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研项目的成果形式具体有哪些
1、论文和专著
2、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原型
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
4、发明专利
5、实用内新型专利
6、外观设计容专利
7、带有技术参数的图纸等
8、基础软件
9、应用软件
10、其他
B. 杨欢进的主要科研成果
1.《收益递减理论研究》,33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2.《经济学向何处去》,25万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3.《薛暮桥经济思想研究》,31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3万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1.《经济学家族》,主编,16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2.《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主编,28万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3.《名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23万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WTO与重点行业的发展》,19万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一期;
2.《对〈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范畴的系统考察〉的几点意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十期;
3.《〈资本论〉中的工资不是分配范畴吗?》,〖学术月刊〗1985年第四期;
4.《经济规律分类新论》,〖求是学刊〗1985年第六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二期全文转载;
5.《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对象试析》,〖湖南师大学报〗1988年第二期;
6.《企业兼并中的职工意向》,〖经济日报〗1989年5月2日;
7.《工业化过程中的粮食储备变型》,〖经济日报〗1990年11月9日;
8.《经济规律 系统分类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六期;
9.《通货膨胀政策为何在中国行不通》,〖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一期;
10.《20世纪经济科学的三次大分化》,〖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二期;
11.《商人是一个革命的要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一期;
12.《市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生产力研究〗1993年三-四期;
13.《对假冒伪劣的经济学思考》,〖经济日报〗1993年10月1日;
14.《探索国有亏损企业改革的思路》,〖经济日报〗,1994年12月9日;
15.《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一期;
16.《深植实践沃土 不断理论创新》,〖管理世界〗1997年第二期;
17.《改革要有新突破》,〖经济日报〗1998年12日;
18.《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研究述评》,〖人民日报〗1998年5月16日;
19.《组织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管理世界〗1998年第四期;
20.《李国鼎及其经济思想》,〖台湾研究〗,1999年第二期。 《人口增长的经济挑战》,海洋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C. 何展翔的主要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建场测深系统的引进、吸收并开发完成了3套国产200~250千瓦大功率建场测深仪器系统及处理解释软件系统用于中国西部油气勘探生产;CEMP采集方式、山地采集实验和三维MT小面元采集等大地电磁勘探新技术,成为西部山前复杂区地震勘探的重要补充;井地电法仪器引进、改造以及井地电法物理模拟和三维数字模拟研究等井地电法油气预测技术,已在国际国内十余个油田井区试验和生产,取得了好的效果;在井下注水压裂充电电位法监测及试验研究中,提出并完成了三维多分量网络动态监测系统;提出时-频电磁法新方法,建立完善了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实现了一套系统一次采集同时获得时域与频域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勘探精度,在国际国内得到应用取得好的效果;主持和参加海洋电磁正反演模拟研究,实现了海洋可控源电磁复杂模型积分方程正反演模拟,并提出采用MVOSD方法识别高阻油气藏边界,在国内率先开展深海海洋可控源电磁实际资料处理。
他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明奖2项。有12项技术申报和获得专利受理,其中7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孙越崎科技基金优秀科技奖、铁人科技成就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科技奖、河北省青年科技奖和河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2005.10~2006-10赴美休斯敦大学做访问学者,完成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模拟及灵敏度研究的博士后课题。 先后承担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十一五”863项目,任课题长,“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维电磁勘探技术、海洋电磁方法研究以及电磁油气目标识别与检测方法研究等方面。
D. 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
生物质材料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木材及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利用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在木材及生物质复合材料结构、材性及改良、加工与利用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木材学、生物质复合材料、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胶粘剂与涂料、木材干燥学、木材功能性改良、切削原理与刀具、人造板生产工艺、建筑设计基础、木制品生产工艺学、人造板表面装饰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大型木质材料加工、家具、人造板、乐器等工业企业及一切附属木质材料加工的工业部门,物资、轻工、建工、房地产开发、海关口岸、商检等部门以及高等或中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承担工程技术、产品开发、科研、教学、经营和管理工作。
木制品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工业设计学科基础理论,重点掌握木制品(包括木建筑、家具、地板、门窗、工艺品、室内装饰品等)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及加工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木建筑、家具、地板等木制品行业的设计、制造、管理、销售、贸易和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学、机械零件与原理、造型设计基础、家具制图学、木材切削加工学、木制品加工装备、木制品结构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工艺学、室内装修工程、制品设计CAD、涂料与涂饰工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可在木建筑、家具、地板、门窗、工艺品及室内装饰等领域的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及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制造、管理、销售、贸易和研究与开发等工作。
木结构建筑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设计素养,掌握木结构建筑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木结构材料、木结构建筑以及建筑木制品等领域从事设计、生产、施工、经营、管理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研究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主干课程:建筑学、建筑结构、房屋构造、建筑材料学、木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木材学、建筑木制品工艺学、木结构建筑保护学、建筑装饰工程、建筑木结构设计、木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木结构建筑与城市景观设计、建筑与装饰施工单位和建筑门窗及地板生产、经营企业工作,在国内木结构建筑研究院所和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并能从事木结构建筑及材料的国内外贸易工作。
包装工程与应用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包装工程与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进行包装材料和技术应用研究、产品包装系统设计、包装产品制造与销售、包装生产管理以及印刷技术与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包装材料学、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工艺与设备、运输包装技术、包装机械、包装造型及装潢设计、包装工艺、包装测试技术、包装管理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机械、电子、医药、食品、纺织、印刷、建筑、汽车、物流等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包装材料设计制造、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E. 最新的科技科研成果有哪些
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技术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兴技术。由于其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因此该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独具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对超细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础和技术保证,享有“工业味精”、“材料科学的原点”之美誉。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细无机材料作为本世纪新材料的重点加以发展。
原本国内生产氧化硅微粉采用气相法工艺路线,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为主,因来源紧张,价格昂贵,收率低,使得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而普通沉淀法虽采用廉价原料,但也只能生产颗粒较大的微粉,其产品粒径在30—45μm之间,达不到超精微粉的级别,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现在,一些公司,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工艺路线---化学直接合成法。在这个方法中,采用的为改良沉淀法,即在沉淀过程中,通过分散剂控制粒子生长的方法控制关键的反应阶段及操作数据来生产氧化硅微粉。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产品改善并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性能。几乎所有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指标所需要的。目前国内外大量生产的是粒径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项目的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生产纳米二氧化硅产品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我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F. 曹金珍的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回刊物和学术会议上以答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22篇论文被SCI收录(8篇第一作者,16篇责任作者),20篇被EI 收录。主持制订国家标准《接触土壤时木材防腐剂的抗流失性测定方法》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排名第一),国际PCT专利1项(排名第一)。著有《水基防腐处理木材的性能研究》一书。
G. 张季超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其中国家级重点工程4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6项,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首次在国内外的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巨型钢结构绿色建造技术,推进了重大工程项目低碳节能的发展,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以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科技平台建设专项)《绿色建筑与新型建材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纵向科研项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EI、ISTP收录20余篇 ;
主编专著及教材30余本,包括专著:《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基础工程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新编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筑篇》(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 ;
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减震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获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光纤维健康诊断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4)获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
H. 张永树的科研成果
2008年7月科技部批复“张永树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列入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计划。
I. 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摘要:答: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包括总结、鉴定、应用、推广和成果奖励专等。 (1)科研属资料的整理和总结:对所扶得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统计分析。写出学术性总结报告或学术论文及工作总结;(2)科研成果的举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鉴定;(3)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通过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可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可提高护理质量与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