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甘肃成果处

甘肃成果处

发布时间:2021-10-27 02:45:22

Ⅰ 甘肃省基础教育成果奖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那个好

个人认为应当是基础教育成果奖更好,毕竟发奖单位级别高。

Ⅱ 甘肃省科技成果鉴定现在是哪个部门做呢联系方式有吗

省科技厅成果处就可以组织。不过现在省市一级的鉴定没什么含金量,专家也大多是地方院校的老师,报项目什么的都没用。如果技术条件比较好的话还是做一个级别更高一点的
有问题可以私信

Ⅲ 按时间先后顺序,甘肃的远古文化和主要成就是什么

主要成就:

  1. 大地湾遗址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

  2. 马家窑文化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3. “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

远古文化:

  1. 甘肃彩陶文化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80周年之际,甘肃省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省彩陶会和兰州市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省市领导都参加了揭牌仪式,瑞典专家也专程发来贺电,表示愿与甘肃省有关专家共同探究人类的远古文化。 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在黄河流域发源和流行,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地区以其众多的彩陶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关注的重要区域。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甘肃省的彩陶制作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

2.马家窑文化之后兴起的齐家文化,遍布于甘肃大部地区并扩及宁、青、蒙部分区域,文化年代在4100-3700年间,被认为是足以同中原龙山文化东西对峙的强大“王国”,而且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这一文化类型以特色鲜明的陶器体系、率先于中原而掌握的冶金术和自成一体的玉文化体系为主要特征。齐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和殉人现象已经出现,社会分裂为部落—氏族—父权家族三级,甚至可能出现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已经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谱写了西北地区文明史的第一乐章。

3.甘肃多矿产,这为原始先民金属冶炼提供了条件。在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曾出土一把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而出土于齐家文化遗址的金耳环是我国最早的金器,特别是不少青铜工具和装饰品以及中国最早的铜镜的发现,表明甘肃地区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发祥地。秦人又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这一切都说明甘肃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始金属冶炼的地区之一。

4.进入青铜时代,甘肃地区依次或并行出现了西部的四坝文化、沙井文化,中东部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东部的周秦早期文化。这些文化类型当是氐羌和西戎等部族及其不同分支的文化遗存。这些古老部族从先秦开始,长期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对于开发西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此可见,甘肃远古文化在文字、彩陶、原始农牧业、冶金术、玉器、宫殿建筑、绘画、混凝土等方面取得的文明成就以及阶级分化与早期古国的出现,既丰富和拓展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内涵,也为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佐证。

Ⅳ 甘肃省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

建院以来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共取得科研成果418项,其中有53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稀土钴磁力传动器系列获国家发明奖;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太阳灶、结构抗冻型不锈钢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固定化酵母和电渗析器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磁力驱动全密封系列泵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建有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与培训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甘肃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甘肃省科学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科研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运行机制,坚持贯彻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以科研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项目为载体,以改革为动力,优化全院科技资源配置,扶持重点优势学科,加强内部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全面发展。始终把自身优势学科及重点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建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科研领域和特色,在专业设置和布局上突出能源、生物、信息、生态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国家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来,甘肃省科学院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转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应用型研究开发为主的科研方向,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强化综合性多学科特色和优势,强化国际国内合作。力争在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研究(863项目)、年产3000台磁力泵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把甘肃省科学院建成全省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省级代表队,成为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和全省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成为甘肃科技进步、工农业技术需求的中坚力量,成为甘肃省应用技术综合研究开发的龙头和中心的发展目标。

Ⅳ 甘肃现在发展怎么样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度31分-42度57分、东经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甘肃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北山山地到陇南山区,分布着山地、丘陵、高原、平川、荒漠、戈壁、森林、草原、绿洲、沼泽、冰川等。适于种植的农业土壤多达15种,人均耕地2.17亩,草地面积2.50亿亩,占本省土地总面积的36.57%,为全国第五大牧区,草地面积广,水草质量好。林地面积7731万亩,木材积蓄量近2亿立方米。近年来,人工造林逐年扩大,育用结合已经初见成效。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有野生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多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其中"岷归"、"文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本省丰富的药材资源为甘肃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甘肃有野生动物650种,鸟类441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禽20多种,其中属于一类保护的有32种,二类保护的有36种,三类保护的有近50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区、河西走廊、祁连山区以及甘南高原的森林地带。陇南山区的野生动物,以大熊猫、金丝猴最为珍贵。

甘肃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个流域,9 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其中1 亿以上的河流有78条。全省已建成水电站29 座,黄河上游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和白龙江的碧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2.5千瓦,全省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万千瓦,年发电量235.65亿度。

甘肃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有色和稀贵金属尤为丰富。截止目前,全省已经发现145种有用矿产,其中镍、钴、铂族、硒、铸型粘土和饰面蛇蚊岩等11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锌、铬、铜、锑、重晶石、菱镁矿等15种分列全国2-5位,具有明显优势。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237.1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05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人口185.6万人,占8.3%,在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区位优势。省会城市兰州在中国西北处于连接陕西、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的中心位置,并且地处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四条铁路干线和六条同道在这里交汇,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开发潜力。一是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接近2公顷。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西、黄河干流沿岸地区等水土光热资源组合优势突出,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牛、羊品质好,商品量大。野生药用植物有1270多种,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麻黄、甘草等中药材的产量高,质量好,享誉国内外:三是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冰川大河、戈壁沙漠、山川草原等自然景观,历史又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石窟艺术、民俗宗教、黄河文化、丝绸之路、三国遗址等人文景观。四是能源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煤电并举、水火电互补的优势,风能、核能、太阳能以及青海、陕西、新疆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可供开发利用。五是矿产资源丰富,有41个矿种的保有量居全国前10位。镍、铅、锌、金、钨等特色矿产保有储量大,开发条件好,开发利用价值大。
工业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甘肃已形成地方特色明显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和西北的钢铁生产基地,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领域,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原煤产量居第18位,发电量居第21位,有色金属中镍、铅和稀土化合物居全国第1位,钢和钢材产量居西北第1位。
科技实力。甘肃平均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148人,高于全国74.4人的平均水平。有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干旱农业生态、碳基合物与选择氧化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一批实力雄厚、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的科研、教育机构。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环保技术、旱作农业、草原生态、防治荒漠化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大开发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切人点,在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药材现代加工基地、林牧业基地和旅游大省,充分发挥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桥梁、纽带和依托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形成适应甘肃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兰州为重点,以陇海(江苏连云港——兰州)线和兰新(兰州——乌鲁木齐)线为依托,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形成大开发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三大战略,即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使科技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推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改善投资软环境,推动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形成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药、特色农副产品及以其为原料的加工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十五”计划(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8—9%考虑,由1999年的931.58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005年的1500--1600亿元。
——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到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率按40%左右考虑,五年累计力争达到3000亿元。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全国平均增长率以下。到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2700万人,期间净增130万人。
——人民生活。到2005年城镇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400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200元,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科技、教育。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技术水平接近国际80年代水平;到200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生态、环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扼制;大中城市供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减缓。
——城市化进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
到2015年的远景目标是: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进入西部中等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接近全国2010年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经济社会信息化初见成效;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现小康,并使70%的城填人口和30%的农村人口达到宽裕型小康;就业基本有保障,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有较大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之,计划经过10年努力,使甘肃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框架基本形成,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30到50年的努力,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甘肃。

近期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以公路为重点,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公路:突出高等级化建设和路网改造,建成兰州与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通道,省至地(州、市)通二级以上公路,地(州、市)至县(市)通三级以上油路,乡镇通四级公路,村村通汽车,形成全省纵横交叉的公路网络。
铁路:实现陇海线、兰新线甘肃段的复线化和提速,争取建设兰州经广元至重庆、玉门镇至敦煌等铁路。
民航:重点抓好中川、敦煌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扩建、新建嘉峪关、庆阳、夏河等支线机场,做好天水、张掖、平凉等机场的工作。
管道:配合国家建设兰州经成都至重庆输送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气东输新疆经甘肃至上海输气管道工程,建设青海涩北经西宁至兰州、陕西靖边至庆阳长庆桥输气管道工程。
水利: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搞好现有大中型灌区设施的维护、改造和配套工作,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统筹外流域调水,重点实施河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搞好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和东乡南阳渠丁程,建设引洮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 。
能源: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黄河小峡和张掖黑河上游梯级电站的滚动开发和长扫:上游水电开发,做好连城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三期等火电厂的改扩建和兰州燃气发电厂的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青海、新疆和长庆的天然气。
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兰州及其他省辖市的供水、供热、道路、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尽快实现全省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
邮电:以全省公用通信网数字化为重点,加快国家干线光缆和省区光缆建设,加速专用网、数据网和通讯网“三网合一”,尽快完成高效、覆盖面广的邮电通信信息网络建设。
——因地制宜,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从2000年开始用11年时间,在选择不同类型的地方搞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和宜林荒山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试点的基础上,实施国有天然林保护、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林(草)业生态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河西地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建设、刘家峡库区流域绿化建设等工程,坚决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使全省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实现初见成效。争取到2020年实现大见成效。
——以提高竞争力为中心,大力推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切人点,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料生产”二元结构。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争创名牌农产品。积极培育和推广优质牧草种籽,开发优质饲料,促进全省草业和饲料业的发展。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有市场有特色的草食畜牧业和优质林果业,把甘肃建成国家重要的草牧业基地。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
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主力军和“小巨人”。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突出一个改造,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把医药、电子等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关闭一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实施天然气开发利用项目。重点开发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专用材料以及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对镍、铝、铅、锌、稀土、钢、炭素、新材料等材料工业的一批重大改造和建设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同时,搞好生物制药与中药新剂型、重大国产化装备及其配套产品、计算机与数字通信等领域中的一批大项目,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工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再造工业新优势。
规范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力军,抓好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等50户大型企业,用几年时间将其改造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选择30户中小企业,把它们改造、培育成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小巨人”企业。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甘当配角,与国内外大公司开展专业化协作。
三是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兰州、天水、金昌、白银等城市为中心,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特别是应用软件)、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是加快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旅游景点、旅游地相互之间快速通道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旅游战略,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共同按规划发展旅游,大力开发敦煌、天水、夏河、兰州及其周围地区新的特色旅游景点和特种、特色旅游项目,搞好以敦煌国际旅游城建设为龙头,包括丝绸画廊、大漠黄河、三国遗址、回藏风情四大旅游板块在内的开发与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技术含量,培育和发展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要加快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和区域性的批发市场体系。
五是以落实和完善有关的优惠政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和非公有制工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使其尽快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六是按照“点线面’布局的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兰州特大城市的综合功能,强化兰州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其尽快成为西部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交通通信枢纽和经济、科技、商贸、金融、信息中心。把铁路、公路主干道沿线的中小城市、县城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继续实施再造河西战略,把河西走廊建成西部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奔小康。发挥各地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支柱经济。
——以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者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鼓励省内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支持省内企业与省外、国外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姻,在省内或省外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早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具有甘肃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整合国家在甘及省属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组建20个了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个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30个具有特色的技术基地,为大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树立风险意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加速发展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甘肃需要的技术成果。
以人为本,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甘肃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引进人才、智力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为,来去自由,常来常往”的原则,以项目和课题为中心,采取特殊政策,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吸引人才特别是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参与甘肃开发。对为甘肃开发做出突出贡献、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省内外科技人员实行重奖。
实施大经贸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争取进出口经营权,大力扩大自营进出口,到境外办企业。修订和完善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规划和措施,争取在5年内,以甘肃已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土畜产品、中医药保健品、铁合金产品、镍铝稀土有色金属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品和名优新特产品,逐步形成稳定的出口企业大户和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扩大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陇货精品的出口为重点,积极调整出口结构。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形成外资、外经、外贸相互依托、综合开发国际市场的格局。
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加大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外资利用力度,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努力扩大借用国外贷款的规模,积极引导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参股,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都可以进行控股,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符合甘肃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则,通过互为市场、技术转让、嫁接改造、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主动加强同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参与甘肃开发。

Ⅵ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来,截止2005年12月31日,鉴定验收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为776项。自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390项(凡重复获奖者,均以最高奖计), 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含国家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获得省部级奖194项,市、厅级奖126项 ,院奖40项。
29项国家级奖励中, 主持9项, 协作参加15项, 获国家专利5项。
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3项主持2, 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
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主持4, 协作3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主持1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4项主持2,协作2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协作1
国家专利5项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协作15项),国家专利5项。其中:
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协作1项)
春小麦甘麦8号(1978)
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项)
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攻关项目)(1985)(协作)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1992)(协作)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项)
我国研制的新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1985)(协作)
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协作3项)
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凉灌区100万亩春小麦栽培体系研究与推广(1988)
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胡麻新品种陇亚7号(1993)
GS 陇糜4号(1995)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地膜小麦)研究与示范(1996)
基本查清中国猕猴桃资源(1991)(协作)
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评价(1996)(协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9)(协作)
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项)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199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98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1995)(协作)
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协作1项)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学性状鉴定(1989)(协作)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协作1项)
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996)
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发展研究(1996)
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1996)(协作)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
1、《甘肃农业科技》(1996)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
1、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
获国家专利5项
软包装水果罐头的加工方法(1994年国家发明专利)
温室保温被(199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97 2 12593.0
温室复合保温被(2001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1 2 02618.2
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0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3 2 44175.4
玉米种衣剂(2004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0 1 35477.9
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多媒体咨询系统V1.0(简称:VDDMCES)(2005年国家著作权登记)
编号:软著登字第035763号? 登记号:2005SR04262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194项省部级奖励
其中: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
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4项主持4
省科学大会奖 10项主持8, 协作2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协作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主持9, 协作3,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项)
1、《中国谷子目录》(1980)(协作)
2、全国(甘肃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1981)(协作)
3、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册)(1981)(协作)
4、我国西部地区粘虫越冬迁飞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1982)(协作)
5、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1983)(协作)
6、《中国高粱品种志》(1984)(协作)
7、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研究(1984)(协作)
8、我国N、P、K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径(1985)(协作)
9、《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的研究》(1986)(协作)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4项)
1、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现和研究(1982)(协作)
2、《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麻品种志》(1984)
3、《中国绿肥区划》(1984)(协作)
4、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极其评价(1987)(协作)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
1、甘肃省1800-2600米高寒阴湿贫困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推广(1991)
2、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3)
3、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法瓦维特大面积示范推广(1995)
4、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1996)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4项、
1、甘肃省15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1990)
2、早熟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宁春18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8)
3、甘肃省旱地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2003)
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2005)
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
1、《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1987)
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0项(协作2项)
1、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1978)
2、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亚4号(1978)
4、甘麦23号(1978)
5、洋芋品种:抗疫1号(1978)
6、谷子品种:陇粟2号(1978)
7、甘棉3号(1978)
8、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10、庆选15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协作3项)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的研究(1986)(协作)
4、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1996)
5、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1999)
7、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2000)
8、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2002)
9、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03年)
10、我国小麦条锈病长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类型新分析及应用研究(2003)(协作)
11、亚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2004)
12、丰产、多抗、优质、配合力特佳冬小麦品种兰天10号(2004)(协作)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9项(协作6项)
陇东旱塬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1981)
五一大队粮食高产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1)
粘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规律研究(1982—83)
《甘肃省蔬菜地方志》(1982—83)
马铃薯花药培养的研究(1982—83)
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84—85)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87)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70668F2-2(1988)
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1989)
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肃果树资源调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肃省农牧结合、种草养畜、增产增收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1989) (协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设(1989甘肃省科技星火奖)
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1990)
当归麻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0)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1991)
油菜新品种——陇油1号(1991)
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与评估系统(1991)
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甘肃正宁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2)
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优质大粒无核葡萄新品种技术开发(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甘肃省省级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1995)
陇谷5号(1995)
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1995)
软包装水果罐头新产品研制(1995)
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1995)
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6) (协作)
双低丰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2号(1997)
小麦根病防治技术研究(1997)
干旱高扬程灌区水盐运动监测及次生盐碱化综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1997)
软罐头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系列产品开发(1997)
多抗优质丰产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种陇番5号(1998)
优良辣椒杂种一代新品种“陇椒1号” (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998)
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耐盐抗锈小麦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协作)
甘肃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1999)
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99)
《甘肃植被》专著(1999)
优质谷子陇谷6号(2000)
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2000)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2000)
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2001)
陇中丘陵区(定西)作物抗旱丰产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2001)
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2001) (协作)
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2002)
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2)
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03)
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防技术的试验示范(2003) (协作)
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2003) (协作)
新型种子包衣剂的研制开发极其应用(2004)
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2004)
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
小麦条锈菌HY和水源致病类群的监测及控制(2005)
水旱兼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2005)
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5号选育(2005)

Ⅶ 2019年甘肃省科技成果评价申请表怎么填

2019年甘肃省科技成果评价申请表的填写,一般都会有范文的,你按照范文去填写申请表格就可以。

Ⅷ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图(选图)

附图7-1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等别分布示意图

附图7-2 利肃省农用地分等甘用等别分布示意图

附图7-3 经肃省农用地分等甘济等别分布示意图

Ⅸ 甘肃省化工研究院的成果

甘肃省化工研究院经过多年的拼搏,在科研开发和成果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了一批有改革创新意识,能开发能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院内基础设施良好,供电、供水、供汽系统完善。拥有设施齐全的实验室,不同功能的中试装置和化工生产线。具备先进的分析检测手段,有全套进口的各类分析仪器设备等。民用爆破施工力量雄厚,有各类设备120多台(套)。收藏有化学化工和爆破类中外文书刊近5万册,并负责编辑出版化工期刊——《甘肃石油和化工》。
2006年,甘肃省化工研究院成为首批甘肃省重点科研院所之一,在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环保型丙烯酸(酯)聚合物研究创新团队”经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实施,同时,成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化工研究院应用化学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2007年以来,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重点技术的集成创新为主题,加快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提升和民用爆炸技术服务领域的拓展,尽快成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精细化工和民用爆破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阅读全文

与甘肃成果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