思想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此期间从皮萨列夫(DmitriIvanovitchPisarev)的文章《动植物世界的进步》中,他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受到当时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vanMikhailovichSechenov)1863年出版《脑的反射》一书影响,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逐渐放弃神学,这些革命先驱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甫洛夫,尽管巴甫洛夫出身于宗教家庭,但他本人既不想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一个牧师,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21岁即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转到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谢切诺夫当时正是这里的生理学教授,而年轻的门捷列夫则是化学教授。巴甫洛夫在大学的前两年表现平凡,在大学三年级时上了齐昂(IlyaCyon)教授所开授的生理学,对生理学和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找到了所要主修的学科从此投入生理学的研究。
为了使实验做的得心应手,他不断练习用双手操作,渐渐地相当精细的手术他也能迅速完成,齐昂老师很欣赏他的才学,常常叫他做自己的助手。在齐昂的指导下,1874年,他和同学阿法纳西耶夫(Afanasyev)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获得研究金质奖章。
(9)消化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大学期间他和弟弟尽管在大学里学习优异并且年年获得奖学金,但是生活还是比较清贫,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维持日常生活。为了节省车费他们每天都要步行走很远的路。
巴甫洛夫在大学里以生物生理课为主修课,学习十分刻苦,巴甫洛夫不懂就问,每次手术都做的又快又好,渐渐的有了名气。巴甫洛夫四年级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另一个同学合作,完成了关于胰腺的神经支配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获得了学校的金质奖章。
因为在生理学上投入时间太多,大学最后一年,他主动要求留级,1875年,巴甫洛夫获得了生理学学士学位。再进外科医学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以使将来有资格去主持生理学讲座。此期间成为了自己老师的助教。
1878年,他应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教授的邀请,到他的医院主持生理实验工作,实验室听起来好听,其实就是一间破屋子,它既像看门人的住房,又像一间澡堂,巴甫洛夫却在这里工作了十余年。在这里,他主要研究血液循环、消化生理、药理学方面的有关问题。
1879年从医学院毕业并获四年的奖学金,31岁的他和教育系的女学生谢拉菲玛(Seraphima Vasilievna)结婚,婚后妻子把他们的生活料理得井然有序,巴甫洛夫不仅能安心工作也能好好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