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前人整理历史文献的成果

前人整理历史文献的成果

发布时间:2021-10-25 19:21:38

⑴ 董恩林的主要科研成果

1.《唐代老学:重玄思辩中的理身理国之道》,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版。
3.《隋唐韬略》,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主编《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郑铁钜主编)中央民院出版社1993年版。
3.主编《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主编《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主编《中小学生标点符号手册》,湖北崇文书局2005年版。 1.《张居正集校注》(张舜徽主编),荆楚书社1987年第一版。
2.《中华掌故类编》(朱祖延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三国志辞典》(张舜徽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后汉书辞典》(张舜徽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资治通鉴全译》(张舜徽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尔雅诂林》(朱祖延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7.《二十四史全译·魏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一) 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方面
1.论传统文献学内涵、范围、体系诸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2.窳寙辩正 中华书局《文史》2001年第1期;
3.《旧五代史》考证 中华书局《文史》2002年第1期;
4.文献之我见——兼与单柳溪同志商榷 《文献》1986年第4期
5.尔雅郭注版本考 《文献》2000年第1期;
6.求真去故 心裁别识――章学诚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光明日报》2004年1月13日
7.历史编纂学论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8.《史记·天官书》与星象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增刊
9.博观约取 推陈出新--评张舜徽先生《清儒学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增刊
10.一代宗师 风范永存--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11.传统文献学几个理论问题再探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2.简论古籍整理的方式与方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6期
13.《旧五代史》校读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6期
14.论王念孙父子的治学特点与影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
15.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
16.简述汪中的经学成就 《历史文献研究》2007年第26辑
17.张舜徽与清代扬州学派研究 《张舜徽学术研究》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8.简论王念孙《史记杂志》-兼与《史记志疑》、《史记考异》比较 载《逐鹿中原――史记论丛》第三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尔雅》研究述评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0.《尔雅》及其研究 《图书馆与读者》1986年第2期
21.采众家之长 绘一方丽色——全国民族院校专用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编后琐语 《西北第二民院学报》1994年第2期
(二)道家道教经典研究方面
1.论唐代老学的理论特色 《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葛洪道论辨析:诸家道论比较 《哲学研究》 2006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8期
3.《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辨误 《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论郭象与成玄英独化思想的异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5.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10期;
6.成玄英的道论 《历史文化研究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7.唐代《老子》诠释文献述论 《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简论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的文化价值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
9.论成玄英的庄学思想 《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版
10.论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诠释宗旨 《历史文献研究》第2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唐玄宗《老子注疏》特点简析 《历史文献研究》2001年第20辑
(三)史学理论、古代史及其他
1.试论历史正统观的起源与内涵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8期
2.秦始皇与隋文帝比较研究 《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
3.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8-5;《新华文摘》98-12摘转
4.五代中央财政体制考 《湖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5.五代枢密院考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二)1988年
6.五代政治体制考略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第6期转载
7.《五代史话》评介 《山东济宁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8.近代国计外侮录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9.华工出国与近代国情 《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10.归有光水利思想初探 《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1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初探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
《学术研究动态》1991年第1期转载
12.档案学概论二题 《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3期
13.马士英简论 《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简论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人民日报》2005年6月24日第15版“学术动态”摘转
15.简论以德治国的内涵与途径 《山东烟台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6.以战求和:唐代边塞诗的主旋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并收入《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7.黄石天主堂随访 《中国宗教》2006年第2期
18.制度之良与运作之失――历代科举制演变检讨《“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⑵ 陈垣的主要成就

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给我们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特别是他的宗教史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对已消亡的外来宗教,如火祆教、摩尼教、一赐乐业教做过专门研究;也就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的兴起和流传写过不少论著;对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撰有专书。他的宗教史研究,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宗教史研究
人们都称陈垣先生是宗教史专家,这是事实,他几乎是没有一门宗教不研究。除了《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外,他还有《回回教入中国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释氏疑年录》等著作。
“古教四考”使陈垣登上史坛,走向世界,也为民国学术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光彩一笔。
《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5月写成,曾经多次修改、印行。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总称。过去以为此教资料多在海外,而本国典籍无征。该文则专以汉文史料进行研究,除《元史》外,还利用了地方志、金石录、书画谱等60多种材料,论证了隐晦七八百年,无人能道的也里可温教。
《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年11月写成。开封一赐乐业教即犹太教。该教在明清时所立的三篇碑文,对其何时传至中国,说法不同。陈垣用种种方法证明开封犹太教非宋以前所至,汉文典籍对犹太教的记载始见于《元史》,元以前无征。文中还详细考证了该教与回教之异同、教中人物之大略、寺宇的沿革、经文的内容和源流。
《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年4月撰。火祆教又名拜火教,唐初传入中国,颇见优礼。唐时外来宗教,除火祆教外,还有大秦、摩尼、回回三种。回教在唐代未盛,记载尚少;其余三教,因都来自波斯,唐宋学者分辨不清,记载每有错误。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等也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此文除叙火祆教的起源、兴衰外,还将典籍上三教混同记载的错误一一指出,予以辩证。
《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年写成。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它由拜火、基督、佛教糅杂而成。陈垣取敦煌摩尼教经卷和其它材料,考明摩尼教始于唐武周长寿二载(694年)传入中国及其历唐、宋、元、明数朝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古教四考”陆续出版后,好评鹊起。加上稍后问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等论著,这些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是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使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推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校勘学研究
陈垣在研究历史文献的时候,非常注重于研究目录校勘和工具书的使用。
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书目的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熟读了《四库全书提要》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四库提要》对清朝搞学问的人来说,确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它对每本书都作了介绍,对初学者帮助很大,今天也还要好好利用。张之洞《书目答问》写于光绪元年(1875年),陈先生把这两本书读得很熟、很精,而且也要学生好好去读。
陈先生辛亥革命后到了北京,曾花很长时间研究《四库全书》。他写过两本书。一是《四库书名录》,一是《四库撰人录》。他研究《四库》与别人不同,别人只是要看什么书到《四库》中去找,他却是研究《四库全书》收编的书是如何写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由于资料特别丰富,头绪也特别多,单靠脑子记不行,必须依靠工具书,学会利用工具书。陈先生对这方面很重视,作出不少成绩。
陈先生发表的重要工具书是《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朔闰表》。陈先生这两本工具书解决了中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所不可缺少的。
陈先生编写这本书,花费很多精力,他后来有二十多年不能正常吃饭,就是因为当时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废寝忘食地算历法搞成了胃病。
陈先生还著有《史讳举例》。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的特点,每一朝有每一朝的避讳。陈先生精心研究,总结出几种方法,弄清了在什么情况下是如何避讳的。在该书第八卷中列出了我国历代的避讳表,每一朝避什么,如何避。这是每一个中国史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因为中国古书上避讳太多了,不懂它,就不懂校勘学,对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也就弄不清。
此外,他为了研究元史,还编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录。这书稿没有印,北京图书馆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册府元龟》时,一开始就先作有关《册府元龟》的工具书,然后再动手研究。
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在陈垣的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为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版本、目录、校勘等领域的著作,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史的重要参考书目。
清朝校勘学家很多,《书目答间》后面就列有校勘学家类目。但清代的校勘学家只是一般地校一校,对一对,只有像王念孙、段玉裁这些人才算得上是比较高明的校勘学家。
校勘学到陈垣先生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把校勘学总结出一些经验和规律,写了一部《元典章校补释例》,1959年中华书局重印,改名为《校勘学释例》。《元典章》是一部研究元代历史十分重要的著作,它原是用蒙古白话写的,很难懂,《四库全书》没有收人。但它是研究元史不可缺少的一本书,由于它错误很多,而且错得离奇,陈先生就以故宫中发现的元刻《元典章》,再根据其他书籍,来校对流行的沈刻《元典章》,发现错误一万二千多条。他将其中的一千多条加以归纳、整理,找出错误原因,著成《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他使学校勘的人知道在校勘中可能遇见哪些情况,如何分辨是非。他不是简单罗列若干条,而是附有说明,最后总结出四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第一种是对校法。陈先生说,对校法一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放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祛,然后再用其他校法。第二种是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搞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吴缜《新唐书纠谬》、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都是用这种方法。惟此法只能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第三种是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第四种是理校选。“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祛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清代王念孙、段玉裁等人校勘水平较高,用理校得出的结论往往与后来发见的原本相同。
陈先生总结前人与自己工作的经验,提出这四种方祛,综合运用,基本上解决了校勘学上的问题。在这方面,他还写有《四库提要中的周亮工》、《旧五代史辑本发覆》等书。
元史研究
清朝学者研究元史的人很多,多少是看到清朝很像元朝。康熙年间,邵远平著《元史类编》,要把元史重新改编。乾隆间,钱大昕编撰《元史氏族表》与《元史艺文志》,对元史很有研究。鸦片战争前后,魏源编了《元史新编》,以后,搞元史的人很多,直到清末,柯劭忞编著《新元史》,集清一代元史研究之大成。清朝一代研究元史,是先后继续的,到后来更发展到对西北史地的研究。
陈垣先生研究元史与前人不同,他着重搜集有关元朝民族的历史与元朝宗教的历史的资料,进行研究,参考了二百多种书,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
元朝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陈先生所指的西域人主要是色目人。他研究这些人在元朝进入中国后,如何被汉族同化了的。
陈先生撰《元西域人华化考》用力很大,他采用新的方法,集中问题,深入研究,作为旧史学家进行考证工作,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陈先生也肯定了《元史》,认为它保存了原来的材料,没有擅自改动,所以把它作为史料来看还是有用的。当然,研究元史,不能仅靠它,还要利用元朝六十家的文集。我们研究历史,不能只用史部的书,经部、子部、集部的著作都应加以利用。
陈先生著作目录年表第一部著作是《元也里可温教考》,虽然这是研究宗教的,但实际上也是一部元史著作。
日本研究元史的学者,对陈先生很钦佩,他们承认《元西域人华化考》、《元也里可温教考》这两本书日本人是搞不出的。 《励耘书屋丛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一集
《元西域人华化考》八卷
《元典章校补》八卷
《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第二集
《史讳举例》八卷
《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三卷
《吴渔山先生年谱》二卷
《释氏疑年录》十二卷
《清初僧诤记》三卷
《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收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雍乾间奉天主教之宗室、吴渔山生平、汤若望与木陈忞等论著共79篇,包括一些专著的摘录。)
《陈垣史源学杂文》,(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陈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1995年)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单行本
《校勘学释例》(即收入《丛刻》中的《元典章校补释例》,中华书局1959年)
《释氏疑年录》(中华书局1964年)
《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2000年)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科学出版社1955年,中华书局1962年,198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史讳举例》(科学出版社1958年,中华书局1962年)
《明季滇黔佛教考》(科学出版社1959年,中华书局196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史学名著丛书”2000年)
《通鉴胡注表微》(科学出版社1958年,中华书局1962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1997年)
《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1999年)

⑶ 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是政治工作还是学术工作

唐李世民始,研究整理历史文献开始成为挂着学术招牌的政治工作。

⑷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4)前人整理历史文献的成果扩展阅读: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⑸ 刘统的科研成果:

集体项目:
《中国军事网络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担任军事历史门类、中国军事史学科的
责任编辑,编审内容100万字。1998年获国家图书荣誉奖。
《军事科学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撰写第9章“军事历史”,3万字,1996年获解放军图书奖。 专著: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40万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60万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04年人民出版社再版。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56万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原解放战争纪实》,46万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18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的1948年》,44万字,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跨海之战》,37万字,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早年毛泽东》,30万字,传记文献整理注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亲历长征》,65万字,革命历史文献整理注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
《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1万字,《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
《彭德怀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1·6万字,《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0世纪的中国通史》,1·5万字,《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与茅海建合作,《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中国出兵朝鲜前的战争准备工作》,1·2万字,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资料》2000年第7期。
《和平民主新阶段研究》,1 ·4万字,《党的文献》2002年第4期。
《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6千字,《军事历史》1993
年第6期。
《新方志革命历史内容记述探讨》,0·8万字,《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5期。
《关于军事志编修几个问题的探讨》,1万字,《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4期。
《1950年中苏联合上海防空保卫战》,2万字,《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
《国民党为何失去大陆》,6千字,《同舟共进》2008年第5期。
《1955:第一次台海危机内幕》,8千字,《同舟共进》2009年第6期。
《1958:反军事教条主义的历史真相》,8千字,《同舟共进》2010年第4期。
书评:
《历史是人的行为》,论文,1万字,《新华文摘》1997年第2期。
《中华早期文明的全景画》,书评,1万字,《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历史统一大趋势的展示》,书评,1万字,《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隋唐强盛的深层探索》,书评,1万字,《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3期。
《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读后》,书评,1万字,《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黄仁宇〈黄河青山〉读后》书评,6千字,中华书局《书品》2002年第2期。
《鉴古知今,服务当代——〈江苏省军事志〉读后》,论文,1万字,《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
6期。
自2008年以来,为上海《了望东方周刊》担任专栏作家,撰写军事专栏22篇。其中部分被《读者》、《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 《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野战军中工作的日本籍技术人员调查》,专题研究,与日本东京大东大学鹿锡俊教授合作,日本文部省资助科研项目,2002—2006年。

⑹ 历史文献的概述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它实际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所以本书使用的“历史文献”的时间概念,从属于的文献都是历史文献”的命题,在收罗文献时、尽可能予延至现在,从古代至建国以来的五十年,均沦述之。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广义的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各个阶段分类分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文学著作、任何目录分类,都是相对的。因此,史部以外各部其实多属于史学文献,古今学考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串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史”的论题、这是指《六经》皆为史料。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史料。他提出了“颁协《六经》异传,整齐自家杂语”的命题,广泛取材。但是,如果把四部典籍都视为历史文献.则是广义历史文献,它与一切文献没合区别,而失之于混淆;如果固守史部类日,必又失之于偏狭c“混而合之则不清.拘而守之则已隘”(章学诚:烛考释例女),即所谓“过犹不及”,太广大狭都是弊病。本书考察的历史文献,以狭义的支部典籍为主体,而概述广义的四部文献,别择其中的历史学史料文献.主次分明。
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

⑺ 历史文献有哪些实用的阅读方法

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

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并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要学着做点读书笔记,记录一下书本的脉络主旨、主要人物、事迹、以及阅读感悟等,一些优美词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其三,对于文章、书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迹、观点、中心思想等一些重点,要有意识的进行记忆,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促成更好的理解。

⑻ 为什么说先秦两汉是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时期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一、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
我国最早发现的文献是甲骨卜辞,但是,因为它是出土文物,又和古文字学、考古学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般不把它放在历史文献学的直接范畴之内。其次应当是,金文,同甲骨卜辞一样也没有归入历史文献学的范畴,属于了金石学,而除此之外,最早属于历史文献学范围的历史文献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此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已经兴起,并逐渐发展。私人办学者有机会有条件利用流传在民间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诵资料,从而进行整理和编纂。
相传六经为孔子编纂整理而成的,孔子本人学识渊博,精通六艺,有收集、整理和组织编纂文献资料的基础和能力。加上孔子创办了私学,并且很快拥有众多学生门徒。这样的队伍,是孔子整理修订六经的强大后备力量。
《诗经》的成书时间,经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论证出,孔子当年确实有能力对诗经进行删定工作。
《尚书》关于是否有孔子参与删定则有一些疑问,但是不能够否认孔子对于尚书做过损益的工作。
《礼》,孔子相当重视礼法,对于《礼》的成书做出了贡献。
《易》,据说《周易》十翼是出于孔子,成于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是有根据的,是孔子赋予占筮之书《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出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为世人所公认为孔子编订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乐》先秦和秦汉之人都认可孔子著治《乐》,由于《乐》亡于秦始皇焚书,后人再也看不到《乐》的内容,也就谈不上对《乐》的更深入研究。但无论怎样讲,孔子是整理过《乐》的。
孔子不仅整理了六经,还对文献中因流传而产生的讹误进行订正,他在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无疑是对后世的启迪并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他对历史文献的态度。“述”即讲述和整理,要想讲述历史文献,就必须整理历史文献,只有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讲述和传授。“不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谦逊的品德,另一方面是孔子实事求是思想的反映。孔子整理的“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信而好古”流露了孔子真实的思想,即保守复古的思想,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能有整理古代文献的动机和力量。
“六经”均不同程度地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视《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除了孔子以外,先秦还有一些其他的整理历史文献的活动。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经过几度编撰整理而成的独特的语录体,受其影响后来还有《孟子》问世,传世影响深远。
《韩非子》,对历史文献的分类和考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显学》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墨两家,并将这两家学派内部分为8家和3家。这实际上是将先秦诸子文献分成两个层次,给予了初步分类。同时还提出了辨别材料真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解老》、《喻老》篇对历史文献的解释也有贡献的。
除此之外还有《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下面说的是《春秋》三传,它们是为春秋因过于简省的说辞和微言大义作注的流传至今的三种,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最为优秀,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春秋经文的事,并且记载广泛,不限鲁国一国,也不限政治一方面的事,文笔优美,不仅在史学也在文学方面占有突出位置,并且,左传是我国古代注释文献的真正开端。而剩余两传注则重义理少及史实是史学价值低于左传的我国古代较早的注释文献。
二、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表现在:
1、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
2、“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3、对历史文献的注释。对一些上古文献做了通俗化的注释工作
4、“疑者阙焉”。对不能确定的问题留待后人,这一原则一直为后人遵从效仿。
可以说,《史记》本身就是综合历代文献的结晶。应该说是司马迁真正开了私人搜集、整理历史文献的先河,同时又是集历史文献之大成而撰就为史著者。在处理历史文献以及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上,他为后代提供了范例。
三、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
由于秦朝迅速瓦解,汉初统治者急切希望知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的原因,基于进行长治久安统治的需要,汉初统治者逐渐具有了搜集整理历代文献典籍的愿望和要求。
刘邦时从看不起“文治”到要求儒生出谋划策的转变。
惠帝四年“除挟书律”
文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求能治《尚书》者”
武帝时,采取了“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的措施。
宣帝时,召开了评议《公羊传》、《谷梁传》同异的石渠阁辩论会。这是对发展历史文献有促进作用的学术会议。
统治者认识的转变,措施的实行和加强,为实现大规模文献整理创造了条件。随着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盛况,在宣帝时我国古代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终于开始了。这次的整理文献,组织了强大的队伍,各个方面的人才多聚齐了,整理内容范围无所不包。而刘向刘歆则是这次整理的总其成者和最后完成者。
刘向父子校理群书的程序和特点:
程序:1、广罗异本 2、审定篇章 3、校勘讹文脱简 4、命定书名
刘向父子整理文献的程序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他们为后世的文献整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刘向在将整理的文献写成正本之后,为了揭示图书的内容,接着又撰写了叙录。叙录内容包括著录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著者生平、理想,说明书名含义、著书的原委与书的性质,还辨别书的真伪,评论思想和史实的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及确定书的价值。这份叙录作成两份,一份上奏朝廷,一份别作成书,就是《别录》,共20卷,是刘向校书时所撰写的叙录之汇编,它是我国第一部书目提要。
刘向去世,其子刘歆继承其事业,还撮《别录》之要撰成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总的来说,刘向父子整理历史文献方面的主要功绩在于:
1、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
2、创造性地编撰了《别录》
3、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在刘向父子之后“校勘学”和“目录学”才逐渐发展,最后成为两门独立学科。刘向父子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四、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是在《七略》《别录》的基础上来记载汉代藏书情况的:
1、篇章结构的调整,将辑录附于每一类书的篇后,并抒发己见
2、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艺文志》中通过“出”“入”“省”三字来表示损益。
班固的《艺文志》无论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而且,《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使后来的正史中大都留下了这个朝代的藏书或这个朝代一朝人著作的记录。而且,保存下来的我国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就是《汉书·艺文志》,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五、郑玄校注群经
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来传注经典,其中以《毛诗笺》和《三礼注》影响最大。其主要贡献在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
1、根据文意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
2、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3、尊重原文
注释方面:
1、广征博引
2、运用了音训的方法。他意识到语言的音与义的密切关系,并把训诂学和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到文献注释中。他通过自己注释文献的大量实践,创立、发展和逐渐完善了传注这门学问,使传注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郑玄还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他还撰了一部《三礼目录》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提要式目录。并形成了注释文献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后世文献学家校勘和注释的根本法则。
可以说,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⑼ 我国古代史学成就有哪些 注意是史学成就

中国古代史学追本溯源,萌发于古代先民对于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黄帝、蚩尤之战是关于部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羿射九日、女娲补天是关于对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禹善治水、稷善耕稼是关于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英雄人物的传说,还有许多关于创造发明、祖先崇拜、血统承传的传说。这是在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的原始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传播的最初形式。
编辑本段产生
殷、周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有了简单的文字记载,为史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古代史学从最早的官文书《尚书》和史诗即《诗经》中的《雅》《颂》出现为萌芽起,历二千余年,经过5 个发展时期,取得了世所罕见的成就。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尚书》中的《盘庚》《牧誓》等篇记载了殷、周时期的一些重大史事,《雅》《颂》反映周室东迁前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情况和有关封国、征伐、农事等活动,它们与金文记载都表现出明确的历史意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国史”发展起来,称“春秋”、“梼杌”、“乘”,均编年纪事。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开私人撰史的先河。战国时期私人撰史逐渐增多,《左传》和《国语》是记述春秋史事的,《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是记述战国史事的,《竹书纪年》和《世本》是记述远古至当世史事的通史,政治形势走向统一的趋势在史书中多有反映。
编辑本段确立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确立。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历史巨著《史记》和《汉书》,前者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者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西汉初年诸家史论和东汉末年荀悦撰写的第一部断代编年史《汉纪》,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学成果。
编辑本段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等 13 部“正史”的编撰,是这个时期史学的重大成就。它们占了《廿四史》的半数以上。刘知几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唐中宗景龙四年,即公元 710 年),杜佑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体通史《通典》(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即公元 801 年),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传、谱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发展,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裁也都明显的增加。
编辑本段完善
五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代表了编年、纪传、典制三种体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杰作。《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 7 部“正史”的编撰,以及对于当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学继续发展的势头。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李贽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是这个时期的史学名作。对于历史文献的考订、整理、校勘和对于古史的考信,王鸣盛、钱大昕、赵翼、阮元、崔述等,是为名家。封建正宗史学思想仍居统治地位,同时出现了批判和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思想~

⑽ 余嘉锡的主要成就

目录学
余嘉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中国古籍的著作”。
余嘉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发扬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进一步提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的观点,并明确提出了目录学必须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实现它存在的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余嘉锡对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目录种类的划分、体例的编制、目录的源流及分类均作了精辟的论述。
作为一位历史文献学家,余嘉锡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目录学思想深得传统目录学精髓,高度概括了目录学在学术史上的功用,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目录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与此同时,他在考据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重视利用版本、校勘之学对史料、史事进行考据,其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既是目录学巨著,也是考据学的一部力作。余嘉锡还专门写了《古书通例》一书,对古籍体例作了深入研究。开拓了以史治小说的考据之路,并利用小说戏剧能寓教于乐的功能,使民众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历史。 余嘉锡先生的藏书,由其子余逊的夫人徐孝婉女士捐赠给北大历史系,现藏中古史研究中心图书馆,约有18000余册。这些书中保留了大量余嘉锡先生的批注,极具收藏与研究价值。
余嘉锡先生的藏书,虽并不以稀有版本为特色,但其收罗之广,且坚持读书校书的研究方法,在书中保留了大量批注,无疑是学术研究史上的宝贵财富。将余嘉锡先生的藏书整理出版,对于继承其研究传统,了解其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弘扬中国古文献学和目录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 著
1、《四库提要辨证》有1937年7月自印本(仅史、子两部提要)。1958年10月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0年5月中华书局有标点本。
2、《目录学发微》1963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5月巴蜀书社重印。
3、《古书通例》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4、《世说新语笺疏》1983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5、《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下)1963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
论文
1、《聚乐堂艺文目录考》《图书馆学季刊》2卷第3期。1928年9月。
2、《目录要籍解题》《北平图书馆月刊》4卷2期,1930年1月。
3、《古籍解题》《师大国学丛刊》1卷1期,1930年11月。
4、《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辅仁学志》2卷2期,1931年9月。
5、《晋辟雍碑考证》《辅仁学志》3卷1期,1932年1月。
6、《水浒传宋江平方腊考》《清华周刊》37卷9、10期,1932年5月。
7、《书册制度补考》《文献特刊》,1935年10月。
8、《牟子理惑论检讨》《燕京学报》20期,1936年12月。
9、《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辅仁学志》6卷1、2期,1937年6月。
10、《论校勘学之起源》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3期,1937年7月15日。
11、《寒食散考》《辅仁学志》7卷1、2期,1938年12月。
12、《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辅仁学志》8卷2期,1939年12月。
13、《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辅仁学志》9卷1期,1940年6月。
14、《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钞本》《图书季刊》新2卷2期,1940年6月。
15、《殷芸小说辑证》写于1942年,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16、《疑年录稽疑》,《辅仁学志》10卷1、2期,1942年12月。
17、《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辅仁学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
18、《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期,1946年9月11日。
19、《洪亮吉之地理学》《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 期,1946年9月25日。
20、《水浒传之俗语》《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
21、《楚辞释文考》《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22、《荀子性恶篇“伪”字解》《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18期,1946年12月11日。
23、《张籍之里贯及其病眼之时间》《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3期,1947年8月20日。
24、《太史公书亡篇考》《辅仁学志》15卷1、2期,1947年12月。25、《释伧楚》《史语所集刊》20本下册,1949年12月。
序跋
1、《新续古名家杂剧跋》写于1928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2、《书仪顾堂题跋后》写于1929年4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3、《王西庄先生窥园图记卷子跋》写于1932年6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4、《跋施愚山试鸿博后家书》写于1933年11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5、《汉池阳令张君残碑跋》《辅仁学志》4卷2期,1934年6月。
6、《巴陵方氏藏书志序》《北平图书馆馆刊》8卷6期,1934年12月。
7、《跋王石·父子手稿》1935年5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8、《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商务印书馆,1937年。9、《书章实斋遗书后》《图书季刊》新2卷3期,1940年9月。
10、《述也园旧藏古今杂剧序》写于1940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11、《跋李文公集》《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12、《书晋书桓玄传后》《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6期,1946年11月20日。
13、《黄顾遗书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2期,1947年1月8日。
14、《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6期,1947年2月12日。
15、《藏园群书题记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35期,1947年4月16日。
16、《四库提要辨证序》见《四库提要辨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
另:余先生《内阁大库碎金跋》及《王觉斯题丁野鹤陆舫斋诗卷子跋》二文的写作时间及最初发表刊物未详。

阅读全文

与前人整理历史文献的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api证书安装 浏览:921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局 浏览:397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表 浏览:982
商丘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49
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浏览:33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 浏览:10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总结简报 浏览:297
究极的妄想发明系列第2 浏览:204
Sw的证书 浏览:69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119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浏览:874
马鞍山开源驾校招聘 浏览:509
马鞍山手工活 浏览:475
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总结 浏览:326
品管圈成果汇报演讲 浏览:469
千慧知识产权是什么 浏览:939
马鞍山美孚 浏览:976
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743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帐 浏览:775
征信报告多长时间有效期 浏览:387